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日本这次改革开放的年代的主持者是谁?

  为曾经振奋曾经苦闷曾经迷茫曾经激荡的流金岁月封存并纪念

  为曾经荣光曾经悲怆曾经暗淡曾经闪亮的创业人物喝彩且珍藏

  □策划 执行/本刊编辑部

  特约撰稿/吴晓波 吴 比

  共和国60年的崛起进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创业史!而且是彻头彻尾的草根创业史!

  放在全球的坐标上,国家就是一个个个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依然脱不了草根个体的定义。承袭下来的,除了值得回忆的曾经显赫的身世,一无所有。人均国民收入几乎敬陪末座,贫穷就像影子一样黏在中国人身上。

  国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对所有家庭成员说:兄弟们,为了将来的好日子,我们得苦一阵子。于是用票证配给制,把整个家族的有限财富集中起来,投入到最薄弱的重工业体系建设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从旧社会中走出来的人民群众,释放出了巨大的潜能,战天斗地,创造了无数奇迹(也包含伪奇迹)。时至今日,铁人王进喜、袁隆平、郭凤莲等这些名字依然闪烁在国家创业史上。

  建国之初的30年,经济高度集权,所有的个体创业者几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在当今中国内地,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百年家族传承企业,30年的断层,使其后所有的个体私营创业者都归于草根创业者一类。

  一如现代的企业,初创的激情退却之后,需要再次激发全体员工的创业热情。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使国家进入了全民创业期,草根创业者们开始疯狂地涌现,面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也同样摸着石头前行。 

  即便如此,鲁冠球也迫不及待地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的厂牌;年广久的“傻子瓜子”在邓小平的保护下,雇员到了12人(之前的界定,雇员8人以上为资本主义经济);刘永好兄弟开始养起了鹌鹑;倒玉米的王石成立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陈春先在北京一个叫的地方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卢志民,这个刚摘去戴了108天“党内正在走的走资派”帽子的生产队队长建起翻砂铸造厂……

  新旧交替的意识流冲突、秩序的重构、伦理道德的徘徊、商业规则的确立……一切都在1978年之后的15年里积蓄着破茧的力量。

  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全民创业的夏天终于到来。许多日后闪耀中国的明星企业都在这一年正式登场:华旗资讯、复星集团、新东方学校、波司登羽绒服、集团、德隆实业、汇源集团……这些崛起的新贵们,在社会舆论与政策环境的双重支持下,他们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改变了社会对财富的整体认知,创意和资本成为最具魅力而富有内涵的词汇。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涤荡,时间变得流畅,空间变得平坦。世界是平的,中国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在我们的身边,出身贫寒的优秀青年成长为创业精英,完成财富的积累已屡见不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意。

  60年的岁月,不断有创业英雄时隐时现,寂寥的勇士与无畏的先驱们壮志凌云,从影响格局的政策制定者,到奋勇开拓产业市场的企业家,他们都曾通过异乎寻常的手腕和想象力,在发展的每一阶段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是最终有的被擦亮,有的被隐藏。

  当我们把被尘封的陈年往事或一再被人们乐道的创业史,搬上纸面时,才发觉自己置身于历史汪洋。但信手拈来,每一个角落都能折射出创业的荣光或者悲怆。

  他们的成败荣辱,留给我们许多基于历史事实的反思、现实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希冀!

  1949~1957年,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是一个恢复、重建、斗争与融合的年代。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力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经济秩序的重建也给了民族资本家们全新的创业机遇,随着公私合营的完成,民族工商业者的创业与国家创业的大潮合二为一。

  1950年8月10日,北京。

  四川船王卢作孚表情郑重,与交通部部长章伯钧签署了《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新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早在1949年,卢作孚一度避居香港观望。站在一个充满了变革气息的未知年代入口,这在当时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选择。卢作孚带走了价值达5000万美元的18艘轮船,他的去留成为一个足以影响一批人的很微妙的焦点。

  在那段时间,民生公司的经营陷入了困境,公司亏空达170亿元,连发职工工资都极为困难;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年轻的人民政府以荡漾的革命激情,奇迹般地完成了经济重建的第一步。

