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的措施能保持养老金收支平衡表

21世纪养老保险平衡难题及对策--《人口与经济》1999年06期
21世纪养老保险平衡难题及对策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840.67【正文快照】:
一、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难题  人口老龄化将使我国面临许多老年社会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已由现收现付模式改为部分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长期平衡。社会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玉珂,张晨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马娟,徐文学;[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李明镇;[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03期
李明镇;[J];西北人口;2001年02期
张晨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红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吴祥云;[D];厦门大学;2001年
黄晓;[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志云;[D];暨南大学;2001年
勾德明;[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张乃亭;[D];山东大学;2007年
吴敏;[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张树哲;[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响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崔玉杰,沈愉;[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邱菀华,高建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陈宁,范凤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卢媛媛,邹旭;[J];商业研究;2004年23期
胡秋明;[J];财经科学;2000年03期
刘炳杰;[J];财经论丛;2000年01期
段春玉,石伟红;[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2期
刘钧;[J];财经研究;2004年02期
彭海艳;;[J];财经研究;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国良;[D];复旦大学;2003年
胡继晔;[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王练文;[D];复旦大学;2004年
林志宗;[D];复旦大学;2005年
黄熙;[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竞君;[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魏凡平;[D];厦门大学;2002年
石艳芬;[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勾德明;[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马剑平;[D];郑州大学;2003年
张均;[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高欣枫;[D];四川大学;2004年
吕俊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沈光;[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孙雪琴;[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荟;[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年06期
李放;吴敏;;[J];南方人口;2006年03期
傅新平;邹敏;周春华;高祝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安增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祁新娥;[D];复旦大学;2005年
黄晓;[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艳芬;[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王珍;[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汤俊云;[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蔡青;[D];浙江大学;2003年
陈英姿;[D];浙江大学;2004年
王传会;[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吴敏;[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张莉;[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许蔚君;[D];暨南大学;2006年
伍敏;[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军丽;;[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谢雪芳;;[J];现代商业;2011年21期
刘天义;王家宝;;[J];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02期
刘军丽;;[J];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陈文佼;;[J];理论与当代;2011年06期
儒杰;;[J];中国工会财会;2011年08期
王龙云;;[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12期
;[J];工会博览;2011年07期
郝勇;周敏;;[J];改革;2011年06期
李德富;;[J];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慧;;[A];2004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暨上海市保险学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保险》创刊20周年纪念[C];2004年
杨再贵;;[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王倩;王元月;马驰骋;;[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钟立灿;;[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中澳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王晓军;张琴南;;[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杨再贵;;[A];风险管理与经济安全:金融保险业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6[C];2006年
潘忠弟;;[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游春;谢杰;;[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刘英;;[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武步芝;[N];经理日报;2008年
陈玺撼;[N];解放日报;2009年
朱亚婕;[N];安康日报;2009年
杜托;[N];昆明日报;2009年
郭宏颖;[N];沈阳日报;2010年
周建越;[N];苏州日报;2010年
罗彩利;[N];湘潭日报;2010年
林春霞;[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驻比利时卢森堡经商处;[N];国际商报;2011年
本报首席记者 周海霞 特约记者 李宝珍;[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飞飞;[D];同济大学;2007年
黄晓;[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徐聪;[D];复旦大学;2008年
香伶;[D];暨南大学;2006年
张文宪;[D];厦门大学;2006年
蔡向东;[D];吉林大学;2009年
贾洪波;[D];辽宁大学;2007年
