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排行老大叫伯?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摘要
您好,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古代,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有时也作中),叔子则不一定是第三子,幼子(最小的儿子)称季。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儿子,那么第三子可以称“叔子”,也可以称“季子”;如果一个人正好有四个儿子,那么叔子就是第三子;如果有四个以上的儿子,那么除老大、老二及幼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叔子。因为“叔子”的不确定性,所以后来就改用了其他表示法。如:老大称长子,老二称次子,老三称三子,老四称四子,老五称五子,……,最小的儿子称幼子。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1-28长子,次子,季子,喜子,第五,第六怎么称呼您好,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古代,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有时也作中),叔子则不一定是第三子,幼子(最小的儿子)称季。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儿子,那么第三子可以称“叔子”,也可以称“季子”;如果一个人正好有四个儿子,那么叔子就是第三子;如果有四个以上的儿子,那么除老大、老二及幼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叔子。因为“叔子”的不确定性,所以后来就改用了其他表示法。如:老大称长子,老二称次子,老三称三子,老四称四子,老五称五子,……,最小的儿子称幼子。也有这种说法三叫偏子,四叫内字,五叫鼯子,从六开始都叫儿子,最小的叫幼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农家代表—农耕始祖神—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生肖大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生肖代表神农氏族1
神农氏,华夏最为家喻户晓的上古大神之一了。传说他牛首人身,有着通体透明的玲珑体,守着一条神奇的褶边,遍尝百草,教民稼穑。它不仅是华夏民族的农耕始祖神,更是博大精深的中草药文化的开创神。炎帝和神农并称事情,以后的事情就如同伏羲和叹号一样,在先秦的记录中,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关联的。诗文中说炎帝神农也。从这里开始,人们才把炎帝和神农之间划上了等号。假如我们从上古神话史谈起的话,神农的历史恐怕要比炎帝早得多了,而且神话故事也更加内容丰富一些,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了。
神农
淮南子修务训中说,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此之时,一日而遇70度。淮南子的这段话,可以算是神农尝百草神话的最早出处之一了。故事内容简单而淳朴,神农为了让百姓摆脱困苦的生活,开始教授大家生存的技能,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来源以及救治疾病的草药,才开始品尝各种各样当时未知的植物,最多的时候,一天的时间内可获知70多种有治疗效果的植物。淮南子中所谓的毒,不能简单理解成中毒,并非说的是神农尝百草一天要中毒70次,而是说他一日之中能够辨别70多种草药的药物特性。在上古时候,先人们把所有能治病的药物都换成毒药。素问异法方异论中说,其病生于内,其志意毒药。我们先人的观念中,所谓是药三分毒,只有依靠药物的毒性才能治疗人体内的疾病,这种毒性就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谓的药性。医圣张仲景也曾经说到过药。为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也能治病,皆谓之毒。又说,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医学问答中也说,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治。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现在我们常常说的以毒攻毒,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早期的神农尝百草故事是一个更接近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几乎没有什么神话的意味。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故事渐渐地产生了神话色彩。
神农雕像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里记载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到了晋朝,直接亲口品尝百草,日遇70多的神农,摇身一变,手里多出了一件神物,神鞭,他只需要用这条神奇的鞭子鞭打百草,就能够马上知道百草的药性。有了这件神器的加持,神农不仅提高了尝百草的效率,而且规避掉了中毒的风险,更主要的是让神农尝百草故事增添了神话的色彩。神农鞭百草是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版本,比如说在元末明初的说法中就记录了一种更为有趣的说法,传说在神农氏,神秘的白民国人献给了神农一种神奇的药兽。这种药兽有一种特殊的技能可以帮人治病,如果有人生病来求医治的时候,只要轻轻地抚摸药兽的身体,用白民国人特有的语言告诉他病人的病情之后药兽就会自己跑到深山野外去衔回来一味草药,只要把药兽带回来草药捣碎给病人服用,就一定能够药到病除。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能够识别草药药性的对症下药的神兽。虽然说这个故事新颖而奇特,但是却把识别草药的能力从神农身上转移到了药兽身上,削弱了神农在尝百草中的主要作用,已经偏离了神话故事本身的内涵,只能作为博人眼球的一家之言罢了。到了明末,神农又被赋予了另一项颇具现代医学意味的神一技能玲珑体书。传说神农的身体是完全透明的,就连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神农在品尝百草之后,可以看到植物进入身体之后的消化过程,从而通过这个观看直播一样的过程领悟和理解草药对身体的药用效果。这几乎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X光机和CT机。虽然我们动一动脚趾头就能想到,哪怕真的能够看到草药在进入身体以后的完整消化过程,对于理解植物的药效也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但是我们的古代先人这种富于未来科技感的想象力,也足够值得我们给他们点上一个大大的赞。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被历朝历代的神话加工之后,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个牛首人身的神农拥有着透明的玲珑体,手指着边尝百草的神话故事了。而在黄帝内经中更加靶向,称之为神机。
神农本草经典籍
在荒蛮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们不可能有任和药物相关的完整的知识储备,更没有现在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他们的医疗行为都是从自然界中的像去获取启示。比如说具有活血破血功效的中草药,他们的植物形态常常是带刺或者叶片呈现出锯齿状,这类植物呈现出来的特征被称为针刀,向它向先人们启示的这种植物可能具有活血破瘀的功效。又比如说具有利尿功效的中草药,往往具有管状而中空的。他们直接以其外在的形态向先人们提示了它存在着利尿的功能。又比如,能够治疗关节肿痛的草药往往是唐洁类的草药,他们的像常常表征着动物的四肢和关节。所以,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故事应该是以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先人们的确曾经品尝过百草。仙人们在品尝百草的时候,并不是盲目地胡乱尝试,而是根据百草的项目来进行有的放矢的验证,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应该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草药的知识在我们古代称之为本草学,内容不仅包括植物,还有动物和矿物等,其中植物药占绝大部分,所以被称为本草。根据中国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记载,以及济青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以及距今60到80万年的南田人时代,我们的上古先人们就学会了用火来烤熟食物,用百草来治病救人。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发明了驯化种植野生动植物和耒耜耕地以及采药的石器,五六千年前就发明了青铜器和铁器,碾药用的石窝、将窝、碾槽等等。到了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当时的世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著作,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草学历史要早了数百年,更加遑论明代的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整理编写的本草纲目,更是国人皆知,享誉全球。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以神话的形式流传数千年以上至今。但是,故事背后的本质是我们民族的上古先人们勇于探索的伟大壮举,更是饱含智慧和实践的高尚行为。正如大家普遍认同的一样,神农氏指得很可能不是某一个人,甚至可能不是某个时间段的单个氏族部落,而是一个以农耕和种植为主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长期存在的部落群,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着百草的药用知识。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形成了现代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中草药知识,正是这些上古时候无数的神农门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民生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我们的中草药文化,是一个如同汪洋大海一般庞大而深邃的知识体系,里面包含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如果我们能够多花一点时间去深入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可能就会发现,我们上古先人们留下来的智慧,极有可能比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数理科学更高维度,更接近那个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的宇宙真相的高阶科学。
什么生肖代表神农氏族2
姓氏与图腾
我国有多少种姓呢?唐代初年编修的《大唐氏族志》中收录了293个姓;唐代中叶人林宝编撰《元和姓纂》,收入了姓氏1233个;中国古代幼儿启蒙读物中的百家姓是北宋时写的, 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
复姓30个,一共438个。宋朝人撰著《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别收的姓氏为2255和2568个。此外,明朝人陈士元所《姓觿》一书,收录姓氏3625个。现代人编写的姓氏书籍,也都收录了较多的姓氏。其中最多的是《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入11969个,《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收录12000多个。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实际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约有20000个之多。而在这些姓氏中,有一部分姓氏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
在原始时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这便是图腾的原始模型。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在原始人眼中,图腾是群体的祖先,在他们看来,群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的。
早在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到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比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再比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而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则更多。比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一些常见的姓氏图腾

