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去爱你歌词投哪里?材料导报网刊500元;矿...

您现在的位置是: &
Bi2Te3基热电材料是室温下性能最好的热电材料。传统块体Bi2Te。基热电材料的热电性能不高,而纳米Bi2Tes基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电、声输运特性的协同控制,从而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介绍了几种纳米Bi2Te3。基热电材料不同的湿化学制备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纳米金属材料具有奇异的结构和特异的功能,与粗晶材料相比,其电学、热学、力学、磁学、光学等性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介绍了现有纳米金属材料的相关技术,对一些主要的制备工艺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结合纳米金属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纳米金属材料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综述了单晶纳米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模拟过程中,分子动力学的方法能通过原子之间的运动反映结构变形过程,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单晶纳米金属纳米材料拉伸变形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模型的建立、力学性能、表面效应尺寸效应以及发展前景。 采用化学共沉法制备磁粒子№04,选用表面活性剂油酸进行一次包覆,乳化剂OP(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进行二次包覆制备出稳定的水基磁性液体。利用XRD和TEM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粒径;运用VSM技术研究了样品磁性能;重点考察了油酸和OP用量对水基磁性液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04粒子为球形,颗粒的粒径较均匀细小,在10nm左右;磁性液体显示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Ms-54.636A·m^2/油酸和0P用量对磁性液体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当n(Fe3O4):n(油酸):n(0P)-5:2:4时,磁性液体的稳定性能最好。 从分散体系的稳定因素、纳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分散体系的沉降-扩散平衡、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等方面对纳米流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纳米颗粒的表面自由能、减小纳米颗粒与基液间的密度差、减小基液的黏度等都可提高纳米流体的稳定性。通过静置对比试验和TEM表征,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提高纳米流体稳定性的作用。 以油酸钠为表面活性剂、硝酸银和硫脲为反应物,在甲苯一水两相界面处合成了Ag2S纳米粒子。采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U弘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方法对Ag2S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甲苯一水两相界面反应体系的条件,可以得到粒子尺寸窄分布的Ag2S纳米粒子;WAXD测定表明所合成的Ag2S纳米粒子具有单斜结构。 用硬脂酸对羟基磷灰石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采用XRD、TEM、FTIR以及XPS等方法研究了表面改性的机理及硬脂酸含量对羟基磷灰石活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没有发生变化。硬脂酸通过硬脂酸根离子(CH3(CH2)16COO^-)与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离子键而接枝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当硬脂酸含量为3%时,羟基磷灰石的活化率超过99%,继续增加硬脂酸含量,活化率基本保持不变。通过硬脂酸的表面改性处理,使羟基磷灰石表面的亲水性成功地转变为疏水性。 采用有机改性剂及超声波振荡法对纳米CaC03、Si02进行改性及分散。利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改性前后的纳米粒子,结果表明,加入油酸为纳米CaCO3的1.75%~2.0%(质量分数,下同)时,改性分散效果较好;加入硬脂酸钠为纳米CaCO3的4.0%~5.O%时,改性分散效果较好;纳米Si02在无水乙醇中分散效果好,加入油酸为纳米Si02的1.5%~2.0%时,分散效果好,改性效果不明显;加入硬脂酸钠为纳米SiO2的5.0%时,分散效果好,改性效果不明显。 以纳米二氧化硅作为改性剂,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的热压工艺,探讨了纳米二氧化硅加入量婶板树抽理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纳米二氧化硅能提高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弹性模量,略微降低阻燃性能。本实验的优化工艺按其对实验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为:脲醛胶施加量10%(质量分数,下同),纳米二氧化硅施加量4%,热压温度(160±5)℃,阻燃剂施加量13%。 介绍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和MRI造影剂的应用原理,综述了近年来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SPl0)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水热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和高温分解法等,以及SPl0在造影剂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基于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物理化学性能,总结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无机纳米粒子的特点;分析了无机纳米粒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过程的具体作用机理;概述了纳米混凝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无机纳米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评述了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石油开采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分类、制备方法、作用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等,并总结了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石油井采等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纳米材料具有明显有别于传统材料的特异物理化学性能,如高表面能、小尺寸、大比表面积、高晶界原子比率等。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石油开采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由于独特的微结构和奇异性能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与开发的热点。鉴于Rietveld方法在常规固体材料方面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将Rietveld方法引入到纳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要介绍了Rietveld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精修、物相定量分析和微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可见光催化剂,钒酸铋(BiV04)因为拥有较窄的禁带宽度(2.4eV)以及合适的导带和价带位置在可见光催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水的光解以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方面都有研究及应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都有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综述了国内外BiV04的制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Bi2W06催化剂,并以Fe2O3对Bi2WO6进行改性,合成了新型复合光催化剂№03/Bi2w06。采用XRD、DRS等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氙气灯为光源(λ〉420nm),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进行了光降解试验。结果表明,与Bi2W06相比,Fe2O3/Bi2W08的光催化性能有所提高,其中,Fe2O3含量为0.5%的Fe203/Bi2w06的光催化性能最好。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Fe、N离子共掺杂改性Ti02/AC复合光催化剂,利用SEM、XRD、UV-Vis分光光度计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气相甲苯、丙酮和甲醛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系统评价了离子掺杂量、抑制剂种类、Ti02负载量、污染物起始浓度、污染物种类和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以颗粒状镶嵌在AC孔隙内,且主要以锐钛矿相存在,Fe、N离子共掺杂实现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响应;确定最佳催化剂制备工艺为Fe、N离子共掺杂量8%、HAc为抑制剂、TiO2负载量20%。催化剂对甲苯的降解率随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对甲苯和丙酮的降解率较高(约为90%),对甲醛的降解率较低(约为35%);循环使用6次后,对甲苯的降解率仍高于P-25(商业纳米Ti02)。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在丙酮、吡啶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采用高温水解溶剂热法合成了纳米TiO2粉体。XRD和TEM分析结果表明,纳米TiO2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llnm,分散性好,是纯单相锐钛矿型。经不同温度煅烧处理后可知,当煅烧温度低于等于800℃时,该纳米Ti02都能保持单一的锐钛矿相,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当煅烧温度低于等于600℃时,煅烧温度对该纳米Ti0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较小,都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活性。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纳米Ti02分别进行掺CdS和掺银改性实验研究。采用XRD和粒度分析技术对改性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并以掺杂CdS、Ag^+纳米Ti02进行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掺杂CdS、Ag^+纳米Ti02在可见光范围内降解有机物的效率有较大提高。