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谁写的著作》的作者是谁?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代众说纷纭。

《山海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 河出昆仑: ……故言九州山川, 《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 所有怪物, 余不敢言之也。”

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云:“《山海经》者, 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 任土作贡; 而益等类物善恶, 著《山海经》。”

王充《论衡·别通篇》、赵晔《吴越春秋·赵王无余外传》、郭璞《山海经叙》皆认为《山海经》乃禹益所作而后人有妄增部分, 成书于虞夏之际, 为先秦古书。

朱熹、胡应麟等则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末期, 是“战国好奇之士”所作, 否认了禹益所作的可能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断不作于三代以上, 殆周、秦间人所述, 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盖之欤?”这一观点又被学术界所阐发, 认为《山海经》并非作于一时一人, 而是代 有增益, 逐渐成书的。

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综合诸家之说, 认为《山经》部分为禹益所作,《海外经》和《海内经》是周秦人所述,《大荒经》则出自刘秀之手。

陆侃如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魏这一漫长的时代, 其中《山经》为战国楚人所作,《海内经》和《海外经》为西汉人作,《大荒经》和《海内经》为东汉或魏晋时人所作。

茅盾认为《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可定为:《五藏山经》东周时作,《海内外经》至迟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荒经》的成书时代也不会太靠后。

蒙文通断定《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海内经》是古蜀国人所作,《大荒经》是巴国人所作,《山经》和《海外经》是楚人所作; 总之《山海经》是南方人所作。

袁珂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期至汉代初年:《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成书最早, 大约在战国初期至中期;《五藏山经》和《海外经》成书于战国中期至晚期;《海内经》四篇成书于汉代初年。它们的作者都是楚人, 即楚国或楚地的人。

孙致中则认为《山海经》“著作于西周”,“最早的编著者是西周时殷遗巫师”,“历东周、春秋战国, 数百年间的巫师们对它的内容进一步充实、丰富, 秦汉 时的文士们对它又有所增饰”。

尽管大家的具体意见是不相同的, 但已达成共识:《山海经》非成于一人一地一时。

大多数学者已认定《山海经》先有图后有经, 经是对图的解释。《山海经》有图,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 在给《山海经》作注时, 又有“图亦作牛形”、“在畏兽画中”等文字,

陶渊明曾作 “流观山海图”的诗句, 可知晋代尚有图。

据资料记载,《山海经》图至少有下列三种:

一是古图。明代杨慎在《山海经后序》中说:“九鼎之图……谓之曰山海图, 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 独图与经存……今则经存而图亡。”

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古今本篇目考》中也说:“《山海经》有古图, 有汉所传图。”可知九鼎图、汉所传图以及郭璞作《山海经图赞》、注《山海经》, 陶渊明写“流观山海图”诗时见到的 山海图, 都属于古图。

二是南朝画家张僧繇与宋代校理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据《中兴书目》,梁张僧繇曾画《山海经图》十卷, 宋代校理舒雅于咸平二年(999 年) 重绘为十卷。

三是今所见图。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说:“今所见图复与繇、雅有异。”郝懿行所说的“今所见图”指的是目前所见到的明清时期绘制与流传的《山海经图》。前两类图已亡佚。

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年) ,胡文焕编的格致丛书本的《山海经图》刊行,全本共一百 三十三幅图,其中有二十三图的神怪异兽未见于《山海经》。该版本的山海经图采用一神一图的格局,图无背景,左说右图,采用说图并举的叙述方式,美中不足的是其 编排的顺序既无神兽的分类,也与《山海经》经文不相配。

此外,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3 年) ,胡文焕还编有《百家名书》本的《山海经》。蒋应镐绘《山海经( 图绘全像) 》,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年) ,蒋应镐与武临父绘图,李文孝镌,《山海经( 图绘全像) 》,十八卷,聚锦堂刊本。全本共七十四幅图,左右两页连成一图。该版本采用用图像讲故事的方式,一图多像,画以神祇鸟兽为中心,以山川树木为背景。

在明代,有日本刊本《山海经》,十八卷。该版本含图七十四幅,是蒋应镐绘图本的摹刻本,全书还附有供日文读者 阅读的汉文训读。

汪绂绘注《山海经存》,有图九卷。清光绪二十一年 ( 1895 年) ,汪绂绘注《山海经存》,立雪斋版本,有图九卷, 绘制神与兽四百二十六例,采用一图一像或一图多像的插 图式格局,穿插于十八卷经文中,其第六、七卷的图注缺失,由余家鼎、查美珂补绘。