王智斌;[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邹德新;[D];辽宁大学;2007年
苏春红;[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海艳;[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张磊;[D];辽宁大学;2012年
刘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柴立娜;[D];辽宁大学;2012年
袁廿一;[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张乐川;[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李一鸣;[D];湖南大学;2010年
詹宇超;[D];厦门大学;2007年
王婷婷;[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左婷;[D];西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高级经济师,经济学人、观察家、知名财经评论家,多个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现为上海富大集团公司首席经济师、上海新沪商集团战略投资顾问。博客:.cn/bzz626
作者的其他原创文章
日前,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京发布2014年《中国住房发展(中期)报告》,中国住房市场短期下跌不可避免,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将进入为期2-3年的调整期。尽管整体不会崩盘,但该报告的主编倪鹏飞认为,一些房价涨幅较高、前期开发量较大的东部二三线城市,“崩盘完全是有可能的。”
社科院的报告并非空穴来风,今年1月,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环比下降的仅6个,到了6月,环比下降的城市已经增至55个,下跌面快速扩大,但跌幅仍很有限,仅有温州一个城市房价跌破上年同期价格。此外,全国住房成交量在今年上半年萎缩明显,今年上半年,中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7.8%和9.2%。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国内楼市首次出现自发性调整,但中国东部二三线城市出现崩盘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一,随着二三线城市限购令的全面放开,城市改善型需求,以及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将延缓房价下跌的进程。其二,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全国满足单独两孩的家庭有2100万左右,根据生育意愿推算,未来的单独两孩政策下可能将新增1400万新生儿。所以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房地产的稳健均衡发展。
而笔者认为,全国各城市的房地产泡沫程度不同,即使在东部二三线城市中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楼市成交持续阴跌,房价出现宽幅震荡,那我们就不能说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出现崩盘。所谓的崩盘就是要房价持续长期下跌、开发商面临全面洗牌、土地财政衰退引发其他一系列金融危机。
首先,房价出现长期“量价齐跌”的现象。就像温州房价从2012年初的2万元/平方米,一直跌到现在的11000元/平方米,仍然有价无市,而且是连续近30个月的不断阴跌。如果未来东部二三线城市也出现了房价连续调整阴跌,那么我们可视为楼市出现崩盘。
笔者认为,房价是否出现长期“量价齐跌”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该城市对外来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吸引力已经缺乏;二是当地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趋于饱合,并且房价已远高于民众的承受能力;三、银行对房地产类信贷收紧,使投资投机性需求出现衰退。而我国东部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崩盘的前夜。
再者,开发商投资增速大幅放缓,房地产行业进行大洗牌。有很多开发商认为,目前楼市的调整只是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是白银时代仍然可期,所以偶尔我们现在还能看到部分一线城市地王的出现。显然目前大多数开发商觉得调整房地产周期不会很长,虽然好日子已经过去,但是要说行业大洗牌,就有些危言耸听了。
但是,房地产总体呈现严竣局面已是不争事实,月,中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为424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8%;商品房销售额为25632亿元,同比增长-9.2%。全国楼市出现结构性过剩,成交量萎缩、库存水平攀升,一方面是待售面积的增加,一方面是全国销售不畅和大中城市房价微跌,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变慢,开发投资增速不断下滑,住房市场步入低速增长期。
笔者认为,随着楼市成交的低迷,很多实力不强、不愿转型的开发商将被淘汰出局,如果开发商参与到政府的保障房建设、危棚简屋的改造工程中来,或许还能分得一杯羹,但是如果继续靠卖房拿地为生,恐怕以后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因为中国经济正在结构转型之中,正逐步去房产化。衡量一个地区房地产是否发生崩盘,那必定会有70%左右的开发商会被淘汰出局。如果一轮崩盘之后,开发商们都活得很滋润,那这样的楼市只能叫作调整,而不能唤作崩盘。
最后,随着房地产业步入长期调整期,土地市场价格也会低迷,甚至出现流拍现象,这势必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收入。目前土地财政收入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近一半,而且地方政府为了基建投资的需要,往往拿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而如今土地价格下跌,银行就很有可能出于风险的考量,就要其补充抵押物。
更要命的是,2014年大规模地方债偿还在即,预计下半年各地方政府低价大量推地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这将使土地的稀缺性马上淡化。笔者认为,房地产若是真正出现崩盘,那土地市场将会死气沉沉,政府推出的土地不是流拍,就是超底价成交。所以中国楼市最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
真正的中国式的楼市崩盘将是开发商大量倒闭、房价连跌重挫、地方政府因土地财政收入锐减陷入困境。而目前中国楼市总体只是出现“量跌价滞”的局面,还远没有到社科院所说的崩盘那么可怕,但是作为管理层来说,要充分评估房地产下跌给经济和金融带来的重大影响,做到未雨绸缪。笔者认为,房地产出现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带来的金融风险却不可低估。未来最有可能的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出现崩盘,会触发很多城市随后跟进,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出现,那就十分可怕了。
为期两年的“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以房养老”)试点于月初启动,时至月末,试点实施已近一个月,老百姓似乎并不买账,参与“以房养老”调研的几家保险公司也只有幸福人寿上报了相关产品。看来,“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推行将举步维艰。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养老矛盾日益突出,最大的问题是养老金不足。所以,国家才如此急迫地推行“以房养老”政策。但目前阶段来看,社会各界对此似乎有很大争论。而笔者认为,“以房养老”只能作为基础养老的有效补充。
其实早在2006年我国就开始“以房养老”的探索。2007年上海公积金中心试行“以房养老”,但因真正符合条件的老年申请者很少,如今已经停办;在2011年,国内银行又以“反按揭”的形式推出“以房养老”,规定了抵押期限,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而这次更是结合了“政府版”和“银行版”的“以房养老”经验,国家又推出“保险版”。但目前来看,不管是百姓还是险企似乎对这次的“保险版”也并不感兴趣。据了解,在“以房养老”的指导意见落地前,包括幸福人寿、合众人寿、泰康人寿等 7家保险公司已经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参与“以房养老”保险调研。而在7月1日《意见》实施后,却只有幸福人寿一家险企向保监会上报具体方案。为何“以房养老”推行会如此之难?
