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款,买车会不会被没收

在审核中,你最难忘的不良贷款是哪一笔?为什么?有什么警示吗?
最近在研究一些不良贷款案例,发现形形色色的风险潜藏于目前的存量贷款中,希望大家都来分享一下经验,让后人少走走弯路,谢各位大神!
按投票排序
谢邀。鉴于紧迫的不良贷款形势,最近找了很多检查和处罚通报来读。尽管这些内容都是事后行为且不乏推卸责任的动机,但是银行三查懈怠和长期的重贷轻管,无疑难辞其咎。(在这里我把三查顺序倒过来叙述更方便反思,非信贷人员阅读不便还请见谅。)一、贷后管理的懈怠。重贷轻管,贷后缺失一直是银行这个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尽管商业银行普遍借助系统自动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警,但对于复杂的信贷实务还远远不够。去年有多笔业务在续做时才突然暴露问题——有的已经停产数月,有的股权转让公告良久,有的厂房推倒就等政府补偿。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可偏偏事实如此,这些企业不单每期的贷后都是一切正常,报表还一个劲累销售增长。在我看来内在原因是客户经理风险意识过于淡漠。上面这些案例中,把行长、科长、客户经理找来,有的出问题了还没去过企业,有的拿出另一套报表早已连年亏损,还有的直言企业之前承诺能拆钱还款于是他们“省事”不报。更为令人心寒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行长和客户经理们依然是“企业说没问题”、“老板个人有实力”、“负责人承诺还款”诸如此类的论调,让我不禁怀疑本行近乎严苛的问责处罚制度是否仍然不够威慑。坦白讲,这样的人去化解不良我不放心,他们再报其他业务我更不放心。二、贷中审查的局限性。作为一个审查人,我一直主张风险前置,审查人员一定要走到一线看实际的东西。关于这点我和历任领导都有过交流,他们都认同我的看法,但也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自我保护。审查人工作强度摆在那里,支行两个月都没摸清的东西怎么指望审查人两小时搞定,现有模式下审查人主动走出去只能是分黑锅。所以更多时候只能借助各种间接信息帮助审查判断。另一方面,是业务的后推力。有时相熟的客户经理来报业务,说到业务诸多问题时表示来自行长压力很大,我也会安慰他们平静看待,存量业务里还有更深的背景和更差的业务。去年此时,一个业绩非常突出的支行报来一个新客户。乍一看财务、产能、产品还都过得去,但是恰好我当时业务不忙,又加之和支行私下关系很不错,就非常认真的做了这笔审查。这一细究,首先企业多头授信,他行业务使用的担保公司业内口碑不佳;第二企业经营理念有所偏差——该行业(上过某年315晚会)主要市场份额由大品牌占据,通过压低原料成本和贴牌外包生产盈利,低端市场存在大量假冒伪劣,这个客户不知名的品牌却定位一线的工艺与价格,很容易把自己拖死;第三企业2014年规划里有一个新的产品线投入,但是综合判断已经不再具备融资潜力,资金预计要出问题。综上,我找到支行行长,明确表示不建议介入。显然好心没有好结果,支行又是找我领导、又是找大boss,顺带搬出政府背景,终于搞定了审贷会。写批复时,我和boss字斟句酌、据理力争,最终写成了条件授信。于是放款时又是一番麻烦,最终各退一步,在支行做出若干书面保证的前提下,发放了审批额度的40%。一年过去了,这业务还几天到期,就这40%妥妥的要变成逾期贷款。虽然终究可以借助政府背景收回本息,对那家支行而言这几千万也不算什么,但是我仍然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坚持。这里说的主要是审查简单民企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业务背景之复杂,是内部也要讳莫如深的。总之审查会受到很多的影响和局限,并不能够对信贷业务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和制约。三、贷前调查的误区。先简单说个自己当信贷员时的事。当时的支行长风格软弱,支行业务一直不如人意,后来某大boss以促发展的名义介绍过来一个中介。实际一接触,不仅不上银行的道,还满是五毒俱全那套“江湖气”。简言之,我找到科长和支行长陈述利害,几经反复终究顶住了上面的压力,没有和他们搅在一起。这个老板后来凭他那一套也是做得有声有色,各行不良贷款遍地,自己倒是赚得盆满钵满,豪车里的小姑娘“业务员”也是换了又换,听说现在已经嫌中介慢,玩资金去了。有几家支行的小伙子听说跟他走的近,其中一个传闻里有那么几件事,最终去年的时候辞职回家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信贷人员都要学会说不(这也正是我信贷启蒙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而我结算启蒙老师说的第一句是永远保管好自己的图章),哪怕你自觉人微言轻。行长出于自身价值的考虑不会轻身涉险。很多时候行长出去谈业务,或者各种关系找过来,不能在春风满面、觥筹交错间说出那句不行。信贷员不要因为一句“交给你办”就盲目的肝脑涂地,或者面对领导报喜不报忧、打掉牙自己咽,很多时候领导巴不得你找个冠冕理由拒掉。你顶个办事不利的锅,让领导在外人面前不失面子,算是为领导扛事。给领导做出一堆关系户不良贷款的,才是真正的天坑。,午更。目前问题贷款的爆发,银行自身是有很大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自食其果。银行业作为毛利润率很高的垄断行业,一直在媒体和社会上为大众诟病,但是繁华背后鲜有人提及的,是行业内部残酷的竞争环境。各大总行不断增长、细化的指标和大量跟风仿效的产品设计、营销模式,导致一线经营无序竞争、员工为指标疲于奔命。市场上优质客户资源有限,对银行更不利的在于对真正资质过硬的企业,银行渠道融资并非首选。与各家银行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对比的,是银行业在信贷市场、信贷客户培养方面的缺失。行长和客户经理们一边暗骂流失的客户忘恩负义,一面又去挖别人墙角。优质企业纷纷成为银行座上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导致企业盲目扩张、多元投资,最终因投资失败或下行期银行抽贷而成为银行无序竞争的牺牲品。竞争力弱、不具备条件的小企业通过担保、联保,包装融资;融资壳、投机者们面对银行的放贷冲动,也纷纷投其所好。银行面对指标压力,又抱着羊群心理,为自己种下祸根。更可怕的是,银行指标采取增量考核,这意味着很多在上升周期吞下的毒果子,到了下行周期依然舍不得吐出来,收掉了有问题的企业,还要急忙在市场上找一个新的把规模补上,却难免是别人刚刚甩掉的包袱,陷入恶性循环。在这一片虚假繁荣中,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生产型、科技型企业,受限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与结算量,反而不能够满足银行的经营偏好而被拒之门外。上面的吐槽负能量过大,实在缺乏管理层的战略眼光,令大牛们见笑,罪过罪过。还是说回业务老本行。短期流贷是授信最基本的品种,凭一份原料合同或贸易合同放款,受托支付、按季还息、一年到期还本。一个简单到不行的问题,什么样的生产或贸易,要恰好一年时间完成一次周转,回笼还款资金?所以说我们无论在合规性操作上如何完备,信贷资金在一年存续期的流向仍然是失控的。其他如票据、贸融,其实都存在贸易空转的问题,细节不必展开说了。毕竟样本所限难免以偏概全,自己拢了拢这一轮问题贷款,发现问题贷款在资金用途上多少都是有瑕疵的。融资壳和短借长用自不必说,关联占款、副业投资也是比较好发现的,更容易放松警惕的,是所谓续贷和扩张性融资。续贷这件事,本质和借新还旧没什么区别,银行以此作为保留存量客户的有效手段,却极易忽视企业已无力全额还款的事实。这类企业要关注资产结构,流动性是不是都在靠银行授信支持,看一看结算流水还款资金是如何取得的。扩张性融资本质也类似,产能投入上去了,产品和市场怎么样?运营资金都靠银行来铺,资金链其实是很脆弱的。一旦市场变化,或是多头授信、民间融资出问题,正常贷款立刻就要出问题。话说到这似乎变成都不可以做了,目的仅是提示大家全面的关注可能的风险隐患。有问题的业务很多,每一笔都做成不良还了得?!客户经理和审查人员都应该学会掌握尺度,通过包括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方法控制风险。稍带一句,做项目千万注重合规性,和政府打交道银行不单容易被忽悠,在行权时更是千难万难。最后,谁说项目贷款就不挪用了?
