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威辽国为什么不是正史惧怕契丹铁骑

虎林应制(辽 萧观音)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唐末五代时期契丹崛起,耶律阿保机多次企图南进中原地区。此值沙陀出身的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与朱全忠争霸中原,及李克用的后人与朱全忠的后人相峙之时。李克用了李存勖(后唐庄宗)南灭后梁,北敌契丹,终庄宗之世,契丹未能深入中原。对此司马光评论“同光之世,契丹不能深入为寇”是由于投奔契丹的汉人韩延徽的作用。①胡三省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庄宗之世,契丹围周德威,救张文礼,局尝不欲深入为寇哉!晋之兵力方强,能折其锋耳,岂延徽之力邪?’’宋代积弱不振,对于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南进,没有意志、决心进行反击,只有采取忍辱苟和的政策,因此胡三省又把战胜的原因片面地归结于单纯的兵力强弱。今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当时后唐兵力尚强,可以抵御契丹贵族的侵扰”。然而后唐废帝李从坷承明宗李嗣源战胜契丹之余威,也只能坐视石敬塘援引契丹入中原,导致国破家亡。兵力的强弱固然是战争胜败的基本条件,但单纯的兵力强并不能有效地抵御契丹。何况李存勖灭后梁同时还要抵御契丹入侵,往往显得兵力不足。一旦契丹入侵,只有全力以赴而放弃后梁,以致对后梁的战争往往前功尽弃,最终灭梁也是孤注一掷,奇袭取胜。鉴于石晋自甘献土,宋人懦弱,对契丹不战而屈,笔者认为李存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北敌契丹,与其对契丹南进的主导思想所体现的和战政策密切相关。晋对契丹因形势的变化而采取了不同的和战政策。概括起来,916年晋攻取幽州之前,对契丹奉行以和为主的政策,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乘机向中原地区谋求发展,壮大力量。之后随着契丹南进加剧,晋转而对契丹奉行坚决反击的政策,对契丹南进及河北地区的亲契丹势力进行坚决打击。

在唐末藩镇争霸,李存勖攻取幽州之前,晋鉴于要全力对付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对日益强大的契丹奉行以和为主的政策。晋与契丹的约和始于李克用时期。《旧五代史·武皇纪下》云:“天二年春,契丹阿保机始盛,武皇召之,阿保机领部族三十万至云州,与武皇会于云州之东,握手甚欢,结为兄弟,旬日而去,留马千匹,牛羊万计,期以冬初大举渡河”。《辽史·太祖纪》对会盟之事也作了记载,“明年七月,复讨黑车了室韦,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遣通事康令德乞盟,冬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宴酣,克用借兵报刘仁恭木瓜涧之役,太祖许之,易袍马,结为兄弟。及进兵击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辽史·地理志五》也有记载,“李克用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后唐与辽史臣都从自己立场出发,掩饰了双方约和的真正意图与动机,因此有必要对李克用、阿保机会盟的真正意图进行分析。

李克用因镇压黄巢之功,割据河东,在藩镇争霸中,两度进入关中打击关中地区跋启的藩镇,又打败唐廷与幽州李匡威、汴州朱全忠、云中赫连铎等人的联合讨伐,一时间兵强天下。然而以后的形势不利于李克用的发展。

乾宁四年(897年),晋汴双方争夺魏博镇,李克用征兵于幽州刘仁恭,刘仁恭不但不从,反而谩骂,拘留晋军兵将。李克用大怒,亲征刘仁恭,被刘仁恭所败。幽、晋交恶,使李克用陷于幽、汴之问,腹背受敌。唐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大举进攻河中,另遣别将扼晋军于晋、绛。李克用的女婿河中节度使王

坷窘困危急,屡次遣使哀求救援,克用也无能为力,只能坐视河中被朱全忠吞并。朱全忠吞并河中形成了包围晋军的形势。唐天复二年( 902年),汴军直扑晋阳,晋军连战皆败,李克用焦灼惶恐,甚至想要弃城突围,逃往云中,赖诸将苦谏,奋力反击,打退汴军,解晋阳之围。这次战役,晋军虽保住了根本之地,但还不能改变消极防御的势态,几年内不敢与汴军争锋。

