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了中国给我留下的印象?

新一版荐书地图增加了200多册书籍,主要是我们在各地寻访过程中所查阅的一些图书资料,其中包括大量收录中国名胜古迹老照片的图集和考察游记,在侧重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基础上,还列举了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科普类书籍(包含部分英文读物),由于很多作品不便在地图上定位,这里单列出来以便参考。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沿革和发展,其实东亚以及东南亚木构建筑的相关书籍也有相当参考价值,所以这次在书单末尾也列了一些我们认为值得分享的资料(目前市面上所引进介绍日本木构建筑的图书相对其他地区明显较多),供爱好者参考。若大家能推荐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和发展有参考价值的书籍,甚至是介绍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的书籍,也欢迎与我们分享。

上一份荐书地图的书单可参考:

A. 各地区人文地理相关图书

1.《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这是一本关于上海早期市政建设发展的老书,着重介绍上海市区各类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其演变情况,最早在杂书馆的旧书架上翻到,图文并茂,也很好读。

2.《台湾老花砖的建筑记忆》

近代以来随着航运兴起,花砖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用建筑装饰中被大量运用,实际使用范围北及东三省、南至东南亚各国都能见到,本书从彩瓷面砖在欧洲的源起一直讲到花砖与我国南方的红砖厝可以有多少种精彩的结合。如评论所述,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想去金门。

3.《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

山西有许多著名的古代壁画艺术作品,如永乐宫壁画向来是许多美术学生临摹的对象,目前山西许多寺观壁画不允许游客拍摄甚至并不对外开放,这本书可以为你带来赏心悦目的纸上旅行体验,虽是研究文章的汇编,但配图精美,书本也不算太重。

4.《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

这是一份关于古代传统建筑详尽的实地调查报告,专业性较强,适合建筑结构深度爱好者。可结合《营造法式》阅读。

浙江的戏台一直给人们优美纤巧的浪漫印象,但留存至今的戏台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庙宇戏台和祠堂戏台,如岙胡村胡氏宗祠高规格的三连贯藻井古戏台。

许多人对晚清宫廷的基本印象,便是教科书上常见的几张晚清宗室大臣影像,但其实故宫博物院还藏有近四万张珍贵的老照片,本书便是选取藏品中的杰作印制而成的图册。封面上中西结合的建筑是中海海晏堂宫门,展现了巴洛克风格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运用。

泉州芥子书店所见,豆瓣上未收录,属于当地文史资料,详细介绍了泉州三百多条老街巷中的精华,但图片都作黑白处理,书末附11张街巷分布示意图。泉州相关书籍还有《沧桑刺桐》、《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泉州古建筑》收录。

8.《云南古桥建筑》 上下册

书中可以看到我们在云南走访时路过的傈僳族木楞房,顺荡村玄天阁,此外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野猪菁桥,八宝河上淡雅的长桥,与宫庙布局高低呼应的桥梁。书中还介绍了云南地区特有的过江方式:溜索、藤竹吊桥、铁链桥,伸臂木梁桥、山谷间大跨度的石拱桥,无不展现当地人民的勇猛和智慧。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桥梁影像,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这些过去的印记能否不致荒废或拆除,值得我们思考。或许更关键的是,保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

作者着重介绍了在潮州古城和汕头老城区之外的乡村地带,这里有毫不逊色于其它地区的精彩村落,穿梭于一个个家族漫长的历史记忆之间,回望南国五彩斑斓的建筑风格,让人惊叹之余,多了一份挥不去的乡愁。

10.《南京民国建筑地图》

开本不大,但内容很全面,所介绍的南京民国建筑数量达600余处,并以7条路线串联而成,作者的宗旨是尽量不让读者错过任何一处值得参观的老建筑。图片很美观,是非常实用的旅行指南,就是分量可能略有些重,因为没有目录,不方便检索某一座具体建筑的内容。

11.《东方巴黎建筑寻梦》

本书于上海永嘉路旧物铺翻得,是正方形的摄影画册,拍下了许多少见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细节:为小鸟栖息而修建的木龛,洋气的别墅外墙上随意的涂鸦,文史馆红鱼鳞瓦的穹顶,总得来说是绿意葱笼的一本书。这些风景距今已有16年以上,不知今天会有多少变化,在上海是尤其得抓紧看看那些里弄建筑的。

这是一本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中国老照片,主要拍摄地区是北京及华北一带,从空中俯拍的每一张图片都看似漫不经心,却承载着不可更改的时代细节,你会看到抢眼的白塔寺白塔,会看到海河两岸的田园风光,会看到哪怕是一个不大的县城都有着完整的城墙和城门,这种强劲的真实感吸引着你往下翻。序言里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有多少胶州、即墨这样的小城,在没有人为它做出一个规划,设计出一套程序,来助它平稳度过从传统到现代城市这一艰难而又迷茫的成长期的情况下,就迅速地被现代的作业抹平了…… 许多虽然老旧但尚有生命力的东西,一时迷茫而放弃,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们是否能在不确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困惑期不那么着急做一些无法回头的决定呢?

这是是芷兰斋书店寻访三部曲之一,淘古籍善本对于多数人来说或许还是门槛有些高的乐趣,但不妨碍我们对热热闹闹、奇人轶事众多的旧书市有着丰富的想象,收录这系列作品是因为当下消失的书店越来越多,想存一份关于书市的记忆。书中讲的主要是大城市的著名书市,如北京报国寺书市,开封的书店街。类似的文化回望作品还收录有《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 《湖湘文化要略》。

14.《安娜别墅时代的日常青岛》

很轻巧的一本小书,围绕着安娜别墅讲述青岛租借地与后租借地时代的故事。现在的安娜别墅已改建成漂亮的“青岛书房”,楼上有许多关于青岛地方志的作品。关于青岛的人文地理书籍还收录有《青岛城市化的早期步履》,豆瓣暂无链接。

