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业竞争力有竞争力吗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深圳侨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04版:科技创新看龙岗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导读
第A02 : 政务·要点
第A04 : 科技创新看龙岗
第A06 : 政务·要点
第A07 : 政务·要点
第A08 : 关注·热点
第B01 : 坪山新闻
第B02 : 安全周刊
第B03 : 教育周刊
第B04 : 教育·新闻
第B05 : 教育·综合
第B06 : 教育·综合
第B07 : 龙岗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栏
第B08 : 大鹏新闻
第C01 : 导读
第C02 : 社区·家园
第C03 : 龙岗民声
第C04 : 街区
第C05 : 专题
第C06 : 鹏城新闻
第C07 : 环球侨讯
第C08 : 娱乐
龙岗区政府发布今年1号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并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推出16项重点工程——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将龙岗打造成为全市创新要素齐、创新成本低、创新风险小、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的城区之一
本报记者 眭建来 近日,2015年龙岗区政府《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出台,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推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政策,以及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16大重点工程,将进一步优化龙岗区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环境,最大程度释放科技生产力和改革活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龙岗区科创局负责人介绍说,《行动计划》是着力构建涵盖自主创新各个领域以及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是一套全区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指南”,既包括高等院校、高级人才引进等激励性政策,又包括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最重要的是为龙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五年行动计划。 龙岗区政协委员、区委党校教师谌毅兵认为,《行动计划》是龙岗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指导文件,将对龙岗未来的产业、园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发展、协调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作用,推动龙岗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目标: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家 创新平台180家 创新创业生态初步形成 未来几年,龙岗区将重点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新型科研机构体制,推动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成立市场化的区级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在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上,也将推出系列改革举措,重点解决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的问题,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的机制。到2020年底,实现4所以上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组建5家以上新型科研机构。 在区域创新体系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群体初步形成,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群体更为强大,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为主体的金融保障群体形成规模,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群体较为齐备,“三高一平台”(即高等院校与高端科研机构、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和“政产学研资介用”一体化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到2020年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700家,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不少于25家。 未来几年,龙岗区在增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能力的同时,发挥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要作用,到2020年底,孔雀计划等高层次团队不少于10家,创新平台不少于180家,其中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或分支机构不少于120家;年PCT专利申请量达到4200件,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10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不低于48%。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创新支撑作用在未来几年将不断增强。随着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到2020年底,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为4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不低于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不低于82%。 在重点创新区域建设上,龙岗区将全面“提速”,到2020年底,多“核”驱动发展趋势初显。完成华为科技城核心启动区建设;国际大学园各高校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国际低碳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 通过打出的系列“组合拳”,五年后,龙岗区创业创新生态将初步形成。创业创新成为人们普遍选择,龙岗也将成为全市创新要素齐、创新成本低、创新风险小、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的城区之一。到2020年底,创业交流载体不少于10家;创业(创客)型孵化机构不少于20家,科技企业孵化机构不少于25家。 ◆推出16项重点工程:集中在政策、人才、环境、载体、平台等领域 着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如何突出龙岗区科创等部门在创新发展中的“领唱者”角色,最大程度释放科技生产力和改革活力?龙岗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总体目标,将在顶层设计上,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打通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这个不竭的活力源泉。 1 着重顶层设计 培植创新人才土壤 未来几年,龙岗区将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开放性、市场化流动配置,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合理自由流动。 龙岗区将利用国家“建设新型科研机构”试点的机遇,支持各类主体创办科研机构,研究财政资助的民办科研机构和混合制科研机构的资产关系和管理架构,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机构体制。 在人才引进方面,除“千人计划”、“孔雀计划”等政策性高层次人才外,未来几年,龙岗区将更加注重对创业型、研发型、技能型和非政策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通过优化人才认定标准、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使政策更多辐射和惠及各类创业创新型人才,实现对人才群体的规模化集聚,并加强配套措施跟进,确保其能够在龙岗找到相应的创新土壤。 龙岗区还将加快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猎头、测评、咨询、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办好海外(硅谷)人才联络处,加强同硅谷的企业、高校、学会、协会等机构的联系,完善人才和项目库建设,建立龙岗与硅谷人才交流常设通道,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人才。 