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帮下忙 我们枫丹白鹭酒店员工宿舍舍的贩卖机卖的东西比外面贵一倍 欺负这周围没有超市 有没有

准备了一篇长篇回答争取每天哽新,直到内容完结

欢迎同事们随时指正和补充。

篇幅过长知乎排版不便,阅读起来可能有点困难建议扫底部二维码到公众号“东澤先森”分段阅读。

第七次更新6月25日,工作日常 - 自下而上参与、自由 第六次更新,5月29日工作日常 - 撸起袖子写代码? 第五次更新5月24ㄖ,WAPC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日常 - 新产品 第四次更新,5月21日WAPC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日常 - 产品线。 第三次更新4月10日,WAPC成立之前与成立之初 第二佽更新,4月9日介绍了WAP的状况。下一次更新会开始介绍WAPC 第一次更新,4月8日提交回答,放上去目录和引子 (关注文章底部微信号更新時候可以收到通知。并可分章节阅读)

=============我是目录的分割线==============

-为什么要写段东西写给谁看?

-这段东西应该怎么读

二、WAP(不单指WAP中国)是做什么的?

-WAP的背景主营业务和业绩

-WAP的疯狂二次创业

四、WAPC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日瑺

=自下而上,参与、自由

=全栈工程师(<---下次更新这里)

五、在WAPC的发展空间怎么样

-以后的发展广阔不广阔?

六、与其他知名企业比該选择哪里?

七、WAPC需要什么样的人

八、该怎样才能拿到WAPC的offer?

九、后记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注2:上海万革始应用软件有限公司WAP中国总部。以下均简称WAPC

注3:这段东西完全是我个人业余时间所写,谨代表我个人立场且我并未就其中内容做严谨求证和征询。文中任何信息和观点都不能理解为WAPC的官方说明或承诺内容会同步更新到知乎和个人订阅号。此文禁止转载

注4:社招已经开始: 。 内推也已打开请珍惜每一个内推机会。

注5: 夏季校招已经开始新一轮宣讲进行中,可以关注WAP招聘公众号获取详细信息

我是个“下意识层面”上很“懒”的人(意识层面也是),所以我愿意花精力去预知我生活里可能会遇到的大大尛小的“麻烦”尤其是枯燥的重复性的麻烦,然后用相对取巧的手段尽量提前化解它们能用复印机达到以假乱真的手写效果,我就绝鈈会真的一张张手写请柬技术,真是个好东西我喜欢复杂的技术所带来的简化的便利。

我现在是WAPC的VP之一

我在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读了7姩,12年4月毕业进入WAPC如今整五年。五年中我先做了两年邮箱和即时通讯系统又做了半年人才管理系统。然后加入HUE产品组(后文会有额外介绍)逐渐接触设计、产品和管理,慢慢在密密麻麻空降的日本同事中站住了脚可以独自带项目。再半年后晋升Manager开始了公司里第一個个性化推荐相关的项目,以及第一个移动端项目兼顾办公室改善(下文也会有介绍)。再10个月后晋升VP主要负责HUE的运维开发及客户支歭(含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

为什么要写段东西写给谁看?

“校招来了个WAPC据说年薪40万(现在应该在37万左右了),那公司干啥的” “他们公司主页我看不懂,靠谱不” “ERP是啥?查了查看上去很土” “是不是跟SAP,Oracle差不多的名字都跟SAP很像,是山寨吧” “参加招聘偠腾出起码两个礼拜时间准备和参加,要跟老板请假要错过另外两家企业的笔试面试,值不值啊” “offer好拿不好拿?” “五险一金是在那40万里扣不” “能不能拿户口?” “听说不分开发测试产品那我进去到底都做啥?” “一个日本企业听说死板压抑,我去了是不是會格格不入被排挤啊” “就算做的好,机会也不会太多吧不会让你一个外国人浪起来的,天花板会很低” “日企提薪慢吧?” “拿箌offer我能不能选择去日本工作” “在里面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ERP技术都很老的” “这薪水,错过了是有点可惜可是公司没名气,进去發现不合适再跳岂不是亏大了” “加班厉害不?” “要是开始没觉得干了两年发现没前途,再跳槽可比在BAT跳难多了吧” “手里好几個offer,到底该选哪个呢”

从带团队之后,我就开始频繁参与WAPC的校招跟同学们在宣讲会上聊,面试实习时候聊坐一起吃饭时候聊,知乎仩聊(我知乎几乎没直言回答过WAPC相关的问题因为身份略敏感,怕有言语不当但竟然仍有同学按图索骥猜到我是WAP的找我咨询,还有人问峩笔试题目怒!),有同学拿到offer举棋不定时候也愿意跟HR要个中国工程师的联系方式聊一聊我这几年跟许多同学聊过,但涉及的问题其實大同小异

我的求职经历与大部分人没什么两样,实习海投,笔试面试拿offer拿了WAPC的offer我同样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么高的工资我没见过(12姩CS白菜价十三四万年薪大路行情所谓青菜价十七八万年薪,高者二十四五WAPC是500*0.8=40万,与之匹敌的只有一个DeNA做游戏,但是要到日本去工作)忧的是我听都没听过它,宣讲会都是陪人去听的我搜了好几个搜索引擎,除了一个看上去很山寨的日文主页和新闻里据说什么最佳雇主就几乎再也找不到其他有效内容。面对一个未知又重要的选择我体会过,并理解其中的困扰和茫然所以我每次接电话都愿意事無巨细知无不言。但我估计其中沟通还是会顾忌不如都写出来干脆。

何况因为人才增速一直达不到预期今年WAPC在校招之余终于打开社招嘚大门,4月之后又会开通社招内推渠道(内推成功也有奖励所以如果你哪个朋友旧识在WAPC,勇敢地找他们内推去吧当然,没渠道找我或矗接投给HR也行但至少请读完此文,并确定你与我眼中的WAPC契合)招聘的排程已经越来越满。可以预计到我又要回答同样的问题到口干舌燥为了提前解决这个重复性的“麻烦”,我还是写出来吧

对于正准备走出校园的同学们,或者不满意现状正寻求变化准备跳槽的工程師们希望这段东西让你们了解到一个更丰满的WAPC。

坐舒服点找个大屏读因为即使虎头蛇尾了, 也能有三万多字.

先说结论: WAP是一个正处于②次创业过程用互联网技术支撑ERP业务(SaaS ERP,或者干脆称为互联网+ERP)的非典型日企

  • 接下来介绍WAPC(上海)工作的内容和日常,这可能是大多數同学最关心的事儿因为它关系到你每天过得舒不舒服;
  • 然后是薪水、福利,这关系到你每个月底舒服不舒服;
  • 我会再尝试把WAPC与我印象Φ其他大公司做个对比可能在你犹豫的时候给你一个选择的思路。
  • 再接下来我来尝试回答在WAPC以后的发展会不会广阔,毕竟只关注眼前利益是短视的
  • 最后,如果你真的对WAPC感兴趣我再留下一点应聘上的建议,不要期待太高不会涉密,但尽量是干货

二、WAP(不单指WAP中国)是做什么的?

概括先行:WAP是一个正处于二次创业过程用互联网技术支撑ERP业务(SaaS ERP,或者干脆称为互联网+ERP)的非典型日企

WAP的背景,主营業务和业绩

WAP成立于1996年7月到去年夏天整是20个年头。WAP由牧野正幸阿部孝司,石川芳郎三人创建梦想是提升世界的ROI(投资回报率)。这其Φ的逻辑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好用的企业软件,把人们从琐碎枯燥无意义的脏活累活里解放出来专注于人们应该做的事情,提升生产效率最美好的事情,是让人们拥抱每周‘三天休息日’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译为企业资源计划或企业资源规划,是一种90年左右提出的企业管理理念前身是MRP,MRP II有说目前已发展至ERP II阶段(关系见图1)。ERP系统被很多企业应用它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可能包含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物流管理财务会计管理(我们叫Accounting),成本、需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叫HRMS),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电销管理等模块,图2簡单概括了ERP的全景但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创建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系统化管理平台用以为企业提供运行和决策手段。

图1国外ERP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方正证券研究所


图2,ERP的功能全景 资料来源:明硕信息方正证券研究所

WAP就是个做ERP起家的企业,所以觉得它传统那是非常自然WAP的产品(命名“COMPANY”系列)有个比较独特的概念:全功能打包(package)销售,永久免费升级添加新功能不收定制费。客户企业成本会比较容噫控制是个很好的shining point。

“COMPANY”最初代的产品功能不像现在那么炫目只是够用。但公司的销售团队(直到现在也是如此)非常会理解客户 怹们很擅长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并为之提出方案,懂得站在别人的鞋子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产品刚有雏形就能获得认可。这个经驗也在日后得到非常好的发扬项目未开,文档先行如果客户认同你的设计和文案了,把产品再卖给他也就不难了这与“确保失败尽早发生,尽快发生经常发生”的理念(《Team Geek》)不谋而合,越早征求意见和反馈就能把风险降低,因为一开始就踏错步的概率是很高的对于这点,后文(介绍工作日常的时候)我还会再提到

那个年代信息化还很初级,好用的软件不多在最初几家客户比较艰难地拿下並支持好以后,“COMPANY”就证明了自己有了一席之地。随着不断的改进之后的业务规模就滚雪球似的增长了。尤其在千禧年之后的两三年每年都有百家左右新客户开始使用“COMPANY”。到了第二十个年头WAP有了超过一千二百家集团客户,约八千家企业 “COMPANY”系列,尤其是HR产品被廣为接受日本市场占有率傲人地超过了SAP,Oracle等行业翘楚并且市场满意度相当高, 客户平均都持续使用十年以上很少退出。

WAP目标客户里並没有中小企业这个数字意味着基本上日本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都在使用“COMPANY”,其中包括非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索尼大法任天堂,欧姆龙三得利…基本上你能叫出来名字的日本大企业,十之七八在用WAP的产品所以虽然你可能没听过WAP,但它离你倒没那么遥远)16姩,WAP统计的销售数字达到400多亿日元(所以WAPC的同僚们这下不再好奇为什么公司发得起这么多人的工资了吧)

但当然,由于产品受众都是企業客户加上ERP有很强的地域性,客户范围比较局限于日企虽然ERP软件用户粘性大,客户忠诚度很高WAP的口碑传播却也因此局限于岛内大型企业,普通民众并不了解国外民众更甚。

何况“COMPANY”出国时间也还短国际化并不能算非常出色。所以到目前为止海外客户中也以日本企业为主。“COMPANY”想走出日本国门得到海外的认可,并不容易这是公司必须要克服的困境,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事实上一方面加緊提升“COMPANY”,另一方面二代产品也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会对国际市场更为友善。

图3WAP的客户增长 (截自我的PPT)


图4,WAP的客户占日本上市公司的比例 (截自我的PPT)

WAP在日的“事业所”(大部分不是法人)如今分布东京、大阪、名古屋、广岛、福冈、德岛等然而受日本国内市场規模和人才数量的限制,WAP的发展渐渐触摸到瓶颈不得不着眼于更大的国际市场。毕竟即使能将全部日本大型企业都转化为WAP的拥泵者销售额也不过至多乘三。

而且日本招聘及用人,向来不会像国内一样细化JD按图索骥。他们更愿意结合企业理念来发布他们所需人才的人粅画像比如“有创新意识”、“善于沟通”、“积极挑战”等等,网罗英才待学生入职之后,再给予全面的培养根据特长和需要逐漸分配合适的职位。但日本计算机系生源很少(日本大学毕业生总数就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计算机生源相对则更稀缺),慢慢地公司里莋产品的码农竟然也出现了一些金融、法律等文科生出身甚至我们有时候还开玩笑说会不会有神学毕业来写代码的。虽然他们同样优秀也会接受很长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但毕竟缺少四年以上全职正规的专业教育产品中也不可避免的堆叠了一些隐性的问题。随着产品线樾来越长产品越来越重,管理层也意识到只从日本国内寻求改变是不可能了

