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北京,我在公司干了一年一年还记得那天,从去那天,到现在没有任何书面合同,保险什么的更不用说了

  本人从事保险业已经有五年,曾经是某省级公司非车险中级核保兼再保人,现在已经毅然离开这个行业,进入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凡是从事保险业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保险的核保人属于最核心的岗位之一,仅次于投资岗位和精算岗位。加上我同时兼任再保岗(就是决定保费公司自留的比例和向外分摊的比例),刚进入该行业还担任过营业部销售管理岗,对保险公司的运作和状况应该说多少有一点了解,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基础。  
保险业在中国,可以说是让人最雾里看花的一个行业,其真实的工作状况、待遇水平、发展空间,有说很差,也有说很好,不一而足。我仅希望本文能为准备进入或已经在这个行业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一、保险公司的招聘渠道  
保险公司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家,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每年都要发布形形色色的招聘广告。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公开的校园招聘——一般多为公司总部或省级分公司,基本属于正式的管理类人员招聘,这也是保险公司仅有的公开招聘管理类员工的渠道。  
网站、报纸招聘——基本上99%是招聘销售人员。这一类销售人员,不存在编制和工资问题(后面我会具体描述,我曾经负责计算这类销售人员的“工资”),所谓正式与否,皆为骗你没商量。  
内部人推荐——可能是管理类,也可能是销售类,要看推荐人本身的级别和职务。如果推荐人本身是销售类(比如某某营业部经理)之类,那推荐的职位就是销售类岗位。如果推荐人是省公司老总或只能部门总经理,那可能才是管理类职位。  
以上基本就是保险公司招聘的基本渠道,所以不用去问什么工作性质,是销售还是管理,只要对照你是通过那个渠道进入保险公司的,就一清二楚了。    二、保险公司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  
保险公司总公司一般没有销售人员之说,主要是管理部门,可能会有部分经纪业务部门里有些销售人员。就省级分公司来说,一般都有如下一些部门:  
人事行政部:管理类,岗位名称多为薪酬管理、行政等,一般不对外招聘,如果有对外,请参看第一条的渠道即可判断是否为管理类  
业务管理部:管理类,一般有IT类、承保档案管理类、初级核保类、核单类、出单类等几类岗位,属于保险公司普通事务岗位,级别不高,但人员较多。  
非车险部:也可能叫财产险、意健险和渠道部。这是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部门所在。这个部门有核保、再保等最核心的岗位,一般人员很少,但如果是这类部门招聘,基本是管理类。  
客户服务部:这是保险公司人员最多的部门,既有核赔、理算这类核心岗位,也有前台接待、查勘定损这类事务岗位,事务繁杂。有不少保险公司在这类部门也聘用一些非正式员工,比如协查员之类的。  
营业部、团队:基本全部是销售人员,最多有几个编制属于管理类。这是保险公司销售中心。  
银保部:这是近些年钻出的部门,可能划为渠道部,也可能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不同公司做法不同。但除部门负责人外,应该说基本上也是销售类人员,包括银保销售人员,也就是派驻银行卖保险的那些人。  
财务部:管理部门,和人事一样,一般不对外招,而且人员也很少。保险公司财务处理比较简单,和工业企业会计、银行会计有很大不同,保险公司分公司财务资金不过夜,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工作。  
以上就是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各类部门的大概情况。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三、保险公司管理类员工待遇福利状况  
这里我只就我曾经呆过的公司和我准确知道的其他公司状况做一描述,并和银行做一个初步比较,仅供大家参考,各家公司具体情况可能有些不同(特别是高管),但绝大多数普通员工应该比较接近。  
保险公司待遇在各行业中总体上属于偏低。保险公司目前的薪酬工资结构属于严重不对称的畸形结构,一是公司总体薪酬数额不高,二是在不高的薪酬总额中,高度集中于高管人员头上,普通员工却往往只能按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定薪。这造成一种假象,就是人均工资不低,甚至排名靠前——因为保险公司正式管理类员工相比较银行少得多。但真实工资却很低。下面提供一个省级公司待遇清单(本清单我保证真实性,但仅供参考):  
保险公司省公司(经营状况属于全国中等偏上):老总20万固定年薪+20万左右考核薪水+10万左右经营奖励。副总、总助相应下调部分,但差距不大。这是班子成员状况。各家公司里,人保、人寿薪水中等,但因为摊子大,福利和各类隐形相对多一些。平安阳光工资部分最高,但其他较少。  
省公司部门负责人(中层):平均全年到手现金8-10万左右,加上五保一金和增量补贴,在10万左右。其中工作年限和职称不同可能略有差异,但不会太多。各家公司这个层级人员收入差距不大。  
省公司核心岗位:核保、核赔类人员,我就是这一类。各家公司有一定差异,人保最高、太保居中、其次为中小公司该类人员、平安最低(因其主要工作由总部代为管理),年收入现金在3万-5万区间,加上各类社保和增量,不超过5万-7万。  
省公司非核心类管理岗位:平均年收入现金在2-3万,加上各类社保补贴(很低)不超过4-5万。其中,人保、人寿和平安这类人员最低,其他公司这类人员要高一些,原因不详述。  
以上即为真实的保险公司省分公司收入状况,各家公司可能有些差异,但基本不会太大——我本人曾多次抽调到保监局参与对各家 公司财务等状况的驻点检查。  
特别说明一点的是,保险公司和银行比较起来,不仅基本工资偏低,而且所缴纳的社保公积金也很低。尤其是保险公司年终奖金和银行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请大家不要人云亦云,什么保险公司年终和过节发成千上万,不存在这回事。我拿到年终奖最多的一次是3000,还是评了先进才有的,一般也就1000多一点。    四、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工资”真相  
我曾经工作的一个岗位就是计算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销售经理每个月的工资和社保,所以这个问题我比较了解。简单来说,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没有任何保证,不存在保底工资,所谓每个月发工资都是从你所做业务中的提成里,扣除一部分然后发给你,其实质本来就属于业务提成的一部分。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制造“正式员工”工资保底的假象;二是避税,因为保监会规定的佣金比例很低,远低于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佣金水平。这超过规定的佣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走出来”,就是代理点、代理人和工资,这样以达到遮人耳目,但在业内是众人皆知。  
销售人员佣金,在保险公司属于大小包干制度。省公司大包,每年都从总公司按保费类别提取佣金——我每年都参与省公司各类保险项目费用政策的拟定工作,省公司一般要扣掉3-5个点左右,应付平时非正常开销和发奖金福利。  
团队和部门是中包,再扣掉几个点,留住自己的活动经费。  
销售人员是小包,自己扣掉几个点或者不扣点(毕竟竞争激烈,有些业务非要把佣金全部拿出作为回扣),由各类代理人、代理店、修理厂、4S店、经纪公司等等去市场买业务。  
销售人员真实收入前些年比较高,因为公司不多,客户对保险公司佣金标准不太了解。但这些年竞争激烈,客户也对保险佣金底限有了了解,所以回扣力度很大,销售员收入少了很多,而且越大的业务越不赚钱,因为竞争激烈。只能在亲朋好友和熟人业务上赚点钱。08年以来,加上全行业承保亏损,各家公司佣金标准都在降低,销售员日子会很难过。  
  五、保险公司困境我之见  1、监管困境  
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和保监会接触。总的感觉就是“外行监管内行”。监管水平不高,笑话百出,抓不住要点。绝大多数搞保险监管的从来没有在保险公司工作过,自然不清楚 保险业很多潜在规则。    2、人才困境  
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成长空间小、管理水平差,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对人才的引进,即使引进了也留不住。从前面几点,相信各位其他行业的朋友已经可以大致了解保险业的真实状况。    3、发展困境  
不打价格战,不靠回扣,就没有保费收入。而光靠价格战和回扣,肯定是无以为继,严重亏损。要说这个局面的根源,还是保监会乱发保险牌照,盲目强调做大规模监管思路导致的恶果。    
制约保险业发展的还有很多因素,但以上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因素。2009年的中国保险业,还将面临投资困境一大难题。虽然不再从事保险工作,但希望这个行业能有更多有识之士帮助和理解,真正回归风险保障的本质上去。  
  本人也是从保险公司跳槽到银行的。补充一点,在寿险公司,各类营销岗位也属于核心岗位,如营业区组训,加奖金税后还是可以达到3000+的。
