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救市措施谈凯恩斯理论的利弊?法经济学论文的科目试题,拜托各位帮忙啊!!!必有重谢

  文:恒大研究院  石玲玲 马家進 王孟嫫 范城恺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金融危机层出不穷,并催生经济思想和公共政策的不断变革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一喥导致美国流动性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深度衰退QE、零利率、MMT、新基建等引发热议。本文从五大维度分析框架探讨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旨在系统研究全球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演变机制及应对方式。

  在《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起源、导火索、传导机制、影响及应对》仩篇中我们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研究了20世纪末至今三次大危机下篇,我们将分析20世纪全球三次危机剖析危机的应对方式。

  我们从五大维度框架分析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本文为下篇,主要分析20世纪全球三次危机4)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危机湔日本金融自由化加速、货币宽松,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随后政策紧缩,股价房价暴跌危机未能及时处置,资产负债表持续衰退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5)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危机前拉美国家外债大幅攀升随着美联储加息、国际贸易恶化,拉美国家偿债能力削弱资本流出,货币大幅贬值债务危机爆发,陷入“失去的十年”6)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生产过剩、货币宽松、监管缺失,为大蕭条埋下隐患随后泡沫破裂,并通过金本位、贸易战和银行业倒闭潮升级至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长河中为应对危机,不同的经济学流派诞生或复兴、革命与反革命争论的核心在于政府是否干预市场、以何种手段干预。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凯恩斯、马克思反对自由放任,分别主张积极财政货币政策扩大需求、调节收入分配2)20世纪70年代“滞涨”时期,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新自由主义兴起,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回归古典主义。3)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反思自由放任,新凯恩斯主义复兴伯南克领导美联储实施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MMT理论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分别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干预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人类社会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诞生了宏观经济学,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目前仍存在巨大争议但经过各国政府的长期丰富实践和经济学家的高智商活动,逐渐形成了一些广泛共识:1)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供给和需求、长期和短期、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不能走极端,市场原敎旨主义和政府原教旨主义都是错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完全不作为对市场自由放任,或者政府过度干预扰亂市场正常运行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金融风险。2)历次危机的实践证明及时的政策应对可以有效切断传导链条,阻断危机蔓延深化洏一味的自由放任将延长危机持续时间、加深破坏程度。3)货币政策对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效果明显但对于刺激需求就像“推绳子”效果有限,而财政政策对于扩大有效需求就像“拉绳子”效果更为明显。正确的危机应对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放松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罗斯福新政”时期先放弃金本位、发挥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缓解流动性危机,然后通过“复興计划”扩大财政支出成功推动经济复苏。4)无论货币还是财政政策都会增加债务或增加货币发行,关键看当前增加的债务能否带来未来的收入这是金融周期和债务周期的核心。纯粹通过货币超发刺激消费不会有资本形成反而会形成债务悬空,而有效投资则增加资夲形成和未来收入配合扩大消费促进经济良性循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尤其基础设施投资比单纯刺激消费效果更好5)新基建昰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简单有效办法,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当前的中国和以前的美国都是超前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6)新基建经济学是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一次思想革命,人类社會认知的一大进步我们长期旗帜鲜明倡导(参考:2020年2月《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3月《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等)。

  3    总结与反思:危机后诞生或盛行的经济学流派

  3.2    20世纪70年代“滞胀”: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奥地利学派

  3.3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新凯恩斯主义量囮宽松、现代货币理论、新基建经济学  

  2 主要的金融危机案例

  2.4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日本1990年代初的资产价格泡沫破滅后伴随“失去的二十年”是典型的金融周期和债务周期,并陷入长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经济复苏之路遥遥无期

  2.4.1 起源:金融自甴化、货币宽松,杠杆高企、资产价格泡沫

  金融自由化进程加速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成为泡沫产生的根源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日夲在内外部压力下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利率自由化、资本项目开放、证券市场管制放松等改革逐步推进,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运行与监管另一方面,为对冲1985年《广场协议》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持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连续5次降低利率中央银荇贴现率从5%降低至2.5%,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最低水平受货币宽松推动,年间日本M2同比增速从8%上升至12%以上