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PWPP),使用Material studio4.3中的CASTEP软件对钕掺杂锐钛矿二氧化钛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讨论了钕掺杂对锐钛矿晶体结构、能隙、态密度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钕掺杂可以使晶体的禁带宽度减小,有效提高了锐钛矿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 氧化亚铜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可见光催化降解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论述了采用不同方法合成各种形貌的纳米Cuz0及其合成机理,并讨论了目前合成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采用微波辅助沉淀法快速制备了CdM004微球,同时采用直接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了CdM004样品,比较了它们的光催化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光化学反应器等表征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形貌、吸收光谱和光催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3种方法所制备的CAM004均呈现微球形貌,直径为3~6μm;与其它两种方法相比,微波辅助法可以在低的温度和短的反应时间内得到CAMoO4微球,并且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这是由于微波对CdM004微球的结晶和生长具有活化作用,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结晶良好、光催化性能优异的CdM004微球。 以La2O3和Co(N03)2·6H20为主要原料,用溶胶一凝胶法结合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超细钙钛矿型LaCoO3。采用TGDTA、XRD、FT-IR和TEM检测手段进行表征;以15w的紫外灯为光源,用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测试超细LaC003的催化活性。结果显示,250℃时经超临界流体干燥,可获取直径小于10nm的无定形La―CoO3球形颗粒;850℃热处理后,可制得粒径介于15-35nm之间的钙钛矿型LaCoO3类球形颗粒;900℃时La―Co超细粒子中晶相成分为LaCoO3和La2O3,无定形成分为Co203,稀土镧影响了钴氧化物的晶化;在超细LaCoO3催化作用下,10mg/L甲基橙溶液500mL完全降解约需4h。 以葡聚糖为软模板制备了多孔AgRu合金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仪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6种催化剂的催化产氢活性次序为Ag2Ru〉Ag3.6Ru〉Ag4.0Ru〉Ag13.5-Ru〉Ag21.3Ru〉Ag22.4Ru。银钌原子比和催化剂形貌共同影响催化荆性能.其中选用Ag9.2Ru催化剂考察了NaBH4和NaOH的质量分数对产氢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NaBH0和NaOH质l量分数的增加。催化产氢速率降低。 通过对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Zn0.96COo.040薄膜退火前后结构和磁性的研究发现,Co进入ZnO的晶格中并取代了Zn的位置,形成稀磁半导体结构,显示了室温铁磁性。后期真空退火可以产生更多的氧空位,提高BMP之间发生交叠的几率,从而使磁矩增大。因此可以认为氧空位是产生磁性的必要条件,其磁性来源机制符合J.MD.Coey的BMP模型。 先用混酸体系(浓硫酸/浓硝酸体积比为3:1)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了氧化处理,再利用氧化处理后多壁碳纳米管表面生成的羟基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KH550)进行反应,制备了表面有机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对比了未经改性的原始多壁碳纳米管、混酸处理过的多壁碳纳米管以及经过表面有机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在水中的分散性能。采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等对化学修饰前后的各种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50已成功地接到多壁碳纳米管上。硅烷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保持碳纳米管的结构不变,在水中基本呈现分散状态并可稳定放置20天以上。 选用苯二甲酸(TPA)为改性剂,通过酯化反应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进行了表面修饰,讨论了MWNT的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修饰效果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样品的形貌与结构。结果表明,MWNT用量为11.76%(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145℃、反应时间为5h时,TPA对MWNT的修饰效果最好。 摘要以KMnO4为锰源,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水溶液中通过微波加热法制备了α―Mn02纳米线,并采用XRD和FESEM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反应时间和离子液体对产物的形貌和尺寸起着关键作用,提出了反应机理。用循环伏安曲线、线性扫描曲线以及塔弗尔曲线在lmol/L的NaOH碱性溶液中研究了α―MnO2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90℃微波辐照1h所得到的纳米线形貌最均一,平均直径为15nm、平均长度为2μm,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有望作为催化剂应用在燃料电池上。 以钛酸丁酯Ti(OC4H9)4、冰醋酸、去离子水和聚乙二醇(PEG)1000为原料,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和旋转涂膜工艺,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锐钛矿型Ti02纳米棒。利用X射线衍射仪(Ⅺ①)、S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TiO2纳米棒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Ti02纳米棒为锐钛矿晶型,在Ti02反应体系中,胶体粒子在加热过程中偶联在一起,1h后形成了TiO2纳米棒,其直径为30-50nm,长度为100-200nm。同时,在42mL。钛的胶体溶液中添加0.30gPEG(1000),纳米Ti02薄膜的可见光透射峰值降低,Ti02薄膜表面孔径为20-50nm。 通过在聚合过程中同时添加有机紫外吸收剂UVA和uVP的方法制备了PB0聚合物,并通过干喷一湿纺工艺制备了含紫外吸收剂(UVA+UVP)的PB0纤维。考察了纤维的力学性能、特性粘度及表面形貌在紫外老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添加紫外吸收剂UVA能改善PB0纤维的紫外稳定性,而添加紫外吸收剂(UVA+UVP)则使PBO纤维的紫外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并且都未给聚合和纺丝带来不利影响。 采用金属醇盐方法,以二水合醋酸锌、氢氧化钠、乙醇为原料,制备出颗粒均匀、分散稳定的纳米ZnO溶胶,并且将其成功负载在苎麻纤维上,经过140℃煅烧2h后制得负载纳米zn0的麻纤维预氧丝。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元素定性定量分析(EDAX)、纳米粒度分析及相关分析软件,分析和表征了预氧丝的表观形貌、元素含量及纳米ZnO颗粒粒径。通过对亚甲基蓝染料模拟工业废水进行光催化实验,证明制备的负载纳米ZnO的麻纤维预氧丝材料具备一定的光催化作用,光催化降解率为75.52%。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将二氧化硅(SiO2)溶胶加入到聚醋酸乙烯酯(PVAc)的丙酮溶液中形成杂化纺丝液,测试了纺丝液的表面张力、粘度、电导率,再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AC/SiO2杂化纳米纤维膜。结果表明,SiO2的加入改善了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特征,膜的断裂强力增大,但断裂伸长率却有所降低,而膜的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10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以溶胶状纳米TiO2为钛源,分别于150℃和180℃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钛纳米晶须和钛纳米线;以金红石型纳米TiO2为原料在150℃水热合成了钛纳米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EM)、电子透射电镜(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钛酸钠纳米晶须扫描形貌为球形颗粒状,透射形貌为直径l~3nm针尖状,钛纳米线扫描图呈面条状,长度为40μm,宽度为40-200nm,透射观察为实心多层结构,间距为0.8nm。钛纳米管的长度达2μm,管径为10nm。观察发现在纳米晶须中存在向纳米线过渡的中间相,而纳米带中存在钛纳米片,结合相关机理对其形貌结构进行了解释。 综述了超微粉体的特点和其作为原料在制备锶铁氧体中的应用,总结了超微粉体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展望了应用前景,认为超微粉体原料将是生产高质量预烧料的一个有效选择,在生产高性能、小型化产品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以Cr(NCh)3·9H20;氨水和乙醇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纳米Cr2(h粉体,并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熟重一动态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r(OH)s雀450"C已经生成Cr2O3,经过800℃烧30min.可获得平均粒径为70-100nm的Cr2O3粉体。 室温下,将三氧化铬(CrO3)和聚乙烯醇(PVA)在水溶液中反应合成聚合物前驱体,退火处理得到不同形貌的Cr2O3纳米颗粒。采用热重一差热分析仪(TG-DTA)、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所得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50℃退火后获得纯的单相Cr2O3纳米颗粒;通过控制PVA和CrO3的初始反应比例,得到了球形和片状的Cr2O3纳米颗粒。 以氨水为沉淀剂,将其缓慢滴加至氧氯化锆和硝酸钇混合溶液制备氧化锆前驱体;以有机溶剂三乙醇胺为矿化剂,水热晶化制备纳米四方相氧化锆。着重研究了水热温度、时间、矿化剂浓度对粉体结晶性能、分散性、粒径、形貌的影响,通过XRD、TEM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选择适当的条件,可制得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窄的四方相纳米氧化锆;有机矿化剂的加入和水热温度的升高有助于提高粉体的结晶度和分散性能。 采用四氯化锆、甲苯作为无机、有机前驱体成功制得ZrOz纳米微晶粉末。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ZrO2纳米粉末为尺寸介于30-40nm的各向同性等轴球形颗粒,无团聚。采用XRD和RAMAN谱对合成的ZrO2粉末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晶粒为单斜相和四方相。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生成单斜和四方相ZrO2微粒,尺寸分别约为36.4nm和32.1nm。此外,分析了ZrCl4-C7H8体系的热力学过程及Zr02的合成机理。 以氯化钇溶液为原料,碳酸氢铵溶液为沉淀剂,氢氟酸为氟化剂制备了氟氧化钇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表征氟氧化钇粉体的晶体结构组成,用激光粒度仪表征粒径分布,用SEM和能谱仪表征形貌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沉淀温度60℃,氯化钇浓度0.2mol·L^-1,碳酸氢铵浓度1.0mol·L^-1滴加速度10mL·min^-1,氟化温度20℃,灼烧温度700℃,在此条件下得到粒度分布均匀、形貌为针状的氟氧化钇粉体。 