15.《鼓浪屿文化遗产核心要素》

若是来鼓浪屿旅行只选一本书参考的话,非常建议大家读这一本。作品百科全书式地系统梳理了鼓浪屿上的历史建筑,包括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对日常生活方面着墨不多,但能让人多注意到一些洋房以外的风景,譬如鼓浪屿工部局遗址等。画册摄影水平上佳。这本书于岛上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改建成的书店所翻得,书店的窗户是著名的猫头鹰造型。荐书地图收录的鼓浪屿文旅作品还有《迷失·鼓浪屿》 ,这本小书对鼓浪屿上的市井生活有生动描写,推荐的美食也好吃。

浙南地区因有许多风貌保存良好的村落群闻名,也因高质量的民宿及新型村落公共空间的开发备受关注,先锋书店平民书局就开在松阳陈家铺村。本书就像一本关于松阳当地风俗的纸上博物馆,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讲庙会,讲如何缝制蓑衣,甚至讲整体搬迁的曲折过程,穿插着无数当地人的喜怒哀乐。用图和排版很随性,很值得介绍的黄家大院用的配图就有些局促,但不得不说还是希望许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城能多与专业团队合作,出一些有价值、美观且接地气的作品。浙南相关文旅书籍还收录有《浙南廊桥记忆》

17.《城记·杭州: 遗失在西方的杭州记忆》

早在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的年代,英国人就为杭州留下了美丽的写生作品。画作和回忆录或许在写实的基础上还带有一丝作者的朦胧想象,而随着摄影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照片为今人考证杭城风物变迁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参考。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你会感觉这座我们熟悉已久的城市更像童话中的城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那个水运发达的年代,杭州曾经有数百种非常个性化的船型,甚至有船型与威尼斯的“贡多拉”极其相似。杭州相关文史图书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本书是收录上海历史建筑的大开本摄影图册,内容精美,是最适合收藏的一本。书中有许多角度甚佳的俯拍图,此外东湖路70号贵气的中式框景,徐汇中学有着科林斯柱式的崇思楼旧址,都拍得尤其漂亮。这次总共推荐了三册上海地区的摄影图册,但类似的书籍在上海现在的实体书店却不易找到。

19.《繁华静处的老房子》

是一本收录上海静安区20座经典历史建筑的大开本图册,深陷藤蔓的西摩路教会堂、墙裙和楼梯无比精致豪华的荣氏老宅,涌泉坊内西班牙风格的陈楚湘住宅,都在向读者展示上海中心这一繁华地带骄傲的气韵。

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书可能是介绍福建土楼最好的读物之一,你会学到许多简明的知识,譬如方楼的数量其实是多于圆楼的,书中还附有许多直观的表格,方便你对各县区土楼的风格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其实聚族而居的土堡类建筑在闽西分布非常广,再加上与赣粤围楼的比较,认真研究起来还是一门挺复杂的课程。

21.《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作者在“腾讯·大家”上曾发布过一系列关于成都城市记忆的文章,这本书可以算是一个更完整的随笔合集,文字很鲜活,有许多关于下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记述。

22.《福州民居营建技术》

是比较专业的一套资料书,有大量实际施工的工序解读,但值得一看,历史背景介绍的部分能帮助你理解当地不同阶层的建筑美学,以及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布局。该系列还有泉州、婺州、扬州、苏州几册收录。

这本书可能是故宫纪念品商店里卖得最好的一本书,但依然建议你逛故宫前看一看,爽快明朗类似绘本的解读让宫殿的细节不再那么枯燥,连每一个脊兽都有了存在感。相关作品还有,去年年底,“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这卷长图印制了两册,彩色长卷以图为主,没有文字喧宾夺主;黑白长卷缩小了图片比例,加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长卷很直观地复原了从钟鼓楼到永定河外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风光,和那些关于北京城墙的黑白老照片比起来是另一番庄重明亮的风味。配文也很温情,将沿街的细节娓娓道来。当你遥遥看见大高玄殿门外早已消失的牌坊和习礼亭呈现在眼前,很难不情绪澎湃,再看到万宁桥下如今依然懒懒趴着的镇水兽,真有恍如隔世之感。篇末附北京城墙、城门、胡同、牌楼的拆除时间表。图上有一些错误,如将钦安殿的重檐盝顶画成了重檐庑殿顶。老北京文史相关书籍目前还收录有《老北京的洋建筑》、《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再会·老北京 》等。

25.《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

这本书是关于侗族聚落区较好的一本知识性读物,建筑文化的地理差异是研究重点,着重介绍的几座村落与我们早期的寻访路线也有重合:如高椅、三门塘等,书中介绍了侗族在交往风俗和建筑布局上所体现的等级制和亲疏关系,还以日本五重塔的中心柱式与述洞独柱鼓楼作了类比。贵州地区文史书籍还收录有《一个人的安顺》、《贵州读本》、《侗台语言与文化》。

这本算官方编著的区域地理知识读本,中规中矩,胜在简明易读。侧重对福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梳理,篇末还介绍了福州老建筑团队及他们为文物保护所做的具体努力。福建相关城市人文地理书籍另收录有《福建历史文化博览》、《重刊兴化府志》、 《千年涵江》 。

27.《上海掌故大辞典》

本书在上海思南书局翻得,百科全书般收录老上海社会生活的掌故旧闻,从河流地名到方言俚语都有涉及,可以当资料书,也可以当闲书翻阅。上海城市文化相关作品还收录有《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上海屋里厢》、 《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等

前往潮州古城之前,可以先看看这本书。关于潮州城你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都可以在这里获得,书很厚但很好读,还有许多关于美食和民俗艺术的篇章,潮州是块宝地,潮绣、金漆木雕、歌册、嵌瓷,无一不是享誉在外,建筑也大气,从开元寺、广济桥到韩文公祠,无一不是开阔轩昂的手笔。广东城市文化地理相关书籍还收录有《开平碉楼和民居》、《旧影潮州 》。

