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年、末期、晚期、晚年 都有哪些区别呢?分别是什么意思?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由一人在前面表演动作,另一个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紧礌配合。现在常把两人一唱一和比喻为唱双簧,有讽刺意。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双簧”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管乐器中有双簧片的一种,常叫“双簧管”;另一个是中国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赏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

“双簧”作为一种节目,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据说早年有位北京唱单絃的曲艺赏叫黄甫臣,他唱的单絃曲艺小段,不仅声音宏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内容风趣幽默,很受西太后赏识,当然常召进宫去为她表演解闷。

一次慈禧太后又想听黄甫臣的单絃演唱,于是传下懿旨,召他进宫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黄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之际,感冒咳嗽,噪音不仅沙哑难听,而且几乎发不出声来。临时打退堂鼓,怕太后怪罪;去唱吧,却没声音,更要被责罚。黄甫臣的儿子是门里出身,当然唱功也几可乱真,他对父亲说:“我藏在后面唱,你在前面做动作表演好了。”二人只好用此法应付。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慈禧太后听得十分开心!

不过,演到最后,还是被发现了,父子俩跪地请罪,西太后却因看得分外高举免了罪,赏赐了银子说:“别看你们演的是双簧,反而更精彩呢!”从此,“双簧”形式的节目流行开了,还造出“表演双簧”词语,指一个公开另个藏于背后合伙骗人。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余下全文>>

听了很多遍唱双簧,但到底双簧是什么意思?

由一人在前面表演动作,另一个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紧密配合。现在常把两人一唱一和比喻为唱双簧,有讽刺意。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钉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俗语“演双簧”是什么意思?

指两个人配合默契,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像是一个人说的。

由一人在前面表演动作,另一个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紧密配合。

现在常把两人一唱一和比喻为唱双簧,有讽刺意。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简介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苍山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

关于左丘明的故里,为现今的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生平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孙,世代居住在齐国的都城营丘,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国左史。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领诸侯讨伐楚国,为保存典籍,倚相带领子孙离开楚国来到鲁国,定居肥城石横衡鱼村。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为老祖宗封地营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献给了鲁国,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儿子亦通晓史事,被任命为鲁国的太史,后来左丘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任鲁国的太史官。左丘明历经30余年写就的《左氏春秋传》,史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着极高成就的文学著作。

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就双目失明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乡肥城石横镇衡鱼村。[3]

才华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思想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对于那些历史事件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态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的观点的东西。他肯定“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一类的论理道德,他也从那些论理道德的观点出发肯定了“利民”②和“卫社稷”③一类对人民有利的东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坏论理道德的所谓“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左傅》隐公三年)之类的所谓“逆德”,他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的败行。这部书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从这些方面表现出来。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品格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现存于孔府档案馆的《左传精舍志·荐圣图》载:“赵师圣云:鲁侯欲以孔子为司徒,将召三桓议之,乃谓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圣人欤,夫圣人在政,过者离位焉。君虽欲谋,其将弗合乎?'鲁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为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狐相与逃于重丘之下;羊相与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矣。今君欲以孔丘为司徒,召三桓而议之,亦与狐谋裘与羊谋馐也。'于是,鲁侯遂不与三桓谋,即召孔子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还与左丘明一起入周观史修《春秋》,《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其为表里。”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就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汉平帝时(1-6),《左传》初立学宫。东汉建武年间(25-56),《左传》复立。《后汉书·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列传》载:陛下知丘明至贤,亲受孔子,而公羊传谷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晋夏侯湛赋诗赞左丘明曰:“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唐贞观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颁《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文庙。左丘明后裔为此植槐纪念,称“谢唐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阴县令王讽重修“左传精舍”并立碑详述追封之事。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赵佶封左丘明为中都伯。宋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谓亦诗赞左丘明曰:“猗欤左氏,闻道素王。依经作传,微旨用彰。词有余韵,人镣末光。庆封锡壤,广鲁之疆。”

元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或曰其“文章史学之治”,或称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明洪武四年(1371年)肥城知县丘明后裔丘思齐重修“左传精舍”。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敕建墓门坊,并亲书“先儒之墓”。崇祯十五年(1642)明毅宗朱由检敕封左丘明为“先贤”。肥城知县王惟精与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孙丘云特辑订《左传精舍志》。《左传精舍志》设遗像志、本传志、祠墓志、艺文志、谱系志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 辑本现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档案馆。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丘行键与六十九代孙丘玉洁捐资七千余两重修县学宫、痒门,咸丰皇帝书赠“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袭封衍圣公、孔子第七十代孙孔广启题赠“承先卫道”匾。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丘讳,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丘均加“邑”部为“邱”,丘明及其后裔的丘字均改写为“邱”。民初,丘氏后人闽杭清举人丘荷、台湾清进士丘逢甲认为雍正所为不公,呼吁去“邑”复“丘”,还祖先本来姓字。丘氏族人闻者纷纷响应,恢复了“丘”姓,而未闻者则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与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后裔。乾隆十六年(1751),清礼部重新确认丘明之谪孙为世袭奉祀生,并赐祭田18亩。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

    Q2:秦晋之好的典故,分别发生在哪里?

