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宋仁宗时期,辽国得兵马大元帅是谁?

康巨 东汉末年著名僧人。康居人

康孟祥 东汉末年著名高僧。康居人。

康泰 三国时吴国人。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吴国出使南海的官员。

康僧会(约3世纪),三国时期著名高僧。

康僧铠  康居人,著名高僧。

康法朗  西晋著名高僧。中山人。

康僧渊  晋朝著名高僧。

康法畅  两晋之际著名高僧。

康  因   康绚之曾祖父,在前秦苻坚时任太子詹事。(据《梁书》康 绚传)

康  穆  康绚之祖父,南朝宋初仕后秦,姚苌时为河南尹。

康元抚  绚父,南朝宋扬武将军,华山郡太守。

康元隆  绚叔父,南朝宋人,曾任华山郡太守。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

康 悦  绚之子,继承其父爵位。

康 安  前赵人,官黄门侍郎。

康 遷  前燕人,封归义侯。

康德汪  北齐宦官。

康阿驮  南北朝末年人。

康洛儿   南北朝末年人,西魏将领。

康德  北齐代人,从高欢起兵,历刺史,拜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封新蔡王。

康日知( ?~785)  唐朝将领。康植的孙子。

康志睦(775-833年),唐代将领,字得众,康日知之子。

康承训  字敬辞,唐代康志睦子。

康传业  康承训之子,曾跟随康承训转战各地,官至鄜坊节度使。

康待宾  其先辈出自胡人。

康孝範   康国安的祖父,南朝陈时曾任江夏王府法曹、会稽(临海)县令。

康 英  康国安之父,隋朝时任齐王府骑曹、江宁县令。

康国安 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前期著名学者。

康希诜  字南金,会稽人,康国安之子

康显  康希诜的哥哥,曾任修书学士,撰有《辞苑丽则》30卷、《海藏连珠》30卷、《累壁》10卷。

康德言  康希诜的哥哥,唐中宗时任右台侍御史;弟弟则为偃师县令。

康元瑛  希诜长子,任朝散大夫、婺州司马,袭封汲郡公。

康元瑾  希诜次子,任宣州司士、京兆府奉先县县尉。

康元瑒  希诜三子,任朝议郎;

康元瑰  希诜四子,曾任获嘉县丞,著《干禄宝典》30卷。

康  璀  希诜侄子,任刑部员外郎。另一个侄子曾任秘书监、集贤院侍讲学士。

康南华  希诜侄孙,康璀的儿子。

康子元 唐代经学大师,越州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

康鞘利  隋唐之际将领,突厥人。

康 婆(?-647) 字季大,博陵(今河北定县)人。

康 陁  康婆的祖父,北齐时任相府常侍。

康 和  康婆之父,隋朝时为定州萨宝。

康处直  唐前期将领。

康  成  唐前期大将。唐太宗时任左监门将军。贞观二年(628年),奉唐太宗之命出使吐蕃。

康阿达  西域康国人。康阿达在唐初曾任上仪同,死于唐太宗贞观年间。

康莫量  康阿达父,在梁朝时任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萨宝。

康拔达  康阿达祖父,在梁朝时任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萨宝。

康  达(607-669)  先辈本为西域康国人,自北魏时内迁,遂成为河南伊阙(今河南洛阳)人。

康勗  康达曾祖父,北齐时任上柱国;

康逵  康达祖父,北齐时任雁门郡上仪同;

康洛  康达父,隋朝时任许州通远府鹰击郎将。

康敬本  字延宗,康居人。

康默  康敬本曾祖,北周时任甘州大中正;

康仁  康敬本祖父,隋朝时任上柱国、左骁卫三川府鹰扬郎将;

康凤  康敬本父,隋朝时起家任朝散大夫,后任银青光禄大夫、左龙骧骠骑大将军,被封为阳城县侯。

康武通(584-649) 字宏达,太原府祁县人。。

康元敬  字留师,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其先辈本为康居人,后迁居于邺。

康乐  康元敬祖父,北魏时骠骑大将军;

康仵  康元敬父,北齐时京畿府大都督、龙骧大将军。

康 绩(622-677)  字善,河南洛阳人。康绩任唐平洲平夷戎主,卒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十二月,年五十五。

康德  康绩曾祖,北齐时任凉州都督。

康暹  康绩祖父,北齐时京畿府大都督。

康老  康绩父,唐朝左屯卫翊卫。

康 杴(581-656) 字仁德,河南巩县人。杴在唐初曾为李世民麾下,后被任为陪戎副尉,卒于显庆元年,年七十五。

康安  康杴祖父,任职北周;

康陁  康杴父,在隋朝时任职。

康留买  先辈本为西域康国人,后内迁至河南洛阳。

康延德  留买祖,曾任安西都护府果毅;

康磨伽  先辈本为西域康国人,后内迁至河南洛阳。康留买兄弟。唐初任检校果毅,率军出征西域,因功授游击将军、上柱国。卒于高宗永淳元年。

康  智  字感。父康玉,隋朝朝散大夫。康智唐初任游击将军,卒于长寿二年(693年),年七十一。

康  凤  康智五代祖,曾任青州刺史,被封为颖川郡侯。

康仁基  康智祖父,陈朝时任宁远将军。

康  郎  字善庆,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因军功擢升同州隆安府左果毅都尉,后任积石军子总管,屡立战功。卒于长安二年(702年)四月,年四十三。