  我在寿险——第一个破发那股票的某省级分公司——营运部门(两核)  
  楼主描述基本正确。我司刚入司毕业生有4万(到手)一年,科长级8万左右,部门经理12万左右,一把手30万固定年薪+不详的绩效+不详的经营奖励(经营状况属于全国中等偏下)。且我司寿险比产险的待遇要差。
  保险公司现在人员素质确实堪忧,即使在如今这样大学生难于就业的局面下,保险公司都很难“招入”并“留下”那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绝对不仅仅是某保险公司老总说得:“现在的年轻人就不愿意慢慢干起”之类的,而是非常现实的生存所迫。我在前面已经列举了,一个保险公司非核心类的普通管理员工,一年到手的现金总和仅仅2-3万左右,住房、结婚等等若干生活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尤其是在保险公司现行粗放的管理培训体制下,保险公司一不愿意培养年轻人——担心为他人做嫁衣,二也没有能力培养年轻人。在这种局面下,保险业员工素质和行业要求只能差距越来越大,优秀、年轻、有关系的都已经离开,剩下的可以说都是老弱病残。    
长此以往,保险业永远只能给别人留下一种低素质的恶劣印象。
  我做银行的,对保险业不是很了解!看了又点迷糊!
  作者过于悲观了!
  abeking,您说我过于悲观了,请谈谈您的理由,在下洗耳恭听。
  对对,我就是学保险的,但是我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去做保险的,呵呵!
  保险业的从业门槛,可以说是我所见过行业中最低的。
  就是啊,你说我上了半天大学,和卖烧饼的一起卖保险 ?我不是有病么我!!!!!!
  关键是卖烧饼的说不定都瞧不起卖保险的哦,呵呵
  保险公司人确实够多,但出了多以外,其他的呵呵。
  俺是保险业内人士,营销前线组训,算是核心部门的核心人员了吧?  没你说的那么悲观  就待遇来说,我觉得还可以了  在我们这个地方工薪阶层中属于高端的了  呵呵  不谦虚了哈
  楼上的朋友,就算您工资高一些,可是稳定嘛?营销组训,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销售系列的,而不是管理系列。至于销售人员,拿多少都有可能。  您自己心理最清楚。大家都在保险干过,很多问题都是心知肚明。
  另外,只听见搞保险的自吹工资高,搞银行的“自嘲”工资低。可是每年一招聘,银行报名都是人山人海,可是保险公司?呵呵,不提也罢,就是些中专、技校、末流院校之类的人。
  难怪中国在加入WTO的同时,让海外经营多年的太平人寿回国复业。国内保险业积重难返,只有重新洗牌了!
  靠保险业目前这批人的状况,成不了气候。必须有大量新鲜血液的加入。
  我是人大学保险的本科生,请问状况真的这么不济吗?我们老师说挺好的呀?
  回pinnazero:  一、老师说保险挺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自己教保险,能说这行业不好吗?二个是他们更多是从宏观发展角度,而不是个人微观角度来看待保险业,所得到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从宏观来看,中国保险业密度深度都还有很大潜力,二十年三十年后应该也能相对成熟。但从个人来说,拿极低的工资,基本没有福利,社会地位又低,行业名声很差,管理混乱,人员素质也差,您能忍受二十年等待那个可能出现的未来“盛世”吗?    二、如果能进国有保险公司的总部,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是保险总公司跟银行总行相比,肯定又是银行总行强很多。    
  我喜欢
因为我目前也想进入保险  我是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  被泰康分公司录取了  也是属于银保部
不知道你认为如何
  本人从事多年会计工作,最近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并加盟了太平人寿,刚开始也有犹豫,最终被它的“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三高团队思想及多年的海外先进经营理念所吸引,觉得它应该代表了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个人认为,如果你是想经营自己的一份事业就加入保险业,否则还是莫入此门。
  太平人寿是在1929年创建于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最多的民族保险企业。1956年因国家政策调整移师海外,2001年入世前夕,为了增加国有保险企业的竞争力,肩负民族保险抵御外资的重托复业国内。现在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是中高端客户的首选。  
股东的质量决定了公司的质量,股东的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性质。准确的太平人寿的性质是国有而不是国营。太平人寿由三家股东构成,是中国保险、中保国际和富通国际,太平的股东都是专业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中国保险是国务院直属四大国有保险公司之一,是第一家跨国性,多元化的金融保险企业集团。中保国际是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保险公司,业务遍布保险、证券、资产管理和投资等金融领域。中保国际是中国保险的子公司,中国保险和中保国际的股份占比为75.1%,保证了太平的国有性质。富通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遍及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富通集团在2007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0位,全球银行、保险业务中排名则高踞第6位。2003年、2004年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惠誉国际(Fitch)为太平人寿做出BBB+评级,这是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首次为中国保险企业做出最高评级。唯一一家IGP的成员。 确定了太平是一家有先进外资技术的公司。  说到这里,有朋友会问,你讲的太平这么好,今后的发展如何呢?我要对大家坦诚的说,太平人寿公司年业务增速保持在50%以上,用5年历程走完国内同行业7-10年的路。改变了“寿险公司营业7-8年方可赢利”的行业规则,创造了寿险界的奇迹。如今我们公司已取得了国内寿险市场3.17%的市场份额,一举进入全国六大人寿公司的行列。2007年,公司多项经营指标创出新高:年度新契约保费超过130亿元,总保费达150亿元,牢牢站稳“双百亿”的平台。总资产历年平均保持100%增长,总资产超过460亿。公司快捷、稳健的发展,吸引更多客户选择在公司投保,截止2007年底太平人寿突破600万,而且是我们中高端客户的首选。我们要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进入国际A级企业,更要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  
我说了这么多,如果还有疑问,请查
  国务院直属的四大国有保险集团    中国人保控股公司:简称“人保”,下辖人保财险,人保寿险等;     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保”,下辖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太平资产,太平养老,民安保险,中保国际(香港上市)等;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简称“国寿”,下辖中国人寿,国寿资产,国寿海外,国寿财险等;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再”,下辖财产再保险,人寿再保险,大地保险,中再资产,华泰保险等。     其中,最不为内地所熟知的就是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中保的总部设在香港,代表国家经营海外资产。其下辖的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持续经营时间最长(计80年)的民族保险品牌。  
  我记得本版曾经有位资深的金融从业人事把保险银行分析得比较透彻的帖子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保险公司只有资产管理和精算属于核心岗位,,去年XX内资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那个部门个人平均年终奖就有40W至多,核保和寿险的组训应该算不上核心岗位吧,我看51JOB上招组训
就要求 有1年以上工作经历即可,内地的就要求专科以上学历,,银行一个客户经理都要全日制本科。
  保险销售人员,一般按多少的比率拿业务提成的?有没20%
  保险外勤待遇比你想像中高得多!当然自己付出也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保险越往后做就越轻松,各种奖金津贴让你眼花缭乱,还有旅游。
  作者:-剑吼西风-
回复日期: 21:03:00
      保险外勤待遇比你想像中高得多!当然自己付出也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保险越往后做就越轻松,各种奖金津贴让你眼花缭乱,还有旅游。  
      
我在保险公司做了近13年的外勤业务,外勤是代理人制度,什么是代理人制度在这里我就不解释了.  
