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枞阳县人事局雨坛乡高峰村群力小学,有人竟然在校园内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刚到枞阳、潜山、太湖县督查指导人口计生工作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09:15 [字号:
] 阅读次数:
&&&& 3月8-10日,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刚率队到枞阳、潜山、太湖三县督查指导人口计生工作。市人口计生委主任王金凤、副主任王斌、副主任方世松及发展规划信息科同志参加了调研,被督查县的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及县人口计生委同志陪同调研。
&&&&& 吴刚一行先后深入枞阳县雨坛乡及高峰村、潜山县天柱山镇及风景村、太湖县徐桥镇及南庄村,重点调研人口计生&村为主&机制推进落实情况及近期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听取了三县分管领导关于春季计生集中服务月活动成效和当前工作开展情况。督察组一行运用有关考评数据及当前的报表数据对被督查县及乡、村的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点评。
&&&& &针对各县存在的问题,吴刚副秘书长和王金凤主任提出了具体的整改建议和明确的工作要求。(程立人)
  [字号:
主办:安庆市政府办公室  承办:安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
地址: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C区 邮编:246003 E-mail: Tel:(枞阳:枞阳县各乡镇简介
  安庆市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北部与无为县、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
  枞阳县域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耕地42130公顷,山场34000公顷,水面42000公顷。辖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居委会),95万人口。境内有11个民族居住。
  枞阳镇为中共枞阳县委和枞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枞阳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距今已有2100多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现在的枞阳县境,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治迁入枞阳镇,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枞阳县辖14个镇、8个乡,县人民政府在枞阳镇。
14个镇:枞阳、汤沟、横埠、浮山、义津、钱桥、麒麟、项铺、官桥、山、老洲、周潭、陈瑶湖、会宫
8个乡:铁铜、凤仪、长沙、钱铺、金社、白梅、白湖、雨坛
一:历史名镇——枞阳镇&&&
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东连石矶镇(现并入枞阳镇),南邻桐城鲟鱼镇,西依安庆市郊,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辖8个村、9个居委会,2002年末总人口达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4万人。全镇耕地1.5万亩,山场面积1.2万亩,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县城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的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二:商贸重镇——汤沟镇
古镇汤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的“四大名镇”之一,“桐城派”大师刘大魁的故乡,是枞阳县东部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6.2万人口,现有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耕地面积3.2万亩,为枞阳县的第一大镇。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和下北线公路,北靠铜安公路,汤谋公路穿境而过,东接铜陵市,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越。
汤沟镇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在清代,方苞、刘大魁、姚鼐先后收徒讲学于此,李鸿章族弟李秀岩曾在此开设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等。“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种、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木村夕照”八大景观闻名遐迩。民国27年(1938年),日寇侵华,汤沟成为沦陷区。抗战胜利后,桐城县在此设桐东办事处,建国初期,曾为湖东县治,后因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枞阳,此后汤沟一直成为区镇机关所在地。1985年,县政府规划该镇为“汤沟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东部地区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99年被批准为中心建制镇。