首先,对70年产权政策的不解,是阻碍“以房养老”推进最大障碍。中国房屋产权70年,是‘倒按揭’的最大障碍,也是与国外政策环境的最大差异,国外倒按揭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没有借鉴经验可寻。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未知风险。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对“以房养老”心有余悸。
再者,今年以来,杭州、广州、北京等多个大城市出现了房价下跌的情况。未来房价将会怎样,上涨还是继续下跌,谁都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这也是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都不愿意参与“以房养老”的另一主要原因。
其三,尽管政府在“以房养老”方面这些年来做了不懈努力。但是研究如何具体操作的细则至今还没有出台,只是空头叫喊要推出“以房养老”,你让机构们如何操作?如果倒按揭“以房养老”,当保险公司通过十年二十年时间将房产倒按揭完了之后,要拿走老人仅有的房产时,老人还活着,届时该如何处置?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完善市场定价与资产评估机制,建立公开化、公正化的市场化“以房养老”操作体系。这样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或者是民间资本,在具体操作起来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现在各种“以房养老”的具体细则没有出台,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采取观望姿态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中国老百姓固守把房传给后世子孙的老观念,而在国外子孙18岁就不需要父母赡养,在财产方面跟父母一点关系也没有了。而在中国深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老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挣来的房子未来成为别人的。在本次实施试点的4个城市中,上海有超九9成的老人不愿“以房养老”,广州有8成老人表示“以房养老”不靠谱,他们坚决要将房产留给后人。
此外,有些老人拥有不止一套,而是数套房产,他们并不满足于把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每月拿着倒按揭款。而他们更愿意把房子出租,靠出租的收入来给自己老年生活添色增彩,这样岂不更好?所以这部分老人对“以房养老”的政策并不在意。
现在的状况是,“以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出,只有政府搞得热火朝天,而卖买双方老年人与保险公司对此都不太积极。这里面当然有诸多原因包括在内,有待于政府部门一一化解。不过笔者觉得,在世界任何国家中,“以房养老”制度只能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情趣,而民众的基础养老还是需要靠政府,所以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领域加大财政投入,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以房养老”只是基本养老体系完善后的一个补充而已。
昨天,国务院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最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就是宣布中国将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村镇和小城市租房可落户,北上广等特大城市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具体而言,对建制镇和小城市全面放开,就是说只要有意愿、想落户,有合法稳定住所,哪怕是租的房子都可以落户。而中等城市是基本放开,门槛比较低,只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就业,按照先后顺序排队,有意愿落户的一般也都可以落户。而对大城市则相对降低了门槛,只要有合法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并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落户。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将会有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一方面可以缓解三四线中小城市商品房库存高的问题,大量“人流”、“资金流”的持续涌入,对房地产业将是大利好。另一方面户籍制度门槛在开放之后,大量农民变成了市民,将促进内需,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很着相当大的作用。
而笔者认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落户,既可以获得身份的认可,在城市生活有了归属感,又可以享受到城市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教育资源保障等一些权利。而且这次户籍改革制度划分北上广深属特大城市,采取的是积分制落户。这让很多人在北上广买了房,生活过得不错,可是没有户口的人,看到了获得户籍的希望。
但问题是,这些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裹足不前,往往是源于各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在不少地方政府看来,目前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支出都自顾不暇,外地人想要享受同等的待遇自然是可遇到而不可求的事情。于是,农民工群体尽管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本地户籍人口相比,他们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待遇受到了歧视。很显然,要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首先要解决这个资金短缺的“肠梗阻”。