黄字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即双珩之所合成,也就是璧,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上面的一横是玉衡,下面是二系垂。中间的璧,古代又叫“璜”。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可见,“黄”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佩玉,在商、周青铜器文中,凡言赏赐佩玉,均用“黄”字。

蒋姓是掌握建木天杆刻度的氏族。“蒋”,由甾木、寸、爿合成。甫木设在中,筑坛台需要把土加高夯实,于是发明了版筑垒壁的筑墙技术,“爿”即版筑的“版”。坛与版筑合文为蒋。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居住在汤谷帅氏族古代传说采用扶桑纪历。

陈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陈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东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扶桑、若(叒)、建木。日在木下为杳,日在树顶为杲,日在地平为旦,日在山下为昏,日在午前午后为昃,当槫木转为建木天干时称为“重”,所以古代“重”、“东”为一义。树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为陈,古代有陈仓、陈留、陈等,它们都是天文观测中心,也都是当时陈的首都或京城。

孙姓是弇兹氏以玄鸟作为图腾的一支的族称。由跪着的老祖母弇兹氏和她生育的一大群玄鸟的后裔组成,表示子子孙孙世代绵延不绝。诒弄子孙,满溢天伦。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较多的姓氏。西周时,周武王将康这个地方封给他的弟弟姬封,后来又将卫地封给姬封,所以历史上称姬封为卫康公。卫康公的后裔有个叫惠孙的,居住在今河南,后来惠孙的子孙就以孙作为姓氏,就是孙姓。

“龙”“凤”守护“门”内之供奉,为祭祀或守宗庙之族。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4、出自其他民族改姓。5、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据《姓谱》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得姓始祖:仲奕。

蔡姓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因为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种长尾鸟是山雉。这个字后来又衍化为“刈”。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面的鸟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周公封文王孙胡于蔡,称蔡钟,子孙以国为姓。