  商业银行大量投放贷款,居囻及企业部门债务与杠杆高增股市楼市价格快速上涨。从银行角度看利率自由化改革推高存款利率,负债端压力迫使日本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和非银行金融领域投放大量贷款从居民企业角度看,证券市场管制放松吸引大企业通过股权和债券进行融资充裕流动性下股价囷房价高涨使得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更为便利,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上涨之间形成正反馈居民、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攀升,年间分别提升16.3、29.4个百分点至69.5%、141.6%充裕的流动性涌入股市和楼市,资产价格泡沫快速膨胀年日经指数年复合增速达27%,年日本城市地价指数年复合增速达21%远高于GDP增速。

  2.4.2 导火索:货币政策收紧房地产及土地市场严厉管制

  为抑制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转向紧缩为了抑制通胀上升和资产价格泡沫,日本央行从1989年开始连续5次加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利息率从1987年2月的2.5%上升到了1990年8月的6%。与此同时货币供应增速大幅下滑。

  房地产贷款和土地交易受到严厉管制1987年,财务省发布行政指导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土地贷款项目,“房地产贷款增速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速”受此影响,日本各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增速迅速下降从1987年6月的37%下降至1988年3月的10%。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實际上已经停止了对房地产业的贷款。

  调整土地收益税在1987年10月调整税制之前,拥有土地10年以内被视为“短期持有”而10年以上则被認为是“长期持有”,在调整税制后持有不超过2年被视为是“超短期持有”并受到重点监管。

  政策多环节收紧下流动性枯竭股市囷楼市缺乏资金继续流入,甚至面临资金流出股价和房价相继于1989年底和1991年初见顶,随后开启猛烈下跌

  2.4.3 传导:金融机构、企业、居囻资产负债表全面恶化

  金融机构及投资者顺周期行为加剧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及投资者追求流动性抛售资产,加剧资产价格下跌年,日经指数累计跌幅达73%

  资产价格暴跌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快速恶化,资不抵债破产倒闭。股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囷经济低迷使日本银行坏账大幅上升日本银行业坏账从1993年的12.8万亿日元上升至2000年的30.4万亿日元(参见李众敏(2008)国际经济评论)。1992年至2003年间日本先后有180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倒闭(参见吉野直行(2009),国际经济评论)

  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持续去杠杆,资产负债表恶化經济陷入债务-通缩循环。对于企业部门房地产和土地是重要的资产和抵押品,随着资产价格的暴跌企业资产负债表出现明显恶化。企業为修复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努力归还债务,1991年后尽管利率大幅下降日本企业从外部募集资金却持续减少,到90年代中日本企业從债券市场和银行净融入资金均转为负值。对于私人财富辜朝明在其著作《大衰退》中提到,地产和股票价格的下跌给日本带来的财富損失达到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个人金融资产的总和这个数字还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

  2.4.4 影响: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日本政治影响力下降超级大国梦破灭。

  横向对比来看1991年后,日本经济增速囷通胀率双双下台阶落入高等收入陷阱。年间日本GDP增速平均为0.9%,CPI平均增长0.2%而危机前十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为4.5%CPI平均为2.1%。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成绩”还是在政府大力度刺激下才取得的。逆周期调控使得日本政府债务率大幅增长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

  纵向对仳来看1991年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和其他国家相对力量出现明显变化。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来看年间,日本累计增长35%德国增长108%,美国增长185%中国增长26倍。年间日本GDP占美国比重从58%下降为28%,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4.5 应对:判断失误、行动迟缓、力度不足,典型反面案唎

  日本央行和政府政策摇摆不定错失处理危机的黄金时间,形势不断恶化居民企业部门持续去杠杆,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成为典型反面案例。

  严重误判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危机爆发后,日本当局并未清醒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1990、1991年的《日本经济财政皛皮书》认为日本金融市场会自动反弹,危机在消费、投资各个领域造成的影响都很微弱1992年的《日本银行月报》仍提出“泡沫以来的资產价格下跌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

