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余县王启桂赣州市大余县失地优惠证可以用在公司税务优惠吗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 ( 年)大余县是国家认定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加快转型,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7?38 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 型规划的指导意见》 (发改办东北? 号) 、 《江西省人民政 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意见的 通知》 (赣府厅字?2011?68 号) ,结合《大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大余县转 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
年,近期为
年,中期为
年。 一、转型背景 大余县地处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带--南岭成矿带东段,盛产黑钨, 并以质量好、品位高而著称于世,在我国矿业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 的篇章。但是,随着资源逐步枯竭,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 突出,大余县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迫切需要转型发展。 (一)现实挑战 1.矿产资源枯竭。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余县先后有西华山、下 垄、漂塘和荡坪等 4 个机械化中央直属企业,共开采钨精矿 37.6 万― 1 ― 吨,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 12.7%,为出口创汇、三年困难时期偿还外 债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现有 钨矿可开采利用仅剩 6.16 万吨,开采年限不足 10 年。随着国家对 矿产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中央驻县四大钨矿、县属地方国有钨矿相 继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钨矿采掘棚组数量从 350 家急剧减少到 100 家左右。 矿产品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 2007 年的 51.3% 降低至 2012 年的 36.3%,吃资源饭为特征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2.工业结构失衡。大余县 35 户规模企业中,以钨为主的资源型 企业 20 户,占规模企业总数的 57.1%。2012 年,规模以上钨采掘加 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4.08 亿元,利税 2.33 亿元,分别占全部规 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81.9%、79.8%。工业结构内部粗放型产业多,耗 能污染行业多,初级产品多,单体企业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十 分迫切。近年来,非矿产业在工业内部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规 模小、档次低和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突破。 3.县城建设滞后。大余县城群山环抱的地理格局,限制了县城 发展空间,盆地中可建设用地面积仅有 14 平方公里左右,建成区面 积仅 10.68 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规模仅 9.81 万人 (其中户籍人口 8.92 万人) 。县城面积小,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特别是受 2009 年“7.3 洪 灾”影响,灾后自建房多,无规划控制,高速公路出入口偏离县城。 县城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公共配套设施薄 弱,市容面貌老旧。 4.生态环境脆弱。长期的矿山开采,给大余县留下了严重的环 境污染问题。全县共有 5,595.9 万吨含重金属的废石和尾砂,淤积 堵塞河道 258 公里, 占用损毁土地 3.45 万亩, 污染影响农田林地 22.5 万亩。全县废弃矿山破坏的土地总面积约 15.1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2 ― 面积 221.51 平方公里。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大余县被国务院 列为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区域,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高达 4.72 万人,被确诊的矽肺病人累计 5,453 人,死亡比例达 88.8%。 5.民生压力突出。大余县人均教育支出 599 元,为全国平均水 平的 50%。有学校危房 10.6 万平方米,校舍缺口 2.27 万平方米。目 前有 22 个省级贫困村和 4.69 万贫困人口,有 21 个自然村、801 户 家庭不通电视,有 9 个自然村、2,408 户家庭不通电。全县无一所基 础设施完整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急救、住院等医疗设备配备不足。 全县棚户区涉及居民 4,254 户,改造费用高,地企矛盾突出。因钨 矿企业关停,缺少相关清偿政策,涉及职工的各项权益都由地方承 担,财政负担加重。 (二)综合优势 1.发挥政策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 发展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2007 年 12 月,国务院出台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2011 年 11 月, 大余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国家发改委、 省政府高度重视转型规划编制工作,相继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随着《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12?21 号)的出台,赣韶高速公路与在建的赣韶铁路穿越县境, 大余县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2011 年 2 月 8 日,赣州市 人民政府同意大余县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更加有利于以 城镇化拉动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规模大扩张。 2.发挥产业优势。依托丰富的钨矿资源,大余县形成了采选、 冶炼和加工为一体的钨及有色金属产业,在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方― 3 ― 面进行了初步探索。2012 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 72.16 亿元,同比 增长 10.6%;财政总收入完成 7.1 亿元,同比增长 12%。围绕建设全 省综合经济强县,大余县培育了以钨加工为核心的有色冶金、以羰 基铁粉为主导的新材料、以南安板鸭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以金边瑞 香为代表的花卉种植等优势产业,具备了产业转型的现实基础。依 托产业优势,争取中央和省政府政策配套支持,大余县积极探索出 未枯先转的新路子,为其他同类城市作出示范。 3.发挥生态优势。大余县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海拔在千米以上 山峰 26 座,森林覆盖率 74.4%,拥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二个省 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大余县持续提升绿色竞争力,有 7 个 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6 个村命名为生态村,还相继获得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江西 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县等称号,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园林 城市创造了宝贵的机遇。目前,全县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 49%,处 于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期。