如果把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外勤的人均收入公布出来,大家知道是什么结果吗?结果是低于当地的农民工的人均收入!这就是现在的保险公司的事实.
  楼上的“保险是我的工作”朋友说了一些良心话。  “一剑吼西风”,您最好去忽悠那些新人吧,来这里忽悠找错地方了。    “陈冠希0”,保险两个轮子,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承保,投资部门是算核心岗位,但要说好的很,就免了吧。您说的XX内资保险公司年终奖就40多万,如果说负责人,那算少的。如果说普通人员,那就是放屁。承保部门里就是两核人员。    
  请教一下楼主:  
我是今年的毕业生,已经和一家国有的寿险公司签了做核保岗,其实之前我对核保一点概念都没有,想请教一下楼主这个岗位的前景和发展。。。
  回wxppxiao:  
核保,顾名思义,就是审核承保条件,进行风险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核保和核赔应该是保险业(尤其是财产险业)最具技术含量的工作之一,合格的核保人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和很强的学习研究能力。  
遗憾的是,我国的保险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管控对绝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仍然非常薄弱,保险公司即缺乏这种专业人才,又缺乏培养的能力和动力。核保人的培养,可以说是经验教训堆积的产物,大量失败的承保案例才能锻造出一个合格敏锐的核保人。  
我不知道你现在加入的寿险公司核保是在总部还是分公司,如果是在总部,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前提是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对寿险的分公司来说,核保岗的作用的地位不如财产险业,但也是核心岗位系列。  
总的来说,单从岗位来说,核保人我认为很有前途,但目前中国保险业大环境很不理想,核保人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且待遇相比付出也极不相称,希望你慎重考虑。如果你耐得住10年以上的寂寞,能长期钻研核保专业技术,并有可能在总部一级从事实际工作,我想明天仍然是十分美好的。  
  我也是学保险的,并且干保险的!从我和同学的状况来看,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总公司与四大商业银行总行的薪酬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谢谢楼主   
我签的是省公司~~~~楼主说的大概也是你跳槽的原因吧~~~可不可以和我说说核保有没有很大的工作压力或者是要经常考试~~~不管怎么说在签之前我就考虑了很久了,既然决定了我就想做得好一些
  回roushiwq:  
我本人在一家国有银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保险公司总部和四大行的薪酬水平绝对不在一个档次!  
您说的应该是指基本工资水平,这个差不太多,我认可。但是收入水平却差很多。第一,缴纳的社保、公积金等标准差距不小;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是,银行的收入构成里,奖金是很大一部分,而保险公司在这一部分差距巨大。  
我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只比保险公司多了2000多,按理差距也不算大,但全年各种奖金全部算下来,银行确实要拉开几个档次。  
  回wxppxiao:  
说到工作压力,其实你不用担心,保险公司管理人员和银行管理人员都差不多,压力并不大(一线网点除外)。核保人工作压力主要还是来自自己,如果你愿意钻研学习,那你会觉得很多都需要了解,但如果你希望轻松,你会觉得核保在现阶段的保险公司其实很容易。呵呵,没有那么神秘。 我在到银行前,也觉得信贷评审很有技术含量,其实现在看来,不说也罢,总之没有什么了不起。  
另外,你是刚毕业的吧?如果是,那我还是希望你边干边学习提高自己,比如学历、职称什么的,该拿就去拿,不要因为单位没有这种需要就忽视。  
同时,也尽量多参加一些更好单位的招聘活动,人往高处走。保险公司目前的工作性质和层面决定了,在那里很难接触到社会的主流,比较封闭和狭窄。如有更好的行业和单位,还是做好准备吧。  
  严重同意楼主所有的话!!  
本人小本毕业近两年,小产险省分非车核保岗位,待遇如楼主所言(当然,可能也比很多孩子强了),本人从不愿向邻居及之前老师提及,了解情况的高中同学投来的永远是同情的目光。  
咱硬件不算差,和科班人员比,咱起点还算不低。读书时业内许多传说中的人物咱都见过了。  
能力上,咱自吹一下,也还行,领导们应该是点头的;当然,这个岗位更看重的是经验的沉淀,我很缺,但刚出来,没办法。  
刚回家过年归来,打击太大:我成了读书无用论最张扬的论证。今天上班,在银行上班的同学又过来同情了一番:他们的开工利是是我的6倍,虽然我们也过百。  
很多同学都鼓动我走人去考公务员或银行。很矛盾:我觉得公务员现状是不正常的,一个正常社会,这种好景应该不长;当然,主要是反感官场;更主要的是,自己可能也没本事考上。虽然大家觉得我行。  
至于跳去银行,有这想法。但我还是对保险存在点期望(宏观上);同时,自己在业内也还有丁点人脉资源,领导们的鼓励,让自己觉得做银行和做保险的前景应该都差不多。  
可是,目前这收入状况,还真没法给父母一个交待;再者,对于一个刚出社会的孩子,当前的人民币的诱惑还是很大的,走与不走,很是矛盾啊!!!  
  请问,怎么才能从保险公司往银行跳槽呢?  做什么业务的能跳?
