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汉是施廷懋重庆哪里人人?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37年,国共开始合作抗日,周希汉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作战股股长。到1939年升任三八六旅参谋长。年近30的他婚姻问题引起众人的关注,旅长陈赓、副旅长李成芳等都放在心上,想着合适的时候遇上个适合的姑娘就撮合一番。
其实,周希汉原来有过一段“婚姻”。
事情是这样的,周希汉在“肃反”中家庭成份被定为富农,带着“开除”的路条,他回到了故乡湖北省麻城县,找到了麻城苏维埃的主要负责人徐来贵,讲述了自己被“开除”的经过,要求开一个“贫农”的证明,徐来贵以“得向组织报告”为由,没有立即开证明。周希汉只好回家等候。这一下子,可把周希汉的父亲周祁耀高兴坏了,莫不是老天把这个三代单传的儿子送回来续香火啦?!于是,周祁耀开始张罗着为儿子物色对象,女家姓郑,年长周希汉两岁,周祁耀还和亲家换过了庚帖。遗憾的是,这位姓郑的女子,没有大名,连周希汉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也只能称她为“周郑氏”。
当周希汉从徐来贵手上拿到“周希汉家靠佃田为生,是贫农,不是富农,他要求回红军”的路条时,父亲周祁耀则为周希汉择好了良辰吉日。当天,周希汉“听凭”父亲的摆布,在吹吹打打中拜了堂。夜静时分,周希汉逃离了洞房,找回部队当了红军……
1941年秋天,眼见周希汉已是老大不小的了还是“单枪匹马”一个,陈赓、李成芳等将解决周希汉的婚姻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打算在中间穿针引线。
一天,李成芳打电话给周希汉:“老周,你上次给人家照相,那个像片可洗出来了?别人今天来取了。啊?洗好了?那就劳您大驾送过来吧。今天中午就在我这里吃饭啊。等会见。”
李成芳同周希汉既是老战友,又是正儿八经的湖北麻城老乡。在川陕根据地,他曾任红三十一军的团政委,1955年也被授予中将军衔。论年纪,李成芳比周希汉还年轻一岁。如果说他们在职务上还不相上下的话,在婚姻问题上,他的进步就比周希汉快多了。有了妻子的李成芳念念不忘同妻子李平讨论如何“迅速地”帮助周希汉“解决这个问题”。
李平的老战友老同学多着呢。不过有的已经名花有主了。想来想去她想到了在行署当秘书的周璇。她对丈夫说:“人家周璇在我们运城女子师范功课是一流的,在太岳区女同志里工作也是叫得响的。告诉你,人家可比我清高啊!老周他……”
“没问题!在太岳区,哪个不晓得周希汉?什么样的阵地他拿不下来?”李成芳满不在乎。
“去你的,人家周璇又不是日本鬼子。”
“嗨,一个道理!老周那家伙鬼着呢。拿下来,没问题。”李成芳还是胸有成竹。
但婚姻和战争不是“一个道理”的地方多着呢。
第一次见面,李平和已做了武装部长王成林的妻子的老同学岳瑞清一起,约了周璇,请刚刚护送炮团返回太岳区的周希汉用缴获日军的照相机给她们拍照。周希汉不明此理,有些心不在焉,给姑娘留下的印象平平。
出师未捷,但李成芳并未泄气。“没见输赢嘛。”他们夫妻俩又进行了新一轮策划。他们以交、取照片为由,分别约了周希汉和周璇同时到他们家里吃饭。让李成芳有些底气的是,那些照片拍得还不错,老周还够得上个摄影爱好者里的高手。
饭吃到半拉,别人不知不觉借故离去,独撇下周希汉和周璇。聪明的周希汉自然明白怎么回事了。可他表现却大失水准。他俩谈了许多话,严格地说,是她说了许多话。而他仅很和气地、在别人听来更像首长关心小鬼似地问了很乏味的问题:家在哪里,多大年纪,什么出身,参加革命前做些什么,想不想家等等。
其实,周璇是久闻周希汉大名的。在太岳区,敌我双方,不知道周希汉的人的确不多。当时太岳区流传的一首歌谣,这样唱道:
小日本,你听清,
太岳山上有陈赓。
小日本,你别捣蛋,
让你碰上周希汉……
周璇爱听这支歌,也爱唱这支歌。每当唱起这支歌时,她就在心里敬仰陈赓,佩服周希汉。
不过,佩服之意也仅仅停留在工作上,周璇却没有想到要嫁给他。17岁的她还没想到过要嫁人。她性格开朗,工作泼辣,又年轻秀美,在行署也不乏追求者,但她想无牵无挂地多做几年她所热爱的工作,不想年纪轻轻就成家。在拒绝了若干次直接和间接的追求之后,她的清高也出了名。此外,她当时对军事干部的印象不佳:他们太直率,太简单,还有些……粗鲁。不想嫁,她反而很轻松、很大方。所以,她对周希汉这位首长有问必答。