    此姓名总评分数为:100 分 (吉)
    天格数理 11(木)[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
    (旱苗逢雨)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 (吉)
    人格数理 21(木)[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
    (明月中天)光风霁月,万物确立,官运亨通,大搏名利。 (吉)
    善于计划并有领导才华,行事稳健,注重实际与工作,个性主观而理想高远,自律也甚严,比较受人尊重与佩服。
    地格数理 21(木)[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
    (明月中天)光风霁月,万物确立,官运亨通,大搏名利。 (吉)
    总格数理 31(木)[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
    (春日花开)智勇得志,博得名利,统领众人,繁荣富贵。 (吉)
    外格数理 11(木)[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
    (旱苗逢雨)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 (吉)
    天、人、地三才 1 1 1(木木木)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为:
    性情温厚平静,一般与同事和朋友的关系好,并具有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吉)
    1、总论:事业或计划之事都可达成,身为职员或公务员,也能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内外平顺圆满,家运昌隆,财运不缺。但须提防他人之嫉妒及小人之拖累招来无谓风波或损失,多在奋斗中得到稳定性的小成功。
    2、性格:为人忠厚正直,做事稳健可靠,有计划的头脑,敢作敢当,大致表面温和内性刚强,主观意识过重,容易独断独行,易受到他人的不满与中伤,这点需要改进。
    3、意志:意志尚称坚定,不断在追求理想,也有耐性,能克苦耐劳,得到正比的报酬。
    4、事业:在稳定中得发展,一生运途平顺,可以一展自已的抱负。不适投机性事业。
    5、家庭:圆满幸福,夫妻相敬如宾,任何事情有合理的洽商。
    6、婚姻:男娶有才干之妻,喜欢掌理家中之一切事务。女嫁谦恭之夫,善于安排愉快气氛,使家庭和谐。
    7、子女:聪明又孝顺,容易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光大门楣。
    8、社交: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欢迎,不论是薪水阶级或自营事业,都能得到提拔与照顾。
    9、精神:平日劳心于工作上的计划,但精神上都能得到安慰,保持原则不好高骛远,可永保无忧。
    10、财运:可依劳力的程度得到相当的财利,物质生活尚佳。属辛勤中得财之运。
    11、健康:健康平安,注意不要过分投入工作以免精神疲劳,还要注意筋骨酸痛或胃肠之小毛病。
    12、老运:为名为利,中年前辛勤,老境安然自在,晚年可享清福。
    人格与外格(一一)搭配,暗示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事业等信息为:
    性格温和直率,有理性,善计谋,喜静,勉力持家;多少有猜疑心,喜财利。如能守法,将有一定社会实力。 (吉)
    人格数理 21 暗示性格为:
    性情多好静,富于理智。温厚中带有华丽气质,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表面看似非活动家,其实蕴涵着相当实力,必取得相当的成功。其人生虽属渐进型,但终能为人首领。还可获得家庭幸福。
    人格与天格搭配(一一)暗示成功运:
    成功顺利,能平安实现自己的目的。 (上)
    人格与地格搭配(一一)暗示基础运:
    基础安泰,能得贵人相助,事业有成。 (上)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领诱导之数(智仁勇德全备,能领导众人)。

    Q3:虎落平阳被犬欺这句话出自哪里?为什么是"平阳"?

    虎落平阳被犬欺,本意指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狗也能欺负老虎。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出自增广贤文。

    Q4:《警世姻缘传》讲的什么事?

    醒世姻缘传》故事梗概:
    《醒世姻缘传》以明代前期(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写了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前二十二回写晁源携妓女珍哥打猎,射死一只仙狐并剥了皮,后娶珍哥为妾,虐待妻计氏,使之自缢而死,此是前生故事。二十三回以后是后世故事:晁源托生为狄希陈,仙狐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托生为其妾童寄姐。在后世姻缘中,狄希陈变成一个极端怕老婆的人,而薛、童则变成极端悍泼的女人。她们想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残忍办法来折磨丈夫:把他绑在床脚上、用棒子痛打、用针刺、用炭火从他的衣领中倒进去,烧得他皮焦肉烂……。而狄希陈只是一味忍受。后有高僧胡无翳点明了他们的前世因果,又教狄希陈念《金刚经》一万遍,才得消除冤业。
    《醒世姻缘传》影响与评价:
    《醒世姻缘传》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对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社会黑暗的两大症状——腐败的官场和浅薄的世风作了鞭辟入里的解剖,是一部非常杰出的中国古代世情小说,其在塑造人物、梳理故事等手法方面都是同类小说的杰出者。著名诗人徐志摩在80多年前为此书作序时曾经说这部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五名内”的作品。另外,鲁迅、胡适等学者都对此书作了很高的评价。

    Q6:姻缘天注定半点不由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是什么意思?

    指人的一切(包括姻缘)都是命中注定,半点由不得人做主。

    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一七:其年正是三十二岁,交逢好运,正应张铁口先生推算之语。可见: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释义:(马公子)时年正是三十二岁,交上了好运气,正好顺应了张铁口先生推算出的一样。可以见得:都是命中注定,半点由不得人做主。

    姻缘,旧时谓婚姻的缘分。既是缘分,亦是强求不得。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五:若不是姻缘,眼面前也强求不得的。

    释义:如果不是婚姻缘分,即使放到眼前也不能强行求得。

    在各个年代,各个时期都流行着命运这一说法:确信某种天命的主宰,相信冥冥之中有种超然的东西驾驭着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小事情,甚至那些对迷信把戏感到反感的思想家有时候也会对这定命的说法深信不疑。

    谈及个体命运的安排:当人遭遇了逆境时,秉持“命运”为信仰的人都会用这一句经常被证明是千真万确的话安慰自己:“这或许会是好事呢,谁知道?”这种看法其实源自一观点:虽然偶然统治着这一世界,但错误也是它的统治伙伴,人们既臣服于前者,同样也受制于后者。

    有千古名句: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自然天地万物,都是天命而生。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却并不是仅仅依靠天命的。命运需要靠自己掌握和主宰,不要去用所谓的甘心认命去逃避。所谓的事在人为,也就是讲的一个人不服输,不认命的心态。

    百度百科-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年指何年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