  呵呵,我不是什么忽悠,相信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LZ所言有些确是保险现状,但不要以偏概全。中国在加入WTO的同时让太平人寿回国复业自有它的道理,国家也想改变保险业现状。我在上面也说了,做外勤的话,如果不是将保险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就莫入此门。保险公司只是一个平台,要想挣大钱肯定要付出很多,本人在深圳太平人寿,是保险业新人,以前在国企呆了近十年,不想过着等退休的日子,偶然来到太平人寿,确实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才决定留下来的,自己也作了多方面的了解,重要的是它在海外多年的先进经营理念所带来的许多创新。这里老员工多,好多人本身背景还是不错的,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干自己的一番事业,有次深圳各支公司开会最切身的感受,好多人都是开车来的。想工作安逸又挣大钱,保险外勤不适合你!我只是实话实说。
  回麦歪:  
谢谢朋友美言!  
人,首先要生存,其次才是发展。要生存,就必须要独立,首先是经济独立。在保险业,当我连最基本的经济独立(结婚、买房等)都无法实现时,离开成为必然。  
道理其实很朴素,很简单。换句话说,一个连员工正常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的企业和行业,能是好企业、好行业嘛?    回银行菜鸟23:  
坦率的说,从保险很难跳槽到银行,我同事中也仅我一例。并非我有很大本事,还是依靠父母及其人脉网才实现的。  
男怕入错行,有时看,道理还真不简单。    回一剑吼西风:  
我的很多看法,从来就没有概括全部的意思。君不见我的标题是“我所知道~~”,我的很多介绍里都有“仅供参考”?不过,还是感谢您的提醒。  
我说的一切都是以一个普通职员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从宏观上、理论上,中国保险业还有很大潜力,未来应该有较大前景。但从微观和实际上看,我们还年轻,要生活、结婚、买房子,将来还要抚养子女,正处于极度需要经济支撑的时候。  
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以赚大钱的标准来衡量保险业的收入,我们只是和其他行业的普通水准对比过后,自然得出的结论,自然采取的行动——离开该行业。  
(以下不是说您)呆了几年,看到不少。保险业的悲哀,不在于落后和封闭,而在于不知道自己的封闭和落后,反而沾沾自喜于一些含金量不是很高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成绩”。  
科学发展,首先强调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质量体现在什么地方?企业和行业的经营指标、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是也。一个众多公司偿付能力实际上不足,管理制度简单粗放,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社会声誉不佳的行业,谈何发展质量?  
效益体现在什么地方?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职工合理正常的待遇。一个应收保费畸高、阴阳保单盛行、降费竞争泛滥、缺乏技术含量、职工待遇很低、员工怨声载道的行业和企业,谈何发展效益?  
鲁迅先生曾说,一个人但有所需,则必有所讲,其讲乃正为其所缺者。一个好的行业和企业,不需要自我过多的宣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发展不理想的行业和企业,过多的宣扬往往适得其反。
  再说句题外话:四方交友、八方游历,而后知谦卑。
  大家谈得这么热闹,我也来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本人工作已经四年有余,但刚刚入行保险业,做得是法律这行当,纯靠自己本事(当然也是机缘巧合)进了某家保险公司的总部(有点不谦虚啊,但是绝对是事实),在公司的法规部门(应该也算是管理位置吧)。进公司不久,对保险业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感觉我周围的同事都不是很忙,甚至可以说很悠闲,待遇应该说中等偏上,福利还没有感觉到。我感觉在这里,如果你想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给你的,同时,如果你想在这里养老那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无论是在哪里,无论你学的做的是什么,我相信把自己所学的所做的东西做专、做深总是没有错的,多靠自己吧。很多东西都是要靠自己把握的。
  楼主,我更意愿相信剑吼西风是保险业中已成功的一员,急着和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的途径与心情.  
我有一同学,是他们一员,目前已很是成功与自得,至少在我眼中.  现我有一困境:前阵分公司领导找我谈过话,让抓紧学习,将来有调往总公司的机会。其实,更早前,总公司的前辈亦已交待过,如想上总公司,就给他们一个电话。  
头顶着这张画饼,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实际上,回头看了楼主的开篇,我的待遇远不如您所描述。有些时候,还真想申请上调,但又对自身实力不够自信,恐难担大任,愧对帮助自己的前辈们。  
在省分,虽然待遇不怎好,但是个极难得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自信如能呆上三年,自己的核保知识应能撑着自己在业内闯荡了。  可是,谁能保证,三年过后,自己还有闯荡的动力与自由?    楼主亦是前辈了,恳请指点,谢谢~~~  
  回麦歪:  
首先,如果你现在能往总部调,那就毫不犹豫的准备吧。道理虽然有千千万万,但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你有机会,未必三年后仍有机会。  
其次,从跳槽角度来看,无论哪个行业,总部工作经历总是更有说服力。只是我觉得你需要仔细规划一下自己,要么一直在保险业干下去,要么及早离开。如果一直想在保险业干下去,就到总部努力干若干年再说,不要频繁跳槽。如果觉得不适合该行业,还是尽早离开为妙,毕竟年轻时转型总是容易一些。  
最后,我自己有个观点:没有100%正确的选择,有60%正确就值得去尝试。  
  感谢楼主指教,非常同意您“道理虽然有千千万万,但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惭愧的说,本人最大的缺陷,就是没能很好把握现在,争取未来。可能还算顺利的人生,成了自己骨子里惰性的借口。同时,看了些书,说好听点,对很多事情都看得较深;难听点,就是悲观主义了。  
事实上,我也明白,很多事情按预期走,有60%的成功率,就是相当的高了;但社会上成功的人和事却相当的多,那是一路上修正各种突发险情的结果。人品+知识+主动,做好了,什么行业相应该不错。  
进入保险,有些偶然,因为高考这件事本身就很概率。可能接触了些行业里相对成功的人士,对这行业还算期待。其实,我亦有个较好的平台进入商界,只是因舍不得这么多年的学业与圈子,才放弃了。前面说过,我是个有惰性的人,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跳槽不是我希望的。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想到我能在现单位呆这么久。  
看来,我是应该动动了。  
  谢谢麦歪的理解!我在传统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真得不想浑浑噩噩地终此一生,想创业了,也想过做淘宝或卖手机什么的,偶然接触太平人寿才发现自己找到了方向,就相当于我作为个人身份加盟太平这个总店创业。对比其它生意还要投本钱进货或付店面租金,而保险只要自己投个人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初期收入会很低或者为零,但想想这可是自己开店做老板了还指望谁给自己底薪?一切肯定得靠自己拼了,这个过程会很坎坷,坚持就是胜利。我不建议应届生或参加工作不久的人做保险外勤,如LZ所说只有生存才有发展。象我们公司不会只要是个人就会要的,全部大专以上,要经过从推荐人、业务经理、区域总监、支公司总经理共四个级别的面谈,确认对方是做自己的事业而来的才放进来,当然还有人品好等。什么人都招来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也是对公司的不负责。全国唯一零投诉的保险公司可不是虚名。还有其它的规范制度我就不详说了。保险业重新洗牌的时代已经来临!
  复剑吼西风,大家网上交流,应该不存在什么利益的忽悠,而且这基本都是业内人,也不甚易被忽悠.所以,我相信你是真的成功与自豪.同时,也对你们公司塑造的员工忠诚与自信表示羡慕.  
