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露发生核泄露以后,已经出口日本核泄露的衣服...

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与核辐射的预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1页免费28页免费11页免费2页¥1.0011页免费 11页免费12页免费11页免费18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免费47页免费29页免费8页免费11页免费
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与核辐射的预防|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与​核​辐​射​的​预​防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日,日本9.0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和恐慌.核反应会产生许多放射性的副产品如碘131和铯137,由于发生核泄漏,许多国家都已检测出这两种核素.有关..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和恐慌.核反应会产生许多放射性的副产品如碘13 1和铯137,由于发生核泄漏,许多国家都已检测出这两种核素.有关核反应及其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是采用可控聚变反应技术,将产生的核能转化为电能B.反应堆可能发生的一种核反应方程是C.已知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现有-100个原子核铯137经过60年将剩下25个D.若核反应中质量亏损了△m,则将释放△mc2的核能 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日本核泄露了,我们如何防核污染和核辐射
一、遭遇核辐射
●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减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镜、洗淋浴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截至昨天下午,当地有190名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最高时辐射达到1015微西弗/小时。根据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未造成对人体的急性放射性伤害。
广东放射医学专家表示,遭遇核辐射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并及时淋浴,清除核污染。
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
医学指导/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主任医师
(特别提醒)核辐射防护原则——内外兼防
杨宇华强调,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
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
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远离核辐射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核能外泄:内外照射可伤人
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主要发生在核电站,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剂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伤亡。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主任医师指出,核泄漏发生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辐射,而γ(伽马)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福岛核电站泄漏后,周边测得的辐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时以下,不到致死或者严重致病的当量剂量。“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辐射。”杨宇华指出,由于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已迅速组织撤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害程度。
急性初期症状:恶心呕吐发热腹泻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
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辐射可致死
“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微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核燃料中的有效成分是铀-235,铀-235同样也是原子弹中的核炸药,那么核电站会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呢?专家指出,绝没有这种可能性!
这是因为,核燃料中铀-235的含量约为3%,而核炸药中的铀-235含量高达90%以上。核燃料引不起核爆炸,正像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点燃,而啤酒则因酒精含量低不能点燃一样。
原稿件地址&
二:权威指导——如何防核辐射
1、什么是放射性
  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轴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轴盐矿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轴矿中相继发现的另外两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称这种能自发释出射线的性质为放射性。
  2、核辐射有哪几种?
辐射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离辐射,这是指α(阿尔法)、β(贝塔)、γ(伽马)、X和中子等射线。这些射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电离辐射按粒子带电情况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β、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辐射(如中子、X和γ射线)。另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声辐射、热辐射和低能电磁辐射。
  3、α、β、γ、中子和X射线有些什么特点?
  (1)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它的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带付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异,一般为几米。一通常用一般的金属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版、塑料版就可以较好地阻挡β射线对人的照射。
  (3)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它不带电,不具有直接电离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电离效应。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空气中的射程通常为几百米。要想有效地阻挡γ射线,一般需要采用厚的混凝土墙或重金属(如铁、铅)板块。
  (4)中子射线: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粒子流。不带电,穿透能力强。它像γ射线一样可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间接地使物质电离。通常将中子按其能量由低到高分为热中子(小于0.5电子伏)、慢中子、中能中子、快中子、高能中子(大于10兆电子伏)。日常使用的中子源(如镅-铍中子源和钋-铍中子源)或某些加速器存在中子防护问题。
  (5)X射线:在各种放射线中,人们通常解最多的就是X射线。它和γ射线一样,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才能使物质间接地产生电离效应。它与γ射线的不同之处是能量较低,通常是高速电子轰击的金属靶产生的,不是由放射性核素自发衰变释放出的。一般需要采用重金属板块来屏蔽X射线。但对低能量的软X射线(如总称,辐射源就是电离辐射的来源。一个装置,一个物体,一件东西,只要能发射出电离辐射,就可以把它称为辐射源。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电离辐射的物质或实体,它也属于辐射源。密封放射源是指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源,不是密封的放射源称非密封源。
  射线装置是指能发射X,γ或中子射线的各种装置,通常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装置。
  7、什么是外照射?外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由放射源或辐射发生装置(如粒子加速器)释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称为外照射。在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的事故中,向下风向移动的放射性烟云以及已沉降于设备、建(构)筑物及地面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也可成为人体外照射的放射源。
  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在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受到天然本底照射外,还受到附加的职业照射。邻近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地区居住的或受人工放射性污染影响的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以外的附加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的以外的附加照射。在使用电离辐射源的医疗诊治措施(如X射线检查、放射治疗)时,受检者或病人也会受到电离辐射外照射。一旦发生核与辐射事故或遭受涉及核与辐射的恐怖袭击,则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外照射。
  8、什么是内照射?内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外源性放射性成物质经由空气吸人,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在体内释出α粒子或β粒子,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照射,称为内照射。在正常作业或事故性释放时,放射性物质一般通过空气和水的途径进入周围环境,在环境中藉不同的照射途径(包括食物链),最终到达人体。
  经由空气和水两种流出物途径使公众受到内照射时,涉及的环境介质有空气、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牛奶、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饲料等。
