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中华栏目组百家姓栏目组是真是假

此文本为献祭主席三十八周年忌日而写,无奈事烦笔

拙,延至数月方成。所幸已考证出邰城(今陕西杨凌区法禧村)有地

名“氂亭、氂市”,盖为毛叔鄭奉母太姒所居之毛丘(丰邑,氂城)。

亦考证出“毛”字本义俊秀也,造字于旄。旄钺,乃古代军权王权的

象征。古文旄毛同,毛家以旄为氏,象征掌控周王室至高权利。继而

据之可细述毛氏得姓之由来,以解宗亲之惑。文章有点长

,请细读之。此文考证明确了以下几点:

,非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所定的公元前

、文王太姒嫡子仅武王发、周公旦、康叔封、冉季载(毛

、毛氏得姓在西周初年,迨不可能有

所谓图腾。姓氏本就是凝固的氏族符号,比图腾更能表述姓氏含义。

西周封建派氏类似黄帝时代赐姓十二,

、周武王自有其纪年,周武王即位距灭商年为十二年,克商后六

、提出了“氏在姓先”的观点,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

、大小宗的实际含义就是以嫡庶分族,天子、诸侯以嫡母诸弟为大宗,

、毛氏得姓源于毛叔郑居地“氂丘”,而氂丘地

近邰城,在今陕西杨凌区法禧村,有出土之印文“氂市、氂亭”可佐

证。班簋中“皇公受京宗懿釐”,釐即邰,邰就是宗周。懿釐,圣地

、“毛”字的创制既然是西周初年始有,本义是俊秀。季

载为次子中旄父取名“毛”不是想当然的,派氏为毛也是深有寓意的。

周邦即毛邦,毛邑即丰邑。

”毛氏是要承继周邦大业的。

、毛伯隥乃叔郑次子,原名旄,排行为仲,故尔称谓中旄父。封于

周人故土盩地,统帅周师,又称盩伯毛。周公、成王大封建后,继承

大祖氏称,受土受氏受爵称毛伯。

、指出了西周丰邑不在今镐京左

近,今杨凌夏邰城遗址就是宗周,秦斄城遗址就是丰邑。丰邑就是毛

因为是淮河流经的第一座地级市,所以被称作“淮河第一城”;因为曾是周朝申国故地,所以被称作“申城”;因为出产名茶信阳毛尖,所以又被称作茶城。

另外,还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楚头豫尾,豫风楚韵”、“山水红城”、“中原侨乡”等诸多名号。

这些称谓和名号无异于一份极简旅游指南,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去一一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早上十点,我们离开酒店,驱车前往浉河公园,想着顺道在路上吃早餐,可一连找了几家早餐店都是只剩下锅底了,便只好先去公园,等逛完后早餐和午餐一起吃。

这是我们在走淮河的途中经常发生的事,倒不是因为我们睡懒觉,其实我们每天都是7点多起床,起床后就要面临一个浩大的工程——拾掇宝宝。

洗手,洗脸,洗屁股;穿衣,喝水,擦霜霜;然后我们再轮流抱着他,分别去洗漱和收拾。其间要煮熟一个鸡蛋,把蛋黄摁碎了和在粥里。

至于粥,我买了一个号称“环球旅行杯”的电煮杯,用自带的大米煮上一小碗粥,有时还会加上几片青菜或者胡萝卜,煮好后再用搅碎机把粥打成糊。糊也要分出两份,一份当早饭吃,一份装在焖烧杯里,出门后随时可以吃。

把辅食做好,接下来开始喂饭。

喂饭这个事,真是太痛苦了,每隔三秒钟我都想暴揍这个小坏蛋一顿。但是我们又不想因为一趟旅行,等回去说我们宝宝没吃好,成长不合格。

总之,每天早晨是最辛苦、最着忙的时间,等把一切收拾妥当,我们自己再吃个早饭,真正出发的时候,能在十点以前就谢天谢地了。

浉河公园位于信阳市中心的浉河东岸,公园里的陈设有些老旧,散发着八九十年代的朴素气息,漫步其间让人心情很放松。不过我们没有过多流连,而是直奔公园深处的申伯楼,去寻访这座城市最久远的历史记忆。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位置,搁在两三千年前,这里也是中原、荆楚和吴越三股力量冲突与交融的地带。

