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具有怎样的思维模式成功创业者的特征

什么样的人在中国创业可能成功(书摘)
&&创业者是大海上的冒险家
  创业者要有冒险精神,这是创业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创业者不仅要承担财务风险,还要经历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没有冒险精神的人就不会走出创业的第一步。创业者是引领企业之船航向商业大海的船长,是一位征服大海的冒险家,在大海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波浪、风雨、海怪、敌人,他都必须承受住各种各样的危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压力,引导着水手们扬帆远进,最终才能到达那片美丽的成功岛屿,找到那失落在经济与商业深海中的宝藏。
  市场竞争中不存在无风险之收益,宏观的、微观的、市场的、非市场的风险总在创业者周围弥漫。除此之外,创业者总要在各种诱惑、选择中作艰难抉择。所以,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没有敢决断的胆识与魄力,是要错失掉各种发展机遇的。
  创业需要胆量,需要冒险。冒险精神是创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冒险精神并不是冒进,创业家的冒险,迥异于冒进,它是有智谋的突破,是有勇有谋的前行。无知的冒进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使行为变得毫无意义,并且惹人耻笑。
  冒险精神就是要求创业者时时刻刻拥有对市场决断的勇气与洞察力,能审时度势地在复杂环境与情况下洞察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发展趋势,能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听取与分析各方面意见,并不失时机地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独树一帜的预见能力,是创业者战胜对手的法宝。
创业者是那颗肩负使命的天星
  创业者是企业的核心,也是那颗肩负着使命的天星,只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使创业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有完成事业的决心。他指引着跟随者,以极大的勇气奔向企业的未来。而责任感体现了创业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创业者要正直、诚信,对公司、员工、投资者、客户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企业是否信守承诺是能否赢得客户的重要保证。
  社会责任不该是一个空的概念,也不单纯局限于慈善、捐款,而是与企业的价值观、用人机制、商业模式等息息相关。让员工快乐工作成长,让用户得到满意服务,让社会感觉到我们存在的价值,这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在,至于赚钱和社会回报,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只有将责任感融入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和商业模式中,一个企业才能行之久远,一个创业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与此同时,随着风险投资参与创业企业的案例越来越多,风险投资将钱交给创业者支配的时候,有些缺乏责任意识的创业者往往把吸引风险投资看做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把风险投资当做“圈钱游戏”来做,抑或抱着“反正是别人的钱”的想法来做企业,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想法。
  缺乏责任感,最大的表现就是只算计个人得失,只顾个人利益,注重眼前利益胜过长远利益。
  因此,这种责任感不仅是对自己的利益负责,也包括对企业员工、社会、投资者的利益负责。只有具备责任感的创业者,才能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引领企业持续成功。
创业者是一只能够忍耐与坚持的乌龟
  我们看到有些创业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把企业做大,宛如一个气球突然吹得很鼓,这个固然好,但是更多的企业则是慢慢地、一点一滴地、通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研制出一款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者达到一定的销售规模,最终获得成功。气球匀速扩大不会有突如其来的爆炸危险,不像有的企业鼓得快,爆得也快,这就是缘于缺乏耐心与坚持。这当中可能会碰到很多挫折,没有一个企业在成长的历程中不经历一点风浪。作为创业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坚持他们创业之初的理想。他们一定要耐着性子,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那样,在屈辱中忍耐嘲笑,在嘲笑中坚持前进,直到获得最后的胜利。
  “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看到那些快速成功的案例,很多创业者会耐不住性子竞相模仿,出来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又会转变方向,跟风而上,没有自己的主心骨,始终反复地犯着同样的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
创业成功的六大要素
  讲创业,讲创业成功,我们的目光总是看到那些创业成功的人,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能够在千百万的创业者中,成为佼佼者呢?