每家保险公司业务人员都有哭有笑,当然哭声永远嘹亮于笑声.我想问,你拥有这份激情与渠道,去其它公司,会否仍成功如今天?会否仍力挺公司如今天?    另,我有一同学,传说去年成了你们公司最年青的业务主管.    
  以前在万人国企时,虽说收入稳定,但年少时的锐气在一天天被磨平,而来到了太平人寿后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那份久违的工作激情,公司对新人的传、帮、带,同事间的和谐相处,领导也从不摆架子,良好的企业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让我坚持下来的原因。  麦歪,你的同学成了公司最年青的业务主管,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呵呵~~特别是在我们深圳福田支公司,新人辈出的事屡见不鲜,最夸张的是黄正天高级经理,2007年才加盟太平,一年时间就做到如此高的职位,深圳分公司的红人啊。最近新上任的本支公司总经理也才30多岁,更多事例,你同学肯定会更清楚,在这里工作,处处让人感到一股向上的活力!
  楼主没说从哪个级别的保险公司跳槽到哪个级别的国有银行啊?在银行里的哪个部门,这些都差别巨大啊!
  楼主,想请教下,理赔中的查勘定损员,与核损员哪个技术含量更高?(也就是更有前途)。另外,楼主对太平洋财险了解多吗?在太平洋财险中查勘定损员的工资有多少?(西部省会城市的分公司)。谢谢!
  回“选择要付出代价”朋友:  
查勘定损和核损岗都是理赔中较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只是工作方式不同而已,要说哪个更有前途,这没有绝对的。一般来说,离领导越近的越有前途,呵呵。  
太保产险相对其他保险公司来说比较稳定,行业地位也较高。论收入,比中小保险公司略高一些。  
  毕业近5年,在财产保险行业摸爬滚打了5年。可以说,我像海绵一样疯狂学习吸收了5年,经历过内资财产保险公司、外资软件公司,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做过核保、IT、渠道,拿到了AICPCU/IIA的证书,每个岗位、每家公司的工作经历都堪称优秀。然而,5年的苦苦挣扎,换来的却也是如同楼主极其类似的感受:已经不能再在这个行业继续了。  这确实是一个远离商业主流、生产力及竞争水平低下的行业。在这里,你接触不到优秀的工作方法,接触不到优秀的管理经验。面对风险,有时保守到近乎愚蠢的地步,有时候又激进到近乎愚蠢的地步。在《股市真规则》这本堪称全球评级机构主脑指南的书中,财产保险行业被认为是一个完全不值得投资的行业。    我先来引入一段逻辑上相对正确的‘引理’:    如果:  A,一个行业没有真正的技术含量  或者  B,即使理论上可以形成自己的技术含量,但这种技术却可以被低下的竞争手段所抹煞  C,并且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来约束这样的低下竞争    那么:  D,这个行业将是一个长期低利润的行业。低盈利水平必然引起低吸引力,从而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而‘人’始终是任何行业的核心。一旦没有优秀的人才,行业将难以发展、跨越、壮大。如此引起恶性循环,该行业只能是时时刻刻都出于苟延残喘、日薄西山的状态。  财产保险,就是这样一个行业。    下面以我多年的经验来论证,财产保险行业就是这样一个行业。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抛开‘投资’这个任何金融机构都应该具有的功能不说,承保,就是财产保险行业的‘技术’,同时也是为公司创造收入的手段。由于这个行业从有保险的那天起就诞生了(保险业起源于海上保险,其为财产保险的一种形式),客观上确实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承保技术,也就是针对各种不同的行业的承保技术。通常,国际上把服务对象行业一般分为commercial line,如财产、责任,personal/retail line,如车险、个人意外保险。这样对于各种行业,财产保险行业本身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到今天,保险业诞生400多年后,传统的承保技术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成熟了。这可以体现在国际通用、标准化的财产保险单、责任保险单CGL、伦敦协会水险保单ICC等标准化产物。最多,随着整体经济的创新不断涌现,针对新行业,如针对环境审计的职业责任险、针对IT人员的职业责任险、针对不同工程不同标的的工程或财产保险,如核电站保险、火箭发射保险等等,开发不同的保单。这样的新保单,也只是在既有的承保技术上的小修小补,核心的审视风险的方法始终还是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同时,从事开发这些新保单的保险公司人员通常是没有这些新行业的从业经验的(常常是以寻求外部咨询的形式获得新行业的经验),作为盈利能力低下的财产保险行业也很难吸收这些盈利能力较高的创新行业的人才正式的加入财产保险行业,所以新保单/险种的开发速度实际上是非常缓慢的,好比国内‘中文版’的核电站保单,直到去年才正式开发完毕--实际上自从国内有核电站,就一直沿用的英文保单。所以,从整体上说,作为服务行业的财产保险行业的进步能力是大大落后于整体经济的。  所以,既然400年的国际经验都是一致的,那么这个行业满足A条件,也就是我前面所描述的‘没有真正的技术含量’。道理很简单:行业里人人都知道的技术,就不能称其为技术--就像《货币战争》的宋鸿兵用阴谋论解释一切,那么阴谋论就什么都解释不了(张志雄语)。    理论上,财产保险行业可以形成自己的技术:通过精算技术进行定价。比如,用损失率法进行经验估费,或者用贝叶斯方法估费,模拟损失分布,然后针对该风险得出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是,这种技术很容易被恶性竞争所抹煞。比如,你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某风险的损失记录、技术资料、风险评估方法,然后你千辛万苦用各种模型、假设,将目前的terms&conditions的合理pricing结果定为0.685%。当你自鸣得意的将这份数字交给市场后,那些像狼,不,应该说,像蝗虫一般的竞争对手,中资的、外资的、有大的再保人在后面兜底贴费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杀头生意亏本生意都敢做的竞争者,可以牙都不用咬的将价格立马给你砍到一半甚至更多--楼主作为核保人应该有亲身体会。反正条件都一样,价格比你低一半,客户是傻子才选你,再加上经纪人、机构代理人在中间搅浑水,搞得国内的市场鸡飞狗跳。而且,我所说的定价方法,国内几乎没有公司在运用。因为,国内懂产险精算技术的可以说的‘凤毛麟角’。我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我的意思是,世界上没有凤也没有麟,所以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别看平安有中国唯一的三个美国产险精算师,还有国内车险估费、费率设计的少数资深人士孟生旺、邹XX,还有瑞再、幕再、明德精算事务所等国内极少数的产险精算师,其实,就算他们明白,也只能面对国内低下的竞争水平望洋兴叹了。所以,国内目前的产险精算技术,一般也就限于做做准备金的评估等等。稍微了解准备金评估的人都知道,这就相当于产险公司的一个利润调节器,精算师想用什么假设可以说人无人约束,就看你想要多低的合理准备金、多高的合理利润,各种假设都可以让它看上去合理,所谓的actuarially reasonable是很容易实现的。本来竞争就很激烈了,股东真要是着急,你敢把准备金定的太保守吗?谁关心被保险人的利益?no body cares. 先把今年的报表交了再说,明年说不定早就排屁股走人了。  所以,B条件,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这种技术却可以被低下的竞争手段所抹煞’也是成立的。    最后,last but not least,保监会的监管水平如何,我连写都懒得写了。外行领导内行那几乎是保监会的通病,而且有时候他们外行得连我都不好意思了:有时候觉得,再继续鸡同鸭讲,我会不会打击到人家的自尊心哦?满市场的恶性竞争视同无物,倒是官样文章天天做,革命小酒天天喝。唉,不谈也罢。    所以,D结论得证。      当然,上述论证基于我的引理是正确的。    坦白讲,上面谈到的,可以说仅仅是我我多年体会的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天地蜉蝣、三千一瓢。方方面面边边角角难以面面俱到,总之结论是这个行业的水平之低下,让我有完全浪费五年青春的感觉。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楼主应该是在银行从事信贷审批?其实,信贷审批也是看风险嘛,多多少少和核保在方法论上有那么些许一点点一丝丝相通之处。当然,角度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天灾人祸、法律责任等风险,一个是信用、财务风险,具体就另当别论了。        很坦白的讲,目前我也在准备更换行业,银行也是我备选方案之一。只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对于咱们这样的同行如何转行,有什么好的推荐,还得请楼主多多指点一二了。
  我也是省公司,寿险的行政部。每月基本工资加绩效奖加误餐补助什么的税前是5600左右。前线的像营销管理部营销企划部那些工资更高的哦。只是不知道其他机构工资怎么样。。。
  年底没有双薪,奖金看公司业绩和个人考核,去年考核好的应该有4倍工资年终奖
  搞不懂,工作喜欢就做,不喜欢就换,又没有人逼你  闲着没事就开始对一个行业品头论足一番,有这个工作做点什么不好  至于拿保险和银行来比,我觉得完全没必要,是一回事吗?有可比性吗?真来劲  是龟,就得驮那座碑,某些连龟都做不好
  本人之前是在省公司的寿险核保部,觉得对保险业还是有很大的信心的.觉得只要努力应该什么都可以实现的.当然个人机遇和运气也得是你人生的重大影响因素.