  1950年初,卢作孚思量再三,决意回到大陆,3月24日,他通过公司驻北京代表何乃仁向周恩来主动提出了“公私合营”的议题。

  卢作孚的归国与民生的“公私合营”,在当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建国初期,民族资本集团受到了比较温和的待遇,私营工商业和工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利润也有所上升。然而这个阶段也是新政权逐步接收民族工商业,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国家与民族资本的携手与博弈,掀起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这是一个重建的年代。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成为新中国创业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这是一个回归的年代。国家经济的复兴重新给了创业者以信心,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这是一个融合的年代。公私合营的完成,让民族工商业者的个人创业,得以作为国家创业的一部分而存在。

  历史在这一刻将国家与个人统一。

  公元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省汕头市德兴路86号的门前,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身影闪过,光影倏忽,突然停止了流淌。一片迟开的木棉花瓣坠落,成为定格在历史上却久不为世界所知的黑白画面。

  面对一个充满了未知的年代,一些人选择去往香港、台湾地区或是更远的大洋彼岸,而另一些人选择留下来等待一个崭新的中国。其中包括荣毅仁,中国最大的资本家之一,也包括林希之,一个正在白手起家的28岁年轻人。

  新中国的创业,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每一个产业都需要创造。历史给了不同出身、不同命运的人们以相同的机遇。

  怀着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感光企业的梦想,1949年5月,林希之在汕头市德兴路86号因陋就简办起“公元实验室”。“公元”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创世纪的特殊气质。实验室里所有的仪器和化学原料都是自制,没有经费,林希之就制作一些西药卖给药房。1949年6月2日,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相纸终于在这个实验室中悄然研制成功,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光影记忆从此开始。

  1952年10月,轰轰烈烈的“三反”和“五反”运动正式宣告结束。在这场标志着中国民营资本“失去的年代”开始的运动中,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就在这时,林希之的公元实验室经过76次试验,制造出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

  1953年4月1日,我国第一家感光企业――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最初,这个厂只有15人。后来,他们把汕头市永安街的一段共53间民房全部买下来,在里面曲曲弯弯地安装了1.1米宽的相纸涂布机,60米长的挂杆式干燥道,又安装了钡地纸涂布机、超级压光机、压花机等设备,开始批量生产黑白照相纸,当年产量达到35万盒,填补了中国在相纸生产领域的一项空白。

  为了重建国家经济,从1949年5月到1950年初,陈毅、陈云与上海的投机商面对面展开了银元、纱布、粮食三次场面激烈的攻防战,上海的物价开始日渐稳定。接下来,针对上海工业的半解体状态,政府又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扶植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

  那是一个激情荡漾的革命者的年代,新中国迅速完成了国家经济的重建,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意外的封锁突然袭来。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的决议,内地物资空前短缺。

  为了打破美国人的封锁,中国政府在香港和澳门分别设立了贸易机构“香港华润公司”和“澳门南光公司”,它们采购铁皮、橡胶、药品等物资,然后由香港的民间商人转运到内地。这给了一批人一个白手起家的意外机遇。这些人中,最出名的是霍英东。

  跟绝大多数的东南亚华商一样,霍英东出身贫寒,他当过铲煤工、机场苦力、地下机车司机,开过杂货店。

  早在战事初起的1950年底,霍英东即以一艘风帆船,从香港运输柴油至澳门,卖给“南光公司”。一年之后,他已经拥有总吨位约1000吨的十几艘机帆船。

  在接下来的近3年时间里,霍英东承担了在港澳和内地间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任务。白天他要联络、落货,晚上开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避开缉查人员的骚扰,每次装船都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就像打仗一样”。每运一船货,霍英东大约可以得到相当于货值20%的运费。

  那段历史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当年有众多东南亚华商,或因为爱国,或出于牟利,都积极地从事过向中国大陆偷运物资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房市、股市“枝繁叶茂”。霍英东是最早入楼市的商人之一,也是“卖楼花”――分期付款的发明者。正是有了这种销售方式,房地产才变成了一个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的投资行业。在这个迅猛成长起来的大市场里,霍英东成为盛极一时的“楼市大王”。

  穿越封锁线,年轻的共和国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1953年3月5日,北京与莫斯科就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达成共识,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设156个大型工业项目,这就是中国创业史上影响深远、长期被神秘气息笼罩着的“156工程”。那是一个创世纪般的建设年代,在人们激动的欢呼声中,一个接一个的记录诞生了:“一五”期间,中国人造出了汽车,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了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在长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桥……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私合营提供了可能。

  1954年9月,全国人大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提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合营正式开始。