  我不知道。
  但是,我根据对中国内地创业板、内地中小板、香港创业板和美国纳斯达克等上市公司成功案例的研究,得到了成功的创业企业家的特征,这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创业成功的六大要素。
  下面是我就这六大要素所作的特征分析。我主要基于创业企业家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教育程度、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创业年龄、创业时间、家庭背景等要素,最终得出一个综合结论,回答了在中国什么样的人创业最有可能成功。
创业成功第一要素:超强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好的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创业,意味着你开始带领一个团队,打一场企业发展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的挫折,无数的风险,有可能会濒临失败的边缘,也有可能彻底失败。这是一条高风险、带着心跳节拍的道路,但又显得无比刺激和激动人心。如果没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无法承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无法化解各种各样的危机。因此,心理素质超强的人,更有可能创业成功。
  由于创业者的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后面我们会用一整章来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作专门的测试,详见后文《创业者素质研究资料》。
创业成功第二要素:高学历
  我想说的是,具有高学历的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从创业板创业高管的学历来看,40.94%的高管拥有本科学历,40.3%的高管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7.25%的高管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本科以下的创业高管仅有10.23%,另外有1.28%的高管无法获得其学历资料。就高管所学专业与创业公司所属行业来看,有43.92%的高管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而有20.9%的高管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另外有35.18%的高管由于其专业数据未知而无法判断。其中有6.4%的高管有海外留学背景,其余92.75%的高管为国内学校教育,另外有0.85%的高管无法判断其学历情况。
  而根据统计样本中已经公开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创始人的个人资料,中小板上市公司创始人的学历分布比较平均,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创始人占36.48%,拥有本科学历的创始人占32.7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创始人占30.82%。相比较而言,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创始人所占的比重最高。在统计的159个样本中,小学学历的创始人有1例,初中学历的创始人有2例,高中学历的创始人有4例,中专学历的创始人有4例,即大专以下学历的创始人占6.92%,大专学历的创始人占29.56%,合计占36.48%。而在所有案例中,具有教授职称的创始人有15例,占总数的9%,具有参与或主持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或者获得发明专利、获得省级国家级等各种科技奖项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创始人有20例,占样本总数的13%。
创业成功第二要素研究:教育背景
  通常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要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稍强,特别是在某些高科技行业,我们所看到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受过国内高等教育或者海外留学归国的高才生。但并不是说学历越高就一定能创业成功,学历对创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上,而创业成功的其他影响因素则并不与学历直接联系,所以学历只是成功特征的其中之一。
  卢西尔(Lussier)的研究指出,没有受过大专教育的创业者比受过大专教育的创业者较容易失败。
  布罗克豪斯的研究也指出,创业企业家受教育的平均程度高于一般大众,且不同产业的创业企业家受教育程度亦不同,如高科技产业的创业企业家平均学历要比一般产业的创业企业家的平均学历高。
  这些情况都说明,在创业成功者当中,教育背景也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因素。也许,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最初看重的,恰恰只能是教育背景,教育背景良好者,更加容易获得信赖和追随。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理论,然后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背英语、背政治、背语文、背历史、背物理定理……永远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几本教科书,衡量学习情况的标准就只是考试成绩。有没有人统计过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共要经历多少次考试?大考有高考、中考,小考小到周考、月考,好像学身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是一样的,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学生,造成了最好的学习也是死读书,最终就成了读死书,思想里仅存的只有照搬照套,不会有自己创造性的思考,生怕自己想出来的得不到高分,所有的都是标准化答案,千篇一律。
  这个问题,其实老师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老师有成绩考核的压力,所以教的内容就只能局限于教学大纲之内,不敢有自己的开拓性教学,否则不但会白教了,还会砸了自己的饭碗。可悲,可叹,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就这么被同化了、压制了,长大之后,就成了麻木而无自己思想的人。
  “唯分数论”就是我国目前教育体制最突出的特点,究其弊端可列举以下种种。
  1.人脑思维的僵化
  人脑思维的僵化也就是思维标准化,它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也是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标准化试题,标准化作答,超出标准化答案就拿不到高分,这样的思维方式已经使我们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竭,满脑子装的全是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对待事物。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就是最好的例证,好像我们读的十几年书就是为了这一次考试,因一次高考的失利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2.学的东西用不上,用的东西学不了
  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
  我们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背诵式的,关于学习的收获似乎连老师都很少提及,这其实很可悲,我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我们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填鸭式的。不断的题海战术,已经使得我们无法思考,无法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反而会对学习、对学校产生厌恶,这真是适得其反。
  笔者认为体验式、发现式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学习的知识是充满活力的,这样的学习才是主动的。我国早期的私塾教育以及西方的一些教育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记住,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为了考试过关!
  3.想象力的短路和断路
  想象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心理学上认为,聚合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不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它主张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答案。我们的应试教育却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思路往往是单一的、确定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日益下降,也不愿去探寻其他的解题方法,不会从新的方面解读问题,从而逐渐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步发展,互为补充,二者并不会相互排斥,互为冲突。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结合,才能推陈出新,有所创造。
  而我们的教育,导致了想象力不是短路就是断路,想象的电力无法流通,人脑也就死机了。
  4.创造力遭到盲目殴打
  创造力一向被我们认为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科学家才具有的特殊能力,普通人这辈子恐怕永远都不会有。其实创造力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发掘和利用,它是多元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见,创新能力人人皆有,就看你用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教育正是因为缺乏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开创,反之夸大了对一些学术权威的盲目崇拜,使得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信,只会随大溜儿,不会独辟蹊径,也就更加无法开发自身的创造力了。
  这些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看国外的教育有什么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育体制呢?
  1.合作学习和过程学习
  国外提倡“合作学习”,但不排斥独立学习、竞争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如记住了什么,记住了多少,而且他们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例如国外注重课堂学习知识之外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术模型或者是运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论证。相对于国内的应试教育,国外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活学活用,鼓励创新。
  2.重视自信心的培养
  在国外的学校里,老师会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不具体的表扬和批评。老师的教学和测试,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获得了提升,相反,具体的成绩则是次要的。教师努力让学生培养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且不断地肯定他,使得学生拥有不断向上攀登的成就感。其次是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能够理解和允许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而且也鼓励学生敢于提不同意见。
  3.对权利、责任、义务的重视
  每个学生都知道他们享有的权利,谁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就是违法,就可以起诉,法制意识非常明确,较少有逆来顺受、毫无个性的特质。但在强调权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责任和义务,保障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责任。这也许就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所在,这是他们从小根深蒂固的思想理念。
  经过三十几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随着现在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者也已逐渐认识到原有的不足。现如今不少高校已不再一味地依高分取才,而是在高考前即根据学校老师的各方面评价推荐入学,也有不少高校效仿国外的两年国内学校学分制学习加两年国外学校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大学教育。这些方面的改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创造的希望,在未来的“90后”、21世纪的新生代中,中国创造就是他们的重任,我们也相信他们有这样的能力去胜任。
  创业成功第三要素:动手和实践
  我想说的是,经过研究,我发现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高于文科专业的学生。
  据笔者统计,在已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中的469位高管中,学习理工科的人数达到342人,占总人数的72.92%,而文科和商科类专业毕业的高管占27.08%。
  从中小板创业成功的案例来看,学科背景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特征,理工科案例占到总数的77%,文科案例占到23%。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理工科学生在校动手机会较多,实践机会较多,相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一些,非理工科毕业生相对来说纸上谈兵的机会多一些。而创业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要亲身、亲自、亲手去做项目、谈生意、管理企业,等等。
创业成功第三要素研究:学科背景
  理工科和文科创业谁厉害?