  自古商贾云集,商品贸易直接辐射周边6个乡镇方圆50平方公里。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的故乡,刘大櫆、姚鼐、刘开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现全镇已有1所完中4级初级中学,22所完全小学,13所公办和私立幼儿园,1所县第二人民医院和21所乡村卫生诊所,1所影剧院,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东方明珠——横埠镇
横埠镇地处枞阳县东部,位于长江北岸,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51.9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其中镇区面积2.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12万人。是近年来在全省“两点一线”格局中迅速崛起的一座发展快、功能全、潜力大的农民城,相继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8月,又被列入全省首批19个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
该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铁骨御史、水利专家左光斗,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将军均诞生于此。
横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交通极为便捷,合铜、铜安公路经及合黄高速公路穿境。长江水道近在咫尺。
镇内基础设施齐全,投资环境良好。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水、电、路、通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市场活跃繁荣。该镇特产资源丰富,个私经济发展迅猛,投资政策极其优惠,吸引众多商家来此安家置业。
该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万元,1997年,通过上级“小康镇”验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之首。全镇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东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镇党委被中共安庆市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四:旅游重镇——浮山镇
浮山古称浮渡山,号称“山之隐者”。它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县城约36公里,北与巢湖地区的庐江县交界,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掠境而过。浮山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以火山地貌为其主要特色,植被繁茂,人文景观独特,名士辈出。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灵奇,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为特色,以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区。它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并列,为安徽省五大历史名山之一。浮山以火山地貌和摩崖石刻为奇观,以佛教建筑,名人墓葬,革命遗址为特色。1987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11月浮山地质博物馆开牌揭园。
浮山,如船如渡,号称“水山绿叶”,也是一座佛教与文化名山。上到南宋、下至民国,留下480多幅摩崖石刻,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火山遗迹,为世界同类型地质构造的典型。
浮山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主要景区面积76.6km2,该景区以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风光而著称。张公岩景区是浮山主景区之一,此处集宗教遗迹、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于一体。
浮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古火山喷发中心区,古火山形态保存良好,环形山脉、环状断裂、放射状断裂、塌陷火山洼地和复合穹丘等火山构造诸要素均清晰可见。浮山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观,处于浮山破火山机构之中。尤其浮山破火山,其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态典型,平面近似圆型,直径约4平方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地面形态为一边缘高、中间低的盆形凹地,属典型的塌陷火山洼地,岩相种类配套齐全,构造形迹清晰可见。有复合穹丘、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熔岩流、环状及放射状断裂龟裂纹等。在浮山莲花峰至云梯峰一带,在由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结凝灰岩层面上,常见到大片出露的不规则的多边形龟裂纹构造,显示了层状火山岩层面冷却收缩的特有遗迹,裂纹垂直岩层面规则下延,形成柱状节理,沿此组节理风化淋滤便形成了“百佛朝如来”等陡峻峰林景观。在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结凝灰岩中,发现有垂直层面连续分布的气孔构造。这种气孔构造是含挥发分的炽热火山碎屑岩灰流在定位后固结过程中,挥发不断逸出所形成的。景区的“海岛雪浪”景点,为较典型的火山灰流自然剖面,每个灰流代表一次火山喷发。