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人才资源库,借助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市海外人才机构等平台,加大对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以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技创业等平台和活动为载体,引进和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工程和科技服务人才,改善人才结构,并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子女上学等优惠政策。 2 引进一批高等院校 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 一个地区创新环境的形成、创新中心的打造,离不开高端教育资源,离不开“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 龙岗区对此早有认识。近年来,加快深圳国际大学园建设,聚集高校资源致力打造东部“智谷”。如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开学,北理莫斯科大学、吉大昆士兰大学已确定入驻,还有多所学校合作事宜正在商谈之中。 《行动计划》在龙岗区未来高校引进方面,有着这样描述:将建设“三区融合”生态圈,合理安排国际大学园空间资源,并规划建设院士村,以国际大学园为核心,构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相结合的创新网络和生态圈。同时借鉴国外创业型大学的经验,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人才的素质教育,支持建立技术转移网络,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构建跨学科、跨组织、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创造有商业前景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协调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筹划就近设置大学科技园,帮助高校与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此外,龙岗区还将积极推进与清华科技园的合作,重点发展智慧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文化教育产业,争取6-8年内建成科技新城、创业特区,实现稳态运营,成为清华科技园华南的旗舰园和龙岗重要的高端技术、企业创新基地。 在技术成果方面,龙岗区将在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专门计划支持重大技术攻关,从龙岗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通过征集、筛选,凝炼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立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组织机制,把龙岗技术创新需求纳入国家重大专项、市技术攻关等科技计划中,鼓励区内企业承担或参与,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研发成果普惠龙岗中小科技企业。 3 培育创客群体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深圳提出打造国际创客中心这个目标,龙岗区在未来几年重点办好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吸引和培育创客群体,探索建立“龙岗国际学生创业流动站”,增强龙岗创新创业活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商业模式创造能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创业孵化组织,搭建优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生态示范小区,形成“要创业、来龙岗”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龙岗区还将加大中小企业专利扶持力度,建立中小微企业专利预警系统和知识产权托管平台,推动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对接,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与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对发明专利的权重指标,支持发明专利成果的产业化。 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体育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几年将大力推进中国电影电视剧文化产业园项目落户,建设国家电影电视剧进出口交易中心,实现文化品牌走出去,助力深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桥头堡。 以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同时,龙岗区还将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培育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推进华为科技城、宝龙高新园区、大芬油画村等重点区域优先布局。 4 搭建创新平台 加强技术开发载体建设 根据计划,龙岗区未来几年将在华为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和有较强实力的高校重点学科中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载体建设。探索企业、研究机构共享共用市级创新平台机制。与南山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研设施单位嫁接,搭建高效率、低成本的科研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满足龙岗企业在创业、科研、中试、生产各阶段对于科研条件和研发设备的需求。 在科技服务领域,龙岗区将向社会开放公共技术平台,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建设面向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产业链。同时,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本地与科技资源富集区域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带动创新人才落户龙岗、科技成果落地龙岗。 值得关注的是,龙岗区还将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争取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开展“创新券”试点,成立“龙岗区创新券营运管理中心”,负责创新券日常营运和管理,办理创新券的申请、发放、兑现、材料受理及评审服务等工作。 5 力推重点区域建设 构建创新生态空间形态 按照龙岗区产业布局,未来几年,将全力推进市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建设国际低碳城,推进低碳服务业和航天产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低碳效应显著的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低碳环保产业集群,探索特色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完善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打造“金融+科技+总部”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建设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围绕未来产业,布局配套产业链,加大力度引进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公共平台和服务机构,加快提升园区及周边的城市配套功能,尽快形成创新和生产能力。 未来几年,龙岗区还将重点推进华为科技城建设,并完善华为科技城重点企业的产业链配套。针对华为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研发外包等需求,引进产业链关联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龙岗区建立起创新空间保障机制,打造区域型的综合创新生态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产业、城市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工业区改造升级,形成“一核、两轴、三区、四枢纽、多组团”空间结构,构建“山环水润,龙凤呈祥”创新生态空间形态。 6 营造全社会全民创新环境 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龙岗区委书记杨洪前不久在接受南方网访谈时表示,龙岗区接下来重点将以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城市、社会全面发展,把创新作为全社会的创新和全民的创新。 