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2011最新电影年的宏观经济形势,评价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结合中国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评价中国今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1) 请指教。_百度知道
结合中国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评价中国今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1) 请指教。
提问者采纳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同时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9.4%,CPI上涨5.5%。  2012年,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预计GDP增长8.7%左右,CPI上涨4%左右,经济运行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经济走势呈现以下特点:1、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取得成效;2、经济增长平稳减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适度;3、保障房投资成为新亮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4、汽车消费退潮明显,其他消费增长波澜不惊;5、受国际市场影响逐步加大,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2、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存在导致经济步入结构调整阵痛期;3、房价居高不下仍然是广大百姓最为关切的社会问题;4、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经营最为困难;5、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把“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财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货币政策则主要加大对表外业务的控制力度,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进入真正稳健状态。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7%左右;且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4%左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环境安全事件频出 经济政策上会加大倾向力度;周边领土争执愈演愈烈,外汇贬值,出口份额会略减 中国人口仍在激增 民生仍是重点 - -
社会公信力度不断下降,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做善事
rmb一把把的来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宏观经济形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面对业已形成的经济增长、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财政整顿共同编织的经济困局,世界经济并未出现任何解困迹象。发达国家相关宏观经济指标走低,并通过贸易、资本流动等渠道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传导。与此同时,悲观的情绪开始在各个层面蔓延,世界经济增长进入了一种非良性循环。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非良性循环
  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欧债危机的蔓延、实体经济的困顿,令整个世界经济都笼罩在悲观预期之下,而发自悲观预期的行动又对实体经济增长十分不利,最终形成经济增长的非良性循环,其影响坚固而深远。
  (一)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困顿
  2011年,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速疲弱、制造业停滞或收缩、贸易低迷、消费不振、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实体经济困顿的局面已经形成。
  1.经济增长疲弱。尽管全球经济增长的主流方向不变,但愈发显得乏力,不仅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如此,后危机时期强势增长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趋缓。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1%,形成逐季下滑的趋势。
  2.制造业停滞或收缩。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Global Manufacturing PMI)是用来描述制造业发展活力的指标,指数高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正在扩张,低于50则表明萎缩。2011年9月该指标从8月的50.2降至49.9.这是自2009年6月以来的首次下降,表明全球制造业出现萎缩。分国别和地区看,除美、英之外,多数国家制造业都处于停滞或收缩状态,包括因地震导致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日本和身染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中国制造业活动也在放缓,官方PMI已连续三个月下降,9月为51.2, 10月为50.4,11月为49,已降至50以下,说明中国制造业活动也在萎缩,与世界整体趋势一致。制造业的停滞或收缩也体现为工业订单数量减少。美国、欧元区国家都出现了工厂订单下降的情况。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直接影响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长,印度制造业新订单指数连续六个月下降,中国的订单也现疲软趋势,尤其是出口订单。在全球制造业的低迷增长中,英国和美国脱颖而出:英国制造业出现了三个月以来的首次增长;美国因产量提高和就业增加的驱动,9月份制造业PMI和工业产值均较8月份有所增长。但这种复苏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实体经济的作用,不能解决世界范围内实体经济增长动力逐渐降低的问题。
  3.贸易增长放缓。由于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全球贸易增长大幅放缓。世界贸易组织(WTO)将201 1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率的估计值从6.5%下调至5.8%,并认为其“根深蒂固地保持在下行方向”。发达国家需求低迷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绊脚石,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较大。以美国为例,8月份美国的进口额已连续下降3个月。其中,商品进口下降0.44%,服装、汽车零部件、民用飞机和电子原料等商品进口均出现了下降,直接打击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优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出口订单已开始下降。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数据显示,9月份新加坡出口(非石油产品)同比下滑4.5%。海关数据显示,8月到10月中国进出口环比增速逐月较大幅度回落,同时,美国通过了对中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的法案,并更积极地推动人民币升值等行动,都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