大余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极 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正在成为珠三角、 港澳地区休闲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 4 ― 图1-1 大余县在江西省区位图二、规划大纲 坚持以接续替代产业统领转型全局,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 业,以较小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由资源开采型向科技创 新型转变,由增长粗放型向发展集约型转变,由结构单一的工矿型 城市向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 5 ―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 牢牢把握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打造全省钨及 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 山水园林城市,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 兴赣”新步伐,将大余建设成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示范县。 (二)基本原则 1.发展为先。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建设 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培植电子信息、 食品药品和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2.创新为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转 型。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优化创新 环境,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进位赶超的体制机制。 3.生态为重。坚持生态恢复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构建资源 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转型中 推动绿色生产,谋求绿色崛起,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民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扩大就业再就业战略,提升社会保障和救助水 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转型的过程变成城乡居民生活更 加幸福的过程。― 6 ― (三)转型目标 1.总体目标 抓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建成县城人口 14 万、重点镇人口 5.5 万的山水园林小城市,努力实现 60%城镇化率, 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走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前列。通过转 型重点建设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高新材料两大接续产业基地,提 升规模效应、集聚作用和承载能力,接续产业达到新水平,发展方 式实现新突破。争取举办世界钨产业论坛,打造永久会址,建设永 续和谐幸福新大余。 2.阶段目标 ――近期(到 2015 年)目标是“基本转型” ,经济发展、社会民 生、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基本完成,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率达到 31.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 量下降 19%,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突出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失业 率控制在 4%以内,棚户区改造完成 30%。呈现物质生活富足、精神 生活充实、城乡文明提升的新气象,进入以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阶 段。 ――中期(到 2020 年)目标是“全面转型” ,实现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基本建成生态名县、旅游大县和工业强县。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实现 1-2 家企业上市,把大余县建成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 产业基地和钨原矿交易集散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单位 GDP 能耗、 水耗下降到全国和全省要求的水平,森林覆盖率增加到 78.5%,资源 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基本确立。生产、生活 环境更加安全和谐,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 7 ― 等,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表 1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主要指标预期指标 分项 全县生产总值 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重 主导资源采掘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经济 发展 的比重 R&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 耗 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 重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环境 整治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氨氮排放总量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重金属污染治理面积 棚户区改造完成率 民生 改善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财政民生支出比重 指标 单位 亿元 % % % % % 吨标准煤/ 万元 % % % 吨 吨 吨 吨 万平方米 % % 人 % % 2012 年 2015 年 72.16 6.23 11.42 33.9 0.52 23.27 0.143 9.7 ― 70.37 7.8 233.6 3.335 ― 100
67.5 114 ≥6.5 ≤10 36 ≥0.8 ≥25 2020 年 201 ≥8.4 ≤8 42 ≥1.6 ≥29市级下达的控制目标 ≥11 ≥70 ≥75 0 244 [61.67] [30] 100 逐年增加 逐年提高 逐年提高 ≥15 ≥80 ≥85 6 232 [161.76] [100] 100注:2015 年[ ]内为三年累计数,2020 年[ ]内为八年累计数。― 8 ― 三、产业结构转型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基础,也是推动整个转型 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转型要与国家政策充分衔接,科学定位,以 接续替代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重点培 育接续替代产业基地,兼顾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大余 县实际的产业结构转型之路。 (一)培育特色工业 1.建设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钨及有色金属产业是大 余县经济支柱,要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拉长增厚产业链,促进传统 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到 2015年,钨产业深 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到2020年,实 现1-2家企业上市,把大余县建成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和钨 原矿交易集散地,争取举办世界钨产业论坛,并打造永久会址。 2.打造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把高新 材料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钨为原材料培育接续产业,占领高新材 料产业制高点,争取在转型中获得行业主导权,赢得长远发展的支 撑力。重点支持悦安超细金属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引进上下游和配套关联企业,创建省级高新材料产业园。到 2015 年 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0 亿元,工业增加值 5.5 亿元,争 取有 1 家企业上市,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到 2020 年,实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 60 亿元。 3.培植电子信息、食品药品和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 企业,重点发展壮大以 LED 器件及应用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 聚区,以南安板鸭、肿瘤冻干粉针等产品为主的食品药品产业集聚― 9 ― 区。规划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推动沿海精细化工产业落地并形 成规模。