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分析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本文从构建节能型社会和区域性差异角度出发,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首先,本文选取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面板数据,以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GDP为横纵坐标,构建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个不同特征的区域,即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费、经济高增长能源低消费、经济低增长能源高消费、经济低增长能源低消费。  
其次,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别对这四个不同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同: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费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经济高增长能源低消费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短期的双向因果关系,长期只存在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低增长能源低消费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单方向因果关系。  
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的结论,对各区域的能源消费战略规划和节能减排增长模式的实现途径提供政策建议。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湖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湖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作者:湖北省统计局/李克勤
【选择字号:
】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近年来,随着湖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需求与日俱增,能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究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运用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统计年鉴等资料,对1986年以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根据湖北能源生产、消费及经济结构特征,提出了保证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建议。
  一、&&& 湖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 能源消费总量与GDP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GDP总量的不断增大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已经证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存在依赖性,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引起能源消费的增长。但能源消费的增长不一定与经济的增长完全同步。因为能源消费只是作用于经济升降变动的诸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基于这一客观、科学的结论,我们根据年的数据,对湖北能源消费和GDP的关系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年,随着湖北GDP由442.04亿元迅速增大到11330.38亿元(当年价),全社会的能源消费量也由3291.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603.0万吨标准煤,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与GDP(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所观察的散点图表现为一条上升的直线,说明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计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89,说明二者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相关度越高)。
  以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为自变量(X),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因变量(Y),根据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趋势图:
  回归方程为:Y=1..98
  这表明,湖北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GDP每增加1亿元,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平均约增加1.0823万吨标准煤。
  (二)&&&&&& 全社会用电量与GDP存在着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GDP的不断增大,全社会用电量也同步增加
   &用电量通常被人们喻为经济的“晴雨表”,湖北的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 %以上。随着湖北GDP的不断增大,全社会的用电量从1986年的208.60亿千瓦时迅速增加到亿千瓦时,可以观察出散点图表现为一条上升的直线,说明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计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
  以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GDP总量(亿元)为自变量(X),以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为因变量(Y),根据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趋势图:
  回归方程为:Y=0.
  这表明,湖北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GDP每增加1亿元,全社会用电量平均约增加978万千瓦时。
  (三)& 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电耗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万元GDP能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效率水平的指标,也称为能源消费强度,它综合反映了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计算公式为:
  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DP(万元,不变价格)
  年,湖北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电耗总体上看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详见下表:
表1: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电耗
万元GDP能耗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万元GDP电耗
(吨标准煤)
  (吨标准煤)
  (千瓦时)
  说明: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
  1.三项指标的下降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万元GDP能耗由1986年的2.96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31吨标准煤,年均下降3.48%,其中1987年、2003年、2004年3年的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上升。
  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1986年的16.61吨标准煤下降到吨标准煤,年均下降8.27%,其中1990年、1995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4年比上年上升。
  3.万元GDP电耗由千瓦时下降到2008年的1104千瓦时,年均下降2.27 % ,其中1987年、1988年、1989年、199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的万元GDP电耗比上年上升。
  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最大,万元GDP能耗次之,万元GDP电耗下降最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最高,但其能源利用技术提高也最快。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工业生产工艺,湖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1986年的68.32%提高到2008年的& %,其中发电及电站供热转换效率由1986年的36.69%上升到2008年的40.24%,有色金属、钢铁、建材以及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均有明显下降,加上近年来通过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工业结构,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较大。
  (2)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的刚性增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和生活用电均有较快增长,特别是家用电器普及率不断提高,对全社会能源消费特别是用电量的增长形成了刚性拉动。这部分能源消费的增加只会造成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电耗的上升,但并不直接增加GDP,从而影响了单位GDP电耗的降速。
  (3)工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工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和电耗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随着工业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尽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不断下降,但也仍会导致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电耗的上升,从而使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电耗下降幅度低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三)GDP增长总体上快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度之间的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国际上一般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
  弹性系数越小,说明在产出增长一定的前提下消耗的能源越少,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能源消费增长低于GDP增长,单位GDP能耗是下降的;反之,如果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明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单位GDP能耗是上升的。
  年,湖北GDP年均增长10.99% ,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44% ,GDP年均增速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4.5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9。分时期看,年GDP年均增长6.23%,弹性系数平均为0.80;年GDP年均增长12.91%,弹性系数平均为0.59&& 年GDP年均增长10.8% ,弹性系数平均为0.08& ;年GDP年均增长10.21%,弹性系数平均为0.78,年GDP年均增长13.68%,弹性系数平均为0.63,各年弹性系数见下表:
表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增长(%)
 &&& (%)
 &&&&& 13.2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
  1.年,大多数年份的GDP和能源消费呈现同向增长的态势,即在GDP增长的年份,能源消费也保持增长,只有1990年、1998年、2001年3年的GDP和能源消费增长趋势不同。23年中有18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只有5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
  2.在GDP增长超过10%的11年中,弹性系数均小于1。而在GDP增长低于10%的12年里,有7年的弹性系数小于1,有5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二者十分接近。
  3.上述情况表明,无论从各年还是从各个时期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波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通过推广应用新的节能技术和结构调整,特别是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的快速下降,有效地缓解了工业化对能耗增长的拉动,进而减缓了GDP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拉动。
  (2)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对称性。年,湖北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由37.3%上升到38.2%,但工业能源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由77.15%下降到69.48%;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由37.0%下降到15.7%,第一产业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4.47%下降到3.4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5%上升到40.5%,但第三产业占全能消费的比重由4.73%上升到13.08%。此外,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也仅由10.13%上升到10.18 %。由于每年各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不是均衡的,有的年份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而有的年份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共同拉动,加上各产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同以及居民生活用能的刚性增长,从而使各年能源消费增长和GDP增长难以保持同步。
  (3)狠抓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把单位GDP能耗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严格考核后,湖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弹性系数不仅一直低于1,而且出现逐年下降,也是使能源消费增长与GDP增长不匹配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 全社会用电量与GDP保持同步增长,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年度之间的波动也较大,表明二者增长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电力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反映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增长的依赖程度。
  年,湖北的电力消费年均增长7.0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80,总体上看GDP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长基本同步。从各个时期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相差较大:年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1.23,年平均为0.67,年平均为0.39,年平均为0.91, 年平均为0.75。各年的弹性系数见下表:
  表3&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
电力消费增长
  从表3可以看出:
  1.各年电力消费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也是同向的,在GDP增长年年份,电力消费也同时保持增长。但弹性系数差异较大,最高的1986年达到1.54;最低的为1998年,仅为0.21。
  2.在GDP增长超过10%的12年中,有11 年的弹性系数小于1,有 1 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在GDP增长低于10%的11年中,有5年的弹性系数小于1,有6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与表2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部分年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波动也并不一致。
  3. 2003年以来,电力消费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1)电力消费增长有其必然性。近年来湖北耗电较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仍在增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电力消费增长也较快,同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2)电力生产结构有所优化。随着部分水电工程相继竣工投产,水力发电增长较快,水电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上升到2008年的21.8%。电力生产结构的变化,加上近年来煤炭供应一直比较紧张,减排压力加大,企业用能结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电力消费的较快增长。
  4.各年和各个时期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反映出电力消费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
  (五)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明显快于能源消费和用电量的增长,但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工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波动也没有规律性
  工业是能源消费的最大行业,2008年湖北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8757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9.48%;工业用电量为841.3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8.19%。年,湖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76%,工业用电量年均增长7.47%,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63和0.79。各年的数据如下表:
&&&& &表4 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工业能源消费
工业电力消费
消费增长(%)
值增长(%)
  从表4可以看出:
  1.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除了1994 年、1995年、2001年、2002年、2004年大于1外,其他18年均小1,多数年份工业增加值增长快于能源消费增长。弹性系数最高的2001 年为6.25,当年的工业增加值仅增长6.03%;弹性系数最低的2005年仅为了-0.64;当年的工业增加值仅增长28.7%。
  2.工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只有5年大于1,其余18年均小于1;弹性系数最大的是2000年,为4.48,最小的是2001年仅为-0.73。年度之间的弹性系数波动也较大,表明工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高低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之间也没有正相关关系。
  3.工业增加值增长明显快于能源消费和用电量的增长,这种情况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年份更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在湖北工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82.5%,而总产值占37.6%,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年份,一般也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年份,对投资类产品需求旺盛,使这些行业的产能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可以达产稳产,比生产不正常的年份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使工业增加值增长快于能源消费和用电量的增长。
(六)结论
  1、湖北GDP增长是全社会能源消费和用电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GDP总量的不断增大,全社会能源消费和用电量也是水涨船高,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电耗均呈下降趋势,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上升。
  3、总体上看,能源消费增长低于GDP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但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不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各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用电量增长与GDP增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年度之间波动较大,也没有规律,两者之间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根据能源消费增长或者用电量增长情况来推断一年的GDP增长速度往往是不够准确的。
  4、各年的工业能源消费、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增长之间也是不同步的,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工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年度之间波动大且没有规律。因此,同样不能根据能源消费和用电量的增长来判断年度的工业增长速度。
  5、在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的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多数是小于1,表明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能耗的增长多数情况下低于GDP增长。因此,保持GDP增长在1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在15%以上,不仅是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率先在中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更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目标,推动“两圈一带”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湖北能源生产、消费及经济结构特征
  湖北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缺煤、少油、乏气”是全省能源的基本现状。同时,湖北又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结构偏重,是一个重耗能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湖北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生产和消费面临严峻挑战。