  文科生与理科生所关注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造成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理科生可能更擅长逻辑思维,文科生往往比较感性,这些学科造就的差异就会导致创业者的差异。思维理性和逻辑性强是理科生的最大优势,这是理科生在创业的时候相比文科生具备的第一个优势。理科生思维理性、逻辑性强,在涉及创业领域选择的时候更容易选择对口专业,同时理科生在学校时就容易获得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在获得第一桶金方面更具竞争力。
  文科生创业的优势在于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同时文科生接触的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通常而言,文科生创业项目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同时,文科生更有艺术想象力,在从事广告、策划、影视媒体等方面比理科生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文科生的优势。
  大学里有句顺口溜:“理工理工,搞完物理搞化工;文科文科,多读文学不挂科。”虽然事实未必如此,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学科的侧重点确实不一样。
创业成功第四要素研究:工作经验
  我想说的是:创业之前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创业者。
  在中小板成功创业者中,从创业前的工作年限来看,仅有3%的成功创业者拥有低于5年的工作经验,14%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有5~9年的工作经验,约26%的创业者拥有10~14年的工作经验,约13%的创业者拥有15~19年的工作经验,16%的创业者拥有20~24年的工作经验,约10%的创业者拥有超过25年工作经验,另外还有18%的案例无法获得创业者工作经验的数据。因此,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创业成功所需的积累并不为过。创业者通过创业前的工作经验,积累各种创业要素,包括管理、技术、资金等,对创业成功大有裨益。
  工作经验和专长也是创业成功的特征之一。创业者创业之前的工作经验、行业经验对创业成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之前的行业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会直接影响日后创业时候的行业选择,也同时能令创业者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到许多有用的经营管理方式,有时候这些管理经验又是特别针对某个行业的,所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创业之前的工作经历所建立起来的人脉对日后的创业也有帮助,特别是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能够让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迅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高科技行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将与创业项目直接相关,高科技行业要求创业者必须具有与行业相关的专长,才能对所创业的行业、技术、市场有所了解,这样更加容易水到渠成,获得成功。
  工作经验真的那么重要吗?
  真的!
  根据贝克曼(Beckman)的研究成果,关于创业成功的大量案例已经表明,由于在企业初创阶段创业者的人脉和能力嵌入在创业者的先前工作经验中,并且这些经验通过员工流动转移给新企业,创业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初始战略、结构、行动和绩效。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在侏罗纪时代,小恐龙长大后,需自立门户,脱离母亲怀抱,虽然跟随母亲学习了足够的经验,但是否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另一个成功的母亲,孕育并保护自己的下一代,就需要自己的能力和眼光,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在创业者先前工作经验的时间长短方面,各个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本书的观点:
  布鲁德尔(Bruderl)等发现创业者创业前的工作经验这个变量与巴伐利亚地区的新企业死亡率呈现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企业持续经营时间与创业者创业之前的工作经验成反比,而该学者后来的研究则表明这个变量对成长并无统计上的显著影响。
  阿尔穆斯(Almus)等在对原联邦德国的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中强调指出,创业者在创业时没有专业经验会对成长具有负向(虽然统计上不显著)影响,而且极不利于非创新型企业。
  在先前工作经验与当前创业企业所处行业的一致性方面有如下研究:
  布鲁德尔等的研究表明,如果创业者在新企业所处的行业中拥有工作经验,那么新企业的失败率是显著较低的。
  西格尔(Siegel)等对大约1
600家宾夕法尼亚州的新企业的研究发现,创业团队是否拥有在新企业所处行业的工作经验是区分高成长和低成长的唯一因素。
  希梅诺(Gimeno)等强调指出,当新企业与创业者先前工作企业在顾客、供应商和产品/服务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似性时,会有利于新企业取得较好绩效。
  库珀(Cooper)和布鲁诺(Bruno)等考察了位于旧金山的新技术企业,他们发现,与失败的新企业相比,高成长企业更可能是由那些来自与新企业相同产业的创业者所创建的。
  大量最新的研究则认为,早期的资源禀赋为新企业建立起长期强大的竞争力,设定了一条正确、失败率低、难以改变的路径。
  为什么海归回国创业更容易成功?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致微格(Zweig)在他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66个海归企业家当中,27人(41%)拥有博士学位,而44人(67%)拥有自己的公司。也就是说海归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这是有助于海归回国创业成功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是目前政府鼓励海归回国创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IT和通讯等高科技领域。这些领域通常都是国内外存在较大技术水平差异的行业,国外的技术水平高,海归们的见识和学习水平自然比在国内的竞争者高,而政府、其他投资者也更加认可海归们的眼界和能力。所以,海归在国内外差距较大的高科技领域里创业独具优势,有着本土企业家难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根据北京市政府对海归创业的统计,2005年在北京创业园中创业的865家企业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就占了752家,比例高达87%。这些回国创业的海归人士一般都有5年左右的海外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海归创业成功大有益处。
  大学生创业该不该?