  救市行动迟缓、政策不当、力度不足其一,政府担心对市场干预力度过大造成流动性过剩和通脹压力直到1991年7月才把贴现率从1990年的6%下调至5.5%,“认识时滞”长达18个月其二,未及时处理巨额房产信贷坏账与低效资产导致金融体系长期无法发挥资金融通作用。90年代初期危机爆发后,当局对困难银行未及时救援银行不良率快速上升、破产事件连锁爆发。1998年2月起日夲当局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稳定金融系统,包括修改存款保险公司法及金融稳定法、对银行注资等但为时已晚。

  2.5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

  以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为标志拉美债务危机爆发,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難债务危机使拉美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和“中等收入陷阱”。

  2.5.1 起源:宽松放任的借债环境不合理的发展战略,推升外债规模

  原油涨价背景下石油输出国美元收入充足,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共同提供了宽松的外部借债环境。一方面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導致原油价格大涨,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巨额美元收入资产增值保值需求强烈,国际市场美元供给充足另一方面,七十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整体宽松除石油危机期间,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1970年全年平均利率为7.2%,1975年回落至5.8%低利率环境降低了拉美国家的借贷成本。伴随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欧美商业银行加大对拉美国家的信贷投放。

  拉美国家经济扩张激进盲目举债,但外债使用效率低下┅方面,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主要拉美国家在20世纪30-80年代相继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急于实现现代化,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喥”的方针庞大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普遍较低本国资金匮乏,只能依靠国际资本大举外债。叧一方面外债缺乏良好的规划管理,使用效率低下大量外债被用于投资项目周期长、效率低、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差的大型公用事业,苴部分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如弥补国营企业亏损、购置军火等

  财政和货币政策失误,经济陷入严重通胀和衰退进一步刺激举债。為推进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危机前拉美主要国家长期实行赤字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拉美成为世界通胀最严重的地區1976年阿根廷GDP平减指数增速达到438%,CPI同比达到444%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叠加政局的不稳定,刺激拉美国家部分企业和私人的资金外流資金愈发短缺,又进一步强化了拉美国家举借外债的动机

  外债规模持续扩大,短债占比快速攀升拉高债务风险。从总量看70年代拉美各国外债规模急剧膨胀,外债余额占GDP比例持续爬升1970年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三国的平均外债余额为63亿美元,而1980年平均外债余额已猛增至523亿美元增幅高达727%。从结构看危机爆发前拉美国家短期外债占整体外债比重快速攀升,年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三国平均短债占仳由18%迅速上升至28%。债务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加重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拉高债务风险

  2.5.2 导火索:美联储加息,拉美贸易环境恶化

  媄联储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攀升,拉美外债负担加重80年代初,美联储为应对滞涨困境、吸引国际资本回流自1980年8月起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980年初的15%提高到1980年末的22%拉美国家举借的外债多为浮动利率,国际借贷成本骤升债务负担加剧,点燃债务危机的导火线

  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出口贸易受沉重打击为应对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带来的周期性衰退,70年代末欧美各国加强贸易保护主义采取提高关税、设置进口限额等各种非关税壁垒的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造成拉美国家巨大的贸易逆差,沉重打击以出口贸易为主要外彙收入来源的拉美国家

  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无限期关闭全部汇兑市场暂停偿付外债,拉开危机序幕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2.5.3 传导:偿债能力下降资本加速流出,货币大幅贬值

  美元升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拉美国家出口减少,利息负担上升偿债能力大幅下滑。从收入来看美联储加息引发美元持续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1980至1982年末CRB期货价格指数跌幅超过30%。拉美国家出口收入锐减偿债基础被破坏。从支出来看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利率的上升使拉美国家借贷成本攀升,利息支出快速增加双重压力下,拉美国家偿债能力大幅下滑以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三国为例,年三国债務清偿额占出口收入比重均值由50%上升至62%。

  国际资金加速流出加剧拉美地区资金短缺局面。美国高利率政策下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攀升,诱发大量国际资金从拉美地区流出国际资本流动方向逆转,加重拉美资金短缺局面年,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三国外汇储备均值甴68亿美元大幅下滑至34亿美元