  13、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一般来自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弥散,它将造成环境(大气、水、地面、生态系统)的放射性污染,对公众产生辐射照射。这种照射可以是放射性物质的直接外照射(包括来自空气中、地面沉积的、以及皮肤、衣服上的放射性物质的照射),也可以是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或食入污染的水与食物引起的内照射。辐射照射剂量十分低时不会有急性效应发生。随着受照剂量增大,受照人数增加,癌症发病率会有所增加。只有在剂量较高时,才可能出现某些急性损伤效应,在高剂量情况下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甚至死亡。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带来的另一危害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仅是在对恐怖事件的响应过程中,而且包括事件后的环境整治、去污恢复等过程中。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需要特别关注的另一主要危害是对公众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社会影响。由于公众对放射性的极度敏感性,其导致的心理影响往往比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要严重得多。
  23、对外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减少外照射剂量。
  一是远离放射源。在处理一个废弃、闲置或无主的放射源时,应尽可能利用长柄操作工具。有条件时,利用机器人遥控处理放射源。除非有必要,无执勤任务的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和不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二是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因此,应加强对从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线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在处理单个放射源时,也应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体(如铅砖、铁板、混凝土版)来减少人体的受照剂量。也可利用建(构)筑物和大型车船体对贯穿辐射的屏蔽性能。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24、对内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25、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后早期(1~2天内),对人员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隐蔽、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措施对来自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体内污染,以及来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护效果。
  26、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有时放射性物质还可能继续向大气释放。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的措施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避迁。还应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27、晚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作出防护措施决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早期、中期阶段已采取防护措施的地区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悬浮物质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28、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如:①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③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④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⑤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污染。⑥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32、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人员呼吸道和体表的防护。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员体表进行防护。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简易的防护措施。简易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
  应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人员去污染措施的风险和困难较小,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33、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
  在涉及放射性碘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浓集于颈前部的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是减少甲状腺对吸入或食入的放射性碘吸收的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措施。若在摄入含有放射性碘的放射性物质以前6小时服用稳定性碘,几乎可完全阻断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则可阻断90%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沉积。这项措施的有效性随实施时间的拖延而降低,但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
  服用稳定性碘一般不是单独采用的一种防护措施,它常与隐蔽、撤离等措施同时进行。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相当于130毫克碘化钾或170毫克碘酸钾);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改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上述推荐的服碘量风险不大,仅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映。
  有些人群,如妊娠妇女、婴儿、儿童和16岁以下青少年在服用稳定性碘时应予以注意。还有些人,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中已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病人、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和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牛皮癣)病人,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
  34、什么情况下应控制食物与饮水?&
  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使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国家一标准将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消费食品,一类是牛奶婴儿食品和饮水,对后一类食品控制较严;将核素分为4种,分别规定了需采取干预行动的浓度水平。
  在事件后(通常从中期开始)进行食物控制时,可考虑采用多种方案来降低食品污染水平,并在食品生产和分配的不同阶段进行控制。许多食品在出售前进行适当处理,可明显降低其污染水平。受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涤、去皮等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对受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过滤及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如这些措施仍未能达到要求时,最后,还可以完全禁止销售。通常,在能够得到未受污染食品供应的情况下,采取禁止销售和食用受污染食品的措施,风险不大。
  参考资料:陈竹舟叶常青《如何应对核与辐射恐怖》北京:科学出版社
三: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鲜为人知的珍贵影像
推荐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日本如果出现核泄露,对日本岛国来说,会带来哪些深渊影响?有无可能面临种族存亡?_百度知道
日本如果出现核泄露,对日本岛国来说,会带来哪些深渊影响?有无可能面临种族存亡?
没有那么夸张,还是不要那么夸张的好,毕竟离我们太进了,会影响的
不是问对我们的影响,是问对日本本土的影响。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还好吧,新闻报道灾区受影响较大,对日本其他地区的影响其实不会很大,比较灾区之外的地区已经又开始正常生活了。
核泄漏的话,如果成功封堆,一般半径是30公里无人区,其余地方会有缓解。所以不会影响种族存续问题。但是肯定一段时间内影响它的经济,比如说食品出口什么的,比如说旅游业什么的。基本上它家的东西,其他国家可能会因为核辐射强打回去。如果到了核爆的阶段,东日本就放弃了。菅直人也说了,最糟糕的是关东整个放弃掉。所以说种族还是可以存续。但是要迁都回京都,东日本报废,北海道还可以用一用。经济就更不用说了,东北三县都是农业大县,估计食品短缺免不了,出口之类的也会出现上述核辐射的问题,旅游业……如果无人区以后可以和切尔诺贝利一样,估计又是一种新的旅游景点吧
深渊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经出口到日本的衣服,日本发生核泄露以后,有没有可能把带辐射的衣服运回到中国再次出售。_百度知道
已经出口到日本的衣服,日本发生核泄露以后,有没有可能把带辐射的衣服运回到中国再次出售。
各位朋友讨论货问题讨论没能带辐射衣服运谢谢家解答啦
提问者采纳
现海关严基本没能除非自客运
请问您指的客运是什么意思呀?
客人自己自带
谢谢您的答案,那您说如果自己自带,到海关或机场后,能通过吗?再就是您说有没有可能在香港那边是香港业主自己私下偷运回来再卖呀?是不是不太可能,他们不会傻到自己害自己哈!
主要是要看利益问题吧,如果利大,就有人冒这个风险,如果没有赚头的话就很难了,做生意有风险的,尤其是外贸的就应该更小心了,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福林制伞厂为您解答,建议采纳,谢谢
提问者评价
谢谢您的解答。
其他类似问题
辐射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海关本输入产品进行检查衣服例外
谢谢您的答案,我还想问一下,您说有没有可能在香港那边是自己私下偷运回来?您说是不是也不主可能,他们不会彪到害自己吧?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核泄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