第一场跑路2011年冬天,一个客户打来电话,声音有些颤抖,我的心也砰砰在跳。他在电话里说,他们的一个联保体成员跑路了。当时我正在外面考察客户,天还是阴天,接电话的时候,只觉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脑袋也有些晕,客户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从客户那里回单位的时候,一路上精神恍惚,神情黯淡。这是我进入这家银行一年来首次出现问题,也是行里的第一单小企业跑路。当天晚上,彻夜未眠,说句实话,去死的心都有了。本来跳槽家里人就不同意,在原来银行工作的挺好的,领导很器重,春风得意,当时还是行里最年轻的干部。现在刚跳过来就出了问题,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第二天,到了借款人的厂里。大门紧锁,厂房关闭,停着一辆警车,有两个穿制服的警察在门口值班,防止有人来抢东西。一看这场面,心里凉了。  这是一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主要业务就是把收购籽棉加工皮棉,通过轧花机去籽,再用打包机打包,卖给纺织厂或中储棉。在产棉区,这种加工厂很多,解决了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这位老板干这个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最开始时是棉花贩子,走街串巷收棉花,后来一步步积累开了工厂。但总的来说,农产品加工利润也不会很高。2009年的时候,老板看到附近有些无纺布企业效益好,产品供不应求,就在前院建了一个无纺布加工厂,固定资产了大约在500万元左右。上项目肯定会借一些钱,包括银行的,也包括民间的。当时去考察的时候,项目己经投产了。说句实话,老板是花了钱的,不仅设备是最新款的,连车间的地面都铺的大理石。可是投产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因为08年国家为了提振经济,上了很多基建项目,无纺布主要用作防水材料,产品需求旺盛。当他看到市场形势好、买好设备投产后,己经到了2011年,投资高峰己过,市场需求量骤降。虽然产品卖出去了,可是货款收不回来,因为无纺布是一个传统市场,很多老厂经营了很多年,好客户都在他们手里。一个新人进来的话,只能去做别人不要的客户,其实大多数是货款不好回收的客户。但是在此期间,他也失去了很多机遇,即所谓投资的机会成本,在2010年棉花收购季,棉花的价格从16000元/吨上涨到34000元/吨,对于做棉花生意的人来说,这是十年一遇的好行情,好比炒股的人遇上了2007年的行情。但是他的资金几乎全投在新项目上,而且新项目短期内还看不到盈利。  说到这个老板的资金缺口,其实也不大,跑路的时候,欠银行600多万,欠民间高利贷600多万元。其中银行的600多元是多年来一直续贷的,在经营旺季的时候放下来,在淡季的时候就还上一部分。欠民间的600多万,一开始的时候远没有这么多,据老板说大概起初只有一半,但后来利息越借越高,从2分的利到了5分的利,再加上利滚利,到了最后滚成了600万,企业也不堪重负了。如果两家工厂正常运转的话,大概是可以卖到这些钱的,也以说是还没有完全到资不抵债的程度,只是因为逼得太急,最后没有办法走上了这一步。
说到民间借贷的大规模兴起,大概也就在2010年之后,为什么在这时候兴起,这家企业的遭遇可能说明一些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为了提振经济,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使很多企业误以为经济形势好转,纷纷上马新项目,有的是扩大产能,有的是投向了自己不熟悉的新领域。也就是说,在经济景气度较好的时候,企业最容易误入多元化发展的岐途。但是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降温。这些新上项目的企业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向外界融入金,银行的不能满足需求,就开始求助于民间资金。越是经营形势困难的企业,越是不在乎成本,这样就一步步地推高了民间资金的价格,于是更多资金逐利而来,纷纷涌向这个市场。 
过了年的时候,担保人打电话,说这位老板又回来了。由于欠着棉农很多货款,有人向公安局报案,经侦通过技术手段,就把他抓回来了。拘留了几天之后,就放出来了。  回来之后,我打电话把他叫到银行里来谈一谈,他很痛快地答应了。看到他比春节前气色好多了,满面红光,头发也梳得一丝不乱,而有一些发福,看着状态要比之前好多了。大概是跑路之后,一切都坦然了,不用再整天被债主们逼债,也能吃得下,也能睡得着。  在聊了一下跑路的经过之后,言归正传,还要落实他的贷款还款。尽管面临困难,我还是极力劝他打起精神来,和债权人商量一下,定一个还款计划,把工厂运转起来,准备着东山再起,也给子女立个榜样。他说这两家工厂都被债权人申请法院保全了,不还钱不解封,他进不去,也就失去了经营的收入来源。我问他能否还一部分贷款,还有没有还款能力,他说现在手里没有现金,接着从衣服里掏出一大堆白条,说这是客户欠他的货款,去要了好多次了都没收回来。看来,他回来之后,对还款不起任何作用,也看不出有还款意愿。后来,担保人为他代偿了这笔贷款,总算有经无险地收了回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此之后,我又看到一个个企业都毁在了多元化的路上,成为我反复向客户讲的典型案例。很多小微企业的老板,经营主业是没问题的,轻车熟路。可能是老板觉得自己的主业不赚钱,或是自己有能力再开辟出一片事业,走上了跨行业发展的路。但是隔行职隔山,老板干自己的老本行,也许没有问题,即使有的年头亏一点也不要紧,庄稼不收年年种嘛。但如果跨行业发展,就超出了小微企业的能力。首先,超出了资金能力。上新项目都是大举借债,银行借不到就借民间的,低息的借不到就借高息的,总之一定要把项目上起来。但是项目投产只是第一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之后,还要买原材料备货,下游客户还会压一部分货款,配套的流动资金有时超出老板的想像,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第二,超出了管理能力。跨行业发展,新项目和老项目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项目,所以的人都有重新聘请,不但老板不懂,而且员工还有一个磨合过程。可以断言,新项目的投产的前三年内一般是亏损的。一个小微企业,哪里有能力亏损三年?没有等到新项目盈利,债主们己经把企业逼得关门了。紧急收手
这是另一家企业,在贷款期间,我己经看到企业己经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根据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地给借款人提建议,但老板总是轻描淡写。贷款到期后,担保公司不愿意再提供担保,贷款也就没有续贷。几个月后,企业无力归还银行到期贷款。