康  威(662-722) 字宾,其先祖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后迁居于河南洛阳。康威的先辈世代为官,康威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二品上柱国。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年。

康  远  康威曾祖,北魏时任左龙骧将军,因功封寿阳开国公;

康  满  康威祖,隋朝时任右卫郎将,封寿阳侯;

康  达  康威父,唐朝时任金谷府统军。

康庭兰(675-740)  世代为将的家族。庭兰则任壮武将军、行右威卫翊府左郎将,因屡立军功被封为上柱国。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康  匿  庭兰曾祖,唐初任游击将军、守左卫翊府中郎将;

康  宁  庭兰祖,任归德将军、行右领军卫将军;

康烦陁  庭兰父,任云麾将军、上柱国。

康乘献  唐玄宗时将领。

康景龙  岐州扶风人。

康楚元  唐中期大将。

康传圭  唐后期大将。

康艺全  唐后期大将。

康昆仑   中国唐代琵琶家,宫廷乐师。

康  璀  唐前期人。武则天在位(武周),考中制举“书判拔萃科”。

康廷芝  唐前期人。

康  濯  唐前期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考中制举“书判拔萃科”。

康子季  唐前期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考中制举“书判拔萃科”。

康  珽  唐前期人。曾任大理寺少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

康玄辩  字通理,唐前期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泸州刺史,著有《康玄辩集》10卷。

康明贞  唐代著名学者,著有《辞苑丽则》20卷。

康仲熊  唐中期人,著有《服内元气诀》1卷。

康  湛  唐中期人,唐德宗时任周至县尉,朔方掌书记等职。

康云开  唐中期人,唐肃宗乾元年间,任监察御史。

康  僚  唐后期人,唐文宗时,任吏部考功郎中。

康仲殷  唐后期人。

康秀林  唐中期将军。

康乘宣  唐后期大将。唐文宗大和年间,任尚书左丞。大和四年(830年),兖海沂密等州节度使。

康季荣  唐后期大将。

康文通  唐末将领,曾任马军都指挥使。

康怀英,兖州人也。本名怀贞,避末帝御名,故改之。

康君立,蔚州兴唐人,世为边豪。

康义诚,字信臣,代北三部落人也。

康延孝,塞北部落人也。

康  嗣  蔚州人,康福祖,蕃汉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子太师。(据《旧五代史》康福传)

康公政  蔚州人,康福父,历职至平塞军使,累赠太傅。(据《旧五代史》康福传)

康彦环  五代后期人。后晋末年,任金州守御指挥使

康审澄  五代后期人。后汉时,官至护圣指挥使。

康令德  唐末五代时人。唐末,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部通事。

康延泽 蔚州人,父福,晋护国军节度兼侍中。

康延沼  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康福子,延泽兄。

康延寿  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康福三子,延泽弟。

康志忠  后唐将军,再遇父,保裔祖。后唐长兴中,讨王都(汴梁)战没。

康再遇  (据《宋史》康保裔传)河南洛阳人,北宋大将,为龙捷指挥使。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

康继英  (据《宋史》康保裔传)宋真宗时期人,保裔长子。

康继彬 (据《宋史》康保裔传)宋真宗时期人,保裔次子,为洛苑使。

康继明 (据《宋史》康保裔传)宋真宗时期人,保裔次子,为内园副使。

康继宗 (据《宋史》康保裔传)宋真宗时期人,保裔幼子,为西头供奉官。

康惟一 (据《宋史》康保裔传)宋真宗时期人,保裔孙子,为将作监主簿。

康赞元 (据《宋史》康德舆传)河南洛阳人。尝以作坊使从曹光实袭李继迁,获其母妻,擢崇仪使、武州刺史。

康德舆 字世基,河南洛阳人。父赞元,尝以作坊使从曹光实袭李继迁,获其母妻,擢崇仪使、武州刺史。

康允之  (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两宋之际人。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由浙西安抚使擢升制置使,驻守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康与之  (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字伯可,号顺庵,又字叔闻,号退轩,洛阳人,

康亚之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宋朝人,家族为盛族。

康戬,字休祐,高丽信州永宁人。

康  允 (据《宋史》康戬传) 康戬之父,曾为兵部侍郎。

康希龄 (据《宋史》康戬传)

康戬子,宋真宗景德三年,为太常寺奉礼郎。

康履,两宋之际宦官,初为康王(后来的宋高宗)府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尝从康王使金人行营。

康安石  (据《宋史》康履传)南宋初宦官,高宗时为内侍省副都知,至景福殿使、湖州观察室。

康  谞  (据《宋史》康履传,《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南宋初宦官,高宗时为内侍省押班,亲幸用事。

康杰(宋史  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北宋末年人,权知扶风县,与金将冯宣战,宣爱而欲招之,杰奋曰:“吾今也当死于阵,不能降敌。”宣杀之。

康  玉  (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南宋末年,靖州知州,德佑元年(1275年),以靖州城降元朝军队。

康  渊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宋代人,字叔临,南渡后流寓巴陵,讲学极盛,上蔡之传,始自胡安国入衡湘,朱震振之荆门,而渊稍晚,亦其一宗。