29.《老南京·旧影秦淮》

老城影像系列系列共有9册,由本地知名作家描写城市记忆,配以城市风貌的老照片。目前收录有《老苏州》、《老武汉》、《老成都》、《老北京》等。

很美的一本书,以产茶地为线索,展示了各地茶农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充满个性的思考。产茶区多是山清水秀,人们常年与大自然打交道,制茶所依赖的生产工具也很传统,如成串竹制的蔑篓,传统建筑风貌也保存得比较好。书中能看到四川永兴寺前彩色的牌坊,景迈古茶山在统一规划下保留的高脚木屋,普兴茶园中古老的舍利塔,前往龙井路上古朴的凉亭(现已不存),新修的唐风博物馆被树林簇拥着竟也有些古意,武夷造型像奔马一般的峰林和层层叠叠的茶园之间,竟夹着一片错落有致的瓦房,美得让人惊叹。这本书真正引人深思的是一种与自然交融的生产生活之美。《生活月刊》出品书籍还收录有《敦煌》。

31.《寻城记·武汉》

寻城记系列新添《武汉》、《成都》、《重庆》、《杭州》四册收录,该系列寻访著作描写细致而有趣味,排版不拘一格,附有实用的手绘城市地图。最难得是收录了这些大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十几年前的照片,今昔对比令人感叹城市开发建设的速度之快,令许多历史遗迹今天已几无踪迹,而今天被我们吐槽乏味的街巷曾经竟能如此迷人。

32.《地道风物》黔东南

地道风物系列新添《广西》、《湘西》、《黔东南》、《贵州》、《银川》、《帕米尔之心》、《苏州》、《闽南》、《景宁》,关于湘桂黔交界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生产方式有很精彩的介绍,与我们近期的寻访目的地有很多重合。

大连晚报棒棰岛新闻周刊出版了关于大连城市记忆的一系列专题报道,共3季共12册,囊括大连方言、大连掌故、大连老建筑、大连美食等内容,也算官方汇编的城市记忆。《大连老建筑》一册介绍了婉容楼、肃亲王府旧址、关东都督府等30多座。在关东都督府的篇章中也探讨了这些老建筑的前途,俄罗斯风格的旧址外形豪华壮观,成为各大剧组的取景地,但很少有剧组能在拍摄结束后原样复原,楼内凌乱地堆着很多建筑垃圾,若真要保护好这座建筑,它将来的走向是博物馆还是星级酒店?

34.《古都开封与杭州》

本书除介绍宋代都城的城市规划之外,还提及宋代都城的创举,如首次在统一国家的都城中实现宫城居中的理想格局,冲破里坊的限制,达成开放型街巷的设置。关于东京城的想象,展示了宫城大门宣德门的复原图(《瑞鹤图》中的仙鹤便飞翔于宣德门之上)。地图收录《西安》、《洛阳》、《开封与杭州》、《南京》、《北京》五册介绍古代都城的作品。

源自上世纪60年代留下的资料,极其珍贵。

36.《从克什米尔到喀什噶尔》

20世纪初,斯坦因先后三次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掠夺性的探险考古,并写了一系列考古报告,尽管斯坦因的盗掘行为贪婪而野蛮,他留下的图文依然是我们理解西域历史和自然地理的重要资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新出9册西域游历丛书,内容根据斯坦因的考古报告整理并增加了可读性,主要涉及斯坦因前两次的考古探险经历,已出:《从克什米尔到喀什噶尔》、《发现藏经洞》 、《和田绿洲》、《重返和田绿洲》 、《从罗布沙漠到敦煌》 、《尼雅遗址与安迪尔遗址》 、《踏勘尼雅遗址》 、《路经楼兰》 、《穿越塔克拉玛干》 。

B. 新推荐9套丛书,可与上一份荐书地图中的系列丛书结合来看

这套04年出版的丛书对于今天的旅行者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东部地区的古镇风貌与当时相比已有很大改观,这套书留下的珍贵影像记录,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很全的一套资料书,能看到很多平时不被关注到的建筑,尤其是许多传统民居并不被归入文保单位的情况下。书中还能看到一些具有当地特征的生活细节,如新疆民居展示的哈萨克族所用的围毡、围帘、挂毯图案,还有多民族地区在民居设计图纸上所体现的博采众长。两湖民居也很精彩,尤其是在徽州民居的光芒之下,很少人知道鄂东南的县城也有非常漂亮的天井院和祠堂建筑群。

这套小书很适合建筑爱好者入门,每一本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某一时期内特定建筑的发展演变,旁征博引,时常驰骋想象于东西方之间,读起来很过瘾。建议按时间顺序阅读。

属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系列

属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系列

北京大学出版社05年开始陆续出版的一套书,纸质轻巧,文字优美,设计也不错,不过在介绍各地历史风物的时候更侧重于古代建筑而不是近现代建筑。可能是着力于体现“诗画山河”的意境。

每一省的文物地图集都很厚、很沉,这套应该属于图书馆才能看到的资料书。

在中国营造学社存在的15年内,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学社同仁,实地调查了全国15个省的历史遗构,并对文献典籍进行考辩,梳理中国传统建筑的源流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图文资料汇集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于年间印行,共计7卷23期22册,插图约1600页。

C.中国传统建筑相关科普类图书

1.《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

这套图鉴共12卷,由东京大学教授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合著,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古迹建筑等的大型著录,书中所搜集的图片资料几乎囊括当时保存尚好的名胜古迹,是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2..《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很实用的一本书,方便名词索引,特别是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种不同制式中所提及的相同问题放在同一篇章进行梳理比较,对理解一些说法繁多的构件有很大帮助。

3.《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

关注22座世界历史名城,评估当地对城市保护的努力。资源紧张的冲突在大城市格外明显,再加上金钱和象征意义的诱惑,城市的保护和改造牵涉到方方面面,向来是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角逐,比起了解各地法律中的具体政策,作者认为了解当地政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更为关键。剥开旅游必达之地完美的面纱,认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损失和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像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一样来关心这些充满魅力的城市,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更加客观的认识。

20世纪40年代,梁思成在艰苦环境下写出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是里程碑式的作品。相关作品还有《图像中国建筑史》。

5.《中国古代建筑史》

刘敦桢先生同为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他在60年代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更加全面的理论著作,故宫东华门古建馆曾展示作品内容。作者还著有、。