实际上周璇原名叫柴英。其家乡是紧靠黄河的荣和县(今万荣县)县城。柴姓是个大姓。其母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想方设法靠劳动挣些钱贴补家用。她给别人看过孩子,洗过衣服,干得最多的还是做针线。幸运的是,柴英长到学龄时哥哥们已成人,可以劳动养家了。大人们从嘴里省一口,6岁的她便进了学校。但在学校却面对许多尴尬。她买不起课本,经常得站在同学的身后跟别人合看一本书。虽如此可她的功课仍拔尖。就这样,小柴英磕磕绊绊读完高小。她背着家里报考了运城女子师范。从考场下来她心情特别舒畅。哪知等着她的却是兜头一瓢冷水。那时家里已添了一个妹妹,供她读完高小也是咬紧牙关勉强撑下来的,根本无力继续供她再往下读了。不久,县政府张榜公布了运城女子师范的报考成绩,在两千多名考生当中她竟名列第三。按照校方规定,前10名便可录取与免费就读。在运城女师,她依旧买不起课本而经常站在同学背后“蹭”书读或趁同学午睡、晚饭后不用课本时借来读。但她的成绩依旧是拔尖的。
然而,日军侵华的战火很快便从东北漫延到华北。“双十二事变”那年,柴英便在校园里加入了“抗日牺盟会”,进而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并从此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周璇之名是在1939年反“扫荡”斗争艰苦时改的,取“同敌人周旋”之意。
【1】【2】【3】【4】
分享到:
(责编:吴思瑶、谢磊)
展开全文
作者:莫孤烟
1952年的一天,13军军长周希汉突然接到命令,让他到海军当参谋长。在此之前,海军的参谋长一直由副司令员罗舜初兼任。
海军是高度专业化的军种,不懂专业,根本没法干。要想当好参谋长这个'大管家',必须得是海军业务的大行家才是。问题是建国初期,在我军高级将领中,谁也不是海军专业出身,对海军业务都是外行,谁来干,都得从头学起。那为什么偏偏要挑周希汉来当参谋长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聪明过人,善于学习。
1955年,苏联移交旅顺基地,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右一)参加签字仪式
周希汉的聪明是出了名的。17岁那年,周希汉第一次见到徐向前。徐总指挥看着眼前这个瘦得跟麻杆一样的娃娃,说长得太单薄了。周希汉不服气地说:关公个子大,不照样走麦城?
有个性的人往往是有本事的,有本事的人也往往有个性。徐向前凭借自己的识人经验,觉得这个愣头青是个可造之材,便指着地图来考他。周希汉认不得地图,却说只要你教我,我就肯定能学会,而且我没有学不会的本事。徐向前闻言很高兴,将其纳入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当参谋,悉心培养,终成一代名将。
386旅参加'百团大战',突破榆社城垣后陈赓(左)、周希汉(右)留影
得了徐帅真传的周希汉,打起仗来又狠又刁,自从抗战时期划入陈赓麾下后,更是如鱼得水。他打仗有个特点,离领导越远仗打得越好,因为他最喜欢更改上级的作战安排。他的这个'毛病',有些领导不喜欢,但他的老上级陈赓却从不在意,一向给他充分授权。陈赓在向主席汇报工作时,也曾特意介绍周希汉的这个特点。主席大加赞赏:'还是机动灵活好,领导不一定什么时候都是高明的。'
周希汉和陈赓在榆社城上
自称'没有学不会的本事'的周希汉,当了海军参谋长,从此书房的灯夜夜不熄。半年之后,干了半辈子陆军的他彻底成了海军的将领。
1952年,中苏签订了有关采购海军装备的协定。但这个协定中的采购量,难以保证海军建设、作战、训练的需要。经过海军高层的一番研究,决定追加个两年订货计划,合成一个'五年规划'。
这个计划有充足的理由,但能不能得到高层的批准,谁心里也没底,毕竟新中国百废待兴,处处都要花钱,海军装备的采购可不是小数字。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把修改定稿的任务交给了周希汉,让他在给总理汇报时详加说明。
1955年11月,海军首长陪同叶剑、彭德怀、贺龙、聂荣臻视察海军部队(左一为周希汉)
1954年4月的一天,总理召集彭总、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谭政、黄克诚等人,就海军上报的规划开了个小型会议。海军司令萧劲光、副司令罗舜初、参谋长周希汉到会汇报。
周希汉在会上侃侃而谈,口才惊人。他详细阐述了海军对各型舰艇、辅助船只、各型飞机、海军专用火炮等装备的最低限度需要,说明所有上报项目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急需品。他还对总共需要追加的13亿卢布经费逐一作了解释,并提出可以在今后的海军建设经费中逐年扣除。
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楚,入情入理。与会者看上去像是要被他说服了,领导们的脸上露出欣赏的微笑,包括周希汉在内的海军将领们心中都好一阵轻松。然而,他们都想错了,领导们欣慰的只是周希汉对海军业务的精通以及出色的表达能力,至于报告嘛,最终还是被否决了,根本原因还是两个字——缺钱!