这是一家生产石油机械的工厂,在老板第一次交谈时,我问他主要生产什么产品,他说什么都能生产,从井上到井下,从工具到设备,一应俱全。我问他有没有什么主打产品,他说,现在新上了钻机项目。到了企业现场考察的时候,确实看到了繁忙的生产场面,企业自己分为三个厂,其实是三个车间,一个是机械加工厂,主要加工法兰盘、四通等井口工具,一个是铸造厂,主要是铸造井口工具毛坯件,还有一个是钻机厂,生产小型钻机。当时就是感觉,企业的生产形势不错,工作量不小,就是产品线太多。
石油机械是一个庞大的门类,有十几万种产品,每个产品都是一项生产工艺,对于小企业来说,专注于一两项产品,盈利能力就强一些,要是产品多了,不但生产成本高了,而且质量也跟不上。所以中国的中小企业主要呈集群式分布,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区,有大批从事同一行业的企业,企业之间互相分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
这家工厂起初是从事机械加工的,有十几台机床,购进毛坯件后上机床加工,就这么一直搞了有七八年。后来,老板上了铸造车间,就是不从外面购毛坯件了,而是自己用电炉铸造,即所谓的相关多元化,或者说产业链延伸。尽管中国的铸造有3000多年的,夏朝铸的酒遵就美轮美奂了,可是这东西放今天来说,也算是有技术含量,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赚钱的。首先,要保证安全生产,不能出生产事故。炼钢炉有1000多度,熔化的铁水碰到身上绝对会伤人,听说有的工厂工人就掉到炼钢炉里了。第二,产品质量要保证,尺寸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各种合金成分要合格,热处理还要过关。这三关过不了,都要回炉重炼。一回炉,就没有利润了。所在干铸造的都说,头三年是不赚钱的,先交学费了。铸造和加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艺流程,为了降低成本,有些机械加工企业,虽然铸造加工一体,但大多数是将一个程序外包,即加工的将铸造外包,铸造的将加工外包,进行专业化分工。 
仅在石油机械领域,这个老板的产品线己经拉得很长,从加工到铸造,后来又上了钻机。钻机在石油装备里面,是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高的机械之一。正是因为投入大,所以一般小企业生产不了,都是由大厂生产。油田勘探一口井的成本几百万元,钻一口2000米的浅井也要几百万元,用生产装备的话,当然要选放心的。一个民营小厂的钻机,万一坏在井场出现事故,这上千万元就可能形成损失。所以对于中石化、中石油来说,宁可花大价钱买进口设备,也不买可能买民营小厂的设备。买的是最好的设备,出了问题也没办法,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如果买了民营小厂的设备,万一出了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责任?这也从微观上体现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困境,企业敢生产,但没人敢用,所以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很多首台(套)技术装备的鼓励政策。在石油装备领域,我对企业忠告就是,大不干小,小不干大。就是大厂不要干小件,小厂不要干大件。大厂去生产工具类的产品,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规模效益,大厂没有优势,不要用大炮去打蚊子。小厂不要生产管具、大型设备,这些需要资金、需要技术,小厂没有相匹配的资源。更糟糕的是,老板不但在石油机械领域产品线拉得过长,而且还跨行业投资,就是这个跨行业的化工项目把他拖跨了。  之前到他厂里看的时候,问他上的新项目生产什么,好几次都是笑而不谈。随着交流的深入,就一步步了解了来龙去脉。老板说,有前些年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学的教授,两人关系很好,只是没有业务上往来。后来到老教授的城市看他的时候,老教授说他研制出了一种新材料,国内供不应求,利润可观,他己经指导了上六家了。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还可以帮他上一条线,保证工艺最先进、产能最大。这个老板也被这个项目的前景打动了,毕竟机械加工属于传统行业,也是微利项目,新材料是属于新兴行业,利润更高,于是抓紧融资上这个新项目。他在这上新项目之前他只有30万的贷款,基本没有负债,财务是非常很健康的。在交谈中我问他,这个产品的化学名称是什么,老板说不上来(也可能是技术保密),我问他,那分子式是什么,他更不知道了。这又是跨行业发展的弊端了,隔行如隔山,老板是机械加工领域的专家,却是化工行业的门外汉。  后来通过上网察了一下,还有老板的一些讲述,大概明白了一些。这种产品应该也算不新材料,准确地说是一个中间体。原来的时候,企业直接生产成品,现在为了节省成本,开始采购半成本。生产半成品的中间环节,所有产品统称“中间体”。当然,这种中间体项目也是精细化工行业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很多企业都在产业升级中发展起来了。  但是,既然是精细化工的产品,产量一般都不大,国内也是就几家企业在生产,因为市场需求量很小。不要说国内第七家,就是第三家也不一定好干,后来的只能拼价格。在工厂试运行的时候,产品生产合格了,但销路似乎不是很好,仓库内存货不少。为了支撑起新项目,企业不停地融资,也不停地对外提供担保。而且有一家他提供担保企业,没等贷款批下来就出了问题。总之,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情况,还是他的担保圈,都不允许我再继续放了。贷款6月份到期,收回没有再贷。这家企业在第二年1月份,也就是春节之前,无力归还当月的银行贷款利息。这个企业有惊无险地安全收回了贷款,还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没有等到清收的那一天。可能有人会骂,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的确,在他最缺资金的时候,我这个作法有些落井下石。可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无论如何不会再冒这个险了。如果意识不到风险,那是业务能力不行,如果意识到了再放,那就是职业道德有问题。到了这个程度的企业,说句实在话,己进入了重症监护状态,随时有可能咽气。你即使放给他款,未必能救活他。