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交流课文课外摘抄书中找出地烈斯语句摘抄写下来作为自己的生活启示录楚词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1.草原
风光美 ─ 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草原图片、资料、.歌曲《天堂》。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上做好批注,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交流谈话,激情导入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2.丝绸之路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2、丝绸之路
物质文化交流-精神文化交流
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草原图片、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中亚的风土人情。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
(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⒈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⒊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1、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2、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 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⒉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⒈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 新疆jiāng
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习第一段、第二段⒈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⒉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⒊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⒌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⒍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⒈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⒉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 )
介——( )——(& )
析——()——(& )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 )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
&&&&&&&&&&&&&&&&&
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尚昆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 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4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天气恶劣&&
极度缺氧&&&
教师: 多媒体课件、有关图片、资料.
学生: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 过& 程
  &&&&&&&&&&&&&&&&&&&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习作一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1、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2、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听说读写练习。
&策划“手拉手”活动
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
黎明(《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
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
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
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 (略)
提出建议 (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 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 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 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 学生个体的进步。
(5) 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回顾·拓展一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积累古诗。
1、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听说读写练习。
学& 过& 程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上做好批注。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学& 过& 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的思考题来思考:
(1)每首诗词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提到的?
(2)诗词中的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读三首古诗词,相机指导读正确。提示“乐”“亡”“剥”的读音。
对比读一读,并对学生对字音的质疑做出简要的解释。“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同今“无”。比较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2.交流对上面问题的思考。
3.抄写生字,注意“蓑”字的写法。
四、理解诗句,回答问题
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
&&第 二 课 时
一、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难点,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问题:
(1)“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2)“怪生”是什么意思呢?
(3)“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弄”字给人的情趣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二、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朗读提示:
《牧童》重在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前两行要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后两行要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
《舟过安仁》重点要读出两个小童子行为的有趣。
《清平乐·村居》要读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及人们的平静的心态、最小的孩子的无忧无虑。
3.背诵三首古诗词。
4.默写《牧童》。
&&&&&&&&&&&&&&&&&&&&
第 三 课 时
一、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二、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6.冬阳·童年·骆驼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1、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教师: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学生: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 过& 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一)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二)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三)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第二组)
7.祖父的园子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俺”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身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体会“俺”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身的感情。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上做好批注。
祖父的园子──“俺”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俺”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研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同学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根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默读课文,体会“俺”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身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同学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俺”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俺”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俺”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同学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身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同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8.童年的发现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学& 过& 程
 &&&&&&&&&&&&&&&&&&&&&&&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9.儿童诗两首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
教师:有关儿童的诗歌。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上做好批注。
我想……& 悠呀,悠──
《童年水墨画》
感受童年瑰丽
学& 过& 程
&&&&&&&&&&
&&&&&&&&&&&&&一课时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习作二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5.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6.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
2、听说读写训练
教师:多媒体课件、《童年》歌曲。能勾起对童年生活回忆的照片物品。
学生: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童年
交流 (照片物品)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回顾.拓展二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1、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积累名言警句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回顾.拓展二
课外书屋 高尔基 《童年》
学& 过& 程
&&&&&&&&&&&&&&&&&&&&
一、交流平台
1.交流感受:
⑴ 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⑵ 学生阅读。
⑶ 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⑷ 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⑸ 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交流读书方法:
⑴ 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⑵ 全班交流。
⑶ 归纳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外摘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