而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财政能力的问题,而是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与此同时,加大引进民营资本、个人资本等社会资本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全社会的合力,而唯有如此,户籍制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让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成为市民,这将会触发庞大的购房需求,而各地城市的房地产业也会因此重焕生机。而笔者认为,农村人口成为市民并不一定要买房,或产生购房需求,他们完全可以租房居住。而原来城市中有1亿多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居民,这次也会受到政府的保障房的眷顾,所以户籍制度放开,并不代表房价要大涨。
首先,今年年初以来的房价调整,实际上是对2013年房价涨幅过大的修复。就算放开户籍限制,允许农民工落户成为市民,面对高企的房价,大约95%以上的农民工群体会选择租房居住,所以户籍制度的放开对于长期低迷不振的二三线城市的房产租赁市场无疑是一大利好。
再者,户籍制度改革与取销限购令一样,虽然对房地产市场看似利好,但是面对如今各城市动辄要二三年时间才能消化掉的库存商品房来说,最多只能起到托底作用,让二三线城市房价的“降势”不再那么陡峭。因为看似1亿人进城数字庞大,但是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计划是到2020年完成目标。所以对房价泡沫来说,必然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最后,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外来人口靠购房才能拥有蓝印户口的时代终结。外来人口不需要购房才能获得落户资格,这使得很多城市的购房需求大幅下滑。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公安机关加盖蓝色印章而得名。它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大城市都曾实施过,2000年后相继取消。
蓝印户口是城市居住“绿卡”,相当于国内的“投资移民”或者“技术移民”,投资购买当地政府规定的房产,或者满足投资金额、纳税额、解决就业等条件,可以给予蓝印户口。持蓝印户口者,在入托、入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申领营业执照、安装煤气和电话等方面享受非本市常住户口的优惠待遇,因此,在许多地方其一度成为商品房的重要推销手段。
蓝印户口确实对地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天津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天津共批准各类蓝印户口31万多人,在房地产方面,外省市户籍人员因获得蓝印户口而购买的商品房占全市商品房的10%至15%左右。
但是,蓝印户口也带来了不少弊端,如产生“高考移民增多”和“住房空置”等问题。这引得不少人颇有怨言,如“外地人买房落户,把当地房价间接抬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外来人口蓝印户口多了,外地孩子涌进来高考,本地孩子压力就大了”。如今,取消蓝印户口的政策靴子落地,受冲击最大的当属房地产市场,有预测认为,取消蓝印户口或将使房价暴跌一半。
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迈向深水区,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并不代表我国的房价泡沫不会破裂。一方面面对城市的高房价,外来人口进城后大多以租房为主,对房地产去库存影响不大。另一方面中国的房地产已经进入了调整期,拥有庞大的库存积压,而1亿农民进城有一个漫长过程,这个过程要到2020年,所以即便有部分购房需求,也远水解不了近渴。更关键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使中小城市取消了蓝印户口,那外来人口完全可以租房也能落户,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买房呢?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并不能维持房地产泡沫,只会加速其破裂的进程。
本文相关的原创文章
一、养老金沉淀特点研究分析 1、养老金是退休老年客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般情况下,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金高于消费水平,两者之间的差额便产生了储蓄。这里的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储蓄型保险、股票和基金等各种储蓄和投资方式。 2、银行间的市场竞争也会对养老金沉淀有较大影响,如果邮政网点无法为代发客户提供便捷的查询、存取款等服务,那么即使赢得了代发资格,也不会形成沉淀资金,客户很可能会把资金转向其它服务好的银行;反之,如果邮政网点硬件环境和服务品质优良,不仅能够促进养老金沉淀,而且还能吸引养老金代发客户更多的存量资金和闲散资金。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才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进而才能提高网点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养老金沉淀。 3.养老金账户变动规律分析 首先,养老金账户除去沉淀资金之后的剩余资金就是客户用于消费的生活支出,其支取需要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全部支取完之前也会形成一定的滞留资金,因此也会对沉淀资金有一定的影响。 客户支取生活费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一次性支取完毕,二是分若干次支取。第一种会使活期存款大起大落,在客户信任度差的网点会出现此类情况,导致客户手中存放大量现金不利于资金安全或者存到他行逐步支取,因此只要网点提高服务体验并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客户信赖则会大幅减少该类情况。第二种符合大众消费习惯,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分为3-4次支取,手中既有机动现金,也不会有较大的安全风险,这样活期存款只会阶段性下滑。 其次,对于沉淀资金而言,客户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一方面是为了今后生活开销所储备,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因此大部分沉淀资金积累到一定金额时会从活期存款转存为定期存款。