公元前880年左右,第九代周天子——周夷王姬燮[xiè]正带领周王朝走向衰微,此时,原是弹丸小邦的楚国却在第六任国君熊渠的经营下南征西讨,日渐坐大。

熊渠最嚣张的时候,曾公然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效仿周天子,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作了王。这一举动,无疑撩起了四面方国内心的小火苗。

周夷王之后,周厉王又上台折腾了几十年,致使国人暴动,诸侯不朝。到周宣王即位时,周王室的威权已有瓦解之势。

周宣王姬静为重振周室,励精图治,任贤用能,把兴风作浪的诸侯、部落挨个收拾了一遍,这才止住了周王朝不断滑落的国运。

公元前823年,周室出兵伐楚,并大获全胜。楚国降伏后,周宣王开始着手新一轮的分封。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王朝的基本国策,给亲戚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让诸侯国环绕着王朝中心,保卫王土。

周天子把血缘关系化成对自家人的信任,“一家人,总不会害我吧。”

作为周厉王的大舅哥,周宣王的亲舅舅,申伯应该早就有封地,不过确切的记载是,公元前821年,周宣王把“谢邑”册封给申伯,并助其建立申国。

申国有一个很重大的使命:防御夷楚,保卫南土。

也就是说,周宣王是想让申伯镇守南疆,抵御楚国日益膨胀的势力。

我原以为谢邑就在信阳,却发现不是这么简单。

谢邑是古谢国的都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南阳是北进中原的重要通道,周室虽在此安插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亲信诸侯,可到底也没能阻止楚国向北扩张。

在申伯受封谢邑的一百三十多年后,楚文王灭申,把申国变成了申县;再一百五十多年后,楚灵王将申人迁到了楚国腹地;不多久楚平王即位,又放申人北归,并允其在南阳以东的信阳地区重建申国。

信阳之申成为楚国的附庸,并担当起抵御中原诸国和吴国的重任。一去一回、一生一灭间,申国转变了身份,改换了地点。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吴文化也在这轮转中碰撞交织,互融共生。

这段故事史书语焉不详,很难梳理得清楚,但可以确信的是,作为最后的申国,信阳把申伯铭记了2000多年,且至今还在用“申”来称呼自己。

申伯原本姓姜,受封在谢邑后,又成了谢姓的始祖——谢姓准确地说应该是谢氏,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样东西。

要弄明白这其中的关联,还得追溯到西周的宗法制: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工商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别。

具体怎么操作呢?一个总的纲领就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天子之位,只能由天子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只能由诸侯的嫡长子继承。

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儿子们怎么办呢?把他们分封出去。天子会给没有得到王位的儿子一块封地,让其建立诸侯国;诸侯也可以把自家的封地再进行划分,给那些做了卿大夫的儿子作采邑,依次递推,一直到分无可分的寻常百姓。

由于都是家族相传,比如都姓周(周王室姓姬,这只是个比方),周家的后代,有些分到了好地方,有些分到了差地方,有些分到了邦国,有些只分到一个乡,这就产生了贫富贵贱的差距。

为了区分,大家又用各自所在的地名作为自己这一支的“氏”。比如我去了白溪村,我就是白氏,兄弟去了杨树坝,他就是杨氏,但我们仍然都姓周,分别是“周姓白氏”和“周姓杨氏”,这种命氏制度叫做“致邑立宗”。

一姓之内,只要有新的分支,就会衍生出新的氏。氏的命名并没有统一的章法,除了以封邑为氏外,还能以姓为氏,以国名为氏、以官职为氏、以职业为氏,以先祖的谥号或兄弟次序为氏等等。

申伯在谢邑建国,从而有了“姜姓谢氏”。实际上在申伯之前,还有一个“任姓谢氏”,他们正是谢邑原来的主人。不过由于谢国在周初覆灭,任姓谢氏也渐渐离散。所以,今天大多数谢姓人都把申伯视作自家的先祖。

姓、氏之别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下的产物,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姓和氏也就逐渐混为一谈,成为我们如今所使用的姓氏。

