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流动性比率危机对银行系统不好?银行流动性比率...

  摘要:流动性被誉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当前"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流动性被誉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大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内控体系;不断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中国论文网 /3/view-4735258.htm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后金融危机   我国银行业自2007年开始全面对外开放,逐步被纳入了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就是风险管理是否与国际先进银行管理同步发展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的国家信用体制导致了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自身并未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倍加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尚未进入数量化和模型化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世界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遭受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但是也给各家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因此,本文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选题,也是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有待增强   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风险防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比较单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自发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比较良好,受世界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长期存在。事实上,我国银行业是国家担保,通常都是由政府财政或者中央银行进行债务偿付。然而这种隐性担保,更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扭曲及盲目投资行为。可见,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危机意识。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有待完善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尚未建立起较为科学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聘请专家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银行并不多;缺乏一套有针对性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早期预警、中期防范和后期有效补救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商业银行无法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全程监控,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测量、预测和控制的一系列创新活动。那么当风险出现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央行制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对于早期预警流动性需求不能单单局限在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支付额,需要尤其关注对流动性多级储备的早期预测和合理配置等。   (三)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潜在加大了流行性风险   商业银行高杠杆率的显著经营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流动性风险具有内生性。商业银行的本源上就是为资金供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市商角色。一方面,市场流定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比如,商业银行对衍生品和抵押品交易的参与度在日益提高,这将导致因市场动荡无法平仓的现象发生,这种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也就成为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依然大于国际知名银行,而且贷款占到了总资产的50%以上,其他资产业务比例仍然较小,资产结构单一,资产配置和调整空间有限;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使得占主导地位的存贷款业务的期限结构错配现象依旧严重。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一方面决定了负债稳定性较差,活期存款比例较大,资产业务对波动性较大的负债依赖度较高。另一方面在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下,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也相对较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流动性评价指标比较片面,这些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商业银行更看重满足监管要求的短期流动性管理,而忽视了短、中、长流动性的协调管理。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控和预警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严重缺位。作为高负债运作的银行,其流动性风险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的。银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也应该是动态的,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主要依赖的是静态指标,而且是以事后监管为主,这也迫使监管机构很难对流动性风险作出科学的监管决策。比如,我国目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有流动性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比例等。可见这些都是静态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求、供给和缺口状况。再者,大多商业银行比较忽视对贷款资金需求预测、集中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集中变化,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仍停留在库存现金以及支付额的预测和监控,缺乏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无法进行事前风险预警。   二、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   (一)大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   当前,我国的国家隐性担保在逐步退出,而外资银行却在逐渐进入,从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可见,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且积极主动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控制流动性风险已是大势所趋。要“居安思危”,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放在第一位,逐步把它运用到日常经营管理中,从而增强对风险因素的敏感度和对风险大小的判断力,有效降低损失;要鼓励商业银行学习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流动性风险的科学量化管理,尽快完成由经验性的传统管理到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过渡。   (二)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内控体系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来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比如,美国就是通过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流动性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并且定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头寸进行度量并给出相应的措施。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也设立专项的部门进行流动性管理,并使其尽量保持独立性,逐步对流动性供给、需求和流动性缺口的情况进行有效监控,针对不同时期的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战略。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和健全一套早期预警、中期防范和后期有效补救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一方面,良好的内控体系有助于商业银行及时有效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原因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监管控制,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
  (三)不断完善资产负债结构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占比过高和资产流动性储备不足等现实问题,需要尽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改善资产流动能力。一般来说,银行资产包括现金资产、证券资产、信贷资产和固定资产。一方面优化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与负债相匹配的流动性多级储备,降低流动性潜在风险。如证券资产不仅具有流动性,而且具有盈利性。因此适当配置证券资产也是商业银行规避流动性风险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提高主动负债、销售资产能力,提升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占比,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和期限结构等手段和方法,改善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干预和控制。   (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来看,我们需要主动地学习发达国家利用指标体系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控与预警的成功经验,也要立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随着《巴塞尔协议Ⅲ》(2010年9年)的公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在存贷比、流动性缺口和核心负债率等硬性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动性覆盖比率与净稳定融资比例这两个过渡达标指标,为商业银行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动性指标体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应围绕系列监管指标,平行建立与自身经营和管理相适应的监测、预警和限额指标体系,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限额监测指标的有效控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再次掀起了流动性管理的改革热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流动性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但是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是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构建一个基于我国整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措施,建议构建存款保险机制。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数据有限,本文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化。   参考文献:   [1]尹继志.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3(1)   [2]王元园.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探析[J].时代金融. 2012(1)   [3]廖岷,杨元元.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8(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商业银行要防范流动性风险