李克用在中原战场失利同时,日益强大的契丹开始侵扰李克用的代北地区。唐光化三年(900年),“契丹犯塞,寇云中”。唐天复二年(902年)七月,阿保机‘以兵四十万伐河东,攻下九郡。”此时李克用处于汴州、幽州、契丹三面包围之中。因此天复二年(905年)的约和和会盟并非如《旧五代史·武皇纪》所言是为了兴复唐室而号召阿保机会盟。《通鉴考异》所引《庄宗列传))道出这次会盟的真正原因。“及钦德政衰,阿保机族盛,自称国。天复二年,大寇我云中,太祖遣使连和因与之面会于云州东城,延中帐中,约为兄弟。”直接触发李克用与阿保机会盟乃是因为契丹寇云中。因此,从李克用方面来讲,会盟约和的真正意图在于消除契丹对代北地区的入侵,希望在自己元气恢复之前避免和契丹之问的直接军事冲突,同时还希望契丹对幽州刘仁恭进行打击,进而借助契丹兵打击朱全忠,解除对自己的三面包围之势。《旧五代史》、《通鉴》都沿袭《庄宗列传》:(克用)曰:‘唐室为贼臣所篡,吾以今冬大举,弟助我精骑二万,同收汴洛,阿保机许诺。’,李克用父子在与朱梁争夺天下时往往以兴复唐室为号召,后唐史官对此粉饰,掩盖了李克用会盟的意图。

对契丹阿保机来说,受李克用之约欣然前往会盟,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阿保机称帝前后在族内的地位并不十分巩固,因此也在族内外寻求支持。当阿保机向族内寻求支持的同时,李克用伸出会盟的手,阿保机马上前往定约、赠马。《辽史》也是把阿保机说得冠冕堂皇,仿佛只有李克用对阿保机有所乞求,而阿保机对李克用则无所乞求,事实恰恰相反。《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载,阿保机对李克用背盟后,即派遣使者到朱梁,奉表称臣,以求册封。梁亦遣使至契丹,约共举兵灭晋,然后册封为甥舅之国。阿保机不能如约,朱梁也未尝册封。阿保机与李克用会盟后朱全忠称帝,此时阿保机马上把注意力转向中原地区更有实力的割据者,并迫切得到后梁明正言顺的册封,无疑是想得到大国的册封,政治上得到声援,以便巩固其本人在契丹的统治地位。由此可知,阿保机与李克用会盟除了想逾越幽州障碍外,也想从政治上得到李克用的声援,加强自己在契丹的统治地位。

李克用与阿保机会盟时双方意图、心态各异,因而决定了会盟以后阿保机不能如约而背盟,导致李克用的怨恨。李克用企图招引契丹打击朱梁未能如愿,但却奠定了沙陀约和契丹政策的基础,缓和了双方在代北地区的冲突。李克用之了李存勖继位后继续奉行对契丹以和为主的政策,这种政策直至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丹大规模入侵幽州而中止。李克用卒,李存嗣位,“遣使告哀,赂以金增求骑军以救潞州。(阿保机)答其使曰:‘我与先王为兄弟,

儿即吾儿也,宁有父不助了耶?’许出师,会潞平而止。”通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丹攻陷振武,“晋王方经营河北,欲结契丹为援,常以叔父事阿保机,以叔母事述律后”,保持和好的态度。因为此时河东约和契丹对其本身是有利的,这从以后李克用、李存勖对契丹奉行约和政策的作用可以说明。其一,晋对契丹的约和减轻了契丹对代北地区的军事压力,避免了李克用遭朱全忠重创后双方即将发生的军事冲突,自天助二年(905年)至晋攻取幽州十多年间不见契丹对晋发起进攻的记载。其二,李存勖攻取幽州时刘守光尽管求援于契丹,契丹也未插手幽州,出兵阻止李存勖攻取,幽州在易手过程中,李存勖依然把契丹的势力限制在幽州外围。其三,李克用的河东镇得到喘息机会,后李存勖乘北面无虑之机解潞州之围,并向河北地区发展。因此,晋对契丹奉行约和政策,实际上也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抵御契丹南进的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李存勖对契丹的政策,随着形式的变化而不同。在晋攻取幽州之后,与契丹直接毗邻,双方关系从以和为主发展为以战为主,李存勖对契丹南进的企图采取坚决反击的政策。