贾姓是源于炎帝氏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集市。所以贾由“西”、“鸟”、“贝”、“基”组成。鸟代表日,“西”、“鸟”合文代表炎帝,发祥于西华,陈于“基”上,以待交易。可作商人解。倾向作解凤凰作歌乐,为崇凤之族。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贾伯之后。②出自狐偃之后,以邑为氏。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贾公明。

张姓是炎帝共工氏的文明创造的图腾标志。它的本义并不是长长弓箭。“弓”实际上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钺”是模仿其形状而来。共工氏是张氏的始祖,远古三苗之一柯乌耶劳的嫡传。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

刘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的系的鸺鹠族的族称。“留”由“卯”和“田”组成,后来演变为刘。留的本义是掌管测定春分点的氏族。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秋门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

赵是东夷民族少昊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赵”是“肖”的繁体,“肖”是“赵”的简体,同时又可作“御”。因为秦(赢)姓的祖先受封于伯赵氏的旧地,他曾为周幽王驾车有功,赐地在赵,所以“赵”、“肖”“御”又为一字。造父祖为皋陶,皋陶以玄鸟“伯赵”为图腾,故赵父从“肖”图腾。

田园小桥流水,领受封地,感恩之族。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后,以采邑命氏。②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③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其后世子孙以国为氏。④出自其他民族。始祖:潘崇。

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

康是天表重的简化。伏羲氏木正共工氏康回嫡传子孙。共工氏因主持天表而称为康回。“回”是灵台方坛。康上为牙璋,中为玑盘,天竿两侧四点为圭度,即八卦历度。周有康叔,得康姓。始祖:康叔。

王姓是远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王姓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作成的王冠。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太阳的周天运行就是太阳每天从东边地平线升起,渐渐运行到天顶(中高天),再西落地平线这一运行轨迹形成一个周天历度。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丁是炎帝第五世祝融氏一支的族称。丁为金属楔子。丁的图腾由金属楔子和祝融氏的图腾火龙组成。祝融氏为火正,世代掌管“铸融”,即金属冶炼,冶炼出的像丁字形的金属楔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做契刻的刀,也称为治,同时又是刑具,用来行刑的。作刑具时又写作“辛”,同时还代表权杖,所以在图腾上方加“辛”字符号的都为帝。为崇龙之族。

叶氏图腾表示的东西很明显了,司农之官或农耕之族。叶姓起源,一、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二、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三、少数民族叶姓;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田姓以田正官职为氏族的族称。田正主管田地禾苗,炎帝、神农、三苗都设有田正,所以以田为姓。田是苗的简体字。苗又等同于猫,田正是养猫来消灭田里的田鼠的官员。胡公满11世孙子完食采于田邑为田氏。井田农夫,或井田之受封之爵。为耕而富足之族。始祖:田完。

周本是周族人的族称,这个族称图腾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传说。周人的始祖弃刚出生时,他的母亲以为不吉祥,把他丢弃在冰上,被一只大鸟所救才得以不死,他的母亲感到非常奇怪,又把他抱了回来,后来,弃成为周人的农业始祖后稷。“周”与“稷”都是大鸟救弃的图腾记述。古文“周”是鸟和“田粟”的合文。

魏姓是以委蛇肥遗龙虺为图腾的炎帝支鬼姓的苗裔,其始祖是共工氏与蚩尤氏,两族为世代郎舅亲,共同以肥遗龙(一头双身龙)为图腾。魏图腾由三部分组成,左边的女性象征炎帝魁隗氏的母亲任姒,右边的一头双身龙象征鬼,中间的禾代表他们的农业发明。周文王裔孙毕万受封魏邑,子孙以国为姓。始祖:毕万。

