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新航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第一家在港上市动力电池企业

风起长三角,领航新未来。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透明的玻璃防尘罩内,锂电池极片涂布设备高效运转,一名“全副武装”的技术人员在仪器旁值守,仅在出现情况时上前处理……这里的锂电池生产关键环节均已实现高度自动化运转。

  作为首家入驻金坛的大型动力电池企业,历经7年发展,中创新航即将于10月6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成功登陆港股的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倍增式”发展之路。

中创新航智能化生产车间

  为能源价值创造的初心出发

  中创新航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创新航已成为全球唯二拥有磷酸铁锂及三元锂电池,并可为主机厂提供全系车型配套能力的动力电池领先企业。

  2015年,中创新航落户常州金坛。作为首批引进的链主企业,中创新航与金坛共同站在了新能源电池的产业风口。

  彼时的中创新航,因技术路线调整,尤其是三元锂电池布局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导致2017年出货量急剧下降,电池装机量跌出了行业前十,虽已在金坛建设了新产能,但由于没有客户支撑,产能利用率极低。

  2018年,刘静瑜临危受命,就任中创新航董事长。她带领团队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和创新协作能力,作出了暂时放弃商用车市场、聚焦乘用车市场的关键决策。

  当时,国内的商用车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商用车电池销量占中创新航总销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率先转向前景尚不明朗的乘用车市场,被视为“冒险之举”。然而,刘静瑜信念坚定,“乘用车必将成为车载市场的主流,商用车模式一定将进入发展平缓期。”

  没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中创新航深耕常州、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建立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华东、华南、华西、华中等产业集聚区;

  没有云集的科研人才,中创新航在常州出台重磅招才引智政策加持下,建立金坛首个锂电行业研究院,近两年招引专业人才数量均突破1600人;

  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创新航配合当地政府进行招商,吸引更多上下游新能源企业入驻,把锂电产业链作为“破局之道”,逐步延链、补链、强链,最终实现产业闭环。

  目前,中创新航的装机量在国内第三方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名第二,并且其提出的OS(One-Stop)技术设计理念,被认为是面向TWh(亿千瓦时)时代最佳的解决方案之一。

  “在我们的OS技术框架内,一方面,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单、零部件数量更加精简,产品的集成性能更好;另一方面,新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突破了原有结构和工序的瓶颈,制造工艺集成度更高,能够大幅提高制造效率。”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工程研究院院长王小强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初到中创新航,刘静瑜就敏锐地预判: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健全对企业创新、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她迅速引进专业人才团队,并将知识产权部升级为公司一级部门,一方面集中资源全面保护创新成果,坚持高质量专利布局;另一方面,开展全面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保障产品在全球自由落地。

中创新航以“超越商业 造福人类”为使命

  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创新突破

  动力电池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赛道。产品性能和技术能力是否优异,是否具备精细化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备车厂全系车型的配套能力,成为市场评判一家动力电池企业的重要标准,而这也成为中创新航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中创新航将持续创新理念融入企业全流程,围绕提高能量密度、降本增效、保证安全的核心诉求,在电化学材料体系、结构及制造层面持续创新。

  中创新航自主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不起火技术等,其弹匣电池成为业内首个通过针刺不起火测试的三元电池,同时磷酸铁锂电芯也通过了枪击极限测试。

  通过高电压技术,中创新航的5系高电压产品能量密度达260Wh/kg,并实现高安全不起火、长寿命不衰减、全气候适应性等特点,另一型号的中镍高电压6系电池产品已达到280Wh/kg的三元电芯能量密度,安装该产品的新能源车可实现长达800公里的续航里程。

  此外,中创新航提出的OS技术及产品还涵盖多项全新技术,包括超薄壳壁、多维壳体成型、多功能复合封装、一体桥接电连接、高剪切外绝缘、原位无尘装配集成等。

  以多维壳体成型为例,壳体作为电芯的第一道屏障,往往起到热失控防护、防爆、密封、结构强度等方面的作用,而如何在超薄壳壁高速焊接的同时,达到高安全性、一致性,一直是行业难题,而这些均被中创新航研发解决。

  与此同时,中创新航还在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

  随着目前三元、磷酸铁锂等主流正极材料的克容量已开发接近理论值,进行电化学材料体系的创新,成为众多动力电池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创新航已开发出420Wh/kg锂硫电池,预计2023年将达到500Wh/kg,其高能量密度可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轻松突破1000公里。

  此外,中创新航还开发了超高电压正极材料、高容量补锂材料、非锂多价离子正极材料等前沿技术,持续引领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航拍中创新航技术研究院