通过专业园区形成整体品牌,推进优势产业的基地化和高 端化,实现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和发展提速。到 2015 年,三大产业 集聚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5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7 亿 元;到 2020 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70 亿元。专栏 1:钨产业科技创新工程 1、建立大余钨产业研究院。实施科研团队引进计划,积极推动“院士经济”和 “博士产业” 。针对钨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从整体上提高钨产业研发能力。 重点开发以钨为主要成份的合金材料及其制成品,包括凿岩工具以及硬质合金切削 刀具、结构件和型材等。 2、建设国家级钨产业科技园。按产业化运作思路,整合现有的 21 家钨矿采掘 企业、76 家矿产品加工企业和 24 家钨精矿加工企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承载 力,建成一个集“钨技术交易市场” 、 “钨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钨产品会展 中心”的综合型园区。 3、建立钨产业专项基金。实施钨产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专项计划,鼓励科技人 才技术入股和专利入股,争取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转移创新成果,为钨产业升 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二)发展特色农业 1.扩大特色种植业比重。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对种植业 科学布局,实现从追求数量向注重品质的转变。 一是蔬菜。建设集 中连片的高标准商品蔬菜基地,满足县内及周边城市的蔬菜供应。 到 2015 年,全县蔬菜面积 10.35 万亩,其中高标准商品蔬菜面积 3 万亩。蔬菜总产量 16 万吨,总产值 2.32 亿元。二是脐橙。建设标 准化示范基地,推广规范化、集约化的无公害先进集成实用技术, 进一步扩大大余脐橙在长沙、苏州、宿迁、盐城和镇江等传统市场 的占有率。到 2015 年,全县脐橙种植面积 5.7 万亩,增加贮藏能力 2.4 万吨,实现果品精深加工率 20%。三是花卉苗木。以金边瑞香获― 10 ―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重点建设大型花卉苗木交易市场, 提高金边瑞香、红豆杉等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到 2015 年,全县花 卉苗木种植面积 3 万亩,开发或引进 10-20 个新品种。 2.推广生态养殖业模式。还原养殖业生态原貌,普及推广“粪 便送田头-沼气通农家-沼渣养植被”等多种循环利用模式。一是肉 鸭养殖。保护大余麻鸭这一本地良种,建设麻鸭良种扩繁场,选育 适应食品加工的品系加以推广。通过“公司 +合作社+农户”形式, 统一提供生产物资,统一购销出笼肉鸭。到 2015 年,肉鸭出笼 700 万羽,大余麻鸭种鸭数量 2 万羽。二是生猪养殖。建设生猪养殖中 心区,依托温氏、艾格菲和鑫业等企业,建设单个标准化大中型养 猪场。到 2015 年,生猪出栏 50 万头,能繁母猪存栏数 3 万头以上。 三是水产养殖。实行渔业生产补助政策,引导养殖户建设丰产养殖 示范区,对低产渔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到 2015 年,水产品产量 1.3 万吨,引进 5 个以上新品种,新增 1-2 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 3.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以服务粤港澳为目标,打造一批有影 响力的大余农产品知名品牌。着力提升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 业化水平,探索一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加强农业 多功能开发,让农业“接二连三” ,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大融 合。通过引导优质农产品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休闲观光农业长廊。 提高每亩土地产出率,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推广农业新品种、新 技术和新设备,向粮经结合、多品种混养、生态养殖和果林套种套 养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 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直营配送、 冷链物流、农超对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到 2015 年,争创― 11 ― 中国名牌农产品 1 个以上,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个以上。专栏 2:粤港澳农产品基地工程 1、花卉苗木产业。新建 1 万亩花木产业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以金边瑞 香、红豆杉为特色,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和品种多样的大型花卉苗木交易市 场。 2、生猪产业。新建生猪养殖中心区,依托温氏、艾格菲和鑫业等企业,建 设单个标准化大中型养猪场,拉长产业链,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 3、肉鸭产业。打造大余麻鸭特色品牌,建设麻鸭良种扩繁场,选育适应食 品加工的品系加以推广。 4、脐橙产业。以新城、池江、青龙和黄龙等乡镇为重点,引导农户流转宜 果山地,推广规范化、集约化和无公害化先进新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示范园 3 万亩。新建精深加工基地,提高贮藏保鲜能力。 5、农产品交易市场。面向粤港澳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打造区域性信 息交易平台与物流中心。(三)提升现代服务业 1.发挥旅游产业倍增效应。依托大余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 支持丫山-牡丹亭-梅关风景区升级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牡丹亭》 故事原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珠三角、港澳地区的休 闲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这一定位,以路串点,以路联景,打造“海 上丝绸之路”品牌,串联矿山公园、红色旅游文化带、生态养生度 假基地和民俗文化廊道四大特色项目,形成“山林+果园+茶园+ 听禅”产品模式。到 2015 年,实现年接待游客 150 万人次以上,旅 游总收入占全县 GDP 比重 11%以上。 2.建设现代物流重要枢纽。依托钨及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 发展现代物流,建设赣粤湘三省物流网络体系的重要枢纽,打造联 通全国的区域性现代化物流园区。围绕对接长珠闽发展战略,沿赣 韶高速公路和在建的赣韶铁路两侧,打造矿业、农产品两大物流板― 12 ― 块,培育壮大 1-2 家年货物吞吐量 10 万吨以上企业。引导企业把自 办物流剥离给第三方物流,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生产厂家和物流企 业互惠联动,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到 2015 年,物流产业 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 15%,对 GDP 的贡献率达 3%。 3.重视金融服务引领作用。金融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但 在大余县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制定金融促进政策,完善金融服务 体系,实现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积极争取金融主管部门支持,引 进县外金融机构入驻本县,争取恢复农业发展银行大余支行,扩大 信贷投入,储备金融资源。到 2015 年,争取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 总额突破 6 亿元,新设 2 家保险公司。加大宣传辅导力度,做好重 点拟上市企业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或 我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4.扶持中介服务跨越发展。培育中介市场,采取积极的税收、 财政和土地政策,填补中介服务空白。引进知识型决策咨询的智力 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规划设计新区和旅游线路。发展一批工业设 计、品牌推广和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 提供企业文化、产品开发、专利应用和高级人才猎头服务。扶持律 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资本运作、产 权交易、重组转制提供服务。5.引导生活性服务业提高质量。 