周朝时,信阳境内分布着众多小诸侯国,这些小国遂成为不同姓氏的渊源,据统计,中华百家姓中,有十三个姓或完全起源于信阳或有一支起源于信阳。每一个姓,都繁衍了百千万人口,他们的足迹遍布四海,但他们的根都在信阳。

信阳浉河两岸,摄影孤城

从浉河公园出来,顺水而上,老远就能看到耸立在浉河南岸的茗阳阁。

这是一座魁伟的塔阁式建筑,高五层,通身四十七米,绕行一周要百余步。因为正处在一个山丘的顶部,更显得高大瑰丽。可以想见,当初主导修造这栋建筑的人曾有过怎样壮阔的蓝图。

可令人意外的是,茗阳阁并不开放,那些紧闭的大门似乎很久都没有打开过。廊柱上的朱漆已显斑驳,透过落满灰尘的窗户可以看到阁楼里面还是一片毛坯,地上随意堆放着各种工具和物料。也就是说这座落成于2007年的高阁,实际还处于烂尾的状态。

茗即茶,阳即信阳,茗阳阁原本应是茶城信阳的标志,可如今却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回想起在茶山上的见闻,突然发觉信阳毛尖的尴尬境遇和这座茗阳阁何其相似。

信阳毛尖曾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金奖得主,也是近几十年来各种茶叶展会上的屡拔头筹者。由此,信阳毛尖有了“绿茶之王”的称号。

然而比及杭州的龙井和苏州的碧螺春,信阳毛尖的王冠戴得并不踏实。

有一堆金牌打底,毛尖的品质自然无须怀疑,但在茶叶评比中的出色表现,却并未有效转化成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如果品质是硬件,声誉是软件,缺少了软件,“茶王”的称号也就徒有其名。

所以,信阳毛尖卖不过龙井和碧螺春,没别的原因,后者有引领千年风华的江南文化装点门面,贵气早已渗透到了骨子里。

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奖牌,摄影孤城

如果在信阳只待一天,那么最好把整个上午或整个下午留给信阳博物馆。

信阳博物馆的陈展面积将近一万平米,有六个基本展厅,分别是远古家园、淮上诸侯、楚地王风、天下根亲、茶韵天香和豫风楚韵,逛完这些展厅对信阳的风土人情就能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我们在下午三点才走进博物馆,等到人家要灭灯关门时,第二个展厅还没逛完。最后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那些精美的青铜器,满怀遗憾地退出来。

战国鸭钮带盖罐,摄影孤城

看着时间还早,我们便开车去了南湾湖。

南湾湖是信阳西南山地间的一座大型水库,水面宽广,岛屿林立。据说游览南湾湖的正确姿势是乘船先登上鸟岛赏鸟,再登上猴岛看猴,然后登上茶岛品茶,最后上岸吃一条鲜嫩的南湾鱼。

只是我们到的时候,售票处已经下班了。大门还开着,且无人把守,旁边学校的学生零零星地走进去散步,我们也跟着走到了大坝上。

如果天晴,这会儿正是落霞晚照的时候,可惜云层很厚,我们什么也没看到。只能兀自想象,辽阔的水底下,花白鲢正在摇尾,肥美的身躯诱惑着岸上的人们。

第二天,我们又去看了南湾湖北面不远处的另一座水库。信阳市长曾不无自豪地说:信阳拥有两座近15亿立方米的超大型水库,在全国绝无仅有。

这两座水库,其一是南湾湖,其二是淮河上的出山店水库。

出山店水库是治淮规划中的骨干工程,因为体量巨大,建设周期也拉得很长。1953年开始设计,1959年、1971年曾两度开工,又因自然灾害和资金问题而两度停工。直到2015年,第三次全面建设开始,四年后,大坝建成,落闸蓄水。

这是淮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控制性工程,它的出现把淮河上游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20年一遇。