如果1万元是客户活期转定期的临界点,每个月沉淀资金1千元,平均每笔沉淀资金积累10个月后转化为定期存款,还有可能转存到其它银行,这是必须引起关注的。 二、养老金客户群体特征分析 领取养老金的客户均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属于“四季理财”当中的冬季客户,其接受金融服务有如下特征与习惯。 1.缺安全感,每月前来网点支取。部分老人认为养老金发放当天就一定要取,不然这笔钱就会平白无故没有了,所以每个月到了代发日就会很早赶到网点排队领取养老金。 2.惯性思维,喜欢柜台人工服务。老年人长期使用并习惯了在柜台办理业务,习惯了在存折上查看账户变动,柜台办理业务带给他们一种踏实感,已使老年人对其产生了偏好和依赖,不愿意做出改变。而且老年人对ATM机存在些许质疑,并感觉操作不便。但由于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眼力、记忆力又不好,在银行办理业务所花费的时间往往是年轻人的好几倍。同时,老年人因身体状况改变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心理素质会逐渐弱化,出现独立性减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经常因为听力有问题,办理业务时听不清柜员说的话,看到柜员及周围客户的不耐烦的表情,有一种自卑感。 3.勤俭节约,偏好安全性的投资。在我国老年人选择定期存款、购买国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基金产品都是短期行为。这是因为现在的老年人由其自身经历、思想和文化特点决定,普遍比较节俭,有更强的储蓄倾向。所以老年人将投资的安全性放在收益性前面,更倾向于选择如储蓄、国债这类风险较低的产品,并且出于对疾病、家庭意外支出的保持着一定的资金流动性。 4.认知有限,抑制部分金融需求。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对于诸如网上银行、个人理财等自动化、无形化的服务形式不太适应。由于老年人对新事物认知能力不足,银行对老年金融知识传播不够,导致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的状况日趋严重,与新型金融产品渐行渐远。大部分老年人对个人理财不了解,尽管有着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但是害怕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涉足理财市场,部分老年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完全不了解。 5.心理脆弱,影响金融体系安全。一方面老年人获取银行资产表现信息的渠道过窄,只能通过邻里沟通或是观察到银行门口排起的长队才能接受到一些信号,而且他们并不知道队伍中到底多少是有资讯的提款人,另一方面,根据扩展的生命周期理论,人们倾向于在一生中平滑消费,还有留下遗产的偏好,这尤其与中国的国民性格相关。所以,尽管银行为单个的老年人投资提供了最合适的渠道,银行也因他们的存在而获得较高的居民储蓄率,但这笔资金背后依托的是脆弱的心理基础,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 6.收入稳定,注重财富保值增值。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老年人中自己拥有稳定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更愿意自己处理经济事务而不是靠儿女。伴随着家庭内部资源的代际转移弱化,老年人希望自己的养老金能够保值增值的意愿愈发强烈,倾向于通过调节财富流向来构建自我保障。老年人通过银行机构构建自我资金保障的方式主要有存定期存款,购买国债,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少部分资金更为宽裕的老年人还会选择投资基金和股票。 三、养老金客户经营体系构建 1.客户信息收集 代发网点的养老金客户数量少则有几千户,多则有上万户,但是网点对于这一客户群体的信息知之甚少,平时的客户经营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经营养老金客户首要的是要收集客户信息,建立客户关系,真正意义上来获取到养老金客户。具体执行办法有: 第一,厅堂收集。大堂经理通过发放生活用品等小礼品的方式来收集客户信息,理财经理通过厅堂讲解养老金使用办法来吸引客户留下信息,柜员在窗口补录客户信息并在叫号纸上相应做记号。信息应该包括客户姓名、性别、年龄、养老金代发金额、每月领取额、领取频率以及养老金用途等方面,便于后续客户开发与维护。 第二,设点宣传。在小区或者网点设立宣传点,通过类似于“关爱老年人幸福生活,邮政养老金规划服务”相关主题来专门收集客户信息,并且系统化讲解养老金使用办法及冬季客户综合金融规划。为了便于测算养老金储蓄率,重视做好老年人每月消费性支出的调查问卷。 第三,上门走访。部分老年人对于厅堂收集和设点宣传活动不感兴趣,也有部分老年人自己不去网点,由自己的子女代为领取,因此为了提高养老金客户的获取率,网点人员在开发比例达到60%以上有必要考虑上门走访。为了提高上门走访的效果,在保证收集好养老金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做好其他相关收集和宣传。 第四,客户介绍。对于少部分无法核对信息的老年客户,应该发挥原有的老年客户的力量,在保证所有客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可通过已获取老年客户来收集其他客户信息。 2.客户激活开发 在客户信息获取以及厅堂流量客户开发的过程中,就会实现部分客户的激活与开发,但是比例会比较低。在当前的经营形势下,应该制定体系化的中长期策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快此类客户激活开发速度,以实现资金沉淀的目标。 第一,根据网点代发客户数量以及收集到的养老金金额以及消费性支出比例等信息,来测算养老金储蓄率,根据资金沉淀目标、客户群体“三分”来制定激活开发计划并通过如下方式来实施。 第二,开门迎客之前的网点门口客户教育活动。大堂经理应该在保安的协助下给门口排队的客户发放号码及冬季理财折页并且保持秩序良好,在此基础上理财经理可以进行客户教育,包括现在开展的优惠活动、养老金规划以及柜台上业务办理流程和所需要填写的单据等知识。对于因优惠活动放弃排队取钱的客户应该收集信息进行集中再教育而不应该让客户直接离开,此时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可以分开进行,建议代发日晨会时间提前10分钟。 第三,正式营业开始的理财经理小课堂活动。对于营业开始的高峰客流,应分流为两部分,前10位客户引导至等候区正常办理业务,后面的客户引导至理财区集中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客户预约办理绿卡并填单、零存整取等业务。此类活动理财经理应根据网点实际情况一天安排3到5次。 第四,网点理财沙龙。