  保险公司内部确实存在管理混乱,不规范的状况~除了业务岗位是以业绩说话,其他内勤等岗位待遇差,属于底层员工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视但,内部有关系的话一切都很容易~ 每个企业估计都有这样的情况了!老总,领导们一个月拿得钱比内勤一年的还多,光报销都不知道要报多少~ 大家心里都清楚,就不说拉~  
  我有一亲戚在保险公司总部任高层,是国有保险公司,但不是那种超级大的保险公司,想问下怎么利用这层关系,他很有钱,开奥迪,住别墅,在保险公司任二把手,保险公司是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没有找他帮过忙,想趁他在位的时候找他拉我一把,想问问保险界的朋友,他应该怎么帮我,我不想进他们的公司。。。谢谢!
  回“保险高层关系”:  
收你做干儿子,你认他做干爸爸。子承父业,多好!
  可怜的楼主干了5年的保险还以为核保理赔是个技术活,看看给你待遇就晓得有没有技术了  进保险公司就得进总公司做精算或者法律,其他岗位都是些做事的内勤      
  回NY_Coldkiss :  
前几天有些忙,没及时看帖。认真拜读了你的回复,非常赞同,也极有同感。  
1、保险业内涵价值高一些的是寿险业,产险业规模在发达国家一般仅为寿险业的1/10。  
一方面,产险业规模小,而且保费收入为一年期,可供运用的资金尤其有限,如进行中长期投资,还往往面临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所以保险两个车轮里,投资这个车轮单靠产险资金很难运作。承保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发生,全球产险业基本属于亏损或严重亏损状态。  
另一方面,正如你所说,产险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其主要险种的承保流程和风险点管控已经形成“固化”或者说“模式化”了,创造性因素很少,继承性、学习性因素更多。行业人员要求也趋于模式化、机械化。  
第三,关于产险精算,这在国际国内都极不完善。毕竟,产险缺乏类似寿险生命周期表那样可供精算分析的基础资料,比如卫星发射承保就无法按照基础的大数法则来估算,只能依托具体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产险业更多是体现一家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大型项目的承保,技术含量有限,发展空间不大。    
2、你认为产险业是“一个远离商业主流、生产力及竞争水平低下的行业,在这里,你接触不到优秀的工作方法,接触不到优秀的管理经验。面对风险,有时保守到近乎愚蠢的地步,有时候又激进到近乎愚蠢的地步。”我深以为然。  
如果说国内的保险业本身就偏于封闭、落后,那么产险业则更是如此。年复一年的展业压力是产险业经营管理人员难以摆脱的阴影,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疲于奔命,更谈不上完善管理、更新知识、长远思考。当全行业都面临极大生存压力时,一切都已经谈不上了,除了拼命、不择手段获取保单以外,再无可说。  
困扰保险业的一大问题,就是新鲜血液过少。纵观这些年新公司成立,少有吸纳业外人才加入,多为国内几家公司挖来挖去,跳来跳去。如果这些跳槽的人自身素质比较好,那还无可厚菲,恰恰在产险这样一个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里,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阿猫阿狗都成为了各级干部,科长成为处长,处长成为老总,不一而足。在缺乏人才流入的情况下,这只能造成总体经营管理人员水平急剧下降。  
3、NY_Coldkiss 兄提到的转行问题,我不敢多言。但我想正如钓鱼一样,最有把握钓上鱼的不是鱼钩如何精良、鱼饵如何诱人,最重要的还是到鱼多的地方去钓。在中国,越接近主流的行业和企业,才有最多最好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当前的“公务员热”“国企热”的根本原因。  
加入现在单位至今,更增加了我的这种信念。所以,我的理念是,首先考虑行业是否主流,其次考虑企业是否主流,最后才考虑职位、岗位、待遇是否合理。  
仅供参考,祝NY_Coldkiss 兄鹏程万里!
  Ingermasson兄:    太多东西需要平衡,我们太向往最优解,才引得我们恨铁不成钢。  最近在重新审视我的人生,辞职信还没正式递交,但估计也就在这个月了。  出于思辨的习惯,我打算把所有我可能从事的行业与我的匹配度都彻彻底底的分析一遍。    走弯路的人生是痛苦的。我曾经向同窗抱怨:这是否就是命运?他当即劈头一句:老兄,现在说命运两个字还太早了吧?他就是很好的例子。早年也是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的化学专业,国内top10的名校。然而,拿到美国top20的化学全奖这家伙还是放弃了。然后自己考了金融硕士去了券商。  当然,人人有差异,事事难唯一。我是否也要走这条路,真的要冷静冷静了。    现在,恐怕是我人生当中又一个既相当需要激情和勇气,也相当需要冷静和客观的时刻。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诸多感触,日后我们可以慢慢再叙吧。我是个极其喜欢吸收知识,也极其喜欢和人交流的人。因为我始终记得幼时受的教导:你我都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都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我都有一种思想/idea,那么交换后很可能都拥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想法。最优解,有时候就是这样产生的。    过了这两周我会清闲很多。站内联系。多多沟通!