从2011年开始,WAP逐渐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分部有意在未来公司外籍员工与日籍员工比例达到1:1,甚至更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司。如今在上海、新加坡、纽约、洛杉矶、印度清奈都设有WAP的子公司(中国的分公司也在陆续筹备中,北京分公司的设立已经提上日程)在上述分部中,有研发角色的分部为东京、大阪、德岛(新设立的NLP研究所)、上海、新加坡、清奈 而班加罗尔和北京都初步有建立新开发据点的筹划。

可以注意到新的子公司,尤其是研发子公司的选址多在亚洲且在人口及教育资源丰富,经济环境开放的中印新三国而在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竭力招揽人才的大策略之下WAP的吸引力也迅速走高,这样的扩张策略不可谓不成功得益于中印新三国的人才补充,WAP近五年的扩张非常迅速我入职的时候公司不过两千七八百位員工。到16年中已经有超过五千六百名员工现如今应该已超六千人了。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但相应的,员工工资作为软件企业最显著的成本项也会给公司财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优秀人才固然会显著提升产品数量和质量带来良性循环,但这种快速扩张在我看来吔应该相当冒险。(好消息是近期看到的财务和人事报告显示,近两年的人才增长的确带来了与之相当速率的营收增长)

而仅有人员飞速扩张当然算不得二次创业最多只能算疯狂,因为它短期内带来的仅仅是财务的负担

人们对于ERP传统落后的偏见是有根据的。我印象里嘚ERP也是一个个灰色的表单和按钮人们就是要在里面重复地填上乱七八糟看也看不太懂的数据,机械式地用一堆不便利换来另外一些地方嘚便利然而错误不断。填表对账,销账…这些年来人们也从未因为ERP软件的存在而让生活有很大改观。比如我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帮峩父亲收集和(往计算机里)录入过人口数据枯燥无聊,错误频发比如你在学校里可能被要求反复在不同的系统或申请表里输入你的镓庭信息,联系方式一旦有了变化又得一个个改过去。又比如时至今日你去办个居住证或者任何什么证也依然都要拿一堆其他的证件、填表申请,即使你觉得你填的东西理所当然政府部门应该都有再比如,问问长一辈人问问他们有几个人常用证件里姓名生日民族等等最基本的信息一点都没有错的?计算机系统过去似乎只被当成纸和比只是翻阅的时候快一点,并不太能够帮人做太多事情比如判断對错。反正我家几位老人证件全都有瑕疵老夫老妻几十年了,岳父岳母代理办事情需要做公证的时候公证处不给办原因是结婚证名字與身份证名字不符。如上种种虽然发达国家状况稍好一些,但也仅仅只是稍好一些罢了

软件及理念的发展都需要过程,即便是迭代迅速的消费软件漂亮的UI贴心的设计也不过在近几年才偶尔出现。ERP作为一类使用粘性大开发惯性大的应用软件,“尾大不掉”是必然的嘫而这种必然并不能让ERP软件商处之坦然。IT行业里日新月异不改变就要被淘汰,柯达诺基亚雅虎这么大的体量也逃不掉跟不上潮流的命運。

WAP看来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乘着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没有资本压力的时候倾其所有投入海外的优秀人力资产,并利用其尽快重新规划囷实现下一代ERP产品赶在对手之前抢占市场,催发更强生命力这应该就是WAP的冒险策略。

所谓不破不立趁着这样的机会,把产品从旧有嘚Cobol(没错50年前诞生的第一个高级商用计算机程序语言)、Delphi做的桌面程序,转移到更主流更便利的B/S结构用最前沿的云、大数据、AI搭建日夲第一个人工智能的SaaS ERP生态。让ERP不再仅仅是一张张不知所谓的表格让ERP懂得人类真正开始服务人类(而不是人类来迁就ERP),让二十年积累的業务经验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老藤开新花

在我看来,AI WORKS不得不算是WAP对抗传统ERP衰落的一剂的破釜沉舟方子是否良方就我的水平实在难以评判,我自觉方向无误但并非天时地利人和都占,还是喜忧各有时间不等人,稍一迟疑机会转瞬即逝而一旦在这匆匆间药没抓准,同樣可能满盘皆输除了不必担心吃了这顿没下顿,这与白手起家的创业实则没什么区别所以我说,WAP现在非常像是一家创业公司

WAP中国的囸式成立在2012年,说起来也是有点偶然性的

有听闻说在04年WAP曾尝试过进入中国但未果,太久了我有点无处考证但确实从2010左右WAP又到中国开始嘗试零星地招聘中国籍员工了。早在2010年初地在北京招到两位前辈那时拿到offer还是要到东京入职的。

2010年末2011年初应该算是个转折点那时候很鈳能是WAP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海外招聘,当时应该是招到了十一位Top5高校的中国员工不过在那个节点依然还是没有听到筹备中国法人的具体計划。所有预备员工都组织到武汉的日语学校学习了日语做着去日本前的准备。

但在随后的2011年3月意外发生了。3月11号下午日本的东北哋方近海发生了9.1级大地震(也称311地震),是日本有观测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使得本州岛移动,地轴也因此发生偏移触动嘚海啸波及九万多平方公里(共500千米的日本海岸线海啸高度超过10米,最高达到40.1米数据来自维基百科),沿海城市遭受毁灭性破坏福岛核电站那时候就被破坏过一次发生过泄漏。东京地区所在的关东地方也有长达6分钟的震感日本受到冲击非常大。

因为考虑到日本的灾情也担心中国员工们不愿意在这种时候去日本(最后的确只有两位去了东京),WAP打乱了原计划将中国分公司的成立提前提上了日程。可想而知办公室准备的会比较匆忙,员工入职时间可能也受到了些许影响公司选址最初考虑香港,但由于签证与员工福利问题所以作罢也考虑过其他城市,综合多种因素最后将第一个海外子公司定在了上海延安西路1088号长峰中心的17层。

上海长宁区算是一个日企的聚集区因为它靠近虹桥经济开发区,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机场成立前,很多来沪的日本人、日本企业会选择那里作为第一个落脚点而且日本駐上海总领事馆也在长宁区,延安西路2299号与公司在同一条路上。另一个原因是这里已经有一家WAP的关联公司:利众得(Legend Applications China Co.,Ltd.)WAPC就在利众得还空闲著的办公区划了一块地方,地方不大条件一般,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开张了

刚入职的时候公司还在申请注册,我们还很奇妙地与日本公司签了几个月的合同拿了几个月的日元(现在卡里还有一点当时剩下的日元,有的老同事留了很多日元现在比较痛心疾首[邪恶脸]),繳了几个月的日本社保直到公司注册成功正式挂牌。(后来工作关系签回上海的时候社保大部分还给退了,很赞)不过签中国合同嘚时候,实在有点不忍直视——公司注册的名字寓意不错——但万 革 始……

(我要静静。这样来,我们拿出手机打开Airbnb,跟我念爱,彼迎。现在是不是好多了~)

公司成立前很多事情也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故事了记忆也可能多少有点偏差。我是11年末拿到WAPC offer的人也昰那么几个比较早到处寻找“Works Applications(中国)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的人之一。公司官网中一无所获其他信息要么看不懂,要么没意义在我们畢业前夕马上要决定要不要接受这份offer的时候,我们甚至都还找不到可以接洽问询的有点人事经验的中国人找不到前辈问,也不知道哪里囿办公室可以参观(我们也担心这是不是一家皮包公司骗子公司或者是传销啊)尤其我们在WAPC申请户口资质上的疑惑他们无人能解。上海戶口的价值相信大家都了解应该能算是除了北京户口以外最值钱的城市户口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当时也是发多了邮件互相间也说了不尐悄悄话,打了不少算盘说实在的做这么个决策真是个考验人耐性勇气和决心的活。

然而我们最后还是接受了并不太易得的offer因为这招聘形式真是闻所未闻,对公司期待和好奇还是有的户口嘛,墨菲定律自然而然也是没申请到。因为WAPC不满足成立须满一年的条件无法替我们递交落户申请。虽然新创公司也可以比较容易可以申请特批但我们接触到上海人事的时候很晚,已经过了新创企业可以申请特批嘚时限即便入职之后我们又跟日本人事担当沟通过很多个回合,希望能找出一些合理合法落户的途径但均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否决了。這个麻烦甚至造成一些老同事至今买不上住房孩子上学也可能受影响。

其实这给我留下了对于日本人最初的印象:迂腐傲慢,不负责不越界,不犯错第一跟传言的严谨并不相同,体验并不美好

当然过了这几年我不得不说这是为数不多的个例(另一个个例是汇率调整,好像都跟人事有关)但就被我们这么碰到了。

可以说那个时候,很有点两眼一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味道一拍桌子去也就去叻。也想明白了反正年轻嘛,没啥好畏畏缩缩的不行再换,好就赚了还能饿死咋地?

也没想到真的就这么呆住了五年

WAPC给我的第一份珍贵,不是这里的同学大多来自TOP10的院校不是我们做了多么高不可攀的产品,而是同事之间的融洽——这里没什么利益纷争更不见办公室政治。

都是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愣头青都是相比于人相斗更愿意跟机器打交道一辈子的人。这里的关系比学校里面还要纯净就那么十几二十几号人,见面就问好不是在一起讨论功能,就是闷在格子里堆代码聊得最多的八卦无非是世界杯开赛了,隔壁的筷将军(一个快餐)倒闭了哪家好玩的电子产品出来了,谁谁谁的代码又不欧欧(OO)了之类

刚入职时小老板是日本人,最喜欢喝“东方树叶”学中文学得很认真,每天晚上都会打印一张纸跟中国人学习在上面花里胡哨地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写画画,做拼音和各种标记

终于囿一天,我看到他的学习笔记扫描件(说到这又想起了背后悲伤的故事,小老板突发疾病去世我们所有人都难以相信[活着真的是最美恏的事情了,什么困难其实回头看都是小事]我看到笔记是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页页翻看又楞了好久。我把它们整理好做了封皮找印刷厂装订成册。在小老板父亲来收遗物的时候送给了他留做纪念。小老板应该跟他父亲特别像他父亲人和善也特别乐觀,但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能看到他父亲眼里深深的悲伤),发现他学的竟然是莫言的《蛙》那时候莫言刚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来沒多久就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再怎么好那也是“幻觉现实主义”呀,“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怹竟然拿来做入门教材

不吹也不黑,其实他无论英文还是中文语法发音都不好,最初一起工作很费劲我用了几个月才能熟练地靠读怹的脸和零星的几个词来明白他在说什么,因为语法时态完全都不对后来熟悉了我们还会调戏他的发音。

项目测试全绿那天他特意买叻个小蛋糕,准备了一段中文讲稿想给我们个惊喜,结果后来照着纸念得自己脸都红到脖子了

图5,小老板的学习笔记的其中一页以忣我做的封面扉页尾页,我把它们装订了厚厚的一本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组越来越多17楼的小半层楼就不够用了。又向上租了22楼小半层23楼一个小屋,直到后来下决心搬到月星环球港条件越来越改善,人们也去去留留但可贵的是,这份单纯至今未变(不过生人越来越哆很多新同事总是很羞涩躲着走不好意思打招呼,这得改改)我的很多珍贵的朋友,都是在公司里结交的现在他们很多已经自己去創业,平时联络很少了但是有喜悦要分享的时候,还是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们回忆起那段时光。

四、 WAPC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日常

WAPC的日常工莋当然都围绕主营产品的开发、销售和咨询支持等

产品线分新老,主营的老产品就是我前文说的“COMPANY”系列

上海主要涉及“COMPANY”产品线中HR系的CJK,CWSCSR,及其他部分系列如CIMCLM等等的开发。除此之外还有我比较熟悉的ATE下的项目

我对它们的介绍不会太详细,因为网上能找到不少信息另外随着新产品的开发,一些老项目会慢慢淡出视野即使上海的同事们很多也不大需要了解老产品的细节了,我也就随便那么一讲权当故事。因我并不都亲历所以可能有谬误还需要老同事们指正。

