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威士忌硬币怎么才能看出是不是进口的和国产的?

海归们对自己曾留学的国家怎么看?
最近刚回国的,或者还没回的,或者没打算回的。
按投票排序
美国。80%的农村+20%的城市。大部分地方硬件设施都有些令人惊讶的“落后”,比如很多地方电线杆都还是架在地上的,比如纽约的地铁已经100多年了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翻新什么的,比如很多红绿灯都是直接挂在一根线上,经常风一吹就各种摇摇晃晃。感觉他们的态度就是,只要还能用就不需要进行大的更新。但在有些事情绝不含糊,比如人行道都会用金属包裹以防车辆撞坏,比如任何公共场所和公用设施都周全的考虑到残障人士的需要。“轮子上的国家”,绝对没错。大多数人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式,就是只要目的地稍微有点距离,就必须开车。不会考虑走路。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广大农村居民身上(=_=)。但是只开车不走路的话怎么保持健康呢?于是他们会挤出时间来专门去健身房跑步或者在自家门口小路上绕圈跑跑。除了极少数奢侈品品牌,在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在一年四季不停地变着法子将商品打折贩卖给别人。对于爱购物的人来说,这里的东西不说价钱便宜,光是他们这种求着你买的态度就已经够让人感动的了。更何况大部分商品在一定的期限内是可以无条件退货的。比如你在超市买了条毛毯,回家放了一个月觉得花色不好看或者其他坑爹理由,直接拿回商店说要退货,几天后超市就会把款子打到你的银行卡上来。对普通美国人来说,一件衣服在$10-$4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他们绝对不会去花800块钱买一条Levi's的牛仔裤——就像国内很多人那样。人们大都时时警惕着自己的权利有无被侵害,一旦有,甚至开始有苗头,他们就会义愤填膺的提出要求,直到被满足。比如去年还是啥时候,长岛附近海面上要建一排风力发电机,距离海岸大概是肉眼可以大致看到远处有一排白色的物体的样子。这件事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因为“太难看啦!我们在海边晒太阳浴的时候可不希望看到这么一排鬼东西!破坏心情!” 结果,它们马上就被拆了,移到了海下。T_T21岁以下是禁酒的,很多年轻人对酒精的崇拜因此无比高涨。大学里星期四晚上是饮酒高峰期。也许是因为这个,很多学校星期五都尽量安排最少的课?大学学术氛围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期末考的那段时间。平时嘛,大家也会集起来到谁的宿舍或者apartment一起讨论,但是大部分时候,这种讨论都是从晚上9点一直闲聊到12点甚至更晚,然后在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的情况下匆匆讨论几句。在期末,论文或者Project到期的时候,这种讨论就会异常严肃起来,大部分时间都讲学习上的事儿。其实是想说,大学里光从对论文的格式和参考文献的严厉规定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学术系统的严谨,和对版权的尊重。说到版权,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大学里真正有钱的人不是用着新款iPad或者最好的智能手机的人,而是每个学期开学都抱着新教材的人。”我想想还有什么值得说的。。。浪费电。大厅,走道,学校,很多公共场所,整晚都不关灯的。甚至有次去下曼哈顿城的一个公园,看到那边的路灯大中午的还全亮着。食物。挺糟糕的(不过据说比大英帝国还是好很多),基本上普通群众的日常食谱都是外国输入,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中国菜。走到大街上揪50个人问,肯定有60几个人都说自己喜欢中国食物。除了感恩节大餐中几个奇特的菜,其他时候还真的很难见识到美国本地食物。快餐不算吧?还有特别喜欢喝冰饮。从早餐到宵夜,从白水到各种奇怪口味的运动饮料,1/3杯冰是少不了的。胖子多。胖子真多。比我重两倍的人比比皆是。看病贵。只要莫生病,在美国基本上可以保证生活愉快。做事慢。银行办张卡,只要你愿意,阿姨可以跟你闲聊三个钟头还什么事没干,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预约。否则等了一下午,可能只办了一两个人的事情就下班了。刚开始很不习惯,但是呆了几年以后,感觉自己性子也没那么急了,还挺好。交通好(曼哈顿那种地方除外)。虽然车多,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很遵守交通规则,很少有乱插队现象。毕竟在人们心中,STOP这个标志是有法律效应的。有红绿灯的地方,交通不会很拥堵。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就更不会经常拥堵了。因为每个路口都必须停下,然后有个这样的规则:四个路口的人用眼神交流,先来的车先走,第一部走的时候不影响它的路线的其他路口的车也可以走,然后再轮到另外的路口上的第一部车。所有后面排队的车都往前挪一步(每次只走一辆)。这样下来,比没有秩序的乱走快多了。而且如果有行人的话,必须让行人先过马路。校车旁边也有STOP标志。停车的时候打出来,后面的车是要停下的。跟路标的作用一样。好像很少有地下停车场。城市外围的停车场一般就在地上,城市中心一般都是立体停车场。一时半会想不起更多话题。我问我妈,在那边还见到什么跟这边不同的值得一说的(毕业的时候她去玩了一个月),她说“言论自由”。好吧。那是上个月NATO在芝加哥举行的时候,我们刚好撞上反NATO游行的人群。各种警察都来开道,“护送”那一大群人在街上边喊口号边行进。有几个哥们就直接举着“FUCK NATO”的牌子。把我爸妈看得目瞪口呆的。其实游行经常有,各种理由的。没事上街抗议一下简直就是大众茶余饭后非常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以上仅仅是个人经验,讲得零零散散的,也许(肯定!)有偏差或者还有些没看到的方面。看看就好。
在日本读了两年,法国和新加坡各半年。日本:虽然去日本之前有一个日本女友,不过大部分对日本人的印象仍然是来自于地雷战地道战这样的电影和历史课本上的宣传,总觉得是张牙舞爪要吃人的那种。下飞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然后发现所有的东西都特别的小。以前在阿拉蕾里面看到的那种小警车以为是漫画夸张,到了以后才发现满大街都是这样的娃娃车一样的小车。街道也是窄得不行,楼与楼之间距离很近。后来每天中午看到同研究室的日本同学从家里带便当在学校吃,那个便当盒就和我小时候的那个铅笔盒形状大小差不多,每天都能吃个半个小时,吃完以后还一副很满足的样子,让我总是觉得我们两个不是来自一个星球的。我这个人总是趁超市每天结束营业前去买两个半价的便当,因为我觉得他们超市里的便当我要吃两个才吃得饱。然后就是友好礼貌了。学校里的同学教授之间就不说了,有一次在外面丢了钱包,有人捡到了顺着里面学生证上的地址硬是驱车二十公里给送到了学校,然后名字都没有留一个就走了。 我还有一次在日本骑车长途旅行,在一个山里发现有人在卖橘子和馒头,就想上去买点吃,结果看摊的老太太就跟我聊起来了,了解我从中国来日本读书以后,就惊呼道,你是从中国骑车过来的啊?我说没有没有,中国那边来日本只能游泳不能骑车,我也游不了那么远,是坐飞机来的。然后老太太说着无所谓都一样,不由分说非要把橘子和馒头送给我。 还有一次还有五十公里就到广岛了,我在一个叫大竹的地方的休息站停下来休息抽烟,旁边有一个抱着头巾的卡车司机,估计是半天没有跟人说话了,于是和我搭讪起来,聊了几句还挺投缘,这哥们说正好顺路就非要带我一程进广岛,我说别介啊,我就是想骑单车呢!但是他说他是自卫队的预备役,特别想和我聊,就一下把我的单车扔到了他巨大卡车的后面,拉我上车了。一路上说起他现在在自卫队预备役的事情, 一路上不停给我道歉,说几十年前那场战争如何如何对不起我们。说起来在日本两年这是唯一一次和日本人聊起那场战争,好像日本人都在有意回避这个话题。 跟当时的女朋友倒是聊过,结果两个人吵得一塌糊涂。后来我去靖国神社看了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小电影,坐在旁边的几个老太太活生生的看哭了,看到神风特攻队的时候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里面的逻辑就和我当时的女友一样,不过两年里除了她真是没有别的日本人愿意跟我说起这个事情。最深的印象就这些了,听学长教授说了不少日本公司等级森严的年功序列制,觉得完全不适合我,于是毕业找了个没有在日本的工作,所以从来也没有在日本工作过。