网上说,读书无用论,是真的还是毒鸡汤?

高中时代,学校为全封闭的寄宿制,为狠抓教学质量(考试成绩),管理颇为严格,同时对武侠科幻青春爱情颓废之类的小说统一封禁。我的某位室友曾经热衷于黄易的小说,常常在宿舍熄灯之后,亮起手电闷在被子里苦读钻研,时间一久,视力下降精神萎顿成绩下滑,最后在某次学校的突击检查中被抓个正着,继而被记大过通报批评遣返回家,反省了大半个月后终于返校,据说还是拖了不少关系,可见校方对此类书籍的深恶痛绝。

可人类的心态总是很奇怪的,上头越是严查封禁,下面的人就越是好奇,我也不例外,就算早已看过了金庸小说改编的多部武侠剧,但还是想一探原著,高中之前,没钱没机会没时间,大学之后这类情况才稍稍有所缓和。时间一晃,毕业许多年过去,最近又开始读金庸的《鹿鼎记》,依然觉得非常有趣。

众所周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故事的主角大都是武林人士,亦或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获得武功绝学,唯独《鹿鼎记》这一部堪称“怪胎”,放眼整个武侠小说圈,几乎也没有这样类型的作品。

男主角韦小宝的设定是——出身于扬州妓院,一个市井小混混。不仅不是武林人士,而且出身及卑微,满口的“辣块妈妈”,粗鄙不堪,即便有机会学到厉害的招数,也十分不上进,升官发财成为天地会香主当上白龙使,无外乎四个字——时来运转。

但机会摆在面前,有人抓住了,有人错过了,韦小宝无疑是那个一直死死抓住机会的人。他想要的太多了,欲望茂盛,要钱,要女人,要保命,要顾及和小玄子的情谊,要维护陈近南保住天地会一帮人……一个奸懒馋滑油阴损怂奸坏坑蒙拐骗偷的小流氓,“非正面形象”的典型!

当年金庸老爷子在写作《鹿鼎记》的时候,甚至有作者给他写信,问他的这本小说是不是找人代笔?仔细一想,却有可能,毕竟《鹿鼎记》实在是太不金庸了。郭靖萧峰杨过张无忌哪一个不是武功高强侠肝义胆,令狐冲虽也赌钱酗酒,后来也执掌衡山派,担得起一个“侠”字,唯独这个韦小宝,实在是啧啧啧……而且,整本书似乎也已经偏离了武侠小说,韦小宝如何混迹官场的描述要比写武功招式还要多出许多,武功越是厉害下场甚至越惨,到头来还不如韦小宝一句“老子不干了”,既不当官,也不做天地会香主,溜之大吉,就此携七位如花美眷和全部身家隐居大理,财色两拥,用世俗眼光视之,真·人生赢家也!

虽然故事纯属虚构,但一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到底是怎么出人头地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主角光环?(主角光环当然有,否则故事也无法继续下去)除此之外呢,坑蒙拐骗偷?深谙官场之道?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看,韦小宝一定读过不少鸡汤段子,不管毒不毒,先一股脑儿喝下去再说,碰上了事儿,再拣有用的出来使!

韦小宝,生在丽春院,土生土长的扬州人,终日不学无术(也不能怪他,生在那个环境,很难学什么“术”),直到江洋大盗茅十八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茅十八负伤又遇官兵抓捕,韦小宝施以援手,他伤好了之后,要去京城杀鳌拜,韦小宝恳求茅十八带他一同前往,茅十八不答应,他便使起激将法,说要去为他们的比武做个见证。照理说,彼时的扬州也是江南富庶之地,可韦小宝不想继续呆着,一心要闯荡江湖,还给他妈留了一封信,信上十个大字,“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好意思,这段我编的)。之前,网上有一个热度颇高的问题,“年轻人,是留在小城市还是去大城市?”以韦小宝的言行来看,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纵观韦小宝的人生轨迹,他跟了几任“上司”呢?江洋大盗茅十八,瞎眼太监海大富,康熙皇帝小玄子,英雄枉然陈近南,独臂神尼九难,神龙教主洪安通,这几任领导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也不好比较,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韦小宝的权利或安全。跟着茅十八,平安到京城,跟着海大富,混进宫里保住一条小命,跟着小玄子平步青云大富大贵,跟着陈近南在一帮草莽英雄中获得地位,跟着九难可以接近阿珂,跟着洪安通也是保命之举。总之,不管在何等险恶的境地,他几乎都做了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跟对了人。