白姓是以皇鸟为图腾的分支,由“鸟”和“白”组成义鸟载日飞行,与皇同义.白乙丙。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孔是玄鸟族裔的族称。少昊玄枵是孔姓的始祖。孔由左边人形的子,右边展翅飞翔的玄鸟组成。子得于“玄鸟殒卵”的传说。“玄鸟殒卵”是东夷民族的一个传说。少昊的后裔帝喾陪同妻子简狄和建疵到桑社游玩,飞来的燕子产了一卵,简狄把卵吞吃后就生了商的始祖祖契。所以“契”以子为姓。孔姓也是子姓的分支。 始祖:孔父嘉。
姓氏的来源、含义
在历史上,有的人以官职为姓,如姓候、帅、司马等。有的人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有的人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有的人则以自然界的物为姓。日本人有很多姓也是向中国学的。现在,中国人的姓氏还出现了江河湖海、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东南西北、大小多少等词类,甚至有外国人的称谓。中国人的姓不仅是个代号,它既与时代紧密联系,又具有历史的含意。
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祝、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另外,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呼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呼衍氏,也称呼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序为氏
以序为氏者, 一是指以始祖排行顺序为姓。如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仲、叔、季等姓氏。如鲁桓公之子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他的子孙便称为孟孙氏,简称孟氏。仲孙氏、季孙氏等姓氏均属此类。
二是以表示事物的先后次第为姓氏。如汉初迁六国后裔及豪强大族于关中,齐国田氏分支较多,为便于区分,分别排列为第一氏、第二氏到第八氏,后世遂有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等特殊姓氏。
三是以表示时间先后、岁时顺序的序号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原为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演变为姓氏。传说混沌初开之际,天皇氏有十二人,为使十二兄弟“轮流相合,周而复始”共理天下,便商定以“十天干以定岁次”,“立十二地支,以定四时”。这种传说虽难以考定,但从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中可以确知,商代开国之君成汤号“天乙”,成汤之孙号“太甲”。此外尚有“祖乙”、“外丙”、“仲丁”“太戊”、“雍己”、“祖庚”、“帝辛”、“外壬”等商王名号,可见后世以十天干为姓氏的姓源由来已久。
同时,在《史记》、《路史》、《姓苑》、《姓考》、《姓解》等姓氏书中,也都载录了子、丑、寅、卯等以十二地支为姓源的姓氏。
以爵为氏
以爵为氏者,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王、公、侯、公孙、公士、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王”(由少数民族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成为中国大姓。
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区分“族系”,衍生出:“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王叔氏”;“公氏”则有“公子氏”、“公孙氏”的区别。
以名、号为氏
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与“以名、号为氏”相同的另一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白乙丙之后(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为氏,称为孔氏。
以谥为氏
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名臣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以技艺为氏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氏、药氏皆为此类。
以德行为氏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以事为氏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浞的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以物为氏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长梧氏、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
以任所为氏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权氏、沈氏、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权县、沈县、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赐姓、冒姓、改姓
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多达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诸种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宋代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上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其它姓源
中国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如古代有一种“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说:“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人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错杂。为区分族别,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据古代韵律而定姓氏。如《汉书·京房传》记载:“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此外,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也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商、周、秦、汉等。还有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姓为氏、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简化改姓等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以一一列述。
综述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著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什么生肖代表神农氏族3