周希汉中将
会后,周希汉一脸沮丧。总理夸赞他已经成了海军专家,萧劲光接过话来:'他是我们的大总管,工作很辛苦,很善于动脑筋。'总理还不忘给周希汉开一番玩笑:进城好几年了,怎么就没胖一点?
周希汉的瘦也是出了名的,年轻时曾自诩为'天下第一瘦'。当初他曾经俘虏了一个比他还瘦的军官,让他高兴了一整天。他身经百战,却从未受伤,自己的解释是'太瘦,子弹打不着'。在抗大学习时,主席也记住了这个名气不小的瘦子,多年后在给准备南渡黄河的陈赓面授机宜时,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便说:'你回去告诉你那位瘦子干将,要狠狠地打,要把胡宗南吓得不辨东南西北!'
周希汉作战前动员
这次会议之后,周希汉的后半辈子就全部交给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了。只要是总理主持的涉及海军的会议,周希汉必定被点名参加。一次,会上来了不少科学技术专家,总理向大家介绍周希汉:'我给你们特地请来了我们海军的专家,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尽管向他提。'
还有一次,总理在接见外宾时,周希汉也在场,总理给外宾介绍说:'这是我们自己生长的海军专家周希汉。他的名字在我们中文里的意思,是少见的英雄!'
2023-03-16 15:47 来源: 兵说历史
原标题:同是红四方面军干部,何畏和许世友为何命运迥异,成了“坏人”?
作者:莫孤烟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在毛儿盖召开的红一、四方面军联席会议上,双方因争执不下,差点发生火并。红9军军长何畏拔出手枪向毛、周开枪,坐在一旁的徐向前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何畏的手向上举,一串子弹把屋顶打出了十几个弹孔……
这则故事,源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份杂志,因该杂志影响力颇大,因此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甚至徐向前也知道了。徐帅看了文章非常惊讶,当即就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并致函杂志社,说讲历史不能编造,要有严肃态度。
故事编得惊险刺激,很合普罗大众的猎奇心理,但稍微有点历史常识,一看便知是假。毛儿盖会议时,周副主席身患重病,根本没有参会。而以何畏当时的职务地位,也没有资格参会(徐向前也说何没有参会)。至于一把手枪如何能在眨眼间打出十几发子弹,编故事的人也未能自圆其说。难不成何畏拿的是德国原装进口的二十响快慢机?开会的时候又怎能把盒子枪带进去?
不管怎么说,故事中的主人公何畏是以反面形象出场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何畏的名字基本在军史叙述中消失,如果提到,也是把他说成一个“脾气暴躁的坏人”。比如说,很多文章中都讲,何畏因一次战斗失利而迁怒于作战科长周希汉,周据理力争,何一怒之下拔出手枪向周连开五枪,周挺身直立,不躲不闪,结果毫发无损。周希汉日后谈起此事,总说“何枪法太差,自己也确实命大”。
【八路军386旅参谋长周希汉和旅长陈赓在抗日战场合影】
这样的叙述表现了何畏草菅人命的军阀作风,也突出了周希汉不怕死的傲人风骨,很能体现两人的个性特点,是典型的小说手法。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何畏开枪只是出气兼吓唬人,他是万万舍不得打死周希汉的。何畏那一口佶屈聱牙的海南话,别人都听不懂,一群参谋中只有聪明过人的周希汉能准确揣摩他的用意,何畏哪能真的打死他?