  NY_Coldkiss :  
我毕业时喜欢寻找最优解,现在觉得次优解也不错。往往几个次优解组合起来,不经意成了一个最优解。  
有空多交流。  
  不管什么样的评论,正面的反面的,都不错,值得学习。
  我也是保险毕业的,没从事本行!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们把保险吹得是如何地光鲜亮丽,等毕业了找工作才知道,大学的保险专业,对于想进保险公司,又不做业务的来说,简直一无是处!  当然,宏观的保险发展,潜力还是无限的哈!!!
  保险在中国的确是一个朝阳行业,本人现在也任职于中国人寿,但个人认为,进入保险业门槛实在太低了,有些经理或业务员为达增员,甚至用欺骗的方法。这只能说明有些代理人素质低,不过这都只是一部分人。我们公司还是有很多高素质的人的。
  我非保险专业,进保险快半年   目前在一家小财险省分公司非车险理赔部打杂  对保险没有了刚进来时的激情,管理混乱   下面干事的卖力不得好          
  我将毕业考虑是否进市级地区的国寿,希望楼主能给我点点建议,我就为此事烦恼,我也不清楚什么情况.(本人原专业学医,经国寿里面领导介绍进去做内勤.)
  回lwj9008:  
如果你没有更好的选择,国寿市级公司的管理内勤还是不错的——前提是必须属于国寿正式编制的内勤。从物质方面来说,作为国企,起码相对稳定,收入待遇在当地一般是中等,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如果你对个人发展、生活什么的没有太高要求,进去不错。  
从精神状态方面来说,进了这个行业,若干年内不要总想着和你的同学、朋友去比什么——不管是发展还是待遇,你可能会觉得很郁闷。但你要有这个耐性,等国民收入上去了,保险意识提高了,那时候也许才是这个行业真正发展的时候。  
  另外,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学医在人寿也是很需要的。但如果是我选,我宁愿认真复习准备,要么考医学的研究生,要么考本地医疗事业单位的招考,争取进入医疗卫生系统。无论从个人待遇还是长远发展,肯定比国寿要好。毕竟在任何国家,医生都是稳稳当当的中产阶级代表。    以上一切仅供参考!
  其实外行人很难明白医学这一块的.保险可以做一条后路,有点保障.现在的医院太复杂了.  我想问一下,现在的签合同,和编制是两回事了吧?我进去是签合同的.多多指教  
  医院复杂,保险就不复杂嘛?呵呵,要说保障,我觉得医院的正式编制还要更稳定一些。人可以不要保险,但不可能不需要医院。    建议你仔细想好,最好是到你准备去的单位实地了解再做决定。好单位还是差单位,说来说去分析很多,但依我的经验,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去看看你未来同事的面部表情、穿着、探探谈话口气、观察一下单位办公环境(比如电脑配置),这些极为细节的地方你观察一下就自然明白了。    另外,如果遇到一个单位的人口口声声说他们这好那好,那你多半要掂量一下,不要轻信。人总是不会满足的,越好的单位,里面的人反而越不满足,抱怨可能越多。反之越差的单位,员工要求就越低,有一点点就满足了,自然觉得哪里都好。    呵呵,以上是一些个人经验之谈,来源与自己的经历和平时的接触、观察。祝你选个好单位!        
  我会借鉴一下贵人的经验的,但是我还想了解一下保险公司的一些事情.  各地方公司签合同的聘用员工,他们的合同是不是就没有经过劳动仲裁的?正式员工是同中国人寿保险总公司签的合同,他们的合同是经过劳动仲裁公正的?是不是有这样的分法?  如果我们就是支公司里面的内勤,我们刚进去的是不是就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啊?
  首先建议你看一下最新的劳动合同法。  合同分正式合同和劳务派遣合同,很多单位都是这样,这也算中国特色的同工不同酬。比如银行的柜员,很多就是劳动派遣形式;比如移动的营业员,同样如此。保险公司更是大量存在这种情况。    正式员工一般是和省级机构签劳动合同,不会和总部签约,主要是规避用人风险。这种合同不用公证,合同上会有岗位等信息。    据我了解,人保、人寿在正式员工编制上,管理十分严格,不是省公司的关系,没有高学历,一般都很难转正。你一定要询问清楚,签合同也有多种签法,未必都算数。    我在保险公司管过一段时间人事合同,多少有所了解。
  再想请教一下,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些评论是说,内勤人非常的忙,连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内勤的女人当男人用,内勤的男人当狗用.  是不是那么忙吗?听说连结婚的时间都没有,不是那么夸张吧,那么还有那么多人干?而且问一下,在保险公司按不按学历来分工资级别的?谢谢
  回lwj9008:  
首先,外行人不懂保险公司所说的“内勤”包括“团队内勤”和“管理内勤”两类。  
所谓“团队内勤”,就是保险公司营销团队主管(也属销售类,多有“经理”头衔)个人聘用的,从事该营销团队日常保单管理、承保出单、理赔处理等多项事务的专门人员。  
该团队内勤人员通常没有销售任务,其工资一般由团队自己承担,个别公司也可能从团队费用中扣掉内勤工资,并直接发放到本人。但无论那种发放方式,皆为羊毛出在羊身上。  
简单说来,如果说销售团队是包工队,团队内勤就是团队长这个包工头请来的管理人员,费用自理。这一类内勤,通常比较繁忙,地位较一般销售人员为高,知晓不少保险经营的流程和方式,有些内勤身兼“出纳+会计+客服+出单”多种身份。  
所谓“管理内勤”,指的是保险公司管理类正式员工,比如核保、核赔、人事、财务、业务管理等等部门的管理员工,含义和我们常说的公司职员完全一致。这类内勤人员属于保险公司固定人力成本的部分,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工资,没有销售任务,主要从事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压力不大,至少远达不到你听说的那个地步。    
关于学历,保险公司这方面和其他企业差不多,学历不同,工资基数也会不同,但仅此而已。至于工资级别,那肯定是按职务来划分,官越大,钱越多,永恒不变的真理。  
  楼主回答得很详细,学习了
  我和lwj9008是同行啊  外人真的很难明白我们学医的苦衷啊~~~~
  谢谢楼主的回答拉,我如果发现问题我会及时请教你的,麻烦你了,不过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了.
  楼主的回答实在是太详细了,给很多人指明了保险行业的道路,谢谢楼主
  大家不要客气,希望大家顺利快乐!