黎城,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能够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女娲补天之地,是古黎国(伊、耆国)、黎侯国的所在地。是黎民百姓的发源地。要说清黎城与黎民的由来,必须先弄清平原的形成过程和人类向平原的迁徙、黎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脉络,及古黎国的历史由来,否则,都无法理解。
平原的形成过程与“女娲”生存环境
应该说无论大平原,还是小平原,都是因水对地貌长期的侵蚀、搬运和淤积囤积作用而形成的,如:华北平原,太原一带的平原,长治市区平原等。而在农耕文明之前,这些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古人类根本无法在此生存,远古农耕文明之前,神农氏炎帝还远未诞生,还是“女娲”时代,即母系氏族时代,人类还无衣可穿,无家庭和姓,不存在种地,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无房子和人工窑洞可住,人类只能适应大自然,在有条件满足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山岳地带生存。靠住天然山洞,采摘野果,打野兽为生,但有此自然条件且古人类能越冬的区域并不太多。
黎城——“女娲”补天之地
女娲补天是一种神话传说,但女娲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确是存在的。黎城猫崖洞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证明黎城早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活,这个时代还是母系氏族时代,还远未进入农耕时代。
女娲补天
为什么远古人类能在黎城生存?为什么说黎城是女娲补天之地?为什么黎城不仅境内有广志山(王至山)、三皇脑等众多古人供奉女娲的庙宇,而且古人供奉女娲的代表性庙宇,东、西、南、北四个顶(鼎),都是围绕着清漳河、浊漳河之间的黎城(今属涉县东顶往北100多华里的青塔、南艾铺、寺子岩,原属黎城,1946年才划归河南涉县。平顺明嘉靖八年立县时,将黎城浊漳河沿线的耽车、石城等五里27村划归平顺)?远古人类在一个地方能不能生存,能否越冬是关键。黎城是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
住:黎城有数以百计的各种山洞分布在清浊二条漳河间的大山之中,最深的山洞达几华里,可满足古人类越冬居住。
吃:黎城不仅水果品种数量丰富,野鸡、野羊、野猪众多(1948年还打死一只老虎,至今山上仍有豹子),而且古人相传下来的黎城四大宝,花椒、核桃、柿子、枣(包括黑枣、红枣)享誉古今,尤以核桃、柿子为代表的多种古人类越冬干果主食品为其他区所不及。如:与黎城紧邻的潞城、襄垣、武乡及长治周边的屯留、长子、高平均没有。(气候环境不适应)。有的农耕文化学者发表文章,为了说明某地是炎帝故里,是农耕文化发祥地,说这里水草丰盛,古人类捕鱼吃虾。但却忘记了,冬天光着身子又无住的地方,砸开冰窟窿,下去捕鱼吃虾能行吗?连女娲(古人类)都无法生存的地方,能出神农氏炎帝?
水:黎城是富水区,除清浊二漳环绕外,黎城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山山沟沟都常年有泉水,四季流淌不断。
黎城居住、越冬食品、吃水条件的广泛合理搭配保证了女娲(古人类)在黎城的繁衍生息。为伏羲氏、神农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九级浮屠碑
农耕来源及黎姓诞生
当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经过漫长岁月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明了种植,神农氏诞生。若干年后神农氏族中有人发现了嘉禾,这种嘉禾就是黍,粮食产量和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发现嘉禾的族长就是炎帝。人类生存生活的发展需要,以刀割黍,黎民诞生,黎民结社,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黎国诞生。以国为姓,黎姓诞生。
耒耜
黎城古人类文化遗址的链条体系
黎城古人类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上世纪60年代猫崖洞的发现证明,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洪荒时代,黎城即有人类在此生活。2000年靳家街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证明:遗址面积非常大,达1.2万多平方米。时间跨度非常大,上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夏商周三代以及汉唐,主要文化层在距今5000年至7500年,文化层重叠交错,有房址、陶窑、壕沟、墓葬、灰坑,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蚌类工具、动物骨、角等,其中发现有比甲骨文更早的陶文“黎”字的早期象形字。多种史书记载的黎城县东18里的黎侯国,现土城墙遗址仍部分保存可见。上世纪60年代考古发现的黎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望壁、赵家山、仵桥、北泉寨等多处遗址。据《中国历代货币》记述,春秋时期的“耒”空首布币解释:“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此为中国最早以农具命名的地方。黎城柏峪村,清代以前一直称百谷村,相传是神农尝百草获五谷的地方。黎城故县村的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宝泰寺“九级浮屠碑”载:“旁冲黎国,斜指潞川,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感皇帝之恩,追从之迹,还与旧所,重营九级浮屠”。这是中国记载炎帝活动最早的碑刻,明确这里是黎国。立碑时间距今1433年,还是重修。2005年黎城塔坡水库西周黎侯古墓群的发掘,分别有一鼎一壶上有铭文,证明黎城是古黎国和黎侯国的所在地。黎城中庄村村民上世纪60年代在广志山(王至山)崖洞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神面纹青玉戚(现存于山西博物院),象征着统治的权利,应是帝王的兵符或祭天信物。
广志山
伊、耆地的由来
黎城,古称伊耆,是古黎国、黎侯国所在地。伊,即最早开始的地方,耆,即最古老的地方。《山西名贤辑要》载:“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尧初号伊耆氏,实原于此”。《竹书记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伊耆氏”。这说明炎帝、尧帝都是伊耆氏,都是伊、耆之地人,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都是古黎国走出来的人。
百姓的形成
社会发展进入农耕文明之后,炎帝获得了嘉禾,黎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有了向山下,向平原迁徙,开疆拓土的需求和能力,黎民先向无人的山岳地带迁徙,进行水面较少区域的治理,后大禹治水,将水引入河流,归入大海,华北、太原、长治等平原出露。黎民向上党平原、太原平原、华北平原、以及临汾、运城、山东、南方、东北迁徙。生产力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族群、不同区域的利益政治团体或国家,土地争夺、矛盾、战争、帝王分封,不同的姓出现,百姓诞生。百姓诞生之后为生存,又向更广的区域迁徙。
神面纹青玉戚
黎城是“黎民”诞生地
百姓从黎民走来,黎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炎帝故里,是尧帝故里,是“黎民”诞生地,是黎氏祖根地,是黎民百姓的发源地,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女娲圣地。勤劳朴实的黎城人民,脚踏伊、耆大地,必将以崭新的姿态,驻足三皇垴,览胜美华夏,拥五千年文明之自信,笑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孙广兴)