  私营企业家积极配合政府的决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国内最出名的百年药号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军者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集团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仁,他们先后当上了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副市长,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公私合营也给另外一些眼界开阔的创业者以新的机遇。1954年,福建泉州的四家私营批发商准备利用安溪县丰富的水利资源建一家水电站,然后办一家电池厂。虽然这些人都是当地知名的富商,但创办电池厂,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有不小的缺口。公私合营让他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创业的可能。四家商号的负责人向政府提出联合办厂的申请。在政府的支持下,1955年底,福建史上第一家生产电池的企业――安溪光明电化厂正式建成,其电池生产一直持续到2003年。

  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各大中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家的个人创业至此融入国家创业的洪流,年轻的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国家经济时代。

  ●1949年,新中国政府通过银元、纱布、粮食三大战役,稳定了物价,开始恢复生产。

  10月20日,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

  上海“火柴大王”刘鸿生从香港返回上海创办实业。

  ●1950年8月,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1952年12月,对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

  老字号实现公私合营。

  ●1953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工程”开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荣毅仁将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创业史上著名的“红色资本家”。

  ●1956年,公私合营全面完成。

  7月13日,新中国第一批自主研发和制造的“解放牌”汽车下线。

  ●     1957年,提前完成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是一个“大跃进”的时代。这里的“大跃进”并不单指那场虚妄而狂热的运动,更反映了年轻的新中国在创业中亢奋而浮躁的状态。

  在新中国创业史上,1958年是一个虚假的、带有强烈自残倾向的年份,对高成长的迷恋以及致命的自负,使得全国上下都陷入了空前的疯魔。

  年轻的新中国依然沉浸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初见成效的亢奋和狂热中。1958年,以“赶英超美”为目标,一场国民经济的“全面大跃进”运动开始。全国各地建起了数以十万计的小高炉,炼出的却是一炉炉没有任何用处的“海绵铁”;在广袤的中国农村,乌托邦式的人民公社诞生了,一个个虚假的粮食产量“卫星”被人为制造并释放。仅用一年的时间,一切秩序被全部打乱推翻。

  “放卫星”带来的高征收,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作用,从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陡然跌入空前的萧条和低迷。三年中全国工厂关停近半,农村甚至爆发了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与此同时,苏联突然在1960年召回全部援华专家,与中国彻底决裂。

  内外交困,年轻的共和国在她的第十个年头遭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的新中国创业史,也许有些浮躁,有些争议,有些单薄,然而却依然留下了一批只有在那个特殊年代才能产生的成就,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崭新经济力量萌芽,已经在冻土下开始孕育。

  当初生的创业者面对最初的成功,往往容易自负、偏执而迷失方向。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国家亦然。那是一个属于标杆与榜样的年代,那个年代中的创业,带着一种特殊的神秘与狂热,如同信仰。

  1960年4月29日,四万多人聚集在黑龙江的萨尔图大草原。这年的雨季来得特别早,人们站在泥泞不堪的草地上,每个人的脸上都亢奋不已。一条巨大的横幅在空旷的草原上非常醒目――“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

  在三年困难时期,这是最让人振奋的一个时刻,同时,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中国的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因为喷油之日非常接近共和国的十年国庆,这块新发现的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被发现后,石油工业部当即从各地抽调了7万名石油工人和转业军人会师萨尔图,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大会战。工人睡在简陋的帐篷、木板房、牛棚、马厩里,日夜作战。在这支令人敬佩的石油大军中,出现了建国后最著名的工人――“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是玉门油田的一个钻井队队长。在打井的过程中,王进喜的腿被砸伤,他却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钻井队,一连7天7夜没有离开工地。这口井成为大会战后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王进喜打出的第二口井地处高压区,打到七百多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一场大事故眼看就要发生。要压住井喷,当时惟一的办法是往泥浆中加水泥和黄土。由于没有搅拌机,倒进去的水泥都沉在泥浆池底。就在这时,王进喜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入。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王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数十个血泡。因为工作不要命,王进喜被称为“铁人”。

  大庆油田的发现成为中国创业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大大增强了中国工业的自主能力。同时,它也涌现了“铁人”王进喜这样的典型人物,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成为全中国的国营企业学习的标杆。

  在那场举国的亢奋中,当一些人用清醒的眼光来观察狂热的世界,一个意外的创业机遇就此诞生。而最为珍贵的是,这种清醒的眼光第一次属于中国的草根阶层。

  1958年,为了满足大炼钢铁和搞人民公社的需要,各地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社队企业,它们制造并修理农耕必需的各种农具。这些设备极其简陋、制造水平极其低下的手工作坊日后将成为乡镇企业的最早胚胎。