法国:法国只待了半年,在巴黎郊外四五十公里一个叫枫丹白露的小镇上,我住在离小镇十二公里远的一个小村子里面,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过乡村生活,平时出去玩也是大家开车去乡下的酒庄之类的地方玩,所以法国在我的印象里面就完全是副乡间的模样。我们同学里法国人不多,也就10%的样子,其他全是各个国家来的,平时和同学混在一起跟基本上是生活在学校的一个泡泡里面,与当地人没有什么接触。至于多乡下有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十二公里每天都是往返于森林之中。平时就经常在路上看到野猪,鹿之类的一家子集体过马路,或者是等在马路边上等待时机一举过马路。有一次一个同学晚上回家一不小心撞了一个正在过马路的小野猪。野猪自然是挂了,车子也要大修,不过当地规定是撞死了猪不能把尸体留在路边一定要带回去处理掉,于是听说这个同学搞了个烤野猪肉派对把猪肉处理掉了。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几个同学的穿着了,大家平时在学校里面都是牛仔裤短袖衣之类的,唯独几个法国人每天都要穿衬衫来,下来的颜色还要配得很奇怪,诸如绿色的裤子配红色的鞋子这种。人群中谁是法国人一望便知。他们脑子里面想得似乎也不太一样,有一天我同屋的同学的学习小组约好了一个时间集体做作业,开始前两个小时突然收到他一封邮件,说我今天要去买一匹马,所以不能来参加小组学习了。组里有个像其他所有德国人一样守时德国人,自然把他好一阵臭骂,说你要不来也编个好点的理由之类的话。结果他第二天真骑了匹马来上学了,不知道脑子里是怎么想了。不过后来也没有见他再骑马来上过学,据说是学校说停车位只能停车不能栓马于是只好开车来上学了。最喜欢就是超市里面卖的红酒,相当便宜,最便宜的是那种用塑料袋包装的红酒和用装牛奶的那种纸盒装的红酒,两三欧元一升。这辈子第一次知道红酒还能这么装,平时在国内找一个拧盖子打开的瓶子都不容易啊,全是橡木塞子的瓶子。新加坡:在法国上了半年学之后到了学校的新加坡校区,还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样子。来之前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去新加坡啊,小心被鞭刑!在这里待了一年半竟然也没有被鞭刑,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秩序井然,效率超高。尤其是我在周围的国家印尼,马来出差回来新加坡之后会有回到文明世界,一切都回归正常没有意外的那种感觉。在印尼的机场,排队入关等一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拿中国护照的还经常被索贿,像我这样不愿意给钱的经常就被晾在一边放个十几分钟。而在新加坡我每次从走进机场里到坐上回家的士不会超过五分钟。新加坡政府是我见过的效率最高的政府。我们商学院里面仅有政府赞助来读书的公务员全部来自新加坡政府,政府从高中就会开始挑选人才,被选中的聪明小朋友赞助他们去国外读书,然后和政府签至少工作六七年的合约。政府的工作在当地是很吃香,大公司找人也愿意招有政府工作经验的人。有秩序过头就是无聊了,没有意外也没有任何的惊喜,加上新加坡面积如此之小,待的超过了半年就会觉得蛮无聊的。开车开开就到马来西亚了,平时也不能像在别的地方一样周末出去郊游,不出去的话只能在商场内吃吃逛逛看个电影什么的,出去的话只能做飞机去旁边东南亚国家的小岛上去玩。每每想起我拿着新加坡的手机汽车开个半个小时就要变成漫游了这件事情就十分的不爽。酒比法国可是贵多了,我们在法国聚会都是大家花十欧元买个门票,酒无限量供应,在新加坡聚会是花二十欧元买个门票,凭票喝两杯酒。想光在酒吧喝酒喝醉真是一件很昂贵的事情呢,所以机场里面每个人落地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狂买免税店的酒。。。
比利时,读书一年,工作两年多。准确的说,我在的地方是佛兰德斯,因为比利时更像两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除了南北朝鲜,估计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的媒体一天到晚拼命挤兑另一半国土上的同胞了。这个国家前不久创下了一年半没有中央政府的记录,然后一半国土(佛兰德斯)上只有一半的一半国民希望和另一半国土(瓦隆,法语区)继续凑合着过日子,剩下一半的一半有希望独立出去自立山头的,也有想和荷兰统一的。整个社会对语言极度敏感,虽然这个国家有三个官方语言(荷兰语,法语,德语),但是荷语和法语的关系堪比水火,在说荷语的佛兰德斯,可以大胆的说英语,因为贩夫走卒都或多或少会一些,但是如果说法语则可能被白眼。虽然碰到过个别无厘头的,我对该地居民总体印象不错,都还算朴实。说几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坐公车,车上有两个中国学生说话声音大了点,旁边有个当地人嫌吵,就跟他们很不客气的说这里是比利时,不是中国,你们不要那么大声;另外一个当地人看不下去,插了进来,说比利时是自由的地方,你们想怎么讲话就怎么讲话。结果这两人自己吵起来了,还都用英语,生怕我们听不懂一样。我工作的办公楼里另一家公司的本地MM,经常跑我们公司来串门,一来二去和我们就熟了。有时候上下班路上还会随便聊聊,知道她高中毕业就跑出来做文员,想攒点钱去修导演专业,还跟我说她超喜欢张艺谋拍的英雄。有一回早上上班路上碰到,她一见我就说太好了,我感觉今天穿的有点太透(她当时用的词是slutty...),你帮我看看,我说擦这怎么看,她就背过身说能不能看到她的underwear,当时我就傲娇了,说这哪儿行我不看就跑掉了。去市政厅办一个证明,接待的是位老太太,打印材料的时候她就开始对我嘘寒问暖,说马上天要冷了,你要多穿些衣服,注意不要感冒啊。总体上,佛兰德斯的人语言能力是蛮让人佩服的,会荷法英德四门语言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毕竟国家小,很多工作机会都要和外国人打交道,不得不学各种外语,学中文的也逐渐多了起来。我曾在镇上大学的东方图书馆做过义工(就是帮忙把一些中文书籍信息输入电脑),馆长是位中年女性,体态修长气质佳,关键是说一口台湾腔的国语,见面打招呼会问“吃过了么”,有一回还补充了一句“喝过了吗?”,让我愣了半晌。最不愉快的一段经历,是05年欧洲各地陆续发现中国工业间谍,有一个住布鲁塞尔的法国人甚至宣称我所在城市80%的中国学生都被间谍组织控制,当地媒体顿时来劲了,甚至发生过记者在马路上直接拦住中国学生问你是间谍吗这么二B的事情,我当时气不过写信给该国平权委员会投诉,收到回应说会认真调查严肃处理。跟我关系不错的同事就让我别往心里去,大家平时过日子很闷,来个间谍事件就乘机集体开心一下,没准还会觉得哎呀中国这么牛逼的国家还会往我们这旮旯派间谍好光荣。
来到这个国家已经七个月,写一点东西描述以下此地和生活在此地上的人们。素材主要是渥太华本地的同学,当地的媒体,还有阅读。去年圣诞登陆之时,运气很好,恰逢渥太华20年一遇的寒冬,作为除了北京基本没有涉足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江浙人,对【加拿大式的冬天】完全没有概念。第一周的时候,我看天气预报的APP从来不会注意到页面下端的那行【风冻 wind chill】后面的数字。事实上,风冻指数会大幅降低体感温度,气温零下20,考虑上风冻,你在外面会感受到零下-35。当然这是我后来知道的事情。第四天的时候,风冻-38, 我拖着一辆自行车就出门了。那天没有下雪,我默认为是可以应对的天气。后来当地的同学告诉我,在零下20度以下就不会有雪了。天空就像绷紧的锡纸一样,死一般的灰色,什么都掉不下来。空旷的原野上,是刺骨的寒风和如山的积雪。那天骑车在路上,顶着这辈子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冰风,脸上的感觉就是皮开肉绽,血液都似乎都缩回到了脏器,空留下皲裂的皮肤。后来我停下车,踉跄地拖到人行道上,像跑了一万米般的喘气。很糟糕的第一印象。加拿大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仅次于俄帝。全国人口区区3200万,为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美国的十分之一。南边的国境与美国接壤,最东边和缅因州接壤,然后一小节以圣劳伦斯河为界。接下来以五大湖的航道中线为界。接着就是一条北纬49,一直到太平洋。人口基本贴在南边的国境线上,加元走高的时候,或者是某些高税省(譬如消费税13%的安大略),人们周末经常过境去美国采购。一些精明的多伦多人(我就不直接说是华人了)为了规避安大略省的高额机场税,甚至会开车到过境另一边的纽约州水牛城做飞机,灰狗【北美便宜的长途大巴公司】很腹黑的开通了多伦多到水牛城的机场专线。总之可以把加拿大理解成贴在美国肚子上的国家,当然如果是在和加拿大本地人聊天的时候,你可以说成是骑在美国脖子上的国家。加国分成十省三疆。北边三疆基本无人区。东部航海省是加拿大第一批移民落脚之地。以海鲜和当地人直爽的性格和奇怪的口音著称。中东部是说法语的魁北克和一脚捅进美国的人口第一大省安大略。中部是三个草原省。