为此,未来,龙岗区将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努力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 未来几年,龙岗区还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加强与美国硅谷等重点区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提升自身整体实力,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此外,还将扩大与香港、内地以及深莞惠区域科技合作,建立跨区域的战略联盟和合作组织,扩大对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数 读 在区域创新体系方面,到2020年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700家,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不少于25家。 在创新平台及专利方面,到2020年底,孔雀计划等高层次团队不少于10家,创新平台不少于180家,其中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或分支机构不少于120家;年PCT专利申请量达到4200件,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10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不低于48%。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到2020年底,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为4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不低于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不低于82%。 五年后,龙岗区创业创新生态将初步形成。龙岗将成为全市创新要素齐、创新成本低、创新风险小、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的城区之一。到2020年底,创业交流载体不少于10家;创业(创客)型孵化机构不少于20家,科技企业孵化机构不少于25家。 ◆观点 构建鼓励创新的抓手 抓住工作的“牛鼻子” 《行动计划》以创建完善、优越的创新环境为抓手,着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和环境体系。《行动计划》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在总结近年来龙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举措、政策和成效的基础上,制定涵盖政府、社会、企业、个人以及园区、人才等领域的系统政策措施,成为各界关于龙岗创新发展的共识,使区委区政府有了工作的重点和抓手。抓住了工作的“牛鼻子”,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向明确具体而不“任性”,而创新的各个主体尤其是市场主体则可“任性”地发挥自身创造优势,努力创新创业。 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推手 形成竞相创新的环境条件 创新与发展需要由具体的机构、企业、个人及项目等实施、推动。计划确定的大学园区工程、华为科技城工程、国际低碳城、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阿波罗未来产业城等重点项目,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推手。明确了这些推手,就能有效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实现政策的目标。通过这些重要项目、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以核心企业、关键项目起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体系,促进全社会资源在参与、支持创新的过程中分享创新的红利。 完善支持创新的助手 激发全社会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的热情和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政府关于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工程体系中,要有重点更要全面,尽量把涉及创新的各个领域、方面都纳入体系之中,使社会资源都能分享政策的优惠,争相开展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要构建使政府政策和市场主体充分对接的途径、方式,完善市场资源、政府创新资源充分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使参与创新、自主创新、鼓励创新成为创造价值、提高收益的重要途径,从而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龙岗区政协委员、区委党校教师 谌毅兵)
〖友情链接〗& &&打好就业创业组合拳 强化高职人才核心竞争力-中国青年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打好就业创业组合拳 强化高职人才核心竞争力
中国青年报
&&&&三菱工业中心
&&&&无线路由器组特长生工作室
&&&&电子实训
&&&&信息学院创业街开街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首家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立足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社会需求,一切为了学院发展”的就业工作思路,以就业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为契机,以职业规划、创新创业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重点,构建就业工作载体。学院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以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二三四”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确保高就业率
&&&&学院创新就业工作方法,形成了“一中心,二级管理,三到位,四化一考核”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一中心”是指学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完善两级就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投入确保就业工作经费、场地、人员到位,力求实现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二级管理”则是在“就业工作是学院发展生命线”共识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实现院、系两级管理并建立起一支专职就业工作辅导员队伍。
&&&&在学院层面,就业工作已纳入《“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成立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学院每年召开全院就业工作大会,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服务月”活动。此外,党政领导班子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跟进全院就业工作进展。与此相对应的,各二级学院院长负责本教学单位就业工作。
&&&&为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学院整合招生就业、科研、技能培训等职能成立产学合作部,由其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并配备专职辅导员,与毕业班班主任互相配合。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各二级学院有选择性地建立就业工作站并外派就业管理员,形成一手抓企业用人信息,一手抓学生就业指导和信息发布,从工作安排和结构搭配上实现就业队伍的专业化。至此,学院构建了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就业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专职辅导员和毕业班班主任等组成的学院就业工作管理网络。
&&&&学院招生就业处共有7名工作人员、常住用人单位管理人员1名、7个二级学院各配专职辅导员1名,全院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共15名且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远超教育部1∶500的要求。