契丹对中原的企图首要目标是幽州,但由于幽州有险可依,幽州节度使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幽州始终是契丹南进最大的也是最难逾越的障碍。然唐末五代初幽州的变化,给契丹南进造成有利条件。后梁乾化三年,李存勖遣周德威攻取幽州。此时河北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河北地区的割据势力惧怕李存勖的强大,有唇亡齿寒之忧,故纷纷求援于契丹,这促使阿保机比以前更积极地策划南进。

对于李存勖来讲,契丹入侵,河北地区亲契丹势力与契丹的勾结使其陷入腹背受敌的地步。对契丹问题的处置直接关系着李存勖对后梁战争的成败。《五代史闻文后唐文》载:“世传武临终,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日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司马光对这段材料的真实性提出怀疑,但不管怎样,即使出于后人附会,却说明李存勖对契丹的处置,影响着灭梁的战争。因此,李存勖当契丹入侵晋境时,宁愿舍梁而对契丹及亲契丹的势力进行坚决的反击。

李存勖与阿保机的首次军事冲突,据《辽史·太祖纪》所言乃是双方对叛降人员的接纳。辽太纪神册元年(1916年)八月,阿保机率兵三十万号百万,自麟、胜攻陷晋蔚州,擒晋振武节度使李嗣本。同时劝降大同防御使李存璋,存璋斩其使;契丹围存璋于云州。时李存勖与梁夹河而战,闻讯亲自率兵救云州,至代北,“契丹闻之,引去,王亦还”。⑨鉴于契丹对代北的入侵,李存勖加强防务,提高绿边军镇的防御地位,大同防御使升级节度使,仍以名将李存璋镇守。此次契丹寻衅入侵,由于李存勖及时回军反击,阿保机便撤出晋境,也不敢与晋正面争锋,然而却奠定了李存勖以武力坚决反击契丹南进政策的基础。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李存勖之弟威塞军防御使李存矩,在新州奉命募山北部晓勇及刘守光之卒南下从晋军伐梁,存矩严苛,众谋作乱,杀存矩,拥寿州刺史卢文进还新州,周德威遣兵追讨,卢文进帅众奔契丹。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月,卢文进引契丹兵急攻新州,刺史安金全不能守弃城而遁,契丹以卢文进部将刘殷为刺史。李存勖命周德威攻新州,旬日不克。阿保机亲自率军三十万救之,周德威寡不敌众,大为契丹所败。契丹乘胜围攻幽州,周德威遣使告急晋王。夏四月,晋王命李嗣源将兵先进,阎宝率镇定军继进,又命李存审将兵接援。李嗣源、阎宝、李存审三将会于易州,自易州北循山而行,李嗣源率三千骑为前锋。至幽州六十里,与契丹兵遇,大败契丹。

阿保机从李存勖手中夺取幽州的尝试失败后,又利用河北地区亲契丹势力,扶持傀儡。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承德节度使王部将张文礼激变李弘规部下五百士兵,杀王父子并诛灭其族,张文礼自为镇州留后。然张文礼杀主夺位,常惧李存勖兴师问罪,因此南通朱梁、北结契丹,晋往往擒获张文礼使者,遣人送还,希其悔改,张文礼愈加恐惧。此年八月,庄宗遣阎宝、史建塘及赵将符习等率军进讨。师兴张文礼病发,及闻史建塘攻克赵州,惊悸而卒。其了张处瑾、张处球秘不发丧,军府内外,无人知晓。张处瑾与其心腹韩正时参决大事。次年三月,阎宝为张处瑾所败,李存勖以李嗣昭代之。四月,李嗣昭阵亡。继命李存进进讨,李存进亦战残。李存勖以符存审为北面招讨使攻镇州。此次攻镇州,在连折三将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拔除了河北地区的亲契丹势力。