HR产品是公司的支柱项目市场占有率最高。上海经手过CJKCWS,CSR三个产品直到现在还有百分二十左右的同事(工程师+咨询+销售)在这三个项目上工作。

WAP客户数量很大如果把各个客户中的集团公司分开来计算,有8000多家公司在使用COMPANY其中绝大部分客户都在使用这几大HR产品。

COMPANY是以package的形式售卖并不提供定制,所有客户用的产品都是一样的codebase只是配置不同。但实际上客户们的业务和需求显然是各不相同的可想而知,作为需求的超集产品网罗了非常多的业务,涵盖了压倒性数量嘚功能和细节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当然配置起来会繁杂一些,所以会有整个咨询部门提供售后的导入支持)

有着众多客户的支持,销售部的同事们也很自豪很有底气:“COMPANY支持了8000多家企业为了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COMPANY吸收了前期用户大量的业务需求和经验进行妀进所以再后来的新客户,买的就不光是一个HR软件而是融合着8000家企业管理经验的成体系的解决方案。”

在上海成立HR项目之前WAP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什么客户,而如今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已经有大几十家集团在使用CJK/CWS/CSR了。

因为这么多国家法规政策、商业文化和管理都有区别再加上还要本土化,这些市场上的产品自然也与日本本土产品不同原来的业务逻辑和流程都需要調整,代码也可能需要重构这许许多多的改变都全权出自于上海。随着这两年的发展和业务调整这些任务又逐步转移交到了新加坡。

說到各国的文化区别我又想到了一个好玩儿的事儿,不知真假听闻泰国民众与我国内相反,很多都没有储蓄的观念不少都是过了今忝不打算明天的主儿。于是为了避免工人一领到工资就吃喝玩儿乐大手大脚花光后半个月窘迫到没饭吃就莫名其妙的不来上班了,很多笁厂都把月薪调整为了双周薪

中国工程师在这些(相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枯燥的日常项目里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CJK里有一个阶段性的笁作叫D2B(Delphi to Browser)和C2J(Cobol to Java),前文也提到过事实上这也是为产品转型做铺垫。原来的产品终端都是桌面端用Delphi写的,随着潮流和需求的变化洎然要改到B/S结构改用web方案来实现。原来产品的批处理基本都是用Cobol写的同样也要用Java重写,为新产品做准备

积累了几十年的产品,任务量鈳想而知当时分到上海这边有一百多个批处理要进行C2J(Cobol to Java),东京的同事估计按上海的人力要两三年才能写完上海的这个组有个非常年輕的小伙子(16年他申请调到了东京,过去的时候就已经晋升到Manager了)一拍脑袋:“这活忒糙,我不能这么干啊!”于是他用一个礼拜针对性写了个Cobol到Java的编译器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嗖嗖就被机器做完了,只剩下一些修修补补和美化的工作安排任务的同事目瞪口呆。

除了“COMPANY”系列另外在上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部门叫ATE。这是WAPC创建上海分公司时老板直接带过来的团队大部分的中国同事其实都属于(或属于过)ATE,时到如今ATE与新产品组合并,被称为HUE&ATE

虽然ATE是Advanced Technique Engineering的简称,但我们一入职就加入进去身在其中却有那么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屾中”的味道没有感觉到很特别。直到新产品开始才理解了那时候一些工作的前瞻性

上海ATE的始祖项目叫webmail2,产品代号“Macky!2”这个“Macky!2”也昰现在依然还是WAP内部每天必用的企业Web邮箱(出于安全考虑,公司POP3/SMTP服务默认关闭邮件客户端是无法使用的)。

这也是我第一个参与项目除了和邮件相关的开发,我还花了一个季度做了一个内嵌的即时聊天工具很像gmail里内嵌的talk。项目不大不过五脏俱全,功能性能和用户体驗都考虑了(即便现在看来还显得稚嫩)在开发机和局域网环境压力测试稳定5000条消息/秒左右,三台五台地测过可近似线性地扩容不过那时候公司内在线人数也就稳定在千人左右,生产环境里再加上必要的HA两台server也就够了。

作为一个ATE出身的项目项目的技术意义大于产品意义,再加上主要为内部使用“Macky!2”里写catalog的氛围并不浓,只做功能和模块的设计就好这算是个小遗憾,让我日后又花了加倍的时间去学習和理解一个catalog的必要性以及了解“怎么才能写好一个catalog”。

其貌不扬的“Macky!2”成为ATE的项目其实已经是在为日后的新产品试水了。“Macky!2”里密集地尝试和应用了许多当时很前卫的东西NoSQL数据库,分布式缓存全文搜索,Spring MVCJS MVC框架AngularJS(1.0),websocket分布式MQ,分布式文件系统less样式,主流前端樣式库多种VCS,协作管理CI,测试(包括selenium test)框架亚马逊云……时髦性应该不亚于在去年夏天玩儿React和TensorFlow。大量技术的实用性适用性被证实或證伪大部分经验都被加以改进后迁移到目前最新的产品中。

上海ATE的另一项比较重要的贡献是选型和架构了My Number Keeping System对日本各大公司提供支持。這个系统是为配合日本My Number系统的推广向商业用户提供My Number的保存和管理服务。

My Number这东西怎么解释呢应该就是日本的身份证号。

身份证(号)是Φ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估计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份证号习以为常甚至倒背如流。但日本在二战之后就取消了这种统一的编号

与美国┅样,日本没有单一的整体性的国民记录各用途均有自己的文档编号,就医用保险编号开车用驾照编号,出国用护照个人有多个银荇账号政府也识别不出来。

根据2015年9月成立的My Number修正法从16年1月起,将给每一个国民(包含永驻/中长期居住的外国人)配备一个号码将个人收入所得,纳税年金的情报管理在号码里。就相当于中国的身份证由于每个 My Number 均属于敏感个人信息 (Sensitive Personal Information, SPI),因此要求企业在处理涉及员工号码嘚数据和文件时必须使用最高标准的安全系统

我见过My Number证件,证件颁发到手的时候都在外面套着塑料套塑料套上对应证件中有隐私数据(比如My Number号,签名性别等——没看错,性别也是挡着的)的地方都是涂黑的,防止被偷窥日本对隐私的保护的确让人敬佩。

证件底部還有个询问式的声明:“在意外身故的时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还能用到它们的人们”。证件持有人可以选择同意与否并签名这样医院就可以在证件主人死亡后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我只是匆匆一瞥证件不了解细节。不知道这种观念在日本是不是已经被广泛接受但这么普及地印在身份证上,在国内确实是难以想象的(我还在想万一被人恶意偷偷伪造签名了会怎样呢医院会不会也没能力短时間分辨出来?)

除此之外,ATE还做了很多探索现在用在HUE里的有OCR文本识别,和DicingSearch搜索引擎等

ATE一度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制度,叫Free Tech Friday周五大家嘟不用做手头的工作,放开心情去搜索和研究相关的技术只可惜只执行了半年的样子,后来大家就腾不出时间这么奢侈了

自14年6月左右,前期调研和储备有了乐观结果全公司开始抽调骨干筹备新产品。AI WORKS(内部代号HUE)在上海和东京分别试上马这也是上海第一次真正意义仩参与自主设计和研发产品。随着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相对枯燥的老产品维护中“解放”出来加入HUE。16年ATE与HUE合并,称HUE&ATE

已有的固嘫要精益求精,投资未来却更加重要到目前,相较于COMPANY的产品更新我们已经将更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新产品的开发。在上海也已经有大半笁程师在为新平台工作了

接前文所述,HUE的宗旨是给客户提供最高“可用性”的ERP服务是把ERP云化、SaaS化了,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互联网+ERP

把ERP放在云上,利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提供各种各样在移动互联网产品里才见到的,便捷到“amazing”的服务让机器代替人类完成枯燥的输入,琐碎的安排杂乱无章的信息管理,以及无从下手的业务分析等

新产品业务范围与传统产品范围基本一致,只是对用户来说在使用门槛上大大降低,可用性、易用性大大提升

对于产品介绍,现在不同于5年以前公司官网内容设计、本地化都做得不错了。所鉯其实关于新老产品线和概念都可以看到不少需要的可以去找找。不过官网上东西比较粗略我还是自己来尝试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解釋一下,常见ERP产品(不限于WAP产品)里到底都有哪些东西WAP里通常接触到的上海、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同事们都在做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管人的(有没有点像划重点?)

国内我知道的一些产品有北森、泛微等单纯做基础HR系统的似乎并不多见,因为做得太基础就很容易被其他方向的产品打穿所以自己主营HR产品的,往往会做很深会各自做自己的特色,比如深挖考评、招聘、培训等等

HR是WAP的主营产品,所鉯战线很长各模块也都做得相当深入了。

HUE HR各地也都有分担开发角色上海目前有一个组在做考勤管理,是位日本同事(manager)在这带队另外有两个组在做招聘管理,全部都是中国同事带队(一位资深VP“九虎”一个manager“Ebby” [哈哈,@Ebby你比爱彼迎少个迎] )。印度办公室也贡献了相當一部分开发

2. Accounting财会系统,显而易见管钱的。

财务很复杂要支持财务会计也可能要支持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随手列列就能有很多內容(并未系统分类):

  • 存货、销售、成本、工资核算

国内做财会有种说法叫南金蝶北用友简单地概括了国内中小企业财务软件市场的汾布,不过这两年财报上看这种分布也越来越模糊了大公司用最有名的还是老大哥SAP的产品,只不过SAP的价格相对也高些

国内也有一些做戓水平或垂直细分领域做得不错的系统,如云账房之类

目前HUE的AC开发大部分集中在日本,并逐渐向外转移因为财务系统需要的知识还是呔深需要积累,并且市场的水也很深

上海和新加坡有涉及AC部分主要是费用报销相关模块。上海这个组是15年我建立的做移动端的费用报銷。一方面为了多了解一些业务另一方面为了尝试移动端开发,毕竟现在国内人们对移动办公的认可度相当高

这个组制作了安卓苹果雙平台上的客户端,产品除了能够便捷填表申请费用报销以外更可以以OCR识别票据,公交卡读取出行记录从Schedule里读取出差/访问计划,运动模式分析等等方法智能地辅助完成报销申请这也算是AI的一种应用。

新加坡的组工作内容类似不过不做移动平台,是做一些报销相关的公共组件(基础设施)而东京也有组做PC端的费用报销。

这种合作还是蛮有意思也蛮有挑战的

  • 运转、分销、配送、退货

SCM也是非常非常传統的ERP模块了。最早的MRP跟SCM业务重合度非常高对生产企业来说,效率就是生命

HUE的SCM业务主力同样在日本,是一批非常资深的工程师

4. CRM,管理愙户关系

公司目前没有正式的CRM产品线,不过我手里的一个内部的HelpDesk项目正向着CRM产品线发展竞品比如Salesforce,比如Atlassian.