父者,长辈也;夫者,同辈矣!
姑父:姑(妈)、姑(姑)的丈夫,因为高自己一辈儿,所以曰“父”;姑夫,大(小)姑子的丈夫,因为与自己同辈平辈儿,所以曰“夫”——大(小)姑子的丈夫。
姨父,姨妈或姨娘的丈夫,因为高自己一辈儿,所以曰“父”;姨夫,大(小)姨子的丈夫,因为同辈平辈儿,所以曰“夫”——大(小)姨子的丈夫。
如此简单的问题,何以争论不休呢?!
秦汉隋唐以来,陕西关中一带,父亲一般称呼为“达(dá,阳平声调)”,也有称呼为“爹(dié,阳平声调)”,就一个字“爹dié”,不同于普通话中的爹爹diēdie(阴平和轻声),当然还有把自己的父亲叫“爸bà(去声)”,也就一个字(与普通话里把自己的父亲喊“爸爸”bàba,是一个意思)。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自己的父亲在长辈中排行老大,儿女们不叫“达dá”而叫伯(关中秦音读béi,阳平),此种情况,堂兄弟对伯父的叫法一样叫“伯béi”。这种情况也有自己的孩子把父亲叫“爹dié”的(这时堂兄弟把伯父也得这样叫“dié”)。只有排行老大的男长辈,自己的孩子才能把自己叫“béi”,如果不是排行老大,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把自己叫“béi”,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渭南的富平等地方,把自己的父亲叫“dá”,把伯父也叫“达dá”,把比父亲小的血缘长辈也叫达dá,不过要在“达”前面加上排行序号,譬如“一达yǐdá”、“二达ērdá”、“三达sǎndá”、“四达sīdá”……,而只有自己的父亲不加排行,直接叫一个字“达dá”,以示区分。
首先说一点,拿“姑父”和“姨夫”作对比是完全把辈分给搞乱了,姑父是给晚辈人叫的,姨夫是给同辈人的一种称呼。
“姑父”和“姨父”是姑妈和姨妈的丈夫,姑妈是爸爸的姊妹,姨妈是妈妈的姊妹,无论是血缘上还是感情上,这两位都属于至亲之人,而她们的丈夫对于我们这些晚辈而言也都是父亲一辈的长辈,小辈人都要称呼“姑父”和“姨父”,晚辈是不能称呼“姑夫”和“姨夫”的,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在古代社会中,母族和父族地位肯定是不一样的,父族属于同宗家族,而母族则只是亲族。
(中国古代的家族和宗族都是以父系为单位)
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边都是亲戚,没有那么大差别。咱们平常管大伯、叔叔叫伯父、叔父或者是大爸爸、二爸爸,因为这些人都是亲爹的兄弟,是血缘上的至亲,所以咱们也尊称为父亲或爸爸。
但是对于母亲的兄弟,咱们平常同样也是视之如父,“舅父”这个称呼可是流传了好几千年了。“舅父”一词最早的出处来自于《史记·孝文本纪》的一句话:“封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可见“舅父”这个词早就有了,而且还是一种很正式的称呼。(卫青就是霍去病的舅舅)
同理,在中国古人看来“姑妈”和“姨妈”没有很大的内外之别,都是妈!虽然姑妈和你是一个姓,但姨妈同样也是疼你的,作为妈妈的姊妹,很多人在姨妈面前同样是备受宠爱。(慈禧就是光绪皇帝的姨妈,只不过她娘俩的关系布什很融洽)
既然都是妈,那么妈妈的对象就是爸爸了,所以也有了“姑父”和“姨父”这两个称谓。不存在只有“姑父”而没有“姨父”的情况,“姑父”和“姨父”在汉语中是都存在的,只不过这两个词都是敬语,都是给晚辈叫的。
至于“姑夫”和“姨夫” 这两个词就比较偏中性了,基本上都是给平辈人叫的。
例如北方很多地区,女人管丈夫的姐姐叫“大姑姐”或者“大姑子”,管丈夫的妹妹叫“小姨子”。管丈夫姐姐的对象就叫“大姑姐夫”,管丈夫妹妹的对象叫“小姑姐夫”。
而男人则管妻子的姐姐叫“大姨子”,管妻子的妹妹叫“小姨子”。管妻子姐姐的丈夫叫“大姨姐夫”,管妻子妹妹的丈夫叫“小姨妹夫”。
“姑夫”和“姨夫” 的称谓应该是从“大姑姐夫”和“大姨姐夫”这里简化而来的。
总而言之,在汉语中“姑夫”、“姑父”、“姨夫”、“姨父”,这四个称谓是都存在的,都是一个意思,但晚辈只能叫“姑父”和“姨父”,绝对不能叫“姑夫”和“姨夫”,这是不礼貌的。
尽瞎写,平辈为夫,长辈为父。平辈,姐夫、妹夫,丈夫。长辈,姨父,姑父,伯父。什么姨夫、姨父的又引经据典的胡说一气,别把孩子教错了!此外,从读音也能分出来,全中国各地都叫姨父,为第四声,姨夫为平音,为第一声!张嘴叫姨父为姨夫的还从未听到!
人有三不亲:姑父姨夫,舅的媳妇。姨夫有叫姨父的,但姑父却不能叫姑夫的!就连舅母也不能叫舅妻、舅妇。为什么三不亲,偏偏姨夫垫底?