基本上可以无缝对应美国的印第安纳,Nebraska等等fly over states. 继续往东,翻过洛基山脉,就是被中国人称为解放区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大城市就是大名鼎鼎的温哥华了。华人比例极高的直接结果是无处不在的中文标示和加拿大第一高房价。BC省的另外一个值得的说的地方就是几乎半合法的大麻。其实加拿大各省对大麻的管理都很松,虽然没有彻底合法化。吾友Amanda在学期中的时候参加了渥太华国会草坪千人静坐,抗议政府对大麻解禁的婆妈。经过若干本地朋友的指点,我骑车路过路边吸烟区的时候,轻轻一嗅空气就能迅猛的辨别出是烟草还是大麻,算是习得的若干本地街头技能之一。吾友KILO同学打冰球之前必须来两口,他本人的说法是,吸了之后,对手的一切动作仿佛就像慢动作一般。我顿时感觉这玩意似乎比板蓝根还神。加拿大中央权利下放,省权极大,以魁北克省为典型。魁省最大城市蒙特利尔立法禁止公共标示英文表述,我在蒙特利尔做个火车全无头绪,一路求助行人,狼狈万分。另一个例子,魁北克实行大陆法系【civil law】,其他省实行英美法系【common law】。一个在安大略取到律师执业资格的法律生,跨过渥太华河,就将面对一个完全不同法系拥有独立法典的说法语的省,武功全废。本地媒体经常吐槽大省权带来的本地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想象下一个安大略的生意人去BC可能会因为省别导致招标失败等等。加拿大人口第一省是安大略,湖区旁边坐落着加国第一城多伦多,该城过四成民众皆是移民,拥有冰球队篮球队棒球队足球队橄榄球队,根据族群比例的变化我果断预测以后会有乒乓球联赛和板球联赛。和美国一样,每个省的车牌上都有该省的格言。安大略的格言很淫荡【yours to discover】(任君探索),街边按摩女的即视感。魁北克的格言很中二【Je me souvien 】(老子记着呢)。新法兰西被英国政府了三百年了,至今还是不服。上世纪30年代的加拿大首相Mackenzie King 这样形容这个国家:“ not enough history, too much geography"【疆土万里,历史须臾】。加拿大这个国家的历史很容易就可以被概括清楚。即:殖民地,独立立法,独立外交,独立修宪,基本彻底独立。广为熟知的枫叶旗帜从1980年代才被正式使用。今日加拿大属于英联邦一部分,女王为名义首脑,硬币纸币上都是她老人家,每年公共节日里,有一天是维多利亚日。除了这些,如今的加拿大已经看不到明显的英国痕迹,从城建到体型到口音,满目都是美利坚的味道。加拿大历史书很容易看睡着,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基本上都是鸡毛之事,连毛皮专营权这种事情都可以写成一个章节。一些所谓的叛乱都是些烧仓库放冷枪之类的事情,我大中华一个太平天国就可以秒掉加拿大五百年所有暴力事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加拿大和美国的亲善并非历史的常态,和股票一样,也是一个涨跌无常的曲线。十八十九世纪英属加拿大与美国两次武装冲突(我实在不想用战争这种宏大的字眼),其中1812年战争的加拿大美国部分,被历史书认为加拿大认同【canadian indentity】成型之战。美国烧了多伦多【彼时叫做约克】然后被打退。英属加拿大和英国烧了华盛顿然后被打退。白宫是烧了然后刷了白色灰泥所有才叫的白宫。所以,平手,至少本地的朋友是这么说的。20世纪冷战时代,自由党首相Trudeau和美国共和党人总统尼克松政见向左,自由党政府与古巴亲善等等政策让美加关系降入冰期。Trudeau本人是加拿大历史定基调的人物,制定了以维和为主的外交方针等等,这个思路让21世纪的加拿大拒绝美出兵伊拉克。如今,加拿大人出国旅游都喜欢在背包上缝上加拿大国旗,降火生津保平安,只因隔壁美国树敌太多。文化上,不客气的说,加拿大除了魁北克的所有英语省基本已经被美国的洪流裹走,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加拿大人这个时候的小国心态会体现的一览无余,譬如会很清楚的告诉你哪些在美国很活跃的艺人是加拿大人,比如卡梅隆,席琳迪翁等等。当然这个时候我当然会加一句how about Justin Bieber(此小生和Paris Hilton并称北美两大中二青年),本地人会尴尬的嘿嘿笑,我也嘿嘿笑,然后我就失去了一个朋友。本年的颁奖季,格莱美奥斯卡之类的,也基本占据了本地学生聊天的话题。在渥太华,纽约时报可以每天清早扔到你家的草坪上,多伦多就更不用说了。加拿大政府每年都会从预算里拨款支持加拿大本地的艺术影视,收效甚微,没办法,隔壁太BUG了。顺便说一句,魁北克在文化上由于语言的绝缘性反而闯出了自己的路子,好几部法语的电影都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的提名。关于选举。根据2011年的联邦选举后的众议院席位,前三大党是,蓝营保守党,红营自由党,橙营新民党。右翼保守党和英国的TORY一脉相承,经济政策上类似美国的共和党,支持小政府低税。票仓是中西部石油省艾尔伯特(请代入美国的德克萨斯)加上几个草原省。然后就是中偏左的自由党,福利大政府,经济上搞凯恩斯。新民党更左一点,在左棍魁北克新民党是一大党。安省两天后就是省选投票,路面上插满了各党候选人的广告,本地人投票选自己选区的议员,然后该省最多席位的的党组建内阁,党魁便成为省长。联邦选举也是相同模式,所以,加拿大算不上标准的直选。安省由自由党执政十年多,经济疲软,原因就是大政府花钱厉害导致严重的财政赤字进而税收高企,最近爆出隐瞒公共支出数额丑闻,在电视辩论上连连道歉灰头土脸。总体来说,加拿大的主流思想是中偏左,这个和美国很不一样。加国的所有政党在政策上的差异在经济层面上。同性恋,少数族裔,移民问题,宗教等等在美国高爆敏感的社会层面的话题,在加拿大基本上都在政党间取得了共识。相比美国各州进度不一的立法,加拿大同性恋结婚合法,大麻准合法,吸引移民刺激经济为准基本国策(对比美国每年配额的H1B签证),宗教世俗化,无神论不和无道德不可靠挂钩,宣誓总理庭上作证都无需圣经的存在。另外,中偏左的政策在国策上一大体现,也是很多加拿大人普遍骄傲的制度,就是全民医保。具体的说,就是你去医院看病,无论你有工作没工作,年龄多大,病史如何,门诊这块是免费的。药费另算。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失业期间看个病几千刀的门诊费直接导致破产的美国式医保惨剧。当然,全民医保利弊皆有。弊病诸如更高的税收,无差异的免费门诊导致排队等候时间以小时计算(如果不是急病的话)。做手术需要预约排期,全无在中国确诊就上台剖肚的爽利。每日生活。如果是英语省的话,基本是美国的翻版,只需要把冬天延长到四个月就可以。多伦多对应芝加哥的感觉,温哥华对应西雅图,蒙特利尔?蒙特利尔是独一无二的。另外,如果住在小城市的话,把Starbuck替换成Tim Hortons. TH是加拿大本土咖啡店,价格比星巴克便宜,咖啡甜三倍,主营甜甜圈,个人最爱枫糖系,甜度爆表,吃完要喝水漱口才可以。本人坐标渥太华,小城市,除了市中心不超过20幢的高楼外,其他都是二层小楼,一圈一圈的蔓延开去。西南角留了大片的农场在那儿,蓝天白云,麦浪翻滚,我骑车去市区穿过田野,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过年要去的江南乡下,就差到处乱走的母鸡和呆头鹅了。渥太华有两河一江,除了公路之外,沿河修了一百多公里的自行车道,延伸到若干社区。两辆单车并排骑的宽度,穿过草泽,河流,树林,草原。骑车的时候,海鸥在我脑门上飞过,松鼠到处窜,兴高采烈旁若无人的交配。夏天的时候骑车的本地人极多,且多是环法的行头,极专业的样子。本人骑着骑着,经常被头发灰白的中老年同志超过。我知道一定是因为我的车没气了才会这样的。加拿大的国民性,在美国人看来,是低调礼貌,甚至是过度礼貌。sorry这个词确实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个人主观的感受是,美国人相比较加拿大沟通做事有更大的可能being assertive,加拿大说话委婉留余地的可能性更高。当然我的样本是极小的,PLUS这是一个很多元的社会,概括国民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不像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单一民族国家。今天骑了40公里来回去中国城买火锅料。歇脚的时候在咖啡店坐着望着街面发呆。一群群的行人走过。法裔风衣女,苏格兰裔棒球帽男,西班牙裔墨镜姐,相互搀扶的老华裔,拿着板球器械走过的南亚裔少年,大腹便便的中东裔,在街角跳舞的小黑哥,黑礼帽黑西装络腮胡的犹太人,把狗链缠在腰间的遛狗加慢跑的金发妹子。拼盘社会,却是彬彬有礼,自在融洽。我骑着回去路上在路口等红灯,一个操着俄国口音的哥们突然走过来告诉我,我的前轮胎的刹车没装好,提醒我去修车店。然后想起在蒙特利尔和轩推着自行车过街,一个流浪汉走过来,对我们说:【tres belle velo】。轩以为是要钱的很紧张,我乐了,其实那哥们说的是:“very beautiful bike"So, this is Canada.