来源:金融时报   13:50:00
【大小: 】【】【】
财经时评:
  提要: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Ⅲ将流动性标准纳入银行监管,试图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中国经济目前与全球金融市场联系愈加紧密,且正处于加息通道的起步阶段,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在进行资金运营时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警示流动性风险。而县级支行由于受其机构设置的目的和功能所限,在防范流动性风险中的作用要比一级分行弱很多,因此,有必要突出一级分行在防范流动性风险中的作用。
  在我国,利息收入依赖度高及资产质量差导致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普遍偏低,且各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累积的流动性、利率及信用风险不断增加。当一国经济的发展步入衰落期时,银行业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未消化掉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风险之一。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个别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将演变成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从而给国家带来的难以估量的损失。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不是单纯保证银行持续稳定的经营,它还要为银行的短期盈利服务。这种短期和长期利益兼顾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的流动性不是越大越好。对处于某一经济环境下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的银行,必然有一较适宜的流动性选择。流动性过大,必然会牺牲短期的盈利性,当然会损害股东的利益;流动性过小,尽管有可能给银行带来较多的短期收益,但更大可能是较高的融资成本、信誉下降,甚至由于挤兑而致的破产关闭,从而使银行丧失长期持续经营的基础和条件,这更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现状
  我国实行的银行制度基本上仍沿袭了的美、英等国金融制度的典型模式,实行二级银行制度,即金融体系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构成。而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实行的是专业化银行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长短期金融业务基本上是分开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资金融通业务,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及证券公司等则主要经营中长期资金融通业务。它们在资金运用上有这样的区分主要是由它们的资金来源具有不同性质而决定的,资金来源具有短期性的,则其资金运用也只能是短期性的,反之,如资金来源具有中长期性,则其资金当然可以用在中长期的金融业务上。英国因其产业革命发生的最早,企业资金积累丰富,不需要银行提供长期资金,因此,英国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向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没有资本概念和资本约束的条件下,银行业内外评价一家银行和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基本上是以规模的增长为标准的。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产品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的相似性以及中间业务、个人业务开展不发达的特点,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0%以上。为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促使商业银行将贷款作为其主营业务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银行业片面求大,高息揽存、虚增存款、不计风险和成本放贷等在西方商业银行看来不可思议的经营行为,在国内银行中却屡见不鲜,而风险资产伴随着业务的发生而发生。特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存贷款结构呈典型的短存长贷;据央行披露的资料,中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余额和定期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39.4%已上升到2010年末的70%,上升了3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长期贷款余额和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23.7%上升到2010年末的60.3%,上升了36.6个百分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在总量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凸显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在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存款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突出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普遍存在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与我国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不足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关。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内部原因来简单分析一下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突出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满足符合银行资信要求的客户的贷款请求或贷款承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   17:08
?   09:44
?   09:04
?   14:22
?   10:04
阅读点击排行
[金鼎]上周五连阴合计流出量与此前8月中旬的五连阴相比稍有放大,充分显...
[天然爵]沪指已经连续回落了5个交易日,而且本周的9号将公布8月的宏观数据...
[沙漠雄鹰]技术上,沪指市场重心出现明显下移,但成交却始终保持地量。上证...
[玉名] 技术上,周K线上看,多头将上周积累起来的优势悉数奉还给空头,...
[皮海洲]尚福林主席向发审委委员们提出四点要求,这些都是必要的,其目的...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010042号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传导机理及其风险防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传导机理及其风险防范
如​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系统不好?流动性危机为什么会导致经济紧缩?_百度知道
为什么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系统不好?流动性危机为什么会导致经济紧缩?
会使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从而对银行系统带来负面影响,银行信贷额度收到控制使得利润减少,银行贷款规模受限,成本上升,导致银行没有足够的信贷规模,M2下降,货币的杠杆效应减小,另外在建项目没有足够资金支持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流动性危机说白了就是货币供应减少,银行在没有更多资金的情况下上交更多的准备金。流动性危机使得人们跟愿意存钱而不是投资。在中国以利差为主的银行模式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银行系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
【摘要】:
上世纪以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也不断在世界各地爆发,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破坏性越来越大,银行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引发金融风暴的导火索,而银行危机本身也对一国经济有着强大的破坏性。因而,银行危机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今,我国整个商业银行业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系统性银行危机。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的不良资产;资本金充足率低;资产配置失误;盈利能力差;政府防范和挽救银行失败的成本高;政府隐性担保造成银行危机意识差;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增加了银行风险等等。
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极可能引发银行倒闭甚至金融危机,是银行几大风险中最为致命的一种,然而由于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受到政府保护,国内目前一直缺乏对于流动性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开放,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流动性风险的存在也将大副降低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状,阐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流动性危机管理中的预警问题,本文利用上市银行数据,结合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分别使用BP神经网络以及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流动性危机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本文对比了两种预警模型的优劣势,分析了模型试用的范围,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了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的定量方法。