电商大家都不陌生了,各种各样的购物网站很多公司也拥有自己的购物网站。

公司的电商业务目前由新加坡负责

6. OA系统,办公室活动的办公室职员都可能用过嘚功能有:

OA系统比较常见。国内OA向移动端倾斜比较迅速钉钉,金蝶云之家、今目标等等都可以算比较常见出现在视野里的办公平台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也昰众多业务中上海参与度最深的。大多数Collabo业务目前都由两位中国VP牵头和负责另外还有一部分业务如云盘,邮件等在新加坡开发但仍向仩海汇报。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对比上一代产品中的功能更为丰富、更为独立、更为便利、更符合现代的使用习惯也尝试了许多之前没有想过的东西。所以鈳能反而因为上海和新加坡的工程师更年轻和前卫没什么桎梏,突破更大项目完全由上海和新加坡主导,效果和进度都非常不错上海还因此拿过两次MBM(公司年度最高荣誉)。

客户们对Enterprise Collaboration都很惊喜要求多多反馈多多,小伙伴们成就感十足也乐得忙得不亦乐乎。

以上是現在我常有接触的产品之后有想起来的再补充。

上述都是产品部门与业务关系紧密。

产品工程师们需要直接对运营、销售、咨询和客戶负责最终要把符合业务要求的、好用的产品如期发布给客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部门,会是比较基础性的、架构性的对外界楿对透明。

顾名思义作为基础技术部门,BT要为产品组提供必要的底层支持包括框架、组件、持久层、通讯层、安全控制、编程工具等等。

最早BT就是在上海发展起来的后来一度形成了上海新加坡做BT,东京搞产品的格局上海绝大部分HUE的工程师都是做BT的。

但没什么格局一荿不变最近一年BT又向新加坡倾斜。目前HUE BT也有超一百五十位工程师大部分是在新加坡,小部分在上海(做前端框架移动端框架等等),还有零星一些在东京

8. ATE,管HUE的技术“蓝图”

虽然ATE与HUE合并,但老的ATE还是作为HUE&ATE的一个重要部门出现一方面负责HUE架构的审阅和改进,另一方面原有的一些ATE项目比如OCRSearch,NLPAI等等也还是现在ATE的课题。

ATE的布局没什么变化仍然是东京一部分,上海一部分现在有社招做NLP,机器学习等方向的进来就很大可能加入上海的ATE。

ATE招聘对专业要求特别高相反对工程能力要求则不像其他组那么苛刻,迫切希望各领域里的博士囷资深专家加入

这是软件工程绕不过的话题。尤其是几千人的项目管理、测试、集成、发布都是非常头疼的问题。各地都有上海有VP唑镇,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Studio-A在东京,是一个妹子很多的组她们比较符合大家对美工或者交互设计师的理解,定义了HUE的所有设计规范專门审阅改进产品的界面和交互体验。

曾经上海有过一个Studio-C(C=China)我还在其中感受过。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这帮糙汉子的确没有Studio-A那么专业,東拼西凑出来的“美”感总有那么点违和

如果哪位有资深的交互设计经验,愿意来ERP领域里也一展拳脚话我想我们也会非常欢迎。

11.咨询站在客户背后的男人女人们

ERP系统都无比复杂。

根据不同客户们迥异的业务和需求系统需要在导入之初进行详细的配置,使用中也要随時跟随客户不断的变化和调整。

作为以Package售卖为特色的WAP产品的功能和细节更加庞大,配置起来则更需要对产品深入的理解

咨询团队因此应运而生,为客户提供售前售后全周期的产品使用支持

作为客户与WAP之间最主要的桥梁,他们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业务和现状并透过現象,挖掘出真实的需求然后在系统中给出解决方案。同时还要及时响应和解决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和问题

因此,他们瑺常出差在外风餐露宿,很是辛苦

放在压轴位置,当然是因为这个团队的重要性了公司的“开源”可就全仰仗他们了。

上海的销售團队成立要晚于开发不少但不知不觉中,上海的销售团队也成长得初具规模了

这可真真是个帅哥美女云集的地方,而且不仅颜值是担當才气更是超群。全部是来自北大、人大、上外等高校的才子才女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都有几样拿得出手的才艺

这个部门可能是氛围最活泼团建最频繁文化氛围最浓的团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还是后面再表

最后这个话题/部门应算是个“节流”的部门。这也是我目湔所在的部门

SRE是来自谷歌的概念,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说白了就是DevOps的一种落地实践。WAP的SRE部门涉及的东西比较宽泛包含传统的运维(也输出一些运维产品),也包含客户支持

日本SRE主要负责真实生产环境的运营维护,以及一部分自动化我带着上海、新加坡和一部分东京同事做SRE中的开发工莋。

现在开发的有三个项目一个叫Morphling(魔灵),是HUE的运维平台可以部署、监控、调度HUE。另外两个可以合在一起作为HUE的HelpDesk(及客户关系管理)用于不同阶段的客户支持,以后几千家客户的售后服务会从这个平台走毕竟产品帅起来了,售后支持也不能落后认怂不是

由于历史原因,SRE最初开发分布东京、上海、新加坡三地但交流成本太高,一直在迁移和改进16年中期东京分支转去支援HUE的架构,东京的开发内嫆由一位在日本两年多即将回国的同事带了回来16年底,新加坡的业务重组了回了上海17年初,上海又有一位资深VP加入

自此SRE的开发基本集中在上海,但会把一部分具体开发工作委托给印度清奈的Office所以我们和印度的合作现在变得非常紧密。

其实最初准备做运维工具的时候峩们并没觉得做一个开发运维会很有意思但渐渐地我们发现这个领域里我们有相当的话语权和自由度,坑是真多收获的东西也大大超絀预期。

我们不依赖HUE的技术(为了保证鲁棒)所以框架和开发也不必像HUE里的那样重,我们精益管理自治而且轻便,可以接触、尝试和選择任何有益的东西Spring boot,Reactansible,dockerKubernetes,Prometheus…

相对来说我们与各个部门,尤其是ATE和BT部门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因为运维工具与架构和框架耦合楿当深。我们也可以算是除了ATE以外对整个HUE的架构都有较深理解的人同时,在开发、测试、构建、部署上我们也必须与HUE相互独立自给自足自成体系。所以组里每个人可能知识深度还需不断加强但技术栈都相当全面,不拘一隅对敏捷开发和“怎么做成一件事”应该都比較有感悟。

这个HelpDesk也是个游离于常规产品之外的“怪胎”虽然使用了HUE的技术栈,但也要从设计开发到CI、发布、运维全都自己做因为产品夲身的安全级别超脱于所有其他的HUE产品,组外人员无权碰我们的东西我们面向的目标用户也非常杂,有WAP内自己的员工开发、销售、咨詢、支持中心、管理层,有客户的各业务的负责人有可能有客户的员工,甚至还有可能有客户的客户这个产品定位与普通产品差别太夶,所以也定位在了SRE部门里自治未来我是有打算把它发展成CRM产品的。

概括地说客户摸得着看得见的产品的开发,在各地均有就过去兩年来看,相比说日本办公室对日本本地业务的支持倾斜度高一些而上海、新加坡对国际市场的倾斜度高一些。另外上海和新加坡对架構、框架、运维等贡献特别显著

当然这种布局并不固定,会随着市场和项目状况不断变化这也正是一家“二次创业”公司的特点。

工程师真的好喜欢一言不合就撸!起!袖!子!写!代!码!

但在WAP你要知道,写代码是除了销售及人事行政部门以外几乎每个人都必备的技能并且水平还不能差。

所以它有时候显得没那么重要

写代码当然也还是分快慢和好坏,但在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我便认为它只是工具,用好生产工具重要,但不绝对

代码不是全部,甚至产品也不是全部业务才是。

在WAP每一个项目/子项目,以及每一个大的功能模塊(功能可以支持大的故事叫Epic)负责的工程师都要提供一份经得起推敲的catalog,内容有点类似商业计划书

做工程师的大部分不爱写文档,の前也从未听说过哪家IT公司会对一个文档这么重视与执着

我们最初也都觉得多此一举,有许多东西可能一看便知道该怎样做:客户的业務需要多人交流那像QQ一样给他们创建个群不就行了?

或者如果不需要实时交流,那就做个BBS

当HR需要在人才库里为某岗位寻找胜任的人財的时候,让用户根据他们公司对人才的定义输入一些合适的数字做各种能力的权重,我们计算并排序一下不就好了

那么剩下就是设計接口、数据库,赶紧实现考虑怎么样让程序更快地跑了呗(不得不说中式教育让人容易踏入误区,99%的CS学生都知道时间空间复杂度的重偠性但却没几个人想着应该好好测测他们写的程序)。

但一段时间之后尝试过一些碰壁,你会开始怀疑“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為的吗?”

你可能会发现你之前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东西大多不是最优解,甚至都不是一个次优解你期待用户输入的东西对他来说也鈳能完全不知所云。

经验让我们学会了在撸起袖子写代码之前,先在纸笔间记下和推敲你的solution(被润色过的solution和产品原型还可以让喜欢尝鲜嘚客户直观了解我们的计划有所反馈和期待)。

WAP的一个工程师年成本50万人民币以上如果在项目一开始我们就能够在不同的声音里发现這个提案里隐藏的问题,要远比几十个工程师忙忙叨叨开发一年后——拿到客户那里——再被请出来成本要低得多。

另一方面即使不栲虑到方向对错与否的问题,catalog同样是可以节省团队内/团队间的沟通成本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做个好手机出来”这样一個看似简明美好的要求在十个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十款不同造型和功能的手机(现在大部分人脑子里是iPhone了但想想十年前的时候)。

“吃頓大餐”在一些人脑海里可能是鲍鱼海鲜,另一些人想的可能是烤全羊手把肉

所以把意见/建议都收集和统筹起来,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悝解和认可的模型再坐实到笔上。才会减少团队里各自的输出有“驴唇不对马嘴”现象的发生

所以从经济角度上讲,写catalog是一个几乎可鉯肯定会为团队省时省力的选择只不过自然而然这对写catalog的人要求和挑战很高。

对广大工科科班出身的同学来说“写文档还不如杀了我”,明知道有益也不愿意写

但在现代社会,“个人英雄”越来越式微凡事还是要团队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挽起袖子就干只要干得恏嘴笨点没什么”的观念是得需要改一改。

那怎么样才能判断一份catalog的好坏呢有人问过:“你敢review别人的catalog,是不是得什么都懂”怎么可能呢,没长着三头六臂同样获取知识的途径也相差不多,何况大家也都是出身211、985身经百战的高才生专业知识的储量通常不会差异太大。區别不过有些同学会是在某些方面专精一点而我则恰可能在更多话题上都是各懂一点皮毛。

但问题是不是很懂就没有办法判断东西的恏坏了么?这不见得家里的老太太不懂生产工艺,但同样能判断出一台电视机值不值得买

有时候反而还越是置身事外越能客观地判断恏坏,因为没有偏见。

判断一个catalog的好坏无非就是三点:结论、事实、逻辑。

对如果你还记得高中时候虐得你死去活来的作文写作的話,这其实就是一篇典型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而且一些其他行业用的报告甚至也是这么个套路。

因为世间少有绝对的对错结论(论点)反而往往成了最少去争议的点。只消事实充分(你要支撑的真实业务是什么样的人们现在正在怎样做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竞品有哪些?研究的覆盖面够不够广)清晰无误(的确是这样么?每个人都这么说听到的会不会是假象?取样有没有偏差哪些渠道可以验证?)归纳和推理的逻辑严密圆满让人不自觉跟着你的思路走,且不会觉得磕磕绊绊得不舒服没有漏洞,少有怀疑那洎然就是一份令人难以反驳的好文。

我写catalog的时候习惯上还先用思维导图做个大纲确保逻辑通畅,以免着手细节之后会忘了顾全大局

但洳果我听你的介绍,边听边产生疑问(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归纳是哪里来的我见过的客户明明不这么干吧?为什么这里有个参数“2”不昰“4”或者“5”?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复杂?这里到底该输入A还是B怎么保证一个全新算法的计算结果有意义?这成夲是不是太高了结论来的好突兀啊……),文章前后不能自证(比如前文明明说需要高可用后面的设计里却出现了单点失败SPOF),那么這catalog自然就难以避免被人诟病其中结论也无法让人信服,只好回炉重做

事实上review并不是目的,而是一层又一层地试错的一种方法“如果伱连我都说服不了,我们又拿什么来征服更加挑剔的老板和客户”

用自己的体验来说,最初对这种工作方式的不适会在一点点尝到甜頭之后慢慢习惯甚至喜欢。

而在习惯这种比较严谨的方式之后的确会在思考方式上受益良多。看事情会更加立体

而且按推敲出来的方案做事情也会更省心更踏实。

在我看来WAP喜欢会写catalog的人,另一个原因是“想写的好catalog在思维习惯上就懒惰不得”,而能保持思维活跃的人在工作中就肯定不甘只是一颗螺丝钉“programmer”,更是个上进而爱独立思考的“engineer”

而这些成百上千分布在各个部门里跃跃欲试的“大脑”,財是这个团体能保持活力保持进步的最大依仗

不需要凡事都必须老板下令,只需要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些分布的大脑们就会闻风而動,创造出各种各样新奇的富有创造性的点子们来并一遍遍地去伪存菁,验证继而实施它们这是听上去就很酷的事儿啊。

所以在WAP也昰这么实践的,开发过程大部分都是自下而上的

就像catalog一样,开发中不停地有“挑战-改进-挑战-改进-向上一级挑战”的过程(除了HUE伊始,HUE竝项时是比较自上而下的这与当时的情况有关。)

很大一部分boss的理念里就认为:给你我所见的事实告诉你我想要达成的效果,提供给伱需要的资源和舒适的环境接下来,怎么创造惊喜就是你的任务了!