李存勖讨张文礼时,王处直以平日镇、定互为唇齿,‘瞬泊镇亡而定孤,因此极力谏阻对张文礼的征讨,以晋王正在与梁对峙为由,清救张文礼。王处直害怕,以新州地邻契丹,乃遣人告诉其子王郁,“使赂契丹,召令犯塞,务以解镇州之围”。王处直养子担心事成之后王郁夺取自己的嗣位,杀王处直自为留后,并告知晋王李存勖,晋王以王郁代处直。

王郁诱请契丹大帝阿保机,曰:“镇州美女如云,金帛如山,天皇速往,则皆己物也,不然,晋王所有矣”。太祖阿保机遂悉发部而南。十二月,契丹攻幽州,李绍宏婴城固守,契丹军长驱直入,遂围涿州,旬日攻克,擒刺史李嗣弼,进攻定州。王都告急于晋王,晋王自镇州率军五千救援,又遣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将兵狼山以南拒契丹。

晋王至新城,巡骑言契丹兵前锋已宿于新乐,渡沙河而南。晋王自率铁骑五千先进,契丹万余骑见晋军惊逃,晋王分军追击,。契丹兵渡沙河,桥狭冰薄,坠河溺死者甚众。阿保机遂举众退保望都。晋王追击望都,契丹逆战,晋王率亲军万骑先进,李嗣昭引三百骑横击,契丹大败。经过以上几次战役,李存勖消灭了河北地区亲契丹势力,重创了契丹入侵。庄宗之世,阿保机几次对晋大规模军事行动,夺取幽州作为藩屏的尝试,在李存勖的打击下,彻底破产。虽然晋失幽州之营、平二州之险,但契丹依然不敢大举深入。

综上所述,沙陀出身的唐河东藩镇李克用、李存勖父了在建立后唐过程中,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对日益强大的契丹企图南进中原采取了不同的防御政策。简言之,晋取幽州之前,李克用、李存勖先后对契丹大体上奉行以约和为主的政策,解除契丹对晋代北地区的军事压力,遂得以专力河北、河南地区发展,并恢复了李克用与朱全忠争霸中汴对晋的重创。晋取幽州后,李存勖对契丹奉行以坚决反击的政策为主。李存勖虽然一度曾想与契丹继续和好,无奈阿保机志在取幽州作为藩屏,在此情况下,李存勖对契丹及亲契丹的势力坚决打击,致使阿保机对中原的企图破产。因此,后唐在建国过程中能有效地抵御契丹南进,兵力尚强固然是基本条件,但其对契丹南进的主导思想及采取的抵御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作品网络传播权、复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等相关权力(不包括文字出版权)由本人“理工男读历史”授权河北烟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使用。

每月发文约10篇,先行转为音频发布在qq音乐平台,之后图文内容在烟雨文化及本人微信公众号同步发送。

河北烟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作品音频链接:

开创五代后唐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团伙又名代北集团,其骨干成员以沙陀族人为主,还包括汉人、粟特人以及北方各少数民族。代北集团从来不缺乏优秀的骑兵将领,李克用父子就是其中佼佼者。

不过,李克用父子都只适合为将不适合为帅,具备统御大军资格、名将级别的将领只有周德威、李存审二人,他二人在李存勖时期先后担任“蕃汉马步都指挥使”这个晋军总司令职务,取得了若干次关键战役的辉煌胜利。

周、李二人都是汉人,能够在一群少数民族将领中脱颖而出,一是说明沙陀人汉化程度很高,除了作战方式之外与汉人无异,在选拔人才方面并无胡汉之分,而且当时汉人武勇尚在,并非后世宋明时期北方异族认为的汉人柔弱;二是说明这二人用兵融合胡汉之长,军事才能明显在其他将领之上,没有天赋可是当不了名将的。

周德威主要活跃在李克用中后期及李存勖前中期,之前在优秀将领云集的代北集团并不显眼,之后协助李存勖期间大放光彩,扭转了梁晋争霸过程的被动局面。

当然,周德威也非完美,不但后期有被契丹大军围困200天的走麦城经历,更是在梁晋决战关键战役胡柳陂之战中稀里糊涂的战死在乱军当中,总之是前期不起眼,中期很关键,后期太窝囊。