再者,既不会功夫也不识字的韦小宝还是有些优点的,他脑筋快思路活,重情谊讲义气,不管是当官还是在天地会,也的的确确办成了不少事情。在清廷那边,杀鳌拜,保护顺治,挫吴三桂的锐气,驱除罗刹人,在天地会,救了沐王府一帮人,威信也随着树立,一步一步成了康熙和陈近南都重视的人物,这便是他的平台和圈子,也是他赖以生存的资本。

韦小宝爱财,喜欢大把银票“花差花差”,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敛财也是一把好手,可他却丝毫不吝啬,绝非葛朗台式的守财奴,非但不守财,简直散财童子!和索额图去抄鳌拜的家,拿了好处也不忘上下打点,侍卫太监甚至宫女都能分到;随着携带大量银票,随手一掏就是好几万两,给青木堂的众位兄弟作为经费;去郑克塽那里讨债,多数钱财分给了多隆和骁骑营的弟兄们,每人都拿了有上千两。用钱财经营起自己的人脉关系,也为日后办事行了方便。

韦小宝油嘴滑舌,拍马屁的功夫很有一套,但他偏偏喜欢提拔不喜奉承的官员,最典型的就是赵良栋,从最初的一名天津副将一路升迁,最后助康熙平定三藩,当了伯爵。而赵良栋立功之后,康熙也不忘夸韦小宝慧眼识人知人善用。对于其他人来说,人际关系未必比能力更重要,但对于韦小宝来说呢,毫无疑问,人际关系更重要!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以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英雄都难过美人关,何况是韦小宝,可韦小宝又算不上是那种正经意义上的英雄(也幸亏他不是英雄),便可儿女情长气也长,艳福无边,挑花朵朵开。

小说里,韦小宝共有七位夫人,分别是双儿、苏荃、沐剑屏、方怡、阿珂、建宁公主、曾柔,又与罗刹国苏菲亚公主有一段非比寻常的暧昧关系。他的七位夫人,性格不同,出身各异,从娇生惯养的公主到武功高强的女侠,再到前邪教夫人,那么问题来了,韦小宝是否也有“集邮癖”?倒不是因为他有某些特殊癖好(可能也有),而是因为他所遇到的女子实在美貌,心中喜爱之情油然而发,加之剧情走向,她们和韦小宝在一起并不牵强。唯独有一件可以令人病垢的是,他在扬州之时迷晕阿珂,又让她怀上自己的孩子,放到现代,这根本就是强奸罪,是要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道德的事情先放一边)

七位夫人之中,最得力的要数双儿,武艺高强,温柔耐心,苏荃在后期剧情中,也成为了韦小宝的得力助手,而建宁公主更是康熙不舍得杀韦小宝的重要理由。过去电视里常常不乏某种直男论调,“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之类云云,韦小宝的身后不光有优秀的女性,何止是伴侣决定高度?简直可以说,韦小宝就是一直是靠女人的!靠母亲韦春花在妓院活了下来,靠双儿帮他做事,靠苏荃帮忙出主意,靠阿珂去羞辱郑克塽,靠建宁保全性命……呵,一个吃软饭的男子!(软饭真好吃)

林宥嘉曾经说过,“说谎的人要吞一千根针”,但事实上,有些人并没有,比如韦爵爷。韦小宝并不是武林人士,在朝廷中升官发财也有点误打误撞的意思,可他也并不轻松。他要周旋于康熙、陈近南、洪安通、九难以及朝中大臣天地会众兄弟神龙教教徒之间。说谎于他来说,毫无罪恶感可言,不光没有罪恶感,反而还是他的生存之道,稍有不慎说错一句露出马脚,轻则被痛打一顿,重则身首异处性命不保,因此,说谎也可算作是他的“武学秘技”,而且这项功夫必须要天赋,后天可练不来。

我是很不会说谎的,小时候犯了什么错,想随便说个谎瞒过去,但总会被我妈盘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花瓶怎么碎的?”