6. 张十庆东亚建筑技术史文集

比较专业但值得一读的一部文集 ,衍生出很多值得讨论的课题。有关于中国、日本、朝鲜建筑技术源流和影响的大量比对案例,关注中国东南沿海地方建筑对日本、朝鲜的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日韩技术史上,诸样式之间并无直接的传承演化关系,都是独立并行,且样式一旦定型轻易不改变,有很强的稳定性。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作者在博览国内外建筑后做了很多设计理念上的比较,力求在取材和行文上尽可能生动活泼,可读性很强,也是一部佳作。

8.《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是一本简明易懂的图解作品,有大量彩色图例,适合入门者阅读。相关作品还有《图解民居》、《图解中国园林》。

9.《陈从周说古建筑》 上下册

如作者所说,我们每到一个城市乡村,最先入眼的是“建筑美”。这是一部从文化审美上品读古建筑的作品,行文淡雅,如逛园林。相关作品还有《陈从周说桥》、《陈从周说塔》。

10.《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

日本东洋建筑史研究主要涉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及东南亚建筑史,伊东忠太及关野贞是最著名的几位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们就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了大量建筑,他们的研究和著述也刺激和带动了中国国内学者对建筑史研究的重视。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5册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收录了他们的调查报告和旅行记录,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但也能看到日本国家主义思潮膨胀下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关野贞病逝前参与了大型系列图集《中国文化史迹》的编订,与常盘大定合作。

伊东忠太是第一个对紫禁城进行全面实测调查的外国人,此外他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记录也轰动一时。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收纳两本伊东忠太的作品,另一部是,更偏游记性质。

这套书很简单,适合入门者速读。已出《牌楼》、《柱子》、《亭子》、《砖瓦》、《狮子》。

给孩子们看的童书,有丰富的住宅解析图例,用更亲切的口吻向你解释建筑设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起的功用,具有全球视野,方便关联和比较不同地区的同类建筑,如北欧的井干式建筑在我国漫长的建筑史上也能找到类似的实践。书里还科普了一些小众的知识,如新疆交河故城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使用夯筑法造房的历史遗迹。

精彩的长城图解十万个为什么,除了常规介绍宇墙、暗门、吐水嘴之类的建筑结构,还利用地形图为大家介绍长城选址的思路,用类似游戏装备界面的图表介绍了九边驻军管理制度,展示以长城为中心的边防生活图景--“在边境你能买到什么?”“有哪些动物生活在长城沿线?”,更重要的是,末篇批量系统解答了“现在的我们可以为长城做些什么?”

海外引进的大开本绘本,是孩子和成年人都适合阅读的佳作。有点类似海外版的《穿墙透壁》,能看到世界上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剖面,英国USBORN童书的”看里面“系列绘本在城市地理方面也有类似设计。随着童书质量提升,我们能看到更多在视觉上做得很精彩的科普作品,非常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激发想象力的呈现形式,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D.近代西方人在中国的考察游记汇集

1.《中国建筑艺术与景观: 穿越十二行省之旅》

3.《莫里循眼里的近代中国》

4.《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6.《 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

E.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科普读物汇集

1《老照片1-20卷》

2.《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6.《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

9.《大英博物馆 中国简史》

10.《谁在收藏中国》

11.《曹雪芹风筝艺术》

12.《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

13.《亚鲁王》苗族史诗

14.《 江格尔》蒙古族史诗

15.《玛纳斯》柯尔克孜族史诗

E.部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相关的英文书籍

这本摄影图册很厚重,虽然并不都是高清作品,但民居实例跨度之广,类比之精彩,能给你许多启发。

以上提到的一些英文小书若以中文写成可能并不是什么内容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作,收录这些更多是希望我们在对外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时候能知道怎么用英文表达一些专有名词。我们在旅游胜地能看到一些简单的用于宣传的外语图册,很多装帧精美的摄影图集往往也会有中英对照。 但有哪些更加专业的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外语书,尤其是国外出版过哪些相关作品,我们了解尚浅,这里还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在西方,提及东方传统建筑尤其是造园艺术,日本的建筑文化在声势和印象上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譬如龙安寺石庭,譬如颜色鲜艳的鸟居),一方面是旅游宣传的加持,一方面日本当地出版过更多精致的外文作品。我们思考的,并不只是我们该怎么更好地介绍我们珍贵的建筑遗产,也是把眼光投向更少为人知的地带,越南、泰国都是木构建筑遗产丰厚的国家,在中国快速消失的一些建筑例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构造),在海外其实可以看见印证。

F.值得参考的日本传统木构建筑书籍

1.《日本建筑史序说》

关于日本建筑史的入门书,晓畅通达,目录方便索引。伴随佛教传入,中式伽蓝开始通过朝鲜半岛影响日本建筑设计,出现了飞鸟寺和四天王寺这样庄重的大寺,而遣唐使又使中日直接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仿长安修建的古都奈良,留下了唐招提寺金堂这样珍贵的建筑遗存,飞鸟、奈良时代遗存的古建筑是近代以来研究中国南北朝、隋唐木构的间接史料。镰仓时代的日本继续学习南宋建筑,并且引入了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的禅宗思想。到近世城市生活快速发展,城郭建筑和市民生活建筑得到重视。附录中的日本建筑史文献占全书1/3多,很值得参考。

书中以手绘的方式展示了日本60处最美古建筑,除了那些像出云大社一般声名在外的寺社和宫殿,尤其推荐供奉造纸之神的冈太神社·大泷神社、旧闲谷学校以及安乐寺八角三重塔,它们能颠覆你对木构建筑的想象,且都位于僻静之地。

这本书属于建筑史诗系列,是很好读的一本日本建筑介绍。在考辨日本建筑源流的介绍中讨论了很多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古建,譬如元赵雍《夜宴图》中有着“重檐十字唐破风”式屋顶的亭榭。还详细介绍了法隆寺的重要文物玉虫厨子,其屋顶保留了歇山顶造型的古法渊源,屋脊两端的鸱尾更是珍贵--"中国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中鸱尾造型不胜枚举,然而实物例证只余蓟县独乐寺山门鸱尾一例,可与法隆寺玉虫厨子鸱尾遥相呼应"。后两篇也通过园林、禅寺、茶室等建筑讲解日本的空间美学。