把生活性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Z,加强房地产开发整体规划设计,体现高度和品味,适应建设 新型资源城市的转型要求,探索工业地产、商务地产和旅游地产等 多种商业地产品种。建设商贸流通特色街区,发展新型业态,向品 质商贸、现代商贸转型。提供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 13 ― 物业服务和社区公共服务,满足城乡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图3-1 大余县三省交界区位图四、城市转型战略 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突出县城对转型的带动作用。抓住赣南苏 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放大赣粤湘三省交界节点的区位优势,进 一步拉开县城框架,优化规划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宜居 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一)建设中心城区 1.做大县城规模。拓展空间布局,调整县城发展方向。到2015 年,力争建成城区人口 11.5万的小城市。 一是高起点规划。 以第四 次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拉开“一轴三区”城市框架。重点规划建 设城北新区,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区域发展辐射能力。 二是高 标准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规划建设新体育中心(体育馆)和 大余中学新校区等标志性建筑,启动一批示范性文明住宅小区,涵― 14 ― 养人文、自然和生态景观。三是高效能管理。按照三分建、七分管 的要求,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和制度化,提高全民参与城 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城中村改造,制止和打击违法违规 建设,营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图4-1 主城区空间结构图2.明确县城定位。依托火车站发展新区,以新区带动旧城、疏 解旧城和服务旧城。一是依托发展轴。以庾岭大道、323 国道为主脊 骨骼,形成自西南向东北的发展主轴。沿轴线平行布Z生活和生产 用地,串联县城各功能组团,逐步改变外溢式圈层发展模式。 二是 明确侧重点。城南产业区原有基础较好,侧重点为工业和仓储;中 部老城区延续城市肌理,侧重点为居住和商贸;城北新区发挥区位 优势,侧重点为居住、物流和公共服务。三是打造新亮点。谋划绿 色崛起,提高生活质量,再造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之城,建设山拥― 15 ― 水嵌的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珠三角、港澳地区 的休闲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 3.完善县城功能。从各类基础设施着手,实现完善功能与塑造 特色结合,扩张规模与提升质量结合,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结合。 一是完善路网设施。围绕新区重点推进路网建设,增设高速公路出 入口,密切新区与旧城之间联系。打通旧城断头路,拓宽改造路网 和桥梁,缓解章江南北联系不畅局面。 二是完善市政设施。实施供 水管网、天然气管网对接工程,改造排污、消防等管网设施,规范 管理公厕、垃圾箱和地下式垃圾转运站点等环卫设施,重点解决城 市亮化、棚户区改造和小街小巷整治等民生问题。 三是完善环境设 施。以水为带,在章江沿岸形成滨水线状景观廊道,创造充满活力 的独特滨水环境。以山为面,集中打造丫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 辟一批绿色森林公园,提高绿化涵养能力,构建山、水、林、人和 谐共融的现代都市区。专栏 3:县城避险搬迁工程 1、新区道路建设。启动新区路网工程,重点是庾岭大道、火车站站前广场和 323 国道县城段拓宽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增设赣韶高速公路大余县黄龙互通连接 线。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大余中学新校区,包括校舍、教学楼和实验楼, 以及建设县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建设一座三甲全国性职业 病治疗康复医院, 对采矿引起的矽肺病患者以及其他地方病、 职业病患者进行救治。(二)优化规划布局 1.人口向镇区集中。改善镇区整体环境,促进人口向镇区集聚。 一是扶持重点镇。依托区位优势,优先发展新城镇、池江镇和吉村 镇 3 个镇为经济强镇,总人口突破 5 万人。二是建设生态镇。以低 碳经济试点县为契机,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建设一― 16 ― 批生态乡镇。三是提升承载力。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道路 升级、安全饮水、广播电视和环境整治工程,县城供水、燃气和污 水处理设施向镇区延伸,提高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 2.居住向社区集中。调整农村居民点结构,探索镇村融合建社 区和联村整片建社区,改善农村分散、杂乱居住状况。 一是合理布 局。针对自然村散乱现状,科学规划村庄布局,适当整合规模较小 村和分散偏远村,实现迁村并点、迁村进镇和连线成片推进的总体 目标。二是政策引导。以棚户区改造、塌陷区搬迁为抓手,围绕新 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资金来源、拆迁复垦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形 成关联配套的政策措施。三是以点带面。以新城镇南丰村、水南村, 南安镇新安村,浮江乡竹木村和黄龙镇大合村为样本,完善社区公 共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全县农村 社区建设。 3.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中心。一是强化园区效应。整合资源, 有计划地收缩点状分布的乡镇园区,避免在产业定位上照抄照搬, 在产业培育上喜新厌旧,在产业选择上贪多求全,在产业格局上自 成体系。二是搭建重点平台。重点建设好大余工业园,提升规模效 应、集聚作用和承载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产出规模和 效益贡献,打造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和发展主动力。三是打造特色 乡镇。根据资源禀赋,培育一批综合型、工贸型、工矿与农林型和 生态旅游型城镇。其中综合型为中心城区和黄龙镇;工贸型为新城 镇、池江镇和青龙镇;工矿与农林型为左拔镇、樟斗镇和浮江乡; 生态旅游型为吉村镇、河洞乡和内良乡。― 17 ― 图 4-2 县域空间结构图(三)统筹城乡发展 1.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扩 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一是整合支农资金。各涉农部门资金 优先解决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高土地出让收益、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集中财力加快塌陷区、棚户 区和城中村改造。 二是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之机,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社会 资金投资三农的积极性。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 造,改善农村危房住户的居住环境。 2.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以城 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 一是 规划先行。加强县城规划与镇村规划的协调性,实现供水、供气、― 18 ― 供电、排污、通讯、防洪减灾和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的共建共享。 在规划上体现前瞻性,有计划地迁出风景区、水源保护地以及地质 灾害区内的现有村庄。二是突出重点。把改扩建农村公路作为转型 的助推器,实现县道达三级公路及以上标准,乡道达四级公路及以 上标准,通行政村公路满足农村客运条件。实施“三纵三横”干线 公路网布局,提高设施相对集中度和服务水平,防止重复建设和资 源浪费。 3.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是农村各项建设的重点与难 点,在转型过程中应解决突出问题,让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农村教育。实施教育园区建 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工程,保 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 疾少儿的就学问题。二是农村医疗。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 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乡村医生,完善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 村卫生的机制,巩固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 枢纽、以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三是农村文化。 