  楼主是好人啊!对我们这些刚毕业的以及还没毕业的帮助很大啊!楼主,你能否根据你的经历,大概罗列下财险和寿险公司的排行榜(以薪水为主要依据,最好包含各种福利)。比如财险中排第一的应该是人保。(当然薪水以刚毕业时公司所给的为准,那种经理级别的就没什么比较的必要了)。谢谢啊
  回“选择要付出代价”:  薪水排行榜我肯定列不出来,毕竟我也离开保险业一段时间了,不知道现在的状况。另外,各家公司同一个岗位待遇也可能有很大差异,不好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在分公司这个层面,人保、人寿、太保家大业大,正式员工福利待遇在保险业内相对较好,平安则非常一般(与它体制有关,几句话说不清,知道就行)。其它中小保险公司家底薄,有限的薪水都集中在管理人员头上,普通员工待遇就要差不少。可能个别公司或个别岗位有例外,但总体来说应该就是这个状况。              
  一个地级市的老总介绍我进去做内勤的不会是什么所谓“团队内勤”,就是保险公司营销团队主管(也属销售类,多有“经理”头衔)个人聘用的那种吧?
  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什么笔试、面试都不需要就进去的单位,能是好单位嘛?如果真有这种好单位,只是一句话就能进,那恐怕各位省市领导的大小关系早就挤满了,还轮得到你?    门槛越高的单位,一般来说越好。      
  看了楼主观点觉得受益匪浅,我也入保险行业一年,在国寿  我想问下楼主,就团队内勤和管理内勤岗来说,哪个岗位相对来说要好些。如果该团队要独立出去成立省级公司中的一个支公司。
  作者:Ingermasson
回复日期: 9:44:00
      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什么笔试、面试都不需要就进去的单位,能是好单位嘛?如果真有这种好单位,只是一句话就能进,那恐怕各位省市领导的大小关系早就挤满了,还轮得到你?        门槛越高的单位,一般来说越好。    -----------------------------------------------------------  我也知道,但是我主要问的不是这个问题,我问是否属于,以后的前景的事情我也不知道,看看造化啦。不过他是分管两个地级市的领导,到时应该不会进什么团队内勤吧?
  我就是学医干保险的那类人,现在一家所谓的国内前三强保险公司(不是国企,大家猜是哪家吧,我就不说了)作内勤,赞楼主的观点啊,这行就是没前途,发展空间太小。想更正一点的就是,我就是干的楼主说的那种团队内勤,并不轻松,也是累死累活,才只有那么微薄的一点点薪水,仅够糊口的,还有奉劝一下各位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万不得已进保险公司的:合同,你即使是和省级公司签,也有可能是属于派遣的那部分,因为我所在的部门,就有部分人是,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是在福利等各方面还是会有时大时小的差距的。
  更正一下,说错了,是管理内勤
  回作者:失恋王2007    我都是学医的,我也想踏入这一行,你现在还再里面从事内勤工作吗?
  08年6月份毕业的金融小本~  一开始在太平人寿某支公司做银保~首先要说的是~银保对于业务员的提成很低~不过好在有底薪(1000元)~有五险一金~但是银保必须得依靠银行提供平台去做销售~所以很在乎和银行的关系~如果和银行的关系处理的好~那么客户源可以说是源源不断~但是一家银行不可能只有一间保险公司在此驻点~我这里通常是3~4家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经常是明争暗斗~银行里面的人也不怎么在乎保险~除非分行有保险任务才会注重一下~而且那些行长~理财经理~大堂经理~已经被各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养成贪得无厌的习惯~找你那回扣~除了该给他们的提成~私底下又找你要方案~~所以业务比较难开展    08年11月~跳槽到太平洋~做个险~目前也是靠着缘故~慢慢的开展转介绍~    上面Ingermasson说了一点~很难留住人才~的确~都没有赚到钱~怎么留存下来~?
  平安的工资真的是最低的吗?  毕业后阴差阳错的进了平安,一干就是近两年了。。  越来越有些不平衡的感觉了,请问楼主:哪家保险公司的工资高一点呢?
  保险公司一般员工都不高,无论哪家公司。就算个别公司高一点,也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别。    
  我在国外财险公司做精算,早就听说国内财险方面技术含量真得不高.我们部门我刚进的时候不过4个人,我主要负责的是房屋和财产保险,工作前期,已经有做好的model,一开始不需要重新建模,但是每年我们都会花半年的时间做pricing,主要用的就是统计的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然后一年经验以后,我现在也开始试着自己建模,其实现在很多公司都没有在自己做准备金了,我们一般把数据outsource给我们的consulting做.我们老板经常说,对于我们财险来讲,主要的工作是pricing,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们部门扩招了2个毕业生,所以可能也会开始接手准备金的工作.就是我们说的Valuation
  产险方面,国内的准备金基本上都是自己做。基本上都遵循保监会的评估指南。而且准备金部分的技术相对成熟,基本上执行情况还算凑合。只有少数情况,比如PICC到香港上市,需要做一份准备金评估报告给市场(当时PICC好象是请昊升还是明德,具体忘了,做的准备金评估)。  但是定价水平就非常非常差了。可以说完全没有定价技术,完全是参考市场竞争价格,或者再保人的指导价格,要不实在不行就拍脑袋。(我曾经跟外方的同行调侃国内的拍脑袋。当他知道pai nao dai是什么意思后,笑笑说,pai nao dai is also making a decision.我当时一阵苦笑,就跟他说是不是理解为subjective probability?他居然再说pai nao dai is more less like Bayes estimation.当然,这完全是调侃。)  敢问楼上的金美丽儿是在哪个国家啊?能不能简单介绍介绍当地市场是怎样避免低水平价格战的?是通过强势的监管,还是因为市场已经成熟理性而有了良性循环,因此各家公司都不会轻易挑起争端?  不过不论怎样,根据我的了解,全球的P&C市场几乎每年都是亏损的,以至于业内都认为combined ratio高于100%是常态。    PS:一种很奇怪的直觉,我觉得楼上的是不是在加拿大的waterloo毕业的?或者英联邦的其他学校?
  我吧,2000年大学毕业,就开始了保险行业的工作,学的也是保险,我敢保证,我是唯一一个在这个行业里的人,而且我是个女的。一开始在新华寿险,总是盼望着转正,苦苦的干着活,比如代理人资格证考试培训,单证管理,入职培训等等,后来大约不到两年,待遇的不到改善,我辞职了,转干财产险,属于打游击的那种,代理了很多家公司的车险,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工资时高时低,不稳定。直到两年前去了平安北分,成了正式员工。该有的福利都有,比较稳定,节假日的过节费用不多。每月大约4k.我负责4s店里的业务。那里也有太保,中保,什么的,其他的就不说了,尤其是中保,那里的人员几乎没有正式员工,出单岗位才800,我在北京。没有别的意思,各位看到了说的不妥的 别拍阿,我只是说了我看到的。
  还有就是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混久了,想换个行业都很难,估计我这辈子就得知这碗饭了,本来英语还不错,以前基本看电视cctv9,现在舌头都直了。金融危机,外贸不好干,算了。忍。我有个好友的哥哥是国内保险的高管,负责健康险业务,工资几乎都不用动,具体多少暂不知道,知道的是,几乎每年换一辆车,20万以上,单位给换得,包括养车的所有费用,千万别过节,不过节都发购物券,但凡过节发的购物券更多。她经常带我去商场消费,买的化妆品几乎都是迪奥等大牌子。我啊,只有羡慕的份儿。其他更多,不说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前的那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