浮山为白垩纪(距今约1.35亿至6500万年)火山喷发形成的破火山,现在的形态是原始火山锥解体塌陷的结果。火山岩的特征及其韵律层序反映了浮山期火山活动的特征和火山机构的形成过程。浮山火山岩韵律层序完整,地质现象典型,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区最具代表性的岩田,在国外已知中生代火山岩地区亦不多见。
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古火山浮山曾两度爆发,熔浆横流。几万年后,火山休眠,尘埃落定,岩浆凝固,在两水不断冲击深蚀下,姿态万千的奇峰怪石,玲珑怪状的苍岩幽洞展现在人面前,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在浮山形成了。
  “削成绝壁千寻峭,生成悬挂万窍空”,这是古人对浮山峰如林立,洞如蜂房的高度概况和绝妙写照,全山有名可指的峰有36个,个个如刀削斧壁,各自有姿,各有奇妙。主峰妙高峰,约165米,如舳舻矗立,峭拔千寻,游人登临,既可饱览山色,亦可俯瞰江流,石龙峰,形若虬龙,昂首苍穹。浮山是洞穴的世界,最著名的有36岩、72洞。金谷岩为岩洞之冠,高10米,纵25米,横40余米,后壁浮雕佛像29尊,精镌细凿,造型生动,岩口古木参天,荫翳蔽日,来到洞中,如入仙境;滴珠岩,石壁森森,形如海螺直立,穹窿一窍见天,称为“一线天”,常年不断地洒下一串串水珠,形成“白日晴飞雨,散瀑溅洌珠”的奇妙现象。
在4500年前,人类祖先就群居浮山,生息繁衍。晋梁时,高僧云集浮山,修身养性,参径坐禅,并建起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赵宋以后,成为曹洞宗的祖庭一一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宝地,圆鉴大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千古佳话即发生在这里。由于佛教文化的兴盛,浮山吸引无数名人雅士,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方以智、方苞、刘大槐等等,他们流连于山水之间,或唱酬,或题刻,在浮山石壁上留下大量文体各异、书法万千的摩崖石刻,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浮山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安徽革命根据地之一。王步文、黄镇、朱蕴山等曾在此领导了可歌可泣的农民和学生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给浮山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铜陵桥北——老洲镇
老洲镇位于枞阳县东部,东与无为县接壤,南与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相连,北与铜陵市普济圩农场毗邻。合铜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便捷。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4.24万人,下辖18个行政村.本镇盛产棉花、水稻、油菜、山药等农副产品,系全县重要的优质棉花、双低油生产基地。1999年底随着镇政府搬迁至桥头,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新集镇镇区面积达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增加投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1年底,总投入1150万元的世行加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完工,示范区实现“土地田园化,灌溉自动化,林路网络化,耕作机械化”。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集镇建设为核心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皖江毛发厂、成林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个私大户落户开发区,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六:水产大镇——陈瑶湖镇&&&
陈瑶湖镇前襟长江,后倚三官山,因怀抱2.8万亩的陈瑶湖而得名。穿越境内的合铜公路、铜潜公路和庐铜高速公路,将陈瑶湖镇与省会合肥、文化名城安庆、古铜都铜陵以及风景区九华山、黄山连成了一线。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2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古人曾命名“四顾渔灯”、“平湖落雁”、“牛山牧笛”等十景。
陈瑶湖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1940年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建立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和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胡继亭的热血洒在了陈瑶湖。陈瑶湖镇现存革命文物有鲁生烈士墓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
  陈瑶湖镇还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年间铲除九华山恶僧的三十六名教近半数出自陈瑶湖镇。
七:西北明珠——麒麟镇&&&
麒麟古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岱鳌山的灵气,菜子湖的润泽,地处枞阳、桐城、庐江三县(市)交会处的区位优势,名播全国的“三六九”集市,使得天独厚,愈显勃发生机。1992年撤区建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万多人。省级枞桐公路通过镇区,麒麟自然成为枞阳县西北“第一门户”。