萤石结构的稀土掺杂氧化铈材料具有较好的中低温离子电导率,因而广泛应用于诸如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以及气体探测器等方面。采用反相微乳液一水热法,辅以光辐照成功合成了粒径为(79.2±6.6)nm的单分散性菱形钐掺杂氧化铈纳米晶,并研究了水热处理条件对所得产物粉体颗粒形貌及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处理温度从80℃升至180℃,所得粉体的晶粒尺寸呈现减小趋势;颗粒形貌由单一规则的菱形转变为树枝状或带状的晶粒聚集体。 简要介绍了Cu2O的特性和用途,全面综述了近年来采用化学还原法和辐射法制备Cu2O纳米粒子的研究现状,比较了这两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纳米Cu2O的研究前景和可能应用进行了展望。 摘要采用化学还原法,以七水硫酸亚铁(FeS04·7H20)为还原剂,在室温条件下搅拌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了表面粗糙度高、粒度分布窄的微米级球形银粉。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比可以制备出粒径范围在1-4μm、尺寸可调的单分散球形银粉。 小尺寸(≤lOnm)的银颗粒因具有高的比表面能和化学活性,在药物、光学、催化、磁性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评述了单分散小于lOnm银颗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常规保护剂法、有机溶剂热还原法、反胶束法、辐射法、电化学还原法等。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反应机制和研究进展,以及银纳米颗粒在催化、光学、抗茵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应用;分析了实现生产银颗粒工业化发展方向。 以Eu203和Na2w04·2H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属纯单斜相结构的EuW2O6(0H)3红色荧光粉,分别采用XRD、FT-IR、SEM、PL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和发光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H值对样品形貌有显著影响,pH=6时可以得到均匀规则的球状粉体。在394nm光的激发下,EuW2O6(OH)3荧光粉的617nm发射峰在pH=6时达到最大值。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6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洛杉矶阿拉姆斯国家实验室开发出一种辐射检测技术,能在纳米水平检测核辐射对材料力学性能造成的改变。该技术有助于设计反应堆装置,开发建造核设施的新型工程材料,并在日常维护检测中减少所需的材料用量。该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材料学》杂志上。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出高比表面积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并考察了CTAB对比表面积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低温氮吸附、扫描和透射电镜对所得样品的物相、结构、表面积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样品为无定形高比表面积二氧化硅,比表面积随着CTAB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可达1001m^2/g。 热电材料纳米复合化是研究高ZT值热电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介绍了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非原位和原位复合方式,分析了纳米复合化提高材料热电性能的原因,提出了纳米复合热电材料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观点。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氯化铝(A1C12)/结晶四氯化锡(SnCl4·5H2O)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纤维膜,经过煅烧得到直径为150~800nm的S如/Alz03纳米纤维。XRD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Sn02、A1203的晶粒尺寸增加;随着升温速率降低,其结晶越完整,晶粒排列更紧密;保温时间对结晶的影响不大。实验证实杂化纤维膜经900℃煅烧后,氯化锡完全转变成了四方红金石型结构的Sn02,而氯化铝转变成比表面积最大、活性最高的γ-Al203。 针对石蜡作为固一液相变储能材料存在导热系数小、传热性能差的缺点,利用两步法制备了分散均匀稳定的纳米铜粉/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并研究了其热物性能。研究表明,纳米铜粉的加入能略微降低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潜热,对相变温度的影响不大,但能有效提高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导热系数,且使纳米铜粉/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纳米级磁性微球作为磁性药物靶向治疗中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外加磁场作用可在靶向部位大量聚集,提高靶区药物浓度。通过研究磁性微球(MCM)的制作和动物的靶向实验,探索了纳米级磁性壳聚糖微球的靶向性。实验中将大鼠分为3组:1#为靶向组,2#为非靶向组,3#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原子吸收和红外光谱等方法检测了各组大鼠体内靶向组织肝脏中的铁离子含量,1#的肝脏中铁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表明纳米级磁性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采用原位复合溶胶一凝胶法配制复合纺丝液,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备出PVDF/SiO2复合纳米纤维膜。采用FTIR分析了PVDF与Si0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TEM表征了纳米二氧化硅的具体分散状态。研究了纳米si02的加入对膜的热性能、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复合溶胶一凝胶法使纳米Si02在PVDF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由FTIR可知在纳米Si02与PVDF分子间形成了C-O-Si键,使纳米粒子与PVDF基体形成了一定的结合力,进而提高了纤维的强度,且对纤维的热性能及结晶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尼龙6(PA6)/聚氧化乙烯(PE0)为原料配备复合纺丝液,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备出不同原料比例复合纳米纤维毡,再将纳米纤维毡进行水洗处理。应用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删)观察分析纳米纤维毡经水洗处理前后的整体及单根纤维形貌。分析纳米纤维膜水洗前后孔隙率变化,同时通过亚甲基蓝吸附测试说明纳米水洗处理对纳米纤维毡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O含量会对纳米纤维膜形貌、比表面积、轧隙率、吸附性能产生影响,而水洗处理会使纳米纤维的这些性能发生变化。 摘要用静电纺丝法制备MWNTs/聚胺醚复合纳米纤维,将收集到的无纺布通过SEM观察其微观形貌,并用Image-ProPlus6.0软件测量纤维的直径;分别用TG和XRD测试了复合纤维的热性能和结晶行为。结果表明,MWNTs含量较多的纺丝溶液受到的电场力较大,比较容易得到纤维,且得到的纤维直径较细;MWNTs含量为l%时溶液的可纺浓度为30%-34%;TGA分析表明,随碳管含量增加复合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提高;XRD分析表明,碳管较好地分散于聚胺醚中。 系统论述了国内外纳米Ti02/环境矿物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纳米Ti02负载的环境矿物种类、制备方法及其在环保方面的应用。纳米Ti02负载环境矿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胶一凝胶法、粉体烧结法、掺杂法、浸渍法、气相沉积和液相沉淀法等。纳米TiO2/环境矿物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降解有机污染物、分解环境中有害气体和有害微生物。最后提出了纳米TiO2/环境矿物复合材料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采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对Cu/LDPE进行辐照,并对复合材料的铜离子释放速度、力学性能、浸润性、自由体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不同,铜离子的释放性能发生较大改变;随辐照剂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接触角持续减小,并初步探讨了实验结果。 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盐湖尤其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的分布特征;客观评述了我国盐湖钾、镁、锂资源的开发工艺现状;最后简单介绍了我国与美国犹他州未来在盐湖钾、镁、锂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合作方向。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是一种较新的用来分析多晶体显微结构和组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其试样的制备对其成像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对工业纯钛EBSD试样制备经验的总结,介绍了工业纯钛EBSD试样制备过程中切割、磨制、机械抛光、离子刻蚀和电解抛光等关键操作.提出了在EBSD试样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技术要点。 阐述了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并且利用SHS技术在普碳钢材表面合成了厚为l0mm的Al2O3/Fe表面梯度复合层,通过理化手段测试出复合材料的成分呈梯度变化,金属陶瓷连接陶瓷层与基体钢表面,陶瓷与普碳钢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不易剥离。同时还探索了各添加剂元素对金属陶瓷结合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介绍了泡沫金属的结构特性,总结了泡沫金属中池沸腾的气泡生长速度、气泡直径和气泡生长现象等传热特点,以及泡沫金属的孔隙率、孔密度等参数对池沸腾传热的影响,并指出了泡沫金属中沸腾传热的研究方向。 主要介绍了ITO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掺杂优化工艺,例举了两种气敏机理的推论以及掺杂优化的机理。指出今后ITO气敏材料的气敏机理将成为研究重点,新形态ITO材料的研发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以正硅酸乙脂(TEOS)、硝酸铝(Al(N03)3·9HzO)和硝酸镁(Mg(N03)2·6H2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尿素为沉淀剂,硝酸为催化剂,制备了乳白色透明的堇青石凝胶,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得到粉体。采用XRD、SEM、IR对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在m(硝酸镁):m(硝酸铝):m(TEOS)=1:2.93:2.03、pH=2、热处理温度为1250℃时制备出盯堇青石粉体。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SiC/Cu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Cu层厚度对SiC/Cu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SiC层厚度为0.5μm不变,层状复合材料的断裂能和极限拉伸强度随Cu层厚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在Cu层厚度为8μm时出现峰值,断裂能和极限拉伸强度分别为2080.3MJ/m^3和565MPa。