对于收集到的客户信息,根据资产分层、年龄分类、兴趣爱好分群来举办理财知识讲解、网银操作流程、养老金规划技巧等金融服务以及养生、保健、老年大学等等主题的理财沙龙活动,对相应的群体提供合适的产品服务。理财沙龙至少应该每周一次,统计每期当场客户开发率,以及1周以后的客户开发率。 第五,为了便于统计客户层层开发的进展情况,可以通过代发集中日的养老金客户叫号数与较好率进行环比和同比数据分析。 3.客户经营维护 第一,根据客户激活开发策略当中所制定的目标进展情况,来制定经营维护计划,在实现忠诚客户管理和价值提升的同时促进客户信息收集和激活开发,加快养老金沉淀速度。 第二,由于老年客户已经养成了多年的习惯,所以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在第一次网点宣传当中开发出来的客户应该做好该次记录,在下一月的代发日之前给该群客户打电话在再次回访并且做好后续跟踪,已达到逐步培养客户新习惯的目的。 第三,老年客户对于一个网点的印象和认知发生改变需要时间和过程。在初步激活客户之后,不要急于给客户推荐产品。每次沟通能够在业务和关系上有实质进步就好,应明确客户关系到忠诚度管理需要多个步骤,客户价值提升是多次的交叉营销实现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在于提升客户体验。每一次理财沙龙都会进行客户信息收集,了解到客户对活动的感知以及后续的需求,应该及时做好信息整理并通过后续活动跟进,逐步强化客户对于网点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第四,为客户配置产品应该遵循由简单便捷向复杂繁琐发展,由风险级别低到风险级别高发展,由短期产品向中长期产品发展。比如发展基金定投可先办理零存整取,由货币型基金向债券型发展,由单一购买到组合配置。 第五,制定代发养老金积分回馈计划等相关机制,为养老金沉淀资金中长期发展与规划提供长期保障。 四、预期目标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和一个策略的实施都需要经过一个培育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对于养老金客户的业务经营应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而此类客户的经营意义又十分重大,因此提出如下预期目标。
三个月客户信息收集率达到40%,激活开发率达到25%,养老金沉淀率10%;6个月信息收集率达到70%,激活开发率达到50%,养老金沉淀率达到20%;12个月信息收集率达到90%,激活开发率达到75%,养老金沉淀率到40%。
养老金的来源不外乎这几种:一是大家按照某个标准交的保险金形成一个基金,进行一定的投资收益,弥补每年收上来的钱和付给老年人的钱的差额;二是不形成基金池,按需要付的数额来制定收费标准,左手收年轻人的钱,右手付给老人;三是个人帐户制度,好像是半强制性的存款一样,你工作时存的养老金是你自己的,替你保管,给你一定的收益,等退休以后可以取出来花。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都可以归类为其中之一或是它们的组合。日本采用的主要是第一种形式。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也被称为年金制度,这一制度包含三重含义,即对年老的保障、对因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保障及一家之主死亡后对其被抚养人的保障。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老年保障。日本对于老年保障的制度安排共有三项,一是公共年金制度;二是企业补充年金制度;三是个人储蓄年金制度。其中公共年金制度居主导地位。 公共年金制度可以细分为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济年金三部分。国民年金是日本的基础性年金,原则上要求在日本国内居住的20—59岁的居民必须加入,保障的对象仅限于投保者个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又被合称为雇员年金。雇员年金的保障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投保者个人,而且惠及其家属。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日本没有为养老做准备、日本的养老基金没钱,事实上日本做了比哪个国家都多的事情来对付养老问题,也存了比哪个国家都多的养老的钱。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始于1960年,经过40年以上的积蓄,到21世纪头几年厚生年金基金达到了140万亿日元上下、国民年金基金10万亿日元、各种共济组合50万亿日元、民间厚生基金40万亿日元、合计240万亿日元的规模。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为养老存这么多钱,只有美国接近,其他任何国家在金额上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中国的社保基金总资产1万亿人民币左右,只有这个数字的十几分之一。不光金额惊人,就算是相对规模上,这笔钱相当于每年付给本国老年人的养老金的5倍,相比之下瑞典攒的钱的可以付4年,美国和加拿大可以付2年,英国2个月,法国和德国1个月。
那日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建立这个制度的时候对未来几十年的情况过于乐观。日本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现在二战结束后,之后人口出生率一路下滑到现在,除了70年代初因为这一波婴儿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有一个小高峰以外。1960年建立养老金制度之后又过了5年这批人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而直到2005年以后婴儿潮的这一代人才到60岁,之前一直都是收他们的钱而不是付给他们钱。这就使得在前面几十年里,在资金上极大丰富的日本社会、日本政府、日本养老基金的管理者都没有对这一体系将来有可能遇到的风险有足够的重视。收费标准相对低,而给付标准相对高。以国民年金为例,创设之初的1961年每个月只需付100日元,老人每年可领24000日元。80年代初月付4000日元左右,老人一年可领50万日元。如果一个人1935年出生,1961年一开始就交保险,交足40年,那他一生交费230万日元,退休到死亡可领1300万日元,收益竟达480%。1945年婴儿潮出生的人也可以交390万领1300万,收益240%。直到90年代发现这么下去不是办法,继续调高费率,到现在月交15000日元左右,老人一年领70来万日元,70后们预期收益率80%左右。但离收支平衡还有距离。