康默记(辽史  卷七十四  列传第四  )康默记,本名照。

康延寿(据《辽史》康默记传,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字胤昌,辽国军事人物,康默记孙。

康秉俭 辽朝末年人,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寿昌六年(1100年)辽朝庚辰科进士第一名(状元)。(“放进士康秉俭等八十七人。”)余事不详。

康末怛(《辽史》 第二卷 本纪第二 太祖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近侍。天显元年,太子、大元帅尧骨、南府宰相苏、北院夷离斜涅赤,南院夷离迭里是夜围忽汗城。城降,遣近侍康末怛等十三人入城索兵器,为逻卒所害。

康昭裔(《辽史》 第十四卷 本纪第十四 圣宗五)宋朝将领,被辽所俘。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十九年六月乙巳,以所俘宋将康昭裔为昭顺军节度使。

康  肇 高丽将领,高丽西京留守。

康  筠 辽圣宗太平元年四年十二月,以萧从政为归义军节度使,康筠监门卫,充贺宋正旦使副。八年十二月康筠崇德宫都部署。

康公弼 康公弼字伯迪,其先应州人。

康  胤(据《金史》康公弼传)  公弼曾祖,辽景宗保宁年间(969年-978年)以战功授质券(可以免死的一种凭证),于是把家迁燕之宛平(今北京市)。

康元弼(《金史》  卷九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金史》卷二十七 志第八 河渠) 康元弼,字辅之,大同云中人。

康  锡(《金史 》 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康锡,字伯禄,赵州人。

康住住(《金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六十八  列女)康住住,鄜州(今陕西富县)人。夫早亡,服阕,父取之归家,许严沂为妻。康氏誓死弗听,欲还夫家不可得,乃投崖而死。诏有司致祭其墓。入《金史·列女传》。

康  瑭(《金史》卷一十八 本纪第十八 哀宗下)金末代人,金天兴二年正月,擢怀州同知康瑭为左右司都事。

康进之(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元代戏曲作家。

康  晔  字显之,号澹轩,高唐(今山东高唐)人,

康  恭(据百度百科,山东族谱) 字辅之,高唐(今山东高唐)人

康若泰(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字鲁瞻,元朝末年人,康恭子,康晔侄,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

康若孟(据百度百科,山东族谱) 元朝末年,山东人,康晔侄,康恭子。

康允绍 历任元属国高丽国王禃的郎将、大将军。元世祖至元六年正月,禃遣其大将军康允绍奉表奏诛权臣金俊等。

康  炅(据《惠安县志》、《康朗诗文集》) 《惠安县志》卷二十七,二十二:康炅,字致明。

康  朔(据《泉州府志》卷五十九,《明笃行》之十一;《康朗诗文集》) 字用复,惠安人。

康士迪(据《泉州府志》卷四十二 明列传八十五;《康朗诗文集》) 字彦哲,惠安人。都事朔长子。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号砺峰,

康四维(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山西绛县人,崇祯七年(1643年)武进士,授阳和县守备,后擢升山西都司佥事、广西掌印都司,与其妻同被农民义军杀。清朝建立,赐其谥号烈愍。

康正宗(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字宾峰,邵阳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曾知广昌县。

康从理() 字欲卿,号二雁山人,浙江永嘉人。为人豪侠仗义,喜军事。时倭寇频扰我东南沿海,他与刘子高率众奋起抗倭。著有《二雁山人集》。

康济民(据《中华人名大辞典》)  明章丘人,笃行善仕,尝有少妇被盗,凭高垣呼救,济民念即急不可废礼,命童子梯下之。官刑省掾。

康  女(明代-百度搜索 康姓-百度百科)  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丕扬(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山东陵县族谱》)  字士遇,号骧汉,明朝后期山东陵县人。

康绍文  明兴安州(今陕西安康)人,诸生,流贼破城,缚其父,欲加害,绍文告贼愿代父死。父得释,绍文遂被害。

康新民 明朝末期四川合州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第3甲进士。崇祯年间,官至大理寺卿,浙江布政司左布政使。

康承爵  字德徵,浙江嘉善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浙抚中军、神机营游击、广西左参。崇祯初年,擢升副总兵。后出守广东,击败惠州山寇。明朝灭亡,回归故里。

康正谏  徽州府祁门(今安徽祁门)人。举人,明朝末年曾任和州学正。崇祯八年(1635年),农军攻陷和州,他携妻汪氏、儿媳章氏投水而死。明彰其忠义,追赠为国子监丞。

康   缙  江西泰和人,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第3甲28名进士。

康   寜 直隶井陉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第3甲129名进士。

康   頮 江西泰和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第2甲48名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右评事,任石阡府知府。

康  琰 江西泰和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第2甲1名进士,知夔州、南雄二府,代行广东参政。

康汝芳 直隶祁门人,明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第3甲35名进士。

康   珪  江西泰和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第2甲19名进士。任刑部员外郎、桂阳州同知。

康   蚧 江西泰和人,明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第3甲102名进士。授礼部主客司主进员外郎,擢思府知府。

康   文  山西石州人,明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第3甲14名进士。

康绍宗  山东武州永清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第2甲29名进士。

康  纪  江西泰和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 第3甲3名进士。授大理寺右评事,敕曰:“康纪经术专门,甲科高策,操持清慎,克笃奉公,特进文林郎,登崇钦哉。”弘治十八年。