周德威的名字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已经是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估计当时三十五岁左右。在此之前周德威只是一个中低级将领,虽然列传当中说他是如何骁勇善战、经验丰富,但并非不可替代,顶多是个后备干部。

这时的李克用势力已经开始由盛转衰,破黄巢之后辛苦十余年在河北取得的地盘和盟友全部丧失,李克用本人与朱温手下第一名将葛从周几次交战时又被严重克制,打的李克用失去了战斗勇气和胜利的信心,逐步全面退回山西。

朱温此时乘胜追击,开始围攻李克用大本营山西河东镇,取得全面胜利无非是时间问题。不过,这时朱温犯了一个严重错误,由于猜忌心理发作,没有让最擅于与李克用作战的葛从周为主帅,而是任命自己亲信将领氏叔琮统领大军,这就给了李克用三次反围剿胜利的机会,也给了周德威在晋军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朱温第一次围剿河东镇,当时氏叔琮手下有一员勇将陈章,号称“陈夜叉”,周德威在晋军当中也以悍勇著称,二人闻名已久,陈夜叉这个脑子里也是肌肉的莽汉就想借战胜周德威扬名立万。

周德威是个帅才而非单纯沙场厮杀的悍将,脑袋里装的是智慧,知道胜利才是最重要的,而阵斩敌军第一勇将能够提高己方胜利可能性。

于是,周德威换上普通骑兵的衣甲,当陈章率军杀来时让部下先行退兵,陈章果然一马当先随后追来,周德威在晋军队伍最后,趁没有防备回马一锤把陈章打下马,生擒“陈夜叉”,给了骄横的朱温军当头一棒。随后,周德威大破士气受挫的氏叔琮大军,一路追杀斩首数千,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二年(902年)连续两年,朱温发动了对李克用的第二次、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同样都是氏叔琮挂帅。这时李克用的形势更加险恶,只剩下了河东一镇之地,与河东同在山西的铁杆盟友河中镇也成了朱温的地盘。

可惜朱温仍然没有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灭李克用的决心,两次都是长期围攻太原城不胜,军中感染疾病后退兵。周德威当时身在太原城中,和晋军其他将领非常艰苦的守住了城池,不时半夜凿开城墙骑兵突袭敌军营地,给氏叔琮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甚至朱温军中两次爆发传染病,估计也有晋军生化武器作战的效果,这种利用死人、死马尸体污染水源造成敌军非战斗减员的做法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战术。

等到氏叔琮退兵后,周德威等人随后追杀,不但能取得一些战果,还能收复朱温军占领的河东大部分城池。

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周德威靠的是悍勇和狡猾,不计自身名誉受损生擒敌军大将挫了敌军锐气。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周德威靠的就是韧性和坚持。当时形势危急,勇猛如李克用也曾心灰意冷准备北上草原退出争霸天下舞台,正是周德威等人不断鼓励,才使李克用有了坚守太原城的决心。

也许正是这几次处在下风的反围剿作战,不但让周德威的军事才能趋于成熟,而且在晋军体系中真正脱颖而出。

(山西太原-唐、后唐河东晋阳城)

随后,李克用开始进行局部反攻,准备恢复对整个山西地区的控制。

唐昭宗天祐三年(906年),当时因为朱温杀功臣造成内部将领离心,且因为杀掉了唐昭宗使天下人知道了朱温的政治野心,二者结合,朱温手下负责镇守山西南部潞州的大将丁会叛梁投晋,周德威和另一大将李嗣昭轻易夺取了这个河东的南方门户重地。在李嗣昭被李克用任命镇守潞州之后,周德威接替了李嗣昭的位置,成为晋军“蕃汉马步都指挥使”,也就是晋军总司令。

