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选题意义《家庭氛围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的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页免费12页免费8页免费6页¥3.003页¥3.00 3页¥2.0010页免费8页免费5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4页免费13页免费8页免费6页免费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的位置: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攻击是幼儿期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深入探究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责任编辑:
  摘 要: 攻击是幼儿期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深入探究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 幼儿 ; 矫治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与危害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也叫侵犯性行为。心理学上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其表现可以分为: 一是直接的身体侵害,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二是语言侵害,如大声叫嚷、骂人、嘲笑人等; 三是间接的、心理上的侵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挑唆等;四是对权利的侵害,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故意损坏别人的物品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身体的攻击多于言语的攻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攻击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有害的。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一些受欺负的幼儿会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而且,由于攻击性幼儿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使得幼儿园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因此产生的矛盾,也给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难题。
  尤其严重的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还会延续至青年和成年,会导致其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研究表现,幼年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行为大多数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因此,深入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积极采取应对之策,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及时的控制与矫治,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因素有关。
  1、生物因素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 如荷尔蒙的分泌、发育状况、气质等) 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目前的一些研究表明,攻击性倾向的高低与雄性激素的分泌量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攻击性更强,男童比女童更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完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父母遗传给孩子的神经类型带来了气质上的不同,那种天生爱哭爱闹、爱发脾气的气质“困难型”婴儿,在日后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这些生理特性不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他们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困难型”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经常哭闹、情绪不稳定、不易教养,容易使父母给予更多的禁止、警告和限制,亲子之间的冲突较多,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2、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的时期,他们开始喜欢并且需要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交往和游戏,但同时其社会认知发展又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分享意识,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和技能,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例如,2 -5 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食物或玩具被别人拿走时,会表现出愤怒的表情和挑战的姿势,如对方不理会,他接着就会冲过去攻击对方。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用敌意去判断别人的动机。此外,幼儿在情感方面的发展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调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不当的教育方式
  过分专制和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的家长和教师惯用惩罚和高压统治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会导致孩子严重的挫折感,孩子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同时他也从老师和父母的言行中学会了攻击他人的行为模式。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的攻击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许”时,他便从攻击行为中得到了“奖励”,从而在今后去重复它。例如,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击行为( 打、推倒对方等)获得了玩具,老师或家长不加理睬,孩子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攻击行为。在外打架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管甚至夸奖“真是好样的”,“在外就是要厉害点,免得受人欺负”。孩子受到这类夸奖,就会更爱攻击。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如没收抢到的玩具,进行批评、惩罚,使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不是从中获得“奖励”而是获得批评、惩罚,那他以后就会很少有攻击行为,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4、不良的社会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仅仅通过观察别人( 榜样) 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也是向他人观察学习和模仿的结果。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攻击的因素,为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模板。
  ( 1) 家庭冲突和暴力。有的学者认为,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为幼儿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幼儿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其后果,获得了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性冲突解决策略: 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办法。有关实验研究也发现,目睹成人激烈争吵后,儿童对同伴的身体攻击和言语侮辱行为增多,这些说明,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或者家长脾气暴躁,经常与他人发生口角和争执,经常责骂和体罚孩子,这为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最直接的例证。
  ( 2) 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即使年幼的儿童也会习得攻击他人的种种方式。随着电视、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幼儿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这些媒体也经常出现争勇斗狠的暴力场面,一些凶杀、枪战等成人节目不断地影响儿童,即使是专门为幼儿设计的卡通片和游戏,也常带有浓厚的暴力色彩,不合时宜地宣扬武力、战争、称霸宇宙等。幼儿常常无法分辨哪是现实哪是虚构,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无区别地加以模仿。可以说,影视、游戏、网络等媒体中的争斗与暴力内容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攻击性样板。
  当前流行的动画片《奥特曼》,虽然主题是“保护地球,消灭怪兽,维护人类和平”,但也有大量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奥特曼打怪兽,“以暴制暴”、无所不能,成为幼儿崇拜的“英雄”。出于对“英雄”角色高度认可,幼儿特别喜欢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举止,往往将自己化身为片子里的英雄人物打打杀杀,攻击性会变得特别强。
  ( 3) 同伴间不良行为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不可能没有冲突。有些幼儿由于缺乏交往的技能而不善于处理同伴间的人际冲突,常常用暴力简单对待,伤害同伴,其代价就是被同伴拒绝、被群体排斥,人缘差,反过来使他产生了挫折感、不信任感,甚至敌对情绪,这种心理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其攻击意向,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幼儿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认同、模仿已具有这些特点的同龄伙伴而形成的。而且,这种模仿因两者间的恶性循环而逐渐升级。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很多小班幼儿入园前本来能友好地与伙伴相处,但入园后,由于同伴的接触,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受一些攻击性幼儿影响或自己需要,也学会了咬人、打人。
  5、不合理的活动空间密度及活动材料的配置
  研究表明,让幼儿处在一个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幼儿易产生攻击性行为。80 年代,史密斯( P. K. Smith) 和科纳利( K. J. Connolly) 的研究发现,人均空间密度在 25平方英尺( 约 2. 3 平方米) 以上时,空间密度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不发生影响,当密度下降到每个儿童 15 平方英尺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而合作性行为明显减少。
  此外,年幼的儿童对活动材料和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活动材料和玩具数量较少,或者玩具种类搭配不合理,极易导致争抢玩具的行为发生,引发幼儿间的矛盾冲突。
  三、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1、对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干预和制止
  教师要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后及时干预和制止,使攻击性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且要帮助受害幼儿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对旁观儿童进行预警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是批评、惩罚攻击性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和默许。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根据规则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但是批评惩罚一定要做到及时、合理、适度,切忌体罚。体罚是一个反面示范教材,只能让幼儿更加推崇暴力。