分析认为,在拉伸过程中金属Cu层发生塑性变形和Cu层拔出是SiC/Cu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 氧化铜对乙炔的聚合生长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利用弱碱NH3·H2O沉淀Cu(Ac)2,将所得的Cu-(0H)2真空加热到350℃后通入乙炔气体进行碳纤维的催化生长。再把等量的Cu(OH)。放入管式炉中,在氢气气氛中升温到350℃后通入乙炔气体催化生长碳纤维。对所得的样品进行SEM、XRD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铜粒子还是氧化铜都能够催化生长直线型碳纤维,氢气对催化剂的预还原处理能够提高纤维的纯度,纤维的产量受温度影响,并在350℃时达到最大值;温度过高,纤维的产量降低。 以玻璃纤维、气相法白炭黑、Ti02及结合剂为原料,采用干法成型工艺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硅质隔热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玻璃纤维预处理技术及其含量对材料导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观察了其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纤维表面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其在基体中的分散性,改善其与基体的界面粘结性;纤维最佳含量为20%;在200℃、500℃和900℃时其热导率分别仅为o.029W/(m·K)、0.033w/(m·K)和0.043W/(m·K),耐压强度为1.38MPa;与未添加纤维的硅质隔热材料相比,热导率降低21%~28%,耐压强度提高了116%。 钯系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一直是C0与烯烃共聚反应制备聚酮研究较多的催化体系。但由于其价格较高,严重制约了CO与烯烃共聚制备聚酮的工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近几年来钯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钯种类、配体类型、钯的负载方式及反应介质的应用等。以期为制备新型、高效的钯催化剂提供思路,推动C0与烯烃共聚反应制备聚酮的工业化发展。 将不同质量的聚氧乙烯(PE0)加入到由乳液聚合而得到的均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水乳液中,制备了稳定、质量分数分别为lO%、15%、20%的PEO/乳液,并将其作为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通过纳米粒径分析仪、粘度计、溶液电导率测试仪分析了纺丝液的性质;应用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丝液流速对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乳液静电纺丝法可以制备具有芯一鞘结构的纳米颗粒及纳米纤维。 制备了剪切增稠液体(STF)并对其稳态和动态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体系具有明显的剪切增稠现象,用“粒子簇”生成机理能较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为降低成本,暂选用普通玻纤织物作为载体,制备出STF-玻纤织物,并将其和纯玻纤织物进行准静态防刺试验。结果表明在面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剪切增稠液体的使用能有效提高玻纤织物的防刺性能,使其项破强力比未处理时高28.14%。 综述了计算智能在陶瓷材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现状,阐明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预测陶瓷材料性能和组分优化的方法,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与免疫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高效计算智能方法以及模糊神经网络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了陶瓷材料优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利用Design-Expert7.0软件对C60高抛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衍射分析(XRD)、超声波法、钻芯法及现场模拟浇筑实验,研究了硬化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结果表明,通过Design-Expert7.0优化设计获得的C60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较好,水化产物以球状颗粒的Ⅲ型C-S-H凝胶为主。优化设计有效减少了混凝土的收缩,避免了混凝土与钢管内壁粘结性能不良,完全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介绍了日前关于铝合金连续铸轧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种类以及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展望了铝合金连续铸轧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定向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由宏观向微观转变,详细介绍了微观组织数值模拟的几种主要方法:决定论方法、随机论方法和相场方法,评述了这几种方法的特点以及局限性,指出宏观和微观现象的完整耦合可以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凝固过程做出更加准确的模拟预测。 钛合金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抗腐蚀性和力学性能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发展新型低弹性模量钛合金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理论设计和实验研究2个方面对低弹性模量钛合金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以d电子合金设计方法和第一原理计算为代表的理论方法已经成为低弹性模量Ti合金设计的有效手段。多元合金化设计和优化的热机械处理工艺对发展新型多功能、高性能生物医用Ti合金十分重要。 自AI基金属玻璃被发现以来,其较弱的玻璃化能力以及较强的脆性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金属玻璃的形成机制和结构模型等理论尚不完善。从金属玻璃形成能力判据,Al基金属玻璃的力学、热稳定性等性能以及制备方法等方面综述了Al基金属玻璃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提高湿法浸出低钒钢渣中钒的浸出效率,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整个浸出过程,考察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和搅拌速率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0℃、液固比为10:1以及盐酸浓度4.Omol/L,过氧化氢8.OmL,浸取90min时,低钒钢渣中钒的浸出率可达到98.8%。通过正交实验和动力学推导,得到描述浸出过程的经验方程,低钒钢渣湿法浸出钒的动力学模型为未反应收缩核动力学模型,浸出过程的表现活化能为7.21kJ/mol,该模型表明浸出过程中的控制步骤取决于边界层扩散。提高温度、液固比和浸出时间,均可加速钒的浸出速度,提高钒的浸出率。 管的高压扭转成形是一种制备超细晶材料的新技术,也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一种剧烈塑性成形方法。研究了在二维状况其余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试样厚度对试样应变的影响。经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得出管状试样等效塑性应变由试样内圈到外圈逐渐减小的规律,并得出壁厚不是试样应变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的壁厚下影响试样材料应变的关键因素是试样的平均半径,平均半径越大则试样的应变也就越大。 摘要利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BeO的高压诱导相变,发现,在360GPa压强下纤锌矿(wz)结构的BeO平稳地相变为岩盐(Rs)结构,且没有经过闪锌矿(zB)结构。相变机制包含模拟胞的单斜变形、沿[2110]方向的原子膨胀以及沿[0110]和[0001]方向的原子收缩。比较研究了闪锌矿(zB)结构BeO的高压诱导相变。在160GPa压强下观察到ZB结构的BeO在相变为RS结构之前经过了四角的和单斜的中间相,与其它ZB结构材料在高压下的相变路径一致。 摘要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XRD分析了H202催化氧化吸附活性艳兰X-BR的NiO的再生机理,同时对其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活性艳兰X-BR在发生降解的同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Ni0表面降解较彻底;SEM图分析表明,新生态的Ni0具有疏松、颗粒分布均匀的特点,经再生后有一定程度板结,导致再生效率有所降低;XRD图显示,吸附前后及再生前后,Ni0的衍射峰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其稳定性较好。H202催化氧化NiO的动力学规律为:双氧水的反应是一级反应;活性艳兰X-BR的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表观动力学模型r=-19.39exp[24.36×10^2/(RT)][H2O2]^1[CODcR]^2,同时反应的活化能Ea大约为24.36kJ/mol,该反应能够在常温下进行。 基于钒的相关相图,分析了钒表面钒的碳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可能存在的形式。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高温和高压条件下氢与钒碳化物、钒氮化物和钒氧化物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分析了高压氢去除上述杂质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表明,100MPa条件下钒表面的碳化物杂质转化为甲烷需要860K以上的温度;50MPa、低于1000K温度氢不能有效去除金属钒表面所有价态的钒氧化物;50MPa、298-1000K温度高压氢不能有效去除钒的氮化物。 钼丝是用于制造空间可展开网状天线反射体的关键材料之一,具有高强度、低伸长、低热膨胀系数等特性。对钼丝纤维分别在3种不同拉伸隔距下进行强力测试与统计分析,发现钼丝纤维强力符合二参数和三参数的Weibull分布规律,并且更适合采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来描述;随着拉伸隔距的增加,钼丝纤维的强度下降,强度分散性减小,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 利用有限容积法模拟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的耦合传热过程,计算其热阻值。分析了陶粒混凝土孔洞率、孔洞形状、孔洞排列数、孔洞交错对空心砌块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孔的宽度改变空心砌块孔洞率,砌块热阻总的变化很小,通过增加热流方向孔的数目来增大孔洞率可以明显改善砌块的热工性能;长边垂直于热流方向的矩形孔空心砌块热阻最大;适当的交错排列可延长传热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的优化孔洞结构。 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低成本、大面积的无碳发电应用前景,迅猛发展的纳米科技为高转换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制造提供了新途径。新型铜硫系半导体Cu。