随后,朱温大举来攻,把李嗣昭围困在潞州城中。李克用委派周德威为主帅前来救援,双方围绕粮道进行了长期、小规模、激烈的战斗,朱温军抵挡不住周德威神出鬼没的攻势,无奈之下只能利用堡垒工事防御,除了在潞州城外修建营寨、深挖壕沟围城之外,还把营寨沿着粮道一直修到了通往河北的太行山口,此战史称“夹寨之战”。周德威的骑兵部队野战无双,但对付这个乌龟壳办法不是很多,双方处在僵持状态。

正在此时,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病重返回山西后病亡,22岁的李存勖青年继位,河东大权被李存勖的叔叔李克宁掌控。内有权臣,外有周德威这个主帅统领重兵,能否坐稳晋王位置,甚至能否避免无疾而终的命运对李存勖是个艰巨的考验。

周德威并未参与叔侄之间的权力斗争,一直观望了三个月之久,直到李存勖杀掉了李克宁并在四月下令周德威回军后,周德威才退兵回了晋阳。

周德威统御大军在外数月之久,太原城中自然会有很多流言蜚语,具体内容可想而知,李存勖迟迟没有把周德威召回太原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不过周德威的举动让李存勖放了心,他把军队留在城外,自己单身下马徒步入城,先是哭拜了李克用的灵柩,随后极其恭谨的向李存勖表示效忠,这一举动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怀疑。

周德威这位晋军第一名将,不但军事水平够用,对团体也足够忠诚,在政治上经得起考验,也就是所谓的“大事不糊涂”。当时主少国疑,周德威带着晋军几乎全部的机动兵力,任何举动都可能影响代北集团的走向。不参与就对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老李家的家事,支持李克宁则违背李克用遗命,支持李存勖可能逼迫李克宁提前下手,不选择就是最佳选择,相当于默认李存勖继位。至于周德威的第三选择是率军投降朱温,朱温必定会热烈欢迎,哪怕只带过去一部分人也能保证在大梁帝国的一地诸侯地位。不过,这个第三选择应该是第一时间就被周德威排除的。

(大唐晋王、后唐庄宗李存勖)

内除权臣,外有大将效忠,李存勖这时才真正坐稳了晋王位置。随后,李存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援救潞州被围困近一年的李嗣昭。

此战李存勖亲自带队,在周德威、李嗣源等人协助下前往潞州,如侵掠之火一般猛攻后梁军夹寨,当时后梁军围城日久开始懈怠,措不及防之下被周德威、李嗣源两路攻破,后梁军溃败,解了潞州城夹寨之围。

李嗣昭是李克用麾下军事才能仅在周德威、李存审之下的第三人,由于是李克用的义子,资格最老,在此之前和周德威的关系算不上融洽,甚至李克用把李嗣昭安排镇守潞州,目的就是让周德威接任晋军总司令职务不受影响。这和职场上情况差不多,原来的总经理能力不足,李克用这个董事长想任命新人为总经理改变局面,把前任总经理外放出去当一个大区负责人是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手法。

这次周德威救了李嗣昭,双方原有的那点职场芥蒂烟消云散,李嗣昭在晋军体系中资历、人脉极深,他的态度也是周德威之后能否当好这个总经理、晋军总司令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后数年,周德威虽然在河中、西北、河北等地屡次与后梁军交战,但毕竟晋军处在最低谷,李存勖继位之后所做的军事体制改革尚未见到成效,后梁那边又有同样身为名将的杨师厚负责西北战局,周德威并未取得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直到三年之后的梁晋河北柏乡之战,此战周德威大放异彩。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冬天,朱温再次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准备削藩成德。河北当时有四个独立藩镇,分别是成德、魏博、幽州卢龙以及义武,其中幽州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其他三个只是想永久割据,哪边强就会倒向哪边。魏博是朱温铁杆盟友,成德、义武虽然名义上归附朱温,但仍然和李存勖藕断丝连,这也是朱温削藩成德的主要原因。

成德镇得知朱温的削藩意图后,毫不犹豫的向晋王李存勖求援,同时义武镇知道成德削藩后下一个就是自己,也支持成德,三方结成了反梁联盟。李存勖经过三年的卧薪尝胆积蓄了一定实力,反梁同盟三方联军与后梁、魏博镇联军在河北成德镇柏乡县爆发了一场决定梁晋争霸进程的关键战役,史称“柏乡之战”。