创建特色文化新村,开发客家民间工艺项目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 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 到 2015 年, 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化和网络化。 五、生态环境整治 以转型为主线,坚持走绿色崛起道路,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打造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和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的宜居城市。― 19 ― (一)保护自然生态 1.治理章江水系。章江自西向东贯穿县境,境内支流 537 条, 干流总长 110 公里,流域面积 1,360.4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99%以上。一是完善水利设施。实施章江河道(大余段)综合治理, 采取疏浚河道、护砌险段和加固桥梁等措施,增加水库、塘坝的蓄 水能力和主要骨干河道的防洪防汛能力。按照河畅、岸绿和便民的 要求,推动生态自我修复,为全县人民提供健身、休闲和娱乐的场 所。 二是治理重金属污染。 围绕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专项整 治,采取环保疏浚、生产场地治理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重金属污 染物总量减排,解决章江及其支流含铅、砷、镉、汞和铬等水质问 题,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专栏 4:章江河道(大余段)治理工程 1、防洪防汛工程。章江县城段防洪工程按 20 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其他干流 河段及支流根据防护对象情况,按照相关规程规范,进行防洪达标建设。 2、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工程。实施防洪调度与防汛信息化工程,完善全县河道 防洪自动预警预报系统,配备防汛设施与装备。2.建设森林名县。建设自然生态链,持续提升绿色竞争力,创 建生态县、生态乡 (镇) 和生态村。一是营造绿色景观。在章江两岸 和道路沿线布局景观节点,建设风格各异、形态丰富和种类多样的 绿色景观带,形成整体感、空间感和层次感,促进景观风貌协调一 致。二是建设绿色廊道。 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提升绿化品位,构筑 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道路绿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滨水绿 带等绿色廊道,减少噪声、尾气、扬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到 2020 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 20 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 39 万亩,实 现森林覆盖率 78.5%,打造“森林大余”。 3.实施生态分区。根据环境适宜性和差异性,落实功能区规― 20 ― 划。一是章江上游功能区。这一区域位于章江源头,以水源保护、 生态屏障为主要功能。包括内良乡、河洞乡、吉村镇和浮江乡,占 全县总面积 41.2%。二是章江中游功能区。这一区域矿点较多,是 县城所在地,以保护水质、提升生活环境为主要功能。包括南安镇 和黄龙镇,占全县总面积 16.6%。三是章江下游北部功能区。这一 区域地势较高,钨矿开采遗留了大量废石和尾砂,以水土保持、生 态修复为主要功能。包括左拔镇和樟斗镇,占全县总面积 13.8%。 四是章江下游南部功能区。这一区域临近赣粤、赣韶高速交互口, 以生态绿色通道为主要功能。包括青龙镇、池江镇和新城镇,占全 县总面积 28.4%。图 5-1 生态分区图(二)治理环境污染 1.治理产业污染。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为主线,― 21 ― 治理重金属污染,突出低碳型、科技型和生态型产业特征。 一是建 设工业循环园区。规范整合各类开发区,鼓励重点产业项目入园集 群建设,加大“增链补环”力度,实现企业内部节能减排小循环, 企业间资源共享中循环和园区设施配套大循环。 二是防治农业面源 污染。按照规模化要求进行种植业集中连片布局,引导农民使用生 物农药,普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肥使用强度,推广平 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发展生态养殖业,鼓励建设标准化大中型 养殖场。到 2015 年,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 60%,规模养殖场畜禽粪 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 80%。 2.治理水体污染。树立水环境质量优先的转型理念,实现从治 理到修复的重大转变。一是保护水源。依法加大饮用水源地一级保 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环境保护力度。对采矿企业,制定 矿坑水、选矿水达标排放措施,推行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目标责任 制。二是处理污水。新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覆盖县城规划区 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扩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对现 有重点矿山、国控重点企业废水排放进行全方位监控,逐步完善在 线监控设施,依法对重点污染源实施整治,对经整治无法达到环保 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到 2020 年,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5%以 上。三是节约用水。加强节水技术推广,推动节水改造。加大农业 节水改造力度,开展高效农业节水示范项目,推广节水器具、节水 产品,加强节水企业创建,推进矿坑水、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利用。 3.治理大气污染。防控酸雨危害,削减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气 态铅尘排放量,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控制能 源消耗总规模,鼓励使用太阳能和天然气为主导的新型清洁能源,― 22 ― 提高全县清洁能源使用比重。二是推广应用沼气。发挥省级沼气生 态农业示范县优势,巩固“猪-沼-果”、“猪-沼-花卉”生态农业 模式,让有条件的农村居住户用上沼气,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 厕、改厨基本同步进行。三是控制废气排放。淘汰火法冶炼,逐步 关停尾砂加工点。集中回收处理固体废弃物,整治各类交通、施工 和社会废气。专栏 5: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 1、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包括防治污染源、淘汰落后产能、还清历史旧账和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共 4 大类项目。 2、重金属污染整治工程。包括大余县原“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大余冶炼厂” (801 厂)废弃厂区重金属污染修复项目、矿山废渣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项目、环 境监测体系建设、重金属污染监测、应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三)建设新型矿区 1.优化开采布局。完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转型中实现矿山 开采的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治理成本。一是规范开采 区。优化矿区布局,把全部开采区划分为 3个鼓励开采区,4个限制 开采区。严格设Z探矿权和采矿权,对钨和稀土等优势矿产实行保 护性开采。 二是提高利用率。规范开发行为,实施钨业整合方案, 禁止大矿小开,提高共生、伴生矿综合利用水平。完善“采矿→初 选→冶炼→制品加工→制品废料回收利用”的综合循环应用产业体 系,做强钨产业集群。到 2015年,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采矿 贫化率考核达标 95%以上。到 2020年,当年产生的尾矿综合利用率 达到 70%以上。 2.复原矿区生态。推进绿色矿区建设,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方案,提高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效益。 一是矿区复绿。通过客土 回填、藤本植物固定方式,在钨废矿石区、尾矿库、裸露岩石区和― 23 ― 主要由灌木林组成的荒山采取造林措施。对因采矿造成的耕地、草 地和林地破坏要实行复垦还田、矿山还绿,发展种植业和林果业。 二是生态修复。控制土壤铅、镉和砷等重金属污染,废石、废渣和 尾矿必须在指定地点堆放。