  4.消费仍然不振。除制造业和贸易外,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还表现在消费领域。美国的失业率虽然于月份降至8.6%,但就业岗位增长仍然不够迅速,薪资增长有限直接限制了消费者增加开支的能力,占需求70%的消费仍处于疲软当中,虽然政府目标是在2012年总统选举之前降到8%,但经济学家对201 2年美国失业率的预期中值为8.7%,其消费不振的状况无法在短期缓解。同样,欧盟的就业形势也趋于恶化,这种情况下无法实现对消费需求的拉动。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欧盟27国失业率9.8%,环比增加0.1个百分点,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失业人口总数为2355万,比9月份增加13万人:欧元区失业率10.3%,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失业人数为1629万,与9月份相比增加12.6万人。英国的消费不振问题也非常严重,一些分析甚至认为疲弱的消费将会进一步拖累英国经济。日本经济已将近20年陷入低迷状态,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洗礼,消费更加难以在短期内提振。中国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仍是宏观经济的一大顽疾。
  5.通货膨胀加剧。2011年,世界经济仍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美国、欧元区、英国的通胀率均已达到或突破2%的目标上限。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水平也持续走高,巴西8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创2005年6月以来新高,印度9月份批发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已连续21个月高于8%,俄罗斯通胀率仍维持在9%的高位。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得益于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货膨胀治理效果显著,消费物价指数(CPI)连续四个月下降,11月份已降至4.2。
  (二)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悲观
  在实体经济增长困顿的形势下,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消费者、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走势持普遍悲观的态度,这对于深陷困局的世界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1.权威机构对世界经济的预期悲观。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和国别经济增速普遍下调,对未来经济增长作出悲观预期,与6月份相比,对201 1年和201 2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分别调低了0.3和0.5个百分点:对发达国家的预测分别调低了0.6和0.7个百分点: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预测分别调低了0.2和0.3个百分点。对各国的预测下调幅度最大的是美国,两年的预测分别调低了1和0 9个百分点,下调幅度最小的是中国,两年的预测分别调低了0 1和0.5个百分点。英国商会(BCC)已三次降低了其对英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前预计201 1年英国经济仅扩张1.1%。
  2.评级下调加重悲观情绪。国际评级机构又对部分国家下调信用评级,其中不但包括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甚至包括美国。这一方面证实了世界经济增长困顿的形势,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市场悲观情绪。
  3.消费者和投资者悲观情绪浓重。各国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日渐增加,这对实体经济增长愈发不利。201 1年9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预期值降至1 98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的消费者信心跌至两年来的最低水平;法国消费者综合信心指数降至2009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大部分商业信心指数在两个月内跌破长期平均水平;德国、英国的商业和投资者信心也进一步恶化。日本在启动了震后重建计划及一系列的刺激性政策后,日本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仍然恶化,日本内阁府数据显示,11月该指数为38.1,低于之前的38.6,说明消费者对经济前景较为悲观。
  4.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对资本外流的担忧与日俱增。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保持了较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而发达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利率较低,致使短期国际资本从发达国家大量涌入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产生经济过热、货币升值、信用迅速扩张、不良贷款大量增加等问题,不得不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当出现国际经济加速复苏、发达国家提高利率、币值回升等经济基本面逆转的情况时,这些逐利性资本很可能迅速转向,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流出。而一旦资本骤然外流,这些国家的经济必将受到冲击,政策的滞后性还将使这种冲击强化。2011年7月下旬以来,投资者一直在退出新兴市场股市和以新兴市场货币计价的债券市场,导致股市、债市和汇率走低。9月份,摩根士丹利亚太指数(MSCI Asia Pacific Index)下跌4%;韩元、卢比等8种亚洲货币、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巴西的货币兑美元出现了下跌;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股市受到重挫:俄罗斯资本外流现象严重,国家债务增加:新加坡、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也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国家的出口、资本流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美元强势反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短期投机资本大规模出逃的可能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9月份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也表明了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因资本外流而加剧其金融失衡的担忧。中国的形势也不乐观.2011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环比减少608亿美元,10月,外汇占款减少248.92亿元。截至1 2月1 2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格连续九个交易日触及交易区间下限,这一现象可能加剧人民币贬值预期,使热钱加速流出中国,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强冲击。
  (三)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正在累积
  在世界经济困局和非良性循环中,我国经济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总体上仍保持着持续高增长的势头。目前需要关注的是,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我国地方债务风险迅速累积,必须未雨绸缪,防止其向主权债务风险演变。
  我国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占15. 5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主,但或有债务的比例也相当高,地方政府债务向市级政府、东部地区、融资平台公司、银行贷款集中,在这些环节形成风险的几率较大。此外,还存在如下特点:
  第一,法律的不适应性导致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扭曲。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进行赤字预算和举借债务,但地方政府又具有强烈的债务融资需求。截至2010年底,中央政府通过国债资金转贷和代理地方发行债券两种方式解决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不到1万亿元,它与10万亿元的实际发生额之间的缺口,都是通过地方政府间接、变相融资实现的,大部分是难以统计和监管的间接债务及隐性债务。其中,借助融资平台举债成为最主要的形式,且大多是“城投债”,其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的城市路网项目、市政基础及公共服务项目等,债务的偿还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目前“城投债”遭遇发行和交易困难,甚至有被抛售的危机,一旦这条资金链断裂,地方政府就会遇到融资瓶颈,如果城投项目被迫停工,则偿还前期的债务将成为无源之水。加之大量融资平台资质不高、内部控制不力、与银行捆绑、有些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挪作他用等等,不但加剧了债务风险,也加剧了银行风险,并将最终传导给中央财政。可见,法律的不适应性导致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扭曲,在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中央财政带来相当大的威胁。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超速增长形成恶性循环。审计报告显示,1 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且超过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当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3倍,说明即使当年全国的财政收入都用来偿还地方政府债务,还存在着2.4万亿元的缺口。同时,财政收入的有限性和财政支出的刚性共同决定了债务规模难以压缩,财政支出中将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偿还地方债务,用于发展经济的部分必然减少,财政增收就会困难,需要更大规模地发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的不良转嫁。债务偿付只有两条渠道:一是组织财政收入,或者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或者卖资源、卖地获得收入,再或者通过收费来实现:二是借新债还旧债。这两条渠道都可能发生偿债压力的不良转嫁。借新债还旧债是增加未来的税收,而以税收偿债是将负担转嫁给了纳税人;卖资源、卖地收入偿债是将负担转嫁给了购买者,再经过价格的传导,最终由消费者和购房者负担;收费则直接转嫁给缴费者。由于存在着转嫁的渠道,在没有税收立法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存在着乱收费、乱摊派和卖地的冲动。由于地方政府偿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当地市、房市低迷的时候,地方政府偿债就会出现困难,从而将偿债压力转嫁给中央政府。
  因此,尽管目前地方债务风险可控,但是如果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偿债能力受到较大影响,地方债务风险形成危机的可能性就会不断加大。目前,关键是如何正视地方债务的存在,通过建立高效的融资机制,将其纳入正常的融资轨道,将风险划定在安全范围之内。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一)GDP增速平稳回落,经济“硬着陆”警报解除,内生动力依然强劲
  2011年第三季度GDP增长9.1%,增速平稳回落,但依旧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区间,经济“硬着陆”警报解除。GDP增速平稳回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一方面是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央行一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日年内三次加息,银根收紧,势必影响投资和GDP增速。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与出口和投资增速双双回落不同,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达到47.9%,比上半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从投资的结构来看也有比较积极的变化,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增速较快。
  (二)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行趋势巩固,输入型通胀趋缓,成本型通胀压力增大
  2011年下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下降,9月同比上涨6.1%,10月同比上涨5.5%,11月同比上涨4.2%。食品类价格上涨仍然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但三季度食品价格趋于稳定,秋粮长势和收成的良好预期也减轻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因此,随着翘尾因素的减弱,经济增长的适度回调,CPI下行趋势稳固。目前,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实质上是由于我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弱,以及政府保障农民收入与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导向,共同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的攀升,未来成本上升将成为影响物价走势的推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 7%,环比下降0.7%,涨幅为今年以来最低,舒缓了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为物价下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城乡居民收入涨幅高于CPI涨幅,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对比发现,201 1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比CPI增幅快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亦比CPI高出7.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缘于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平稳、就业形势好于预期,企业的利润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职工的薪水和津贴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与此同时,各地还提高了最低工资的标准,提高的幅度全国平均在20%左右。各地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的补助标准。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消费的增速,7~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金银珠宝消费继续走高,这既是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表现,也是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的结果。
  (四)货币、信贷低增长,外汇储备持续下跌
  2011年10月M1增速为8.4%,低于上月的8.9%,持续了9月的下降趋势,M2增速为12.9%,也比9月略有下降,但降幅趋缓,反映了企业经营运作的积极性仍在回落,也反映了微观层面企业资金紧张和经营压力逐步增大的状况,但总体上实际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适应的。受准备金率连续提高的累积作用,9月末出现了信贷低增长,而10月则出现了信贷超增的情况,新增信贷为5868亿,信贷多增主要源于企业贷款的上升,相比之下,居民贷款则在低位运行,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销售不旺相关。同时,在准备金率缴存基数扩大、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以及存款增长放缓的影响下,银行放贷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另外,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更加谨慎而不愿轻易放贷。