  上海马陆公社是当时创办队社企业的典型案例。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缓解粮食危机,2000万的城镇职工被精简回农村,他们带来了技术和办厂经验,为队社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养分。

  马陆人跟着他们学技术,到城里买机器,农机厂、锯木厂、化工厂一家家办起来。到1960年,马陆公社社办厂的产值竟占到农副工总产值的70%。

  “公社要专一化搞农业”的指示下达后,马陆的不少厂被关闭、解体、压缩规模。然而作为一个“农民富裕”的典型,马陆公社曾经不断出现在外宾访问的照片上。于是马陆人找到了一个“外宾参观需要”的理由,终于留下了一些社办厂。60年代后期,政策稍松,当地再掀工业发展高潮。

  相比马陆公社,当时广东澄海人所创办的社办厂已经更接近后来的乡镇企业,虽然他们的名字在报纸上并没有出现。而今已是一家外贸玩具厂老板的郑忠明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澄海的一些社办厂已经开始生产加工小喇叭、塑料鸭子等玩具,做一件只挣几分钱。随着订单被不断带回,越来越多的社办厂开始加入玩具加工的队伍。改革开放后,掌握了技术和销路的澄海人逐渐建起了一批玩具厂,产品现在销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1964年5月,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线建设,就是把沿海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向西部地区搬迁。此后的17年间,数以千万计的热血男女,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来到穷乡僻壤,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献了青春献子孙”。

  1965年春,时年37岁的汽车专家陈祖涛受命内赴三线,筹建第二汽车厂。按照当时中央对三线工厂的布局要求,即“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陈祖涛将厂址初步选定在湖北郧阳山区的小镇十堰。

  近百人的小镇一下子来了近20万名建设大军,吃住成了首要的问题。“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4两油和28斤粮食。由于没有油,只能把盐用水冲了来煮菜。”刚开始时,建设者住的是自搭的芦席棚,还有很多人就住在老乡的猪圈旁,碰到漏雨时,有人干脆睡在老乡预备的棺材里。

  在十堰的山沟建大型汽车厂,运输面临重重困难。陈祖涛回忆,最初的物资和设备基本上都从汉江边靠人拉肩扛运过来。工地与码头之间来回要30公里,山路崎岖。

  除了建厂外,他们还要建城市。“几十万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必须满足,因此除建工厂外,我们又花大力气来建学校、建商场、建医院、建公园、修马路,甚至建火葬场。”晚年的陈祖涛感慨。

  三线建设再次给了弱小的队社企业一次意外的机遇。在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同时,各省也开始复制这种工业转移,建设起自己的“小三线”。这些工程对原料、配件的需求,催生出一批以小五金厂为主的队社企业。

  三线建设在新中国创业史上具有多重意义。然而围绕在深山中建设大型工业企业是否科学的问题,后来也引起了诸多争议。二汽的建设经过,展现了三线项目的基本特征。对这一重大工业大转移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或许它永远不会有共识。

  ●1958年,在大跃进的狂热氛围中,各地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

  8月1日,第一家“人民公社”,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诞生。

  ●1960年,代用食品成为生产和生活的热点。

  “鞍钢宪法”诞生,它被认为是我国对工业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极具特色的重要经验。

  4月,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

  ●1961年,为缓解粮食危机,国家对城镇企业中的农村职工进行大精简。16岁的鲁冠球被精简回乡,开起了自行车修理铺。

  安徽、广西等地刮起一股包产到户的“单干风”,但这场包产到户的试验,最后以被禁止而告终。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创业史,远非人们想象中一般苍白。这是一个表面贫乏,暗流涌汹的年代,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正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长,冲击着最后的体制壁垒。

  1966年初夏的北京闷热多雨,天空中好像整天压着一层灰色的“棉被”,让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一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赫鲁晓夫”成了运动的主要任务。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这场运动本来准备搞三年,谁料,它竟一直持续了十年,成为一场空前的大浩劫。

  文革造成空前的社会伤害和经济损失。在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所主持的引进工程,成为这一阶段国家创业中惟一的一抹亮色,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引进工程可以被看成是1978年对外开放的一个前奏;而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也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地里萌芽、生长。