当代对《山海经》图最有研究的当属马昌仪, 她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 如最近在《文学遗产》2000 年第 6 期发表的《山海经图: 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和《文艺研究》2001 年第 3 期发表的《明刻山海经图探析》, 并且出版了专著《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 报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 其中包括 1000 幅图和 25 万字的图说。她把研究者对《山海经》古图的研究归为四类: 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图说, 并认为巫图说是比较有根据的。

《山海经》的性质两千年来莫衷一是。《汉书·艺文志》把它放入数术略形法家中, 与《宫宅地形》、《相 人》、《相宝剑》、《相六畜》等书列在一起, 显然是把它作为“形法家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云:“形发者, 大举九州之势, 以立城郭舍形, 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 器物之形容, 以及其声气贵贱吉凶。”可见“形法家”乃是一种根据山川、城郭、宫舍、器物、人及六畜的形与貌以推断吉凶贵贱的学说。其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王尧臣《崇文总目》、尤袤《遂初唐书目》等把《山海经》放入地理类, 显然是把它作为“地理书”来看待。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认为《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到了清代,《四库全书》把它放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述改列的理由云:“书中述山水, 多参以神怪。……核实定名, 实则小说之最古耳。”

《提要》分小说为三派: 其一叙述杂事; 其一记录异闻; 其一缀辑琐语。《山海经》为异闻之属。所谓“异闻”, 即是神话传说, 异闻怪事。

进入 20 世纪, 研究者虽给它定性不一, 但大体上没有跳出上述三种说法, 只是有些深化和发挥。归 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巫书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 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 以为禹益作者固非, 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 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 ,与巫术合, 盖古之巫书也, 然秦汉人亦有增益。”鲁迅的“古之巫书”说被孙致中和翁银陶所接受,并加以发挥, 从巫、巫术与《山海经》的编书形式和记载的山川地理、物产、神话等方面加以阐释, 以此来证明“巫书说”。二是神话著作说。20 世纪首先认定它为神话集的是茅盾, 茅盾说它“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乱的中国神话总集”。袁珂虽然不否认鲁迅的巫书说, 但他更倾向于神话著作说, 他在《山海经校注·序》中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 亦神话之渊府。”三是信史说。在当代有许多学者都认为是信史。张岩在《山海经与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山海经》是我国大型原始文明形成阶段的历史实录。王大有认为:“《山海经》是一部以古代地理为整体结构的, 记载了距今约 8000 年至3000 年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的综合性通史著作。”以胡远鹏、杨卓、宫玉海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 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使人耳目一新, 如神话中的“勾龙氏”即皋落氏, 即俄罗斯;《大荒东经》的“轩辕国”即今天的匈牙利;《大荒南经》的“胡畲”即今天的澳大利亚。《山海经》中的地名有许多涉及到世界各地的地理。《山海经》是信史, 是一本上古世界大观。当然现在这些观点已经销声匿迹了, 表明这些观点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 是站不住脚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山海经》18 卷, 东晋时郭璞为《山海经》作注 18 卷。从此以后的千余年里, 没有留下一部有影响的注本。直到明代,杨慎著《山海经补注》1 卷, 王文焕著《山海经释义》18 卷, 但与郭璞注本相比, 均无重大的突破, 学术价值也不高。

南宋时期,尤袤校《山海经》十八卷,南宋孝宗淳熙七年( 1180 年) 池阳郡斋刻本,简称池州本。该版前载郭璞《山海经序》,并有尤袤著的《山海经传·跋》。池州本《山海经》是目前所能见到最古的《山海经》版本。

元朝,曹善手抄《山海经》十八卷,元至正二十五年 ( 1365 年) 曹善手抄本,含图赞三百零三赞。该版本用小楷所书,“字距密而行距疏,古朴中而有生气”,是现今已知的早期抄本之一。

时至明朝,《正统道藏》中收录的《山海经》十卷,明北京内府经厂刻本,刻于明英宗正统九年( 1444年) ,历时十年竣工。全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山海经》收于卷四太玄部竞字号,共十卷,由竞一至竞十。在《大明道藏经目录》中记载:“《山海经》卷一之十八,共十卷,原缺十四、十五。”此书每卷附《图赞》。虽然缺失《大荒东经》和《大荒 南经》二卷,但是不能掩盖正统道藏本《山海经》在《山海经》诸多版本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目前所留存《山海经》最 早的版本池州本《山海经》,仅经注异文就达三百十余 处之多,特别是它每卷附有《图赞》,更是现存《山海经》版本中的孤本,其版本价值和校勘价值都是十分珍贵的。