到了2005年以后随着婴儿潮一代的大量退休,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增速突然加快,过去几十年里持续下降的出生人口反而使得劳动人口,也就是缴纳养老金的人开始减少,平均寿命越来越长60岁以上老年人越来越多。同时十几年的经济停滞也使得国民收入原地踏步,反映在养老金缴纳上就是缴费金额停步不前,没有如预期一样增加。而且,当几百万亿规模的资金在国内投资的时候,年收益率只会与经济增长率差不多,同理投资收益也就比当初的预想低了很多。不巧又赶上了次贷危机,个别年份出现10%以上的负收益率。这些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国民年金每年有五六千亿日元的亏空要靠过去的存款来补,而规模更大的厚生年金光在2011年一个年度就拿出8万多亿日元来补贴收支差额,相当于总资产的近1/10。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不采取任何措施,再有个十年多点养老基金就有耗光的危险。
总起来说,日本是在担心存的一大笔钱花光了怎么办,其他国家看似不担心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大笔钱可以花。真花光了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好像一个人收入好的时候存了一笔钱,后来存的少取得多,直到没的取了,之后挣多少花多少就是了。提高缴费率或由政府预算进行补贴,或者延长退休年龄等等到进项足够支付支出为止。反正是整个社会来养社会里的老人,现在一年几万亿日元的收支差额相对日本500万亿日元的GDP规模和50万亿左右的财政预算来说也不是绝对支付不起的数字,就是祖上传下来的金山花光了不再那么安心而已。不再有巨额基金池,大不了去跟其他国家现在一样现收现付嘛。
导读:所以,我们这些远离事业机关编制的人员若因养老金并轨而对那些公务员们幸灾乐祸,那么很明显,这是一种仇富的表现。当然,你可以因为这件事情高兴一会,为什么说是“高兴一会”?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终于破冰,“并轨”改革方案近日已被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意味着“双轨制”的告别,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将采用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看到这个消息多少有种莫名的高兴,但冷静下来想想——“别人的养老金要从工资里扣除”这一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就好比我同事拿到手的工资比我低,我就心满意足,反之恨之入骨?
所以,我们这些远离事业机关编制的人员若因养老金并轨而对那些公务员们幸灾乐祸,那么很明显,这是一种仇富的表现。当然,你可以因为这件事情高兴一会,因为我们现在每个月不得不上缴的养老保险,将不会白白给那些吃皇粮的人们了。为什么说是“高兴一会”,后面将解释。
很多专家学者们解读养老金“并轨”是公平的象征,但一则冷笑话却可以说明白这个问题:一个镇为了花完预算,决定要么将镇里的小学专修,要么将镇里的监狱设施完善。当干部们激烈讨论时,年过70但还没有退休的一名公务员发话了,“你们觉得自己最后是去监狱的可能性大,还是去小学的可能性大。”此惊人的一语让所有官员一致赞成用钱完善监狱设施。
养老金并轨制看起来和这个笑话差得似乎有点远,但也有很多之处:完善监狱设施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就如养老金并轨一样,都是好事,但是都只能让现有的特点人群享受到“福利”;让当前还在工作的人交养老金是为了给现在的老人使用,而完善监狱设施也是为了给这群人未来少受罪。如果决策者们的想法是如此畸形的思维,未来的悲剧不敢想象。
事实上,并轨已经是不得已的办法,原因就是因为养老金不够,国家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
首先就是近年来一直被老百姓们“憎恨”的延迟退休,具体的不用赘述,因为延迟退休就无法拿到养老金。为什么我们现行的退休政策是男60岁,女55岁或50岁?这条1951年开始实施的政策一度考虑到1945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到50岁,很多人活不到这个年龄。
我国现在人口平均寿命在75岁左右,如果延迟退休就能够让很多老年人少拿几年的养老金,这么一来又缓解了缺口问题。但是问题来了,老年人延迟退休,没有工作岗位年轻人岂不是无用武之地?这早就有解决的措施了。
这项措施就是近年来一直鼓励大学生、年轻人创业。由于工作岗位已经非常有限,即使国家、单位绞尽脑汁开发出工作岗位,对数百万应届毕业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都是杯水车薪。就业率低不仅引起大量的社会矛盾,还会有大量人群无法缴纳养老金,难以满足老年人群体。在当前,每年新增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数量要高于新增就业人群。
因此,鼓励年轻人创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并免去各种税务,不仅能够缓解社会矛盾,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一部分养老金,缓解一部分缺口,这是一个举措。
让年老的延迟退休,让年轻的自力更生,能够做的已经都做了,但是还有大量的缺口,怎么办?造成大量缺口的原因和大跃进以及计划生育相关,在大跃进时期,我国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在这段时期的人口出生量极大。大量的劳动力虽然在改革开放期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就在这群人开始结婚生子时,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又将新生人口数量压低了。
如今,我国属于严重少子化、总和生育率极低,老龄化加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第五次普查时的数据高出2%以上。适龄劳动力太少,老年人太多,这个趋势将持续下去,养老金的缺口只能是越来越大。而我国人口数量依然是世界第一,放开计划生育又有可能引发危机,怎么办?单独二孩政策就此推出,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这些孩子们未来未必找得到工作。
措施一堆又一堆,但是缺口依然很大,怎么办?决策层在此危机之时毅然决然壮士断腕,决定养老保险并轨,这意味着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将告别“免缴费”时代,他们该自己掏钱了,因为再不这么做,当前的养老金体系真的撑不住了。
有人对此乐观的说,公务员的金饭碗被打破了!真是如此吗?终身制改革委聘用制,报考公务员的人依然人山人海;公务员薪资待遇进行调整,过年过节福利全无,报考公务员的人依然人山人海;因此即便养老金要自己交,报考公务员的人还会是人山人海,因为“权力”在里面做崇。
他们也关注
养老金亏空该不该由公众来买单?