当时后梁军统帅是王景仁,一个从淮南杨吴势力投靠过来优秀将领。朱温建梁称帝后猜忌病已经到了晚期,之前的名将葛从周,这时的另一名将杨师厚,朱温都不敢过于使用,就是怕这些优秀将领立下功劳太多无法驾驭,而王景仁一个外来的,又是寸功未立,任命此人为帅就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帝王心术。但由于王景仁和军中其他将领缺乏长期磨合形成的默契,后梁军很多功臣宿将也有不服外人当统帅的心理,这成了此次后梁军战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晋军是李存勖亲自挂帅,周德威相当于是副总指挥兼前线指挥官。双方刚一接战,周德威就敏锐的发现己方骑兵优势明显,但双方营地距离太近,不利于己方骑兵迂回穿插,骑兵部队作用发挥不出来。

于是,周德威建议李存勖后退几十里,拉开距离以便于在大范围战场内寻找战机。李存勖虽然号称五代军神,但实际上军事水平也就是那么回事儿,这时更是年轻气盛,只想一战而胜。幸好代北集团老资格核心人物、前唐王朝监军宦官张承业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服了李存勖,晋军后退数十里。

果然,后退起到了作用,在晋军游骑不断骚扰下,虽然后梁军粮食不缺,但马匹草料不足,士兵们要把屋顶茅草以及身下的席子割碎了喂马,很多战马死亡。

如此一个月,到了第二年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正月,王景仁实在忍不住了,大军全军来攻。以步兵为主的后梁军前进三十里才进入反梁同盟预设的战场,战场中有一条河流可以帮助步兵防守,周围都是浅草平原适合骑兵作战,这是一个晋军的绝佳战场。

后梁军虽然远道而来,但攻势如潮,反梁同盟联军中的步兵勉强守住河流防线,周德威等人统御骑兵就如救火队员一般不断冲击敌阵以缓解步兵压力,并等待后梁军露出破绽。

双方搏杀到了中午,李存勖再次开始急躁,要亲自领军冲阵一决胜负。周德威也一直在观察,认为后梁军尚有余力,建议等到下午太阳偏西再行动,那时后梁军已经疲惫到了极点,中午即使吃了一口干粮也顶不住。

事态果然如此发展,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后梁军已经士气低落,又疲惫、饥饿到了一定程度。周德威先行在魏博镇一侧加强了攻势,毕竟魏博军是协助后梁军作战,战斗意志不是那么坚决,在晋军猛攻之下,魏博军开始出现溃败迹象。周德威等人又在后梁军主力一侧喊话,谎称魏博军已经败退了,同时猛攻后梁军,让后梁军失去斗志开始混乱溃退。

这就是之前所说的王景仁这个外来户当统帅的弊端,王景仁本来是个战场嗅觉非常敏锐的优秀将领,正常情况下完全可以调整好战阵不乱。但下面的后梁将领在服从命令方面多少有些抵触和迟疑,一天的战斗又使这些问题积累到了一起,并在这时一并爆发。

随后就是兵败如山倒,反梁同盟三方联军一路追杀敌军数十里直到柏乡后梁军大营,王景仁看大势已去,根本就没敢在大营停留,大营中储存的无数粮食物资都成了三方联军的战利品。

此战反梁同盟三方联军斩首敌军二万多人,尤其朱温三十年征战打造出来的数支精锐禁军损失惨重,“自梁与晋争,凡数十战,其大败未尝如此”。也许损失的装备物资包括人员都好补充,但之前战无不胜的后梁军崩溃的士气无法弥补,之后后梁军对晋军铁骑有了恐惧感,战斗力凭空低了一大截,这才有了晋军的百战百胜。

正是因为此战战略意义重大,柏乡之战也被称为梁晋争霸四十年的转折点战役。

如果说之前的潞州夹寨之战是李存勖的成名之战,柏乡之战可以算是这位五代军神的封神之战。不过这两场战役的实际指挥者都是周德威,尤其是柏乡之战,若非周德威控制住了整个战争的节奏,双方势均力敌的一场战役很难取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