明监本《山海经》十八卷。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北京国子监刻本。很多学者认为,此书是明刻中的善本。

吴宽手抄《山海经》,明成化抄本。书后有吴宽所作的跋。吴宽手抄《山海经》是最早的明抄本。

明刻本《山海经》,十八卷。这个刻本的《山海经》由于书中没有注明刊刻年月,据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考证,这个版本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全书十 八卷,白棉纸装订,这个版本在国内外传本很多。嘉靖十三年( 1534 年) 黄省曾校《山海经》《水经》合刻本,嘉靖十五年( 1536 年) 潘侃校《山海经》初重二刻,前山斋本,都 是出自明刻本《山海经》。

王崇庆著《山海经释义》,十八卷。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初刻于河汾(今山西境内) ; 嘉靖十七年( 1538 年) 有陈留高豫本; 万历十三年( 1585 年) 有金陵书林周如山大业堂本; 还有由王崇庆释义,董汉儒校,蒋一葵刻校,尧山堂本,该刻本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 1597 年) 始刻,万历四十七年( 1619 年) 刊行,这个版本的《山海经释义》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收录,并称“此书全载郭璞注,崇庆间有论说,词皆肤浅,其图亦书肆俗工所臆作”。

杨慎著《山海经补注》,一卷。现存有清光绪元年 的《百子全书》本。杨慎在《山海经补注》的后序中这样形 容《山海经》,十分经典,他称《山海经》为“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

吴琯校《山海经》。万历十三年( 1585年) ,吴琯刻《水经》《山海经》合刻本。此外,吴琯著的《古今逸史》 中也收集了《山海经》,后人称其版本为“《古今逸史》本《山海经》”。

明初黑口本《山海经》十八卷。明代以宋代池州本《山海经》仿刻的版本。张易阅刻《山海经》。明万历年间有仁和张易本的《山海经》。在明嘉靖间周弘祖《古今书刻》所录,明代还有大名府本、徽州府本、吉安府本、建宁府书坊本四种版本的《山海经》,但是都已失佚。

清代是《山海经》校注的集大成时期, 不仅注本众多, 而且学术价值比较高。

清代《山海经》刻本,多出于吴琯的校刻版本。如:
清康熙七年( 1668 年) 汪士汉《秘书二十一种》本 中收录的《山海经》,就是利用《古今逸史》本《山海经》旧版重编印成;
康熙五十三年( 1714 年) 项絪群玉堂《水经》 《山海经》合刻本,则根据吴琯的校刻版本重刻;
乾隆十八年( 1753 年) 黄晟槐荫草堂《水经》《山海经》合刻本,则是项絪群玉堂本的翻本;
光绪元年( 1875 年) ,崇文书局《子书百家》中收录的《山海经》,则是出于项絪群玉堂本。
惠栋、卢文弨、黄丕烈、绍恩多均校正吴琯的校刻版本《山海经》;
孙星衍、何焯均校正项絪群玉堂本《山海经》。

清康熙五年( 1666年) ,吴任臣注《山海经广注》初印,含自序、《山海经语》《山海经广注目录》《山海经杂述》;

清康熙六年( 1667年) 有重印本和官刻本,其中官刻本附图全五卷;

《四库全书》收录的《山海经》。
《四库全书》中收录了郭璞《山海经》含注和吴任臣著《山海经广注》,又将《山海经释义》列入《四库全书总目》中。
《四库全书荟要》收录的《山海经》
郭璞注的《山海经》收入在《四库全书荟要》中,与《四库全书》不同的是, 在《四库全书荟要》中收录的山海经被列为史部·卷七千五百九十四至卷七千六百十一,而非列入子部。

汪绂绘注《山海经存》,除了有插图外,还删去大量的郭璞注释,而汪绂的注释,多简明,少繁杂。 毕沅著《山海经新校正》,十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 年( 1781 年) 灵岩山馆刻《经训堂从本》本,十八卷,弟子孙星衍校,卷首载自序、次郭璞序、次《山海经目》、次《山 海经古今本篇目考》、次刘歆《表》,书末有孙星衍《山海经 新校正后序》。

毕沅著《山海经新校正》从篇目、文字、山名水道的考证入手,提出作者对于古今本《山海经》篇数 矛盾等问题,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采用活校,直接改正 底本讹字,便于阅读。

