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企业中国最有钱企业排名榜?

财富杂志每年都会评选500强企业,今年是中国公司上榜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中国大陆加上中国香港,一共有124家企业上到榜单上,美国数量是121家,第一次数量上中国反超,如果再加上中国台湾的企业数量加在一起的话,中国有133家公司上榜,而且可以预见到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再去评选榜单的时候,中国的数量肯定还会进一步的往上走,这种榜单到底怎么样去看?500强企业名单:中国未来什么企业最有“钱景”?我们的理解是不能把它仅仅看作一个乐子,高兴一下的榜单,其实这种榜单里面去看它局部的结构,到底哪些企业、哪个行业的企业上到榜单上从投资人的角度去看的话,可能会更加有营养。具体怎么说?这个榜单它是按照营业收入来排行的,谁做的生意收的现金流,做的营业收入大,谁就排在榜单前面去,它不是按照利润来排行的,是按照收入。在这个榜单里面,如果去看美国企业的时候,你会看到明显的按照不同的年代有代表性的企业出来。比如说二战之前的这种第一代的美国的巨头公司,其实是能源类的公司,比如说一些石油的巨头。二战之后是制造业的一些巨头起来,代表的就是汽车行业,比如说像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再往后等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出来的是一批计算机行业的代表企业,比如说IBM这样的企业。再后来就是90年代2000年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说微软。再靠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巨头,比如说像今天苹果、Facebook,都是基于手机移动通讯设备起来的新一代的企业龙头。榜单其实就是一个编年史,美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编年史,越靠前的比如说像当时能源类的巨头,钢铁类的巨头,它的占比越来越小。慢慢的后续年代的企业比例增加,后来出来的计算机、互联网,这一批新的企业占比数量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趋势。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如果想去享受到企业不断壮大的趋势的话,最好的就是去选择处在成长期和上升期的企业,比如说第4代和第5代的企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这是美国的情况。如果去看中国这次上到财富500强的企业里面,其实相当大部分,占比例最大的其实还是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能源类的企业。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包括国家电网,都是属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的支柱类的企业,上榜的数量是非常多的。还有第二代的企业,第二代的企业就是银行,银行是在后来中国慢慢做改革开放之后,银行系统才从财政部里剥离出来的,所以它是属于第二代的企业。另外就是银行伴随着还有另外一个板块也是崛起的,就是跟银行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房地产行业,这也是属于后来起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企业。这种企业其实在中国目前上到财富500强企业的榜单上的比例还是非常大的,大家可以看到碧桂园,可以看到中国的几大银行工农中建交和邮储银行,这些全部都是上到榜单上去的,它其实代表的是原来的经济。除了这个之外,中国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有一些新经济的企业上到榜单上,比如说最靠前的华为,不光是代表了通讯技术的领先的水平,而且它确实是掌握了很多硬核科技上到榜单上。另外就是中国新一代的企业,小米、京东、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也上到榜单上,它们其实有点对标目前美国最新一代的巨头,比如说对标的是Facebook,对标的是 Google、苹果,当然技术上可能它还是稍微有点差距,但是在体量上面,在营业收入上面已经几乎相当。我们每次说到投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性的公司,龙头性的公司的时候,其实我知道很多的朋友心里面会默默的打一个问号。投这种企业是不是它体量已经如此之大了,是不是已经触及到了行业当中的天花板?是不是触及到了这个行业当中没有办法翻越的瓶颈期了?我们说把时间线拉长,去看企业之间的更迭发展的历史的时候,就会看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巨头,即使它体量如此之大,它也代表的是中国目前这几代企业当中最新的一代。如果说心里面还是不安的话,还愿意去投上一代的企业的话,为什么对新一代的企业会忌惮?这个逻辑就会有点拧巴。所以我们这次看财富百强的企业的排名的时候,大家可以把中国和美国的互相对比着看一下,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在过去100年发展的一个更迭的历史。这样看的话,大家可能对于一些新兴的企业当中所谓的成长的空间,还有新兴企业当中未来发展的趋势会有更有定力的判断,这个是我们说到的新一代的企业,除此之外,在500强企业的名单里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如果去看美国的一些企业的时候,会发现里面出现了很多消费类的巨头也很正常,美国的消费主义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开始到达巅峰之后,整个的消费类的巨头很多是诞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仍然是有很多是保留在了500强的名单里面。可以看到消费类的企业基业常青的基因所在,这里面大家能够知道的,可口可乐这个是属于500强的企业,另外一个就是美国的沃尔玛,连锁大超市的企业,这些都是上到榜单上面去的,其他的感兴趣可以去找一下名单,瞅一下。这个说明什么?其实美国的情况跟中国也有点类似,中国14亿人口它是一个更巨大的未来潜在的消费市场。消费类的企业里面也可能会出现很多基业常青的企业,特别是消费类需要具有可复制性特征的企业。可复制性而且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比如说生产一瓶可乐,工厂搭建完了之后再去生产,其实边际成本是可以摊薄的。比如说沃尔玛也是它的规模越大,可能进货价越低,它享受到的资金上的优势会越大,各种各样都保证它有规模的优势。中国的消费类企业里面可能也会诞生很多类似这样的巨头。今天大家看到比如说像港股市场的海底捞,一天的涨幅是超过了两位数,百分之十几的涨幅。其实这个股票我们在今年二三月份应该跟大家聊到过,行业当中的龙头,而且龙头具有我们刚才所说的可复制性,这个是属于可以规模扩张的。在中国很多一二线城市,大家都可以看到海底捞,而且海底捞是不基于厨师这种稀缺资源而成为的一种商业模式的,并不依赖于必须得有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才能够做这门生意,它其实是可以复制的。火锅这个东西只要有场地,只要计算好盈利性,就可以马上复制一个店出来,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这种可复制性的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模式,而且在二三月份,为什么我们点到了这个公司,是因为在二三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或者疫情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其实海底捞就宣布有一些餐厅开始涨价了。我们当时说但凡在这个时候还依然有底气去涨价的企业,其实说明它有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有一定的产品溢价的问题,这种企业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毛利润,保证它相当优厚的赚钱效应。我们说到了这个企业,像我们说到的消费在整个的大领域里面,消费一定要寻找那些可复制可扩张,而且具有一定平台效应的企业,实际上是未来可能再过10年、20年依然会有相当强的溢价能力的。就像今天我们看到财富500强企业里面依然会有沃尔玛,依然会有可口可乐这样的基业常青的企业一样,在中国也是这样子的。中国的消费类的企业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在政策上并没有像其他科技公司一样享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原因就是大家希望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竞争出来的一些企业。竞争到一定程度之后,它能保证大家衣食住行就ok了,它其实并不属于国家战略性的一些企业,所以在资本市场当中,如果让证监会多发几家餐饮企业,或者多发几家所谓的跟老百姓相关吃吃喝喝的企业,可能稍微有点难度。要发一个芯片企业,或者要发一个光学材料的企业,证监会非常开心的就给发个牌照,所以这种消费类的企业但凡是能够上到资本市场当中来能够上市的,一般来说它具有了行业当中的一定独特的优势和龙头的效应,否则它本身竞争就比较激烈,它能获得的上市资源就比较少,能够竞争上来的都是比较好的企业。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一下,这个是消费大的板块,如果拉长战线,我们所看到的趋势时间有限。做投资,不看政策就像盲打。每天10分钟,我带你看清新闻背后的投资逻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有钱企业排名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