在流动性危机管理的危机传播控制问题上,本文通过对羊群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导致挤兑等流动性危机发生的羊群行为的产生原因,解释了其与银行流动性危机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通过对于羊群行为的控制建议,给出了控制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发生与传播的外因的方法。此后,针对导致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内部原因,本文提出了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以及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机制方面的建议。从而实现从内因上控制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最后,本文提出了在流动性危机管理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流动性危机预警及危机传播控制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F832.2;F224【目录】:
Abstract5-9
第1章 绪论9-20
1.1 问题的现实背景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7
1.2.1 流动性危机国内外研究综述11-12
1.2.2 现有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综述12-15
1.2.3 国内外羊群行为研究综述15-17
1.3 研究意义17-19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19-20
第2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研究20-32
2.1 商业银行危机理论20-25
2.1.1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20-21
2.1.2 商业银行危机产生原因21-25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25-31
2.2.1 流动性危机产生原因26-27
2.2.2 衡量流动性危机的方法27
2.2.3 衡量流动性危机的财务指标27-31
2.3 本章小结31-32
第3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预警32-45
3.1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流动性危机预警模型32-40
3.1.1 BP 神经网络介绍32-33
3.1.2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33-37
3.1.3 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建立与检验37-40
3.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流动性危机预警模型40-43
3.2.1 灰色系统理论介绍40-42
3.2.2 灰色系统理论预警模型的建立与检验42-43
3.3 预警模型对比与分析43-44
3.4 本章小结44-45
第4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控制45-54
4.1 羊群行为对商业银行危机的影响与控制45-49
4.1.1 金融市场羊群行为成因45-48
4.1.2 羊群行为的控制48-49
4.2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的建议49-52
4.2.1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建议49-51
4.2.2 对于我国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建议51-52
4.3 对于流动性危机研究的展望52-53
4.3.1 流动性危机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52-53
4.3.2 流动性危机传播控制的研究展望53
4.4 本章小结53-54
参考文献55-5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6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海虹;[J];财贸经济;1999年01期
吴福龙,曾勇,唐小我;[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温珂,王立;[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2期
姚长辉;[J];经济科学;1997年04期
蒋海,钟琛,齐洁;[J];经济科学;2002年04期
徐枫;[J];经济师;2002年08期
童频,丁之锁;[J];经济研究;2000年09期
孙培源,施东晖;[J];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乔海曙,熊正德;[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李德升;[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金英;[D];吉林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洪美;焦传兵;李永胜;张蒙蒙;臧德奎;;[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陈华友;[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申明金;[J];安徽化工;2005年05期
李翠华,张安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李启宇;张文秀;;[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袁双;朱丽东;韩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陈良存;宋彦君;曹祥练;胡功军;徐鑫丽;;[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谭德权;张果军;吕校华;沈谨;戚平;王卫农;;[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梁辰;袁春;周伟;李爽;;[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吴祥庆;黎小正;秦振发;杨姝丽;庞燕飞;兰柳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良季;;[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梅波;;[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C];2010年
陈德春;毛丹红;汪乐强;;[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曹阳;张华洋;马利民;纵琦;;[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侯宇;叶冬艳;;[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牛雅莉;宋志敏;;[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梁玉琼;梁健;;[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王秀玲;;[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舒建平;楚尔鸣;;[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黄德春;马慧妍;;[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入芳;[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盖丽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范建华;[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静;[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陈学胜;[D];南开大学;2010年
于建科;[D];南开大学;2010年
曲建军;[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王勤;[D];武汉大学;2010年
王柏杰;[D];西北大学;2011年
赵彤;[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耀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丹丹;[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秦真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朱文娇;[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刘龙;[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自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孔茗;[D];苏州大学;2010年
金克全;[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冯东方;[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刘晓冬;[D];潍坊医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开贵,何斌,郑继明;[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蒋海;[J];财经研究;2001年09期
蒋海;[J];财经研究;2002年02期
李志强,王世俊;[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唐彧,曾勇,唐小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史瑞卿,宁俊栋;[J];工程勘察;1998年02期
梅振国;[J];系统工程;1992年05期
水乃翔,董太亨,沙震;[J];系统工程;1992年06期
熊岗,陈章潮;[J];系统工程;1992年06期
王建根,胡万宝;[J];系统工程;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文娟;;[J];新疆财经;2008年01期
;[J];银行家;2008年12期
陈鹏;;[J];甘肃金融;2011年01期
董积生;;[J];现代金融;2007年02期
;[J];金融论坛;2007年12期
宋君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01期
王国恩;;[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柯珂;;[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54期
陈锋;;[J];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林榕辉;;[J];经营与管理;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欧阳洁;[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高级培训师
王勇;[N];证券时报;2008年
建设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
宋彦勇 辽宁省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
温晓卓;[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栗志纲;[N];金融时报;2000年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 贺力平;[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黄建锋;[N];金融时报;2000年
李倩;[N];金融时报;2004年
孙闻;[N];证券时报;2008年
;[N];金融时报;2004年
余丰慧;[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文泽;[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金煜;[D];复旦大学;2007年
季敩民;[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刘林;[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许蓉;[D];浙江大学;2010年
王琼;[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赵冰;[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徐子杰;[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魏亚丹;[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王玮;[D];兰州大学;2010年
金克全;[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李玲;[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丁晓瑞;[D];郑州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流动性比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