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的特征

内部审计的特征是什么?
内部审计的特征是什么?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服务的内向性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内部审计既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根据单位管理要求提供专门咨询服务者。服务的内向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一般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只向本单位领导负责。
(二)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独立地检查、评价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与此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内设的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是本单位的职工,这就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遇到国家利益与部门、单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决策可能会受到本单位利益的限制。
(三)审计程序的相对简化性
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大为简化。一是规划阶段中的许多工作,往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进行,从而使规划工作量得以减少,时间也大为缩短。审计项目计划通常由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上级部门和本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并报本部门、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二是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针对性比较强,许多资料和调查都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审计报告后,通常由所在部门和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或作出审计决定。四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提出。
(四)审查范围的广泛性
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既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又可进行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既可进行防护性审计,又可进行建设性审计。一般应做到,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要求审查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就应审查什么。
(五)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管理情况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特征。
(六)审计实施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进行审查。一是可以根据需要,简化审计程序,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及时开展审计;二是可以通过日常了解,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苗头,并且可以迅速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或向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者反映,以便采取措施,纠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Copyright & 2007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
Email:Ceesupport@cee.关于国家审计风险特征的论述
关于国家审计风险特征的论述
[摘 要]国家审计机关,必须树立和强化审计职能风险意识。树立和强化审计职能风险意识,首先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充分地认识、了解国家审计的特点。[关键词]国家审计 风险 必然性国家审计风险,即国家审计机关派出的专业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提出的审计意见或作出的审计结论来决定恰当或不恰当,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审计内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相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效益原则的约束。我们期望对国家审计风险特征的分析,能增强国家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正确认识和评估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增强防范和控制风险水平的能力。所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国家审计风险的特征:一、国家审计风险的必然性 国家审计风险的必然性是指审计风险存在于一切审计活动之中,存在于整个审计的过程中,是必然存在和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不因审计人员的意志而转移或消失,从审计自身的客观因素分析,审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加以消除的。第一,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要达到平衡状态,完全消除审计风险,或将审计风险降至极低水平,审计成本将会大幅度上升,以至于达到社会无法接受的水平。第二,我国国家审计人员由于审计任务繁重而人员有限,审计方法强调在测评内部控制基础上的抽样审计,即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审查,根据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一般难以消除。第三,即使审计人员采用详细审计,也会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性以及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使审计意见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使审计风险必然存在。二、国家审计风险的特殊性1. 风险产生原因的特殊性:国家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审计机关计划不周、安排不当、措施不力以及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低、道德素质差等主观原因,也有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大、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客观原因。2. 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国家审计对象主要是管理和使用国有资产、占有财政资金的单位,许多被审计单位关系到国民生计。审计机关在审计之后如果未能揭露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财务欺诈或持续经营能力严重不足等情形,势必产生审计风险。同时,与社会审计不同,国家审计机关可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若定性错误,或使用的法律依据不当或不明,以及处理处罚不当,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3. 无意性: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和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并非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如果前者因某种私利而有意做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结论,从而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审计人员不仅要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而且应对此负法律责任,这种行为显然超出了审计风险概念的范畴。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在此前提下谈国家审计风险才有意义。三、国家审计风险的危害性第一,对国家而言,由于不真实和失败的审计报告,作为被审计单位所有者和管理主体的国家,无法实现对其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掌握,导致国家监管与决策的失误。第二,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其存在的有意或无意的会计信息,由于审计失败,审计机关无法帮助其发现会计工作中的错误,经营管理者对自身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错觉,引起经营决策失误。第三,对社会公众而言,由于审计失败,被审计单位真实财务、经营管理状况不能如实披露,使社会公众难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尤其对于上市公司,会使社会公众投资者造成投资决策的失误,最有可能导致股价的波动和股民的损失。第四,对国家审计主体而言,由于审计失败而带来的对审计机关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在急剧增加。由此而产生诉讼风险和非法律诉讼风险。它们不但影响到审计质量水平,同时也损害到审计机关公正客观的形象,对公众造成严重误导和损失,由此造成公众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不信任。四、国家审计风险是审计客体的不可控性第一,它使得审计风险虽然可以控制,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审计客体如果内控制度不严格,提供了存在着瞒报、漏报等虚假信息的资料,审计人员尽管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据此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同样会引发审计风险。第二,是国家审计风险源,分布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双方,其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控制的艰巨性。第三,是风险的全程性,决定了控制的艰巨性,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所有环节,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或增加审计风险,即只要有审计活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如编制审计计划时,不能考虑到其后的特殊情况导致编制计划的实用性较差,就有计划不充分的风险,在实质性测试由于收集的证据不充分、不适当,就有证据不足的风险,进行审计抽样有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法引起的抽样风险;编写审计报告有措词不当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加大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第四,是风险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控制审计风险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即成本越大,审计风险相对越低,而风险降低又会导致审计效率的下降,这是一项两难选择。寻求审计风险与审计效率的合理平衡是审计理论与实务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当审计人员收集充分和有效的审计证据而确定所必需的审计程序、时间安排和测试范围时,他们必定是按照最小成本支出的原则实施审计程序,形成审计意见。五、国家审计风险的长久性第一,风险存在的长久性,就某个审计项目而言,审计风险有时限性,即审计风险只存在于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而就审计工作领域而言,审计风险是客观的、永久存在的。第二,是风险影响的长久性,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作用时间长久,不易消除,社会公众的传播、审计人员心理的阴影、审计机关形象损害的消散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它是不以审计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参考文献:[1]谭民俊:《国家审计风险成因探析》.审计论坛 ,2006年第2期[2]余春宏:《国家审计风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3]余春宏:《国家审计风险:类型、特征、成因及化解》.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上一篇:下一篇:您的位置: &
浅谈审计风险的特征及控制
优质期刊推荐审计风险的特征_百度知道
审计风险的特征
为您推荐:
审计风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审计风险的特点是什么_百度知道
审计风险的特点是什么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定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具体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治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audit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Ateele,1992)。(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假如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假如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熟悉程度而异。(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熟悉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审计风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