康世臣(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陕西神木人,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 第3甲30名进士。

康天爵(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临汾人,明嘉靖二年(1523) 癸未科 第3甲175名进士。

康世隆(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咸宁人,明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 第2甲45名进士。任湖广靳水知县。

康迪吉(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山东章丘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 第2甲93名进士。

康迪吉(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东章丘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 第3甲70名进士。

康世耀(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直隶完县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 第3甲187名进士。

康梦相(祖)(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江西泰和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 第2甲66名进士。中宪大夫、布政司。

康元积(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湖广衡山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 第3甲第2名进士。授大常寺博士,敕曰:“元积博学雄文,朕甚嘉之,授文林郎,以赞朕神人之治。”万历三十年三月。

康应乾(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直隶鸡泽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 第2甲10名进士。

康四海(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山西安邑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 第3甲79名进士。

康尔韫(1591-1629),尔字辈,別名我待、计部,字叔玉,号彦英,明末福建同安豪山人。

康承祖(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千秋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 第3甲108名进士。广东佥事。

康元穗(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江西泰和《康氏族谱》) 江西安福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 第3甲229名进士。

康姬鼎(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陕西郃阳人,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 第3甲90名进士。

康运泰(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清涧人,明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 第3甲163名进士。

康调元,字鼎臣,本庆阳卫人,入籍泾阳,  

康映潔(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茂園自撰年谱卷 上》)基田高祖,公讳心月,邑庠生。

康虞風(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茂園自撰年谱卷 上》)基田曾祖,公讳太雍,邑庠生,妣亢夫人。

康衆之(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茂園自撰年谱卷 上》)基田祖,公讳万方,邑庠生,妣郭夫人。

康還齐(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藏珍本之《茂園自撰年谱卷 上》)基田父,公讳惇,字子厚,邑庠生,妣王夫人。

康  忱(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藏珍本之《茂園公自撰年谱》) 字子丹,基田从伯父,康熙戊戌进士,由词垣改部曹,出守黄州。以清介忤上官,劾归。著有《友霞诗钞》。

康基田(据《清史稿》三百六十卷  列传一百四十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茂園公自撰年谱卷 上》) 基田姓康氏,字仲耕,号茂园,霞蔭,堂名也,山西太原府兴县人。

康基渊(据《清史稿》 四百七十七卷  列传二百六十四, 一百四十六卷 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茂園自撰年谱卷 上》)

康基渊,字静溪,山西兴县人。

康基命,字靖轩,山西兴县人,

康亮钧,山西兴县人,康基田之子。

康绍镛,字兰皋,又字镈南。

康仪钧,基渊子,绍镛兄弟,乾隆三十三年举人、内阁中书。著有《学山堂书目》。

康纶钧,基渊子,绍镛兄弟,乾隆五十二年进士、陕西学政、内阁中书。

康文铎,字声山,山西兴县人。基渊子,绍镛兄弟。嘉庆五年(1800年),由当地官府举荐为校官。精于占卜之术,曾被嘉庆帝召入宫中占卜,受到赏赐。

康维锦,基渊子,绍镛兄弟,嘉庆十五年举人,署信阳州场大使。

康兆奎,绍镛子,正二品恩荫,刑部郎中。

康奉璜(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藏珍本之《茂園自传年谱》)公姓康,讳奉璜,字渭青,其先晋之兴县人,

康若琏,山西兴县人,尚未成年,父兄离世。

康廷杰,字俊卿,山西兴县人。

康弟度,字子琴。道光十五年举人,

康庶,康海元孙,顺治贡生。《续武功县志·选举志第六》:“顺治贡生:康庶,海元孙。”

康吕赐(1643—1731),字复斋,号一峰,自称南阿山人。

康吕赋,康引叔子,康海族后裔。《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吕赐“弟吕赋,庠生。”

康乃心(1643—1707) ,字孟谋,又字太乙,号耻斋,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人。