荷兰一下机场,正对Schiphol机场,一个巨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招牌,恍惚间还以为飞机转了一圈,回中国了。“欢迎来到土耳其”,接机的一位友人说的,还以为是笑话,事实证明,满大街的土耳其餐厅,土耳其超市,街上到处可见的包头女和大胡子男。语言天赋不得不佩服,随便街上拉个,动不动就是德语英语再加母语。没吃的!!!真是个没有饮食的国家,人家英国好歹还有@珵cici说的黑暗料理。这里呢?面包有没有!!!各种面包!!有没有见过法棍里夹三文鱼的!!土豆有没有!!!人家好歹还烤个鱼啊烤个土豆,这里呢?土豆泥!!一大盆土豆泥里放上指甲大小的牛肉!!叫牛肉棒!!有没有!!牛奶有没有!!!都说荷兰牛奶好,好是好。但去了趟德国,我的三观回中国了。同样的牌子,campina,同样的大小,1L, 荷兰卖1.2欧,德国才卖0.7欧,产地是荷兰有没有!!cheese有没有!!!有没有吃过夹花椒的cheese!!有没有见过孜然的cheese!!补充:今天去超市,尼玛还看到了茴香的cheese!!!Komijn(茴香) !! Komijn(茴香) !! 最后是鲱鱼!!切俩刀,撒点碎洋葱,整条一口吃有没有!!!不过摸着良心说,这是我觉得荷兰最好吃的。但是!!但是!!一个来自挪威的同学说,这是他们的传统食物!!!不过摸着良心说,这是我觉得荷兰最好吃的。但是!!但是!!一个来自挪威的同学说,这是他们的传统食物!!!看了珵cici的留言,我不得不再次站出来说一下。天鹅多?!还好吧。但是你肯定没见过满草坪的兔子,是整个草坪!!灰色白色褐色黑色!!如果就这样了,你就太小看荷兰的兔子了。这里有橙色的兔子!!有没有!!!是橙色的!!!当时就亮瞎了我啊!!还有鸳鸯。刚来荷兰,看到公园里,河道旁,到处都是“鸭子”,还在琢磨着餐馆里的鸭子是不是这里来。后来知道是鸳鸯。到处都是,公司的草地,只要有水的地方,一定会出现鸳鸯。每次晚饭后,散步路过。脑子里一直浮现烤鸭的那幅场景。@尼佬身高。不说别的。这里买的牛仔裤。Lz试衣出来,知道女朋友说什么吗!!她说,我怎么觉得你小腿被截了一半啊!!!这里的牛仔裤,宽度有选择,长度统一34!!!!你要本来就腿短的人怎么办啊!!一次去market(仓储式超市)上面一层的够不到,正打算找凳子,身后的,一位女士,优雅的踮起脚尖,拿下来了啊!!目测185,再加10cm的高跟!!!!!
韩国已经离开好多年,只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长幼有序,我遇到的老师们一般都会有个人生前辈的样子,帮帮你解解惑请大家吃吃饭。不像天朝有些长辈倚老卖老,为老不尊。
适合爱玩的年轻人。夜生活丰富,练歌房满地(每天吃完晚饭同学们凑点零钱去一个小格子里面唱甜蜜蜜,比去天上人间什么的快乐多了,哈哈),路边摊24小时。英国住在利物浦,常年阴晴不定,没感觉过热,气候湿润,草地多,雨多(英伦小流氓连帽衫常备),羊多,阿拉伯人多。
城市美女不少,我们语言老师更是极品,人美得很又NICE说话还会害羞。
去市中心转转也就一个小时,购物的逻辑就是贵的一般质量都好,买衣服比较舒服,没背后灵依附着你。
至于英国三宝足球酒吧小教堂就不多说了,利物浦可以加一个披头士。
英国人比较条理化,下班时间肯定找不到他们,毕竟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规章制度很明确,但有时候条条框框让人着急上火。绝大多数人很讲礼貌,经常能看到一个凶神恶煞的壮男(在国内就是100%黑社会的脸)很客气的让你先过或者很温柔的跟你说声“Sorry”。我还遇到过一个小P孩谦让尿池给我,顿时一阵亲切。另外,英国有类家教很好的男孩待人很真诚耐心,你随口说的一句话他会不厌其烦得跟你解释,甚至有些啰嗦。
最后再说学习,商科相对来说不太难,找资料,憋观点,写论文。我认为观点和整体思路清晰最重要。不过我是个懒人,只愿意付出最小努力达到可接受的结果,想保险点还是得努力。
总结下来两个字:安逸。其实也可以说比较无聊,主要是朋友圈窄。但有机会还是想回去,因为一切都很简单很秩序不用天天提心吊胆抢占资源前怕狼后怕虎。
内容比较生活化,毕竟我也是个懒得去深入研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去拿文凭的学生,只是说说自己简单的体会。
我觉得有时候对一个地方的评价,要等离开了之后才更加全面。我在德国和加拿大两个地方留过学,加拿大作为美国的小跟班儿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北美大家庭,所以我可以给这两个地方做个简单的比较。前面@高宗文 同学对德国说的比较全面了,我就按照他的顺序做点比较性质的补充。首先是政治:虽然同是民主政治,但是德国的政治制度和北美政治制度千差万别。在德国的时候我觉得民主各种好,在北美(尤其是美国)的时候我觉得民主各种操蛋。这个话题水太深,我不爱谈政治,有兴趣的可私聊。其次是高等教育:德国大学比北美便宜的多,德国大学的毕业难度比北美要高得多(以前听有人说什么北美是“宽进严出”的我是能呵呵一笑)。但是北美高校的培养模式比德国更为全面,简单说来就是在德国读书时课程选择上比较专注于专业领域,毕业后就读更高一级的学位时(比方说本科毕业读硕士)对专业相关性要求很高。而北美高校在这方面灵活得多,课程选择范围更广,转专业的情况也更普遍同时也更容易。留学生:同为留学生,在我的经历之中留德的学生和留加的学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因为德国不收学费自然吸引了很多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中国学生前往,德国的留学生中大部分都辛苦地打工。买房买车?这好像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过的问题。而在加拿大,很多留学生都来自富裕家庭,开豪车的买豪宅的比比皆是。这种差距也导致两地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有巨大的差距,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经济差距摆在那里。身为中国人:在德国,中国人毫无疑问还是少数派,融入本地文化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在加拿大,很多大城市都被华人占满了,像温哥华这样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有中文服务,中国人差不多就是主流社会群体了。本地人性格:德国人向来不是以热情著称,他们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你不主动搭理他他也很少主动搭理你(芬兰人比德国人还要自闭)。北美人民则热情的多,走到哪里都不停地说话。而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加拿大人要有礼貌的多。加拿大人太有礼貌了,不管是否必要嘴上总是挂着”对不起“”谢谢“,有时让人反而觉得有疏远感。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我觉得德国人的人文情怀有时比北美人要丰富,北美是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意识以及对金钱和地位的向往还是比较强烈,这一点上德国人好像更浪漫主义一些,并不那么功利。我觉得一方面在于德国社会的福利要好于北美(当然和北欧不能比),另一方面在于身处欧洲比身处历史尚短的北美所能接触到的世界要广阔的多。消费:作为屌丝留学生可能会关心留学国度的消费水平。我的切身体会是,当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回到德国的时候,感觉似乎一切东西都是不要钱的,于是见什么买什么??吃:很多在欧洲的留学生都怀念家乡的美食。不过在加拿大,基本上在中国能吃到的那里都能吃到。业余生活:我不是好学生,所以学业上的差距对我来说几乎可以忽略。而我在德国和加拿大留学期间感到最大的差别就是业余生活的不同。在德国,业余生活是:打工、旅游、听音乐会、看歌剧、看展览、一个人宅。在加拿大,业余生活是:吃饭、唱K、三国杀、一堆人一起宅。体育:这个我必须说,从对足球极度狂热的德国辗转到没有足球文化的加拿大,周末就跟死了一般??加拿大人眼中的德国:我在加拿大的大学里教德语,我每次问我的学生们提到德国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回答总有那么几项:啤酒,香肠,梅赛德斯,宝马,严谨,守时,拜仁慕尼黑...etc.德国人眼中的加拿大:“加拿大也很漂亮吧?”先说这么多。补充一句,如果问我在德国和北美之间更喜欢哪里的话,我想说我更喜欢西班牙。-----------------------------------------------------------------------------------------------关于加拿大人的礼貌,一个我曾经的学生在其Facebook页面上发布了这样一个状态,深刻体现了在“礼貌”这件事上,加德两国人的不同:For my German class I have to write a fake complain-letter to a company because their product didn't meet my expectations.I never realized just how Canadian I am, but I've literally been staring at a sheet of paper for the last 15 minutes not even knowing where to start with such a confrontational letter.然后下面的评论是:「to learn correct "german" German you have to do this...」「Start with an apology!」