水库大坝紧邻着公路,被打造成了一个免费的水利风景区。我们把婴儿车推上,沿着坝坡奋力攀到了坝顶。

站在坝顶上,可见连天的水域和绵长的坝体,但这并不让人感到惬意,阳光刺眼,蚊虫飞舞,我只在上面站了一会儿,就抱着宝宝先下去了。

路边有很多小摊贩,我正准备偷偷买串儿烤鱿鱼,小飞就下来了。被他发现,我就吃不成。宝宝脸上长痘,就是我吃辣椒的后果,而我还要假装没看到,非常不像话。

话说,吃饭一直是旅途上比较闹心的事。

我们有几个不成文的原则,大饭店不进,因为太隆重,耽误时间,还贵。西餐店不进,口味不合。快餐如炸鸡店不进,吃不饱。这样一来,能满足所有人胃口的,大概就是面馆了。

而且我们走的路线,目测有好些地方连饭店都没有,所以提前准备了一个便携的柴油炉。在离开出山店水库前往城阳城的路上,我们就决定自己来做一次饭。

实际操作比想象的麻烦。

首先是找地点,途经的很多地方都不行,要么没有树荫太晒,要么在路上影响交通,要么在人家家门口点火,总不太好吧。

到长台关古渡口附近,转了半天终于发现一块稍微理想的空地。那里有一幢被遗弃的房子,看样子是准备建农家乐,房子修好后还没有营业就放弃了。我们就在房前的水泥地上生火。

明明就是煮把面,炒个番茄鸡蛋,等全部弄清白,三个小时就过去了。于是我们又纷纷表态:野地里做饭太耽误时间,以后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自己开灶。

城阳城又叫楚王城,是中国现存的六座名叫“楚王城”的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

但较真起来,“城阳城”与“楚王城”两个称谓,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公元前688年,在楚武王和楚文王两代人的努力下,楚国终于打掉了北进中原的最大障碍——申国,随后又在淮河北岸筑起一座军事重镇,当时就叫做城阳,这是楚人强悍威武的宣示。

四百多年后,豪横一时的楚也走到了末尾。公元前278年,白起破郢都,楚顷襄王仓惶跑路,躲进了城阳城。因庇护过楚王,城阳城后来就多了“楚王城”的名字,但我觉得这更像讽刺调侃。

再说楚顷襄王这时才想起当初苦心劝谏却被自己骂走的忠臣庄辛,于是把他请了回来,庄辛见到楚王后,说道: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虽然还有救,但有一位世纪天才却永远地消陨了。在秦军焚毁楚国宗庙的那一刻,流放南方的屈原,投进了汨罗江。

我们在黄昏走进了城阳城。村庄和遗址依偎在斜阳里,麦田边竖着路标,指向古老的城墙。

城墙下,一位老妇人正在放鸭子,她坐在夯土堆上,神情悠闲,鸭子则在野地里嘎嘎地叫着。而四野空旷,天上没有一朵云,那嘎嘎声就穿透进远方的空中,滚落到另一个村庄里。

走到城墙上,才发现这城墙不是一般地长,楚王屯兵之时,其规模必然是声势浩大,让人闻风丧胆。城墙外侧还有清晰的护城河,战争的攻守进退,在那时就沉默在脚下。

夯土城墙遗迹,摄影孤城

我们走的这段城墙呈L形,我想还有另一段L配成个方形才对,但眼下只是一排安静的农舍,在半包围的城中不紧不慢地冒着炊烟。

据考古勘察,这段城墙是城阳城的内城遗迹,城墙里面曾是楚王的行宫,如今是一个叫“城里头”的村子。城里头村东北方向还有一个城门口村,没错,那里曾是城阳城的东门所在。

这两个村名肯定不是一时间兴起的,大概是从城墙出现之日,在其逐渐远离战争之后,生活在城下的人们对城墙也有了依恋与追忆,那些称谓就这样出现了。

古城下的生活,摄影孤城

太阳落山之际,一头水牛徐徐地从西侧城墙的豁口处踏步过去,放牛人也跟着慢腾腾地走回了村子。不多时,吃罢晚饭的村民陆续聚拢过来,大人牵着小孩,姐姐领着弟弟,在暮光的映照下纷纷爬上了城头的高坡。

从前城墙挡住的是敌人,现在城墙挡住的是时间,千百年过去了,似乎什么都无法改变这种漫不经心的悠然姿态。

日暮时分的古城墙,摄影孤城

离开信阳之前,我们又去了一趟博物馆。

1957年,考古人员在城阳城西侧的垄岗上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楚墓,一套井然有序的青铜编钟让人眼前一亮。最大的那枚编钟上,铸有一行铭文:“佳(惟)□□屈□晋人救戎于楚竞(境)。”