“本书试图呈现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日本各时期的古建筑受到中国古建筑何种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极富趣味亦发人深省的地方,是日本如何通过学习、理解和消化从中国输入的建筑知识与技艺,进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日本建筑。”

4.《日本名所解剖书》

名所是名胜古迹的意思。这套建筑图解另有《日本神社解剖书》、《日本建筑解剖书》等。

比较近似旅游参考书了,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广博,提及锦市场的美味,能乐会馆的世界、西阵织的织法,还有孕育京都的地下水脉。保护地下水源和河道,便是保护京都传统文化,因为精致的茶道、京料理都需要甘甜的水源作为品质的保证。

另外想要了解京都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接人待物上的讲究,很推荐NHK拍摄的这部剧集,每一帧都是壁纸,剧集中也有提及找到正宗的名水位置是内行人才知道的秘密,乃至有关于挖掘和疏通水井的行业介绍。舒国治在《门外汉的京都》这本书中也提过非常欣赏京都活泼泼的水流:小河一忽儿在巷道中走,一忽儿又窜入人家院子中,不久又窜出来。黑泽明的《椿三十郎》片中便有一溪穿过两家的画面,上一家的落花,下一家可在溪中见到。…… 乃我来自一个将水胡意遮盖、胡意斩断、胡意填埋、胡意截弯取直的城市,来抵京都,见此流水的自然天堂,深有感触也。

6.《京都千二百年》上下册

这套书由建筑、城市规划、艺术、考古学专家及一流木匠联手撰写绘制。是介绍空间美学和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平安京由桓武天皇效仿隋唐长安和洛阳所建,朱雀大道贯通南北,分为东西二京,右京称为“长安”,左京则被称为“洛阳”。后来右京荒芜,只剩左京洛阳,战国大名带兵攻入京都的行动也被称为“上洛”。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的罗生门,便是古城南大门。至今京都的居民还有明确的地域观念,比如认为出身在山鉾巡行的街区,才算地道的京都人。从平安京到庶民之城,这座古城保存了许多过去的风俗,对于传承的意愿和责任感会比其他地方更强。

跟着古人规划古都奈良。

建筑爱好者在日本旅游一定不会错过的一站,法隆寺西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东院梦殿建筑群更是优美浪漫。所藏玉虫厨子造型遵循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比金堂还要古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物例证。本书演示了法隆寺五重塔的建筑过程,如这一册中也有关于如何铸造大佛的重要演示。

该系列丛书还有《桂离宫》 、《大阪城》、《江户町》,分别展现了皇家庭园、城堡建筑以及城下町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我们在感叹日本尚能留下这么多古建及民俗遗存的时候,也要意识到这些古城在现代化浪潮中也面临着被迫改造的压力,当地居民对于发展还是固守的困惑也一直盘桓心中。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很多文旅相关的图书很可能只能在当地的书架上见到,或因为不再重印已消失在时光中,另外一些民俗活动比较丰富的地方,比如江苏、闽台地区其实都出过很多给外来宾客介绍当地民俗活动的导览手册,甚至具体到专门介绍某座宫庙某年的一次祭祀,一般图文排版都十分精致美观,但因不是正式销售的书籍,过了活动宣传阶段不仅文旅爱好者无法搜集到,豆瓣上更不能有相关链接,不得不说很可惜。推荐这些图书主要还是抛砖引玉的意思,我想我们在整理过程中难免会错过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欢迎大家帮我们查缺补漏,推荐更多地区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图书,近期我们走访的目的地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也很希望收录更多原汁原味的图文乃至影像资料。

鉴于现在很多人还不方便进行长途旅行,我们想先从阅读开始帮大家增加一点纸上旅行的趣味,增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更多想要了解的地方,意识到更多关于美的可能性。

大学读书350+本,三度筛选后,留下将近30本极为精华的好书。其中绝大多数我是读完了的,有的看过不止一遍;少数巨厚的是部分阅读。

我在知乎刷书单刷过很多,发现鱼龙混杂,太多什么思维导图云云的东西。它们是现代包装的急功近利的“畅销书”。本书单则全是干货满满、可以细品的精品佳作。

我会给它们分级为“佳”(有启发性/非常有趣/可供回味)与“极佳”(某领域扛鼎之作/真知灼见/极富启发)。

庸书劣书,一本都无;大浪淘沙,只留真金。

注:本书单按哲学、历史、文学与杂学编排,大致按照作者生年顺序排列。先古后今,先中后西。对于某些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等,除非有极佳版本,否则不予纳入。

我对它们的介绍主要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语言可读性、知识含量、创新程度、同类书比较、阅读门槛等)出发。主观性比较强,毕竟客观的内容简介很容易找到。我是想说明:它们的闪光点在哪里?适不适合拿来阅读?

书单性质偏学术(鉴于作者是哲学系学生,哲学书单部分的学术倾向会更加明显)。

另外,点个赞不过分吧。

1.《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总汇百家的精彩作品。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很多难懂难解的字句,在历代注疏与训诂家手中涣然冰释。并且,陈先生对《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概念的把握与表述非常精道。

私以为比起《庄子今注今译》,此书更胜一筹。入门和深究《老子》均可使用该书。

(附:知乎上有些大师把《老子》《周易》吹得神乎其神,这也是不可取的。大道至简,哪来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学哲学入门要正,变得神神叨叨的对自己不好,装神弄鬼又败坏先贤名声。)

2.《庄子校诠》(王叔岷)

我觉得《庄子今注今译》是入门级,《庄子校诠》是进阶级。王叔岷先生的训诂功力极深,妙解频出,非常有益于庄子思想研究。我看过非常多的《庄子》注解,觉得还是《庄子校诠》给的印象最深最好。

我使用的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也就看完了内篇,目前还无暇顾及外杂篇。

鉴于该版本是“竖版繁体”,并且需要较好的古汉语和一点训诂学基础,如果是想初步了解《庄子》,可以选择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3.《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汤用彤)