康伟然,字中江,福建漳州人。由贡生擢升罗源县教谕,兴化府教授。雍正五年(1727年)写成《黉祀纪迹》十卷。

康大典,山西交城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授广东守备。

康泰,甘肃张掖人,清朝将领。

康海,康泰之弟,陕西凉州总兵。

康登云,山西平定州人。代理长乐、迁江县令,以清廉著称。

康行僩,字锷霜,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人。

康辰,清钱塘(今杭州)人,字左璇,号青浦,晚号伊嵩老人,书画家。

康国器,初名以泰,字交修,号友之,广东南海人。

康熊飞,国器子,积功至浙江侯补道,勇而有谋,常为军锋。国器数获奇捷,实资其力云。后累功升浙江候补道。

康涛,曾名铎,后更名焘,字逸斋,又字康山,号石舟,又号既济生,晚号天笃山人、莲蕊峰头不朽人、茅心老人、荆心老人,钱塘(今杭州)布衣

康绶,清代人,字镇卿,一作晋卿,上海人。书画家。

康恺,字饮和,号宁斋,又号起山,江苏沪人。

康绩,陕西人,字方陆,生平豪侠好义,尝戕贪官一,毙暴绅一,殴逆妇一。

康际清,山西太原府兴县人,

康崐,福建莆田人,字子玉(全闽诗録昆作琨,子玉作于玉),号药庄。

康殿邦,正黄旗人, 清顺治 十二年(1655)乙未科 第3甲31名进士。

康国祥,江西龙泉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 第3甲174名进士。

康廉采,山东陵县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 第2甲26名进士。

康霖生,河南磁州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 第3甲142名进士。

康孟侯,福建龙溪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 第3甲147名进士。

康姬秀,陕西郃阳人,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 第3甲96名进士。

康如琏,山西安邑人,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 第3甲32名进士。

康起梅,直隶满城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 第3甲59名进士。

康行僩,山西安邑人,清康熙 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 第3甲15名进士。

康五瑞,江西安福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 第3甲第5名进士。刑部贵州司员外郎。皇帝制曰:“康五瑞有资明之才,善治一方,勤政慎罚,钦恤百姓。”父母与妻诰命俱沐藁恩。

康櫵,山东陵县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 第3甲86名进士。

康五瓒, 江西安福人,清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 第3甲160名进士。

康曾诏,湖南衡山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 第3甲174名进士。

  宋太祖(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赵匡胤,河南洛阳人。出身军人家庭,北宋开国皇帝,军事家。高祖赵朓,祖父赵敬。父赵弘殷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殿前司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初五日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宋李焘《续长编》卷十六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的第二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赵光义(公元939-997年):即宋太宗赵炅[jiǒng],本名赵匡乂,建隆元年改为赵光义,为宋朝第二任皇帝。

  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之弟。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官舍。开宝九年(976年),太宗把这天定为“乾明节”;淳化元年(990年),又改为“寿宁节”。属猪。起初,太宗之母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太宗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

  宋太宗从小聪颖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太宗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因此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太宗于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驾崩于万岁殿,殡于殿之西阶,庙号太宗,群臣上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巩义西村镇滹沱村东北)。

  宋真宗赵恒(968-1022),第三位,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真宗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赵恒(公元968—公元1022)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称宋真宗,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最初并非皇位继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但因赵元佐后来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伤人及在宫内纵火,最后被废。太宗再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但赵元僖又早逝。赵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赵德昌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再次复发而驾崩,赵德昌继位为帝,改名为赵恒,是为宋真宗。宗室谱名赵德昌,太宗继位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继位前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在咸平年间,治理有方,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于距首都汴[biàn]京(今河南开封)三百里外的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向辽进贡白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岁币”,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chán]渊之盟”。此后,宋辽均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休养民生,北宋也逐渐进入经济繁荣期。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赵祯继位,乾兴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驾崩于汴京宫中的延庆殿,享年55岁,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南蔡家庄)。赵恒死后谥号章圣元孝帝,庙号真宗。

  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1010—1063),即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

  天圣、明道10余年间,由章献垂帘听政。他在位期间,宋代科学文化有一定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佑元年(1049)全国军队总数增至140万,达到北宋养兵的高峰。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员数目也超过真宗时约一倍。康定、庆历年间,西夏几次大举进犯,宋军都大败,后与西夏订立和议,每年给西夏大量银、绢、茶。对辽也屈辱求和,增纳岁币。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斗争,一年多于一年。为了解决统治危机,仁宗曾于庆历年间,任用、韩琦、富弼等人充执政,企图对吏治作一些整顿,史称庆历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仁宗懦弱无能,在位虽长达42年,却无所作为。

  不过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等。

  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北宋第五位皇帝,濮王赵允让第十三个儿子,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壬申年正月三日甲戌(1032年2月15日)生于宣平坊宅第〔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把这天定为“寿圣节”〕,属相猴。最早,濮王梦两龙与太阳一起掉落下来,用衣服装住了它们,到英宗出生时,赤光满室,有黄龙在赤光中游走。英宗于嘉祐八年四月一日壬申(1063年5月2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在位,当政共计4年。年号治平:治平元年正月一日甲辰(1064年1月21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年号使用4年。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尊号体乾应历文武圣孝皇帝。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殂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5年,这在两宋诸帝中也是鲜见的。英宗同他名义上的父亲仁宗一样,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于是,振作国势的改革大业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去完成。

  父子情深:围绕濮议的角力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宋神宗赵顼,英宗长子,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英宗赵曙长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神宗,时年20岁。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宋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赵顼,原名仲针,第六位皇帝,英宗和宣仁圣烈高皇后所生长子。庆历八年戊子年四月十日戊寅(1048年5月25日)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神宗出生当天,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气聚集成云。神宗于治平四年正月八日(1067年1月25日)至元丰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在位,当政共计18年,年号熙宁:熙宁元年正月一日(1068年2月6日)至熙宁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元丰:熙宁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至元丰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年号使用17年。元丰八年三月五日戊戌(1085年4月1日)神宗崩殂于福宁殿,享年37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乙酉,葬神宗于永裕陵。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谥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谥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谥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图一举歼灭西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饮恨而死,享年三十八岁。其子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