  大学生创业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事实,然而,从它开始出现的那一天起,社会各界就一直争论不休。表示称许、鼓励者希望大学生多创业,反正也是要找工作,不如自己给自己创个工作,还能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批评、反对者则认为大学生应该好好读书,专心于学习;当然,还有第三种态度,他们不反对也不支持,持观望态度,用一双麻木的眼睛在那看着。
  那大学生到底适不适合创业?
  我们看到世界上诸多商业天才的起点也就是这个年龄:18岁的大一学生迈克·戴尔登记注册了戴尔电脑公司,开始投入到自装自销电脑的生意中;19岁的比尔·盖茨辍学后着手实践他那富有预见性的梦想,创立微软;20岁,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脸谱(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从哈佛大学辍学,成就“盖茨第二”的神话……
  读者或许会说,大学生创业应该值得鼓励啊,你看看戴尔、盖茨,看看乔布斯、马克,不是很成功吗?大学生很适合创业嘛!
  可惜,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着诸多成功的先例,但这些人的成功与成千上万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所说的是什么样的人创业更有可能成功,是指可能性!事实上,创业失败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
  人类总是只看到胜利者,却往往忽视了一个胜利者的脚下躺着的无数失败者。
  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经验,所谓的经验包括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中国的教育本身就有制约因素,中国大学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困在象牙塔中,因此大学生创业往往陷入一相情愿的境地,懵懵懂懂,只是异想天开般地想要成功。
  对于充满创业激情的大学生而言,工作并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工作并不是为了买房,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一切都是在为创业作准备!在你为现在的企业效力的时候,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做得尽心尽力,在为本职工作辛苦的时候实际也在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和社会人脉关系。
创业成功第五要素:三十而立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30~40岁的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创业板上市时公司高管的平均年龄为44岁,36~40岁、41~45岁、46~50岁三个年龄段的高管人数分别占22%、26%和22%,35岁以下高管仅占9%。
  从中小板的创业者年龄来看,案例中有46个创业者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年),占30%;有87个创业者出生于60年代(年),占57%,两者合计共占87%,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中小板创业企业家目前的年龄介于41岁至60岁之间。而70年代生人的成功案例也有11例,占7%;出生于40年代的企业家有10例,占6%。中小板企业创业者创业年龄统计结果为20岁创业的企业家占1%,21~29岁创业的企业家占14%,30~39岁创业的企业家占53%,40~49岁创业的企业家占23%,50岁以上创业的企业家占9%。由以上统计数据可见,76%的中小板企业创始人创业时的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约一半以上的创业者创业时的年龄为30~40岁(见图1)。
  图1中小板企业创业者创业年龄分布图
  另外,男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高于女性。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中仅有4.69%为女性。
  从中小板创业企业家的性别来看,笔者统计的159个成功案例中,女性创始人仅有5例,约3%,也就是说97%的企业创始人均为男性。
  创业成功第五要素研究:创业年龄
  创业年龄和创业时间的选择对创业者也至关重要,与创业年龄直接有关的是创业者的行业经验的积累,而创业时间则是对创业时点的选择,过早过晚创业都将与成功失之交臂。
  创业的年龄要求是四个字:恰到好处。
  下面就看看创业年龄的统计吧!相信你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各国创业年龄统计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3)》显示,2003年我国参与创业活动的人员年龄集中在25~44岁之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5)》显示我国创业活动最多的年龄段在25~34岁,两者相比显示中国的创业年龄的中间位置在30~35岁,并且近几年有创业年龄年轻化的趋势。
  美国伊文·马里恩·考夫曼基金会、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共同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科技公司创始人在开始创业时,平均年龄为39岁。
  该报告对1995年到2005年所创立的美国科技公司创始人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其他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科技公司创始人在创建公司时,平均年龄其实高达39岁,仅1%的创建者年龄为10~20岁。此外,50多岁的创始人数量为20多岁创始人数量的2倍。
  该调查结果还显示,多数创业者在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后,通常会于13年内创建自己的科技公司,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时间则相应会延长至21年。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博士学位获得者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技术研究,然后再创建科技公司。
  根据日本专门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融资的政府金融机构——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下属的综合研究所1998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创业者创业时的平均年龄为40.9岁,比1995年调查时的平均创业年龄41.7岁减少了0.8岁;开始创业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49岁,60岁以上开始创业的情况很少。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日本社会的创业年龄基本保持稳定
  根据上述公开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创业者的平均创业年龄最大,而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年龄最小,同时创业年龄更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总体而言,这些调查统计的创业者平均创业年龄都在30岁以上。