  十年文革对中国创业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然而也将计划经济的弊端彻底暴露,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心理和体制空间。

  国事飘摇,局势动荡,中国走到了一个无比微妙而重大的十字路口。

  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从北京开始,席卷整个中国。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省萧山县金一村童家塘,一个21岁的年轻人正把几年间修自行车、搞粮食加工攒下的全部家底1150元钱盘点好,连同账本、印章全部交给大队,然后领回来一块公社大队农机修配厂的牌子,开始搞起集体工业。资产归公后,他做的东西比以前多了起来,开始为钱塘江工程管理局服务,生产铁路上小轨道的零部件。这样一干就是三年。

  在新中国60年的创业史中,这个当时仍显稚嫩的年轻人是一个不得不被提及的人物,因为他的名字叫鲁冠球。

  1969年的一天,一位在县城当干部的邻居告诉鲁冠球,中央发了一份文件,说每个大队可以搞一个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鲁冠球马上打了报告,把工厂改名为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这时他已经有了4000元钱。很多年后,鲁冠球就把自己的创业之年定在了1969年。

  在1966~1977年间的中国农村,尤其是江浙及广东沿海一带,像鲁冠球这样的小作坊式队社工厂并不少见。这些为了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劳动需求而建立,被默许存在的小企业,独立于国家计划体制之外,到1976年,数量已达到10万个以上。在改革开放到来的时候,这些天生地养的社队企业摇身变为乡镇企业,“意外”地成为了活跃市场和冲击计划体制的第一股力量。

  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上海马陆公社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者。文化大革命前期,由于“外宾参观需要”,马陆公社再掀工业发展高潮,能吸纳较多劳力的服装厂和五金加工厂大量出现。在那个财富真空的年代里,马陆公社的成功真实刺激了大批队社企业的产生,并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样本。

  在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并列排名在第34位的是一位名叫张静章的老人。他的宁波海天集团有一个并不华丽的“前生”――文革中诞生的江南农机厂。

  1966年,今天的海天集团董事长张静章拿着100元流动资金以及几台破旧的机器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那时,海天还只是一个安家在破庙里的小五金厂。他们从废墟堆里挖出石板,拼凑成工作台;从废品堆里捡来废弃的机件,再找人维修一下就是设备;没有男劳力,二十几位女工便是厂里的主力;摘下来的棉花去籽后卖给国家,5个月时间赚了4000元,便是厂里的第一笔收入。1972年的一天,张静章偶然看到有人穿了一双塑料凉鞋,从中受到了启发,从那年起,海天开始生产注塑机,从此一脚踏入塑机生产行业,由一家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今天产量世界第一、规模中国最大的塑机生产基地。

  同时成功的还有今天我国最大的空调和小家电生产厂商之一――广东美的集团。

  1968年,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并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年份。当时的中国,企业绝对不是主角。而美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艰难地诞生和发展。

  何享健,美的集团的创始人,当时不过20岁出头。

  在看到马陆公社的相关报道后,1968年5月2日,何享健带领23位顺德北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是一门研究大学教学问题、探索大学教学规律、指导大学教学实践的专业学科。

2.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归属上说,他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学科发展的渊源来说,它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开辟的领域。

3.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4.德国的拉特克是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1612年),确立了“自然教学法”(由易到难)。

5.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6.赫尔巴特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含义是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1806年所著的《普通教育学》使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提出著名的教学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8.杜威(美国)反对单纯传授书本知识,主张以儿童自身的经验取代书本知识;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将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称为传统的教学理论,而他自己的教学理论则是在全面批判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8.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的突出特点是非常重视实验。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是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提出了四条新教学原则:以提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是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9.布鲁纳(美国)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指每门学科中那些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定义、原理和法则的体系。他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0.大学教学论要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11.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

12.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般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高级形态表现,是人类传承自身文明成果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教学是一种人类重要的公益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通过以传递和发展人类经验为己任的专门性社会交往活动,生成生命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协同过程。教学从一个侧面说是一种认知活动,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发展的活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大学教学的含义:大学教学是基于同时教育的专业教学;大学教学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大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大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14.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英国大学传统(自由教育与心灵教育)、德国大学传统(研究和发展知识)、美国大学传统(从象牙塔到服务站)和苏联大学传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英德美苏),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相对应的递变过程。大学在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教学上的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1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继承原有大学制度的同时,以解放高等