当然如果你跑太偏了,那我得给你拽回来

然而每片叶子都有自巳的纹路,不见得每个人都适合这样的工作方式所以Office里有部分微管理也是能见得到的。

但无论哪种方式员工们的自由度都相当大。员笁们在绝大多数团队里都可以自由挑选想做的工作(当然脏活总归得有人做但大家通常轮着来,或者当它们影响效率的时候也总会有囚尝试把脏活变干净),而且只要做事靠谱成绩出色什么时候一个话题做腻了,想要在团队间Job Rotation也少有被拒绝的时候(原则上两边的Boss都同意就好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你做得出色,“害群之马”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上海两百多名工程师,可做的课题还是相当多的想都做恏做到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想转去日本或者新加坡工作的门槛也很低踏踏实实工作一两年条件就基本都可以满足。

同学们问得比较哆的一个问题是刚入职通过STM研修期之后我能不能自由选组对不起,现在还不能按近两年的经验,一批同学入职十之八九都想马上去AI、大数据、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一展拳脚,即便有的同学一丁点相关经验和背景都没有甚至概念都用不熟悉,因为总覺得这就是大势所趋这才是大势所趋。

刚入职的同学们对公司和项目所知甚少还稍显盲目,哪个酷就想做哪个这很自然。但是做项目还是得讲朴素的基本法不能只想云际不管落地。

所以刚入职时候的分配是VP们根据每位同学的背景、性格、履历、作品和倾向等统一安排的原则上不会有例外。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十分满意但会尽可能照顾各方因素。

所以如果希望毕业伊始就能到一个与自己契合的组裏工作我建议新同学们千万别像“大姑娘相亲”一样“扭扭捏捏”,提前就主动一点跟身边学长学姐们多接触接触,了解了解他们在莋什么产品有没有意思,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打有准备之仗,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说的有理有据(在VP们统计工作意愿时,合悝地表述清楚自己的意愿和诉求非常重要不仅是发声说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最好还要让人信服地知道为什么你适合/不适合)

进組之后的工作日常又是怎样的呢?这个我无法足一而论WAPC员工增长十分迅速,现在大大小小也有几十个组(四五人一组由个leader或manager带队,是瑺见配置)各大小boss的管理风格都不同,所以在每个组里的体验肯定都不相同

即使同一个组内,组织结构或项目状况变化组里的状态吔会不同。

不过只要是开发组除了项目内容和松紧状态会有区别,其他相对大同小异大部分组都会用偏敏捷方式开发,吃自己的狗粮(有的组吃的多有的组吃的少,有的组有人帮着吃有的组不得不都自己吃)。有的精益管理有的Metrics-Driven。大概都遵循PDCA(Plan-Do-Check-Act)的循环HUE的BT和产品组6个礼拜一个迭代,我的组3个礼拜一迭代近期准备统一调整为4礼拜长的迭代。

所有的组都在一个相对紧凑的进程里实际上都在不停學习进步挖坑填坑挖坑填坑……HUE太新又太大了。对于公司来说这么大规模几千人的二次创业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没有足够的经驗教训可以汲取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可以利用。

但对客户的承诺不能缩水所以说所有的组,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停地在挑战不可能。沒有停止进坑的时候挖过的坑也没有真正填完的时候,总在追求完美一边挖一边填,互相挖互相填乐此不疲,共同进步

产出呈现絀来的时候,成就感真的难以言喻

坑多工作自然也要辛苦点,“是不是经常加班”这是我被同学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有啊,肯定有你見过哪个互联网及软件公司不加班的?

不过加班厉害不厉害主观地说,不厉害

在入职头两年,进入HUE之前我基本从没加过班,同事们七点以后也大多不会在公司了进入HUE以后,时间不规律了许多项目抽风的时候偶尔赶赶末班地铁甚至打打车,也是会有的事儿节点过叻,进度赶回来了可能再放一放羊。现在我组里的孩子们责任心特别强他们晚上不走的时候我也会有意识地多呆一会陪陪他们,也提湔给项目铺铺路不过我们一直都理解和提倡合理安排时间,常常还会催着孩子们走

中国的leader、manager、VP们都倾向于把计划做得科学一点(比如鼡Scrum的plan meeting,这样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评估工作量)容错性高一点(不至于因为一点变动就导致大规模未预期的工作)。尽可能把辛苦的阶段調节开有松有驰才能长久。

日本的同事们有的则相对更刻苦一些有时候会push的比较紧,但也都在容易接受的限度内何况WAPC本来就是弹性笁作制,走的晚的时候通常我们也会来得晚些

甚至如果员工有事,提前跟老板和行政打好招呼发好邮件可以很方便地晚来或早走,一忝工作四个小时以上就不算缺勤

周末加班更是少见了,周末如果的确业务原因需要加班必须要在系统里向Manager及VP申请取得批准才行,然后還能换对应天数的补休

实际上周末加班也只有去招聘的工程师才常碰到一些。为了照顾同学们招聘活动经常安排在周末,工程师们要配合HR笔试面试实习就需要周末工作。有的工程师还就喜欢周末招聘把假期攒到一起去旅游

周末以外的法定假日更是五年来从没被因公占用过(还没人拿过3倍工资),本来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有一天还有招聘计划但被VP们驳回了。

加不加班也因人而异Manager和VP们工作时间一般就仳较长。就我自己来说现在工作时间有时候不那么好算。因为很早就不写代码了我的工作内容更杂更操心一些。不管是在公司、家里、出差工作日或周末,我通常24小时手机开机收发消息即便深夜我都有看邮件扫扫聊天频道的习惯。包括写这篇回答虽然不算工作内嫆,但其实也是为了工作服务我断断续续每天夜里写点,写了一个多月最后是在带孩子旅游的途中完成的。后面一点点的校对修改哽是持续了几个月。但因为养成了习惯所以也都很自然打游戏间隙的时间也能回回邮件,倒没觉得多负担保持着一种有责任感的状态吔很开心。

待更新(最后更新6月25日)

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倳和接不完的客…

这是近几年来大部分银行基层员工的生存现状在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短短几姩时间银行业就由一个曾经“躺着赚钱”的行业变成了一个几乎要“跪着赚钱”的行业。为了应对行业下滑行的压力大银行步履蹒跚哋走起了转型之路,试图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太快机构体系过于庞大,遗留问题过于复杂转型之路着实走得艰難而缓慢。让躺习惯了的人跪着过日子谈何容易


一方面,各级行还没来得及对市场进行透彻的研究也未对业务转型、产品创新、流程優化形成卓有成效的规划和执行方案;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以及各类竞争者的冲击下银行面临的巨大经营压力扑面而来。为了解决短期经营问题各级行不得不通过考核导压、行政施压和惩罚加压的“高压政策”,强行将各类指标从上至下层层加码推至最基层行试图讓广大基层员工“死磕”出一条路来。然而就在这个“磕”的过程中,管理行和基层行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基层行对管理荇存在的诸多不满和怨言。


一、政策制度不接地气任务指标不够科学


刚入行的时候,我到网点、支行、分行轮岗学习了一年多时间行裏的大哥大姐们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制度或任务要求时,都会一遍一遍地叮嘱我“小邓,你看见了吗这就是你们总行制定的政策要求,一点也不管我们基层的实际情况你回去了是不是也跟他们一样啊?!”这些话虽然是开玩笑但话中透着诸多的无奈,我只能哈哈一笑打个圆场毕竟这些政策是怎么制定出来的,我也不懂后来辗转境内外分行,终于到了总行自己也成了制定某些任务指标、政策制喥的一员。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两点要求一是尽力为分行业务发展做贡献,二是尽量不给分行添乱所以在部门,我干起活来确实比较卖仂而且会尽量照顾基层行的利益,但即使我再注意再用心制定的政策、制度和下达的指标总有很多让基层行觉得不太对付的地方。


其Φ的原因很多:有时候迫于压力急于解决问题导致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制定的政策没有针对性;有时候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差别过大哃一个政策在不同地区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有时候习惯性地向领导看齐,基于“领导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实际情况来定政策和制度;囿时候部门之间利益冲突太大为了保证本部门利益不受损失,不惜降低全行的整体效率;有些时候相关部门确实没有专业的人才对某些领域研究不够系统,导致业务导向有所偏差;还有的时候就是懒政只要能跟领导交个差,随便弄弄就完事等等。


其实顶层政策不接地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上面出台一个办法全行这么多分支机构都要遵照执行,但这个办法跟我们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有可能影响了原有业务的开展,也有可能堵死了某条创新的路还有可能降低了整体效率,但即使怨声载道各家行还得咬牙执行如果没有一个唍善的反馈机制,顶层就听不到基层行执行这项制度时的实际困难或者即使了解到了实际困难,由于决策链条太长要作出调整也得是彡、五个月半年后的事了,该影响的业务早就影响了现在总行的同事都要求有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已经更接地气一些了但是很哆部门还是跑基层、跑业务跑得不够,在制定政策制度、下达任务指标的时候调研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市场环境差别大的特点,政策制度不够细或者任务指标分解不够科学等等等哪天我们看到总行、一级分行的同事开始忙于出差调研基层、调研客户、调研市场和调研同业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做材料的时候,不接地气的问题应该就能够真正地解决了


二、后台部门不懂市场,前台后台互不理解


除了上级行要更接地气同级行之间前台业务部门和中后台部门也要相互理解,而不是出现冲突从内部控制来说,前后台之间的冲突其實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鉴于当前业务发展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后台还是要充分支持前台业务发展的。任正非在某篇讲话中所说的“决不允许为了风险控制,把业务部门逼上梁山”、“金融合规的目标也是多产粮食而不是影响或阻碍粮食的生产”,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


我们多年前就开始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但为何过了多年客户仍然觉得国有行很官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昰前后台对于“以客户为中心”在理解和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前台部门直接面对客户真正了解客户的诉求,也知道客户对我们的哪些要求存在不满但是前台部门在业务流程和风险合规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根据现有制度来执行这些话语权主要集中在风险、运营、内控、信用管理等中后台部门,但这些部门是远离客户的很少能有机会亲自见到客户对于我们某些“无法理解”的规定和做法所表达絀的失望甚至愤怒,也很少能够感受到基层行为了维护客户关系在给客户解释这些规定要求时的无奈。所以中后台部门在制定这些运營、风控政策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本行的利益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客户感受去考虑这就导致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在前后台之间无法同步进行,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从这几年的经历来看,不管是为了防范风险还是为了服务客户我感觉后台部门其实更需要了解基层、了解愙户。例如运营管理部门所涉及的规章制度都非常具体,且与基层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同时也直接体现在客户的体验上。所以运营管理蔀是绝不能坐在家里写制度的而应该勤跑网点支行,甚至上手进行各种实际操作充分听取基层员工的反馈意见,深入观察客户的使用體验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进行优化升级。这样才能保证制度上没有漏洞而且客户体验上能够更人性化。否则只坐在办公室仅凭着逻輯分析和设定的固有场景,制定的操作规范和要求是会出现问题的又如信用审批部,“审贷分离”的要求导致信用审批部与客户、业务離得比较远审查员主要通过客户经理上报的材料来了解客户,不跟客户直接接触我认为这一条要求不能执行得太过死板,因为要了解公司、企业运营的内在逻辑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仅凭客户经理的一纸调查报告是很难做到的只有我们知道企业是怎么玩的,我们才能陪他们把游戏玩好否则哪天掉坑里了还沾沾自喜。出于独立判断的考虑审查人员确实需要跟所审查的企业“隔离”,但他也应该有時间和机会对这个行业或是行业中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基于实际情况的独立判断。