企业己经不是暂时缺少资金的情况,而是出现全面危机。银行毕竟不是慈善机构,我们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老板。  关于这个老板,我心里还是有一些敬佩的。有一次去他企业,他的办公室有一个里间,我以为这是他的休息室,没想到里面走出一个80多的老太太,一问才知道,这是他的老母亲。当时确实有些感动,这是第一次看到老板办公室里住着自己的母亲,可以称得上是孝子。他本是一个下岗职工,白手起家,经过十几年创业,有了自己的产业。工厂占地大约40亩,有土地证,再加上厂房和机器设备,资产1000多万。在准备上这个化工项目之前,只有30万的贷款。这些全是净资产啊!在石油机械领域,平心而论,他还是做的不错的。国内市场销售不畅,他打开了国际市场,那一年的出口额有300多万美元,在当地的同行业里面,也算是佼佼者了。  也许,正是因为主业做得风生水起,于是认为自己能力不错,决定再上一个项目,最后这个项目把他拖垮了。  这里又说到一个问题,就是老板的融资能力。前面说过了,在他准备上这个项目之前,他几乎是没有贷款的,不贷款就不用找人担保,也不会给别人担保。可是当用钱的时候,想去人找担保,但是在企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担保圈也可能危机四伏。所以说,老板在准备上项目之前,一定要看自己的资金实力,除去自有资金,如果需要银行贷款,那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融资能力,能不能按照各家银行的需求,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合格的受信企业。
一错再错  这个案例对我来说有些失败,因为在此之前预计到了其中的风险,但是迫于业绩压力,还是做了。尽管早就料到有这一天,但是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多快呢?从他开始大举向银行借款到跑路,有一年半的时间;从新店开业到跑路,整整一年的时间;从出现危机情况到彻底趴下,只有四个月时间。“眼见得起高楼,眼见得宴宾客,眼见得楼塌了”。在他要跑之前,我还给他发了个短信:你这是做了一场梦吗?没想到醒得这么快……
他的贷款是2012年的4月份放的,那年9月份,他想增加一些额度。我问他为什么增加额度,他说他要和人合伙开一家KTV,我大吃一惊,问他需要投多少钱,他说需要800万,我直言不讳地说,你们这是在找死。他们丝毫没有一丝不安,向我娓娓道来KTV是多赚钱,己经考察了很多地方、很多KTV了。我长这么大只去过一次KTV,对这一行业不了解,但我说,你和你的合伙人都是做食品批发的,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管理起来有难度,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这么大,你们那些家底我还不清楚吗。他俩是这样说的:第一个,管理问题不用担心,我们聘请管理公司,而且签了项目合作协议,他们能保证我每天营业额5万元,2年收回全部投资;第二个,资金也不是问题,这么赚钱的项目,有人抢着投钱,有一个朋友,说要投200万入股,但我们没要,他这是在抢我们的钱。我说,第一,职业经理人靠不住,小微企业要靠自己管理。第二,如果有人入股,双手欢迎,入得越多越好,减轻你们的资金压力,降低你们的风险。可是我的话两人一句也听不进去,房租合同己经签了,第一年的90万房租付完,装修队伍现在正在装修。他们己经深深地沉醉在对KTV赚钱的憧憬之中了。 
对于这位80后老板的经营思路,我有很多不认可的地方,我之前给他提过几个建议,有一次他说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10万年薪,给他管理的很好。我说这么个小微企业还用请职业经理人?就那么几十号人,你数不清楚,你管不了?他说,人家很有思路,方法很多,管理得不错。有一次去他公司,看到弄得确实一套套的,墙上有企业文化,有口号,有公司的拓展训练,还有各种评比。对于这么二三十人的小公司,这的确算有声有色了。后来他和我说,把职业经理人辞了。至于什么原因我也没问,我说辞了就对了。  小微企业和大企业不同,大企业人多,老板管不过来,管理要靠制度,靠流程,对组织的要求更高,所以需要一些职业经理人。小微企业就不同了,企业的核心除去老板和老板娘外,就是几个最亲近的人。这样的好处是,小微企业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只靠感情就能将大家凝聚在一起,不用算绩效,也不用算薪酬,不用研究授权,也不用研究激励,大家在一起凭感情做事。这也是小微企业在某些方面相对于大企业的优势之一。
到了2013年1月份,也就是春节之前,他们的KTV经过紧张施工,终于试营业了。可是总投资还是超出了预算,大概整整投了1000万。我去看了看,从内部设施来看,在当地应该是一流的,当然是正规的KTV,没有陪唱的。刚开始试营业,也正值春节前后,客流量还可以,但每天的营业额也只达到二万到三万,和经营公司承诺的五万相差甚远。春节之后,营业额也没有增得很多,还是这个水平,一个月五六十万的营业额,除去各项开支,利润大概有二三十万的样子。其实这对他们来说,己经很满足了,相对于原来的食品批发行业,利润以经是非常可观了。
2013年4月份,他的贷款到期,还款之后,想了又想,还是放了下来。有人说“要想让你的预言准确,就去亲自实践你的预言”, 在投这个项目之前我就告诉他们其中的风险,如果我那时将贷款抽回来,基本就可以宣布我的预言成功。但毕竟眼睁睁地看着他的KTV起来了,如果收回贷款似乎有些过河拆桥的感觉。当时也心存侥幸,也许他真能走出多元化投资的宿命,一举转型成功。风险,就是发生不利结果的可能性,也未必就一定会形成不利结果。如果都不搞多元化投资,就不会有这么多企业到银行来借款。可以说还不了银行贷款的都是因为多元化投资,但不能反过来说搞多元化投资的都还不了银行贷款。
正是我对这笔贷款基本放心的时候,糟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号,他的合伙人选了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跑路了。他的合伙人也没多少自有资金,投的500万基本全是借的,本来银行还有个二三百万的银行贷款,到期后银行没批下来(大概也是因为投资KTV的原因),这样他的500万贷款基本全靠民间融资,最高的利息据说达到了6分。KTV每个有只有二三十万的净现金流,无论如何是支撑不住这500万的债务的。在债主们的逼要之下,他跑路了。  合伙人跑了之后,坑得最苦的不是他的债权人,而是这位老板。在合伙人500万的贷款中,他就担保了200多万,债务人跑了,债权人要一定会让他还。他本身就有将近500多万的负债,在替他背上之后,更加步履维艰。  与他的合伙人相比,好在这500多万的融资全部是银行贷款,没有利息很高的,分四家银行贷的。可是在银行得知他的合伙人跑路之后,两家银行的贷款到期收回未放。他还银行贷款的钱,几乎也全是临时借的民间资金,确确实实是出现财务危机了。 
