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战略地位发生了什么边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国共合作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又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成果。正是由于两个战场都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军,所以才能共撑抗战大局。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战场,另一个战场和整个抗战的局势,都是不堪设想的。

第一,正面战场进行的会战、战役和大小战斗,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掌握着中央政权,有几百万正规军,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和人力,在全国抗战爆发之后自然居于抗战的主导地位。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军队作为主力军的英勇抵抗,歼灭日军45万,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的妄想,不仅为经营西南、西北大后方争取了时间,而且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充分肯定正面战场虽然其主战场地位已在武汉、广州沦陷后逐渐被敌后战场替代,但是其在抗击和牵制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以及继续在给予敌后战场以战略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在1943年以前战斗在敌后战场的几十万军队,在配合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全面开辟敌后战场、牵制和抗击日军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正面战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两度派遣主力军队(分别为10个师和20多个师)深入缅甸对日作战,影响并改变了那里的战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必须充分肯定1945年春,正面战场在缅北、云南、广西、湘西等地区的反攻,与敌后战场的全面反攻相配合,成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有力一击;必须充分肯定日本宣布投降后,指挥的军队在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方面起的主导作用。在整个全面抗战时期,数以百万计的军将士在抗战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著名的抗日英烈和“八百壮士守四行”那样的英雄群体。抗战期间,军队共伤亡320万之多。

但是,还必须看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已经证明,领导的正面战场无法独立完成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任务。国共两党除了一致抗日的共性外,由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在抗战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在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即是全面的抗战路线,还是片面的抗战路线,以及在抗战的外交、抗战时期的政治改革和战时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政治民主、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缺陷,影响了对抗战力量的发动和组织;对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限制、打击,对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封锁、围困,对国内其他进步民主势力的束缚、压制,削弱和制约了抗日力量的发展;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军队组织指挥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阵地战、防御战的战略战术和后期消极避战等待国际局势变化的战略方针,阻碍了抗日战争胜利进程的早日到来。1944年春,在敌后战场已经转入对日局部反攻阶段后,在正面战场却由于当局的腐败和一些高级将领的消极颓废,遭受了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失地千里,就是明证。

第二,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极其广阔的地域逐渐开辟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战场,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中国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占据主要地位。至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作战1600余次,歼敌5.4万余人,开辟了晋察冀等10余块抗日根据地。虽然侵华日军已由战前的17个师团增加到34个师团,但只能局促于主要城镇和主要交通沿线地区,从而极大地钳制了日军的作战,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加快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与正面战场相互依存共同抗敌的战略格局,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和正面战场一同对敌人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

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发生、时刻存在的而不是间歇性的,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的而不是战役的,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1941年和1942年,日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1941年出动兵力千人以上的“扫荡”69次,万人到7万人的大“扫荡”9次;1942年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77次,万人至5万人的大“扫荡”15次。单就双方投入的兵力而言,虽然这些“扫荡”和反“扫荡”每一次投入的兵力(敌后根据地军民投入反“扫荡”的人数没有统计),可能没有正面战场军队进行的22次会战多,但就战争的强度、密度和艰苦性、残酷性,以及其辐射面、人员的伤亡、物资的损耗同战果、影响等的性价比来说,丝毫不逊色于前者。