  二是要表扬奖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积极因素,尤其是攻击性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奖励,使其得到强化。当我们看到一个经常表现攻击行为的孩子跟同伴玩得很融洽,或者正在帮助别人时,不要把它看作一件平常小事,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力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因为对其良好行为的正面强化正是对其不良行为的抑制,幼儿正确的待人方式得到教师的肯定,就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进步。
  三是沟通。攻击性强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比较低,情绪往往有障碍,因此仅仅进行批评和惩罚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沟通。对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当耐心倾听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从心灵上沟通认识和感情,并作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掌握社会规范、疏导不良情感。
  2、创设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幼儿园要严格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控制好班额,不要为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不断增加班级人数。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将各活动区域进行合理间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也可以有意引导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
  第二,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支配,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的幼儿更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幼儿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往往会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平等地关注每个幼儿,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师生之间、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都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并注意观察对出现不良情绪反应的幼儿及时加以疏导,使他们能从不良的情绪体验中恢复过来,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第三,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多是因为争夺玩具或材料而引发的。因此,适宜的玩具和材料的投放,对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材料包括材料数量的适宜和内容的适宜。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的矛盾,而材料的内容也十分关键,有一些玩具本身就具有攻击性倾向,如小棒、玩具刀枪等,教师在投放时应回避这些材料。
  3、帮助幼儿建立自控能力
  完全依赖外部控制约束幼儿的行为是不可能的,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
  首先,要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一是要帮助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和社会规范,初步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评判是非的标准,让幼儿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令人讨厌的。二是要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违反规则的行为感到自责和不安; 三是要帮助幼儿正确评价自己、理解他人。那些攻击性强的幼儿大多生活在同伴的回避、成人的指责氛围中,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理解他人。教师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并按心目中“好孩子”的形象要求和塑造自己。有些敏感幼儿还将别人的友善接触误以为是攻击,教师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理解和认识别人的行为,以友好的态度与同伴相处。
  第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小学生、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受害者明显表现出痛苦时,都会停止攻击。然而幼儿往往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心理学家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缺乏同情心,在伤害别人时,他们一点都没有感到羞愧或不安。培养儿童的同情心,能有效地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培养同情心最关键的就是要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学会体验受害者的痛苦,心理学家称此为“共感性”,即从他人的角度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的感情、感受的能力。对幼儿共感性的培养,关键在使幼儿知道其他人也会疼痛、痛苦,意识到攻击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也就是教会幼儿把自己对疼痛、不快的感觉扩大到别人身上,让他体会受害者的苦痛,从而抑制自己不再进一步攻击别人。
  第三,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的策略。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教给幼儿自我控制的方法。比如注意力转移法,在情绪不良时,指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延迟满足法,当幼儿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烦恼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积极思维: 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自己的需要过一会儿也会获得满足; 自我意念控制法,鼓励幼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从而避免冲动行为。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当幼儿面对冲突情境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非常有限,从而选择简单粗暴的武力手段。一般情况下,如果能想出很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他们就不会倾向于使用武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通过讲解、讨论和榜样示范等方式,教给幼儿人际交往的规范和技巧,正确对待和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对于那些攻击性强的幼儿,要特别重视对他们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使之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让他们逐步学会用社会赞许的方式而非攻击的方式来解决人际矛盾。
  幼儿在被别人嘲笑、伤害、辱骂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向攻击者屈服或者进行反击,两种策略都不是理想的,都会导致进一步的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认真对待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抱怨,直接干预进来,指导幼儿适当地处理这类问题,就会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有些幼儿常常把无意攻击看作是有意攻击,做出敌视和报复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受害者情感反应的理解,向他澄清事件的意外性来消除紧张状况,例如: “你被球打到的时候吓了一跳吧,我知道你很疼,但是他不是有意要伤害你,他只是想控制住球。”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报复行为的发生。
  5、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不良的情绪如烦恼、忧虑、愤怒、厌恶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爆攻击性行为,积累愈久,爆发就愈猛烈。如果幼儿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就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教育幼儿向父母、同伴倾诉积累的攻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喊叫或痛哭,以发泄积郁的情绪,或者迁怒于无价值的物品,也可以用有趣的其他活动来代替和消退不良的情绪等。比如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地挤压、摔打,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都有利于幼儿把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情况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6、家园合作,共同干预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影响关系极大。要预防和矫正攻击性行为,必须加强家园合作。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及时沟通信息,并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首先,教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纠正不正当的教育方式。要指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被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当孩子被欺负后,应告诉孩子及时向老师反映,而不要鼓励孩子动手反击; 当自己的孩子打别人后,不要有任何偏袒言行,一定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带着孩子向被欺负的孩子及家长道歉,如果情况严重,要登门看望赔罪。此外,当被欺负的儿童或其家长来告状时,教师要认真听取情况,待调查了解清楚后,作出公正的判断,绝不可敷衍了事。
  第三,配合家长指导幼儿的家庭精神生活,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和游戏。
  看电视、玩游戏是幼儿家庭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该和家长紧密合作,对孩子的精神生活加以正确引导。要支持和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同伴交往和游戏活动,合理控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对电视、游戏的内容要认真选择,避免接触暴力、恐怖等不良信息,万一接触也要以批判的态度从正面对孩子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辛自强. 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如明.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李幼穗.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
·····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摘要】: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的次数显著多于攻击异性同伴;(2)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3)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B844.1【正文快照】: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张福建山东教育学院教管系摘要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宏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张岚;杨洋;周春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冯夏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陈日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年01期
智银利,刘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7期
李玮;杨晓峰;王炳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5期
罗贵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03期
王云强;郭本禹;;[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01期