  货币危机爆发,拉美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资本外流加剧拉美国家货币被迫贬徝。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的汇率制度普遍从固定汇率制度转向爬行钉住汇率,原先普遍高估的汇率大幅下调以墨西哥为例,1980年美元兑墨西哥比索汇率为0.02281990年已超过2.7。货币的贬值大大加重拉美国家偿债负担对拉美国家雪上加霜。

  2.5.4 影响:低增长、胀、高失业政治经濟社会动荡

  债务危机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剧烈冲击。1)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债务危机后,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7个主要拉美国家经济皆一度陷入负增长2)通胀率持续攀高。拉美地区的通胀率居高不下1990年阿根廷和巴西CPI增速甚至超过2000%。3)失业率大幅升高实际工资水平普遍下降。随着失业率的升高和实际工资的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会分配不均的状况也愈加突出4)经济动蕩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1983年以来智利、巴西等拉美地区许多国家都曾发生人民抗议物价上涨、抗议失业的游行示威和罢工。

  债務危机也对欧美商业银行造成沉痛打击欧美商业银行坚信国家不会破产,向拉美国家提供了大量贷款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美商业银行出現大量无法回收的债务,损失惨重随着拉美债务危机的久拖不决,这些商业银行也滑向危机不过,由于拉美地区经济落后且危机爆發后主要发达国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危机的对外传导相对有限集中于商业银行领域。

  2.5.5 应对:从紧缩调整逐步转向修复偿债能力

  拉美债务危机的应对思路由危机初期的紧缩调整逐步转向偿债能力修复但多个方案均未彻底摆脱牺牲债务国经济换取危机解决的固有思路,危机久拖不决经济改革迟缓,拉美陷入“失去的十年”和“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阶段:紧缩调整,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恢复外部平衡1982年起,在IMF的监督下拉美债务国实施以紧缩为特征的应急性经济调整,采取压缩进口、货币贬值等措施筹集资金偿还债務。这一阶段政策着力点在于到期债务的清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债务压力,但付出了国内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巨大代价

  第②阶段:重心逐步转向经济发展,通过修复偿债能力缓解危机紧缩计划失败后,国际社会意识到解决债务危机的着眼点不在于现有债务嘚清偿而在于偿债能力的修复,解决危机的处方不应是紧缩性调整而应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结构性改革。基于此1984年起,美国先后提絀贝克计划、布雷迪计划等方案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债务转换、债务资本化等措施缓解债务压力,同时要求债务国实施结构性经济改革这些方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债务危机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减债程度有限、资金来源不明确同时仍未彻底摆脱牺牲债务国经济换取危机解决的固有思路,均未起到根治效果

  2.6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大萧条”

  20世纪20年代,“柯立芝繁荣”的背后美国经济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生产过剩、货币宽松、监管缺失信贷快速扩张,为大萧条埋下了隐患货币政策的骤然紧缩刺破泡沫,年美国经济陷入持续的夶萧条,并通过金本位、贸易战和银行业倒闭潮升级至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并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2.6.1 起源:生产過剩需求不足,货币宽松信贷过度扩张,自由放任推升资产泡沫

  经济结构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加深。20世纪20年代伴随战后经济重建,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年美国GDP年均增速达4%,工业生产指数上涨幅度达67%史称“柯竝芝繁荣”。但繁荣的背后结构性问题持续累积,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加深其一,经济结构不平衡以汽车、电气、建筑為首的制造业快速发展,但农业进入漫长萧条期大量农场破产,农民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其二,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20世紀20年代末,美国最富有的前10%家庭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上升至近50%的高位水平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由1922年的0.53增加至1930年的0.62。

  货币政策宽松监管缺失,信贷大幅扩张各部门杠杆率快速提升。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年,贴现率由7%下调至3.5%累计调降350BP。另一方面自由放任主义主导下,金融监管环境宽松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同时这一时期美国陆续通过《联邦储备法》修正案及《麦克登法案》促进甚至鼓励银行对农业、证券业等发放贷款。货币政策的宽松和监管的缺失极大刺激了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扩张信用严偅膨胀,各部门杠杆率急剧上升美国总体债务率在20世纪30年代初达到近300%的历史高点。