“昨天XXX来玩,不小心碰到了。”

“就是来我们家玩过的那个XXX。”

“哦,昨天什么时候啊?”

“下午?我下午看见他奶奶带他在街上买衣服呢!”

“你老老实实告诉我,花瓶怎么碎的?”

(后来才知道,她没有看见XXX,她只是看我的表情猜出来的,然后钓鱼执法)

撒谎有天赋和没天赋的人区别就是这么大!

金庸在《鹿鼎记》第三十五回《曾随东南西北路,独结冰霜雨雪缘》中这样写道:【韦小宝说谎有个诀窍,一切细节不厌求详,而且全部真实无误。只有在重要关头胡说一番,这是他从妓院里学来的法门。】

也就是说,韦小宝说谎的时候,在事件的经过和细节上描述得十分详细,康熙、陈近南、洪安通都不是傻子,但经过韦小宝各种添油加醋移花接木,以致于事情的来龙去脉、性质和真相全都变了样。

不光如此,韦小宝撒谎骗人的时候,还配套了许多其他战术,尤其擅长读取他人微表情,根据别人的神色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察言观色。面对自己的“上级”时,采取讨好奉承的战术,转移别人的思路,令别人放松警惕,比如在对付神龙教教主洪安通的时候,即便是死到临头了,也不忘对他说几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以此拖延时间。而面对别人的怀疑和诘问时,则采取故弄玄虚的办法,用大笑掩饰心虚,然后迅速想出应对技巧,或者顺着别人的话骗下去,“你怎么又知道了!”要么就拼死抵赖,直接把责任往死人身上推。靠着这些手段,韦小宝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善意的谎言对他来说必不可少,只不过,这份“善意”是给自己的。

韦小宝好赌,骰子不离身,在扬州赌,在宫里赌,在军营里赌……即便困在通吃岛时,三位夫人生产,给孩子取名也靠掷骰子,韦虎头韦铜锤韦板凳(因板凳是女孩,听起来实在不雅,后改名双双)。

赌性人人都有,程度不一,韦小宝赌性尤盛,异于常人,可也清楚“十赌九骗”的道理,于是在骰子上做手脚出老千,想赢便赢想输便输。不过江湖之事并不像赌局那般了然于胸。起初,在康亲王府被天地会劫持时,不清楚对方底细,不知是敌是友,进入庄家“鬼宅”也是如此,在神龙岛之时,更是遇上了教内叛乱,命运的轨迹让他不得不成为一个风险偏好者,要么身首异处,要么化险为夷,套用星爷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句台词,“人生大起大落得太快,实在太刺激了”。在左思右想之后,不妨大胆一博听天由命,但似乎每次幸运的天枰都向他倾斜,着实幸运(当然也是基于主角光环,不得不再提一次)。

在感叹韦小宝走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那么一点的启示,在面对“赌”和“押宝”的时候,也不是头发发热全盘托出,倒不要求非得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至少应该保持清醒,根据已掌握的现有信息进行判断,做一个靠谱的风险分析,掂清利害关系。毕竟,韦小宝不光有赌性,置身现代的话,必然也是一个博弈与决策的高手。

不识字不代表没文化,贪财好色也不代表完全就是大反派。韦小宝也不读书,混的也挺好,所以“读书无用论”?