不过随着李存勖年龄日益增长,熊孩子脾气却越来越严重,所谓的五代军神成色也越发褪色。之后另一场关键战役河南胡柳陂之战,由于李存勖冒进轻敌,不但使晋军损失惨重,更是让周德威这位晋军第一名将、总司令窝窝囊囊的战死在乱军当中。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 .. ... 第一章  家世和早年 一、小宦世家 公元 年,是大混战的五代初期。覆灭唐朝的后梁王朝, 年号是龙德二年;仍奉唐朝正朔的晋王李存勗,用的是唐哀帝的 年号,称为天祐十九年。这一年阴历七月中旬的一天,在晋王李 存勗 控制下的幽州蓟县,就是今天北京城的西南,一个婴儿呱呱 坠地。当时,他的家人并没有想到,这位婴儿后来成了赵宋皇朝 的开国名相,从而使这一家人都蒙受荣誉。这位新生的婴儿,就 是本书的主人公 赵普 。 赵普在显赫以后,建起了五代祖先的庙以供祭祀。但是,他 的家世,并不显赫。从存留到今天的史籍中,我们也仅仅能了解 到赵普三代祖先的情况,那是一个小吏世家。 赵普的曾祖父,名叫赵冀,做过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市)的 县令,宋初追赠吴国公。 《宋史》卷 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卷 , .. ... 赵普的祖父,名叫赵全宝,做过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南) 司马,宋初追赠赵国公。 赵普的父亲,名叫赵迥,做过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司 马,宋初追赠齐国公。赵迥的情况,我们了解甚少,现有的史籍 没有什么有关他的记载,大约在宋朝建立前就已经去世了。 赵普的母亲段氏 ,宋初仍然健在。乾德五年十二月( 年),段氏去世,赵普还因此丁忧 。 赵普的三代祖先,虽然都做过官,但都是小官吏,所以,他 是出身于一个比较寒微的小吏世家。赵普自己曾说:“臣比乏宏 才,且非世胄”,“臣出自孤寒,本非俊杰” 。他是并不隐讳自 己的寒微出身的,并且多少有一点儿以此为荣的。 赵迥夫妇,共生了 个子女。赵普是老大,他还有 个弟弟 和 个妹妹。 赵普的大弟弟名叫赵贞,官至正六品的尚书都官郎中。二弟 弟赵安易,字季和,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 年),死于宋 真宗景德二年( 年 ),终 年 岁,是赵普兄弟中最长寿者; 赵安易做到正四品的宗正卿。三弟弟赵正,仅做过从八品的东头 供奉官,大约年纪不大就死了。赵普的妹妹,嫁给了世代是洛阳 大族的侯仁宝。 赵普一生,先后娶过三位妻子。第一个妻子姓魏,是镇州 (今河北省正定县)豪族之女,封为卫国夫人,在后周广顺元年 年)生下儿子承宗。第二个妻子也姓魏,但与第一个妻子 据浙江省缙云县委组织部赵长庚同志抄录的《赵氏宗谱》。 《长编》卷 。 《小畜集》卷 《求致仕第一表》、《让西京留守表》。 , .. ... 的关系不大清楚,封为齐国夫人,宋乾德二年( 年)生子承 煦。第三个妻子姓和,是后晋宰相和凝的女儿,封陈国夫人,生 有两个女儿;赵普死后,这两个女儿出家当了尼姑,太宗赐长女 名志愿,号智果大师,次女名志英,号智圆大师 。 赵普共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两个女儿的简单情况上面已 经讲过了,下面谈一下两个儿子的情况。 长子承宗,字德祖,官至正四品的左羽林大将军。他先后娶 过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李氏,是宋初担任过枢密使的李崇矩的 女儿,李崇矩死后追封为河东郡王。第二位妻子高氏,是开国功 臣、大将高怀德的女儿。高怀德死后,追封为渤海郡王。李氏没 有生育,高氏生有一个女儿,因为赵普的缘故,此女被特封为成 纪县君。承宗死于宋太宗淳化二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唐飞虎全传武功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