麒麟儿女励精图治,用聪明和智慧创造许多辉煌.丰厚的人文资源。绵延数十里的岱鳌山,树木葱笼,植被繁茂,山上有“石小姐”、“公狮子”、“母狮子”、“香菇坟”、三贞庵景点,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就出生在岱鳌山下的岱鳌村。这是踏青旅游的好去处。蜿蜒流过的菜子湖,水产丰富,土质肥沃,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甲鱼、螃蟹、青虾等三十多种水产品。这里又是休闲垂钓的好地方。得岱鳌山之灵气,荫老枞阳之文风,麒麟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初中升学率连年名列全县前茅,骄人成绩,罕有其匹。恢复高考制度的二十五年来,出生于麒麟的硕士、博士生有五十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生只要中国籍,拒领美国总统奖”的哈佛女孩王渊,其父就是麒麟镇高塥村人。
八:义津镇  义津镇位于枞阳县西北部,距县城三十公里.东临浮山,南接会宫\雨坛两乡,西频菜子湖,北与其林\钱桥接壤。义津镇政府驻地牛集村。
  1978年镇域为义津牛集两公社,隶属义津区。1984年改公社会为乡,1987年9月撤义津乡,设义津镇,仍属义津区。1992年3月撤区并乡,原义津镇与牛集乡合并而成义津镇。2005年,原杨湾乡并入义津镇。
  义津镇商业古今有之,比较发达!义津镇原名为杨古镇,始建于宋朝,是枞阳县历史悠久的集镇之一,为义津及周边会宫,浮山,钱桥等集贸中心,集市贸易极为发达,民间有“杨湾一四七,钱桥二五八,其林三六九,义津天天有”之说。姚王集牛市座落在义津镇姚王村,与钱桥镇邹姚村相连,每年正月十五至腊月十五开集,三月兴集。开集之后万商云集,百艺咸至。历史上兴盛时每日有三、四万头牛上集。1983年后,牛市增多后,姚王集客商越来越少,逐渐衰落。
  义津镇内名胜古迹颇多,有姚王集遗迹,义津桥,拜师桥,有姚鼐墓(省重点保护单位),吴汝纶墓(省重点保护单位),姚康墓(县文物保护单位),坊门,牌坊,古民居,将军庙等等庙宇众多。
九:钱桥镇
钱桥镇位于枞阳县北部,距县城四十公里。东隔罗昌河与白湖乡相望,现临浮山、义津两镇,西与其林接壤,北与庐江县的七桥、罗河两镇交界。境内地表水经罗昌河、钱桥河(古名麻溪河)流入白荡湖。全镇总面积87.93平方公里,中共钱桥镇党委、钱桥镇人民政府驻钱桥村。全镇人口57600人,总户13000余户,集镇人口3000余人。人口最多的村为钱桥村,7000余人。
钱桥镇地处枞、庐两县交界,集镇历史悠久,商业发展较快,商业贸易区域集中在钱桥街、大塘小街、石马小街、官表小街和十字小街。钱桥最大的农贸市场位于钱桥村,有600余户入声经营。1980年后,镇内不少农民纷纷外出卖“肥猪菜”,效益大。后少数贪图利益者以土壤粉糠染色冒充肥猪菜,导致信誉丧失,至90年代中期“肥猪菜”走向衰落。于此同时,镇内出现一批外出贩卖仿真金元宝、银元等工艺品者,后因少数人利用此工艺品在外进行诈骗,获取暴利,受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此活动逐渐绝迹。
钱桥镇各类学校27所,其中高级中学一所(钱桥中学),初中三所(石马、官青、钱塘),小学23所。
钱桥镇主要有两处名胜古迹。一是钱家桥:明弘治年间,布政司都事钱如畿(仪山人)建桥于王家渡,以利行人,被后人称为钱家桥,后来渐渐成为集镇。二是双塘新石器遗址:遗址位于钱桥村,2000平方米,文化层3.5米,群众称为"吹火筒地"。1978年,钱桥文化站从表层发现大量陶足、陶片、陶纺轮以及残缺石器。1979年经县文化管理所鉴定,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聚落群址。
十:周潭镇
 周潭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边陲,座落在大别山余脉三公山下,与铜陵、无为接壤。全镇5万亩山场已全部绿化,有效地挡风防尘,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环境。
 另外27000亩的枫沙湖就在山脚下,景色宜人,同时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其中望华庵、庙潭、桃花岭、龙头、载帽石、独脚鹰、仙人插掌、照天烛被称为“东园八景”;有观音庵、三圣庵、龙王庙等六处寺庙;有八角亭、汤家墩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小鬼下油锅、仙女散花、乌龟追鳖等30余处民间传说;有戴安澜将军的读书处及周大璋的教学处等,特别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枞阳县大山示范点”位于本镇。该地已建成为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硕果累累、四季长青的生态村。
十一:钱铺乡
 钱铺乡位于枞阳、无为、庐江三县交界处,总面积6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67199亩,林业场点近30个,山场面积内可采摘茶园面积达1500余亩,在茶叶生产上,已形成了“旗枪”、“龙井”、“云雾”
等名优品牌。素有“铜乡”和“林乡”之称。
 钱铺乡是枞阳县东北部的重要山区乡,共有9个行政村,总人口29295人。山场面积65900亩,占全县近十分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林业条件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属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雨季充足,无霜期长,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合铜公路贯穿整个钱铺乡,被安徽省政府授予“竹乡”之称。经过近几年山场资源开发,初步形成了茶叶、木材、毛竹、水果、山野菜五大支柱产品。其中形成高山野菜基地达2300公顷,主要品种为周藤花、马兰、铁骨条、雷竹笋、蕨菜、紫云英、金针菜、香椿头、葛粉等。
十二:江心宝岛——铁铜乡
 & 铁铜位于四面环水的江心洲,东临贵池、铜陵、西接安庆市郊,北依枞阳县城,全乡人口12000多人,耕地面积1.2万亩。