美国。言语是苍白的,直接上图吧。有些过分,不过可能会让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会心一笑。来自
曾经有人告诉我,当你在饭局遇到一个人,委婉的提到自己在美国待了五年,用夹杂着中文的美式英语收获妹子们关注的时候,一定要矜持地扶一扶眼镜,用作死了的Essex口音,高冷地说道: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merican English, there is English and there are mistakes. 尽管后来得知,大腐国的女王殿下并未发表过这种企图颠覆新东方战略框架的言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腐国人民心中是有骄傲的。伴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没落,这样的优越感随着时间渐渐沉淀成一种更加内敛的傲娇。通俗点来说,当你跟一个英国人说,纽约怎么怎么好的时候,他会淡淡一笑,道:纽约很棒,不过还是伦敦最棒了。 英国人的骄傲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举个栗子!高中时教摄影的老师突然聊起了水果,说:“哎呀童鞋们,最近士多啤梨上市了,大家要多吃一点哦!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英国的草莓最棒了,西班牙的草莓可是要打农药的哟!" 众所周知英国是个除了草,什么都长不出来的国家,我房东曾经从国内夹带了一小包萝卜种子来英国种,嗨嗨皮皮的种在院子里并大声宣布:同志们!今年冬天俺们就能吃上萝卜炖小排啦。结果几个月过去都特么快开春了,用来炖小排的依旧是黄瓜。立春那天,除了房东那一颗破碎的心,我们还吃了一盘用三个多月孕育的蒜蓉萝卜菜。继续说回草莓,英国产的有机草莓大多都非常的酸,非常之寡味,硬且完全不符合我天朝人民对甜度的追求。反而西班牙等农业大国产的草莓又酸又甜又软又多汁,一看到就面红耳赤羞羞到不行。尽管如此,凡是盒子上标有:Made in UK的产品的价格都是比同规格进口产品的价格更贵!而且销量也更好!在我天朝这种事情不敢说完全没有,但进口食品专柜的商品比国产货贵这总是事实吧,卖奶粉的更是恨不得给自己取个洋名字,在罐子上写:这货绝对不是国产!百分百袋鼠国奶源!新几内亚灌装!棒子国进口!这货连中国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再举个栗子有一次一个不懂事的香港同胞好死不死开始聊香港房价多贵,面积多小,然后我们BC老师就傲娇起来了:呵呵呵,香港人民都太可怜了全世界人民都太可怜了,在俺们腐国大多是房子都是别墅哦,带个小院子那种哦,呵呵呵。 然后脑洞大开和我们聊了半节课的房子,完事了以一种俯瞰世间的姿态同情了这个星球上90%的国家,回家伺弄花草去了。英国人的第二个特质就是礼貌!礼貌到就算你是像我这样的下作胚,去那边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回国也会在麦当劳给人扶着门让别人先走,结果被人以为我是要电话的,那人用一种这里有邪教分子快点把他抓起来的速度逃走了。 私以为礼貌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性流淌在腐国人民的骨血里,一代一代这么传承者。举个栗子!日常的sorry ty先不说,就说英国人打完喷嚏要说excuse me,然后作为懂事理的好少年,我们必须在别人打完喷嚏说完excuse me之后接一句bless u。 别问我为什么!因为这就跟在东北,在有人说:”你瞅啥“ 之后必须接一句:“瞅你咋的” 一样!于是乎在一个阳光不怎么明媚的下午,俺们班同学正在课堂里快乐的学(wan)知(shou)识(ji)的时候,好死不死一个老师感冒了,于是整节课变成了这个样的节奏,老师:阿嚏!——老师: excuse me ——好少年:bless you ——老师:Many thanks ——好少年:ur welcome ——老师:阿嚏!........(无限循环)。英国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安(mo)分(shou) 守(cheng) 己(gui)!众所周知腐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善于填表和排队的民族,如果把填表能力以世界职业赛车手的等级划分,那毫无疑问,腐国人民就是填表界的武汉公交,排队界的521. “那啥,医生,俺想看个病””哦,你先排队把““医生,终于到俺了呢”“呵呵,你先填个表吧”“终于填完了呢”“呵呵,你的表正在排队,你回家看个看个美剧洗个澡,排到了我们会叫你来第二轮排队的”“.......”我以我家狗的JJ发誓!绝对没有任何夸大的成分!!!遥想当年我想去医院看个感冒,排了三轮队填了一堆表格还免费打了两针疫苗之后,我的感冒居然奇迹般的痊!愈!了!所以生个小病真的就等他自己好吧,要是生了大病.....恩,我的建议是,要是死不了的话,也还是等他自己好吧...不禁勾起一段猪流感期间全宿舍一起发烧被NHS医生隔着玻璃要求回家多喝水结果大家都奇迹般的痊愈了的心酸往事....傲娇的腐国人民如同傲娇的腐国,以一种爱来来,不来滚的心态欢迎这世界各地的人民,腐国蛋逼,腐国人民蛋逼,腐国优雅,腐国人民也优雅。当一个国家的名族性和一个国家给人的感觉划上等号的时候,这个国家才真正成熟。英国就是一个来之前你有很多幻想,来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幻想被一一打破,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是喜欢黑他,走的时候死死扒着飞机舷窗想再看一眼Tower Bridge或者London Eye的时候,你发现你已经爱上他了。God Bless UK。
澳大利亚悉尼。幸福感很强的国家,有着全世界最好的气候和环境。无论是干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收入都不错,生活节奏慢。我有一份工作,早晨8点到公司,10点就做完了一天的工作,然后剩下时间就做自己的事和溜达,其他老外同事则一直要做到下班,还说活紧张之类。当时就感觉应该是退休再过来比较合适,但后来回国以后,感觉国内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可以说的东西很多,所以只是说个大概印象。澳大利亚人大部分人都生活的很快乐,特别穷特别富的人都少,福利很好,子女受教育等等都不担心。国内则是有一种弱肉强食的感觉,贫富差距大,社会少数人有钱有特权,大多数人为房子子女教育等等担心,所以就需要不断努力往上爬。
谢……谢邀=。=腐国伦敦,为期一年多。1. 是雾都嘛?很少有雾,但是的确经常阴天和下雨。多次走在路上被淋。下雨时路上的人大多很淡定,过了五分钟可能天气就晴了。2. 谈论天气?是真的。有一次电梯里只有我跟一位陌生的英国人,他立马说,哇今天天气不错呢!blahblah。这个时候他的楼层到了然后立马走了出去……在他们眼中,沉默的陌生人大概更尴尬,但是又不会谈论隐私。3. 黑暗料理?这个问题……大概我真的太爱炸鱼薯条了,我觉得好好吃!不过中国人民去了应该还是吃不消的吧……去了不少地方,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如果国力按照烹饪水平评判,天朝统治地球一万年。4. 对伦敦人民的印象整体上说是比较高冷一族的,地铁上很多人在低头做着数独,车厢里很安静。大家整体上很友善,但不是那种热情的友善,而是出于礼貌的友善。5.对于中国人的态度方面……怎么说呢,大概会本能的觉得跟我们是两类人。或许因为自己在LSE读书的原因,遇到的大部分英国人都是在政治等方面异常敏感的人,大家懂的。这种隔阂是无论你语言怎么好也很难跨越的东西。当然这个不绝对。6. 文化伦敦的文化没的说了,演出戏剧展览各种……7. 对同性恋的态度就跟大家从媒体上看到的一样,他们对同性恋是非常开放的。俺第一次参加小课讨论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男生直接就说,my boyfriend怎么怎么的,当时我还是小震惊的。过了几天在学校读书馆门口,看到另一名女性同学跟她的女友接吻,也是刷新了三观。8. 效率真的太低了,等安装网络等了2周。9.花销唔,去的时候英镑跌了下10,稍微能忍一点。不过跟我们比肯定还是贵贵贵,特别是住宿和交通。食物能够买到便宜的。看演出什么的跟国内很便宜~记得一个大学教授的工资好像是5k英镑,算是还不错的吧。其他什么的想到了再补充吧整体上:伦敦真的很棒,在那里留学的一年多是非常幸福的体验。那句俗话是,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如果有机会,去伦敦呆一个月吧!