  据《宋史》记载,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宋哲宗赵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宋哲宗赵煦生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阴历十二月初七(阳历1077年1月4日),9岁时哲宗登基,由高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乞和。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阴历一月十二日(阳历1100年1月23日)病逝于汴梁(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远因。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宣仁高太后对宋哲宗从策立之初,到临终嘱托,都可以说是相当尽心尽责,努力爱护和教育着这个小皇帝。但哲宗却因这种过分周到的呵护而感到窒息和束缚,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辙,去实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变法之政策。宋哲宗虽仰慕其父的敢作敢为,却比其父的经验和素质都要差,结果急功近利,适得其反。其事业心和实绩,其理想和现实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剧而不能自拔。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是第八位,神宗11子,哲宗弟。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宋徽宗(1082~1135)赵佶,中国北宋皇帝,画家,书法家。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在位期间,重用、童贯、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在位期间,爆发方腊、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二年(1127年),与钦宗一同被金兵俘掳。后被押往北边囚禁,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位二十六年。其治国无能,但艺术才能颇高。书法称「瘦金体」,传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并能诗词。

  宋徽宗的谥号是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真不知道这样一堆充满赞美的词汇,是的礼官们如何想出来的。乍一看这堆谥号,不知历史的人,也许出色的皇帝,但他虽然在做皇帝上没有什么成就,去在艺术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宋徽宗还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

  宋钦宗赵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赵亶,又名赵煊。是北宋末代,赵佶长子。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

  宋钦宗赵桓(原名亶、煊),亦北宋第九位皇帝,北宋徽宗和长子,南宋高宗哥哥,北侄子,北孙子,元符三年庚辰年四月十三日己酉(1100年5月23日)出生于坤宁殿〔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把这天定为“乾龙节”〕,属相龙。政和六年(1124年)六月大婚,太子妃为朱琏。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126年1月19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当政共计1年3月,年号靖康: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26年1月24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年号使用1年3月。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庚辰(1156年6月29日)钦宗崩殂于五国城,享年57岁,庙号钦宗,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钦宗于永献陵(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个人履历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一党,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复来,十一月金兵围困汴京开封,亲自前往金营议和被扣留。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汴京城破,北宋灭亡,与徽宗被金废为庶人,四月与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一些大臣被金兵俘掳北去,先置于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遥远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

  次年金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方抵上京,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又将徽、钦二帝发配至韩州(今辽宁昌图北,一说吉林梨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往北国边陲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在此“坐井观天”。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其父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病死。

  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改封其为天水郡公,昏德公(徽宗,已故)为天水郡王,海滨王耶律延禧(辽末代皇帝)为豫王。

  南宋开国,宋高宗(1107——1187),字德基。第九子,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迁至绍兴、临安,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自称太上皇。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0日在位。年号先后为建炎、绍兴。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孙子,侄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围汴京,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钦宗命其出使,赵构成功出使,不辱使命。后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有士卒万人。次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皇室男女老幼尽被虏走,北宋王朝灭亡。构在外组织勤王兵马,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南逃扬州,金人于次年兵锋指向扬州。三年,自扬州至镇江,再至杭州,又北上建康府(今南京)致书金人,表示愿意削去国号称臣。金人拒绝高宗投降,再次南进,“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则自建康而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定海,直至乘船逃入大海。金人也入海追击,因遇大风雨且金军不擅长水战,只得作罢。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旧历十二月,金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卫士唐琦袖巨石袭击金将琶八未克,被杀死。1129年,宋高宗也曾一度来过金陵,并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表示要在这里领导抗金,恢复北宋的河山。次年四月,率军掳掠杭州北返,高宗才从温州再度回到越州。六月,要侍从、台谏、诸将计议驻跸事宜,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以后改元“绍兴元年”(1131年),于当年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定都绍兴。在越期间,先后蠲免绍兴府三县湖田米,蠲两浙夏税、和买细绢、丝绵,减闽中上供银三分之一,释流以下囚,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等。公元1138年定行在临安。

  公元1187年(淳熙十四年)旧历十月死于德寿殿,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三月,葬于会稽宋六陵(今绍兴市郊宝山)之永思陵,谥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公元1192年(绍熙二年),增谥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著有《翰墨志》。《宋史》有《本纪》。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第二位(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干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干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干淳之治”(干:干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光宗与孝宗不和,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闷闷不乐而起病。最终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于临安重华殿。

  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出生。六世祖为太祖赵匡胤的四子秦王德芳。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宗室中选择继承人。《异迹略》记载,宋高宗被宋太祖托梦,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故宋高宗过继了太祖八世孙作为养子,并立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记载,但为孟被托梦。

  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为和州防御使,赐名赵瑗,改贵州防御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普安郡王。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为皇子,改名赵玮,进封建王。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六月,高宗禅位,孝宗登基,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諡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肃清秦桧馀党,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突袭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此後双方互有胜负,但金无法越过长江,宋亦未能渡黄河。

  宋孝宗被迫於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金世宗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

  乾道年间,由於没有战事的干扰,加上高宗较少干政,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宋孝宗时有一批宠臣,如曾觌、龙大渊、张说等人,与宦官梁珂等「相与盤结」,「士大夫无耻者争附之」,被列入《佞幸传》。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死於德寿宫中,孝宗听闻後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又禅让於太子,太子即位後,是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後改名重华殿,继续为宋高宗服丧。光宗与孝宗不和,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闷闷不乐而起病。最终在宋光宗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孝宗逝於临安重华殿。