8月12日,我到了他公司,找到他,当时要求他老婆也一块过去,他说老婆有事。我告诉他,我的建议很明确,当前处置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断臂求生,抓紧把KTV卖了,还一还外面的债,你还继续卖你的矿泉水方便面。我说第一你管不了这个KTV,喝完酒闹事砸场子的多了,你能都摆平吗?外面的贷款利滚利,依你现在的现金流,是支撑不起的。  他听得有些动心了,说考虑考虑。  当是还真有人愿意接这个摊子,但是出价不高,只有400万。可这在半年之前是投了整整1000万的啊!我说,你贵贱卖出去,留在手里早晚是个祸害。再说你也不亏多少,你只投了500万,基本能保住你的那一半。  但是他似乎还是舍不得这投了1000万的家业,也不知道事情将来发展下去的严重性。有两家银行收回了他300多万的贷款后没有发放。接下去的一段时间,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跑银行贷款上,寄希望于银行贷款来解决他的资金困难。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同意他的申请。包括之前收回贷款的那家,也表态了,你把KTV卖了,回到主业上,我们还会支持你。但是他没有照办。  一家接一家的申请,给了他一次次希望,但一次次的拒绝,又把他的希望一点点浇灭。债主们轮番催收,最后,终于支撑不住,一跑了之。他两次都没听我的建议,第一次劝他不要开KTV,没有听。第二次出事了,让他抓紧处置,也不听。最后越挣扎越深,无法自拔。  小微企业真的融资难吗?  从上面这个案例分析出,小微企业不是融资难,有四家银行,一共为他提供500万的资金支持,他完全靠银行贷款,完成了一项大额投资,这不算是融资难吧?相反,企业的倒闭不是因为融资难,也可能是融资太容易,如果没有这么多银行贷款给他,他可能就不会盲目地乱投资。
有一次,一位同事到当地一家商会去拜访,结果商会的把我们银行揶揄了一通。你们银行放款太不谨慎,几百万轻易地就放出去了,也不认真考察,不看看企业用不用、能不能还,结果很多人不是放了高利贷就是乱投资,最后几乎全都仍了进去。  这家商会,这两年连跑路带倒闭的十几家了,很多是因为融资过度,乱投资,最后被债务压垮。  小微企业缺资金吗?缺。小微企业受制于大企业,尤其是一些是中间流通商。以批发方便面的为例,他的上游是厂家,不打款不发货,甚至还要预付款;他的下游客户一半是超市,超市压款很厉害,三五个月不结账。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烧香买来磕头卖”,上下游都挤占他的资金,他能不紧张吗?  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大吗?不大。尽管两头受制于人,但他终归是一家小微企业,资产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行业增长的空间很少,市场不会迅速扩大。也就是说,只需不用很大的资金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是银行很容易进入放贷冲动,看到别的银行借给他,还款情况良好,收益也不错,看来是问题不大,那我也借给他。小微企业第一次看到贷款这么容易,看到了这么多钱。有了钱,企业就有了投资冲动,东投一点,西投一点,结果只要脱离主业的,十有八九打了水漂。但是银行贷款有不稳定性,受宏观政策的影响,在资金宽松的时候,不但能续下来,而且还会增加额度,但到了资金紧张的时候,还款之后不一定能及时续下来。结果,一收银行贷款,小微企业就出现资金链断裂。小微企业如果借款银行过多,财务状况更是危若累卵,任何一家银行收贷,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再漂亮的大楼也会倒下。  有的客户说,银行的贷款,有时就像大烟,当时用着很舒服,可是用完之后,一旦停下来,就开始痛苦。我说,银行的贷款不是大烟,更像是砒霜,砒霜作为一味中药,可以杀虫,能解决企业的困难,但用的时候一定是适量,如果用多了,就是毒药,也会把企业压倒。企业要合理地借贷,不能超过自己的运营能力。
摘自拙作《我是银行客户经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眼下的不良贷款实在太伤心了,各种各样,总结起来无非三种:一是经济环境变差,系统性风险造成不良,例如主业清晰,投资过大,造成资金断裂;二是道德风险,导致骗贷,形成不良,例如企业明知已经变坏,贷款时就没准备还,拿到贷款就是为了跑路;三是客户经理的职业操守风险与经济变差混合造成不良,例如企业只有800万贷款能力,硬给1500万,然后客户经理向企业借500万,自己放高利贷。以上都是满满的负能量,不足以难忘,只有咬牙切齿的恨。有个案例非常正能量,是浙江的512铜业,故事很长,可以从(把钱贷给谁)这本书中去找。
最难忘的一笔,那就说自己做客户经理的时候经历的吧。这笔应该叫“准”不良贷款。750万,餐饮业,此为背景。08年初,刚给这哥们名下两家店做了续贷,一笔250,抵押;一笔500,保证。不久,接到总行调令,走之前按程序要逐个交接给其他同事,交接之前拿着我名下的业务自己分析了一遍,按风险点由高到低排了一份表,这哥们排在最后几位,意味着风险可控。在我眼里,一个连有点闲钱投资什么都要咨询我的客户,大钱由他老婆管着的客户,风险算小了。打他电话安排见面交接,听声音,你是拉肚子虚脱了吗?他说在广东考察新菜,过半个月回来,好吧,推迟。出于职业敏感,过了几天的一个晚上,带老婆去他店里吃饭,店长换了,领班也换了,不正常,我向店长表明身份后说:你们王老板,唉。。。(长叹一声),她接茬:是啊,赌博害死人啊!我脑子一下就嗡了,但面不改色,买单走人。打电话,关机,立马报告领导,每天都打一遍,过了十几天,一个陌生号码打来,他说,利息我朋友会来交,我说:领导说了,出事了就要商量办法,希望你来一趟,他挂了。到了结息日,利息确实进账了,查来源,是保证单位打的。又过了一月左右,他出现在我们行里,脸色史无前例的难看,直接进了行长办公室,不说原委,只说让我们放心,其实我们在这一个月里早已打听明白,区里一帮“企业家”去了趟澳门,他入魔了,具体金额在3000W左右,签了股权转让协议才暂时恢复自由,缺口仍有1000W左右(听说,无从考证),暂藏匿于海南(妈的,丫都破产了还有心情度假),向他全盘托出,他眼睛都红了,说:我做餐饮,第一笔贷款30W是你们给的,我不管是死是活,欠谁的也不会欠你们!之后趋于平静,结息日还是会有人打钱进来,一直到两笔陆续到期,本金也当日进账了,我悬着的心也算放下了。之后,听说他老婆孩子去了国外,而他,跳楼了,这就是故事的全部了。怎么说呢,印象深刻是因为在自己手上发生了这些,说有多严重倒也不至于,但一个人就因为一次旅行最终丢了家业,丢了性命,任谁不惋惜?还是匿名吧