&&&&“三到位”主要是包括资金、场地、人员的到位。学院每年划拨的就业工作专项经费超过全院学生应缴学费总额的1%,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工作人员培训以及就业市场开拓、就业调研、就业奖励等。学院设有设备齐全的多功能招聘大厅、就业指导与服务室、信息查询室、洽谈面试室、素质拓展训练室等就业工作专业场地,共计1760平方米。学院配有专职工作人员15名,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应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化一考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就业服务“四化”;一个是关于考核即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实行过程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学院坚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并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大学一入校就逐步建立起对未来职业、事业的构想并为之努力;二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进一步在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三年级组织就业职场培训,强化职业修养和职场素质。实现全程化。依托信息这一办学优势,学院建立就业服务网及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通过新旧媒体、招聘会、直接与企业接洽等多渠道多方式遴选出适合学院毕业生的用人信息,不间断进行更新,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各二级学院也依托本单位就业工作网络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及时掌握人才需求,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在上下一体的工作状态下,学院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就业工作全员化。
&&&&学院先后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施办法》《系(院)就业工作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管理制度,规范了学院和各系(院)就业工作程序和要求。并且,实行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年终并对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进行考核评优,将其与二级学院经费划拨相挂钩,引导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向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学院就业工作的层次。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优质合作企业作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稳定了毕业生实习就业渠道。
&&&&学院与近500家企业签订了协议成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构建了由505家企业加盟的五大校企联盟(分别为日资、韩资、民资、台资和软件联盟),并进行梳理、筛选出长期合作关系稳定深入、合作意向强程度深入的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
&&&&学院先后引入企业进校园共建了华之杰电子实训车间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为逾4000人次的学生提供工学交替。学院与英华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江苏华威世纪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每年订单培养班有20多个。
&&&&2015年学院与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将采用“名师工作室”+“冠名精英班”等培养模式,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校企联合培养。
&&&&双主体学院是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最新突破。它采用校企合作贡献学院的方式开展实际工作,双方合作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暗喻招生,学生入学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整个学院的教学、学生、就业管理等各项工作,学生在三年级时进阶式地进入企业自设实训基地与部门实习,择优录取或推荐到关联企业、伙伴企业就职。
&&&&学院与中天科技集团、中软国际集团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天科技学院和中软国际学院。2014年年初,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与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开设“网络精英班”,一年不到该班已有超过21名的同学获得了H3C认证体系专家级别认证(H3C、华为认证均为国内IT界有影响力的专业认证),有一名同学则通过了全球IT届最顶级的CCIE(思科)专家认证。广受用人单位青睐。
&&&&学院深知,要让企业与学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就得让企业先尝到“甜头”。2008年,常信院与南通中天科技集团成立了中天科技学院,双方首先在员工培训、订单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再而推进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开发等全方位合作。
&&&&“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学院校企和作处处长张春平介绍,目前,学校与苏州科大讯飞公司共建了“信飞软件工程研发中心”,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自动化和驱动联合实训室,成为西门子华东区首个授权培训中心。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院坚持就业工作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坚持“就业工作贯穿教育始终”这一理念。
&&&&学院在就业工作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基础上,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想,贯彻“工学交替,两轮顶岗”“职业情境,项目主导”等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现就业调研与培养模式创新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学院着重考量用人单位的需求,重视就业知识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不断探索就业指导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方法,依托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按照“共性与个性结合,系统与重点兼顾,强化过程体验,重在内化提升”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感悟——内化——成长”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全国各项职业能力竞赛中频有斩获。在求职市场上,手捧证书力证能力的学生往往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根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独立调查,学院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都表现不俗。
&&&&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为98.22%,其中高级技能证书获取率为48.11%。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3支代表队代表江苏省出战,在“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组建”赛项、“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和“智能电子产品系统工程实施”赛项均获一等奖。2014年上半年,学院共获得省级以上大奖57个,其中27个国家级奖项、30个省级奖项。学院学生获奖情况也多次被光明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根据其独立采集的数据发布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对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近5年内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后月收入连年走高,3000元左右的月收入持续高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校友满意度、推荐度在95%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也较高。