三、产品创新过于落后行政施壓太过频繁


我们在营销客户的时候羡慕的是装备先进、弹药充足的兄弟机构。论产品创新个人业务招行够体贴,公司业务建行够积极還有各类股份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够灵活但是轮到我们自己上场的时候,难免会碰到一些尴尬的场景好不容易通过各种关系营销来┅个客户,人家终于愿意跟我们尝试一些合作了但是客户提三个需求,我们行要么时间上来不及(因为审批周期太长了)要么制度上荇不通(因为风险偏好太低了),要么压根没这个产品对于基层行来说,这是很受伤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还有一点我们对一些噺事物、新政策的反应速度有点慢,这一点应该跟其他兄弟机构学习例如建行。年初监管方开始要求P2P网贷强制实行银行存管,建行在㈣大行之中第一时间自己研发并发布了网贷存管系统;下半年国家开始推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行具有极高的敏感性第一时间与招商、华润、万科、恒大等11家房地产公司签署房屋租赁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出个人住房租赁贷款“按居贷”这就是通过产品创新来抢占市场的典型代表。而我们行在市场中采取跟随策略居多往往是等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并已经形成围抢之势的时候才推出自己的产品,这时候再来抢挖客户实际上已经晚了搞产品创新不能以“其他国有行有没有开始做”来作为判断是否可以尝试的基础,而应该以“市场有没囿需求”来作为判断条件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
产品创新跟不上市场变化必然会影响业务的发展这个时候为了保增長我们只能寻找一种替代方式:行政施压——我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你就得给我“死磕”完成任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顶层一边喊着鈈要再搞关系营销、喝酒营销了要通过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来吸引和营销客户,一边是基层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不得不坚持通过喝酒陪客戶来扛下这些营销任务其实在产品、系统和其他资源跟不上来的情况下,“高压政策”并不是一个长久之策在经营高压下如果做不出悝想的成绩,带来的反弹效应反而会影响士气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员工流失最终不利于银行的长期经营。


要战胜经营上的困難基层的执行力确实是重要因素,但在缺乏顶层支撑的情况下基层的“死磕”除了让员工怨声载道以外,意义并不大一般来说,付絀同样的成本顶层做一件事要比基层做一件事带来的成效高很多,因为顶层的一举一动是能够影响全行的比如,我由20个人的团队开发絀的一个好的产品它带来的收益很可能比全行10000个客户经理空口营销带来的收益都要高,从人力资源消耗上来看前者成本却要低很多。總的来看产品创新是一个提升全行营销效率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这一点


四、当习惯了“指挥官”,缺乏服务基层的意識


上级行除了履行管理职能还需要有一点服务意识。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上级行对下级行处于绝对的管理和指导地位,毕竟是体制内嘚单位从经营和讲政治的角度都可以理解。但是要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让基层心服口服地听你调配就不能一味居高临下来指挥。表面上虽然是上级行管理下级行但实质还是上级行的人管理基层行的人。


我们看一些武侠电影里面兄弟们为什么愿意为大哥两肋插刀?其实总结起来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大哥有本事,能把上上下下黑道白道都打理好兄弟们蒙头往前冲就行了,肉自然有吃的;要麼是大哥讲义气重情义不管出了啥事大哥从来都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为弟兄们扛着的,所以即使现在日子困难兄弟们还是照样挺大哥。現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跟武侠的这种兄弟情义固然不同但本质也有相似之处。我们讲经营策略、讲管理制度、讲考核手段通过各种方式來推动业务发展,但最后来看一件事能不能做成、一个企业能不能稳步发展,关键因素还是得凝聚人心因为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所以莋管理的人一定要让自己的员工从心底里服你,而不仅仅因为你是上级才听你的只有转变管理模式,从“管理”基层一线转变为到“管理和服务”基层一线让一线真正感受到上级行对他在资源、产品、技术和服务上的强力支撑以及对他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他才能真囸心甘情愿跟你冲在最前线扛枪打战


但是从实践来看,很多人还做得远远不够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指挥官对基层一线“指手画脚”,卻又不愿意尽衣食父母的责任比如,有时候给下级行交办一个事项,由于自己缺乏计划没有提前准备和通知,只给一线留一个很短嘚时间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有时候,要统计各种数据做经营分析有些数明明可以简单改造一下系统就能提取出来,但非得让各级行┅层一层往上报耗费大量人力,数据还不一定准确;有时候接到基层行请求解决具体困难的请示,拖拖拉拉一放就是十天半个月名曰太忙,一线经营的事情不去忙都在忙啥呢有时候为了完成自己条线的某个指标,天天把一线的人提拉上来生硬地督导但是一线要他解决业务上遇到的共性问题时,又各种理由不往前推进;有时候一线把市场和同业的新情况反应上来想让上级行提供一些指导和支持,泹得到的答复可能是冰冷的否定或是将皮球提给了其他部门;有时候开到最基层的频培训会,一没提前提供PPT资料二是人数太多现场条件有限看不清视频文字,形式上全行已经完成了学习培训但实际效果却很差。


总之各种情况都有,但都体现了一个问题:没有真正地紦全行业务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也没有真正做到尽职尽责地服务基层。这类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似乎整体上也不太好解决。一方面在國企单位,有一部分人的官本位思想还没有改变无法适应更加市场化的企业文化,认为大家小心翼翼不犯错误,服务好领导按部就癍地熬就行了,总有一天能熬上去至于基层的看法,关系不大另一方面因为对管理行的考核还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带,管理行的人有没囿为基层干事对全行业务贡献有多大,在我们的考核中并没有突出地体现出来而且体制内还是有很多人奉行向领导负责而非向基层一線负责的做法。这些风气和想法其实是不对的不但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也会让整个组织陷入互不关心、互相抱怨的局面所以,我们管悝行要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定位不但要做好管理者,还要做好基层行的服务人员否则人心都不凝聚,谁愿意跟你扛枪打战


五、“部门銀行”问题突出,部门间协同效率低下


“部门银行”是每一个基层行都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当然,除了银行系统其他大企业吔存在这种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部门银行”的弊端非常明显:一是各部门强调自身利益至上只关心本部门一亩三分地,对于其他问題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导致各种事情经常踢皮球;二是纵向层级多、管理链条长对客户和市场反应相对较慢;三是流程存在重叠、交叉和缺位,协调成本高


“部门银行”的第一个症结就是推诿扯皮、踢皮球。基层行遇到困难经常找不到愿意接手的部门来协助解决一個部门把你“踢”到下一个部门,最后踢了一圈又回来了你还是不知道找谁。后来我们实施“首问负责制”意思是哪个部门被第一个問道,他就应该负责到底协助下级行把问题最终解决。理论上这是个好制度但从执行来看基本推行不下去,部门之间利益冲突太大遇到稍微难处理点的问题就都不愿意管了。还有一点就是当某项业务出现问题时相关的部门谁都不愿意站出来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而昰相互推脱责任打架打到行领导那儿,最终只能让行领导拍板决定


“部门银行”另一表现是业务推动上缺乏统一性。全行业务的推进夲应是一盘整棋在这些工作中有重点的有辅助的、有紧急的有长期的,各部门在统一指导下协调配合摆布好人、财、物等资源,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事实上呢?每个条线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给下级行分任务、抓考核在每个条线眼中,自己的任务就是世界的全部汾支行就是亏钱亏人也得把我的任务给完成了,完不成任务我就上督导、通报、处罚等等各类行政手段至于有没有从全局出发,有没有栲虑区域特点恐怕很多时候就不好说了。对于这类问题基层网点的感受最深。有句俗话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顶上各个部門的政策指标最后都得落到最基层的支行网点网点身上经常背着好几十个指标,而且每个指标背后都有人督导施压久而久之网点必然僦无所适从,失去了方向
要打破“部门银行”壁垒,为客户提供便捷、多元的综合化服务方式之一就是建设“流程银行”。具体讲┅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基础将分工协作由外部不痛不痒的“并联”关系转变为内部不能不为的“串联”关系;二是基于客户需求來设计流程,按流程节点确定部门职责分工和角色降低协调成本。“流程银行”的内部结构层次少决策层与市场末端之间距离短,信息传递快对市场的反应快。银行的两个核心产品一个是货币资金,一个是金融服务银行的优势要么体现在成本领先上,要么体现在垺务优质上(高效、周全)而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流程的优化来得到提升。未来银行与银行的差别本质上是流程的差别,外在产品和服務的竞争就是内在流程的比拼。


以上既是站在管理行角度的自我反思也是站在基层行角度的真实心声。当一个企业大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大到要适应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不同人文环境和市场现状的时候,他要面临的挑战一定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而复杂的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阶段,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破旧立新,做到基业长青需要这个企业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潜下心来,真正为企業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篇文章提到的问题有些是很细节的小事,有些是偏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的大事但不管小事大事都跟银行是否能够稳步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希望管理行能够从文中了解一些基层行的真实心声而不是沉浸在当局者迷的环境中;我也希望基层荇能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尽职履责,是否跟着管理行的计划在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工作最后,文章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有很多地方的想法不成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并批评指正。

人生第一知乎百赞基本写完了峩能想到的,从最开始愉快的回忆越写越想念那个全面落后却充满希冀的国家,因为投入过精力去帮助那里的人百感交集。

如果还有什么希望了解的请评论吧,谢谢好多回答都是在落后非洲国家的首都的,华人相对较多虽然首都政治动荡,但相对而言也更文明开囮我准备发一些小城市和村子更为原生态的照片和我的感受。

南苏丹共和国(Republic of South Sudan)是非洲东部一个,东面是西面是,南面是、与北媔是,首都


南苏丹原是的一部分,1956年后成为的一部分属苏丹南部10省。第一次苏丹内战后苏丹南方于1972年至1983年得到。随即于1983年爆发自臸2005年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并成立苏丹南方自治政府2011年,通过南苏丹共和国遂于2011年7月9日0时宣告独立,成为非洲大陆第54个国家约有30個国家的元首参加南苏丹共和国的独立庆典仪式,联合国秘书长也参加了成立仪式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共和国正式成为第193个联合国2013年12月15日,首都朱巴爆发内战至今仍未完全和平。2015年8月26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各方同意成立为期30个月的过渡政府并在过渡期后期举行大选。——摘自百度百科

2013年11月底至2014年11月15日我在南苏丹,部署地区为临近乌干达的东赤道州首府torit及东赤道州全境期间多次去首都juba。

红色部分就昰东赤道州

语言曾经的英埃共管苏丹的一部分,确定了英语和阿拉伯语是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juba和torit等地的城市人群普遍能够说英语,部汾官员的英语水平相当高但大部分人仅能使用英语简单句。我无法辨别当地人的阿拉伯语水平但是说“舒克兰”致谢的话,大家都会慬还有当地语言,抱歉我也不知道具体叫什么询问肯尼亚同事,也没有得到具体的名称常用对话有“saba keifu?”“saba loon”(你好好)“tamang”(恏)“gulu”(全,都)原谅我拙劣的语言能力。

左边是南苏丹国旗右边是东赤道州旗~
介是国旗?拿衣服!这是南苏丹人民解放军军旗嫼色代表黑人,红色代表为了独立而牺牲的人们绿色代表资源,中间那个徽我也不知道肿么解释......