大学课堂上对魏晋玄学的讲解比较少。而该领域的著作则首推汤先生这本书。它是多篇文章的集合,每篇回答一个该时期的重要话题。汤先生此书颇有见地,就是这个内容比较小众。

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虽然说是对清朝学术的梳理,但由于清学的特殊性,实则兼顾版本学等内容。不仅对于清代学术,而且对各种经典古籍的流传演变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梁先生的文风晓畅则固是无疑,材料搜集也较为丰富。非常好的一本哲学史作品。

此书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相近,私以为时间有限的话,看一本就可以。

5.《中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和思考鞭辟入里。“文化”是个非常庞杂的话题,可是梁先生举重若轻,颇有真知灼见。

对于中西文化的根本性质与方向,梁先生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把晚清中国的落后、中国科技不振单单归因于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些偶然事件等等,是表面而非本质的。

梁先生在该书中也提出非常有意思的“三路向说”。就我本人而言,还是倾向于部分认同的。

6.《新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劳思光)

劳先生的这套哲学史是我本人进入哲学的关键,即便第二次翻阅时已经有些不同意见,仍然对劳先生深表崇敬。我非常认可他在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贡献。我尚未看到有可以匹敌甚至超越劳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这套哲学史编排上和材料选择上都无可挑剔。劳先生也善于把握核心,一语中的。和其他的哲学史相比,精采自然可见。

稍有争议的是,劳先生在该书中构造一套自己的哲学判别理论。我本人认为这是富于创建的理论,也将纷繁的哲学史纳入有序的范畴。并且,由于我也喜欢牟宗三,我对牟氏弟子劳思光的见解自然颇有好感。不过,初学者还是可以稍加警惕:劳先生的理解和评价体系不是唯一的。

7.《当代西方思想的困局》(劳思光)

劳先生不仅是中国哲学史方面的巨擘,对西方历史上的哲学思想也深有心得。这本书主要是劳先生对“现代性”和“后现代”发表的看法。这两个是热门话题,但和“文化”一样,稍加不慎就会变得空泛无实。劳先生对现代性的评述,就我个人的阅读来看,还是很出彩的。

这本书既有丰富的哲学史内容作支撑,又蕴含晚年劳思光的深入思考与想法。又因为涉及现代性,时代上与现在非常接近,而20世纪西方思想的困局,是否有些方面也影响到今天的我们呢?我第二次读的时候,就感受到一些共鸣。

关于现代性的著述连篇累牍,我也不知晓劳先生的看法应该位列什么层次,毕竟对该领域没有投入太多心力。如果是要简单了解现代性等问题的读者可以考虑一下。

8.《<理想国>讲演录》(余纪元)

当初一边看《理想国》,一边看《讲演录》,着实快乐。柏拉图的《理想国》看似简单易懂,实则意蕴丰富。通过余纪元的讲演,可以收获相当多的见识。

《理想国》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毋庸赘言,甚至政治学文艺学等学科的学生也会拜读一下。但是如果割裂地看,即把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与其他部分分开看,那么他的“哲人王”、“驱逐诗人”等等都显得莫名其妙。而整个地理解《理想国》,有该书的帮助可以省些气力。

9.《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按理来说,以亚氏的地位不需要推荐。但是亚氏的作品在中国究竟有多少受众,实则难说。另外,亚氏全集篇幅浩大,颇负盛名的《形而上学》等极其难懂。而《政治学》既是亚氏力作,又相对容易接近。私以为是了解亚氏的一个可能入手点。

当时的希腊城邦林立,各种制度各种政体各种法律,令人眼花缭乱。而亚氏也就具有考察政治的绝妙材料。退可增益见闻,进可深思其道。

10.《黑格尔》(拜塞尔)

个人很喜欢黑格尔,但着实很难挑出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黑格尔著作。拜塞尔这本书是对黑格尔思想发展的解说,对其各方面思想进行阐述。因此是二手材料,但是对于黑格尔这位以语言晦涩和语义难测出名的哲学家而言,使用二手材料并不算过分吧。

作为二手材料而言,可谓是非常合格。拜塞尔不是孤立地考察黑格尔,而是把他和之前与之后的哲人放在一起,真正看清黑格尔继承了什么、创立了什么以及留下了什么。

虽然黑格尔现在声誉颇隆,但说起他的思想则罕有知晓。至多是一句极诡谲的“存在即合理”。这本书提供一个了解黑格尔的绝好契机。阅读语言上也没有任何障碍。有哲学兴趣应该就可以驾驭和理解。

11.《正义论》(罗尔斯)

《正义论》是如此出名,以至于没什么要多说的了。罗尔斯对正义的见解,我最早是高中时候从刘瑜文章里窥见一二的。疫情期间读了半本左右,我对罗尔斯的观点很感兴趣,并相信他的讨论是有益的。

搭配《理想国》、《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等作品可能会有更深一点的思考吧。

12.《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革命》(福山)

我原先对福山的看法就是个鼓吹手而已,但读过之后发现,他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福山在该书中运用相当多的材料(基本都是较新的材料,这在哲学领域是很罕见的),来试图对各个文明的政治体制进行解读。读起来非常畅快。

(顺带一提,这个理想国译丛系列是不是有点良莠不齐?我不是很了解,只看过少数几本)

1.《三家注史记》(司马迁)

个人感觉《史记》是古代历史著作的巅峰:比起之前的《左传》《国语》,可读性与丰富程度强太多;比起之后的二十三史,详略上更加适合读者,并且司马迁的文笔真是没说的。我特别喜欢《史记》,但其他纪传体史书则总是看不下去。

《史记》推荐三家注本,补充很多材料与内容,可以看得更加清晰明了。

同时,拿《史记》作为训练文言文阅读的早期教材是非常好的:故事性强,文学性佳,内容又是千古权威(不说全是对的,但使用历史材料绕不开它)。绝对经典,众所周知矣。

2.《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司马光)