父是同姓长辈。
像伯父、叔父,他们像父亲一样亲,像父亲一样是长辈。如果叔父、伯父家无子还能过继。比如:袁保中将四子袁世凯都是过继给他的伯父袁保庆的。溥仪即过继给同治帝也过继给光绪帝。咋一看是父“亲”母“戚”,父亲的兄弟姐妹是亲人,母亲的兄弟姐妹是外戚。
父是异姓长辈。
像舅父、姑父也是带有父字,这个大概跟重男轻女有关了。父亲的家族都是亲人,女性的姑姑,很多地方称为姑母、姑妈,其丈夫自然是就是姑父。周世宗柴荣就是继承他姑父的皇位而改姓为郭荣。而唐高祖李渊要接他姨夫隋高祖的班,那是做梦。于是,李渊就把他表弟杨广的皇位给抢了。
夫是同辈亲戚。
这里的夫就是丈夫。丈夫为什么叫丈夫呢?
《说文·夫部》“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原来严格说起来,丈夫应该叫尺夫啊!后来,丈夫就成了老公的代称。同辈亲戚最典型的就是姐夫与妹夫,其意思就是姐姐的丈夫,妹妹的丈夫。而作为长辈的姨父为什么叫成跟同辈一样的姨夫了呢?要知道姨夫有时是妻姐的丈夫或妻妹的丈夫,也就有了大姨夫、小姨夫之说。
其实姨夫、姑父未必一定就是姑父比姨夫亲。但你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父亲这一支,最亲的叔伯(男),次亲的是姑妈(女),最后是姑父。而母亲这一支,很显然就要远一点,是舅舅的外甥,是外祖父的外孙,非常见外。而母亲的姐妹,则更低一个等级,就不要再说姨夫了。在古代甚至还有姐妹共侍一夫,并且往往都是妹妹级别低一些,这就是媵妾。典型的就是汉武帝的母亲跟汉武帝的姨母都是汉景帝的妻妾,汉武帝的母亲级别高。后来,也就有了姨太一说。姑表、姨表都是表亲,但差距非常大。从一个俗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点。
姑表亲(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表亲,姨表亲,不叫亲,死了姨娘断门亲
姨虽然比舅低一个等级,但因为她是母亲的亲姐妹,那必须还是长辈、亲人,所以还能亲切地称为姨妈、姨母。而其丈夫则是有的叫姨父(姨爸、姨爹),有的叫姨夫。关键看来往了?不过,最流行的还是姨夫,可见传统影响有多大。传统上姑表结亲是亲上加亲,而姨表就很少结婚。不过,依据当今的《婚姻法》,不过是姨表还是姑表都不应该结婚的。
农村老话还说:
“姨夫不是亲,牛屎不是粪”
可姨夫关系之疏,更有甚者,两男同狎一妓,也互成姨夫。唉,可怜的姨夫!
姑、舅、姨为父母三党,是主要亲戚。姑姑是父亲的姐妹,舅舅是母亲的兄弟,姨妈是母亲的姐妹。
通常对姑、舅、姨的称呼为:
姑爷,(或称姑父),姑妈,(或称姑母)。
舅爷,(或称舅父),舅妈,(或称舅娘、舅母)。
姨爷,(或称姨父),姨妈(或称姨娘、姨母)。
同样是长辈,我们称姑妈的丈夫为姑父,称姨妈的丈夫怎么就为姨夫呢?姨夫是指妻子的姐夫或妹夫,妻子的姐姐为姨姐,她的丈夫就是姨姐夫,妻子的妹妹为姨妹子,她的丈夫就是姨妹夫。不要认为是姨妈的丈夫就称姨夫。虽说夫与父基本同音,声调却不同,夫是一声,父是四声,听起来差不多,意义却天差地别。不要弄错了哦!
题主有此一问不足为怪!我看过几篇网络小说,都把姨父称做姨夫,这是错误的!
姑父用“父”,姨夫用“夫”。
关于“父”与“夫”谁亲?其实《左传》里记述了一件真实的故事。
一个出嫁的闺女问她母亲:
“父与夫,二者孰亲?”其母答:“皆亲。”又问:“二者亲情孰甚?”其母曰:“父甚于夫。
这位母亲一开始回答是二者皆亲,女儿进一步问,谁更亲?母亲说,当然父亲更亲。
原因是什么?
母亲的解释很现实:未嫁之女,人人都可以成为丈夫,丈夫不确定,而父亲是固定的;出嫁之后,丈夫没了可以再嫁,父亲没了就没了。
丈夫是人伦,父亲确是天定。
父亲只有一个,而人人都可以成为丈夫。对,这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来源。
现在这个成语是骂一个女人品行败坏,生活不检点的,但是她最初的意思,就是源于一场政治博弈,丈夫要谋害亲爹,出嫁女不知道在二者之间如何选择: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同床共枕的丈夫,结果这个女子听了她母亲的话,选择了父亲,将丈夫的阴谋告诉了父亲。
这在“出嫁从夫”的宗法社会,妻子的行为是被世俗社会诟病的。
古代社会以父系为尊,“姑姑”的丈夫,是奶奶的女婿,素来有“一个女婿半个儿”,要是姑父回来,那是一家人。
但是姨夫可能就不一样,他是母亲一支的亲属,跟父亲这边,唯一的关联就是娶来的媳妇,而媳妇嫁入夫家,本就从属于父系家庭。
大家看看《红楼梦》,黛玉是贾家的姑表亲,宝钗是贾家的姨表亲,黛玉对于贾家来说要比宝钗对于贾家来说,是不是要亲?
