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是不是不都是与都不是这样?

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所有
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不论国内的或海外的现金需求,不论即期的或远期的资金需
求,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其次赚到一点钱的企业或个人,他的金钱需要有个存放或运用的去处,金融业正
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而且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
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
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更多资讯尽在前瞻网 !

新常态下金融业发展趋势与特征是什么

“新常态”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什么影响?中国金融业面临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日,在“第十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对于“新常态”下的金融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解读。
  金融业所处环境发生改变

  张承惠认为,“新常态”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上,并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放缓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速度减缓带来客户群体的重大改变;另一方面,对金融业的资产质量也会带来影响。
  同时,工业增速下降,驱动动力转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减缓趋势;另一方面,民间投资比重上升,过去很长时间依靠国有经济和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现在这种力量正在发生质的转换。

 另外就是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的变化。消费支出增加,产业结构开始转向服务业为主导。今年经济在明显放缓的基础上,第三产业到三季度的比重上升到
48.8%,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以工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主导的新时代,这将对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个是货币政策基调由相对宽松进入稳健的新常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的M2增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15%以上,在金融危机期间更加惊人,曾经达到过接近40%超宽松的状态。现在M2在10月份已经降到12.6%,最近连续几个月以低于15%的增速在运行,这个态势非常清晰。
  第五个是利率的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在逐步推进,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来说,利差存在着缩小的趋势。除了中国银行以外,上市银行利差都是在缩小,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从2010年的31.4%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67%。
  第六是新的竞争者加入带来的变化,互联网以及类金融机构加入,无形中加剧了竞争。
  第七是人口老龄化,这将对金融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老年人口呈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特点,中国未富先老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也会给金融业带来挑战和机遇。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张承惠指出,大环境的改变,使得金融业在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领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跨国公司投资走出去的信贷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跨境业务支付、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信贷等方面也面临相当机遇。
  从证券业来看,未来的发展机遇在于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可以从场内、场外两个角度进行。现在场内正在推进,但是速度不够快。场外大量的金融创新出来的类资产证券化不是标准的证券化,但是实际也是在做资产的流转,并且还有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短板,金融衍生品如果发展不佳,对于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扩展金融市场都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
  保险领域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从2008年农保补贴政策从试点到全国推广,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深度和广度不够,还有发展空间;另外,保险业中的责任险占比很低,未来会有大的发展;随着中资机构走出去,未来海外保险也会得到大力发展。
  企业在走出去时,总体反映金融服务不足。大量企业走出去,需要融资以及特定金融服务,所以,对于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面对机遇和挑战,金融业应该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一是改变传统的以工业及大企业为服务重点的做法,要把自己的经营重心下沉;二是改变传统的以抵押和担保作
为风险防范主要工具的做法,创新信贷模式;三是通过创新改变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向差异化竞争过渡;改变长期垄断经营形成的心态,放下身段为客户服务;四是改
变以我为中心的做法,增加一些跨机构和跨领域的业务合作,建立起大银行和小微信贷机构的合作机制。

一方面,每个人都听说“搞金融来钱快”、“金融才赚钱”、“金融行业利润高”……金融行业从业者也往往被称为“金领”。而且无论是大家基于新闻或者亲朋好友形成的感性认识,还是客观的财务数据,确实都显示金融行业,特别是中国金融行业的暴利,以及金融从业者的相对高收入,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2020年考研最热门的专业,前十之中,一大半都是管理或者金融相关,相信这些学生大多都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而目前金融业的学历内卷也确实是到了一个相当夸张的程度。

如果说投行毕竟算是金融业的塔尖部分,要求高收入高也许还能有点理由,虽然券商/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利润也挺高,至少比非金融机构普遍高的多,但由于普遍被认为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银行,才是金融业赚钱最多的分支,因此本文主要用银行来举例。

根据财务数据,A股上市公司一共4600多家,可38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像是工行,     之类,几乎要跟剩下的4600家企业的利润总和一样多,也就是说从利润上看,银行普遍能以1当100。这种情况还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英美等国的状况也差不多,只是没有这么极端。

但是我们内心深处肯定隐隐觉得不对,办银行卡/信用卡/转账/贷款的机构,仅仅是在不同账号之间划拨一下资金而已,为什么利润是别的行业的100倍,难道这样的操作给社会创造的价值,比辛辛苦苦种地/做手游/造汽车/芯片设计/搞餐饮等等行业要多得多么?

可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高利润一定来自于给消费者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既然是这样,那只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政策带来的行业红利,也就是把整个社会的利润引导进了这一个行业,别的行业都倒霉;二是利润值的计算方法错了。

将银行与政策干预更严重的电信行业对比,上市的银行至少还有40家,电信运营商只有移动、联通和电信3家,同样是看两个行业的龙头公司,两个都是国企           ,也不存在什么经营效率上的太大差距。

从两个公司最新的财报看,其实和的收入是差不多的,但是利润差了3倍,差额在2000亿左右,为什么工商银行的利润率高这么多呢?

大家都知道会计上利润的基础公式:

因为税率并没有太大差别,于是可以很快得出结论,利润比高2000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行的折旧比中国移动少得多,折旧的不同解释了80%的利润差异原因,也就是说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的超高利润,应该主要来源于利润计算方法的错误。

那折旧(摊销)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其实是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以为例,它花了很多钱买或者华为的设备,在全国建了各种4G/5G信号塔等等通讯设施,前面一次性可能花了10000亿,但是这些设备既不是立马毁掉,也并不能永远使用下去,一般预期使用10年,因此这10年每年要分摊前面10000亿的投入成本。

很明显,肯定没有这么多设备需要折旧,所以折旧这块的比移动低得多。然而仔细一想,还是有问题,的资产主要是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这些器械,因为不可能永远使用下去,一定会损坏或者淘汰,所以折旧较大。

工行的资产基本都是“钱”,也就是银行账户里面的“货币”数字,但是货币就没有耗损,能永远使用下去么?2012年的100块,跟2022年的100块,是同一个100块么,我们的直觉也觉得不是,至少2012年100块买到的大米都比10年后要多,即所谓的通货膨胀。

如果考虑通胀,银行的资产当然要进行折旧,即便用最低的通胀率系数,也就是官方CPI来计算,的每年的折旧也超过6000亿,那工行的利润就是下图这样,是一个巨大的负值。因为的资产中,包含的货币资产只有大概3000亿,假如亦按照2-3%折旧,对利润的影响也只有几十亿,最多占总利润的6%。

如此便有点符合大家的常识了,这些银行受到的管制非常多,无论是资金使用还是利率设置往往都缺乏自主权,或者说只有小范围的自主权,很多时候都难以把它们当成完全的商业机构。当然金融管制使得全球银行都有这个问题,只是中国尤甚,结果把大量贷款发放给没有任何产出的地方融资平台或者国企,它们自身又占据了全社会宝贵的资本,使得寻求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人借不到钱,或者只能借高息贷款,大大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利润如此之高的银行,还需要频繁再融资,如果这些利润是真金白银,那应该能够在满足股东的大额分红之后,继续支撑起公司大扩张才对,跟苹果或者茅台那样,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银行业总是一而再的持续巨额借钱支持运营或者补充资本金,账面上计提折旧与否并不影响实际折旧,很明显银行业的资产耗损已经实质上产生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学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