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人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探寻明朝诗歌的文化特色?

首页/起航号/《文化浙江大讲堂》瓯江山水诗路—海上仙境 诗画洞头《文化浙江大讲堂》瓯江山水诗路—海上仙境 诗画洞头2020-05-25 19:06洞头发布  DONGTOU  赴一场山海之约  有着“中国诗歌之岛”之称的洞头,为何会让诗人们流连于此?与谢灵运并称为“颜谢”的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为这里带来了什么?在海防历史上,“外载海洋,内资三江”,地位重要的洞头,深藏着怎样的海防故事?如今,岛民们又如何让这里呈现出了更多元的景致与内涵?  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浙江公共新闻频道《文化浙江大讲堂》栏目走进温州洞头,为您讲述《瓯江山水诗路:海上仙境 诗画洞头》。  海上仙境 诗画洞头  东南沿海的洞头,港湾众多、风平浪静、鱼虾丰腴,然而历代盗寇猖獗,匪患频繁。在洞头很多岛屿最高的山头上,都曾设有烽火台,比如望海楼所在的烟墩山,从名称上就能知晓它过去曾设有烽火台。  在海防历史上,洞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明朝水师护洋巡江,抗倭军队在此地驻扎练兵、抵御外敌、守卫海防。戚继光的水军,敌寇、海盗无不闻风丧胆。  大瞿岛的郑成功校场,将士雄壮的呐喊声仿佛还在山谷回荡,远去的硝烟,似乎依稀可见。海防文化,是洞头独特的原生文化,它带着浓烈的海岛特色。人们可以沿着这条脉络,去发掘洞头深藏在历史之中的故事。  “木船用火烤,驾舟靠双脚,纸灯浪上漂,动物满船跑。鸡鸭桌上叫,熟饭用粉包,猫耳朵下水煮,‘美人儿’任你咬。”这是长期以来在洞头海岛沿袭的生产、生活风俗,用一曲民谣传唱,前四句是渔业生产中的“巧”,而后四句是指渔村生活中的“巧”。  叶根
摄  历代文人墨客也用文字与韵律,将一个诗意的洞头呈现于纸上,铺陈开一张融合礁石、海滩、浪花、蓝天、白云、绿岛、古宅、闽瓯人文、渔家风情的海上长卷。或许,诗人们无法想象曾经的偏远海岛如今会变得游人如织,但是他们为洞头写下的诗篇,却成为了洞头人的骄傲与信念。  当我们打开这幅历史的长卷,会发现描写洞头的诗作被引用最广的,当属清朝诗人王步霄的这一首:“苍江几度变桑田,海外桃源别有天;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  黄忠进
摄  诗人或许不曾想过,后人会因为这首小诗记住他。他更不会想到,这座他曾“小住”过的岛屿,有一天会成为“中国诗歌之岛”。  “洞天福地,从此开头”,这是著名的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踏上这座岛城,为“洞头”二字做出的全新诠释。一座岛的过去与未来,正如诗人们用文字表达心迹,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那样,它始终是变化的、求索的、向上的。  一首诗就是一座岛屿,虽小却有着丰富的表象与深沉的内心。洞头的诗歌之路,扬帆在历史的航道上。  来源:洞头传媒、浙江新闻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诗人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