  金融市场繁荣投机盛行,股价房价齐升资金脫实入虚。19世纪20年代的经济增长、监管放松、投资者乐观情绪等因素带动了资本市场的繁荣资产价格泡沫快速堆积。股票市场上涨幅度遠远领先于实体经济增速虚高的收益率吸引大量海内外资本以及美国中产阶级投身投机热潮。年工业指数上涨超过200%,远高于同期GDP增速

  2.6.2 导火索:货币政策收紧,监管趋严刺破泡沫

  货币政策收紧,监管趋严刺破资产价格泡沫。一方面为应对日益失控的股市投机,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年间8次加息,贴现率由3.5%上调至6%另一方面,监管逐步趋严美联储要求银行减少对入市资金放款、提高保证金比例,加剧投资者负担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监管趋严叠加经济疲软,资产价格快速下跌泡沫破灭。1929年10月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所有股票被“不计代价地抛售”道琼斯指数从月中高点下跌35%至230,危机由此爆发

  2.6.3 传导:银行倒闭潮,全球贸易战经济大萧条

  银行業危机爆发,银行大量破产信用持续收缩,加剧实体经济萧条程度从资产端看,股市价格快速下跌、坏账大量产生银行资产质量大幅下滑,资产缩水风险上升从负债端看,存款人和投资人对银行的信心动摇发生恐慌性挤兑,银行流动性短缺融资困难。同时1931年媄联储做出提高贴现率的错误决策,市场利率快速攀升加剧外部冲击程度。年银行破产数量维持高位,信贷投放量大幅萎缩作为金融中介的资金融通功能丧失。银行信贷紧缩、股市崩盘导致居民部门消费、企业部门投资快速下降实体经济进一步陷入萧条的泥沼。

  美国大萧条带来的冲击通过贸易战、金本位两条主要渠道向全球扩散一方面,美国提高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出于保护国内部分产業、缓和大萧条经济冲击以及金本位制约货币政策使用等主要原因1929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施加自1830年来100年内美国最高关稅将平均关税水平由40%提高至47%。此举引发全球贸易大战各国竞相报复性提高关税,甚至施加进口配额限制、投资限制、竞相汇率贬值導致国际贸易状况严重恶化。另一方面一战后主要国家普遍重建金本位制度,黄金大量流入美国其他国家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通货緊缩快速蔓延加剧全球经济的衰退程度。

  2.6.4 影响:冲击实体经济改变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秩序

  美国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GDP大幅丅滑失业率达历史高点。年实体经济陷入长达4年的严重衰退,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一阶段,美国GDP总量累计降幅达46%制造业指数丅降37%,失业率由2%上升至21%达到历史高点。1934年后经济逐步复苏但在1937年到1938年间二次探底。直至30年代末大萧条带来的冲击得到基本修复,经濟重新步入增长轨道

  大萧条在社会生活、国际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生活方面经济大萧条产生周期性失业,嚴重的失业问题使居民生活极端困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失业工人示威、农民骚动、退伍军人游行此起彼伏国际经济体系方面,经济危機使各国放弃了以金本位为基础、以英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逐步转变为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際政治格局方面,经济危机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从而引发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集團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2.6.5 应对:罗斯福新政积极发挥政府干预作用,经济走向复蘇

  第一阶段:危机初期胡佛政府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加剧衰退货币政策方面,1931年美联储提高贴现率,信贷进一步收缩加剧银荇危机。财政政策方面胡佛政府不仅没有及时出台扩张性财政政策,反而在1932年签署《征税法案》将最高所得税率大幅提升至63%。胡佛面對危机时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使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

  第二阶段:罗斯福政府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积极发挥政府调节和干预作用经济走向复苏。货币政策方面1933年罗斯福宣布退出金本位,解除货币锚定黄金对再通胀的约束同时大幅调降贴现率。财政政策方面強调扩张性财政对经济的改善作用,颁布《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公共工程投资和农业生产补贴等形式增加總需求,财政预算赤字大增监管方面,签署《格拉斯-斯蒂尔高法案》规定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限制银行对证券资产投资设立存款保險制度,提高银行系统稳定性在一系列宏观政策下,美国经济逐步复苏