毕沅著《山海经新校正》版本很多, 除了灵岩山馆刻《经训堂从本》本外,
还有乾隆四十八年 ( 1783 年) 、乾隆五十八年( 1793 年) 重印本和重刻本;
光绪三年( 1877 年) 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
光绪十三年 ( 1887 年)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光绪十六年( 1890 年) 学库山房校刊本;
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年) 图书集成局铅印本;
日本明治三十五年( 1902年) 刻本;
卢文弨、杨希闵也对《山海经新校正》进行过校刊。
其中光绪十六年( 1890 年) 学库山房校刊本《山海经》,仿毕( 沅) 氏图注原本校刊,图注的《山海经新校正》,四册,图一册,全本图一百四 十四幅,按神、兽、鸟、虫、异域分类,无背景,图上有神名、 释名和郭璞的《山海经图赞》。

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十八卷。清嘉庆九年( 1804年) 仪征阮氏琅嬛仙馆刻本《山海经签疏》,十八卷,卷首 自序、次刘歆《表》、次郭璞序、次《山海经目录》、书后附 《山海经图赞》一卷( 据《正统道藏》本辑补) 、《山海经订伪》一卷( 附逸文) ,郝懿行著的《山海经笺疏》采用死校, 注经不敢改字。郝懿行所著的《山海经笺疏》[15]在前人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正名辨物,刊正疏谬,进一步从音韵训诂方面作了不少补正,他的补正超过了当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等书,被称为“实事求是之学”。阮元评价说: “吴氏广注,征引虽博,失之芜 杂。毕沅校本,订正文字,尚多疏略。惟懿行精而不凿,博而不滥。”
张之洞在他指导治学门径的《书目答问》一书中,举《山海经》读本,也首列《山海经笺疏》,次列《山海经 新校正》,并特别指出: “郝胜于毕”。

此外,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还有嘉庆十四年( 1809年) 重印本、《郝氏遗书》本;
光绪十二年( 1886 年) 上海还读楼重刻本;
光绪十八年( 1892 年) 五彩公司三次的石印本的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含图五卷,共一百 四十四幅图,其特点为红绿套色印刷。

王念孙校《山海经》。王念孙曾校注康熙五十三年 ( 1714 年) 项絪群玉堂《水经》《山海经》合刻本,内含王念孙的注释。 清抄本,见于记载的有“钱曾述古堂抄本、孙从添上 善堂藏传是楼抄本,可惜这两个版本也均失佚。

20 世纪对《山海经》的整理、校注最有成就的是袁珂先生。袁珂先生是著名的神话学家, 他于 1963年完成《海经新释》, 1978 年完成《山经柬释》, 合两书而成《山海经校注》。校注集前代学者研究之大成, 校勘精审, 材料搜罗丰富并考据源流, 特别是对神话的解释有独到之处。书中有大量的插图, 卷末附有山名、地名、人名、神名、怪名、动植物名、矿产名索引, 对研究者极为便利。80 年代袁珂又出版了《山海经校译》, 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 使他成为当代《山海经》研究的第一人。

  1. 见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第150页。
  2. 见蒙文通《山海经写作时代及其产生的地域》,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年第762——781 页。
  3. 见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第171页。
  4. 见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
  5. 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杨慎<山海经后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本
  6. 见马昌仪《山海经图: 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文学遗产, 2000年第6期。
  7. 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本第91页。
  8. 见孙致中《山海经的性质》贵州文史丛刊, 1985年第3期。
  9. 见翁银陶《山海经性质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5年第4期。
  10. 见王大有《山海经是上古史书》新华文摘, 1990年第4期。
  11. 见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台湾盖亚文化有限公司 2009年本。
  12. 见郭郛《 山海经证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本。
  13. ]见张春生《 山海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本。
  14. 见叶舒宪等《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本。
  15. 见滕伟民,阿桂《山海经物语》天地出版社,2003年本。
  16. 见李道生《《山海经》与“三江并流”考》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本。
  17. 见安京《山海经新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本。
  18. 见孙见坤《山海经新释之山经略解》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本。
  19. 见张步天《 山海经解》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本。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相《增补重订千家诗》:“此诗自况其初拜相时的行君政,陈旧布新,顺始行己之政今也。”

  熊柏畦《宋八大家绝句选》:“这首诗既是句句写新年,也是句句写新法。两者结合得紧密桔切,天衣无缝,把元日的温暖光明景象,写得如火如荼,歌颂和肯定了实行新法的胜利和美好前途。”