周希汉因顶撞上级被打了20军棍,何畏之后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特意嘱咐手下要照顾好周,想办法弄只老母鸡来炖了。由此可见,何畏也并非全无人情味的粗莽暴汉。
历史人物是立体化、多层次的,绝不能将其脸谱化。即便是何畏这样一个充满负面评价的人物,其人生历程中也有诸多闪光点。
【北伐军政治部合影,后排右一为何畏】
何畏出生于1900年,比彭德怀小2岁,比徐向前大1岁,比林彪大7岁。他是海南博鳌人,三岁随父去马来西亚,长大成人后因参加反对殖民运动而被英荷殖民当局驱逐出境。何畏回国后就读于厦门大学,毕业后去香港一家服装厂工作,25岁那年参加省港大罢工,一年后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和许光达、宋时轮、张宗逊、杨至成、谭希林、郑庭笈、邱行湘、郭汝瑰等人同学),毕业后参加广州起义,之后奉命潜入越南,和越南游击队一起和法军作战。
在越南的这段经历,积累了何畏的游击战经验,同时也让他对广西的地理民情非常熟悉。正因为如此,组织上派他到广西参加百色起义,在红7军当营长,正式开始了他的红军生涯。何畏不仅作战骁勇,而且智计频出,在红7军中无人不知,有人称他“小诸葛”,也有人叫他“拼命三郎”,可见他是难得一见的智勇双全人才。
红7军进入江西苏区后被编入3军团,何畏仍是营长。从自身条件来看,何畏在红军干部中有极大的优势——在国外参加过反帝斗争,上过大学,黄埔毕业,在国外打过游击,在国内参加了两次起义。论阅历之多、文化水平之高、斗争经验之丰富,红军干部中确实少有人比。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工人出身,自带先进属性。在以农民为主体的红军队伍中,这样的出身为他加成不少。
如果何畏一直留在江西苏区发展,日后的人生轨迹可能会大不一样。但不知为什么,他在1932年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去,从此在张主席的麾下做事,而且成为张的铁杆心腹,这就注定了他大概率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在红四方面军,能在张主席的残酷整肃下活下来的干部,要么是对张死心塌地,要么是特别能打仗,而何畏两者兼而有之。1933年,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击破敌军三路围攻,一时兵强马壮,全军扩建为四个军,何畏在张氏的推荐下成为红9军军长(政委詹才芳),和王宏坤、周纯全、李先念、王树声等响当当的人物平起平坐。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的懋功会师。这是长征中的一件大事,在许多叙述中都只说红30军政委李先念率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和一方面军会师,却不提何畏。实际上,四方面军在5月份就做出决定,由何畏和李先念带先遣部队进入懋功地区,为一方面军打开通道。最早和一方面军会师的部队是25师74团,而这正是红9军的部队。一路追剿红军的薛岳这一次的情报很准确,他给蒋氏的电报中说和朱毛部会师的是9军何畏部。
在沙窝会议上,张主席伸手要权,陈昌浩、周纯全、徐向前、李先念、何畏、傅钟地位全部上升,何畏成为候补委员,也可见他是四方面军最核心的人物之一,地位高于副总指挥王树声。在张氏割裂红军的问题上,何畏是坚决支持张氏的骨干之一,甚至发生了何和余天云一起持枪威逼朱老总的事件。
在许多叙述中都说,陈昌浩曾试图说服张闻天,让他拿出总负责的权威,让毛周朱接受张的意见南下,一旁的何畏讥讽张闻天是汉献帝。这件事不见正史记载,未必真有其事。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方面军单独北上后,陈昌浩把部分领导叫来商量,到底要不要动用武力。何畏和李特(四方面军参谋长)都主张派部队去追,徐向前坚决反对。大部分人支持徐向前,陈昌浩在大事上也未糊涂,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何畏追随张氏的种种露骨表现,使得他在张氏失势之后处境尴尬。当然,他最后选择离开队伍,也和当时对张氏的批判牵连到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有关。试图离开延安的也不是只有何畏,许世友就准备带头回老家打游击,只是被及时制止。许世友后来说,最初在批判张氏罪行的时候他并不做声,但后来有小道消息说要枪毙周纯全和何畏,他觉得自己也是军级干部,很难脱干系,这才下决心要走的。
【许世友】
这次事件发生后,何畏的心理负担更重,因为当时就有人说许世友、王建安等人的出走是受到何畏指使的。幸亏当时负责审查的董必武秉公执法,力陈许世友等人绝不能杀,他们确实说了一些过头话,但都是一时冲动的激愤之语,不能当成审判的依据。另外,董老还强调了最有说服力的一点,那就是这些准备出走的干部都是个人行为,他们之前并没有和部队有任何联系。要知道,当时在陕北的四方面军还有4军和31军,实力是要超过一方面军不少的,如果真要发动叛乱,局面是难以收拾的。
【到达陕北的红四方面军】
在四方面军干部中,何畏显然是和许世友等人被区别对待的,许世友等人日后都被称作“好同志”,而何畏则被多次公开批评,例如贺龙就曾当面骂何畏是“乱弹琴的工人”,要他老实承认错误。主席则说何畏和张氏一样,都是“没有完全彻底的深刻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何畏和张氏一样,选择了不辞而别,于1937年4月悄悄离开延安,从此人间蒸发。其人生结局有几种说法,但都是真假难辨,终成千古之谜。
出走是一条不归路,何畏从此成了反面典型。主席在谈到对待四方面军干部的问题时曾说,四方面军除了何畏以外都是好的,何畏便成了四方面军唯一的“坏人”。这样的评价,属于盖棺定论。假如当初何畏能像周纯全那样,深刻认识自身问题,留在革命队伍中发挥作用,即便是出于对四方面军干部团结的着想,也一样有光明的前途,授衔时至少也应是上将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汉知个人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