短短12个字,记录的是楚昭王时期,楚灭戎蛮子国,戎国首领逃往晋国,楚国一名大将出战,兵临城下,晋国交出了戎首领,楚军凯旋而归。

这名大将就是左司马眅[pān],他在史书上笔墨很少,但他的墓却名震中外。墓内出土了近千件文物,包含乐器、漆器、家具、竹简及各种铜、玉、铁、陶器等,其中还发现一支毛笔,蒙恬造笔的传说就此被推翻。

在众多令人难以置信的陪葬品中,最让我们心动的还是那套编钟。

这是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整套青铜编钟,一共有13枚。“楚地王风”展厅里,这套编钟就立在我的眼前,确切说,它的复制品在我的跟前,真品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长台关春秋编钟(复制品),摄影孤城

我们在编钟前徘徊了很久。1970年,长台关编钟敲出了一首清脆通透的《东方红》,并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响彻寰宇。

而后我走到博物馆门口,刚好遇见一位工作人员,我给她解释我们在走淮河,不知道能否有幸听到编钟敲出的《东方红》。

她是一位非常友好的女性,她并没有说什么,就径直走进展厅,从侧门里取出两个木槌,在这套仿制的编钟上熟练地敲奏起来。每一声都是干干净净的音调,那铜钟里的回声却缠绵不绝,余音很长时间地停留在耳边。

她敲完编钟后,又熟练地锁好音槌,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仍旧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后面很长的路上,《东方红》的旋律还是那么清晰,似乎一直在从某个地方传来。据说信阳也是孔子周游所到达的最南方,那天他南下来到了叶地,叶公好龙且好问,他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之前我还在想,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乐曲为什么要用一套春秋时期的编钟来演奏。

走过信阳后,我蓦然有一个猜想,大概就是因为孔子这样回答了叶公:

意思是,使近处的人愉悦,使远处的人归附。

古老东方的大地上,华夏儿女循持着大象无形的智慧,通过那2500百年的钟声,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大国复兴的信息,而远方的人,他们迟早会明白。

寻觅名茶幕后的故事,探访信阳毛尖的故乡,自驾走淮河第三集

自驾走淮河第二集:桐柏山洞天福地,孙悟空和盘古竟比邻而居

太白顶探秘淮河源,千里淮河的尽头是一口水井,自驾走淮河第一集

连载文章前两篇在这里↓

茶叶这么贵,茶农为什么不挣钱?自驾走淮河第二章,走进信阳茶乡

淮河如何划分南北?它的源头在哪里?自驾走淮河第一章寻觅淮河源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从前它很慢,现在它变快了,它在快速的驶出我们的视野,与这个时代做最后的道别,它就是承载乡愁和梦想的绿皮火车……

绿皮车,草原绿色外表,中国铁路客车当中绿色涂装配黄条色带,无集中供电空调装置的车厢俗称。客车车身通常为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的涂装。“绿皮车”在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是中国旅客列车的标准外形。

典型的有22型客车、22B型客车、25B型客车等系列的旅客列车车厢。其中以22型系列客车生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

绿皮车慢悠悠拖着国人的记忆,已在中国大地行驶了近60年,走遍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山川河岳。临窗而坐,你可以享受旅途中轻柔的风,和煦的阳光,缓慢的行驶速度让你不会错过沿途每一道风景——南方金灿灿的油麻菜田抑或是碧波荡漾的北方麦地。

在绿皮火车的纪年里,每一个冗长而短暂的年度,无非是从这一公里到下一公里,就像我们花整整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筹备一个个梦想,慢,艰难,但终会到达你的那一站。

1987年,美国游记作家保罗泰鲁坐火车游历中国,却迟迟没有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他发现其所身处的被绿色铁皮包裹的世界要有趣得多。在这个移动的长龙里,人们用惊人的热情嗑瓜子、打牌、聊天和喝茶,每个人都好像在度假,总有无限的创意来打发时光。“中国人‘生活’在火车上。”保罗写道。