  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呢?那你是不是现在就想创业呢?还是觉得为时过早,或者为时已晚。相信你自己心中有个判断,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和把握,年轻创业成功和年老创业成功的人都有,拘泥于资料也许会禁锢你的思维,我们的资料只是给你一个提示而已。
  创业成功第六要素:家好万事牛
  我想说的是:家庭背景也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创业成功第六要素研究: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的“硬”和“软”因素
  创业成功与家庭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并没有绝对的联系,不能说某种环境成长的人适合创业,某种环境成长的人不适合创业,任何环境下成长的人都有可能创业成功。家庭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肖勒汉默和古里洛夫(Schollhammer &
Kuriloff,1979)两位学者研究指出,创业企业家一般来自中等或者中下的家庭。
  佐藤健一(Takeru
One,1992)等人对日本和美国硅谷的创业企业家的差别进行了研究,家庭环境对日本的创业者具有重大影响。而对美国创业者,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很小。我国台湾学者的研究结果则反映中等或者中下家庭的孩子会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和创业企业家精神。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对于中等家庭,特别是中下家庭的创业者而言,家庭所能给予的物质基础有限,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具备创业的原始动机。并且,由于创业者的机会成本较低,所以创业的动机更强。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通俗点说,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己不努力赚钱,全家吃什么?要赚大钱,要改变全家的命运,最好的方式,就是成功创业。而对于中等以上家庭,统计中有可能存在偏差,特别是对于有企业的家族而言,通常家族企业都会交由下一代来继承,所以实际上这部分人已经通过继承家族企业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业”了,二次创业的使命是改变企业的格局,将企业发扬光大,成为新行业的领头羊等等,这也就是江湖中传说的“创二代”。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常常沿袭“学而优则仕”之道,大多数人趋向于四平八稳的行为取向,提倡三思而后行,缺少冒险意识。只有极少数家庭的父母能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不确定性,有能力支持孩子进行创业尝试,同时又能适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指导。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背景对于大学生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家庭背景对于创业者的支持又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能提供大量的财产支持,有的家庭能争取到大量的政府支持,有的家庭只能给予大量的精神支持(事实上,有许多保守的家庭,给创业者的,往往是精神反对,认为创业风险大,不如考公务员,不如当老师、当医生等等)。不管哪种支持,对于创业者都有一定的好处,但并非有了家庭支持,就能成功。
  当然现实中也有许多例外的案例,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家庭背景特征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并非绝对。
  以我们熟知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为例,根据公开资料,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是南下干部,马陈术生于1940年,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经济师,曾担任交通部海南八所港务局会计、统计员、计划科科长、副局长,深圳市航运总公司计财部经理、总经理,深圳市盐田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被选为盐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现已退休。可以说马化腾的家庭背景已经相当优越了,而这并不阻挡马化腾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成功创业者。根据日收盘时计算,其香港上市公司腾讯控股(700.HK)市值达到2
760亿港元。
  因此,有关家庭背景影响因素的直接反映是家庭条件,这些信息我们是可以从公开信息中获得的,这是“硬”信息。但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取向则属于“软”信息。家长是鼓励孩子外出闯荡,还是希望孩子待在家里,这些数据是很难统计的。因此,这些情况实际上增加了我们分析家庭背景要素对创业者影响时的困难,我们所能够获取的信息主要还是家庭经济背景这种外在信息,而造就创业者的也许是“软”因素,或者同时“软”“硬”兼有。
创业成功因素的方程式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有大学文凭的创业者究竟比非大学毕业的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高出多少?或者,清华的高才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高出多少?再或者,如果我现在是高管,选择创业,我的成功几率比非高管能高多少?
  本章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统计分析。
  首先,成功的定义比较难设定,有些人认为能够当上高管做一个高级的金领就是成功,但本书定义的成功是让公司上市或创办企业的规模能够堪比一个上市公司。
  我们选取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与中国内地股市上市的783家上市公司的成功者(有些公司有多个创始人),按照创始人文理科、院校、学历、专业、行业背景、是否高管、资金、是否留学、创业次数等背景变量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
  统计学上的自由度是指当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的参数时,样本中独立或能自由变化的资料的个数,称为该统计量的自由度。这里我们指的是这11个成功关键的素质。
  对此模型,我们做了简单的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是用途很广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是测定实测值与理论值间符合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如发现实测值与理论值有差异时,就需确定该差异是由于随机抽样误差还是由于理论假说有问题而引起的。通常首先建立无效假说,即认为观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异是由于随机误差所致;再确定由于随机误差而导致该特定差异的概率;最后根据该概率作出相应的结论,如该概率大于某特定概率标准(显著水准,统计学上一般定为0.05),则认为无效假设成立,即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异是由于随机误差引起的,进而得出实测值与理论值相符合的结论。在这里,读者只需要明白,该检测是为了测试我们选定的这11个变量对成功是否有效即可,这只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测试方法。