  全乡以农业为主,95%属旱地,主要种植棉花、蔬菜,土质属灰沙泥土和灰沙土,耕作层20-25㎝,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非常的适宜,农田水利配套设施齐全、排灌方便,洲上水、电交通运输齐全。
  有一座汽车渡和五道客渡,自来水水源、电力资源充足,境内无一工业企业,周边也无大型工业企业,无工业环境污染,无重金属、农药、化肥残留,加上铁铜人传统的精耕细作习惯和悠久的种植蔬菜的历史,尤其是自从1992年就一直和蔬菜深加工企业签订了蔬菜生产订单,种植榨菜技术水平高,科技应用力度大,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很高,生产的蔬菜产品深受国内外加工企业和外商的好评。
十三:项铺镇
项铺是枞阳中部的一个集镇,曾经是临时县政府所在地。在铜陵至枞阳一条横贯县域东西的公路上分布几个集镇,东有周潭、左岗,西有官桥、会宫,而项铺处于其中,且最有名气。当然这是早年的一条公路,现在的枞铜公路是铜安公路的一部分,属于“国道”,宽而直。早年那一条路只与国道保留着起点与终点的部分重合,已失去真正的交通意义,似一张弃置的弦弓,而项铺则是置于其上的一粒静止的弹丸,似有渐被遗忘之虞。
项铺属于山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濒湖,山水的依傍足使它成为了一片风水宝地。山是丘陵,虽算不上巍峨,却有四季茵茵的葱郁;水是大湖,来自山间,通汇大江,是流动的碧水。
项铺所以叫“铺”大概它最初就是以一家、两家的铺面形式出现。
项铺农贸集市的繁荣、老百姓的勤劳富足和集镇面貌的日新月异,曾经使每一个过往的异地客人的眼前为之一亮,并成为记忆的一个亮点。时光流转,事物在流转的时光中历尽沧桑,项铺镇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铜安公路的开辟,项铺成为交通的盲肠,不再是过往车辆必经之地。项铺闭塞,冷清了,无人问津了。当目睹周边诸多集镇因为交通的便捷不断繁荣发展时,有多少人为项铺惋惜和焦虑。但项铺人焦虑而不绝望,项铺的集体和民营经济依然长足的发展,始终走在城镇建设的最前面。天道酬勤。近年一条新辟的公路经过了项铺,据说这条路有一个吉祥的名字,叫“白金路”。新路将给项铺注入的新的生机和希望,静止的弹丸有了个受力的支点,即将猛射而出。随着道路的畅通,项铺周边山上丰富的玄武岩资源即将开发,将带来新的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十四:白梅乡
白梅乡地处枞阳县的北隅,北与庐江县毗邻,东、南、西分别与钱铺、金社、项铺、白湖等乡镇接壤。面积达4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人口23000人,丘陵山区,有山场2485公顷,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
白梅乡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合铜和新建的庐铜高速公路穿过本乡北部,境内有孙青公路沿大涧贯通南北,长10.5km,南连铜安路,北接合铜路,形成内通外达的公路网,交通极其方便。境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自然资源丰富。
十五:官埠桥镇
史有“南能长江、北连舒庐、水陆交通要道”之称的官埠桥镇位于枞阳县西部。横跨白荡湖、菜子湖。东连山镇,西接雨坛乡,南与枞阳镇、安庆市郊区接壤,北同会官乡毗邻。区域总面积104.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55亩,山场面积57443亩,水场15000亩。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1130人。官埠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官埠桥镇集镇,桐纵、铜安公路于此交汇,是枞阳县城北大门。
官埠桥镇境内山峦起伏,山水资源丰富,矿物品种较多,铜、金、矾、大理石、花岗岩等,储量较大,品位较高,分布集中,具开采价值。近几年,官埠桥镇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抓地方特色经济,走科技开发之路,增强群众素质,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集镇建设规模档次显著提升,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建设集镇。大力发展集镇经济,优化集镇投资大环境。投入300万元从长江引水进镇。投入30万元建成街心花园。购置百盏路灯,十里长街“不夜城”,营造进入县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尚有200亩黄金三角地带正着手规划开发。恭候各界客商投的资,通过发挥集镇龙头示范作用,以商贸、机械加工、饮食服务、交通为主业的个私经济园区在镇区崛起。吸引进镇剩余劳动力达7000余人,成为全镇发展“三产”经济的主力军。
十六:白湖乡
白湖乡位于枞阳县北部的长江北岸,全乡面积60余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1万人口,耕地面积 26000余亩,山场面积
25000亩,可养殖水面
5000余亩。地处亚热季风气候带,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适中,日照充足,物产丰富,五谷丰登,藕香蟹肥,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生态之乡”。风景秀丽、居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容貌不断改观,是枞阳县新型小城镇。&
自然资源丰富,开采前景广阔。境内众多丘、漫岗,皆属浮山山脉体系。白垩纪时期浮山火山口的熔岩喷发,使得地下蕴藏有大量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玄武岩、时腊石(明矾石、矾母石、瓷石、高岭土等)、铜矿、铁矿、石膏等,且据勘探资料显示储量可观,极具开采价值。