  为储能电池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在能源转型及碳中和背景下,储能电池成为电力系统改革和新能源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锂电储能被市场普遍认为是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中创新航也将目光投向该领域,并将储能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下一个增长极进行培育。

  中创新航总裁助理、储能业务负责人刘俊灵表示,中创新航目前在储能领域拥有完整的电池解决方案,重点布局新能源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储能市场,实现近海岛屿、偏远高原、高寒低压等应用场景全覆盖,并已与风电、光伏、电网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中创新航推出的长寿命磷酸铁锂体系电池,具备20年超长服役,并且从电池材料到电池系统,再到全生命安全管理建立了三位一体的产品安全技术,实现电池最优寿命环境设计,电芯级精准温控,智能充放电管理,支撑储能电站吞吐更多电量,增加客户收益。

  据介绍,中创新航的储能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1.8亿元增长至2021年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57%。随着行业的成熟与发展,储能业务将进一步成为中创新航的新增长点。

  “未来,中创新航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行业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布局和全球研发布局。”刘静瑜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原创性的底层技术创新,加快向全球输出中国技术、中国创新、中国方案,为全球交通电动化和能源体系变革提供技术赋能。

  为共同的使命愿景注入文化基因

  共同的使命愿景凝聚人,深刻的文化理念塑造人。怀揣“共创共赢,成就伟大”愿景的中创新航人一直在践行“奋斗者”宣言。

  “以客户为先、目标导向、创造价值”,这是中创新航《奋斗者宣言》中的一句话。王小强介绍,中创新航人所秉承的文化理念是“利他”,倡导“先成就他人再成就自我,先成就客户再成就自我,把市场做健康再成就自我”的大格局,提倡全产业链互帮互助,打造共生共赢、富有生机的产业生态。

中创新航《奋斗者宣言》

  “我们要有超越商业的格局,才能够做正确的事;要有做强商业的实力,才能够正确地做事。”刘静瑜认为,中创新航面向未来进行战略考量,始终思考的应是怎样用核心技术满足客户需求,甚至是研发和制造出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产品。

  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持续创新。中创新航坚持文化与人才战略、产品与技术领先战略,面向未来进行研发布局,从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系统创新、制造创新等多维度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以“造福人类”的文化之魂为行业生态健康有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构建生态文化,实现整体价值最优的社会文化观是中创新航坚持的更高追求。“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新能源产业的新周期和新挑战,如何实现动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想还是要回归到‘创新’二字。”刘静瑜说,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环境和资源负荷提出了挑战,如何将能量与资源做到极致利用,达到极致平衡,是中创新航一直在思考的企业哲学和文化观念问题,也是生态文化赋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新时代中创新航将在动力电池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创造新奇迹、贡献新价值。(完)

本文系深潜atom第555篇原创作品

过去的几年间,中创新航浪阔波平,市场位置一路节节攀升。2018年上半年时,在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的座次上,还排在20名左右。如今,它已坐上第三把交椅。在它的前面,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前二的格局已经持续了很久,中创新航是否能够延续这两年的爬坡动力,挑战万亿宁王铁王座的同时,保持着对身后同行的身位优势。

近期,据香港联交所网站显示,中创新航已于9月9日通过聆讯。这标志着这家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制造商距离上市又迈进了一步。作为动力电池后续梯队的生力军,中创新航的上市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氛围。

然而,为了提升市占率,中创新航在过去几年采取的低价策略导致毛利率偏低,对广汽、长安等的大客户依赖,以及来自宁德时代连续的专利侵权和不当竞争申索,都可能对家底并不算厚实的中创新航在IPO之后造成经营上的严重阻碍,中创新航的长期考验也才刚刚开始。

仅按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来说,宁德时代的装机量仍然处于绝对霸主地位,2021年,宁德时代市场份额超过了50%。但进入2022年后,随着动力锂电池行业竞争加剧。1-8月,一直稳居行业头把交椅的宁德时代装机量份额下降到了47.45%,中创新航装机量的市占率从去年的5.9%上升至7.02%。

△图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同时,虽然比亚迪电池业务在2022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但比亚迪电池因为业务的封闭性,绝大多数都供应给了自家的新能源车。作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威胁性远远小于排在其身后的中创新航,毕竟比亚迪的扩张是来源于自身车卖的更多了,而并非抢夺了宁德时代的客户。

中创新航则不同,作为业内近年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被誉动力电池赛道近年来跑出的一匹“黑马”。来自中创新航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创新航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7.34亿元、28.25亿元和68.1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8.28%,成为了“全球增长最快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