  方法就是,卡方先假设H0,以上的这些影响成功的我们自己设定的变量无法影响成功。然后看看我们能不能推翻我们的假设。统计输出显示,我们可以推翻开始的变量没有意义的假设,只冒小于0.01%的风险。换句话说,在99.99%的情况下,我们的变量都是可以影响成功的。
  具体的分析方法是,我们采用对这8
000多个数据点进行对数回归分析并做了一些修改,这样我们得出的方程就是,这11个关键的变量是如何影响成功概率的。
  当然,中国的创业者何止我们统计的这783个,创业成功者也远不止这个数字,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我们的分析进一步拓展,公开资料实在是太少。而且我们也考虑到仅仅对上市成功者统计的方式有数据挖掘的嫌疑(因为没有加入失败案例),所以对模型的一些参数进行了统计调整。
  虽然如此,我们的模型也可以给本篇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方程式:
  成功概率=1/{1 +
exp[-(-0.404+0.398&理工科-1+0.010&文科-1+1.215&清华-1+1.384&北大-1+1.241&学历-1+0.256&专业是否对口-1+0.346&行业背景与创业公司是否一样-1+1.353&创业前是否为高管-1+0.950&创业是否自有资金-1+0.105&是否留学-1+0.562&创业次数-1)]}
  我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本方程式对成功的定义是指“让公司上市或创办企业的规模能够堪比一个上市公司”即为成功。因为我们不可能对全国500万家私企的创始人数据进行筛选分析,这不但做不到,从统计上讲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做到上市是一个很大的成功,可以说是人生成功的巅峰。这个标准是很高的,而且这些成功者本身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所以对我们统计的上市民企的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得到这么一个成功的方程式。
  这个方程式也很好用,把等号右边的方程式放到Excel里,并根据你个人的情况进行输入,比如你是理科毕业生,就用1替换理工科这个关键变量,依此类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为了保留每一个关键字段,字段的变量有些是相包含的。在统计上一般都会导致多重共线性,所以在输入的时候需要注意,比如你是理工科背景的,就需要将理工科关键变量赋值为1,文科这个变量的赋值为0,而且学历这里需要赋值为1。因为如果你是理工科,自然也是大学毕业了。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有位创业者,清华,大学本科,理工科毕业,专业对口,公司的主营业务与专业也对口,没做过高管,创业资金是借来的,从来没有创过业,也未留过学。
  那么我们就在方程式中代入这些变量:
  成功概率
  =1/{1+exp[-(-0.404+0.398&1-1+0.010&0-1+1.215&1-1+1.384&0-1+1.241&1-1+0.256&1-1+0.346&1-1+1.353&0-1+0.950&0-1+0.105&0-1+0.562&0-1)]}
  我们得出,0.000353,也就是万分之3.53的机会,这个创业者可能获得成功。当然我们定义的成功是把公司做大到一定的规模,所以这个比率并不算过分。
  因为我们定义成功的条件过于苛刻,这个比例对许多人来说太小,有人会说,难道我满足了这么多可能成功的条件才有万分之几的成功概率吗?万里挑一,对某些保守的人来说,还不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尝试把样本放大,把门槛降低,不说做到上市才是成功,做到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就算成功,那么这个比率能有多高?
  我们查了《中国统计年鉴》,全国规模(限额)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约46.95万个,占规模(限额)以上企业总数的73.9%,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中值数425.2万个)的11.04%,占企业法人总数(495.9万个)的9.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323
697个(仅计入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6%。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规模以上企业指的是:
  (1)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气水生产供应业等3个行业;
  (2)有资质的建筑业,包括总承包资质和专业承包资质;
  (3)限额以上的批发(2 000万元以上)零售(500万元以上)业企业;
  (4)限额以上的住宿餐饮业(200万元以上)企业。
  对读者来讲,不必对这个定义过于纠结,因为规模对不同行业略有差别,只要大致了解,企业年收入超过500万元就算有规模就可以了。这样的企业总共有32万家,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创业企业达到规模以上,你就在这32万家里面,也可以定义为你成功了。
  这个成功的定义就宽泛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规模以上企业每年都在增加,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规模以上私营企业245
850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6
113个)的58%,可以看出,仅一年时间,中国的规模以上私企就增加了8万多个,不能不说这是创业的力量。
  当然,随之而来的上市私企也会相应增加,而不仅仅是本文统计的783家,但在本书写作的时候,我们就用32万家这个数据即可。
  783家占到32万家0.24%
(783/323697),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定义成功为创建一个规模以上企业,那么我们的成功比例是要相应增加的,具体增加多少,要用我们公式中的数值除以这个0.24%。
  举例说明,还是刚才那位创业者,按开始的创建上市公司的定义,得到万分之3.53的机会,我们用这个数(概率)除以0.24%,得到14.71%,这个数据就是说如果您定义成功为创建一个规模以上企业,那么您的成功概率可能为14.71%,超过十分之一的机会了。
  我还是要强调,此方程式本身受制于样本,对某位创业者最终的成功概率预测并不会完全准确,但此方程式本身就是想对成功的概率及其影响的因素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使读者明白,其实成功并不神秘,并非不可预测,对群体来讲,某一类人成功概率就是稍大一些,某一类人就是少一些。有人常常拿比尔·盖茨等富豪并没有完成大学学业就攀上全球首富这种特别的案例来说明成功也可以不上大学,不完成学业。但个案不能代表全部,迷失某一项特质对成功都是有影响的。
  那么具体每一项特质对成功的影响有多大呢?下面我们来教各位更灵活地运用此方程式。
  你也可以自己试一试。
  但对于我们的创业者来说,可能更希望知道,比如说如果我再等几年做了高管以后再去创业,能够增加我多少创业的成功概率。
  我们将上面公式中的高管这一变量赋值为1。即
  成功概率=1/{1+exp[-(-0.404+0.398&1-1+0.010&0-1+1.215&1-1+1.384&0-1+1.241&1-1+0.256&1-1+0.346&1-1+1.353&1-1+0.950&0-1+0.105&0-1+0.562&0-1)]}
  我们得出,0.001365,即万分之13.65,再除以0.24%, 得到56.88%,
这比我们之前的14.71%高出了2.8倍,成功的概率高出了接近3倍!这个结果很惊人,为什么会高出这么多?事实会这样吗?如果你在这个行业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做了高管,那么你的人脉会更广,对行业发展的方向与不足都会有更好的了解,一个二十几岁大学毕业就创业的人很难一次成功,没有人脉、资金、社会经验,相比之下都要比做了高管后的创业者落后一筹。所以说,这个结果是很正常的。那么通过我们的方程式,成功概率差了接近3倍。
  下一个问题:失败对创业者会有影响吗?