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路线,到 2015 年,修复重金属污染面积 61.76 万平方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 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三是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预防和监督管 理工作,严格落实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时”制度。采取 回填、清淤和边坡治理等方式,治理塌陷区和泥石流隐患区,防止 雨季暴雨集中、雨水渗透土坡导致山体滑坡。到 2015 年,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 53 平方公里。 3.防治地质灾害。实施采矿区尾矿综合治理,控制增量,消化 存量,做到“新账不欠,老账逐步还清” 。一是废弃矿山。重点治理 责任主体灭失的闭坑钨矿和国有老矿地质环境,特别是主要交通线 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和采空区、塌陷区,及时采取土壤修复、水 土保持等治理措施,治理率达到 80%以上。二是现有矿山。制定防灾 减灾应急预案,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实行动态监控。建立矿山 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三是新建矿山。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制度,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新上项目,限制在地质灾害容易 发生区新上项目。新建矿山必须制定复垦还绿计划,实现资源开采 与地质环境治理同步。― 24 ― 专栏 6:废弃矿山治理工程 1、建设矿山公园。加强矿企与地方合作,对典型废旧矿山复原采矿场景,改 善矿区周边地质和生态环境。增加一处工业遗址旅游景点,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 地,为国内外找矿、采矿和选矿学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 2、废弃物处理。回收处理废石和尾砂中的有价元素,通过固体废弃物再利用 等方式减少存量。修复 16 个废弃矿区生态,实施植树造林、种草或种植藤本植物 复绿。对废石堆坡脚砌筑挡土墙,对尾矿库和拦挡坝实施除险加固。 3、塌陷区搬迁。整合规模较小村和分散偏远村,对塌陷区实行迁村并点、迁 村进镇和连线成片搬迁,消除潜在安全隐患。通过人工回填、复垦复绿和植树造林 等方式,对塌陷区进行改造治理。 4、水土保持。通过小流域治理保护水土资源,重点治理采矿场地和尾砂场, 采取分层疏导、恢复植被和拦阻坡面径流等措施,综合治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六、社会管理创新 把民生工程作为最大的转型工程,把民生改善作为检验转型是 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全力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重点解决矿区下 岗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构筑起就业充分、保障体系健全和民生事 业发达的良好局面,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转型成果。 (一)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1.采取扶持措施。实现转型与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优先保 证新成长劳动力、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 业。一是加强调控。实现就业再就业援助制度化,重点帮助“零就 业”家庭、 “4050”人员等实现就业再就业,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 二是开发岗位。扩大经济增量中的就业再就业空间,重点开发特色 旅游业、 农业和家庭服务业岗位。 到 2015 年,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2.18 万人。三是提供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介机构,提供及时、准 确的信息服务,实现劳动者与企业点对点的衔接,形成多层次的就 业和再就业服务网络。― 25 ― 2.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作为就业再就 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引导。在信贷、信息、培训和财政等方面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优先安排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二是联动运作。 新建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 “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配套服务。三是创业 辅导。围绕劳动者的创业需求,深入推进“抓培训-兴产业-推创业强企业-促就业”的“ 1+4”模式,完善城乡一体的创业平台,降低 创业成本,规避创业风险。 3.重视职业教育。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劳 动者职业技能。扩建大余县中等职业学校校舍,新建实训实习场所, 添Z教学设备设施, 力争在 2020 年前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一是校企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等灵活多样 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产业转型,建设以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 为龙头的相关专业,做大做强 2-3 个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二是 在职学习。突出实用技能训练,培养一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 工艺的工人队伍。提高职业转换能力,做好转岗前技能培训,化解 矿业产业退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三是农民培训。开展农民 工定向、定点和订单等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跟踪管理和服务 系统,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每年培训转移农民工 5,000 人,提升职业技能 2,000 人以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保障制度规范化。大余县转型的首要民生任务,是对社会保 障体系进行规范化制度设计。一是社会保障广覆盖。全面推进新型 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努力提高参保率,确保惠民政 策落到实处。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 26 ― 作医疗全覆盖,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 盖面。二是社会保障保基本。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 障为重点,规范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三是社会保障多层次。 逐步缩小企事业单位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保障差异,为个体工商 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重点人群提供参保机会。 2.保障资金多元化。拓宽社会保险金筹措渠道,加强征缴和稽 核工作,形成稳定可靠的保值增值机制。 一是加大扩面筹资力度。 以工业园企业参保为重点,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园区企业参保面, 增加园区企业职工参保人数。开辟政府财政、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 元筹措途径,重点推动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 二 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依法、以德双管齐下,构建由行政监督、内 部审计和公众舆论共同组成的监督体系,监控社会保险金的收缴发 放过程,完善社会保险金征缴制度、监管制度和诚信评价制度,从 源头上保证社保金征缴率和社保覆盖面。 3.保障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转型创造 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扩大救助范围。新建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实 行城乡五保集中供养制度,按照规定提高烈士遗属等重点优抚对象 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数据中 心,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一卡通。以公租房建 设为重点,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租住房“三房合一、 租售并举” 。2015 年争取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2020 年争取完 成棚户区改造任务。三是兴办慈善事业。鼓励兴办慈善医院、慈善 药店和慈善超市等慈善机构,建设一座集养老、助残和康复于一体 的社会福利中心,推动医疗护理、就学就业和残疾人康复等各种公― 27 ― 益性社会福利事业。大余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年度计划表() 年度 15 18