尤其贾母在的时候,黛玉那是贾母的外孙,黛玉身上有一半血缘来自贾家,而宝钗之于贾家就没有血缘关系,自然而然,黛玉的父亲与宝钗的父亲对于贾家来说,要关系近得多。
因此,知道这些,以后称呼要规范了,姑父就是姑父,尽量别称“姑夫”。姨夫还是别称“姨父”的好。不过现在家庭孩子都少,已经没有那么多恼人的亲属关系在里头纠缠。
我小时候,在大家族里生活,小小年纪就被不同辈分的家族的人称为“姑姑”,甚至“姑婆”,好不尴尬~
故事链接:
公元前六九七年,郑厉公姬突在位的第四年,厉公因为不满祭仲把持国政,与雍纠密谋除掉祭仲。雍纠回家后,妻子祭氏察觉他神色有异,笨男人被妻子套出话来。祭氏回娘家问她母亲说:“父与夫,二者孰亲?”其母答:“皆亲。”又问:“二者亲情孰甚?”其母曰:“父甚于夫。”祭氏问:“何也?”其母答:“未嫁之女,人尽可夫,夫无定而父有定;已嫁之女,有再嫁而无再生。夫合于人,而父合于天。夫安得比于父哉!”祭仲妻这番话掷地有声,说的头头是道。雍氏听了母亲的话也觉得有道理,就把丈夫和厉公的密谋告诉母亲转告祭仲,于是祭仲先下手为强干掉雍纠,厉公也只好出奔蔡国。
古代对于辈份区分很严格,称谓也是有区别的。但是有两种称谓发音相像,但意思却截然不同。
这就是今天的题目: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而姨夫是丈夫的夫?
何为姑父?有书君特意百度了一下,姑父的意思很唯一,就是姑妈的丈夫,有的地方也称为姑爸。
而当百度姨夫的时候,有书君却被答案弄得有点晕。
姨夫,有三种不同含义:
1.妻亲的姊妹夫,是亲戚间称谓的一种,即指妻子的姊夫/妹夫,即姨子的丈夫。
2.母亲的姊妹夫,是亲戚间称谓的一种,即指妈妈的姊夫/妹夫,即姨母的丈夫。
3.共狎一妓之两男互称姨夫。
在此我们可以摒除第三种解释,着重看一下前两种。
仔细看来,这前两种解释天差地别。因为这两种的解释可不是同一辈份的人!
一为妻子姊妹的丈夫,这可是与自己的同辈;二为母亲姊妹的丈夫,那可就是长辈了。
首先,我们将姑父与姨夫的第一种解释作比较。
用这两个称谓进行比较,相对好理解。最直观的解释便是这两种称谓并不是同一辈份的人。姑父是姑姑的丈夫,而姨夫的第一种解释是妻子姊妹的丈夫。
前者是长辈,与自己父亲同属一个辈份,所以使用“父”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妻子姊妹的丈夫,与自己的妻子的丈夫,也就是自己是一辈人,所以用丈夫的“夫”,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我们将姑父与姨夫的第二种解释作比较。
对于这两种比较,有书君就需要更加深入了解释了。对于姨夫的第二种解释,是母亲的姊妹的丈夫,也就是说这个姨夫与母亲、父亲同属一辈人,如果按照正常来说,也应该与姑父相同,都用“父”而非“夫”。
但是,这里面就有更加一层深意了。是“姨夫”而不是“姨父”,主要的原因是“姑”与“姨”的区别。
姑妈是父亲的姊妹,作为古代以男方为尊来讲,姑妈是嫡亲的亲戚;而姨妈是母亲的姊妹,对于男方来说是外戚。
更直接的说姨妈是外人,那姨夫就更是外人。
名着《红楼梦》中就有很明显的姑表亲与姨表亲的例子,宝玉与黛玉,就是姑表亲,也就是说黛玉的母亲是宝玉的姑妈;而宝玉与宝钗是姨表亲,也就是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妺妺。
从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关系中,您是不是可以明显的看出,姑表亲与姨表亲的亲疏关系了呢!
当然,对于“姨夫”与“姨父”还有其他的解释。有一些地方将“姨夫”列为口语化的称谓,而“姨父”是正规书面的写法。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将母亲姊妹的丈夫称为“姨父”,而对于妻子姊妹的丈夫称为“姨夫”。
有书君认为,这样的称呼比较适合现代生活。因为现在男女平等,不存在男尊女卑,对于姑妈与姨妈不应该再区别对待。
所以对于相应产生的“姑父”与“姨父”也应该是一致的。而对于妻子姊妹的丈夫。用“夫”却也相当恰当,毕竟是与自己可以玩在一起的同辈人,用“夫”也显得亲切些。
姑父与姨夫是古代因为以男人为尊,而产生的衍生关系。作为我们新时代的人,尤其80后是独生子女的年代,姑表亲与姨表亲几乎绝迹。
好在二胎政策的推出,让这马上绝迹的关系又复出了,也着实让人欢欣鼓舞。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伯是古代爵位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