  (一)& 湖北能源资源相对贫乏
  目前,湖北煤炭储量不到全国的1%,每年自产煤炭仅1000万吨左右,而且大部分是劣质煤,每年需要的煤炭90%以上依赖外省调入;石油剩余可开采量不到全国的1%,每年自产石油80万吨左右,只能满足全省10%左右的需求;天然气地质储量少,产量低,只能满足全省5%左右的需求。水电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开发率已超过85%,开发程度全国第一,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十分有限。湖北是全国第四大能源调入省份,80%以上的能源必须从省外调入。自1985年以来,湖北能源自给率逐年降低,由43.7%下降到目前的19%左右。到“十一五”期末,湖北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自给率将分别降低到9%以下。
  (二)湖北经济结构偏重
  湖北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3.8%。重工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比重大,能耗水平高。2008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大高耗能行业完成的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6%,而能源消费共计5264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5%。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投入所占比重明显大于产出所占比重。
  (三)湖北能源强度仍然较高
  近年来,尽管通过种种努力,使得湖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但2008年,湖北万元GDP能耗为1.314吨/标准煤,仍比全国高18%。也就是说,相对全国而言,湖北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特别是能源的投入实现的,成本代价过高。从单位产品能耗作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出,湖北部分产品单耗水平偏高。2008年,湖北吨钢综合能耗为630.59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3.3%;每吨水泥综合能耗为107.23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3.6%;火力发电单位能耗为332.26克标准煤/千瓦时,高出全国2.5%;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1794.92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0.9%;单位粗铜综合能耗506.46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35.6%。
  (四)节能降耗的空间越来越小
  经测算,从2006年到2008年的3年间,湖北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46%,已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62.3%,超进度2.3个百分点。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总能耗水平的降低,节能空间会越来越窄,难度会越来越大。要想在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加大降幅,必须有更加过硬的举措。从这一点来看,后两年节能降耗压力将比前3年更大。
  (五)新能源发展不够
  湖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风电刚起步,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尚未大规模利用,核电还是空白。
  三、保障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根据湖北省情,确保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湖北抓好应急与谋远工作所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要破解这一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能源节约与资源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大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
  (一)加快经济发展,推进节能降耗
  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经济总量,尽可能以较少的能源消费获得更多的产出;二是单一降低能源消费,减少能源消费量。
  近年来,湖北节能降耗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湖北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能源供需矛盾趋缓的有利时机,加快自身发展步伐,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表明,通过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特别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确保GDP总量增速明显高于总能耗增速,完全可以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下降。从当前实际看,最主要的任务是保发展、保稳定,尤其是湖北工业化水平落后于沿海先进省份,因此通过加快发展实现节能降耗是更为积极可行的措施。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和体系,落实《湖北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湖北省“十一五”节能行动计划》,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开展先进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推进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力度,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重点落实“十五小”和“新五小”专项治理工作,努力降低单位能耗。鼓励常规火电厂进行供热改造,积极推进节能的余热(气、压)发电、热电联产及热电冷联供的电站建设。
  (二)&&&&&&&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为湖北而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要按照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要求,促进“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快速扩张,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生物产业和信息产业,大力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减排,促进传统结构优化和升级。不断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改造和升级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软件信息产业等资源能源消耗少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
  (三)&&&&&&&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增加能源产品供给
  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大省的优势,利用本地资源,加快新能源研发,力争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占领更广阔的市场。要积极发展核电,广泛应用世界先进的核电技术,科学选址,研究核电项目的关联效应,加快咸宁大畈核电站的建设进程,积极谋划和筹备后续核电站的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水电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水电项目;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推动小汽车主要燃料向压缩天然气转化,推广汽车利用醇类燃料、合成燃料、生物柴油、替代燃料及电动汽车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能源作物种植,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碳化、压缩成型技术,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中的比例;加快风电开发和建设,使我省在风电建设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推广太阳能利用产品的应用,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集群,加快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发电项目建设。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大幅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推动青山一阳逻一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完善资源有偿取得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严格资源开采准入制度,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及废弃物,支持开发低品位矿产资源,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行利用城市垃圾发电。
  (五)&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国际国内推进经济转型的主流模式。湖北应以“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为平台,积极谋划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积累经验,提升竞争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其他地区的低碳发展。在武汉城市圈着手建立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探索区域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六)着力强化节能监管,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节能降耗难度越大,越要加强监督。一是要按照节能降耗“三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严格节能降耗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定期公布,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要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二是进一步严格督查,特别是重点耗能地区、重点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要加大督查力度。三是要层层建立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及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引导,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电、用水。鼓励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的使用。引导合理消费,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严格执行规定的家电标准,优化消费过程。引导公众树立节约型汽车消费理念,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研究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消费政策。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鼓励自行车出行,增加免费租用自行车网点。加快强制淘汰废旧汽车,缩短高耗能、高排放的老旧公交车型的报废期限。
主办单位:湖北省国税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