服务质量较高,投资环境优越。政府各部门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凡是国家、省、市、县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都会得到充分落实,同时本乡还结合实际,制定地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投资者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集镇商业繁荣、宾馆、餐饮等各类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秀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投资环境,热忱欢迎广大客商前来投资合作。
十七:会宫镇
会宫乡位于枞阳县的中部,东与项铺镇、金社乡、山镇和白荡湖共水,南接官埠桥镇,西与雨坛乡、义津镇毗连,北和浮山镇交接。全乡面积76.21平方公里,境内主要土壤种类为黄棕壤、水稻土,地势西高东低,西边山丘延绵,东属白荡湖低圩区,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山峰为大拔茅山峰,海拔为278.3
会宫乡辖11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450个村民组,全乡总户数11349户,总人口44851人。
会宫乡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矿产有铁、铜、明矾石、土、黄沙等;同时会宫乡是文化之乡,世代文人辈出,源远流长。会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三十分钟可以到安庆机场,二十分钟可达合安、合铜高速公路,与合肥、安庆、铜陵车程均在一小时左右,便利的交通有利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10年,会宫乡改名会宫镇。
十八:雨坛乡
  雨坛乡位于枞阳县西部,菜籽湖东岸,有“鱼米之乡”和“侨乡”的美誉,西南一隅隔菜籽湖与桐城市及安庆市宜秀区相望,北和义津镇接壤,东南与会宫乡、官埠桥镇为界。全乡总面积8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888公顷,水田1088公顷,旱地300公顷,水面2640公顷,辖10个行政村人。全乡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为低山区,西南为圩区和水域,属沿湖丘陵地区。全乡以农业和水产业为主,主产优质水稻、山芋、油菜,淡水养殖历史悠久,鱼、蟹、甲鱼、虾远销周边大中城市,市场前景广阔。
  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823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122万元,比1998年增长170%,年递增17%;工业总产值9112万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390%,年递增39%。财政收入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
  水产养殖是雨坛乡支柱产业。全乡大小圩口14.5个,可养面积近5万亩。在水产开发方面,我乡积极的组织民间资本,共吸纳民资1000万元,综合开发利用菜籽湖水域资源,年创产值1500万元,闯出了一条开发国有水面的成功经验,得到市县水产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水产品品种齐全,鱼蟹虾甲鱼走俏市场,远销上海、铜陵、安庆等地。
  矿山资源丰富,富含铁、铜、金等,天头山铜金矿自1992年投产以来,年采矿量3.8万吨,效益可观。2006年以来,新塘卧龙脉铜金矿、云龙和嘉矿业先后投产,目前正在探矿阶段。矿山资源的开发,是雨坛乡的另外半壁河山。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义小公路是枞阳县西部的重要交通动脉,更是雨坛乡的富民路,全长24公里,从雨坛乡腹中横穿,途径双丰、合响、新民、雨坛、查岭、先锋、高峰村,一改雨坛过去交通闭塞的历史,雨坛即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南直达安庆,北经钱桥上合铜黄高速,水陆交通便利,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乡积极的响应县政府号召,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年两年时间全乡十个村完成36.6公里水泥路,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全乡一直遵循“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宗旨,围绕防汛抗旱两项中心任务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几年来,乡村共投资百余万元,对一、二级抗旱站进行设备更新。同时旱季来临之际,全乡组织民工进行沟渠清淤和拓宽加深,确保抗旱提水,提高旱涝保收系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自1999年来,全乡教育投资一千多万元,兴建教学楼、住宿楼、综合楼,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全乡中小学基本消灭危房。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机制,严格实行包保责任制,乡干包村,村干包到到户,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资金,不断改善雨坛乡卫生院硬件建设,先后投资60万元,新建一座二层420m2住院楼和一座二层450m2的门诊楼,同时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能开展普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常规业务,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
  让惠农政策落实到实处。2007年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部分家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全乡参合率达95%以上。2007年,我乡积极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惠及4000人口;认真做好全乡170头能繁母猪补贴保障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100%,各种补贴资金发放到每家每户。