  姚奠中《唐宋绝句选注析》:“用一‘换’字,即写出当时的风俗*惯,更为读者开辟了新的诗意。揭示出新的代替旧的,进步的代替落后的,历史发展的这个不可抗拒的规律。”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1)

——王安石《元日》赏析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王安石《元日》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安石《元日》赏析 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王安石《元日》赏析 篇2

  这是描写古时民间过春节的欢乐喜庆情景的一首名诗,大意是: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暖暖的空气吹来,人们痛饮屠苏美酒,庆贺新年的到来,浑身暖洋洋的。到了元日的早晨,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崭新的桃符,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诗人仅用了28个字,就把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气氛充分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与民同乐”的高兴劲。

  这首诗有两大特点:一是构思精巧,造句奇绝。如“春风送暖入屠苏”,咋一看,不好理解,春风为何会把“暖”送入到美酒里呢?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春节过后南风渐多,天气转暖,为迎接新春,美酒入口,又从内心里发起热来,外暖内热,更加舒适。王安石认为,这美酒之暖,是春风送来的。这构思多么大胆而又奇特呀!二是作者善于抓住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高度概括,使本诗达到言简义丰的境界。如诗中的爆竹、春风、屠苏、桃符、曈曈日等等,都是过年的特定景物,作者巧妙地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把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烘托出来,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2)

——王安石《元日》赏析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元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3)

——王安石的《元日》赏析

  导语:《元日》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名作。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的景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王安石的《元日》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的是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第一句的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4)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二、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政治抒情诗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了,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但可望而不可及,看*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是对岸的一个小岛(现在已无),因为这儿也是大运河的长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1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瓜洲古渡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km,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著名的千年古渡。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以中山陵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两大区域,总面积约45*方公里。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古迹文物,有着“金陵毓秀”的称誉。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5)

——王安石元日古诗翻译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安石元日古诗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王安石。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王安石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1)指吉日。《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

  (2)指正月初一日。《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除夕守岁,开门爆竹一是指吉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6)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诗歌鉴赏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诗歌鉴赏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作,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小编收集整理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诗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7)

  引导语:王安石的《元日》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下面为大家带来元日王安石诗意,快来看看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东风吹来已经有淡淡的暖意,人们品尝着美味的屠苏酒,好不惬意!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作为大政治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王安石《元日》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

  3、感受诗中辞旧迎新的愿望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韵

  1、今天我们学*一首诗,题目是《元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能结合预*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板书:解诗题)

  预设一:生1:“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板书:正月初一,春节)

  生2:“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

  师:对!像元始、元旦、元年、纪元这些词语中的“元”都表示开始、第一的意思。

  预设二:生1:“元日”就是过年。师:对!农历正月初一(板书:正月初一,春节)

  生2:元旦师:你说的是公历新年,如2013年的第一天,而元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结合课前预*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板书:知诗人)、

  4、再读诗题,显然王安石的一首描写春节的诗,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5、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那么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一起来读读古诗。

  任务一:读古诗,明诗意。

  任务呈现:1、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自主学*: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指名读。)

  2、你读得真响亮!音真准确!谁还想读?

  (第一次读就读出了诗的节奏和韵味,真了不起!谁还能像他一样读?)

  3、不仅字音准确还读出了诗的韵味,很欣赏你!我们像他们一样一起读。读准,读响,读出节奏。(生齐读)

  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古诗读正确了,真不错!不过学*古诗仅读正确还不行,还得!(理解诗意)

  你们*时都有哪些理解诗意的好方法呢?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改怎么办呢?

  (二)理解生词,学*生字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8)

——元旦王安石的诗译文赏析

元旦王安石的诗译文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旦王安石的诗译文赏析,欢迎阅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9)

——《元日》王安石的解释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日 王安石的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三、背一背,填一填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 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描写了他在 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 、 和 。

  四、背一背,写一写。

  二、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元日》 元日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江苏省扬州市)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事、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通判,旋又外调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江西、安徽一带],江宁知府(江苏省南京市)。多年的地方官经历,王安石认为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宋朝一批士大夫期待王安石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为谋士,以曾布、邓润甫、章惇、章衡、蔡确、吕惠卿等为变法派的中坚力量。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坚持他的这一见解,“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三经新义》,也称“荆公新学”,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多年地方官经历,王安石认识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皇权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祐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锢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祐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王安石《元日》鉴赏译文及赏析(扩展10)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原文注释鉴赏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原文注释鉴赏

  引导语: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下面王安石的《元日》,就是春节诗,下面是小编收集这首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我们一起阅读学*,一起感受春节的热闹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尚书是谁写的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