不邀自来。这么多年来,经手处理和看见过的不良贷款已经上千了,最初还会震惊、难忘,现在都归为平淡了。说几个搞笑的吧。案例一前年(2013年),某地区的主任向我报告一笔严重预警(A企业)。我调阅资料,发现这户企业经营很好,也没有民间借贷、担保链等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奇怪怎么会出事。问了该主任,才知道是这么回事:A企业的供货商张三,因为母亲重病需要大手术,但手头一时周转不开,于是和A的老板李四商量,把已经拉到A厂区但还没收款的原料拉几吨回来,有客户愿意现款买。李四和张三是多年的生意伙伴,也愿意帮这个忙,于是就让张三派人来拉货。张三拉货时被其他供应商看见,当时正是本省跑路潮时期,于是其他的这些供应商就以为李四经营不下去了,让张三这个老朋友先撤以减少损失。于是,其他供应商就一起来拉回自己的货物,没货可拉的就开始拆A企业的设备。李四因为恰巧在外地,一时没联系上,这个企业就被搬空了。搞笑的是,约200米外的派出所也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李四的家人报案后才派人过来,但已经过去了近一个小时,已经来不及阻止了。我们的客户经理倒是比警察早到现场半小时,但也无能为力。于是就出了一笔不良贷款。案例二老板30多岁,企业经营正常。但某晚老板在家上楼时一脚踏空,从楼梯上摔下来,不治身亡。一笔不良贷款。案例三老板与老板娘闹离婚,每个人自己都有能力还清贷款,但为了在离婚时多分到一些财产,都不还。于是又成不良了。案例四最奇葩的是,在贷款还没发放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不良,但没办法,还是要做,理由就不细说了。反正是国家的钱,我们银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往来文件都有据可查,倒是没有让我们这些小兵背黑锅。
之前老板主业非常稳健,虽然赚的不多但很稳定,后来与朋友吃饭聊天被忽悠投了光伏行业,大笔资金投入,等开始量产的时候刚好碰上光伏冬天,损失惨重,还赔上了自己原有的企业。所以要耐得住寂寞才是正道。看了这么多企业,多数都是跨行业投资投死的,真正因为主业失败而形成不良的非常少。
我做了十三年支行行长,对小企业就一个原则,若即若离。保持距离才能做到不把感情带到工作上来,企业做不行了坚决推出,没有合适的风险缓释措施坚决不做,还有一个企业做了十年还做不到排名前几的客户坚决推出。
套一句话“正常的贷款都是相似的,不良的贷款各有各的原因”。这件事过去有十年了吧,但一直如鲠在喉。那时我刚开始从事信贷审查工作,大概有两年的工作经验。下级行提报了一笔收回再贷业务,大概600多万元,借款人为国有企业,在我行当时借款余额在2000多万元,经营状况基本是公开的秘密。当时我和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很一致,不能再续做了。信息反馈后,各种压力随之而来,直到市长直接打电话给分行一把手,部门负责人有点顶不住压力了,但我一直在坚持。这件事压了有两个星期左右,分行一把手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妥协部分压缩,大概压缩了30多万吧,最终贷款放了出去。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从此以后,一笔贷款也没有还过……关于警示,一是能坚持原则一定要坚持原则,二是如果坚持原则就要耐的住寂寞(要想提升事业之路,建议离开信贷审查岗位),三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反正这件事最后追究责任谁也不往我这里追。匿了吧。
一笔汽车贷款,借款人是很年轻的,但是家里条件很好,父母都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家住X全部的家属院,我记得职业写的是学生。家访的时候几个年轻人在家,谈吐还是很文雅的样子,回答问题逻辑也都很连贯,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贷款买车的理由也很充分,说年轻人想买辆车开开,钱不够,贷款有父母帮着还,这理由也很充分,于是我在调查意见里写了同意放贷。事后全部门开会才得知,这几个年轻人在好几家4S店贷款买车,每个人名下都买了不止一辆,至于说车子是拿去玩了,还是变卖了,领导没有说,同部门的几个调查员都去过,基于同样的理由都同意放贷了,但是由于可笑的公司规定,每个人不能看见其他人的调查情况,调查员也不能获知最后的审批结果,所以谁也没有发现这是一起连环骗贷的事件(最后怎么处理了不知道,所以姑且说是事件吧)。当事人在有限的条件下看起来都像是很优秀的借款人,但是放在大范围内再看,却是180度的大转变,当年没有大数据,现在应该能够杜绝这种情况发生了吧。
一个客户 本身经营的不错~但是有民间拆借,据说~有一天,当地的几个老板一起吃饭,都喝多了~然后有一个老板说了一句,我觉得他们家不怎么样啊~可能快倒闭了~(后来听另一个老板说,纯粹是喝多了瞎说,因为他们家一直不错,我们也跟他们上下游客户都聊过),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有一个老板就派人去他们厂,要钱,要知道,一般厂很少直接留很多现金况且他们家借的这比民间款还没到期,,派去的人说,就现在,要不给钱,要不拉货,然后老板也比较拧,说还没到期麽~要不你就拉货~然后就拉货~他们家有存货质押贷款,银行监管的人看到了,就申请法院冻结,然后大家都知道他们家出事了~然后供应商~银行开始枪货,抢设备~然后法院为制止混乱,就查封了,然后就倒闭了~ 嗯~就是这样~补充一下~事后觉得~其实还是可以找到其他原因的1民间拆借~是最容易听到风声做出动静的~民间老板才不管那一套~抢到了就得到了~没抢到~就亏了~2说了大家都懂了,他们家是做钢管的~恰逢2014
最难忘的一笔,老板加拿大籍华人,早年复旦毕业留学加拿大,回国创业开立公司数十年,老板自身技术派出身,产品技术含量比同业高出很多,奈何不适应国内市场的特殊规则,市场推广难度重重,下游企业又是房产开发,房地产行业遭遇打击后他的销售回笼资金也是越来越慢。老板坚信自己的产品有优势、不愿意顺应游戏规则塞钱通路子取得投标项目,不愿意把产品代理权低价转给某些有军队势力的地区“代理”,不愿意在资金出现问题的时候委屈求人。最后的结果,是在12月的年末,据说他被追讨上门的债主在自己工厂门口打了一顿,一个知识分子,顿时没了尊严,一气之下,抛弃工厂房产,家中别墅,妻儿老小,一个人回加拿大找前妻了!没看错!找前妻去了!我们查了他和老婆的出境记录,他老婆确实没有出境!商业银行没有大额贷款到期!但家中已无人,别墅保安不让我们进,说天天有债主来找他们,他们已经避到其他地方去了。他的厂房别墅都已经抵押,父母还在工厂后面的小区内生活,我不知道这个老板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他以后如何面对自己的老婆和儿子,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自己冲动的决定。我始终觉得,这个企业远没有到需要人去楼空老板跑路的境地,只要他有诚意,资金问题还是有救的,实在太可惜了。