ZnSnS4(CZTS)薄膜材料具有禁带宽度与太阳辐射匹配性好、光吸收系数大、元素丰度大、价格便宜、无毒等优点,因此将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讨论与分析了CZTS薄膜和纳米晶材料的制备及由这些材料制备绿色、低成本、高效率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02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污染小、理论比容量高,应用潜力大。但LiFeOz结构类型多、电化学行为独特,合成方法对其结构性能影响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LiFeOz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类型LiFeOa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电化学性能等,介绍了LiFe02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可能的反应机理,总结了过渡金属Mn、Co对LiF如的掺杂研究状况,并对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研究了亚磷酸三苯酯(TPPi)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稳定剂对电解液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加入0.1%的TTPi通过常温储存、定期进行取样分析检测电解液的物理指标,并且用储存过的电解液和新配制的不合TPPi的电解液分别制作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PPi的加入延长了电解液的保质期且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没有负面影响。 以NiS04·6H20、MrlSD4·H20、Co(N03)3·6H20和LiN03为原料,通过草酸共沉淀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4Mno.4Coo.202。采用SEM、XRD和充放电试验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温度、合成时间以及锂过量对合成产物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草酸共沉淀法合成LNio.tMno.tCoo.z02的最佳条件为:将共沉淀合成的掺钴Ni-Mn复合草酸盐与LiN03的混合物于850℃煅烧20h,锂过量10%(摩尔分数)。合成的L.Nio.4Mno.4Coo.202具有旷NaFe02型层状结构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2.5~4.35V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58.7mAh/g,经2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稳定在145mAh/g左右。 结合国内外对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锂的研究,介绍了六氟磷锂4种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即气-固反应法、HF溶剂法、配合物法和溶液法,并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其中,配合物法和溶液法以其方便快捷等优点成为未来六氟磷锂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利用干冷空气淬火法合成了Y^3+、F-共掺杂的LiV3O8材料。XRD结果表明Y^3+、F^-共掺杂能“收缩”晶格。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由掺杂引入的杂质是非电化学活性的,共掺杂样有更多的锂离子嵌脱位置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存放实验表明共掺杂能降低电池自放电率。在高电压下存放15天后,共掺杂样的容量保持为存放前的92.4%,高于未掺杂样品。 相变储能建筑材料是将相变材料与建筑基体材料复合制成的一种新型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简要介绍了相变储能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工作原理,综合论述了相变材料的各种封装方法,指出了相变储能建筑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颗粒相变储能是最有效的潜热储能方式之一,同时这种储能材料也是一种新型的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分析总结了适合人体舒适温度的石蜡、脂肪酸及其二元共晶物,着重讨论了真空吸附使有机相变材料与颗粒状无机多孔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提出了这种复合相变材料有待解决的悯题。 以癸酸为相变材料、膨胀珍珠岩为载体,采用真空吸附法将相变材料吸附到膨胀珍珠岩孔隙内,制备出癸酸/膨胀珍珠岩复合相变储能材料。采用SEM、FT-IR及DSC分别对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形貌、结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癸酸能很好地吸附到膨胀珍珠岩的孔隙内,当癸酸的质量分数达到70%时,吸附量达到最大,起始相变温度为30.91℃,相变潜热迭109.74J/g;癸酸与膨胀珍珠岩的复合为物理复合,没有改变癸酸的相变储能特性。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室温水冷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出高品质的钛铝共掺杂氧化锌(TAZO)透明导电薄膜。XRD研究结果表明,TAZO薄膜为具有c轴择优取向的六角纤锌矿结构的多晶薄膜,偏压为-20V时制备的厚度为365nm的薄膜的方块电阻为10.15Ω/?,最小电阻率为3.70×10^-4·cm,所有薄膜样品在500-800nm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都超过了92%。 以纯度为99.9%的98%(质量分数)ZnO、2%(质量分数)A12O3陶瓷靶为溅射靶材,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Al203掺杂的ZnO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方法测试和分析了不同衬底温度、溅射偏压以及退火工艺对ZAO薄膜形貌结构、光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衬底温度200℃、溅射时间30min、负偏压60V、退火温度300℃时制得的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81%,最低电阻率为9.2×10^-4Ω·cm。 以小分子2-蒽-9-基亚甲基-丙二腈(AYM)自组装成的微米线为模板,盐酸为掺杂剂,制备了聚苯胺(PAN)与AYM复合材料(PAni/AYM),经有机溶剂CH2C12脱除AYM可得具有管状结构的PAni。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分析(FTIR)、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TGA)等研究了反应时间、盐酸掺杂度对聚苯胺形貌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HCl浓度为0.1mol/L、反应时间为12h时可获得长度几十微米、直径1~2岬的管状聚苯胺,管状PAni的热稳定性能稍优于颗粒状PAni,而且管状PAni的电导率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大,0.1mol/LHCl浓度下,电导率达1.19×10^-2S/cm。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日前报道,包括乌贼、章鱼在内的软体动物的皮肤会快速地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从而巧妙避开捕食者的猎杀,这要归功于乌贼皮肤上拥有的独特视蛋白。美国科学家打算研究乌贼的这种独特能力,制造出类似的伪装材料以供人类使用。 化学方法合成聚苯胺,通过氨水解掺杂,得到本征态聚苯胺,再用酒石酸对聚苯胺进行二次掺杂。采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苯胺/酒石酸的反应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聚苯胺/酒石酸产物的形貌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硅片上制备a-Si:H薄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薄膜的红外光谱吸收峰。研究了衬底温度、工艺压强和氢气稀释比对a-Si:H薄膜中氢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衬底温度升高,氢含量显著减小;压强增大时,氢含量也增大;氢气稀释比增大,氢含量反而减小。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可以控制a-Si:H薄膜的氢含量,从而改善a-Si:H薄膜性能和微结构。研究结果对低温多晶硅制造工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采用Sol-gel法分别在Si(100)和Si(111)衬底上制备Bi3.15Nd0.85Ti3012(BNT)铁电薄膜。研究了衬底、退火温度、退火保温时间和薄膜厚度等因素对BNT铁电薄膜结晶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在500℃退火的BNT薄膜已经结晶形成层状钙钛矿相;升高退火温度(500-800℃)、延长保温时间(30-150min)、增加薄膜厚度(170-850nm),都有利于BNT薄膜晶粒长大,其中退火温度和薄膜厚度是影响晶粒长大的关键因素;每次涂覆的厚度大约是85nm。与Si(100)衬底相比,由于si(111)与BNT薄膜具有更好的晶格匹配,因此BNT薄膜在Si(111)衬底上更容易结晶。 从结构、制备和掺杂改性3个方面论述了氧化物热电材料Ca3Cot09的研究状况,并简短总结了Ca3C0409热电材料的Ca位或Co位掺杂效果,发现Co位掺杂效果不如ca位掺杂效果明显,指出适当掺杂的Ca3Co。09是目前最具中高温应用前景的热电材料之一。 一维光子晶体是指介质只在一个方向呈周期性排列的材料。利用薄膜光学的特征矩阵法研究了一维光子晶体的禁带特性,分析了填充率变化、厚度的随机扰动对光子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能级的带隙率随填充率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存在一个极大值;厚度的随机扰动对光子带隙也有一定影响,但随机度不同,对光子带隙的影响也不一样。 钨酸铅(PWO)晶体由于其自身特点:高密度(8.28g/cm^3)、短辐射长度(0.87cm)和Moliere半径(2.12cm)、快的闪烁衰减时间(t〈50ns)以及较强的抗辐照损伤能力,已经成为了最具发展潜力的闪烁晶体之一,作为一种良好的闪烁晶体,PWO晶体在高能物理、核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综述了PWO晶体的结构、发光机制、自身缺陷、晶体生长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生长工艺改善和离子掺杂改性对钨酸铅晶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PWO晶体的发展前景。 阳极氧化铝模板是一种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模板物质。针对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光致发光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了表面因素是否对阳极氧化铝的发光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的问题。利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了阳极氧化铝模板,之后利用氩离子轰击氧化铝模板的表面,在室温下测定了氩离子处理后的氧化铝模板的发光特性,研究了氩离子轰击前后氧化铝模板的光致发光性质变化和氩离子轰击对氧化铝模板光发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因素对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发光有重要影响。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硼锂二元体系玻璃,并利用UVPC、NMR和DSC等手段研究了不同锂含量对玻璃透过率、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硼酸盐玻璃中引入少量Li2O,[B03]三面体会向[B04]四面体转变,使玻璃的网络结构有所加强,热稳定性提高,且玻璃中非桥氧数量降低,紫外透过率升高;当加入过量Li2O时,产生断网结构,玻璃稳定性逐渐下降,非桥氧数量增加,导致紫外透过性能降低。 