& & &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支不平衡,财政支持难以持续,个人账户面临亏损风险。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杨良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之所以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是因为之前个人缴费是16%,现在是8%,这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提高个人缴费率是解决资金供需矛盾的一个选项。”(5月7日《京华时报》)
& & & &养老金账户亏空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此前,坊间就一直流传“养老金个人账户亏损至少2万亿”的消息。而现在,越来越多信息都从侧面证实这个传闻的可信度。对此,有专家给出了二条解决方案:一是,提高个人缴纳养老金的比例,同时降低单位缴费率;二是,允许个人账户“充公”,也就是说,之前相关部门负责人作出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可继承”的承诺,也将被否定。
& & & &听闻专家们雷人的建议,很多网友表示反对,让广大群众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势研判与政策制定的失误买单是不公平的。而笔者认为,即使要让民众为养老金账户亏空买单,起码也要让大家有个知情权吧!如果仅靠传闻来猜测养老金亏损规模无疑是在盲人摸象。
& & & &现在社会各方都在猜测养老金账户亏损规模在1.6万亿或2.6不等,但人力资源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去年曾表示,2013年职工养老保险总的收入将近2.25万亿元,支出1.84亿元,当期的结余是4000多亿元。起码当时养老金收支是平衡。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养老金账户方面做到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当然,笔者并不赞成通过提高养老金个人缴费比例来弥补个人养老金账户亏损。
& & & &首先,我国养老金个人缴付比例并不低。我国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比例为8%,而欧美相关一部分国家在6%-8%左右,再提高个人缴纳比例无异于剥夺公众利益;高达28%的总体缴费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高位,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个人承担部分与单位承担部分都需要降低,而绝不是该继续提高。
& & & &再者,如果允许将“缴费多年、离世较早”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余额“充公”将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公共性要远大于保险属性。民众参保就是对保障制度的公信也即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投票,两者存在着一个严谨的契约关系。民众有权利享受预期的养老保障。
& & & &如果一遇到养老保险账户存在空缺,专家就首先想到的是靠个人多缴或者将个人账户“允公”来推卸责任,不仅会伤及政府公信力,而且会使更多的自谋职业者、农民工更加不愿意参加到我国的养老体制中来,这样会产生恶性循环的效应。
& & & &最后,养老金亏损压力,公众已经分担,再施加压力实在说不过去。比如,已经开始推行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就可视为是公众对缓解养老金缺口的一种“让步”。但是,如果一味依赖于民众为养老金缺口买单,显然有失公平。有效而合理的补亏方案,必须建立在不伤害公众参保积极性和社保制度公信力的前提下。
& & & &其实,要解决养老金个人账户亏损,并非没有更好的选项。除了让民众“买单”这样的“损招”之外,还是有很多不引起公愤的好办法。关键是要看政府相关部门是否下决定去做,是否替老百姓着想了。
& & & &其一,各级政府应该少搞重复的基建投资项目,加大公共财政投放养老金账户的比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政府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50%的比例。并且,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缴纳养老保险也是一种纳税行为”,同理推之,将由收税而来的公共财政,以养老福利的方式发回给公众,也是一种善举。
& & & &其二,将部分国企利润转到社保中去。国有企业,是利用全民的公共资产实现了盈利,国企利润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财富。有人估算,如果按照央企利润20%缴纳社保资金,每年的资金最少在6000亿元以上。这样一来,单单这一招,就足以确保解决养老账户亏损问题。
& & & &其三,提高养老金投资回报,更好的让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投资股市自然是风险极大,但投资债券市场、理财产品、参与国企改制等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领域,或是涉足相对安全的基建投资项目,还是可行的。当然了,前提应该是,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行为,中央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确保监管到位。
& & & &其四,养老保障应告别“单退走路”模式。在国外个人养老体系可划分为三大块,即政府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险,企业为优秀的在职职工缴纳企业年金,个人再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这样就能确保广大民众在退休后能有一个“较体面且有质量”的生活。
& & & &而目前,我国政府养老金占比高达九成,企业年金只有一成,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几乎为零。显然,仅靠“单退跳”恐怕也无力完全支撑我国的养老体系。所以,政府部门必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扶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尽快实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 & &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早已有之,很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但是绝不能通过提高缴纳个人养老金比例的方式来补养老金缺口,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在政府应该做的是,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拿出部分央企红利填补社保漏洞,当然更要通过专业化运作让现有的养老保险金得到保值增值,以及对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进行改革,真正做到以多条腿走路。唯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中国民众的养老保障问题。
(本文内容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有 181 人读过
(14人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支平衡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