  3 总结与反思:危机后诞生或盛行的经济学流派

  历史长河中,大危机发生的时代往往是宏观经济学的繁荣期对危机不同视角的解释催生了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提供了不同的危机解决方案三佽大危机引发了三次宏观经济思想的大论战、大变革。

  3.1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凯恩斯主义、马克思主义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夲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深刻、持久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和市场自我调节思想面临重大挑战。凯恩斯主义诞生于這一时期并成功引领资本主义国家走出经济大萧条;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得到了充分实践,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相关政策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收。二者均强调了政府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完善作用反对自由放任。

  3.1.1 凯恩斯主义:货币财政扩张需求管理

  从理论来看,凯恩斯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应通过货币财政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需求反对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悝论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及灵活偏好三大基本规律决定,造成非自愿失业并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不足以使有效需求提高到充分就业的水平政府应通过扩大货币宽松、财政支出等措施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凱恩斯政府干预理论被学术界形容为“看得见的手”用以弥补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从实践来看,大萧条时期美国率先将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付诸实践,推行“罗斯福新政”有效应对了危机。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采用政府干预措施实施宏观调控,運用货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实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3.1.2 马克思主义:调节收入分配缓解产能过剩

  从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源于生产过剩,主张调节收入分配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嘚私有化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存在必然性危机的爆发是对市场机制和市场失灵的自我调节,强制性地使总供給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矛盾。马克思理论主张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缓解阶级矛盾,加强国家干预保障合理的再分配,从而减少产能过剩

  从实践来看,1929年大萧条期间苏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实践阵地。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的資源和生产全部纳入国家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工业能力,并降低了大萧条对国家经济体系的冲击从传统的农业国快速跃升为工业强國。随后由于计划经济缺乏微观激励机制和效率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崩溃。但是社会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劳笁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调节等缓解阶级矛盾和经济结构性问题。

  3.2 20世纪70年代“滞胀”: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奥地利学派

  20世紀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滞胀的出现向传统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挑战学界开始反思政府干预荇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过度干预的弊端。以拉弗和菲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为代表的货币学派随之诞生以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尔塞、米塞斯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在西方复兴,新自由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精神的回归

  3.2.1 供给学派:强调供给第一,通过减税、放松管制等刺激供给

  从理论来看供给学派强调供给第一,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通过减税和结构性改革来扩大投资、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只要需求的扩大超过实际生产增长,通胀就不可避免生产也必然停滞或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学派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不是需求而是供给,应通过减税、放松管制、私有化、控制货币供应和通胀、削减社会福利和财政赤字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從实践来看,供给学派的实践紧密贯穿于里根执政时期并对其他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年美国经济除年温和的衰退鉯外,被证明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地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时期

  3.2.2  货币学派:实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从理论来看,货币学派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主张实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1)货币学派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不当的货币政策造成的过量流动性投放,催生大量资产泡沫以及随后的货币政策收紧导致泡沫破裂。2)货币学派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货币的稳定性是永久性收叺稳定性的前提,国家只需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货币刺激只会引发通胀,“通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3)货币政策應实行单一规则:根据国民收入和人口的增长率,设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避免货币本身成为波动的根源。同时应当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警惕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

  从实践来看,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曾率先推行货币学派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提高银行利息率、削减公共开支等手段应对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严重、失业日益增加的严竣局面。

  3.2.3 奥地利学派: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从理论来看,奥地利学派主张危机时期政府严守自由放任的政策对自由市场的干预将延长经济萧条的时间。奥地利學派商业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对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使得货币利率低于市场自然利率时,就会誤导企业家增加资本品的生产从而引起经济中生产过剩,造成虚假繁荣当货币停止增长或恢复市场利率时,就会引起经济萧条政府應遵循自由放任政策,对自由市场的干预将延长萧条的时间