合计 200 777 保障性住房建设 廉租房建设(套) 100 50 50 公租房建设(套) 300 150 182 145 棚户区改造(户) 288 490 500 525 573 600 620 658 4254(注:至 2016 年保障性住房全面完成任务,2017 至 2020 年无建设任务。 )(三)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1.解决上学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学前教育。 在县城,改扩建 2 所现有公办幼儿园,新建 2 所公 办幼儿园;在农村,新建 11 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建增设 97 所村级幼儿园,扶持 121 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二是义务教育和普 通高中教育。 按照 “十二五” 时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改造危房,新建教师周转宿舍和学 生宿舍,添Z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在县城新建包括 1 所普通 高中、2 所初中和 5 所小学的教育园区。到 2015 年,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 85%左右。 2.解决看病难。推进医疗服务多元化建设,每万人拥有病床数、 医护人员数和床位数在江西省达到领先水平。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 扩建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强村级卫生― 28 ― 室能力建设。到 2015 年,城乡公共卫生人口覆盖率达到 100%,形 成“小病在村居、大病进医院”的双向转诊新格局。 二是建设服务 体系。 对采矿所致矽肺病患者给予特殊关注,争取把江西西华山职 工医院改建为三甲职业病治疗康复医院。实施好“光明〃微笑”工 程、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和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救 治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处Z能力。 3.解决饮水难。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用 水不安全问题。大余县地处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偏远,有 71 个行政 村不通自来水,只能依靠小溪水、地下浅层水和古井水解决用水。 由于开矿引发水质污染,共涉及 11 个乡镇 36 个行政村,全县农村 饮水不安全人数高达 4.72 万人。到 2014 年底,全面彻底解决大余 县农村重点污染区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农村自来水规划,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安 全饮水和应急水源工程、县城水厂扩容改造工程,新建乡镇自来水 厂,改造管网 30 公里,新建管网 96 公里。兴建自流引水和泵站扬 水工程,实现农村集中供水。解决水质含铅、砷、镉、汞和铬等问 题,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专栏 7:城乡饮水安全工程 1、安全饮水项目。包括城市水源应急工程(县城第二自来水厂) 、日供水 9 万 吨二期扩建工程、乡镇自来水厂及管网工程和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 2、污水治理项目。包括章江流域集中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工业园污水 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29 ― 七、创新转型体制机制 转型是一个大战略,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要牢固 树立转型是生产力、转型是竞争力、转型是影响力的发展理念,强 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务实的举措加大改革力度,以开放的胸 怀破解现实难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围绕转型深化改革 1.围绕转型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把科学技术作为转型的第一推 动力,进行科技大摸底,重点掌握产业导向。一是转变观念。 制定 主导产业技术进步线路图,促进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投入支撑 型向科技驱动型、内生增长型转变。到 2015 年,建立 1 个以上省级 研发中心,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达到 25%以上。二是做好服务。 引导企业研发科技创新 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创新计划的资金支持。探索科技贷款贴息、小 额信贷和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融资形式,优化科技服务环境。到 2015 年,建成民营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农村信息化 科技示范县。 2.围绕转型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转型所需要的资金渠道, 争取实现各项贷款年均增速 10%以上。 一是银行支持。 与政策性银行 寻求共识,与商业银行对话交流,最大限度地争取对接续替代产业 的金融支持。二是直接融资。 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争取由有关 部门代理发行地方债券,募集市政建设和城乡发展资金。通过政府 融资平台,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三是金融 创新。支持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继续扩大企业共同体贷款覆盖面, 帮助小型微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创新农户贷款担保方式,解决大 额农贷需求。到 2015 年,争取新设 1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年利用民― 30 ― 间资本 20-30 亿元。 3.围绕转型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发挥企业在转型中的主体 作用,对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在税收征管、规费标准、金融支持 和行政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教育、 体育、医疗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产权Z换形式,把废矿山的经营权 交给民营企业。二是引导多元投资主体。 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 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和章江河道(大余段)流域治理,解决财政投入 滞后问题。在水污染严重的乡镇区域允许外来资本铺设供水管网, 与投资者共享治理后的绿色受益和成果,形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的良好格局。 4. 围绕转型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试点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抓手,全面推进土地储备开 发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 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健 全征地补偿机制,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更多地分享宅基地退出 的增值收益,实现从土地保障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转变。 二是推 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依法对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资产进行确 权、登记和颁证,支持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制合作,增加农民财 产性收入。三是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到大余投资,打造产加销、贸工农和农科教一体化的完整产业 链。鼓励、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向适度规模化方向提升,建 设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转型示范区。― 31 ― (二)围绕转型扩大开放 1.围绕转型主动寻求合作。树立合作之路就是加快转型之路的 新思维,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交通、水利、能源和生态环境合 作。