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之所以为圣句式无为是什么句式

《天天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 《老子》四章

全国 高二 课时练习 550次 整体难度: 一般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

1. 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第十一章)

2. 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第十一章)

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老子》四章
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请赏析《老子》四章中的以下内容: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老子》

6.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老子》

7.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老子》

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9.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2. 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

13. 难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14. 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现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政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更新:组卷:1527引用[5]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积微,月不胜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谓也。

(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軸: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豁,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2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蝤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29.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30. 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开赛当天,中国队3:0战胜韩国队,赛后,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说:“每一次的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最终,她带领中国女排克服重重困难,以11战全胜的傲人战绩登上了冠军领奖台。学校想邀请郎平教练来为全校师生做一场演讲,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对郎平教练的敬佩之情和邀请之意。要求:态度诚恳,语言得体,不少于100个字。

3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7. 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形象特点。

38. 重点②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1.了解老子和《道德经》概况,了解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和“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
4.以喻说理是《老子》的主要说理特色。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他弃官归隐,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祭祀老子的祠庙。据《后汉书》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立老子祠碑。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县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兴起庙会进行祭拜。2012年,鹿邑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
《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ū,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shān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理解]首先:车毂的中心,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
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
永无止境。其次讲能空能无,才能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
值,最后讲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最后重复叮咛,无
论是出世之道,与入世之用,必须要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
妙。解此理,才是真能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则。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zhǎng)。其在道也,曰(yuē)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3.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4.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理解]“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理解]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2、毫末:细小的萌芽。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6、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7、而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一章老子反复宣扬他的指导思想“无为”的好处和作用。首先提出做事要先有“预”;重视积累,根据发展变化的特点来做事。这样便能很容易做好了。
1.《老子》中_______,___________说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势头的人,谢世了,但他的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证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总是让人观察事物常被忽视的一面,他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以高台为喻说明什么事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 的: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人之所以为圣句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