第一次在知乎上面回答问题,想想还是蔽了吧,因为也不像大神那样那么多故事,只是一个刚入行的贷款经理的所见所闻而已。似乎是有点偏题,不过诸君看完一笑了之吧。带我进这个行业的还是我大哥,做了5年的信贷经理,跌跌撞撞的也是爬到了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正好这个时候我大学毕业了一年多,正好辞了第一份并不如意的工作闲在家中,于是他便把我带进了这个行业,看看能不能发展一下。其实我第一份工作是广告策划,跟银行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从未接触过这个行业的所有东西,一开始,大哥是把我丢去了他的朋友那当助理,说让我先学习下。我迷迷糊糊的也就跟个私人秘书一样的跟着混了大半年,终于算是理清了一点点这个行业的思路,也看到了挺多贷款人的故事。第一个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客户,是一位公务员,每个月的代发工资都很稳定,一个儿子,老婆是高中教师,工资也是不少。其实这样的一个三口之家,在这个城市应该也算是过得不错的,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小康之家绝对是没什么问题的。我当时非常想不通,这样的人,到底为何还要来贷款,其实照我当时的想法,这客户根本就没有贷款需求呀。我的老师(也就是我大哥的朋友),一看到这客户的资料,就跟我说,行了,这个客户你去跟进吧,也是个好机会。确实是不错的客户,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个客户没有什么负债,每个月收入也稳定,还款能力是绝对不成问题的。当时我那个开心呀,就拿着个资料就去上门拜访了。那客户住的是当地也挺有名的小区,按照我那会的收入,我工作到100岁也是买不起的,但是进门的时候就愣住了,客户家里,除了几张床板、几张劣质塑胶凳子、一张破旧的桌子之外,竟是空无一物。客户的老婆一看到我,就掩面在哭。客户脸色也不是很好,菜黄菜黄的,黑眼圈比我这个夜猫子都要深。我当场就愣住了:哥们长得也不凶呀,而且我是打着客户经理的名号上门的,这样的阵仗哥们扛不住呀。一番交谈后知道了,这客户好赌,虽然平时爱打打麻将什么的,输赢一千几百的也无伤大雅,但就是个把月前赌了次大的...没赢就算了,还把自己的房子都给搭了进去,家里的家具都是被催债的人搬走抵利息的...不过还好这客户也没赌到没法还要家破人亡跳楼自杀的地步,不过好不容易分期还完的房子,又得重新再还一次,估计也是够呛,一百多万呢。。从那客户的家里走出来,我发现我的三观都在被颠覆...虽然是这样,但是还是从我们银行那里抵押出了一笔钱,20年,又是一个轮回..第二个客户剧情比较狗血,经过几个月的锻炼,那会我已经轻门熟路了,各色各样的人也基本能用平常心去对待了。偶尔还能自己开发几个客户,给自己创收。扯远了,回正题。这个客户是个企业主,而且在我看来是个很标准的暴发户企业主,大腹便便,手上的金戒指不少于5个,脖子上系着一条比我家哈士奇脖子上的链子还要粗的金链。不过人还是很好说话的,也不是特别的目中无人。我总共上门拜访了三次这位客户。第一次是别的客户介绍,让我去拜访。这位客户带着一个妖艳的女孩,就这么拉着我在一家餐厅的包间里扯了一下午。也没套出什么具体的事情,纯粹是为了认识而认识。第二次见面,是这位客户说有贷款意向,让我带点资料过去让他看看,基于顾客是上帝的原因,即使我们银行离那客户的公司有30多公里路,我依然是这么坐了半天的公交车上门了。。其实我说人家是暴发户,但是确实这位客户是有点资本,每个月个人账户流水千万级别,个人的信用也算良好,负债也不高,个人评估下来这位客户的净资产也是在5千万上下(后面发现我还把别人算低了..),客户要求也很简单,要求一笔300w左右的贷款。我心里那个开心呀,这个客户简直就是送钱来的好吗。然后大家在愉快的气氛下把该填的填了,该谈的谈了,就等面签了。第三次见面真的很忽然,我已经在策划这笔贷款下来后的奖金到底是用在哪里,这个客户给我打电话,让我上门面谈,我那会有种忽然而来的危机感:完了,这笔奖金保不住了。然后我把手上的工作一丢,就奔客户的公司去了。去到的时候,我就看到一副挺狗血的剧情,客户上次带的那个妖艳的女孩,叉着腰瞪着眼前的一个中年妇女,两个人用方言不知道在吵什么。其实这年头嘛,包小三真的太常见了,常见到我用膝盖都想的出来这客户经常带在身边的那个所谓的秘书肯定就是那个啥,只是这次这个狗血的剧情来得太忽然,让我无所适从。听一旁的人窃窃私语才知道,客户跟正妻分居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没离婚,这次贷款出来,是想给小三买一套房子...正妻不知道哪里知道了这事,当然要出来闹了...客户叫我过去,真不知道是为了叫我去看戏呢..还是看戏呢....当然,这笔贷款,肯定是吹了。。老师后面还骂我,看到这种事少搀和。。我真的不是想搀和呀QAQ似乎偏题了,不过这都是点趣事,诸君看看就好,笑笑就好。
说起不良贷款,全是悔啊,现在去看这些客户,贷前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征兆,而恰好又是由于当时的某种特殊条件,业务放了过去。到现在,本人经历的五笔不良贷款,其中,有一笔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低迷引起资金周转不灵,其他四笔全是由于经营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人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因素,几十万上百万的小生意,再怎么搞,也不至于一年期间,把银行贷款的钱也都赔进去,而人或者家庭出了问题,意味着贷款发放的那一刻,钱就已经收不回来了,等一年后,你想做倒贷或展期的机会都没有,对不良的处置也异常的困难,在开庭前和客户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客户去年是再搏一把,今年是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总有人会成为最后一个接棒人的,这次你把棒交给了别人,下次就该别人交给你了。
公司经营不良,总有预兆吧;行业不景气,也能通过数据判断;但现在佳兆业这样的政治风险造成不良,真是始料不及啊。