&&&&“一中心一园”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学院构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为主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形成了“普及教育+项目体验+创业模拟+创业实战”的四纵分层培训体系和涵盖了“特长生工作室+专业项目园+商贸创业街+大学生创业园”的四横分类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以开放式体系、体验式训练、互动式教学为特点满足了学生项目体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的需求。依托校外20余家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以及学院提供的10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场地和所建的“两园一街”(即大学生商贸创业街、专业创业园、科技项目园),主动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学院建立由大学生专业创业园和商贸创业街两部分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专业创业园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群体沟通技巧和创业意识,有效帮助学生将知识认知转换为行为规范,将创造欲望转化为创造能力。商贸创业街为有兴趣创业的在校学生提供了一至两学期的创业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短期创业实践。学院定期举办“SYB”和“G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为做好创业服务学院打造“校内师资+创业导师团+朋辈导师+企业导师”的四大帮扶体系,问诊帮扶、独具特色。目前大学生创业基地入驻项目有92个,其中已工商注册35家,学院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
&&&&信息产业园采取“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运行,通过政府资助、行业牵线、学校主导、企业主角的多元化合作机制来吸引企业。学院与武进区政府联合成立信息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园区建设的领导;与江苏津通集团、弘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组建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信息产业园的经济管理主体。该公司负责整个园区学生生产性实训、社会培训等管理职能,更好地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区域经济服务。
&&&&信息产业园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专家组成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下设产学合作部,负责学院各系(院)与“信息产业园”的沟通与联系,对园区校企合作实施与运行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并制定多项制度保证长效机制运行顺畅。根据最新的园区入驻企业合作意向调查显示,按每名学生实习周期为两周计算,全年可接纳“工学交替”学生达到4014人次,可覆盖学院75%的实训教学。据悉,学院已邀请入驻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基于该平台的《“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培育良好创业生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近3年,学院毕业生正式注册成立的企业有35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2家,个体工商户23家,注册总金额474万元,月营业额140余万元,带动183人就业……据中国首家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公司麦克思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大学生创业人数占比为3.3%。
&&&&作为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成绩为何如此突出?该院党委书记邓志良表示,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学院不以短时间造就个别创业明星为目标,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提高创业能力和培育创业生态上发力,将创业的“遗传代码”“植入”到所有学生体内。
&&&&学院倡导体验式的创业教育。小盆绿植、动漫贴纸、钥匙串、二手杂志……6月4日下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食堂门口的跳蚤市场又开市了,近20个摊位一字排开,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购买。该院贾市协会会长、财务专业14级学生梁迪告诉笔者:“跳蚤市场已成学院草根买卖交易的重要品牌活动,每两周定期举行一次。”
&&&&“跳蚤市场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创业教育打造的一个体验平台。”据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吴云飞介绍,该院从2007年起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必修+选修”互补的课程体系,创造性地提出“普及教育+项目体验”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创业通识教育。入学之初,全体新生都将学习《创新与创业》等创业普及课程;同时,学院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跳蚤市场、商贸创业街、创业项目路演等创业体验活动,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求,自由选上《营销与策划》《企业管理》《TRIZ理论》等创业选修课。“这些体验平台虽集中于简单的买卖,但财务预算、成本控制等经营环节一个不少。”吴云飞表示,比起纸上谈兵的创业理论和讲座,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培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及专业化的创业能力。
&&&&“我们工作室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制作网站,由老师接一些校外企事业单位制作网站的订单,学长学姐指导,我们跟着学习制作。”小董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的大一学生,该院“网站制作特长生”工作室的成立让他受益匪浅,“经过大半年的练习,一些简单的网站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了。”
&&&&据了解,“特长生”工作室由常州信息学院各二级学院管理运作,由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承接校外项目,学生通过互帮式实践,在实战中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目前,全院已有单片机开发、移动通讯设备维护等近30个“特长生”工作室。
&&&&以软件、电子电气、机电等工科见长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点燃”学生创业者的专业激情上做足了文章。2010年,该院建成5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园,邀请14个对市场敏感、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携自主科技项目入园。“入园项目必须与专业密切结合,由学生自己主导并对接市场需求和校外企业,学院教师还可提供专业指导。”吴云飞介绍说,“特长生”工作室和科技项目园,前者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磨练专业技能;后者由学生唱“主角”,提前感知市场、探索研发。“这两种方式相结合,保证了全院学生专业技能的整体提升。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管就业或创业,这都是优势”。
&&&&通过不断努力,学院内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创业生态。“我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蚂蚁力量’淘宝店店主,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创业故事……”2014年11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推出首期创业“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身边的创业者徐田与大学生创业者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半年来,该院已有几十名创业学生、教师先后走进“真人图书馆”。
&&&&“这项活动主打‘身边的创业者’,强调创业分享。”吴云飞告诉笔者,学院在大学生创业网开设“创业项目”专区,学生有好的创业想法和创意均可自主上传策划书并留下联系方式,有补充想法和投资意向的学生或校友均可点评。“如今,校内教师指导、创业朋辈交流、创业校友任企业导师问诊、帮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创业理想更容易实现。这些年,从跳蚤市场、商贸创业街、科技项目园,再到‘真人图书馆’等,这些创业活动和载体频频发力,我们校园里涌现出一个以‘常信’为烙印的创业者圈子”。
&&&&如何为新老创业者搭建平台、良性互动并实现互助共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丹中表示,下一步,学院还计划采用“众创”概念,以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微商等几个行业为重点,由学生贡献创新思维,创业校友提供资金,学院提供技术研发支持,探索多方合作创业的新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