  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宋光宗赵惇(1147年——1200年),第十二位,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庙号光宗,在位5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宋光宗赵惇,孝宗和郭皇后第三子,绍兴十七年丁卯年九月四日乙丑(1147年9月30日)生于藩邸宫中〔光宗把这天定为重明节〕,属相兔。光宗于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1189年2月18日)—绍熙五年七月五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当政共计6年,年号绍熙:绍熙元年正月一日(1190年2月7日)—绍熙五年七月五日(1194年7月24日),年号使用5年。庆元二年十月三日,上尊号圣安寿仁皇帝。庆元六年八月八日辛卯(1200年9月17日)光宗崩殂于寿康宫,享年54岁,后葬光宗于永崇陵。十一月十四日丙寅,庙号光宗,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加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宋光宗赵惇为第三子,为孝宗原配郭氏所生。郭氏出身名门,为郭皇后外家的六世孙。郭氏在宋孝宗继位前病死,后被追封为皇后。郭氏共生四子:长子赵愭,封邓王;次子赵恺,封庆王;三子赵惇,开始封为恭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光宗;第四子早夭。宋孝宗先立长子赵愭为太子,但不久后赵愭病死。按照顺序,太子位应该轮到次子赵恺。但宋孝宗更偏爱三子赵惇,认为赵惇“英武类己”,而次子赵恺过于宽厚仁慈,其实就是嫌赵恺窝囊软弱,赵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幸运地立为太子。

  赵惇当上太子后,开始尚对宋孝宗毕恭毕敬,但他并非真心对父皇谦恭,不过是为了保住储君之位而被迫做出来的表面文章。这样表面的文章做得久了,难免会有所厌烦。过了四十岁以后,赵惇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太子,便开始有意无意地暗示宋孝宗早日传位。有一天,赵惇故意对宋孝宗说:“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特地给我送来了染胡须的药,不过我没有用。”这弦外之音就是你儿子都已经一把白胡子了,该过过当皇帝的瘾了。宋孝宗自然明白儿子的心意,却故作不明白,严肃地回答道:“白胡须有什么不好?刚好可以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

  赵惇碰了钉子后,不敢再公然试探,转而讨好太皇吴氏(宋高宗皇后),想靠太皇太后的力量来取得皇位。吴太后也明白赵惇的心意,曾经向宋孝宗暗示过,但宋孝宗却说太子还需要历练。这一系列的事件,在赵惇心中留下重重的阴影,从而直接导致他开始疑惧自己的亲生父亲。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中国的第十三位,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时被封为嘉王、平阳王。登基后,赵扩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赵扩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在位30年,享年55岁。其统治期间内,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还恢复了理学地位。去世后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宁宗赵扩,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光宗和李皇后第二子,乾道四年戊子年十月十九日〔一说十八日〕丙午(1168年11月19日)出生于恭王府邸〔宁宗把这天定为“天祐节”,后又改为“瑞庆节”〕,属相鼠。原先,李皇后梦见一个大太阳坠落到庭院里,用手承接它,从而怀孕有娠;直到宁宗出生当天夜晚,祥光绕室。宁宗于绍熙五年七月五日(1194年7月24日)—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三日(1224年9月17日)在位,当政共计31年,年号庆元:庆元元年正月一日(1195年2月12日)—嘉泰元年正月一日(1201年2月5日)、嘉泰:嘉泰元年正月一日(1201年2月5日)—开禧元年正月一日(1205年1月22日)、开禧:开禧元年正月一日(1205年1月22日)—嘉定元年正月一日(1208年1月19日)、嘉定:嘉定元年正月一日(1208年1月19日)—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三日(1224年9月17日),年号使用30年。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三日丁酉(1224年9月17日)宁宗崩殂于福宁殿,享年57岁,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二十八日己丑,上庙号宁宗,谥号仁文哲武恭孝皇帝;三月十三日癸酉,葬宁宗于永茂陵(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宝庆三年(1228年)九月,加谥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宁宗生於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丙午,五年(1169年)五月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国公,十二年(1185年)三月封平阳郡王,十六年(1189年)三月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为太子,不久继位。宋宁宗继位时,其父宋光宗尚在,改太上皇,名义上宋光宗禅位给宋宁宗,实际上是赵汝愚、赵彦逾、叶适、徐谊等朝臣以宋光宗无法执丧为理由,透过外戚韩侂胄从中连络,获得高宗吴皇后支持所造成的宫廷政变,逼迫宋光宗让位。

  宋宁宗继位後,宗室宰相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不和,两者互相争斗。最後韩侂胄使用「宗室不得为宰执」的祖宗家法,让宋宁宗罢免了赵汝愚,并且将其所提倡的理学称为伪学,对理学家造成了打击,造成庆元党禁。这个政策一直维持到1202年,韩侂胄後悔和叶适建言才解除禁制。韩从此成为南宋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地位和权力远高出一般的宰相。

  赵昀,宋理宗是的第十四位(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岁。赵昀,绍兴府人,宋皇室宗戚,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

  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于临安),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

  宋理宗早期很少理会政事,登基后将所有国家事物都交给史弥远,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理宗才开始亲政。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理宗崇拜理学[1],对政治不感兴趣,将国家大事交给他的丞相处理,先后有吴潜、丁大全、贾似道等。