第三,1938年10月中国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击侵华日军的主要承担者。敌后游击战成为消耗日军力量最为恰当的攻势战略,也成为消耗日军胆略与士气最为有效的心理战略,对改变中日战争力量对比,使中国熬过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相持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敌后建立起拥有近1亿人口的16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50万正规军。据统计,侵华日军1938年为68万人,其中敌后战场抗击数为40万,占58.8%;1939年为86万余人,敌后战场抗击数为54万,占62%;1940年为80万人,敌后战场抗击数为47万,占58%;1941年为61万人,敌后战场抗击数为46万,占75%;1942年为55万人,敌后战场抗击数为33.2万,占63%;1943年为60万人,敌后战场抗击数为35万,占58%;1944年为73万人,敌后战场抗击数为46.8万,占64%;1945年为108.85万人,敌后战场抗击数为75.87万,占69%。1940年3月,伪政权正式在南京粉墨登场,投降、妥协空气甚嚣尘上。面对日军在正面战线的逐步蚕食和正在酝酿的进攻西安,正面战场的军队疲于应付;而国际上因为英、法等国对日妥协,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被封闭,苏联又在与日本酝酿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中国的国际通道几乎断绝。在中国抗战出现极其严峻局面的形势下,八路军组织105个团(20多万兵力)于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发动百团大战,以伤亡17000多人的代价,共进行1824次大小战斗,毙伤日军20645人(日军自己承认伤亡数17842人),伪军死伤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有力地回击了国外的绥靖阴谋和国内的投降分裂势力,扼制了日军进攻西安和分割中国西南、西北的企图,给予正面战场重要支持,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充分显示了中共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坚持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第四,国共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一方面表现在战略上;另一方面是在同一个战场的直接配合。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参加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如忻口战役和太原会战。八路军从出师到1937年11月太原失守,以不足45000人的兵力(整个太原会战中国参战军队总数为580000)和劣势装备,作战100余次,歼灭日军1万多人,占整个太原会战歼敌总数的近一半,反映出八路军坚强的战斗力。军队也参加了敌后战场的作战,国民政府1938年11月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还特别在敌后划定苏鲁战区和冀察战区,有13个师参战。为加强敌后的作战,曾专门在南岳衡山举办了4期游击干部训练班。亲自兼任主任,汤恩伯任教育长,任副教育长,薛子正、边章伍、李涛等30多名共产党员担任军事、政治教官等工作。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把用兵的重点压在敌后战场。战争初期被抑留和陆续开赴敌后战场的军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抗日武装一起抗击着日寇的“扫荡” “清乡”,分担着敌后抗战的重任。但是,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相比,他们除了装备占优势外,其他在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游击战战略战术素养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与大后方隔绝,处于日伪军的包围之中,又不依靠人民群众,生存艰难。为了保存实力和地盘,不少将领率部投降日本。1941年到1943年间,伪军数由1940年的35万剧增至81万。剩余的不是被消灭,就是溃不成军。到1943年,在敌后战场已经没有成建制的军队存在。而抗击日军数量远远超过这些军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日军的强力“扫荡”下虽然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由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并由于实行正规军与地方武装、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终于在敌后战场站稳脚跟,并且很快得到恢复发展。在最困难的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3.1万余人。1943年夏季,敌后战场进入局部反攻阶段,主动进攻作战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并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面对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失地20万余平方公里的大溃败,八路军继派出有力武装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之后,又派出南下支队千里挺进赣粤边,收复新沦陷的国土。仅在1944年一年中,八路军、新四军就作战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抗日正规军91万,民兵220万。抗战14年间,中国总共有275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陷,而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投降前已经在敌后共开辟了100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其中陕甘宁边区的13万平方公里不是从日本侵占区收复的),除去东北128万平方公里外,收复的国土面积占关内沦陷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面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的这场深重的民族灾难,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携手并肩,承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军队中共有380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都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取得全面胜利的成功范例,将永远铭刻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必背考点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25日)。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1936年5月):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作出的一个重大政策调整

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1937年2月):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人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

必背考点二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佟麟阁、赵登禹以及“八百壮士”)。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主观原因则是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国民政府也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必背考点三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提出持久战的方针。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指出: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毛泽东认为,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第一,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第二,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第三,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三大口号。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针对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明确提出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孤立顽固势力,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的两面政策,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必背考点四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和党的建设

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为了克服根据地的严重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2.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主张: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建立各抗日党派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由此出现了新的高涨。

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撰写了《

毛泽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及发展的原因,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整风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题为《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报告和《愚公移山》闭幕词。

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七大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共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必背考点五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代表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也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人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OK,以上就是今天要背诵,要学习的内容,小编整理非常不易,还望【点赞】+【在看】鼓励下我们持续更新!

另外,小编还整理成PDF格式的文件,如下图所示:大家可以直接下载打印,直接背诵!

获取方式:请直接在文章下面留言【想要PDF】,等明天早上小编会一一通过公众号后台发给大家百度云网盘链接!

今日这些背诵笔记将在公众号里面持续连载中,如果感觉对您有帮助的话,还望【点赞】+【在看】 以资鼓励哦!

特别说明:新看到文章的同学,只需要留言一篇文章都行了,我们后台小编会把之前的所有的整理好的PDF都发给大家的,不必每篇文章下面都留言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