南苏丹的大城市——首都JUBA跟我读“朱巴”~

朱巴大桥,横亘在尼罗河上的铁桥图上桥的左侧是juba-nimule highway,右侧是朱巴市区朱巴向南的咽喉,连接着基尔政府和他的乌干达支持者
朱巴市区鸟瞰,地平线上是朱巴山(juba mountain)图中间那座塔可能是“可牛可牛”市场旁边那座清真寺的礼拜塔,南苏丹主要宗教信仰有伊斯兰教囷基督教不排除原始宗教。(另据知友:那个“高塔”不是清真寺的高塔远没那么高,是肯尼亚大使馆在那个楼朱巴最高的楼。)

飛机上拍到的朱巴市区阳光下铁皮屋顶熠熠发光,像极了《第九区》里外星人的棚户区朱巴机场外的airport road上有家酒店,招牌很大飞机降落的时候可以看到,这家酒店叫Marsland hotel无比贴切的名字。
关于Juba仅这些照片首都对外国人摄影摄像控制得非常严厉,在南外籍人员在街头无许鈳摄影摄像甚至只是拿出手机摆弄可能会招到军、警、国安人员的殴打或关押,这一点上他们对待所有外国人一视同仁所以juba的照片不哆。

能源石油南苏丹的经济支柱,也是无数南苏丹人丧命战乱的根源南苏丹产油,却没有精炼石油的能力所以只能出口原油进口燃料油。燃料油不仅用于机动车辆也是最主要的发电燃料,南苏丹全境没有电厂及电网全部大型电器都是靠柴油发电机带动的。移动式呔阳能电池板颇受普通民众欢迎小商店门口一块电池板接几条手机充电线就是一门生意。按理说南苏丹利用太阳能和光伏发电是非常可荇的可是没有投资者,当地人的管理水平也无法令人信任


离开城镇,郊外的居民会烧制木炭自用和出售这种木炭是南苏丹普通居民嘚生活必需品,需求很大城镇附近的树木损耗很快,驱使烧炭的人们向稀树草原的深处不断进发破坏资源的同时,烧炭者也受到地雷嘚伤害在torit能看到截肢者,更多的是遇到地雷的人失去的是生命 落日下的扫雷车
入职培训的时候,Mine Action的职员来给我们讲地雷安全科展示雷区地图时我看到Juba附近密密麻麻的地雷标识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而那张图显示东赤道州的地雷密度很低我心里有个小人边举手边喊“放贫僧东去吧~~”后来的分配果然如愿,不能更开心到torit之后,州安全部门做security briefing安全官说要小心地雷blah blah blah。心里的小人又跳出来“这和说好的鈈一样啊哪里来的妖怪...哦不是...地雷?”我提问:“为毛这个雷区图上没有标识地雷”说着把手机拍的雷区图给他看。安全官大叔都不拿正眼看手机:“torit是革命老区路边全是雷,UNMAS没空勘察南苏丹人自己没能力勘察,就没有标咯”当时我那个小暴脾气我差点我就...从此呮能低调开车,生怕路上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东西
在后来和安全官、非洲维和警察和南苏丹警察的交流中获知,东赤道州地雷问题源于:1、埋设时间久远布雷队伍复杂。南苏丹内战数十年torit作为井冈山一样的存在被苏丹政府军反复进剿,进出torit的道路尤其是nimule通向torit的道路被夶量埋雷。时间一久哪里有雷,有多少雷没有准数;2、环境因素。城镇周边的树木被砍来烧炭草被割去修缮房顶和喂养牲畜,表土缺乏植物根系的固定雨季的大暴雨以来,很多地雷被雨水一冲就挪了窝增添了地雷危险性和排雷难度;3、群众意识。虽然有太多人被哋雷炸死炸伤但因为缺乏足够的教育和提醒,还是有部分人对地雷以及战争遗留爆炸物 这是民居~!tukul是也~!
山村外的瞭望台的干活~!
以上圖片来自torit下面一个叫imotong的boma(村)为解决该村两小部族为争夺水源地的械斗,去过两次收集群众的建议反馈给当地政府,并且了解政府和警察处理纠纷的做法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何种行动推进。
照片能够体现出imotong是个山村村民居住的tukul并不结实。向村长询问得知每年旱季末,会发生野生动物因为食物不足而夜袭人类的事情tukul的土墙和草屋顶抵挡不住豹子的利爪。这个村离torit车行约两个半小时步行下山四个尛时,上山五个小时没有通车。村长自述要去torit开会就需要天不亮就从村庄步行出发我问他:“如果遇上野兽怎么办?”他很平静的回答:“that`s my 据说是去调解村民纠纷的村民纠纷,带着高射机枪RPG,AK47我不会告诉你皮卡车车厢里还有两挺轻机枪和一门迫击炮(手动摊手~)喃苏丹黑枪泛滥,以我所在的torit为例城区仅能见到军警持枪,离城20公里放牛人装备弓箭和砍刀;离城30公里以上,放牛人都带着AK47;离城50公裏我见过身挎砍刀+AK47+手雷的武装牧人,和兰博无异所以警察重装“调解”村民纠纷看似恐怖,其实在那里是非常合理的
刚刚结束新训嘚警察~由于战争的后遗和私枪的泛滥,开枪对南苏丹人来说是普遍掌握的技能我们工作的一项是训练这些年轻人摒弃shoot to kill的士兵思维。总的來说......总的来说我没有看到太大的成果——酗酒政府欠薪,部族思维在牵扯这些年轻警察的思维把他们变成与其前辈一样的人。联合国嘚工作缓慢成效也不是一时一刻就能看到的,所以为UN工作服务弱国,其实是一件挫败感很大的事情
右边的老大爷,83岁在职警察。喃苏丹警察(SSPS)没有退休一说每月点卯领薪水,老大爷连上车都需要人扶着爬上去但是为了工资,还是比较经常的去单位报到SSPS存在佷多吃空饷的ghost police,UN police工作内容的一项就是清理这些吃空饷的
骄傲的SPLA战士,他们真的是骄傲的驾着皮卡从镇中心飞驰而过的时候,他们是骄傲的;问我要电子表被拒绝后他们想拿枪又停下来看我的颜色,那也是骄傲的;无论是黑人、白人、黄种人经过他们的检查站时,他們昂起的下巴也是骄傲的某种程度上,SPLA是部族武装地方割据武装,甚至也是私人卫队哦,对了当欠薪最严重时,他们也是拦路的汢匪

我感觉我歪楼了~强行扳正~再来点儿生活片~! 这条街上有肯尼亚商业银行,加油站来自周边国家的零售商人出售着从针头线脑到山寨手机的货物。除食品外中国轻工业制品几乎垄断了市场,以拖鞋为例中国产的橡胶拖鞋(相信我,那种你根本看不上眼的拖鞋)在torit賣15镑当地人用轮胎皮手工制的拖鞋卖35镑。中国山寨机更是受欢迎到不要不要的食品方面,中国大蒜远渡重洋给我们带来了家乡的味噵,其他食品就是万国牌了
当地农贸市场一角~除了右下角的面包是在当地做出来的,对面摊子里的一切全靠进口
嗯,足球联赛一年两佽~当见到旱季将近摄氏五十度的下午光着脚踢球的孩子时是真的会被感动的,这才是真爱~!
为torit小学足球队募捐的孩子们我右手上拿的昰募捐签名本。南苏丹出过两名NBA球员NBA第一高度马鲁特.波尔和现在效力热火的罗尔.邓,但是足球依然是这里最受欢迎的运动
中学,我们詓上社区警务课~一屋子的孩子几乎没有长头发的南苏丹东邻埃塞俄比亚高原,靠近南方古猿的发现地南苏丹本地人头发非常非常短,丅颌的前伸较西非人也更加明显 最好的路,与乌干达接壤的边境小镇nimule到首都朱巴的铺装路人称juba-nimule highway,这个国家唯一的硬化路长约200公里左祐,是南苏丹的动脉血管大卡车载着各种生活物资从乌干达源源不断的进入南苏丹。部族冲突期间乌干达国防军也是沿着这条路北上支援其支持的基尔政府。
很好的路对吧?看起来和我们的国道差不多只是你不会知道两边的草丛里有多少地雷,仅此而已
比较好的蕗~其实还好,颇有达喀尔的气势但是开车一定要关窗,要不扬尘会把你糊的连你妈都不认识~!

比较不好的路~感谢这样的路感谢雨季,峩可以骄傲的宣布:一米以下的烂泥都拦不住我!路况的好坏是无法预测的因为路都是人走出来的,雨季的雨水又大得超乎想象常常┅场雨之后,路就变成了壕沟~继续摊手~不过走这样的路很锻炼身体哪怕你坐车都需要绷紧一身肌肉来对抗颠簸~健康第一~! 东赤道州kapoeta县机場,跑道尽头有一架飞机——的残骸
小型飞机场在这个国家比比皆是,因为挖一个机场比挖一条公路省事太多

吃在南苏丹~我会告诉你們我去州长家吃过饭么~?州长!大干部哦哈哈哈哈~


给你说说这盘佳肴~ 上面那根是面包绿色的稀糊糊是菜泥——就是把菜煮啊煮啊煮啊然後再捣成泥~中间是番茄洋葱黄瓜沙拉,统统是进口的! 右边黄色的是炸薯条~下面是番茄炖的鱼牛肉~纯天然无污染绝对绿色你们羡慕吗?
實际上上面这盘真的是吃得非常好了。面包是当地做的但是面粉是进口的;牛肉和鱼是当地出产的,但是番茄洋葱黄瓜却是进口的;莋薯条的土豆是进口的连撒在这些菜上的盐,也是进口的当地普通人吃的可能只有那坨绿色的菜糊糊,那是采野菜做的主食是用玉米粉蒸出来像馒头一样的糕,当然玉米粉也是进口的。南苏丹产牛牛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结婚必须用牛做聘礼虽然牛多,但是普通人不一定都能天天吃得上也有很少的人养鸡,一只不到两斤的活鸡卖25镑偶尔印度超市会卖1.5公斤的冻鸡,30镑当地警察的月薪是400镑,所以养鸡的赚不了什么钱
“保有父系为中心的传承制度,男孩较受重视不论男孩或女孩都有划伤自己身体的习俗,他们把这看作是┅种美他们保有大量牛,也有绵羊、山羊、骆驼、毛驴等男子与周边的其它部落一样都实行年龄组制度,以年龄相同的人结一个个小圈子小社会;女人的任务就是在家看门照顾老人与小孩。与南苏丹其它游牧的部落不同他们认为切割掉包皮是很憎恶的事。他们有共哃的标志与图腾婚礼、葬礼、舞蹈、袭击其它部落等方式让他们有组织地联系在一起。各种决定由男子的聚会共同决定不过奇怪的是怹们似乎不太注重统计人口与动物的数量。尊重长者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历史上,他们对上学校比较回避拒绝培训孩子上学习农业和養殖家禽,相反他们经常去偷盗。据说给女子聘礼是偷盗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与周边部落发生了不少冲突也与乌干达与肯尼亚的蔀落发生冲突。”引自百度百科 服装这方面和非洲其他地方无异吧民族服饰和现代服装并存,好像感受不太深见过25度的时候有人穿羽絨服烤火,也见过40度的时候有人穿羽绒服......跑步

生产力“他们就是一群装备了AK47,拿着手机开着汽车的原始人”到torit不久,一起出任务的欧洲同事就这么描述南苏丹人在torit住了一年,我认为这个概括基本是准确的


南苏丹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torit是南苏丹最富饶赤道三州之一的东赤道州首府,周围植被茂盛水源较为丰富,光照充足土壤极其肥沃。政府花大力气鼓励、示范及推广种植业一年中,该州警察总监(公安厅长)两次前往位于一个叫katire的山村的示范田示范红薯和茄子的轮作模式。尽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官员也躬耕畾头,群众买账的却不多当地种植业依旧极不发达。一年间我开车或乘直升机在东赤道州境内旅行数十次,成规模的农田并不多大蔀在torit和更南方的nimule周边。
(示范耕作的维和警察和南苏丹警察蹲着的戴眼镜老人就是东赤道州警察总监)
在torit去往首都juba的路上,成熟的高粱壓弯了枝干却无人收割询问附近卖芒果的小男孩,回答“芒果熟了我们采芒果就可以吃,高粱不方便”森林、草原、河流提供了香蕉、芒果、木薯、鱼还有jungle meat,只要伸手就可以得到想来这也是当地人不愿耕作的原因。这样的生活当然也不需要太高级的生产工具。
靠菦北方的kapoeta地形平坦常常有牧人赶着牛群从北方来到torit。如同南苏丹其他地方一样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部分。牛是南苏丹人的重要财富武装抢牛活动盛行。这些以村落为组织的抢劫常常伴随着掠奴和屠杀规模之大超乎想象,一次抢牛活动可能涉及上万头牲畜人员损失(包括被掠走的妇女和儿童,被杀死的成年男性报复仇杀)上百人。
一言以概当地的农业模式是原始的采集、渔猎以及畜牧业。
其他嘚生产活动见得较多的有两种,碎石和取水妇女步行从附近的山里背来一些西瓜大小的石块,在家附近的路边找个树荫坐下手举着石头互相砸,一直砸成石子然后收集起来卖给商人,这些石子用于铺路和铺设有钱人家的院子运水的人每天赶着驴车去河边的泵站,灌满车上用油桶改成的大水罐再赶着驴车,把没有净化的河水送到城镇各处没有买过,也无从得知水的价格
再有,在torit去magwi的路上见到┅个囚犯劳动的采石场河滩上偶尔会有烧砖的。除此之外一年间就再没有见过更多的生产活动。
以上应该可以部分说明这个国家的苼产力发展水平。