  1259年,蒙古攻鄂州,右丞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1264年逝世于临安。

  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个亲戚,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弘,立贵诚,即为宋理宗。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理宗死后的谥号是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庙号定为理宗,原因就在于他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他是理学官学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君主,其庙号可谓实至名归。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过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僧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脱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送交北京大都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宋理宗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理宗的头颅直到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宋理宗无子,立他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荣王赵与丙子,初名孟,又名孜、长源。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在位10年,享年35岁,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

  赵禥是宋理宗亲弟赵与芮的儿子。理宗兄俩就这一根独苗,但是赵禥天生发育不良。赵禥的母亲是王府中的一名小妾,因为出身微贱,总受正房夫人的欺负,发现怀孕后立刻被夫人逼服打胎药,谁知胎儿没打下来,还是出生了。因为是皇帝近亲唯一的男孩,得到全府上下人的保护,无奈已中药毒,天生体弱,手足发软,很晚才会走路,七岁才会说话,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理宗为他配备了良师,精心教导,仍不能使他开窍,常常把皇帝气得发昏。左丞相吴潜不同意让这个弱智儿为大宋天下的继承人,请求另选宗室子弟,可理宗是史弥远从民间选来的,本来就和宋宗室没多大关系,当然不愿意。贾似道乘机进谗言,将吴潜贬往外地,别人更不敢多言了。

  度宗即位后,孱弱无能,其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续·宋纪一百八十》上所记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赵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后还是这样。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觉,次日早晨要到合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刚当了皇帝时,有一天到合门前谢恩的宫妃有30余名。即位后,连批答公文也交给四个最得宠的女人执掌,号称春夏秋冬四夫人。封贾似道为太师,倍加宠信,将朝政统统委托给他。贾似道见度宗比理宗还要昏庸,就更专横跋扈,目无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度宗唯恐他不辞而别,总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着眼泪挽留他。特授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许他三日一朝。后来放宽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总要离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为他在西湖葛岭建筑了绝精美的住宅。贾似道大肆淫乱,至使朝政昏暗。

  而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包围襄阳,1269年又围攻樊城。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形势十分危急。后来,度宗知道了,追问贾似道。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说:“蒙古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度宗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就将那宫女杀了。如此腐朽的统治,使处于灭亡的前夜。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息传来,贾似道假装率军出征,胆小无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贾似道,不让他出征。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

  一天,正要举行祭祀大礼,突然下起倾盆大雨,管皇帝马车的官正是度宗宠爱的胡贵嫔的父亲胡显祖,胡显祖建议乘小车回宫,度宗不敢轻举妄动,说:“先问问贾丞相吧!”胡显祖急于回宫,哄皇帝说:“丞相已经答应了。”皇帝便匆匆回宫。过一会,雨过天晴,贾似道以为皇帝再来主持典礼,才知皇帝已经回宫,顿时大发雷霆:“我身为大礼使,连陛下的举动都不得预知,不干了!”当即装模作样走出京城。皇帝苦求几日,贾相仍不理睬,只得将胡显祖罢官,流着泪把胡贵嫔送到庙里罚作尼姑,贾似道这才满意归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恭帝赵隰(1271年—1323年)是第七位(1274年—1276年在位),次子。他是所生,是赵昰的弟弟,宋末帝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諡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隰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由祖母谢太皇、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当时蒙古的大军己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线,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军己经占领了江东(今日的江苏省)大半的领土。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隰出城向元军投降。后来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建、广东抗元,最后在1279年,南宋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的走投无路,只好跳海而死,南宋终于还是灭亡了。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19岁的赵隰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

  后来,也就是至治三年(1323年),赵隰知晓自己从前身份,便写道: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赵对当年元朝政府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而触犯了。后来被发现,大怒,遂下令赐死赵隰,死时享年53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端宗赵昰(公元1269-1278年),第八位,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

  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昰:音同“夏”古代人名用字),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的庶长子,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相继被俘。赵昰和母亲杨淑妃和弟弟由国舅杨亮节等护卫,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当地泰山宫便塑这些神像,实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宫作掩护,泰山宫现存完好)。

  赵昰登基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时年只有7岁。虽然朝臣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端宗只能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岛上,在岛上海滩上开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龙城一带,现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为纪念宋端宗而建。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对开海面,「龙舟」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屿山)。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於几个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晋国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後来在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卫王(bǐng)(1272年——1279年),汉族,亦是最后一位(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岁。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及其母全(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赵昺一般被称为宋帝昺,亦称宋卫王、幼主、幼帝、末帝等。

  在深圳赤湾(现属南山区)有宋少帝陵,据说是少帝遗骸漂至赤湾附近,被僧人发现,从其服装上看出是宋少帝,于是葬于此。1984年蛇口工业区和香港赵氏宗亲会出资修葺扩建了宋少帝陵,现为深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港也有一个纪念两位宋末皇帝逃难的地方,叫宋王台公园。

  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晋国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于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後来由于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

  赵昺,曾先后封为信王、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他在母亲杨淑妃带领下,暗暗出城,逃到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端宗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病死,他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州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于公元 北宋皇宫模型 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北宋皇帝则是指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直至宋钦宗赵桓,共九个皇帝。南宋疆域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康王赵构为帝。自此,便开始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统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宋宋仁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