厚膜陶瓷散热片的制备工艺一般为丝网印刷铜浆、烧结、化学镀镍3部分。目前印刷在散热片上的铜浆,经化学镀镍工艺后附着力下降,因此研究制备导电性好、导热性优和附着力高的铜浆是制备陶瓷散热片的关键。通过对铜浆玻璃相的制备、玻璃软化温度的测定和玻璃釉在化学镀镍液中的耐蚀性测试,得到了耐蚀性较好的玻璃釉,其玻璃相成分为40%si02―31%Bi203―5%B203―3%A1203―5%Ti02―3%CaO-4%SrO-5%NazO-5%K20(质量分数,下同)。 摘要在温度为80-130℃、应变率为0.001-0.01/s的范围内通过WDW万能试验机对PMMA板材进行了恒应变率下的单轴拉伸试验。结果表明,PMMA板材力学行为具有明显的温度和应变率效应,玻璃态时其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玻璃化转变区以上时其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近似呈线性关系。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硅钨酸与聚乙烯吡咯烷酮(SWA/PVP)质量比分别为5:00、20:00和80:1000的光致变色玻璃隔热涂层,利用TEM、KTIR和Uv-Vis等方法对涂层进行了表征。TEM结果表明,复合薄膜表面平整,粒径约为30nm的SWA分子均匀分布在PVP网络中。swA/PVP涂层在可见光区的主要吸收波长为550-700nm,随着SWA含量的增加,涂层的紫外吸收能力逐渐增强。涂层在630nm红光波段具有最强的吸收,随着SWA含量的增加涂层对光的吸收增强,此涂层将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 磁流变弹性体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复合材料,其动态力学性能受磁场控制,可以应用于变刚度或避免共振的智能器件。在原有制备磁流变弹性体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不同的组份配比制备了以双组份室温硫化硅橡胶为基体的高性能磁流变弹性体。在0-700mT磁感应强度范围内,使用动态信号测试分析仪来测试分析所制样品的磁致动态频响函数。结果表明,在700mT磁感应强度下及羰基铁粉质量分数为75%时,所制备的磁流变弹性体的共振频率相对变化率可达到30%,具有较好的频率可控特性,同时,其动态剪切模量最大相对变化率可以达到67%,达到了磁场控制剪切模量的目的。 硫代锡酸盐由于在催化、分离、光、电和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已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三元和多元硫代锡酸盐的合成研究现状,包括合成硫代锡酸盐的模板机理和结构特征,以及利用熔盐法、高温固相法和低温溶剂热法合成硫代锡酸盐。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合成这种材料的研究设想。 以精制棕榈油为原料,与无水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合成条件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及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并运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技术分析了产物的结构和组成,运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主要成分进行了结构确定。结果表明该生物柴油符合《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国家标准》(GB/T2),接近美国和德国的生物柴油标准,基本符合《轻柴油》(GB252―2000)。适于中小规模及大规模生产应用。 “我们的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给材料研究创造了很多机会,我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产业发展对新材料有如此的需求。”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所长卢柯说。
他认为,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靠信息化来推进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依靠先进材料。没有先进材料和先进工艺,制造产业的升级、产品质量的提升、附加值的提升就没有基础。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应该走在制造业升级的前面。有了核心技术还不够,还要解决工艺问题,实现工程化,有了工程示范,还要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产业化。要把产业做强做大,还要把社会的优势生产要素、资源集成起来。 NiTi合金由于其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和低模量等优良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生理环境中镍离子释放会诱发毒性和炎性反应,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从表面氧化、表面涂层和表面接枝大分子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NiTi合金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各种表面改性技术的优势和缺陷,指明了NiTi合金表面改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聚氨基葡萄糖,也是一种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不但具有生物相容性,而且具有抗茵、止血、抑制癌细胞转移等作用,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亲和性。简单介绍了壳聚糖的性能及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生物学特点,并简要综述了其作为缓释载体的类型及研究应用。 壳聚糖与苯甲醛缩合反应合成西夫碱,讨论了温度、时间、物料比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了西夫碱的结构,利用固体碳谱计算了缩合反应的接枝率。结果表明,在用正交分析法得出的最佳条件下,接枝率为86.04%。 综述了聚乳酸类生物降解材料的扩链合成法。重点总结了应用酰氯、二嗯唑啉、二异氰酸酯等扩链剂,通过在扩链过程引入特殊的基团或片段,实现了对聚乳酸的改性,从而获得了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聚乳酸类材料。 利用流延成形的方法制备PVA/淀粉单层和多层复合薄膜,并通过硅溶胶对其进行改性,对其力学性能和亲水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FT-IR)等对其进行表征。FT-IR结果表明,Si02与淀粉或PVA间发生脱水缩合,分子链间产生交联,SiO2含量越多,交联程度越大。通过薄膜拉伸断口的SEM分析,在多层结构中,siO2颗粒能起到更好的增强增韧效果,多层结构比单层结构有着更高的抗拉强度和断裂延伸率。 采用醇解法,研究了废弃聚酯纤维(PET)在不同多元醇(乙二醇、丙三醇、1,4-丁二醇)中的醇解机理,并利用红外光谱初步判定了降解产物结构;应用质谱分析得到了降解产物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并由高效液相色谱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判断了产物纯度。综合3种表征,最终得到不同多元醇醇解PET的醇解机理。 在二硫代苯甲酸和偶氮二异丁腈引发下,苯乙烯与溴代苯乙烯发生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RAFT)共聚,所得共聚物与正丙基硫化钠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再与碘甲烷作用,成功制备了新型硫醚型硫掺杂聚苯乙烯。分别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聚合物化学结构、硫原子掺杂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硫掺杂聚苯乙烯,硫原子的掺杂量可控且掺杂均匀。该类硫掺杂聚苯乙烯有望为惯性约束聚变(ICF)靶研究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对ICF靶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多乙烯多胺为原料,合成含柔性链段且具有两亲结构的水溶性超分散剂,研究了超分散剂对SF/PP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超分散剂的用量为SF的5%(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27.4kJ/m^2,弯曲强度达40.1MPa,比未经超分散剂处理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64%和34%,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也有所提高。 以竹纤维织物作为增强材料,改变织物层数和树脂基体,利用手糊热压成型法制备出复合材料,并进行了拉伸、弯曲及无缺口冲击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竹纤维织物增强的两种热固性树脂的拉伸和弯曲强度随织物层数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后趋于平缓;当织物为4层时,材料冲击性能最佳;竹纤维织物对不饱和树脂的增强效果较环氧树脂显著。 综述了纳米二氧化硅和有机硅等硅质材料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论述了硅质材料的类型、用量和改性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性能、耐蚀性、热稳定性和阻燃性等的影响。讨论了表面化学修饰纳米二氧化硅和有机硅与环氧树脂的共聚方法以及材料微观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硅质材料的分散性和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主要因素,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化学修饰或改进共聚、共混是改善硅分散性以及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有效途径。 将硅片用“Piranha”溶液浸蚀处理,使其表面富含羟基,然后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进行表面修饰,得到硅片表面APTES单分子层,利用APTES分子上的氨基与Ce^4+组成复合引发聚合体系,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单体进行硅表面接枝聚合。采用表面接触角测定(CA)、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约50nm厚度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薄膜能成功地接枝到硅片表面。 探索了2种不饱和羧酸盐对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并用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与EVA树脂的补强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发现,在甲基丙烯酸镁用量较少时,并用胶仍基本保持原有的交联结构,定伸应力升高,强度和伸长率提高;在大用量下,由于不饱和镁盐的就地聚合微米粒子的生成,使并用胶的交联和补强结构发生了变化,橡胶定伸应力、硬度和刚性大幅提高,但伸长率显著降低。甲基丙烯酸锌盐与铗盐相比,定伸应力更高,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略低。EVA树脂的引入使并用胶的定伸应力轻微增大,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提高,扯断永久变形有所增大。 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非极性高分子材料,硅橡胶(MVQ)为半无机高分子材料。要获得性能优异的EPDM/MVQ共混胶,提高EPDM和MVQ的相容性是关键。研究了不同种类硅烷偶联剂作为相容荆对EPDM/MVQ共混胶性能的影响,并对偶联剂的并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硅烷偶联荆Si-69或KH-550均能使EPDM/MVQ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适量的硅烷偶联剂A-172与炭黑反应,使得炭黑成为体系的交联点,因此炭黑在共混体系中分散更均匀,从而使EPDM/MVQ共混胶达到较好的力学性能。 