学校管理为基础,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了高等教育体系,苏联大

学传统在中国得到全面推行。

16.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大学的先驱者佛兰斯纳的努力下,英

国和德国的大学的传统在美国得到了系统的阐扬。1825年,杰

弗逊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

和人才的策源地。二战后,美国继德国成为世界大学的发展中心。

17.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成

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

18.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

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著名书院:白鹿

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

19.中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修身与政治

20.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持的宝贵

经验,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孟子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认为“教亦多术矣”(《孟子.告

子下》),注意了教学方式的变化。

22.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教育部大学校

令》,确定了大学教育“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

需要的”宗旨,使“学”“术”分离,文理为主,“教授治校”。

第二章大学教学的哲学基础

3.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认为经验包含两个部分,

4.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

至把反应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

5.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6.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民主精神联

系起来,既看到了民主社会对于促进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的保障

作用,也看到了大学教学通过对青年一代民主价值的培育而产生

的民主社会建设的持续推动作用。

7.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

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

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罗伯特.M.

赫钦斯、莫体蒙勒.艾德勒、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等人。

8.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

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

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教育在任何地方也是相同的。赫钦

斯说过:“一本古典著作是这样的书,他在任何时代里都是属于

当代的。”“西方世界的伟大的书都适用于只是每个部门。《理想

国》对于理解法律是首要的,教育对于众所周知的公民权,也是

9.永恒主义者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

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

育,却曲高和寡,遭到多方批评。

10.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永恒理性,认为教育

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而且人的本性是

永恒不变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1.永恒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

只能处于次席。永恒主义的读名著以完善人格的教育主张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阿兰所言:“伟大的诗篇能抓住一切人,最

粗野的家伙需要伟大的诗篇。”

12.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是学习人类文化的共同知识以及思想方法,

尽可能深入的思考社会中的一些十分困难的和最令人困惑的问

题。赫钦斯强调说,如果我们希望有真正的大学,我们可以期待

着他们,因为学生们和教授们通过这种课程可以获得思想的共同

宝库和研究这些思想的共同方法。

13.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

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学生应该接受一种共

同的教育,这就是他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通识教育就是对所

14.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

通识教育”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

心智特征: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的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

非;能够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16.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群族的

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

17.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

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卡尔.

罗杰斯、乔治.凯利。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扩展到

教育学领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人本主义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对

我国高等教育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8.人本主义教学教育哲学强调人类心理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

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

19.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

本能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

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他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20.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

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21.(人本主义教学观)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与教

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试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

解、丰富的书籍,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21.人本主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

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22.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

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

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23.建构主义(也做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维

果斯基、劳伦斯.科恩伯格、罗伯特.斯腾伯格、卡茨等。

24.建构主义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

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

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

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

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计划是

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

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2.课程的概念主要有三大类:其一,课程即学科。课程通常表现

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物质载体。特点有四,课程

是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

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

驾于其上的;其二,课程即经验,特点有三,课程是从学习者的

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学习者

是学习的主体;(杜威的观点)其三,课程即活动,这种观点的

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

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特点有四,1、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题的能动性,

2、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

3、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

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隐性课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附带学习”,

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课程不

反映在学习计划中,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却可以对学生的知识、

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促

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4.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

订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有利

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因此学科课程

至今仍然深受教师们的肯定和拥护。

4.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指在培养具有

丰富给那个的主题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

4.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

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

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

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

6.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教学大纲应突出

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7.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

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

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称为教

8.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有逻辑式和心理式,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9.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

平,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处于行程状态中、

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10.人一般是从感知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出发,然后介入分

析和综合的思维,最后获得简单的、基本的和抽象的知识。

1.所谓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

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

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

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可控性

强2、成本低效率高3、信息量大。

不足之处在于:1、不利于因材施教2、容易异化为注入式3、难

3.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

点,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

见,通过讨论或者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

4.课堂讨论的类型分为知识性讨论和学术性讨论两种。

5.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

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

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容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

合起来,也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由此也容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6.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行程技能

7.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专业性阅读三种类

8.读书指导法大致体现在读、导、问、思、研五个方面。

9.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

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0.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

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

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提出的,意在普及教育,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的教育理想,后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发展而基本定性,至今已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开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

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制的逐步建立,班级授课制随即在全国推

11.班级授课的局限性主要有,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2.专题研讨最早见于16世纪初德国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

1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凯勒提出“个别

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育。

14.小队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有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

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

据个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的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