后来,在他的著作《骑着铁公鸡,坐火车穿越中国》中,讲述那个美丽的东方古国之前,他先描绘了一个轨道上的中国——“在这里,火车不是交通工具,它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地方。”

它是一个地方,是连接故乡和他乡的一个纽带,它是穿越理想此岸与彼岸的一个方舟。

因此,齐栋(网名“巴伐利亚酒神”,曾作《老火车的漫游时光———35段经典绿皮火车之旅》一书)说:“绿皮火车对于我们,象征着一种乡愁,是连接故乡和外界的纽带。我喜欢趴在绿皮车能够打开的车窗前,静静注视着外面这个世界,这是一种让我觉得特别美好的体验。”

每一辆绿皮火车都是载满了乡愁。它过山腰,过桥梁,过田野,过村庄,过河流,过小镇,奔向南方温暖的田园以及北国寒冷的故乡。它一路向北,一路往西,向母亲的泪眼婆娑的年关走,往父亲患风湿病的膝盖前走。

它是风尘仆仆的流浪者。它前脚追着后脚,随时给快车让出轨道。它晚点,它土气,它像你一样外表寒酸,像你一样风里雨里。它讨好每一盏红灯,对绿灯心存感激。它在每一个弯道痛苦摇摆,又在下一个直道志得意满、粗声大气。

它慢,身价低廉,技术含量低,它羡慕身边飞驰的同类,它知道自己越来越落后于时代的节奏,却又把自己献给这个时代。你知道它的种种不好,你同样知道,它却一定会到达你的那一站。

你看到它在每一个偏远的小站喘息,你看到铁轨咬住它,就像生活咬住你。从年头到年尾,你可能会有种种的不顺利,你虽然焦急,但你明白,日子终会抵达你要的那一刻。

当美国人保罗在绿皮车上饶有兴致地观察他的“火车中国”时,一位叫周云蓬的东北少年也独自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次旅程。他已经失明7年了,但仍心怀梦想。他拄着棍子上了一辆开往天津的绿皮火车,在钢轮与铁轨撞击的隆隆声中喝了几口散装啤酒,感觉“世界就成了我哥们儿”。

那一趟绿皮车成了周云蓬梦想的方舟——他最终成了一名流浪歌手。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用流浪和远行来自我证明。

在贾樟柯的电影《站台》里,一群年轻人渴望离开家乡又无法超脱平庸生活的种种纠葛,黑夜里出发的绿色车厢里,年轻人模仿着火车的汽笛声,过了一站又一站,那列火车或是能够碾碎这无奈现实的某种解药。

诗人海子坐火车追随比他大二十多岁的女作家途经德令哈时,留下不朽的诗句——“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最终,他把自己的生命也留给了绿皮火车,1989年农历新年过后一个月,诗人海子穿着白衬衫和蓝西裤,在山海关一段慢车道上卧轨,等待一辆将从他身上轧过的慢车。一个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年代结束了。有很多人都理解他的选择,那是他的向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众对乘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便宜”,开始追求舒适、快捷、便利的乘车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铁路部门就开始对“绿皮车”进行改造和淘汰,每一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会有一批“绿皮车”消失。

周云蓬在《绿皮火车》中对去昆明的50个小时硬座的记录就是对火车慢、脏、乱、差的真实写照,他在坚持了30个小时之后彻底崩溃:“在车厢过道上,别着头蜷着腿,那真是安忍如大地。可是,推小车卖东西的人来了马上要爬起来,走了再躺下,还有上厕所的人从你身上跨来跨去……那时,我的头发已经留长,活了半辈子,没想到头发也可以被人踩。”

在绿皮火车上,刚上车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好的,玩玩手机,听听歌,和朋友再唠唠嗑,可是,一到了晚上十一点以后,简直是要命,歌也听烦了,手机也不想玩,这时候只想安安静静地睡个觉,特别买的还是硬座,当想睡的时候,终于瞌睡了,这样一觉睡到天亮,就可以少无聊一会,然后会换无数个姿势想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然而并不能。因为是怎么睡都睡不舒服的,一个姿势睡一会,换个姿势再睡一会,何止难受……