我在乌克兰基辅学习了5年。文笔不成,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1、我第一次明白是什么安静,安静的环境是我的心情非常愉快。我当年去乌克兰的时候刚到20岁,我依然清晰的记得我到达基辅的第一天,我很晚睡,但一大早就起床了,毕竟是第一次出国,而且是常驻,心中还是有些许不安的。6点30分起床,走出宿舍,街上真安静啊,我在路边站了很久,连一个人影都没见到,我这辈子第一次在这么安静的地方。当时想,一直都说中国人太多,今天终于明白了。2、前苏联国家也有很多「板砖楼」啊几天之后,我和一起来的4个同学徒步出去逛,真是的徒步,不会做公共汽车,根本不会俄语和乌克兰语。我们一路走到基辅市中心的步行街。这时候才真真正正的感觉出异国情调,因为国内的板砖楼(方方正正的)都是模仿前苏联的,所以很多老住宅区也都和中国没啥区别。3、中国人正常的说话声音=吵闹在超市、餐厅(也有吵闹些的)、在任何公共场合,你如果能清清楚楚听到另外一个人在说什么,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是中国人。这是我几年来的感触,在基辅待了2年之后,每次去超市,我都能清清楚楚的区别新到的中国学生和老生的区别。新来的说话声音就是大,他们直接大声喊:「谁谁谁,你过来看这个」。住了几年的国内就是稳稳当当的走到自己朋友身旁,轻轻的对朋友说话。4、噴香水和止汗喷雾太普遍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白人(特指乌克兰人)汗毛比较多,他们的体味太重了,我很明显的闻到,还好在公车上大部分都噴香水(很普遍,一上公共汽车各种香水味)。几年之后,我所有同学身上也有香水味了,被感染了。担心自己身上也有什么味道被人闻到就不好了,会给中国人丢脸的。5、可以随便扔的垃圾只有烟头从来没有人会随便扔垃圾,记得有一次一个乌克兰年轻人坐在电车上向窗外扔了一个可乐瓶,一堆人群起而攻之,斥责他怎么敢这么做,以为没有人会这么做的,太没教养了。他扔的时候我也很吃惊(住了5年就看见过这么一次)。法国人也这样,我同学在法国,也说除了烟头其他没有人乱扔。不是因为有警察管,而且这么做太没教养了,有垃圾自己放在包里,或者口袋里。6、Made In China就是质量差的代名词乌克兰有不少商品是中国制造的,但是质量特别糟糕,口碑很差。我们上课的时候,一次地理老师说,她在美国一个高级商场中购买的服装,都是中国制造的,质量上乘,为啥乌克兰的中国商品都这么差。我同学只好给他解释:「中国商品质量好和差都同时存在,不同质量的商品外观都一样,但内在差别很大,所以我们中国人很喜欢挑选和划价」。老师不是很能理解。7、乌克兰是民主的反面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只要民主到来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这觉得不可能,乌克兰就是代表。他们是民主国家,我的乌克兰语老师曾非常自豪的说,她可以在大街上说「乌克兰前总统库奇马应该拉出去枪毙」。然后问我们在中国能不能这样,我们很遗憾的说不可以。但乌克兰人民的生活真的不怎么样。我以前的一个房东,前苏联军人,退伍之后福利待遇很好,但解体啥都没有了,只能继续在肉联厂做工人,他想过抱怨过生活,我对他说:「至少你们是自由的」。他回答「自由?什么叫自由?我觉得我想买什么就能买,先去哪儿旅游就能去才叫自由」8、严重的民族主义乌克兰有严重的民族主义者,类似于光头党,他们会武力侵犯外国人,完全没理由。我的同学就被砍了数刀,在基辅做了手术,后回国继续做。他身上留下了不少的刀疤,有一段时间在国内澡堂子洗澡,很多人一看到他就赶紧躲开,看着吓人,像黑社会的,其实他没砍过人,只是被别人砍了。9、公务员都腐败小公务员那叫一个腐败了,我每次过机场都得留下点什么,最便宜的一次打点,我就给了10美元,就没事了。而且给人家钱也有规矩,要把钱放在护照中,递给对方,然后对方若无其事的走进office,除了的时候把护照还给你,没事了。10、汽车让人,人也不会闯红灯,想过红绿灯按「按钮」老红绿灯都有这个了,我当时甚至觉得是不是都坏了啊,反正新装都没有按钮了,固定时间的。路上没有的车时候,闯红绿灯的也有,但只要有车,从来没人去闯,都老老实实等着。在没有红绿灯的小路上,只要汽车看到行人就会完全停下等着行人过完马路再走(反正人少,一般就2-3个)。国内的某些人只会说:「国外的汽车都让着行人」。屁话,国内的行人让过汽车么?这辈子搭理过红灯么?红灯也走,绿灯也走,黄灯也走,反正什么时候想走就走,还腆着脸说别人不让他。汽车要是让人这辈子也甭想走了。写累了,下次继续。
居然有人邀请我……多谢多谢……在澳洲才呆了半年,还没啥特别的发现,等着过一阵子看看能不能有所补充。澳洲本地人以懒著称,他们已经懒得超越天际了。。。就拿我的homestay房东来说,他高中期间就跟着自己的老爸干清洁,一干就是近十年,连大学都没上。结果有一天,他老爸说,你总跟着我也不是个事儿啊,你去读书吧。于是,房东读了个计算机本科……毕业后在某小公司干了半年活就辞职了,接着居然去开了出租。。。一转眼有又十年。。。到了他37岁那年,靠着自己赚的钱和老爸留下的遗产,光荣退休了……到现在为止,就靠领pension和租房赚钱。这样的生活,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澳洲的福利太高,一对退休老夫妇,每个月基本上能领到2000澳币左右的pension,在没有房租的情况下,简直绰绰有余,不少人甚至能把度假的钱攒出来。还有一点就是青年女性的怀孕率非常高,因为政府鼓励生产,生的越多,给的奶粉钱也就越多。所以在商场里,经常可以看到推婴儿车的妹子,年纪真的都不大。还有一点必须要指出,澳洲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但他们的基因真的不是特别好。具体嘛,跟那位匿名的同学说的很像。所以,澳洲不适合创业,不适合奋斗,你奋斗出来的东西,只会变成政府的税收数字,最后变成不劳而获之人的财富。如果你像我一样胸无大志,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那么就来这里定居吧。
呆过澳洲和德国。澳洲,近五年。一开始是在大山里,小镇,一条商业街,that's all.。都是大城市隐退/老人居多,目测有钱有闲阶级居多。所以镇虽小但生活所需,以及想要点情调的设施都有了。山中全是乡村大宅,度假圣地,所以建的都很有创意,基本越深山老林越奇葩有创意。晚上十点出门都不用怕。那时候的生活现在想起来,清净,寂寞,简单,但质量很高,每天遛狗,上学,看看山景,挺怀念的。后来我从山区搬到大城市。在山里经常要做俩小时火车来的地方。澳洲的大城市和加拿大一样,快被华人占领了,不是中国人就是abc,总之我呆的学校起码50%是亚裔,所在的社区,曾经能看到最新的三联/人物/新周刊/vista。但是,移民多了,城市也会比较乱,晚上酒鬼多,闹事很多,其中很多是青少年,欺负留学生啥的时有发生,手端恶劣,警方抓了也不一定能拿他们怎样,所以一个人就尽量避免外出,和以前在山里不好比,安全感少了很多。尽管大城市里中国人的吃喝娱乐设施全部都有,但作为苦逼学生一枚,还是很忙的,又住在不通火车的校区,所以去市中心吃香喝辣的机会很少,呆久了也不觉得有所想念,(基本上每个区都有一两家中国超市)。我的生活就是学校,家,两点一线。以前还有打工,课一紧,就算了。朋友的话,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刚来的时侯认识的,大家心态都是差不多的,本分读书,希望顺利毕业,这里要75分+毕业也很难。如果是读会计的同学大部分会想着移民,不读的就会读个master然后回国。和当地的abc比白人要容易亲近,但是不能理所应当的把他们当中国人看。很多abc和父母会出现文化断层,表现的和白人一样甚至比白人更open/wild,有时挺没有教养的。当然超级nice的abc也大有人在。基本上abc是和老外一样,挺简单的,小大人式的成熟。澳洲大城市房租挺贵的,对比德国,简直不能比,我住在学校附近,240aud一周(两房小公寓)。