很多人看到《资治通鉴》的名头和体量就不打算看了,实则错过一部绝佳好书。

相比于纪传体,我更喜欢编年体。时间线非常清楚,可以看到滚滚的历史洪流和浩浩的人物群像。不是《史记》的个人高光,而是时代的群星璀璨。

何况,正史也是浩如烟海,司马光用17年删繁就简,编出这么一部书。对历史爱好者而言,一本更比八本强。

白璧微瑕是司马迁的历史评论观是纯宋儒的。现代读者可能不大喜欢。不过他的个人意见也很少,不影响阅读。

胡三省的注是最负盛名的,就我个人阅读情况来看,胡注影响不算太大。有则锦上添花,或许对初学者帮助大一些。

3.《西周史》(杨宽)

西周时代的材料和著作是比较稀缺的,杨先生是历史名家,这本书也确实知识丰富,填补我对该时期的空白。

该书使用的是比较正式的历史写作方式,对西周的重要事件和各种制度、社会面貌进行考察。生动性的牺牲就由严谨度来补足。

4.《廿二史札记》(赵翼)

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作品。赵翼在阅读完正史后,对其中的事件等进行归纳总结,收获许多心得。其中一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由于该书的读书笔记性质,阅读起来比《西周史》等学术著作要轻松一点。我个人非常喜欢古人写历史的方式,感觉和他们在讨论对话,有见解、有感悟、有情绪,比冰冷客观的现代作品更加有温度和生气。

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

陈寅恪先生的作品(凡是我读到过的)都很精彩。他看问题鞭辟入里,发前人之未发,史料运用自如,观点令人信服。

相比于陈先生亲笔完成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由万先生整理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在语言上更加易读。同时毫不遮掩其卓见。

此书还有一个好处是便于入手魏晋南北朝史。这段历史以复杂混乱著称,相比于知名度最高的三国,可以说是知名度最低、最冷僻的一段历史。即便使用司马光整理的《资治通鉴》,也很是费力。陈先生的讲演录没有纠结于稀碎的历史事件,而是宏观把握,一目了然。是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入门书籍。

6.《读史札记》(吴晗)

这本札记是关于五个历史问题的讨论,每一个都兴味盎然。比如《金瓶梅》的作者与成书讨论、比如西王母形象的演变等。

但是题目的新颖趣味丝毫不减损吴先生的学术功力。吴先生运用大量资料,有理有据,读来大觉畅快。

可以说是非常友好的一本书籍了,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却还颇有意思。

(为什么这版本是11个迷案?可能是我看的版本不完全……)

7.《顾颉刚读书笔记》(顾颉刚)

非常好玩的一大套书。顾先生乃历史名家,他是疑古派的代表人物。要做疑古事业,势必博览群书。顾先生毕生读书,将其中精粹容纳在一本本笔记中。

形式与《廿二史札记》相似,专题化呈现。区别在于,顾先生的专题可能是一段话两段话。发明新意便可。可以想见那么多书中究竟有多少知识和乐趣了。我读到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

(啊这,居然没有找到。看来对于它的销量,店家也没什么信心啊……)

8.《波谷与波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阎步克)

哪怕只是对政治文明的考察,从秦汉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漫长时间也令人望而生畏。但是阎先生完成这件壮举。这部著作对秦汉刀笔吏的解说令人印象深刻,对南北朝的政治风格的说明使人一目了然。

9.《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阎步克先生对800年政治制度与皇权兴衰进行阐述,而田先生则具体着眼在东晋一朝。这也意味着田先生有更加充裕的篇幅细致地讲解东晋特色的门阀政治。

贵族门阀制在中国的鼎盛就是东晋。不管对它评价如何,终归是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知名度极低的东晋,短暂王朝却云谲波诡、纠纷不断。

田先生从东晋开国一直讲到刘裕造宋,重要的历史事件基本都有涉及。哪怕对东晋史一无所知,也丝毫不妨碍阅读。此外,田先生对郗鉴等流民帅的关注又是独具慧眼。

书单里关涉魏晋南北朝的作品已经比较丰富了。但是田先生的佳作依旧不能缺席。世家大族的兴衰变迁,王庾谢桓的权力角逐,风流之下,尽是机心谋略。

10.《历史》(希罗多德)

历史学鼻祖的名号使人望而却步,可是一打开发现非常流畅好读。希罗多德的历史写作可不是条条框框下一板一眼的描述,而是汇集各种各样的见闻轶事。我本人非常喜欢看野史笔记,但它们的质量和可信度比较堪忧。希罗多德的《历史》,在可读性不减的情况下,品质是完全碾压稗官野史的。

希罗多德文风晓畅,像博闻的长者为你细细讲述浩瀚的希腊世界以及地图边缘的蛮族。同时,单看序言,就能明白他拥有深沉的情怀与坚守。

这样的著作多多益善,可惜不可多得。

10.5.据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也是一部极精彩的历史著作。但我本人只看过一点点,故不作评价。

看过《历史》还不过瘾的可以考虑;对《历史》文笔和写法不适应的读者也可以尝试。

11.《编年史》(塔西佗)

喜欢罗马史或者想了解罗马史的读者可以考虑的权威著作。塔西佗的名字可以表明它的经典性。同时,文风不亚于《历史》,语言非常适口。相比于《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浩荡篇幅,《编年史》的体量使人备感轻松。

《编年史》的开端是帝国时代初期(提比略时代)。国内读者对古代的罗马共和国兴趣不大,对鼎鼎大名的罗马帝国则颇有兴致。《编年史》的内容完全匹配读者的偏向。

不过,相比于逸闻丰富的《历史》,罗马人塔西佗的《编年史》在这方面并不出彩。这也侧面反映出,比起希罗多德的一些道听途说,塔西佗对本国历史的记录可能会更加可信一点。

12.《罗马十二帝王传》(苏维托尼乌斯)

比较好玩的一本书,收入大量轶事秘闻,很对我的趣味。但没有达到《历史》和《编年史》的精彩程度。喜欢野史趣闻的读者可以记下。

从凯撒传记开始,也能够作为《编年史》的补充吧。

历史部分到此为止。虽然我对历史作品非常感兴趣,但极佳的作品相当少见。单纯的历史理论还没有涉猎。如果有了解的朋友可以留言在评论区。

(名为文学,实则是小说与诗歌等,不包括文学理论)