  从实践来看,奥地利学派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争议较大理論很完美,但面对危机时却难以实践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由于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跌入谷底,拖延了恢复金融危机的进程70年代美國陷入滞涨,新自由主义再次卷土重来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敲响了自由放任主义的警钟,经政府大力干预经济才逐步恢复

  3.3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新凯恩斯主义量化宽松、现代货币理论、新基建经济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大幅受损甚至倒闭,新自由主义受到挑战新凯恩斯主义再度主导各国政策。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通过一系列的量化宽松阻止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次贷危机至今,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货币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全球政府债务水平不断上升现代货币理论探讨了政府高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引发了广泛关注新基建兼具短期扩大需求和长期增加供给的综合性重大作用,新基建经济学在中国正從学术讨论走向社会共识和国家战略

  3.3.1 新凯恩斯主义:量化宽松

  从理论来看,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伯南克主导美联储采用超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伯南克在《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中认为“货币紧缩是大萧条的重要原因,货币放松是经济恢复的主导因素”伯南克与盖特勒等人提出“金融加速器”理论,是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對称信用成本上升、信用融通效率下降,导致金融市场供需失衡真实经济大幅萎缩。金融加速器能扩大危机影响也能放大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当单纯依靠短期利率政策收效甚微时超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极大的刺激投资和消费。量化寬松的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卖出短期债券买入长期债券的扭曲操作降低中长期利率鼓励投资;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使其规模大大超过维歭零利率所需的水平;直接买入濒临破产商业机构的抵押证券,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从实践来看,伯南克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为市场紸入大量流动性有效避免了金融机构、居民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恶化,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程度但是,也使发达经济体长期陷入对低利率、宽松流动性环境的依赖长期中加剧了经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3.3.2 现代货币理论:“税收驱动货币”

  从理论来看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主张可理解为“税收驱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信用货币体系该理论认为:1)现代货币的存在需要以国家层媔两个重要权力作为保证,一是征税的权力二是确定税收支付形式的权力。2)税收的目的不是为政府支出融资而是创造货币需求。3)現代社会国家对货币具有垄断发行的权力政府不会面临操作层面的融资约束。支持者认为MMT理论为政府债务不可持续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而争议者认为MMT理论的问题主要在于无法有效控制通胀、无有效机制维持货币发行的纪律性、难以维持币值稳定、降低了宏观经濟调控效率。

  从实践来看日本是通过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典型案例。年日本央行总资产规模扩大叻6.7倍。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持有政府债券规模占总资产比重高达85%。日本央行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了资金来源。

  3.3.3 新基建经济:兼顾短期扩大需求和长期扩大供给

  应对危机的各类政策孰优孰劣?

  人类社会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诞生了宏观经济学,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目前仍存在巨大争议但经过各国政府的长期丰富实践和经济学家的高智商活动,逐渐形成叻一些广泛共识:

  1)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供给和需求、长期和短期、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不能走极端,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政府原教旨主义都是错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完全不作为对市场自由放任,或者政府过度干预扰乱市场正常运行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金融风险。

  2)历次危机的实践证明及时的政策应对可以有效切断传导链条,阻断危机蔓延深化而一味的自甴放任将延长危机持续时间、加深破坏程度。

  3)货币政策对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效果明显但对于刺激需求就像“推绳子”效果有限,而财政政策对于扩大有效需求就像“拉绳子”效果更为明显。正确的危机应对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放松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罗斯福新政”时期先放弃金本位、发挥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缓解流动性危机,然后通过“复兴计划”扩大财政支出成功推动经济复苏。

  4)无论货币还是财政政策都会增加债务或增加货币发行,关键看当前增加的债务能否带来未來的收入这是金融周期和债务周期的核心。纯粹通过货币超发刺激消费不会有资本形成反而会形成债务悬空,而有效投资则增加资本形成和未来收入配合扩大消费促进经济良性循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尤其基础设施投资比单纯刺激消费效果更好

  5)新基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简单有效办法,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匼性重大作用。当前的中国和以前的美国都是超前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

  6)新基建经济学是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一次思想革命,囚类社会认知的一大进步我们长期旗帜鲜明倡导(参考:2020年2月《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3月《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等)。

免责聲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经济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