而增长的部分,显而易见便是从宁德时代手里抢下的“蛋糕”。在宁德时代赖以成名的三元电池方面,双方的差距更小,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今年上半年三元电池分别装车22.89GWh和6.68GWh,占比50.19%和14.65%,位列市场前两位。虽仍有较大差距,但中创新航的突飞猛进无形中降低了车企对于宁德时代的依赖度,大家突然发现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或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高。即使宁德时代有着独有的技术优势,有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中创新航以及更多的后来者仍然可以后来居上。

所以宁德时代必须“阻击”这颗“眼中钉”,既是直接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同时又是向江湖重振自己的盟主地位。

这其中,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长达一年的专利纠纷尤其引人注目。在中创新航的招股书中显示,2021年7月及9月,宁德时代指控中创新航在中国制造的动力电池侵犯了其“正极片及电池”“防爆装置”等5项中国专利。今年8月,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宁德时代再度针对中创新航新的专利侵权提起诉讼,索赔1.3亿元。两项案件合计索赔金额已达到6.48亿元。

虽然,中创新航副总裁王小强表示,宁德时代所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并未对中创新航上市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宁德时代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打乱中创新航的上市节奏。这场专利纠纷的结果,还需留给最终的法院判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背后,宁德时代的重拳暴击是认真的,IPO关键时刻被勒脖子,也着实够中创新航难受一阵。

对于中创新航的未来发展,如果说宁德时代的专利“阻击”仅仅是不影响大局的小插曲,那么以价换量以及大客户依赖则是其不得不解决的先天不足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中创新航对广汽电池模组不含税的价报价为0.78元/Wh,相比宁德时代的1.05元/Wh,便宜近四分之一;2020年,宁德时代下调到0.9元/Wh,而中创新航也降到0.6~0.62元/Wh,仍然便宜。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创新航的做法就是牺牲利润换市场,对更看重毛利率把控的车企,或毛利本就微薄的车型,会更有吸引力。

只是代价也肉眼可见。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毛利率分别为4.8%、13.6%和5.5%,远低于宁德时代的29.06%、27.76%和26.28%。而宁德时代近五年毛利率最低26.28%。同一梯队的国轩高科,在去年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电池组的毛利率也在17%以上。

△图源:中创新航招股书

此外,虽然招股书显示,中创新航在2021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但是2021年1.12亿元的净利润还不及当年政府补助的一半。如果扣除当年收到的政府补助及补贴3.66亿元,当期净利依然是负数。中创新航自己也表示,若日后公司未能收取相同水平的政府补助,则盈利能力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中创新航在前期发展追赶过程中,采用低价策略无可厚非,但也限制了其利润造血能力。从长远来看,中创新航失去的还有至关重要的研发投入。

2019年到2021年,中航三年的研发费用加起来只有6亿多,研发费用率分别为7.84%、7.15%和4.18%,不仅连续三年下滑,与同期宁德时代投入的142亿元差距巨大,也远不及蜂巢能源,后者三年研发费用已超50亿元。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在新能源业如火如荼、一日千里的今天,核心技术比拼、专利价值愈发重要。谁能率先建起护城河,利用核心技术、专利收入反哺研发,实现良性循环,谁就站在竞争制高点。而后追企业要么大成本研发另辟蹊径,要么购买专利使用权,不然发展根基就会不稳,不利短期角力,长期稳健性。

如此形势下,如何持续吸引新客户是个难题。而中航的最大隐患也是其过度依赖大客户,中创新航主要客户是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和小鹏汽车。其中,在2021年,仅广汽集团,便占了中创新航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期,宁德时代最大客户占比分别为12.79%、8.45%、10%。“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这个道理自然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如此高的客户集中度,中创新航的市场话语权、议价力可想而知。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客户高度集中面临较大风险,当双方互为合作伙伴时,面临的将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前景,很易因外部合作关系变动出现较大不确定性。

产能扩张,万一失败了?