陈昌凯,徐琴美;[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荣;钱成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夏婷;[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益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刘晓静;[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张敏;[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张茜;[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覃玉宇;[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任智茹;[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刘国华;[D];暨南大学;2004年
彭蕾;[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刘灵;[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马雁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新,程学超,苗逢春;[J];心理科学;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夏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孙华平,董会芹,任朝霞,程学超;[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李闻戈,方俊明;[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魏晓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夏婷;[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李闻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莉娟;[D];河北大学;2000年
曾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张敏;[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罗琴;[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尹红霞;[D];西南大学;2007年
闫美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王丽;[D];西南大学;2008年
赵茜;[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翟慎娟;[D];鲁东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传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束从敏;[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纪新强,段建华,张东峰;[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吕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李福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章志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金盛华,宋振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王健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俞国良,周雪梅;[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邹泓,周晖,周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世天;卓黎黎;;[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华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冯夏婷;[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杨慧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李美华;[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莉娟;[D];河北大学;2000年
谷传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赵雪霞;[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高翔;[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王丽萍;[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马晓冬;[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刘晓静;[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李资渝;[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钟向阳;[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周海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有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张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孙晶晶;姜育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鲍亚;;[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张春梅;;[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盖笑松,方富熹;[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4期
熊卫平;;[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贺颖;江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陈立民;张霞;夏荣;;[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3期
李尚华;;[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荣;钱成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章秀英;陈书黛;;[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锦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李闻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迟毓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崔英锦;[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古秀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赵冬梅;[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董会芹;[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李伟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李亚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万增奎;[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原雪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胡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曾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淼;[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王琛;[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谷传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曾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王丽萍;[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张敏;[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宝珍;;[J];才智;2011年19期
董会芹;张文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李满仓;;[J];大家;2011年15期
孙艳;余毅震;罗贻雪;杨奕;;[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罗贻雪;余毅震;杨奕;孙艳;;[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孟仙;余毅震;刘卓娅;张萍;;[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陈玉焕;赵倩;;[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翁晖亮;;[J];大众心理学;2003年01期
刘卓娅;余毅震;张萍;孟仙;;[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陈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明华;郭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幼能;;[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于建军;苏坤;;[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田歆;张文新;纪林芹;张玲玲;;[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简福平;陈旭;;[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刘梅华;肖爱珍;余爱莲;;[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孙丹;王美芳;赵晓艳;邹吉林;;[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蒋晓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何燕;屈勇刚;周红;向春和;刘秀霞;刘星亮;廖和荣;;[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曹晓君;陈旭;;[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燕琳;[N];大众卫生报;2004年
安康职业中专
唐玉梅;[N];安康日报;2007年
;[N];中国妇女报;2003年
田章云;[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华师大幼儿园
李碧莹;[N];广东科技报;2000年
哈尔滨师范大学幼儿园
王妍;[N];今日信息报;2003年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幼儿园
刘娟;[N];中国教师报;2011年
金祥;[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天水市麦积区潘集寨学校
杜英梅;[N];甘肃日报;2010年
沈孝东;[N];莱芜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闻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骆勇;[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刘秀丽;[D];吉林大学;2004年
刘新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刘华锋;[D];吉林大学;2010年
孙连荣;[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蒙衡;[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孙蕾;[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柳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徐西嘉;[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立民;[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陈丽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姜微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孙丹;[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江雅;[D];西南大学;2007年
李胜达;[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徐凡;[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范昌杰;[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宋玉红;[D];聊城大学;2007年
辜德宏;[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选题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