韦小宝虽然没经历过什么正规教育,但喜欢听书看戏。在扬州时,长年混迹于茶馆听书,他都听了些什么呢?《大明英烈传》、《三国志》、《水浒传》、《西游记》,《岳飞传》想必也是有的。不喜欢看书,却喜欢“有声读物”(并且从中汲取营养,还能学以致用),不识字却敬重顾炎武一帮读书人,不练武却看重江湖义气,说什么也不肯出卖朋友,这全都要归功于那些江湖说书艺人,尽管韦小宝拜过很多师父,但这些人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韦小宝也做过不少荒唐事,但几乎没有违背他为人处世的原则——“道义”二字,即便康熙将他软禁宫中即将炮打伯爵府,他也不惜舍去多隆的性命前去通风报信。

有道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封建时代所谓“读书人”,大多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的科举用书,讲求经世致用,将读书视作阶级上升的手段与工具,而清代无产阶级韦小宝听的书无非通俗演义小说,纯粹是兴趣爱好使然,这说明,阅读不分形式,但开卷有益,选书与看书的时候,还是少带些功利目的吧,这样比较快乐,没准收获更大更多。

混迹于官场的韦小宝向来遵循的原则是,“瞒上不瞒下,报喜不报忧”,对待小玄子康熙,保持基本的有情有义,可也是能骗则骗,能省略即省略。

前期时还行得通,但到了后期基本不起作用,康熙也不是笨蛋,背后必然也做了大量的功课。如果金庸老爷子写一个番外的话,定然是康熙的成长之路,写他从何时开始怀疑韦小宝,又是如何在韦小宝身边安插密探,再是如何如何发现韦小宝的身份以及拉拢天地会的帮众。

在小说里,相貌老实的风际中实际上是个反骨仔,但不仅是他,韦小宝从宫里跑出来带伯爵府的天地会兄弟逃跑时,所乘的马半路拉稀,康熙连马夫也“安排”了。况且风际中死后,康熙对韦小宝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依然了如指掌,可韦小宝怎么也想不出身边有什么人是叛徒了,既然揪不出叛徒,就意味着以后一辈子都要在康熙的监视之下,恰恰印证了《还珠格格》中的名言,“伴君如伴虎”。虽不是走投无路,可也无异于撞进了死胡同。加之,天地会的其他人也开始对韦小宝穷追不舍,宏化堂香主舒化龙甚至自戳一眼逼他行刺康熙,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如此一来,韦小宝进退两难骑虎难下,是真的“怂”了,于是在苏荃的帮助下,演了一出“假死”戏,之后接了老娘带上七位夫人就此隐居大理。

身为《大清无间道》第一男主角,周旋于几出势力之间,年纪轻轻却苦苦支撑数年,如此压力之下,不仅没有脱发失眠焦虑,反而欲望茂盛,也可以称得上是“奇男子”了!可该认怂的时候还是要认,该跑的时候还是要跑,这并不可耻,无论持有“康熙股”还是“天地会股”都会面临被套牢,那么只有“老子不干了”。

反正总有人会跳出来骂他的,“哼,韦小宝,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既然总要背后被人指指点点,不如follow your heart咯!

再回到关于“道德”的话题上去,金庸在《鹿鼎记》的后记中如此表述,【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罗亭能说不能行,《红字》中的牧师与人通奸,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作者只是描写那样的人物,并不是鼓励读者模仿他们的行为……但小说的主角并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实的。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社会中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小说并不是道德教科书。】

此篇后记写作于1981年6月22日,完美地回答了“是否该用道德标准去评价文学作品的问题”,但37年之后的中国内地互联网上依然出现了不少人,甚至是年轻人,用道德标准去评判虚构作品,觉得“简直毁三观”,然而他们口口声声的三观无非也就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廉价正义感罢了。

《鹿鼎记》在几十年间被翻拍成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男主角的饰演者有梁朝伟、陈小春、周星驰、张卫健、黄晓明、韩栋等人。心目中最佳版本还是98年陈小春的那一部,神形兼备,几乎就是从小说中跳出来一般,令人难忘,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之一,以致于本人在阅读原著时,脑海中还时时跳出他的形象来,所谓优秀的演员,大抵如此。似乎可以在此立个flag,剧荒之时,不妨就着82版下饭。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82版《鹿鼎记》,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误导男人的毒鸡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