一是政企共建。 抓住国有工矿企业产业转型机遇,重点谋划产 业对接,在矿山治理、棚户区改造、塌陷区搬迁和章江河道(大余 段) 综合治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共赢。二是资源整合。利用山水园林宜 居环境优势,集中建设国有工矿企业职工生活区,推进企业与乡镇共 建卫生院和学校,完善就业、就医和就学配套政策。三是区域合作。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 经济区,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振兴规划,把握产 业转移中的新定位。 2.围绕转型扩大国际影响。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加快转型的必然 选择,要敢为人先,推动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的境外研发和跨国并 购,全面提高国际交流水平。一是优化环境。 完善口岸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一站式”办公和“保姆式”服务制度,做好亲商安商的 后续跟踪服务,提升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积极营造“创业零障碍” 的发展环境。二是优化产品。 学会利用国际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 结构。建立重点企业档案,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钨产品出口 零的突破,增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优化重点。 通过资 源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和节会招商等行之有效的 方式,扩大基础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和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比重, 培育优势企业和出口品牌,重点引进有实力的跨国公司。 (三)围绕转型进行探索 1.围绕转型探索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加强政府指导,规范各类 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解决市场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一是提高― 32 ― 分配比例。在征收方式、税费标准和分配比例上争取对大余县重点 倾斜的政策,形成资源地税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明确责任 主体。 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 坏、谁修复。对利用自有资金,主动参与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的企 业,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或奖励。 三是核算成本价格。 把开采权、 生态修复以及企业退出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 建 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和社会承受能 力的价格形成机制。 2.围绕转型探索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根据产业发展战略,打好 提前量,保障衰退产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 一是储备接续资源。 做好枯竭钨矿接续资源找矿工作,加大预查和普查力度。通过技术 托管储备后续资源,建立稳定原矿供应基地,增强枯竭钨矿资源保 障能力。二是落实保障资金。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 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专门用于环 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 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等。三是引导产业退出。按照不同阶段确立 预警级别,采取财税、资金和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钨矿开采和初 加工产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分批次退出。 八、加强转型能力建设 本规划是推进大余县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转型规划 期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的总体 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配套的政策措施。需要充分认识本规划 对大余县转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 导,保障顺利实施。― 33 ― (一)组织领导 1. 推进组织实施。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发改委牵头抓 总,各部门和各乡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规划实施 搭建平台。要把规划所涉及的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乡 镇,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按照规划确 定的重点任务,突出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完善项目储备库,实行 动态管理和滚动推进。 2. 严格监督检查。发挥转型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 用,加强对工业、农业和旅游业等专项规划实施的全程监测和跟 踪,定期公布执行情况。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专项规划和乡镇 规划要服从本规划,确保在总体要求上的延续性,在空间配Z上 的协调性,在进度安排上的有序性。要把转型工作作为评价部门 工作水平、乡镇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 核体系。 (二)政策支持 1.落实国家政策。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认真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政策文件,用足用好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资 金、再就业补助资金、棚户区改造资金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贴 息等,重点用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 设和棚户区改造等方面。争取重大项目布局上向大余倾斜,优先保 障转型用地,增强对规划实施的硬件保障作用。 2. 出台配套政策。合理调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县级财 政支出向重点转型项目倾斜。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先进制造 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吸引世界 500 强、国内 500 强和 台湾 100 强企业落户大余。要鼓励本地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生产基― 34 ― 地、营销中心和研发机构,开展资源和劳务等多方面合作。 (三)环境保证 1.营造人才环境。通过大余籍在外人才优势,实施自主创新团 队和智力科研团队引进计划。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梳理现有的 各项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才技术入股和专 利入股,为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2.营造创新环境。争取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转移创新成果, 组织开展好“科技联姻”活动。建立大余钨产业研究院,力争在新 材料、电子信息、食品药品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和优势品牌的企业,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品质和竞争能力。 3.营造社会环境。转型是一项涉及思想观念转变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形成合力。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认识,多角度、全方位 地宣传转型,在全县形成人人关心转型、人人参与转型、人人支持 转型的良好氛围,增强经济社会转型的成功性。― 35 ―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年)-江西省发展计划―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赣州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