绿皮火车到底有多慢?举例来说,从昆明到北京,坐飞机也就两三个小时的事,坐火车的话,起码需要四五十个小时,你能想想春节前后没有买到卧铺,在火车上坐着或者站着四五十小时的情景吗?估计没累死也会无聊至死。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地铁还是高铁、动车,每一次停站时间都很短,也就一两分钟的事情。绿皮火车不一样,十几分钟的停车时间是家常便饭,甚至停上半个小时以上也很常见。大家都知道列车在某些站的停车时间并不是白天短晚上长。主要是有些跨局列车更换机车,或避让夜间的直达特快列车。

火车不是临时停车就是晚点,运气不好晚点好几个小时都是正常的。这种时候,便会有小贩跑上来兜售各种吃的东西,根本不必担心火车会突然开走。

乘坐绿皮火车也有优势,一方面是因为票价比较便宜,一方面大概就是抢不到动车票了。如果你买的是硬座或者站票的话,少则几十元就可以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比打车还要便宜。可是你是出远门或者回家坐几十个小时的那就是超级惨痛了。

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票简直就是被扫空的。现在的年轻人还好,网上软件方便,抢票工具也多。像那种打工的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哪里懂这么多,绿皮火车经常看到的大概就是他们的身影吧。

绿皮火车虽然票价很便宜,但是人非常多。过年过节的时候,车厢里人挤人,两个人的座位可能坐着三个甚至四个人,座位下的大包小包堆得脚无处可放。不但如此,走道、吸烟室,黑压压的也到处是人,很多没买到坐票的人随身携带小马扎,见到空儿就坐下去。

人很多很挤,脚不沾地。没有座的人,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或者铺点东西坐地上。大晚上选择直接躺在地上。也有一些人选择睡在座位底下,于是你就可以在过道上看到一双脚。你想要上厕所的话,来回一趟越过无数障碍起码得十分钟。其实这些人因为太累而选择就地而睡无可厚非,但你会不断地听到那些,路过卖饭的卖水果的卖杂七杂八小东西的乘务员叫醒他们:“借过借过”……

全中国最慢的绿皮火车是哪一列呢?它就是7053次列车,是全中国最慢的绿皮火车,往返一趟淄博和泰山要花费上近12个小时,至今已运营42年但票价从未涨过,最便宜才2块钱,全程票价才11.5元,已经成了小山村村民的公交车。

它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喝水、供暖全靠锅炉,到站都靠人工喊话。有乘客说,这列火车便宜方便,“乘务员像一家人。”年轻人则非常喜欢它的慢,“有时间看看外面的风景。

这个从淄博开来的小火车,像人们的公交车一样,乘务员热情的招待熟悉的乘客,乘客在上了车之后才会买票。一路上都是些不知名的小站,坐在车上仿佛穿越回了80年代,最后小火车到达泰山站,结束了自己慢悠悠的旅程。

小火车一路上没有让人惊艳的风景,有的是人们在一些小站经常会看到的样子,但是却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这趟小车有着让浮躁的现代人安静下来的力量。

铁道部最近出了一系列关于火车的计划和措施,尤其是针对绿皮火车的:随着一批高等级的客运专线的建成和铁路网络的完善,2020年春运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动车化、高铁化已经成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趋势,”上海铁路局一位人士说,“不仅是绿皮车,以后可能连空调列车也会消失了。”

而今,陪伴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绿皮车正加速驶向其历史归宿处,同时也幻化成一种记忆和情怀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每一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会有一批“绿皮车”消失。当“京沪线”、“济乌线”和“济哈线”等历史悠久的绿皮车相继停运时,总会引起强烈的不舍和怀念。火车迷和老乘客自发汇聚于车站,和列车合影,和乘务员合影,人们互相不认识,那一刻却有千言万语。

每个远行过的人心里或都装着一个绿皮车情结。它是一段出行或归乡的开始,难以复制,也无法被删除。伴随着车轮滚滚,时间轰鸣而过,绿皮火车或许终有一天会驶出我们的视野,但它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感动留在了我们最心中深处的地方,那里连着我们最初的理想和深爱的故乡。

鸡年即将过去,狗年即将到来,坐着它回家,看看爸妈……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墨舞中华栏目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