  当然,但我们对成功企业家的研究发现,许多创业者都至少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这些经历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如果创业者能够正确看待这种失败,对日后的创业成功会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比如说,还是之前这位创业者,他毕业之后就开始了创业,失败了两次,那么从这两次失败的过程中,他的经验能得到增加,为人更加老练,眼光更加独到,那么他的创业成功几率会增加多少呢?
  同样,我们代入数据,把创业次数赋值为2。得到
  成功概率=1/{1+exp[-(-0.404+0.398&1-1+0.010&0-1+1.215&1-1+1.384&0-1+1.241&1-1+0.256&1-1+0.346&1-1+1.353&0-1+0.950&0-1+0.105&0-1+0.562&2-1)]}
  得出0.001086,即万分之10.86,除以0.24%得到45.25%,相比14.71%,成功几率增加了2倍。不要惧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此方程式只对11项特质做了统计,因为受限于样本,其实读者可以用此方法加入更多的特质进行统计,分析哪项特质更影响成功,更不可或缺。
  当然,这个模型远远达不到成熟,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它可以给我们创业者一个直观的观测和判断,具体创业者可以通过提高哪些素质来获得成功。世界上没有100%准确的成功方程式,我们今天做了一些小的尝试,就是要告诉创业者,在决定只身创业的时候,哪些特质可能会帮助你成功,比如说深造、留学,创业失败对你下一次的创业可能有多大的助益。
  当然,对群体的统计不能代表个体。创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懈的努力加上科学的方法才是不败之本。
创业企业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创业企业家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如何选择创业,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们有什么样的家庭?
  从本章开始,笔者将对国内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以及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进行创业企业家特质的深度分析。我们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主要是将创业企业家的创业成功特征按照教育程度、学科背景、工作经验与专长、创业年龄、性别、创业持续时间、家庭背景等进行划分,对样本中的成功案例进行统计。
什么是创业?什么是企业家?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创业?
创业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发现和捕获机会并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找机会满足别人的需求,从而获得相应的价值。创业必须贡献时间和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
  企业家又是什么?企业家与管理者不同,前者更看重市场机会,后者更看重已有的资源。企业家首先要有眼光,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潜在的市场机会;其次要敢于承担风险,包括财务上的、时间上的、精神上的以及社会的风险;最后要有组织能力,即把潜在的市场机会变为利润时,需要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组织。
  让我们来看一看古典经济学家的企业家理论吧!
  重商主义者理查德·坎特伦( Richard Cantillon,
1730)的企业家概念是:“任何种类的自我雇用的人,只要一个人不是受雇于他人或为工资而工作,他就是一个企业家。”“企业家阶层与雇用人员阶层的关键区别在于,企业家生活在不确定的状况下,他们今天以确定的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但未来的销售价格却是不确定的。”
  古典经济学家J. B. 萨伊( Jean Baptiste Say,
)认为:“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食利性质的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毋宁说是企业家在指挥生产和财富的分配。”“企业家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枢纽。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直接的劳动、土地和资本,而是这三种要素提供的效用,正是企业家把它们结合起来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1910)认为:“企业家是创造性的破坏者,作为社会经济创新者的企业家不同于投机家和发明家。企业家所从事的,不是囤积任何种类的商品,不是创造前所未有的生产方法,而是以不同的方式运用现有的生产方法,以更恰当的方式、更有利的方式运用现有的方法。他们实现了新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
  什么是创业企业家?
  《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对创业企业家的定义为:经济事业之组织者,特别是组织、管理企业并承担风险的人。在不同的学科中,学者对创业企业家的定义也有所区别,从经济学家角度来看,创业企业家是指能够结合各项资源加以利用,如土地、劳动力及其他资产,以提高其附加值来创造利润,并且能引起某些改变与创新的人。
  卡兰德等(Carland et
al.,1984)认为,创业企业家是以利润和成长为目标设立、管理一个新事业的个人。创业企业家能将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到生产力较高及产出较高的地方。
  布洛克豪斯
(Brockhaus,1981)认为创业企业家是一个有愿景、会利用机会、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愿意承担起一项新事业,组织经营团队,筹措所需资金,并承担全部或者大部分风险。
  内尔森(Nelson,1986)认为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能否成为成功创业企业家的关键,其他条件还包括运气、时机和毅力。
  博文和西斯理希(Bowen &
Hisrich,1986)认为创业是一种投入努力与时间的开创事业的过程,必须冒财务、心理及社会风险,最后得到金钱报酬与个人的满足感。
  可泽纳尔(Kirzner,1973)认为创业企业家是能够辨识市场不均衡所带来的机会,采取行动从中牟利,并且能够正确地预期下次不均衡将在何时何地发生的人。
  熊彼特(1934)从创新、创造性破坏、新组合角度认为,与其说创业企业家是不断建立均衡,倒不如说是不断打破现存均衡进行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卡森(1982)从市场信息不完全及交易成本角度认为创业企业家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能力高于他人,而信息是稀缺的,创业企业家通过建立企业开发这些信息就能够获得垄断利润。
  结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创业企业家的基本内涵包括:创业企业家是以利润和成长为目标,具有冒险的创业精神,愿意承担财务、心理风险,善于发掘机会,组织资源,建立及创立新企业并加以管理的人。
  事实上,创业企业家最重要的,是拥有创业精神。
  什么是创业精神?