而且留学生的福利是基本没有的。好的咖啡馆挺多,餐馆全世界各种口味都有,所以吃货不愁。看风景就单调些,基本就是海滩+山。澳洲好的博物馆真心不多,除非你喜欢(密集恐惧症千万表手贱)土著艺术。作为以前的犯人流放地,光经济发达是木有用的,还是文化的沙漠。。。呆久了精神世界会很觉得很枯竭的。我来了以后参观过两个艺术博物馆,名家之作很少。曾有一次毕加索德加etc的画展开到堪培拉,当时我所在的小镇沸腾了,周末全部去了堪培拉。还有澳洲的时尚产业很不发达,我所在的地方,mango没,zara两家,hm没,topshop一家,各种贵而且难看,便宜的是esprite,其他便宜的就是从长相到质量都廉价。宁愿官网海外购。而且amazon是木有的,只有ebay。总的来说欧美(进口的)品牌都很贵。===========================================德国,半年。所在小镇,是那种一场大雪,公共交通就断了。所以生活也是很简单,但是过的很愉快。因为没有中国餐馆,餐馆都在很远的地方,我被逼迫无奈锻炼出了烹饪技术,五十平小公寓里搞了很多次聚餐活动。留学生少了,小镇娱乐设施没有合适中国人的,所以大家走的比较近。去德国的很多留学生都是国内很好的大学出来的,平均素质是比澳洲要好,中国的同学都很学霸。(澳洲的高校很少会碰到国内很牛叉大学出来的,也可能是我接触的牛人少)我是交流生,所以除了混中国圈子,也混交流生中的亚裔圈,老外的圈子内活动参加过,实在吃不消夜店+喝酒。而亚裔的圈子大家生活习惯相同,常常出去旅游,我和港台同学玩的比较好,原本从来不听粤语歌的,后来变成非粤语歌不听。作为学生,德国给的福利和本国学生一样,交通博物馆各种便宜,而且是延续到欧盟的。德国物价巨便宜,澳洲的生活必需品不换汇率和国内差不多,德国换了汇率有时还能比国内便宜,如果去aldi之类廉价超市(aldi 在澳洲也有,但质量差了一大节)。在德国肉食动物会过的很愉快,但吃素就惨了。总体来说比较单调,猪肘吃多了也不会觉得很好吃。生活上不会德语,大问题没有。我闹过笑话,一直把ausgang当成某个地名,直到我发现每个火车站都有ausgang才知道是exit。德国人都很质朴,比较值得信赖。我的房租是400欧元/一个月(两房工寓)。算贵的。德国的冬天会有零下十度,但房内的暖气开好,很舒服,坑爹的是十二点后会停,nevertheless,还是比国内的冬天要舒服许多。德国我很常逛的就是zara,mango,hm,esprite,primark,topshop 好像不多。amazon上也买过很多。所有的国际流行品牌比起澳洲和国内来说,价格便宜,折扣多,款式多样且好看(但和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时尚发达地区可能还是有差距的)。德国本土的时尚产业并不发达,商场里卖的衣服基本不能看。大牌可能好些吧。小镇,安全没问题,和澳洲的小镇一样的。大城市,例如法兰克福的火车站附近红灯区,我曾多次深夜或者凌晨在火车站出没,赶红眼班机和长途大巴,挺怕碰上吸毒和酒鬼的。不过德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很安全的,比起法国巴黎还有意大利的某些地方。警察负责,但要小心不会英语。而且德国人很按规矩办事情,移民不是特别多(和澳洲比起来,但是土耳其人挺多,没在大城市住过,对此不太了解)。德国到哪里旅行都很方便。这是我最有感触的,到了欧洲才知道什么叫旅行。在澳洲的时侯不太旅行,对于大自然,尤其是大海,看多了完全无感。欧洲,各种博物馆,遍地都是历史,两个小时的飞机就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德国本身也很值得玩,古典近代都有。在精神世界上,对我来说就像是从沙漠到了绿洲的感觉。好笑的是德国房东不止一次告诉我澳洲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总的来说,澳洲适宜居住,会培养出闲散安逸的心态。德国(欧洲)适宜旅游,但不一定物产比澳洲丰富,冬天会很冷,物价相对便宜。对于喜欢人文多于自然(野外拉练)的人来说,肯定会喜欢德国(欧洲)多于澳洲。如果最终打算回国的话,回头看这些曾经呆过的地方都会觉得满不错的,人的回忆会趋向于忘记不美好的,留下开心的。
在台湾交流半年。实在不想回来。主要在台中 这是我最喜欢的城市 不象台北这么冷漠多雨 也不象南部这么亲近自然。台中有美丽的风景 和美丽的人。毕竟语言相通 很快融入同龄的台湾人 他们基本不会歧视大陆人 超级热情友好 老师同学到公车司机 便当店大妈 宿舍保安都是。他们的礼貌友好很像日本人 但不会有日本人给你那种友好得有种拒你与千里之外的友好(去过日本的童鞋能明白我在说什么么= =)和台湾的同学关系渐渐变的超好 还去过同学家见过热情的爸妈 在台湾每一天都超赞 谁去谁知道
很早以前阿根廷布市混过一年,基本跟国内零时差,真心是混。每天看着电脑一包烟就过去了。回国时貌似西语水平比出国前还水。两年半之前来的马德里,最开始和一个法国佬一个瑞士小帅哥一个日本猥琐男子一个韩国猥琐大叔组成干遍全语言学校五人组,着实语言能力大涨、也扬我国威睡了个韩国妹子一个日本妹子。oh no好可惜没有捅水缸。之后遇到现在的女朋友,同时进行的是在欧洲设计学院读奢侈品管理(全系9个人,中途辍学仨,最后一年22门考试还有仨只过了三门的主,第二年学校通知我我们系被兼并了。。。果断感慨神奇并退学。)然后读了个marketing硕士现在在读第二个也还是markeing。。。。跑题了对么。。瞬间变碎碎念了。马德里还不错,人都很热情,只是永远以为你是日本人。。有看不起中国人的小混混会在你稍微狠一点的时候立刻耸。。能放群嘲么?跟某部分上海男人差不多的路子。噢耶?好吃的东西很多,米其林二星我知道的就有六家。但是对吃不惯外国菜的孩子来说。马德里的中餐馆只能送他四个字:去你麻痹。。明年就要回去了。估计永远都会记得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吧。很重要,很美好。以上。
印度(不算留学但通过aiesec交换过几个月也有一定了解):1. 人多,人挤人在电视里看到那些爬车神马的照片,真的有看到过;在挤地铁的时候,离地铁门3,4米推迟了三站都没挤出去还一身伤,与之相比北京上海早晚高峰也算不了什么;也有过9个人挤在一个吉利大小的车过的经历,so incredible India2. 卫生条件略差加尔各答、德里也算是大城市,但是绿化、干净程度也不高;街上各种随地小便的男士(╯﹏╰) 3. 对外国人很感兴趣,为人热情大概和我们的80,90年代一样,看到外国人就会觉得神奇;普通人看到我们都会一直盯着看,还有很多人会找我们合影4. 英国殖民地痕迹依然明显主要体现在建筑方面5. 有文化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多崇拜西方当然我只是认识一些这样的人,不代表全部,但是从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有很强的这样的指向性6. 无咖喱,不印度7. 风景优美的文化古国去过加尔各答(包括附近的海边)-阿格拉-斋普尔-德里-瓦伦西亚,文化古迹占多,也有美丽的海滩、炙热的沙漠、夕阳下的粉红城。旅游的多样性不错,是个很适合旅游的国家8. 很多印度人真的用手吃饭,如厕是不是这样就不知道了,摊手~9. 贫富差距特别特别大英国1.风景如画,绿地、羊群、白云、蓝天 读书的是个小城市(放中国应该算个小县城),但是学校就在小山坡上,到处是绿地和羊群,平时在学校周边散步还能看到牛羊,极好的原生态;除了大城市,英国其他地方也多这样2.物价:与国内比,交通贵,饮食住宿略贵(主要是现在国内房价涨的太。。。),生活用品差不多,护肤品奢侈品衣服鞋子都比同档次便宜,也是海外代购可选国家之一了3.天气:在英国西北部,常年大风大雨,刚开学那天看下着雨就打了把高级天堂伞,结果没走几步就给吹坏了- - 于是后来干脆买个冲锋衣4.英超很热闹,球迷很热情,但是足球流氓也到处都是5.除了酒吧和足球,好像他们晚上也没有别的活动了(小城市)6.