十九:金社乡
  金社乡名源于境内金鸡岭、社崇河两大自然景观。位于枞阳县中部,总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8公顷,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43000余人。
  境内有三大优势:其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主要品种有玄武岩、铜、铁等;水资源和林资源也很丰富。其二,区位便利的交通优势。地处县域腹部,“三纵两横”的公路网穿境而过,公路里程达80公里。其三,较为坚实的发展优势。
  重点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建材、生产加工和资源开采等三大支柱行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经结构调整为契机,主攻林果、蔬菜、水稻、水产等四大产业。
二十:海螺集团——山镇
  山镇概况山镇地处枞阳县县城东下14—15公里,长江北岸。面积876平方公里,属半山半圩的地区,有丰富的石灰岩资源,水产资源和林业资源。1992年2月拆消破罡区,将松元乡、新开乡、破罡乡合并建立山镇。下辖9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全镇人口5万余人。
  山人民政府下辖大港、白荡湖、山、破罡、巢山、万桥、新开、桃花、周山9个村和护国居委会。
  山镇党委下辖53个支部,8个总支,现有党员1249名。下设组织、宣传、纪律检查、武装、统一战线等4个职能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
二十一:长沙乡
  长沙乡共有3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6723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300人。现状城镇化水平一般,全乡行政区划面积17.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长沙乡地处长江下游江心洲。由长沙洲、新长洲、木排洲、泥洲组成。距县城东南20公里。位于东经117027’,北纬30044’。东南隔长江与凤仪乡、贵池区相对,西北隔长江与汤沟相望。
  自然条件:长沙乡西高东低,属沿江洲圩区。长沙乡河流水系主要是长江水系。长沙地处江心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湿润型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5C左右,年降水量为mm,无霜期为251天左右。主要特征:春季阴雨连绵,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干旱无雨,冬季温和少雨。
  自然资源:长沙乡境内多属沙壤土,宜种棉花和其他旱粮作物,是枞阳县主要产棉区之一。长沙以农业为主,主产棉花,次产水稻、玉米、花生、小麦、油菜兼有桃、梨、柑桔等经济作物。鱼类等水产丰富。
  在木排村七组处有“渡江战役”烈士墓一座。
二十二:凤仪乡
  凤仪乡居三洲之中,位于枞阳县南部,东南与贵池市隔江相对,西北隔江与山镇、长沙乡毗邻,地理位置可谓“身在江洲一统成,一衣带水下铜陵,隔江相望池州府,直挂云帆上古城”。凤仪洲又名凤凰洲,因地形如凤,取“凤之仪表”之意,故名凤仪。全乡辖3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乡域面积23.3平方公里,环洲江堤16.2公里,耕地面积913.3公顷。乡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产棉花、油菜、小麦、花生、玉米,是全县主棉产区之一,农特产品有砂洲花生、玉米、绿豆,外滩野生蒌蒿、香芹、芦笋等,倍受世人喜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凤仪洲素有宝岛之称,凤仪人在保家园、建家园、兴家园、美家园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宝岛特色的“四大工程”。一是“白色工程”,把棉花作为主导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广高产高效农业,逐步建立起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绿色工程”,利用江外滩营造了万亩欧美黑杨树工业原料基地,成为省市意杨示范点。三是“蓝色工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水上运输和利用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四是“彩色工程”,农业开发具有砂洲风味的花生、玉米、绿豆和野生蒌蒿、香芹、芦笋绿色农产品,并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鸭、鹅等。
  拥有自来水厂、面粉厂、植物油厂、预制厂、砖瓦厂、带锯厂、养殖场、林场等乡村及私营企业21家。
  凤仪乡东西南北走向和环洲公路22公里,开通了凤仪至白荡、凤仪至池洲、南洲至池洲、红旗至池洲、习艺至扫帚沟等水客运线;建成日产1500吨自来水厂,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开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节目;新建政府机关办公大楼、财政纳税大厅和农技服务综合楼;新建凤仪中心学校、凤仪辅导学校、习艺小学、红旗小学、红巾小学、南洲小学教学楼,教学环境大为改观;新建了凤仪卫生门诊楼和住院部,建成了全县同级一流标准的凤仪卫生院和血防组;新建汽车轮流码头。基础设施显著,全乡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枞阳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