1.《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

我高中时最喜欢《世说新语》,非常有意思。全部是很短的小章节,可能就两三首诗的字数,但人物的洒脱、卓然、雅量都表露无遗。这反映出它的写人记事功力炉火纯青,千载上人,读来如在眼前。

可是《世说新语》也能供专业读者深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东晋时代的特殊文化现象,门阀世家,名士风流。贵族政治固然罕有取处,但它使得当时的一批精英人物得以表达其个性,这是极罕见也即可贵的。我们在史书里看到的往往是纯德儒臣,光明磊落却往往不苟言笑。因此有趣的苏轼就成为后人极为喜爱的人物。《世说新语》里的人物个性更加发达多样,这种新鲜感是很难找到替代品的。

《世说新语笺疏》可以帮助理解。虽说《世说》文字难度不大,但一些玄谈还是不易悟入。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我们往往也茫然无知。笺疏在促进理解的过程中,也订正《世说》的错误。《世说》被归为小说,跟历史是有点出入的,有的词条甚至就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不能否定《世说》的史学价值——聊到两晋南北朝,基本不可能绕开《世说》。

2.《小山词》(晏几道)

算是非常主观的推荐了。我个人在宋词里面最喜欢李煜和晏几道。李后主的词早就闻名遐迩,相比之下,小晏的名声要逊色很多。但后世词家对小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的才情、格调都极高,同时运字成篇毫不费力。小晏词是读不出别扭拗口的,他一个生僻怪字都不用,读来很是顺畅;可也不像白居易是一种通俗的浅白。意深字平,可谓独步。

当然小山的格局或许称不上太大。他的题材主要是爱恋。爱恋的题目从《诗经》就开始了,小山在这方面的造诣非常高,留下许多名篇。不过喜欢家国情怀的读者可能更适合看辛弃疾。晏几道是一个类似贾宝玉的词人,家道中落,余生潦倒,才高八斗,文采斐然。他也像宝玉一样是个多情者、失意人。虽然他在功业上与宰相父亲毫无可比性,但词学造诣被评价为稍胜一筹。

3.《汇评证道西游记》

前些年对《西游记》的解读可谓群魔乱舞:厚黑学、官场学、阴谋论,层出不穷。好好一本《西游释厄传》,也能被人念歪,还歪得相当离谱。当然,我不反对文化的二次创作,比如《黑神话:悟空》。可是,在正经的小说剧情讨论中,夹杂太多阴谋论调,着实让人不知如何说起。

汇评本的《西游记》展现古人对它的解读。张书绅用儒家方法读,悟元子用易经读,悟一子用丹道读,李贽对照社会现实读。实事求是地说,他们也怪离谱的。因此我往往也不把他们的注当回事,也就张书绅和李贽的偶尔有点参考价值。但是,有前人注疏读起来有意思很多:他们不单单评注寓意,还讨论《西游记》的文笔、剧情。有些还颇为风趣,例如菩萨试禅心一节,评者也戏谑地说“我见犹怜,何况老猪”;对今人喜闻乐见的女儿国,澹漪子也不禁感慨“不亦难乎”。作为儒生道士,自然要端庄正板,可作为一位读者,却可以嬉笑怒骂。

(这和我看的还不是同一个本,好像主要收录近代名家的评注。价钱好像过分美丽了。)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

有脂批和没脂批真的是两本书啊。《石头记》还是要细细品味,初中时看得太快,印象没有太深(当时赶着看四大名著的古文版。初中时间又紧张,没法细致)。等到高中毕业后再回过头来,真真是好书。

(《石头记》的版本我没有太过考究,只要是八十回带批语我就满意了。毕竟不是搞红学的。红学著作看过一些,大多也是不以为然、姑妄听之)

5.《四世同堂》(老舍)

老舍小说别具风格,且广泛受到好评。这点众所周知。《四世同堂》同样有着极为浓郁的“北京味”,看第一段就知道是老舍手笔,别无分店。

《四世同堂》是一部长篇小说,体量很大。也正是足够的篇幅使得老舍能充分展现其文学能力:极为丰富的人物、足够长的时间线,以及众多的故事线。我觉得看短篇是看点子,看长篇是看一个作家构造的丰满世界。《战争与和平》等等都属于后者,但《四世同堂》比《战争与和平》好读太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喜欢老舍风格、又能接受长篇小说的,这本书就值得一看。

6.《梅雨之夕》(施蛰存)

一篇短篇小说。风格相当独特,是中国背景下的意识流。

我对很多新潮的文学手法不甚感兴趣。但这篇看过感觉能接受。印象也很深。有兴趣可以浅尝一下。

7.《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这本书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频次比较高,使得大家先入为主,觉得就是写一个吝啬鬼。那有什么意思!现实当中吝啬鬼多了去了。

但巴尔扎克写故事真的很厉害。吝啬鬼好写,怎么把吝啬鬼与他周边的人组织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这就需要琢磨。多说一句的话,巴尔扎克《高老头》等作品都很好看。当然也有不那么有意思的,比如《邦斯舅舅》,我个人不是太喜欢。

巴尔扎克整体上非常好读。但有一点可以注意:巴尔扎克和雨果一样,可能会在故事开始时用极大篇幅来详细描绘故事场景。对这个心生恐惧的话,粗略扫过就行。巴氏最动人的还是其情感与故事。

8.《玛戈王后》(大仲马)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名作,但有点过于爽文了。《三个火枪手》很好看,只是我更青睐《玛戈王后》。《三个火枪手》里面的历史性的冲突没有太过激烈,毕竟还是相对平稳的年代。但是《玛戈王后》刚好是改朝换代之际,剧情最是跌宕起伏。

书中同样有浪漫主义的主人公,穿梭在各位历史要人与宫廷诡计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接受其莫测的命运。

大仲马在文学界地位不是特别高,但书中也是金句频出。总之,中国的历史小说标杆是金庸,外国的就是大仲马。(我个人更加推重后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末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