  第三季度欧元对美元贬值6.1%,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欧元区资产因此出现汇兑损失,造成外汇储备单月净下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9月末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称,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抑制外贸增长及贸易相关的融资活动,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短期内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上升。由于面临债务危机等重大不确定性,全球金融体系避险情绪增加,国际资本对新兴经济体投资热潮降低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持有更多的流动性,可能短期有部分资金跨境流出。9月外汇储备的环比减少与10月外汇占款的减少已经初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五)贸易增速高位回落,出口下滑较快,贸易顺差收窄
  月份我国累计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3.6%,进口和出口均出现了增速回落,但总体看来发展情况依旧良好,出现了向好的结构调整迹象,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加工贸易比重下降。相比之下,2010年同期我国对外贸易的高增长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2009年,我国外贸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总体大幅下降,导致2010年同比基数偏低。而2011年的增长是在2010年增长基础上的自主性增长,增幅相对回落应该说是合理的。
  但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使国际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导致外部市场消费者信心不足、需求环境恶化;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将抑制外贸出口增长的空间;国际需求放缓和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受此影响,我国机电商品的出口增速已出现下降,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在价格提高的同时销量增长放缓。这些成为出口同比增速出现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尽管中国外贸面临复杂和严峻的局面,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仍将得到继续巩固。中国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对全球各大市场的交易份额略有调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对欧、美、日传统市场依赖减轻,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欧、美、日传统市场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为43.7%,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东盟超过日本跃升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六)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在收入方面,受年初进口大幅增长以及部分上年末收入在2011年初集中入库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收入增长呈前高后低走势,从第三季度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趋缓和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幄有所回落。在支出方面,2011年6月以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9月份突破万亿元,经10月份回落后,11月份再次突破万亿元。
  1.财政收入情况分析。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973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568. 49亿元,增长26.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9752.2亿元,同比增长23.6%:地方本级收入47556.8亿元,同比增长30.3%。全年财政收入增长呈前高后低走势,从9月份起增幅逐月回落,主要是受经济增速略为放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致房地产交易量下降在相关税收上有所体现、出口退税增长较多等因素影响。从结构来看,税收收入85216.4亿元,同比增长24.7%:非税收入12092.6亿元,同比增长43.8%。非税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部分由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被纳入预算管理。据地方上报有关数据估算,前11个月纳入公共预算管理的原预算外资金约2300亿元,扣除这部分转移性收入,非税收入增长17%左右。
  2.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情况。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88955.78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加17362 88亿元,增长24.3%,完成预算的88.8%,比2010年同期进度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4643.8亿元,同比增长2.6%(剔除车购税支出转列地方因素后中央本级支出增长约11%),完成预算的85.9%;地方财政支出74311. 98亿元,同比增长29.6%,完成预算的89.3%。下半年以来中央本级支出增速持续下降,主要是原列中央本级的用车辆购置税安排用于公路建设的支出,从2011年起大部分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体现在地方财政支出中。
  三、应对经济非良性循环及地方债务风险的财税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除了由经济增长、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财政整顿共同编织的经济困局外,还受到实体经济增长困顿、经济增长预期悲观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非良性循环的影响,在这诸多问题中,我国经济最大的隐患一地方债务风险凸显出来。当前,必须紧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2年我国调控政策的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为此,需要科学运用财政工具,突破经济非良性循环并及时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一)加大财政资源配置力度,突破实体经济增长困顿
  实体经济增长解困目前仍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内需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把握制造业、贸易、消费、通货膨胀几个环节,抓住中小企业发展这个关键。
  第一,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在制造业产品出口退税、制造业科技创新、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人力资本支出、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财税支持。在税收方面尤其要重视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税收服务和宣传,使其适应当前的税收环境,用好、用足现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加大资本金注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财政专项奖励、政府采购、安置改制富余人员、支持污染制造业企业搬迁改造等。