作为今年港交所最大的一个IPO项目,登陆资本市场以后,中创新航在获得大量的资金补充将有更多蜕变可能,迅速补足短板、也未可知。中创新航方面表示,通过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兴建和扩建多个生产基地、研发、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换句话说,中创新航登录港交所的原因就是为了产能扩张。过去两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速,动力电池领域掀起了摊大饼式的产能大扩张。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统计,2021年至今,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欣旺达等多家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都宣布了新的扩产计划,已确定的规划新增产能超过1000GWh。到2025年,根据上述8家企业规划的产能,将超过3000GWh。

但是,全球的市场需求却不及这8家企业规划产能的一半左右。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597GWh,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1095.2GWh。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预测

根据中创新航去年底发布的目标,到2025年,中创新航产能要达到500GWh,这几乎是当前产能的10倍。而这500Wh将独占国内市场的83.75%,全球市场的45.65%,虽然资本很爱听故事,但这个故事恐怕信的人不会有那么多。

当然,规划产能和实际产能可能是两个维度的宣传,但扩张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中创新航是否过于乐观,过于冒进?一旦消化不利,以中创新航上述家底,失败的风险能否抗住?据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锂电行业设备投资占总投资金额的63%-77%左右。相当于单GWh投资金额介于2.1-3.17亿元之间。为了达成500GWh的产能目标,中创新航至少需要投入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产能建设。

回到刚才所讲,扩张产能只是抢占市场份额过程中的结果,而技术创新才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制胜手段。在产能规模和技术研发上,中创新航需要做出合理规划,不应该只是单纯扩张产能,而是要在技术创新、生产成本、品质品控等多维度进行同步提升,一味追逐体量速度,并不能抢下相应的市场份额,反而容易陷入规模陷阱。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近日,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创新航”)在香港递交招股书,准备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据贝多财经了解,中创新航的前身为中航锂电,是一家动力电池企业,成立于2015年。

最初,中创新航的名称为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于2018年更名为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并在2021年11月更名为中航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1月,该公司将名称再度更名为“中创新航”。

中创新航在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称,按2021年装机量来看,中创新航在中国第三方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名第二、在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名第七,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核心动力电池企业之一。

招股书显示,中创新航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营收分别为17.34亿元、28.25亿元和68.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8.3%;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亿元、-1832.8万元和1.12亿元,在2021年实现扭亏为盈。

对于业绩实现大幅增长,中创新航表示,主要是由于销量增加,而销量增加主要是源于产能提升的支撑下对动力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其储能系统产品销量也有增长,而增长主要源由对若干主要客户的销量增加。

按收入结构来看,动力电池为中创新航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均超过八成。报告期内,该公司来自动力电池的收入分别为14.10亿元、24.99亿元和60.65亿元,占比分别为81.3%、88.5%和89.0%。

不过,动力电池业务的毛利率并不算高。报告期内,中创新航整体毛利率分别为4.8%、13.6%和5.5%。其中,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2 %、13.7%和5.5%,储能系统的毛利率分别为16.1%、13.0%和5.6%。

于往绩纪录期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毛利的变动主要源于产品销量的增长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而同一期间,该公司动力电池毛利率的变动主要源于:有关产能扩张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报告期内,中创新航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约为13.99亿元、23.53亿元和56.47亿元,分别占其同期总收入的80.7%、83.2%和82.9%。同期,来自最大客户(客户G)的收入为6.86亿元、15.58亿元和35.37亿元,占比分别为39.6%、55.1%和51.9%。

而客户C占中创新航的收入则为6.86亿元、5.83亿元和9.47亿元,分别占该公司总收入的约39.6%、20.6%和13.9%。中创新航表示,客户C贡献的收入占比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其收入增加及引入新客户。

中创新航董事认为,儘管来自客户G及客户C的收入集中,但该集团的业务模式仍属可持续,因为其与相关客户的关係不大可能出现重大不利变动或终止,且其将能够在与客户G或客户C的业务关係面临任何重大不利变动或终止时,有效地减少业务影响。

另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新能源车市场近期的动力电池供应紧张,特别是对优质动力电池产品的需求。因此,中创新航董事认为,该公司获取动力电池的新客户将不会存在重大困难。

根据介绍,中创新航已与广汽埃安、长安新能源汽车、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联属公司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零跑及新能源车品牌客户X达成合作,为客户提供VDA系列电池、590系列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产品。

特别说明的是,中创新航对广汽埃安Aion系列的渗透率已超过70%。同时,中创新航已成为长安新能源汽车奔奔E-star、逸动EV460、CS15、CS55、UNI-K以及其他新能源车型的主要电池供应商。

中创新航还表示,其于2020年在全球率先量产590模组电池,其装载于该公司主要客户广汽埃安所设计的的Aion-LX车型上。装载了590模组电池的Aion-LX车型续驶里程超过600公里,成为国内第一个里程超过该里程的SUV新能源车型之一。

报告期内,中创新航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23.11亿元、15.77亿元和53.67亿元,分别约占其同期总采购额的66.3%、45.3%及46.7%。同期,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9.14亿元、6.34亿元和29.76亿元,占比分别为26.2%、18.2%和25.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上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