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随化石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纤维素的开发与应用愈来愈受到重视。作为纤维素重要衍生物之一,纤维素长链脂肪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有机溶剂可溶性、可熔融加工性等优点,可应用于诸多领域,其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纤维素长链脂肪酸酯的合成方法,涵盖了在DMF、甲苯、吡啶等惰性溶剂中的非均相衍生化和诸如在DMAc/LiCl体系、DMSO/TBAF体系、离子液体等中的均相酰化。 介绍了腐植酸/丙烯酸型吸水树脂的合成与表征,综述了腐植酸/丙烯酸型吸水树脂的性能及应用,指出了目前腐植酸/丙烯酸型吸水树脂的优点与不足,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两性聚合物、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物、疏水缔合聚合物、多元组合共聚物、共混聚合物和梳形聚合物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3次采油用耐温抗盐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研究进展,阐明了目前3次采油用丙烯酰胺类共聚物存在的不足,提出了3次采油用聚合物的发展方向。 铝合金牺牲阳极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的阴极保护中,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研究发现除合金元素外,杂质元素种类和含量对阳极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综述了3种常见的杂质元素Fe、cu、si对铝合金牺牲阳极性能的作用规律和机理,阐述了降低杂质元素对牺牲阳极性能不利影响的方法,在制备铝合金阳极时,应综合考虑铝锭纯度、阳极配方、制备工艺等因素。 用新型固体工业废渣――大洋多金属结核浸出渣作为吸附剂,通过改变废水溶液pH值、吸附时间、溶液体积等条件,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浸出渣对重金属离子Cr^6+吸附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浸出渣作为吸附剂处理Cr^6+重金属废水的最佳吸附条件。 采用氯化钠浸渍法改性5A分子筛,并吸附净化泥磷制取次磷酸钠产生的含PH。气体,选择吸附效率和吸附容量进行吸附剂吸附效果的判定。主要考察了氯化钠浸渍液的浓度、吸附剂的干燥温度、焙烧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的吸附剂制备条件:在浸渍液浓度0.3mol/L、干燥温度110~C、焙烧温度为300℃的条件下,吸附容量为20mg/g,穿透时间可达6h。 研究了NaCl―MnO2改性沸石填料柱对水中Zn^2+的动态吸附性能。探讨了填料厚度、Zn^2+的初始质量浓度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MnO2改性沸石能有效去除水中的zn^2+,填料层增厚,穿透曲线上的穿透点向右移动,穿透时间延长;而流速、Zn^2+的初始浓度增大,穿透曲线上的穿透点向左移动,穿透时间缩短;用Thomas模型描述Zn^2+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滤速为4mL/min时改性沸石对Zn^2+的吸附动力学,相关系数为0.9994,平衡吸附容量为12.04mg/g。 由于空心玻璃微球(HGM)具有呈完全球形的空心体、密度小、热导率小以及极好的流动性等特点,从而使得以空心玻璃微球为核心的一系列新型材料得到广泛运用。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了液滴法、干凝胶法、降解芯轴技术和喷雾干燥法等HGM的制备方法以及HGM粒度、壁厚、耐压强度等的测试方法。 概述了煤基碳泡沫的发展概况。阐述了煤基碳泡沫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分析了RVC碳泡沫、中间相沥青基碳泡沫和煤基碳泡沫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并且展望了煤基碳泡沫的潜在应用和研究方向。 阻燃剂的协同效应理论是提高高分子材料阻燃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已成为当前研究开发高效阻燃剂的主要、指导理论之一。其中,围绕磷开展的高效有机协效阻燃剂研究开发是当前阻燃剂开发领域的热点。重点介绍了近10年来国内外研发的新型磷一卤素、磷一氮和磷一硅有机协效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阻燃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介绍了胶凝材料影响水泥基饰面砂浆泛碱性能的研究进展。研究主要针对水泥基饰面砂浆的泛碱成因,从无机胶凝材料入手,探讨其对砂浆泛碱的影响和抑制泛碱的措施。涉及的无机胶凝材料主要集中在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及其分别或共同与石膏组成的二元和三元体系。水泥基饰面砂浆的抗泛碱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控制水化时Ca(0H)2的产生,二是提高砂浆的密实度。 混凝土中的孔隙和微裂纹是CO2向混凝土内扩散的快速通道,而荷栽往往是引起裂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混凝土所受荷载的形式和大小必然会影响混凝土的碳化速率。综合评述了目前国内外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荷载加载方式和荷载作用下的碳化模型,并对荷载的模拟性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掺加粉煤灰改善磷酸盐水泥的耐水性能,同时研究了粉煤灰对磷酸盐水泥工作性能、体积稳定性和粘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达到30%时,耐水性增强,水养条件下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提高近40%;粉煤灰掺量为10%时,流动度提高近20%;粉煤灰掺量为20%时,粘结强度达到最大。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膨胀率降低,体积稳定性提高。 通过宏观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微观测试分析技术研究了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及掺量对硅酸盐水泥体系的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火山灰活性和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掺量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对硅酸盐水泥体系各项技术性能无不良影响;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硅酸盐水泥在水化硬化过程中有微膨胀,但体积安定性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煤矸石中添加少量CaO利用微波技术可获得质地优良的水泥辅助性胶凝组分;与常规热活化煤矸石方法相比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的节能和生产成本降低效果十分显著。 以低钙粉煤灰为硅铝原料,NaOH和钠水玻璃为激发剂,粉煤灰和NaOH混合后加水玻璃并在50℃、60℃、70℃、80℃和90*(2的烘箱内养护6h、12h和18h制备地质聚合物。探讨了高温短期养护对地质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在80℃下养护18h的地质聚合物进行了XRD和TG分析,表明形成了具有耐高温性能的低钙粉煤灰地质聚合物。在较低温度下只有经较长时间养护才能获得较高抗压强度的地质聚合物;而在较高温度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抗压强度。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S-H凝胶,重点研究了不同的制备工艺、原材料与钙硅比对C-S-H凝胶结构的影响。经过详尽的X衍射(XRD)与核磁共振(NMR)分析表明,制备的样品都具备C-S-H凝胶的峰型特征;活性反应法相对于沉淀反应法制备的C-S-H凝胶层间距小、聚合度低;证实了C-S-H凝胶的层状结构,且层间距随钙硅比的增大而减小;Q^2/Q^1值与直链平均长度随钙硅比的增大而减小。 研究了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AsP)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新拌砼硬化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ASP减水率、ASP与水泥适应性、ASP与萘系减水剂复合性能。试验表明,ASP与萘系减水剂相比,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率以及控制坍落度损失的功能,而且与水泥有很好的适应性,与萘系减水剂有很好的相容性。 稀土元素在镁合金中具有阻燃、净化熔体等作用,能有效改善合金的铸造性能;可细化显微组织、形成准晶相、抑制形变织构,提高镁合金的室温及高温强度和塑韧性等力学性能;并改变镁合金表面腐蚀层结构、控制阴极相数量和分布以及影响电化学过程,从而改善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总结了利用稀土元素改善镁合金组织性能的研究现状,并对稀土镁合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添加合金元素来提高锆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近年来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概述了加钼锆合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添加钼元素对锆合金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微观组织、形变织构、第二相等方面的影响。在锆一铌合金中添加适量的钼,再通过适当的热机械处理,可以得到高强度、耐腐蚀、晶粒细小的锆合金。 介绍了铜锌二元系记忆合金存在的马氏体稳定化现象和力学性能较差等缺点带来的实际生产应用阻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铜锌合金仿金电镀,以酒石酸系列、焦磷酸盐系列和HEDP系列为主的3种无氰环保的铜锌合金仿金电镀代替污染严重的氰化物镀铜锌合金的研究进展;铜锌合金滤料在水处理行业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研究了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热处理工艺。采用差热分析法和金相测试法确定合金的初熔温度在1280℃左右;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合金在不同固溶处理后的微观组织,测试了合金的持久性能。结果表明,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245℃/2h,AC+1275℃/4h,AC+1100℃/2h,AC+850℃/24h,AC。采用该工艺处理后的单晶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持久性能,在980℃、235MPa的条件下持久寿命达159.35h。 研究了不同冷却速率对Zn-27Al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用铜模喷铸法制备Ф5mm、Ф2mm、Ф1mm圆柱试样,通过熔体急冷法制备条带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光衍射仪分别观察其组织形貌、分析其试样的相组成并计算晶格常数。结果表明,不同冷却速率下组织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其形貌按河流状、树枝晶、规则网格状、无规则形貌逐步过渡并使组织变得细小致密均匀;快速凝固条件下,更多的zn原子固溶在Al晶格中,改变了富Al相的晶面间距。 表面改性技术是提高钛合金抗氧化性的重要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钛合金的应用领域。概述了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钛合金表面氧化行为表面涂层技术和表面合金化处理技术等,并指出了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方向。 由于钯及其合金对氢具有良好的扩散性及溶解性,钯基合金对氢表现出了极好的选择性。