  第二,加快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化。发达国家在身染危机的时候,必然会加大出口、减少进口、恶化贸易条件。为了应对出口收缩,我国必须实施促进国外需求向国内需求转变的财政政策,借此机会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驱动的弊端。在税收方面,适度降低消费品的流转税负,对农民外购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时要承担的货物劳务税给予减免或返还。同时,在逐步推进个人所得税综合制“调增”的过程中,合理安排“调减”的内容,例如,相应降低股息、红利、劳务所得适用的比例税率。在财政支出方面,按照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优先安排“三农”支出、减贫支出、欠发达地区支出以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基础设施等民生支出。
  第三,进一步治理通货膨胀。重点是充分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在税收方面,应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增项”,进一步改革税制,增加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的比重;减少税收优惠并严格执行;加强税收征管。在财政支出方面,应控制公务费支出,适度收缩基建支出,改善财政投资结构,增加对基础产业的投入,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
  第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中小企业具有活跃市场、增加税收、创造就业、缓解贫困等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突破实体经济增长困顿的重要力量。为此,需实施有效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制定全方位的扶持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减、延期纳税、税前扣除的比重,且重点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和弱势群体、落后地方创办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安排合理的一般性和专项财政补贴资金,对科技性、就业性、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性、社区服务性、人力资源性中小企业或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项补贴;在每年的政府采购计划中划定中小企业产品的采购比例,同时,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引导大企业订购中小企业产品;清理不合理收费,简化与中小企业相关的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等等。
  (二)保持财税政策稳定,突破经济悲观预期
  稳定的财税政策是突破经济悲观预期的重要保障,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应努力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消除其风险因素。
  第一,深刻认识财税政策保持稳定对提振信心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增加公共投资,三是促进居民消费,四是加大民生支出,五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这些都是引导合理预期、提振信心、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财政要对其给予持续的支持。
  第二,在财税政策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增强灵活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当前应随短期资本流动方向的改变,考虑之前针对短期资本迅猛涌入我国而采取的相关政策松动问题,还需要做好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政策准备。
  第三,在财税政策调整前,应多做调研,了解各地、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类群体对财税政策的需求,使调整后的财税政策更具可行性和建设性,防止公共资金和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避免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信心跌落。
  第四,对于企业和居民,财税政策应从增加收入和保障支出两方面,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信心,消除企业和居民的后顾之忧。未来财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扩大内需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三是加快科教发展,四是改善就业,五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七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三)科学管理地方债务,及时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资金链条断裂、爆发地方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必然要实施救助,如果中央财力不济,也不排除会产生主权债务违约的严重情形,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漩涡。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正确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第一,正视地方政府债务的客观存在,修订与现实相脱节的法律条文。目前,我国无法通过强制的手段消除地方政府债务,应该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普遍性。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惟一方法,就是修订相关法律条文,承认其合法,变隐性债务为显性债务之后,在阳光下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债务管理。
  第二,控制总量和优化结构。虽然我国政府目前还有能力消化吸收地方债务,但是,受政绩驱动、人口老龄化和居民收入增加而迅猛增长的福利需求和福利预期,都会使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膨胀。因此,必须控制债务融资增量,优化债务融资结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融资能力,强化融资平台和银行贷款管理。
  第三,赋予地方独立的发债权。由中央“转贷”和“代理发行”来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问题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是融资额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二是容易促成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三是可能出现苦乐不均,资金的趋利性和财政的安全性要求决定了中央政府要么选择偿债能力高的地方代理发债,要么就要增加更多的转移支付。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允许地方政府公开、独立发债,但为了便于管理和降低风险,应该只赋予省一级政府独立的发债权。
  第四,选择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来自金融领域的资金,社会资金进入得很少。应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进入债券市场,扩大融资空间。
  第五,逐渐消除体制障碍。一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包括债务信息统计与报告制度、债务预算制度、风险预警制度、风险准备金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二是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健全地方税制,确立地方主体税种,为地方债务的偿还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改革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提高相关土地税收的比重,由“卖地为主”转变为“收税为主”,同时,加强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与使用,将其全部纳入预算,且将预算收支向社会公开,确保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最新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