  米勒(Miller,1983)指出,如果个体表现出创新、承担责任和主动进取的行为,那么他就具有创业精神。
  夏尔马和克里斯曼(Sharma &
Chrisman,1999)总结创业精神为包含现有组织内外创立的新组织、更新及创新活动,是个体以个人力量,在个人愿景引导下,从事创新活动,并进而创造一个新事业。
  斯蒂文森(Stevenson,1990)认为创业精神是指一种追求机会的行为,这些机会还不存在于目前资源应用的范围,但未来可能创造资源应用的新价值。
  罗伯特(Roberts,1999)认为创业精神是促成新事业形成、发展和成长的原动力。
  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就是从无到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
  什么是创业团队?
  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创始人也许不止一个,而是一个团队。所以,我们必须对整个创业团队进行考察和研究。当然,对创业团队的考察不只是简单地对每个人考察然后汇总,团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更容易让创业者们取长补短。
  在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对创业团队的系统研究。如罗伯特·里奇(Robert
Reich,1987)在《团队英雄》的一篇论文中所阐述的,“经济的成功来自于具有天分、热情和共识的团队所创造,而非透过个人英雄创业家的迷思”。一般认为,创业团队比个人创业家更能解释创业绩效。
  卡姆等人(Kamm)和努理克(Nurick,1990)对创业团队作了以下的定义:“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参与创立的过程,并投入相同比例的资金。”
  这个定义局限了创业者的贡献只有金钱,而创业平等的条件非金钱莫属,所以定义为投入“相同比例的资金”,但这个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最终的创业成功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靠智力资本来推动,金钱所扮演的角色从独一无二变成重要因素的一部分。
  恩斯利和班克斯(Ensley & Banks,1992)以及伽特讷(Gartner)
等人(1994)延伸了卡姆等人和努理克的定义,将创业团队定义为“包含了对策略选择有直接影响的个人”,也就是说董事会尤其是占有一定股权的创业投资者皆包含在这个定义之中。
  这就包括了智力资本的因素,创业者的贡献包括专利、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所以有的团队里面即使某位成员未拿出金钱,但是他可以直接对公司的策略产生影响,从而成为创业团队的一员。
  布如诺(Bruno)和泰比基(Tyebjee)研究认为:
  (1)大部分创业团队在某些重要的职能领域上严重欠缺经验,尤其是欠缺财务方面的技能。
  创业实际上是发现市场并建立团队占领市场的过程,这个市场可能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者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在这个发现市场的过程中,一般较有眼光的都是在这个领域比较资深的人,他们工作经验很多,了解行业的特点与稀缺,最终开始创业之旅。所以创业者的技能一般都以专业性为主,财务方面并没有特殊要求。即使是现在,创业初期资金一般都是捉襟见肘,所以对财务技能没有迫切要求。但财务恰恰又是十分重要的,产品研发的投入,生产成本的控制,库存的处理等都涉及专业的财务知识。所以欠缺财务知识的创业者,对最终的成功有不利的影响。
  (2)对工程方面很有经验,对于行销方面的技能较有经验。
  (3)一般是2~4人的团队组合。
  卡姆等人(Kamm)和努理克(Nurick,1990)认为:
  创业团队对于研究者和创业家的重要性在于创业团队的普及性以及它对公司创业绩效的影响。
  创业团队普及性的相关研究
  欧博梅尔(Obermayer,1980)对波士顿、旧金山和密尔瓦基等地区的33家成功的高科技公司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其中有23家公司是以创业团队的方式创业的。
  体克(Teach)和施瓦茨(Schwartz,1986)对237家个人计算机软件创业者所做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8个个案是属于个人创业者的形式,超过三分之二的厂商有两个或多个合伙人。
  创业团队对公司创业绩效的相关影响研究
  库珀(Cooper)和布鲁诺(Bruno,1977)发现80%的高成长企业大多以两人以上的创业团队创业,而无法继续生存的企业则较少以团队的方式创业。
  提姆斯(Timmons,1979)观察到个人创业家很难建立每年百万营业额的新创企业。欧博梅尔(Obermayer,1980)发现在他的研究样本中,10个个人创业企业中只有3个能够达到每年600万元以上营业额,然而在23家以创业团队创业的企业中有16家企业达到上述成长规模。
  1988年《风险投资》杂志对100家首次公开上市(IPO)前三年表现最好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56%是创业团队创业,且团队成员都还在,其余44%的企业不是由个人创业就是只剩下一个团队成员,统计的T检验发现创业团队比非团队创业更易成功,包括股价表现,尽管在营业收入、净利润方面并未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准。
  我们前面提到理工科毕业生创业成功可能性大一些。其实文科毕业生在组建创业团队的时候也可以加入理工科的毕业生形成互补,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者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