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各科研团体最新的研究成果对Pd-Ag薄膜的制备方法、国内外Pd-Ag合金薄膜的最新研究进展及Pd―Ag合金薄膜的应用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概述了快速凝固技术制备液相不混溶Cu基合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快速凝固组织、液相分离机制、形核和生长动力学3方面展开阐述,并指出了今后液相不混溶合金的研究方向。 对4种不同成分的马氏体时效不锈钢进行96h中性盐雾试验,观测其锈蚀形貌。结果表明,Mo能有效地抑制氯离子的点腐蚀倾向,提高钢的抗晶间腐蚀能力;过高的Ti含量严重恶化合金钢的耐腐蚀性能;Cu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合金钢的耐盐雾腐蚀能力。因此,从耐腐蚀性的角度考虑合金钢的成分进一步优化应适当降低Ti的含量,增加Mo和Cu的含量。 通过对00Cr25Ni7M03N双相不锈钢加入不同的含N量,研究了N对00Cr25Ni7Mo3N的组织、室温力学性能和耐点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能改善钢的相比例;N含量在0.10%~0.20%范围内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N显著提高钢的耐点蚀性能。 系统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中碳钢丝显微组织及其拉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铅浴等温淬火处理组织中虽然还存在少量先共析铁素体,但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正火处理组织。经大压缩率变形后,铅浴等温淬火处理后大变形组织中微空洞的数量远少于正火组织,不论是钢丝强度,还是钢丝扭转性能,铅浴等温淬火处理钢丝都优于正火处理钢丝。采用中碳钢正火工艺生产其断丝率略高于以高碳钢为原料的生产工艺,而引入铅浴等温处理后大大降低了高强度中碳钢丝绳的断丝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摘要针对海水循环泵叶轮的服役条件,利用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材料,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GX2GrNiMoN22―5―3双相不锈钢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不锈钢的7中击性能在常温下随固溶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并且在℃固溶温度范围内下降明显,在℃温度范围内下降趋势缓慢。铁素体含量测试表明,随固溶温度的升高,铁素体的变化趋势与冲击功的变化趋势具有良好一致性,表明固溶温度升高铁索体含量降低,是冲击功减小的重要原因。对冲击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冲击断口以韧窝型断裂为主。 详细研究了工业硅中杂质存在形式及分布。工业硅中多数杂质偏析在硅晶界,组成深浅不同的杂质相,组分能谱分析证明颜色差异由铁、钛、铝、硅含量不同造成。白色区域是富Fe-Al-Si合金相,其中铁、硅含量分别大于35%和45%;黑色区是富Fe-Ti-si合金相,钛和铁分别大于20%和30%;其余区域为富Fe-Si合金相,Al、Ti含量较少,Ti含量高颜色深,Ai含量多颜色浅,其它金属杂质元素则无规律地分布于杂质相中。杂质分布规律与其含量和分配系数相一致。 采用独立靶材在YG6硬质舍金上以电弧离子镀工艺制备了TiAlN涂层,研究了钛靶弧流对涂层的微观形貌、成分和性能的影响,对TiAlN涂层的膜基结合强度及高温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将TiAlN涂层的YG6硬质合金刀具与未涂层的YG6硬质合金刀具对T12工模具钢(50HRC)进行对比切削试验。结果表明:钛靶孤流为60-70A时,涂层具有较理想的表面结构,膜基结合力较好,可达44N;钛靶电流对涂层中N含量的影响不大,对Al及Ti含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在干式切削条件下,TiAlN涂层刀具的使用寿命是未涂层刀具的3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摩擦副所受到的载荷、运转速度、温度等也在急剧增加,传统的润滑油脂已不能完全满足苛刻工况下的使用要求,固体自润滑涂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综述了固体自润滑涂层的材料体系、涂层结构及其制备工艺的新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超高温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是制约新一代航天器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为此近年来国内外积极研制耐超高温、抗烧蚀甚至零烧蚀的复合材料。概述了应用于航天领域的高温热结构复合材料C/SiC和超高温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超高温陶瓷改性C/SiC复合材料的改性机理及制备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介绍了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综述了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催化材料、红外吸收材料、紫外阻隔材料、阻燃抑烟材料、热稳定剂、生物医药材料、分离与吸附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当前水滑石类化合物制备与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纳米材料](朱冬生[1,2] 王婵[1] 漆小玲[1] 温世雄[1] 郑立键[1])
(张盛强[1] 汪建义[1] 王大辉[1] 侯新刚[1] 张闽[2] 黄秀扬[1])
(马磊 钟颖 文晓霞)
(袁学德[1] 王静[1] 高帅[2] 孙东峰[1] 罗雪雪[1] 张秀玲[1])
(王良虎[1] 向军[2] 李菊香[3])
(陈延明 聂晓波 王立岩)
(冉旭 何进)
(金啸[1] 施勤[2] 崔建伟[1])
(陈勰 李黎 王明枝 姚婷)
(张霖倩[1] 吴秋芳[1] 陈雪梅[1] 粟波[2])
(王彩辉[1] 蒋金洋[1] 任春福[2] 孙伟[1] 韩建德[1])
(郑楠 李小红 张治军)
(周玉华[1] 宋武林[1,2] 柯莉[1] 曾小川[1] 谢长生[1])
(刘宏伟 曾大文 谢长生)
(孟晓爽 张秀芳 董晓丽 马春)
(杨青山[1] 廖永进[2] 肖新颜[3])
(唐培松 陈海锋 徐敏虹)
(李琴[1,2] 李世萍[1] 项鹏志[1] 刘龙江[1])
(李林 姚兰芳 王硕 许瑞清 田琳琳 方学玲)
(陈善亮[1] 朱耿臣[2] 应鹏展[1] 顾修全[1] 倪自丰[3] 高榆岚[1])
(张大凤 蒲锡鹏 仪修杰 谢倩 李艳 戈田田 闫冬)
(陈阳[1] 余高奇[1,2] 付霞[1,2] 张侃[1,2] 汪厚植[2] 张光德[3])
(刘永刚 杨东洋)
(鲍宜娟 刘宝春 顾辉平)
(范海宾[1] 戴晋明[2] 侯文生[1,2] 张凯莉[1] 罗秋兰[2] 相增辉[2])
(王译莹[1] 李庆[1,2] 张连营[1] 黎雪莲[1] 曾志军[1] 张进[2] 钟小玲[1])
(那日苏 周炳卿 郝丽媛 王立娟 韩兵)
(赵浩 金俊弘 杨胜林 李光)
(张越 张秀林 刘庆生 邓炳耀)
(陆冰 李兵涛 魏取福)
(刘小平[1] 李芳清[2] 杜兴胜[1] 王红海[1])
(苏立赞[1] 艾德生[1] 冯泉[2] 于忠淇[2] 邵东凯[3])
(张丹 索进平)
(李文英 寇昕莉)
(陈祥歌 陈建铭 宋云华)
(刘超 李小该 霍达 许书河)
(李维华[1] 郝先库[2] 张瑞祥[2] 许宗泽[2] 马显东[2] 姜东波[1] 胡珊珊[2])
(叶佳梅[1] 陈磊[1] 王富星[1] 刘俊亮[1,2] 张明[1,2])
(李丽 嵇天浩)
(王辉[1] 王维[1] 邱小林[2] 谈发堂[1] 陈建国[1] 乔学亮[1])
(杨新伟 杨文峰 程敏)
(张大凤 蒲锡鹏 贾丽萍 赵利民 尹贻彬 闰冬 吴淑通 李梅静)
[纳米材料](王峰 秦晓芳 郭振良 任淑华 朱冬冬)
(郭捷 李智东 陈平字 赵昆渝)
(陈帮烈[1] 康卫民[2])
(张鸿声 汪南 朱冬生 杨硕)
(孙井辉 王红英 钱斯日古楞 庞文静)
(蒋淑冬 魏取福 黄锋林)
(陆冰 周罗庆 王磊)
(邓丽莉 何素文 陈蕾 胡祖明 于俊荣 诸静)
(王静[1,2,3] 水中和[1] 冀志江[2,3] 侯国艳[2,3] 王晓燕[2,3] 王继梅[2,3])
[新材料与新技术](姬连敏 李丽娟 张波 刘志启 张燕辉 贾旭宏 聂锋 曾忠民 宋富根)
(雷娜 赵西成 杨西荣 赵健 王海)
(杨明[1,2] 田琴[1] 向嵩[1,2])
(程云[1] 刘振广[2] 李菊香[1])
(封皓 陈敬超 周晓龙)
(王旭 焦宝祥 吴汉青)
(邵传兵[1,2] 刘红[1] 苑永涛[1] 方敬忠[1])
(谢峰 杜芳林)
(李永霞 李淑静 赵雷 李远兵 李亚伟)
(丁广磊 贾庆明 陕绍云 李丹)
(王清清 魏取福 蔡以兵 高大伟)
(蒋玲玲 钱坤 俞科静 骆冬冬 李鸿顺 曹海建)
(张会发[1] 许崇海[1,2] 张静婕[1] 王兴海[3] 方斌[1])
(桂苗苗[1,2] 曾冲盛[2])
(陈守东[1] 杨宇[2] 陈敬超[1])
(巩秀芳 杨功显)
(茹志芳[1] 李岩[1,2] 罗坤[1] 赵新青[1,2])
(汪超[1,2] 何翠群[3] 缪向水[1,2])
(朱光俊 邱会东 杨治立 兰伟)
(安钰坤[1] 王进[1] 褚忠[1] 董万鹏[2])
(段刚 王祥见 肖海燕)
(宿程远[1,2] 林建超[1,2] 陈孟林[1,2] 何星存[1,2] 黄智[1,2])
(雷强华 陈长安 李游)
(贾伟 陈南梁 博婷)
(滕超[1] 杨旗[2] 彭红[2])
(罗鹏 郑誉亮 龚力 赵丽霞 徐键)
(赵春松 赵煜娟 孙国平 郭彩霞)
(王超 胡立新 陈晓琴 杨力行 张焱林)
(闫芳 叶乃清 刘丹 钟卓洪)
(吴鉴 姚耀春 戴永年)
(刘永梅 李惠娟 倪杰)
(刘燕[1] 蒋晓曙[2] 李书进[2] 陆雷[1])
(魏艳玲 徐玲玲 刘明帝)
(刘燕[1,3] 蒋晓曙[2,3] 陆雷[1])
(袁文峰 王振环)
(田力 唐世洪)
(姚寅芳 高敬伟 李光)
(高婷[1] 杨小刚[2])
(王祖强 王丹名 林伟 吕祖彬 张宇 金永珉)
(刘长永 郭冬云 王传彬 沈强 张联盟)
(解林燕 冯晓莉 蔡彬)
(高永芳[1,2] 时家明[1,2] 赵大鹏[1,2] 陈宗胜[1,2])
(邵明国[1] 向卫东[1,2] 粱晓娟[1] 金怀东[1] 蔡倩[1])
(徐大印[1] 何志巍[2] 王文海[1] 张道明[1] 吴现成[1])
(胡玉叶 陆春华 倪亚茹 许仲梓)
(刘小丽[1] 朱晓云[1] 肖晓东[2] 陈学通[2])
(张官理[1] 张振[2] 张定国[1] 郭新涛[1] 胡平[3])
(曹慧群[1,4] 汪海燕[2] 樊先平[1] 张启龙[1] 罗仲宽[3] 王新民[3])
(张恒伟 李家风 胥永刚)
(白音孟和 徐效清 梁凤英)
(江映翔 刘淑娟 蔡撄英 张倩倩 刘艳冰)
[新材料与新技术](申卫星 蔡开勇)
(于永鹏 徐孝旭)
(林可纯[1] 许琦[2] 姚成[1])
(舒荣德 陈际达 邱智萍 卜娟 亓倩倩 高素照)
(贾林涛 索进平)
(俞捷 余天石 葛明桥)
(隋海波 杨军校 刘才林 黄亚文 杨海君)
(于春贺 陆绍荣 阳志有 黄志义 刘括)
(汤栋[1] 赵玉萍[1] 张娟[1] 于海[2])
(吕文晏[1,2] 程俊华[2,3] 闻荻江[3])
(袁炕 左国防 朱元成 刘新文 唐慧安)
(雷卫华 罗世凯 贺传兰)
(于可欢 邓金飞 吴明虎 张巧莲)
(黄凤远 于艳 吴晓杰)
(程伟 路遥)
(高丙娟 于良民 李如)
(刘辉 孙明先 马力 闫永贵)
(庞宁[1,2] 白志民[1])
(王小妮 黄小凤 谭娟 李文卿 高琨阳 魏燕富)
(朱友利[1] 施永生[1] 龙滔[2] 王琳[1])
(刘作磊 张宝川 张进 代维 薛屺)
(邓涛略 白瑞成 邵勤思 任慕苏 张家宝 周春节 潘剑峰)
(张宏 蔡哲 张翔宇 贺红武)
(王培铭 张灵 朱绘美 张国防)
(韩建德[1,2] 潘钢华[1,2] 孙伟[1,2] 王彩辉[1,2])
(黄义雄 钱觉时 王庆珍 苏柳铭 赖振宇 尤超)
(赵志曼 宋万明 董斌 刘育成 龙樱)
(饶绍建 王克俭)
(周栋梁 缪昌文 丁蓓 唐文瑞)
(贺凤伟[1] 崔绍波[1] 张云波[2])
(王勇[1,2] 廖治东[1] 张恒飞[1] 周红[1] 宋长江[1])
(叶青 栾佰峰)
(谢定陆 隋贤栋 罗艳归)
(刘阳[1,2] 郑启[1] 杨金侠[1] 纪曼青[1] 肖旋[2])
(包艳青[1] 杨红旺[1] 杨柏俊[2] 白彦掣[1] 曲迎东[1] 李荣德[1])
(孙才 孙红亮 黄泽文 朱德贵)
(张鑫江 宋仁国)
(杨霞 连玉栋 白英龙 果世驹)
(李树健[1,2] 宋志刚[2] 郑文杰[2] 任建斌[2])
(王利明[1] 杨恒[1] 吴建峰[1] 孟庆辉[1] 刘礼华[1] 蒋建清[2])
(马海云[1,2] 徐仁根[1] 王根启[2] 郭景峰[1] 晁代义[1] 秦连杰[1])
(于兰平 许晓慧 经立江)
(李同涛 贾碧 况敏 郭纯维 温慧敏)
(杨茂盛 刘秀波 何祥明 王明娣)
(樊乾国 郝志彪 闰联生 张强)
(赵宁 廖立兵)
地  址:重庆市北部新区洪湖西路18号
邮政编码:401121
单  价:100.00
定  价:220.00
金月芽期刊网 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应该不会爱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