先占座,回来填坑!!!填坑谈不上最难忘的不良贷款。不过说真的,看了这个题目,感觉是客户经理被省行布置了任务写作业,到知乎提问来了。————答题的分割线——风险管理及授信审查作了几年,过手最大的是60个亿的房地产项目,最低10万对公贷款,点库存开车进县城几十公里点过猪饲料,什么烂项目都看过了。因为以前做过风险秘书,看项目可能与信用审查的不同,说两个不是我做的,但是我去做了责任认定,看起来十分逗逼的不良项目。项目一某地市做板材的高科技公司,成立不到1年,授信当年点火生产,从德国购进的全部设备和技术,其中股东成分比较复杂,有风投公司,有咸阳一个技术研究院,还有实际控制人名下两个交叉持股的公司。产品主要是高档新材料隔热板材,主要供应中高档房地产项目。首次发起授信xxxx万元,第二年存量年审砍掉了一办。2014年上半年开始欠息,现场回访发现企业已经半停产,后进入停产,至今不良。不良成因:企业属于房地产相关行业,企业股权结构复杂,股东自身对企业预期不高,同时良品率不高,定价也比较高,存货压力较大,说白了就是根本卖不出去。(上述情况我仅仅通过看提案就可以看得出来,真不知道当时授信审批和客户经理是怎么想的做这个项目)授信审查人员和前段客户经理真把自己当风投了,什么项目都特么接,难道真的是“担当社会责任么?做最好的银行,为国接盘??”项目二某省做食品批发的企业,卖黄瓜皮的,三年累计净利润不到1000万元,向银行申请做3000万元的授信,在某地市工业园投资兴建7000万元产值的生产基地。放款第一个月就前期,第三个月进步不良。不良成因:企业受当地政府蛊惑,给了一大块地,并且5年税收优惠,就开始进行投资建厂,投资能力超过自身实力,就开始民间借贷。不良后进行认定时,对客户进行回访,客户很坦诚的说你们钱一到账,我就还了民间借贷。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把这个项目的提案拿出来看看,“2015年国家经济形势向好,食品行业需求旺盛”这句话在分别在授信需求,客户经营状况等提案部分出现了5次。看着我都乐死了!另外信用审查也是个二百五,这样的项目,三年净利润才不到1000万,拿生命支撑7000万的投资啊!不特么民间融资能行么?这样的项目也批?还是特么cpa,不是收钱了我都用生命写知乎。经验教训:1、客户经理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不能被客户瞎忽悠,让你看见啥,你都信。同时要提升自己对项目的内在逻辑性的把控能力,他用钱干什么,钱哪儿来的,要去哪,都要有数。不要单纯为了冲任务而叙做客户2、信用审查这个岗位,一定要收黑钱,一定要昧着良心做事。3、大部分不良授信客户,一般都是被政府忽悠的,过度扩张,自己被玩死了,然后对政府说“当初你对我的承诺,你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我死么?”政府说“那我闭上眼睛好了”以上,耽误的太久,手机码字,写的不好,实在抱歉
更新2问责初稿下来,在各方面综合考虑下,领导承认了他“没有反对和阻止”违规行为。我还是要承担次要责任,shame! no face.。。。。。。。。分割。。。。。。。。6月更新1经历了一年的努力,终于确定化解无望,目前分行问责流程中,很有可能领导不认帐,要背黑锅。静观其变。。。。。。。。。分割线。。。。。。。。因为牵扯到某些问题,匿了。某啤酒瓶制造客户,下游客户为国内啤酒巨头,但自身规模小,管理粗放,只有订单尚可一看。04年某上级领导要求办理保理业务,审批条件下游啤酒厂确认应收账款。核保时企业推三阻四见不到下游客户,迟迟无法落实条件。某日,企业称可见下游客户,遂与领导双人前往,结果到达后又扑空。返程路上,客户提出确认函可交由他们去签,我未同意,但领导当场点头同意。后面你们猜到了,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向其下游客户追索应收账款时发现确认函印章有问题。于是毫无意外地背上不良黑锅。自此长记性,业务流程必须按规定操作,爱谁谁。
1、意外风险。借款人失踪,疑被绑架。两年后宣告死亡,向保险公司索赔,第三年到账。2、经营风险。老板多元化经营,转型做酒企的重要合作伙伴,后跑路,原企业被哄抢。3、经济下行风险。铝加工企业 ,原材料暴跌库存价值被摧毁,老板转移完部分资产后认输,以骗贷款入狱。
不请自来,话说一笔不良的产生原因是多样的。简单来讲可分为自身和非自身两种,先说第一种。自身原因也有很多个因素也可以粗分为两种,经营与非经营。经营呢大概包括核心竞争力巨变比如产品出现禁售危机,核心销售人员离职,生产线或服务环节出现重大不可挽回损失。再或是骨干人员出现重大人事变动,财务或是融资人员跳槽亦或是出走(私奔我也见过)。非经营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民间借贷,实际控制人离婚或者包二奶,再或是玄武门之变,各种违法乱纪,恶意骗贷等等。非自身原因呢,大概也可以分为两种,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政治比较简单,要么得罪人了(后台倒了),人家收拾你,各种公检法税消,轮着拜访。要么就是行业末路,国家不带你玩了。社会因素也是比较复杂,没法细分,大概说说,你丫盖厂房,挡着旁边小区一楼的采光了,人家跟你说你不理,直接上电视了,最后规划就算不改也要赔笔钱,官司缠身很酸爽有没有?你给新开发的下游送货,路过一必经村子,人家拦路收过路费,尼玛这笔业务还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很尴尬有木有,到最后一分钱没落着还亏了,这都不算嘛,最气人是给你指定一个上游,不但采购价格虚高还尼玛假冒伪劣,尼玛很蛋疼有没有?各种各样就不一一举例。要防范不良的产生,最先关注的就是借款主体实际控制人的性格,稳健,诚实,无不良嗜好,另外身体健康,家里亲戚最好死光(你懂得)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贷款的目的不是打官司不是为了要抵押物,是为了让他还钱,所以强烈的还款意愿是你要首先确定的。多接触几次肯定能了解点爱好私生活之类的。另外还要考虑逾期顺序,此笔贷款一定是在他各项借款中最让他肉疼的,贷后调查时感觉不妙一定要提前清收,先下手为强。最怕的就是骗贷,中间人以及同行是关键,无风不起浪,家庭成员移民,民间借贷高筑,合伙人出现重大经济损失,转型阶段决策错误导致企业发展陷入瓶颈,这些都是危险信号。
要防范不良,前期业务不要做的太快,多接触几次,从各类细节印证自己的想法,煤水电气,人吃马喂看成本。最好跟着生产一次产品或者跟着进行一次服务用实际来检查白纸黑字。另外各类行业准入一定要认清有效期还有申请主体,一但变更过名称全部都作废,都要从头再来。临近期限的一定要看最新的是否申请下来,省得自己做接盘侠。另外千万要注意当企业大额资金投入某一项目时,一定要切实了解项目运转情况,因为很可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先简单到这,欢迎斧正。
做了6年技术型信贷员,两年主管行长。
这些经验不是说说你就会的,包括这里的最佳回答,我认为都是半斤八两,都只是站在风险单方面说话。防范风险的最佳方式,真的是多去看,多去验证客户说的话,不要客户说什么都信,多杀回马枪去核查。
就法院审理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来看,很多借款人只是名义上的借款人,借款实际上是别人用的,而实际上的借款人多数与银行的客户经理是很熟悉的,也就是说客户经理是知道这个事实的,不排除故意帮助向银行借款的情况,所以名义借款人就意见非常大,当然,其中的利益关系,外人是理解不了的。不过就法律而言,虽然钱不是名义借款人用的,但是合同是他签的,钱也过了一下他们账户,所以实际的还款责任人还是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