绅士国度,很礼貌,不管什么都是随口一个"sorry" "excuse me“”cheers“7.与国内相比,人和人之间,虽然很难特别亲近,但陌生人之间却也不像我们这样彼此防备。跟陌生人面对面眼神有交流时,对方都会报以微笑,在路上拎着很多东西等公交车出租车的时候,也时不时会有人问我要不要搭他们的便车8.到处都是二手店(慈善店),很多大型组织如oxfam,BHF旗下都有不少二手店,当地人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捐给二手店(或低价卖);我自己也在慈善店做过义工,真有不少精品可淘的东西(当然在国内我们有万能的x宝功能就一样了)9. 种族歧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10. 安安静静,不被打扰(小城市)11.卖卡片的地方很多(国内好像很少看到),或许是这个国度的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卡片分类也特别特别细。——————————————————————————————————————————文字为本人原创,未经授权与同意,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可先联系本人。
英国,待过两年,对于这个国家一两天都说不完,简单形容一下就是呆萌乐逗,议会开会开着开着就吵起来吵着吵着就打起来,路上的巴士会打着卖萌的标语假装自己是火车,前年英国下大雪,为了减缓化雪速度减轻排水系统压力,政府号召大家一起堆雪人……我不骗你!!!警察叔叔都以身作则了好么!!!
美国纽约:曼哈顿高楼大厦尽管都是几十年前建的,依旧很多。城市活跃匆忙,地铁脏乱差。华人聚集的区有四五个呢,法拉盛近年发展迅速,追上中国一中级发达城镇,我刚去那会和农村一样。费城:老牌城市,华人圈子不团结,工业迁移严重,医药业有几个大公司总部在,金融机构还行,毕竟沃顿商学院洛杉矶:城市他妈的五六个北京那么大,吃个饭开高速一个小时,传说中的beverly hill居然都是犹太人地盘,犹太人很像潮州人。这里运动风气很好,跑步,球类,水上运动,反正全民运动。经济很发达,房子很便宜,好地方田纳西州:美国南部,黑人很多但不是说话yo sup那种,很有教养的,音乐之都,guns & roses来开过演唱会,我的天呀。人特好,一般的白人家庭都是美女帅哥,很热情,很棒的地方
添加一个小众国家 捷克因为交换生项目来到布拉格学习半年首先我想说对于一个初次踏出国门的人,这半年国外生活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去辨证的思考国内外差异,不是反感也不是崇外,而是觉得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相互改善的关系,而不是一直待在国内大脑锈掉似的看到新鲜事物就只是不过大脑扫过而已。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小感想,虽然接下来的话貌似一点都不辨证= =1捷克,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比较特别的一点是这事一个共产主义转型资本主义的国家,而且在转型前后捷克作为一个小国都并非主导者。这也就意味着前后两种体制在这个民众里都没有根深蒂固的概念。可是在转型后的教育体系里,就出现了资本主义是先进的共产主义是落后的无知的……我只能说略盲目吧。不好估计比例,但很多人会对共产主义历史有些不齿。就连我的一个国际关系的老师自己在课上说,他很烦每次到美国都被问捷克之前是不是苏联国家啊。。我知道他下句想说的一定是,你才是苏联国家的,你全家都是苏联。。对此,对我的冲击就是,这半年里,很多人打着对关于中国感兴趣的旗号,想从你这套取他们看不明白的中国政治问题。我其实并不十分反感别人这种幌子,虽然有些伤心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中国的文化或者发展。真正让我有些难过,他们的态度without respect,表面上是问你,实际上只是从想从你这听到他们想听到的答案,然后找资本主义优越感罢了……另外劝你一句,醒悟吧孩子……不过我要解释一下,这只是部分人。还是有很多人是尊重理智的态度和你交朋友。印象最深的一次,我选一门课叫”deal with chinese business counterparts“,最后的考试的一相是小组形式的presentation,正好有两组的主题是中国的传媒环境和中国的环境问题。前者说中国的早间新闻就是政治洗脑时间,所有的广电总局的禁令都有否定式来表述,比如广电叫停穿越剧。完全不分析原因,直接结论是中国政府完全操控媒体,人民活在balabala……环境问题中说北京是个看不到太阳的城市(现在想想真是大预言家…)……每个展示结束后我原本想理智的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过于草率,没有分析叫停各种栏目背后的原因,对于环境问题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可行(比如建议全民骑自行车,我觉得现阶段还是先建议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比较切实。。)不想,我最后还是感触到泪洒课堂。不过也许因为大家都是国际关系系的专业学生,都有认真的听你的看法,也欢迎听到各种feedback,这个很欣喜。最后,我只想借用这门课老师的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差异“,另外尊重是任何交流的前提。。 2在这个小众留学国家,留学生基本集中在艺术与语言。这边我碰到的留学生,艺术类居多,这边的音乐水准的确高,布拉格音乐学院都懂得。另外还有电影和建筑。恩没错,我强行把建筑拉到了艺术门类下,下面再说这个。语言类基本是国内过来的交换生。。3从国内交换过来,另外的感触是我们的心理年龄与成熟度比较低。无论是本校学生还是欧洲其他国家交换过来的学生,普遍心态已经放到了一个社会人的水平上。衣着上,成熟得当,适当的时候西装革履。在这上课不化妆就像在国内出门不洗脸一样。。。经济上,公立学校免学费又有丰富的奖学金,多数人有兼职,基本实现经济独立。另外他们普遍已经做好接受一份正式工作的准备。。4工作生活状态。大抵欧洲都是一样的。周五下午三四点开始,一直到周末结束,基本出来大商场其他的商店都是关门的,哪怕是市中心针对游客的小食铺。有次感冒,买药都难。他们看来周末就是休息享受家庭生活的时光,为什么要工作呢?对于你去任何一个地点做任何业务,等吧。他们只会慢慢来。。。5我本来想说他们会"笑呵呵"的慢慢来,但还是把笑呵呵去掉了。因为捷克人出名欧洲相对不热情的群体。我确实有体会到。N次去商店或者在街上,对方不会说英语,你说excuse me,对方会板这脸不理你或者板着脸说no English。在餐厅也觉得这样的服务员在国内没法混吧……6很多人心中都向往布拉格这个历史名城。除去景点,其实布拉格这座城就是一座艺术瑰宝。作为二战中没有被空炸的幸运城市,半数建筑依然是百年前的样子,相信一百年后还是同样的……留下来的建筑每一座都是按照精品艺术品的标准建造,无论是构思还是技艺。另外人们又给这些百年建筑粉刷不同色彩,形成了与巴黎灰城不同的风采。。7另外。在布拉格这个旅游城。换钱要格外小心,不少同学有被骗过,包括我自己。看过搭车去柏林的也应该有印象他们在布拉格汇兑损失的经历。所以如果是第一次到访布拉格,还是去银行换吧,虽然有不算小额的手续费,但是安全。先写这么多另外看到其他人有提在美帝21岁以下是不允许饮酒的。所以可想而知,在这个世界上人均啤酒量消耗最大的国家,美帝的交换生趁机喝到爆,感觉上美帝交换生大概是这里不一定最能喝的但一定是喝的最疯狂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格兰威士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