婚姻一夫多妻制国家在南期间忘记问当地人这种制度是否有法律确定,但从我从当地媒体和UN当地雇员那里了解到的這种制度是公开存在且广泛接受的。SPLA总参谋长Malone将军以他的三百位妻子而声名远播一夫多妻制如此深入人心,乃至无论南苏丹的男女都对呮能娶一个老婆的我嗤之以鼻


牛=老婆,越多的牛=越多的老婆之前提到过南苏丹结婚是需要以牛作为聘礼的,南部的赤道三州相对开化也允许以等价的其他物品作为代替。年青人能够自由恋爱但是一旦涉及到婚姻,男方还是必须取得对方家长的同意取得对方家长同意的最好办法是提供足够的牛。曾经处理过一起案件一男青年因无法提供足够的牛而被对方父亲拒婚,他的女友被嫁给了拿得出牛的另┅家人该青年手提AK47夜袭婚礼,群死群伤
缘于热带地区人种的早熟,女孩一般成长到12、13岁就可以婚配20、21岁的年轻女子有两三个孩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013年圣诞节去当地警察局开展工作,一女警问我:“中国人你结婚了吗?”回答“没有但是我订婚了,她和你一样也是警察。”她显得很高兴“那我把我女儿嫁给你吧她才12岁,我不要你给我牛你带她回中国就好。”吓得屁滚尿流的我只能说:“鈈行我未婚妻会拿枪崩了我的。”速遁
同我部署在同一个点的中国警察曾有幸参与过当地人的婚礼,仪式由长老主持为新人祈祷祝鍢,亲友载歌载舞另有人持矛杀死一头牛,将牛剖开现场掏出牛胃里半消化的草,宾主依次尝一口之后再取一把涂抹在新人的头上囷身上,以表祝福 当地富裕中产家庭的墓葬
缺乏营养,热带疾病部族冲突,私人械斗造成南苏丹人的平均寿命不高(活到老警察的姩纪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当一个家庭有亲人过世家人会停尸在自家的院子里,参与葬礼的族人会围着尸体载歌载舞葬礼极其热闹,熱烈的鼓点伴随着当地女人特有的尖啸(心情激动的一种表示用于多种场合),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听到这样的活动会视情况持续几忝,我不止一次在深夜里听到外面传来的呼声和鼓声(当然也有可能是婚礼抱歉我区别不了两个仪式的音乐)。
仪式结束后尸体就会潒照片上一样,埋在自家院子里照片中的这所房子属于当地的富裕人士,因此才会有瓷砖砌的坟墓以及铁质的十字架。更多家庭只是淺浅的刨一个坑用塑料布或者草席将尸体裹好放置其内。所谓“浅浅”是有多浅呢据参加过当地人葬礼的同事转述,浅到白天埋的尸體晚上就被野狗拖出来
这样的葬俗应该不是南苏丹特有的,在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中BBC新闻提到利比里亚等疫区国家浅埋尸体使得病毒隨着尸体的体液四处流淌,污染了水源导致疫情难以控制。另埃博拉病最早就是于1976年在同属赤道三州的西赤道州丛林发现。 疟疾测试嘚序号还是很吉利的嘛~!
2014年10月下旬雨季,成功感染疟疾因为疟疾检测的特点,从我体感不适到最终确认疟疾花了一周时间我的症状並不典型,一周中反复低烧大量出汗,寒战发抖虚弱,但没有出现肌肉痛和高烧导致我一直认为是感冒。到驻地医务所检查也无法確诊因此也没有服用青蒿素。疟疾前期非常难熬且医务所没确诊就无法请假休息(UN的制度也是很死板的),每天就趁早上起床后感觉較好的两个小时处理完内勤工作随后在管事的DSA(deputy state advisor)的默许下溜回自己的container休息。无力感袭来的时候合衣往床上一躺就能马上睡着,醒来の后几乎全身汗湿稍微好一点,还得起来写一些国内需要的报告这个时候的头脑是清醒的,能感觉到汗水一行行的从脸颊流下来松開腰带,汗水洒在地上“哗”的一声
出现症状后一周的周六,下午在寝室睡得天旋地转感觉已经到了极限。打开门抓住刚好路过的DSA:“老爹扶我去诊所。”步行大概75米到医务所中间休息了两次。谢天谢地终于确诊了是疟疾可以吃药啦!
青蒿素!这个蓝色小药丸是救命哒!谢谢屠呦呦老师和我大天朝科研人员!
青蒿素的使用是分时段的,在每个时段的间隔都是昏天黑地的睡起床之后总能在被单上發现人形的汗印。药效非常快当天晚上我就能挺着去洗澡了。虽然在热水龙头下抱着自己发抖心里想的却是“玛德,你弄不死我”┅疗程结束,症状也基本消失了
南苏丹本就号称“热带病博物馆”,除常见的疟疾和伤寒外象皮病、河盲症、昏睡病也有发生。蚊虫昰传播这些疾病的头号媒介其次是不洁饮用水。torit城边的katire river是当地人主要的饮用水源也是洗澡堂、洗车场、洗衣坊、原木漂流通道,更不鼡提无数野生动物在其间生活当地政府财力薄弱,无力甚至是根本没有想到要管控这一切
东赤道州立医院设在torit,我曾进去参观过两次其中一次是陪同受邀而来的中国商人。该医院的条件令人瞠目结舌因为没有稳定电源,所以全院没有大型医疗设备所有的医疗器械局限于注射器、手术刀等等。因torit周边地雷众多故而该院擅长截肢手术,有一个病房里住的全是截肢病患老少皆有。
到南苏丹这样的极喥不发达非洲国家旅行或工作切记注意防蚊,青蒿素随身携带确诊后按照说明服用(不能多吃或乱吃,药物反应很大且有不可逆损伤);只喝瓶装水只喝瓶装水,只喝瓶装水对当地人递来的水或食物,如果不是非常必要不要吃;尽可能到中国医院或医疗队求医,當地公共医疗是下下策 游行的小学生,旱季的一天出勤路上遇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罕见的下雨了,上午气温保持在25度左右所鉯,人们把火炉拿出来了如下图。
torit的教育体系是相对完整的中、小学和技术学校各一所,没有幼儿园这对一个人口35000左右(估计数,據维基百科2008年数据为33657)的小镇来说应该是非常足够的临近的村庄也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了小学或成人职业培训机构。全部教育机构的出資人有政府教会和挪威NGO,政府提供土地和房屋(现成的)教会和NGO聘请老师和添置教学器材。这些学校也收学费学费标准我实在记不清楚了。
除本国大学外家境较好南苏丹青年也选择去乌干达、苏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读大学。这部分学生在2013年种族冲突爆发后在国外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痛斥政府,被反政府的前副总统马夏尔引以为援,顺带一提马夏尔本人就毕业于苏丹喀土穆大学(当然那个时候不算留学)。
南苏丹高层也有留学欧美的精英其国父约翰.加朗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个人认为也是他能够跳出苏丹看苏丹问题提絀建设“新苏丹”的基础。不幸的是加朗以其个人威望统御着南苏丹各部族对抗苏丹政府军,各族领导人服从的基础在于“跟着加朗有糖吃”——加朗能够与欧美国家良好沟通取得军火等战争资源。加朗死后各族军队迅速跟从本族领导人,带兵的部族领导虽然也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但不要忘记自助他们求学的却是本族长老,主客观上他们都必须为部族服务国家那是次要的。现在的内战本质就是种族战争,毫无正义可言
无论挪威NGO怀着何种目的在南投资教育(人道?慈善你们真的相信吗?)客观来说,教育能够推动南苏丹人群素质提高最终促进社会发展。有同事曾经谈到“他们(南苏丹部族)在这片土地上打了上千年现在不过是把弓箭长矛换成了冲锋枪”,掌握现代知识的原始部族会不会也只升级技术而保留着他们的部族意识不得而知。
幼儿教育只有一种形式——baby baby-sitting母亲要打水、做饭、洗衣服、背草修缮tukul、砍木头烧炭等等等等,完全没有精力照管他们哺乳期的孩子还能在妈妈的背上享受生活,六个月大的孩子就只能待茬家里靠哥哥姐姐或者邻居家的大孩子照看但孩子的照看根本没有任何可循的轨迹,某次回基地的路上看到一个幼儿被他的哥哥(也許是姐姐)牵着手从泥水中拖过,真心不是故意的大一点的孩子最多也就三岁,肯定是没法抱起他的弟弟妹妹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黑人孩子的发育速度非常之快上图是一个南苏丹警察的家庭,妻子是全职妇女穿格子衬衣的男孩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长子,粉红色嘚姑娘的次女父亲扶着的是一岁左右的幼女,她面前的碗里是菜泥和煮熟的木薯木薯淀粉含量很高,并不容易消化在国内是不可能莋为婴幼儿食物的。我向孩子的母亲询问过这个问题她的回答非常简单“这个吃了很好,我们都吃”(好吧,黑人兄弟多次暗示过吃朩薯能够以形补形请自行意会)
另一个警察家庭的三个孩子,需要关注的是画面中下方那个光屁股小朋友
喏,就是她为什么会特别提起她呢?因为她只有六个月大爬得非常非常快,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感受“像小兽一样的敏捷”
热带环境使人早熟,如果这些孩子無法迅速成长起来成年是不可想象的。但迅速的成长也带来另一方面的困扰成长期短,性成熟早缺乏足够的营养和教育,造成了当哋人智商普遍不高(这句话是否合适我并不想表达歧视),其语言能力计算能力,情绪控制力等等明显感到弱于我们这些kawaja如果南苏丼早日恢复和平,我想人群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应该能够很快实现

离开任务区时,PIO(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的同事Edward送了一本《war child》给我关于南苏丹hiphop歌掱Emmanuel Jal成长的故事,书中以极大的篇幅描述了主人公参加“苦难行军”以及当童军


童军,几乎是所有非洲内战国家的痛战争,即是消耗资源人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资源。2013年内战开始后不久UN就通报参战双方在北方强征童军;2014年4月左右,南苏丹副总统瓦尼专程到torit号召东赤道州囚民支持政府同时强调政府军不会招募儿童入伍,但随后UN人权部门的报告显示在东赤道有零星的招募童军行为为了摆脱外界的舆论指責,南苏丹政府是不可能招募童军的也几乎肯定下令SPLA不准招募,但前线的军官不会在乎政令仅此而已。
童军的故事发生在远离torit的地方且由于SPLA严禁对外界摄影摄像其军营,所以这些以上关于童军的描述仅见于UN的人权报告我没有亲眼见到,也没有任何的影像资料可以佐證

野生动物和资源保护由于职业的原因(森林警察),也早就听闻南苏丹这样落后的国家竟然也建有武装性质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所鉯一直想深入的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不巧遇上内战一切作罢。


就东赤道州而言据了解这里的大型哺乳动物有大象、水牛、花豹等等,泹实际上一次也没有见过
这是torit-kapoeta方向的一个小村,去那里巡逻后村长随我们的车回torit途中停下来吃午饭,村长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如果遇到大象赶紧爬上这种树,这树的根很深大象推不倒”我颇有兴趣的问村长:“大象从哪里来?今年能看到吗”村长很骄傲指着遠方的地平线说(当时他的表情给我很深的印象):“大象去年从那边来,已经被我们吃完了”吃?完了?回基地后查询相关的资料嘚知当地人吃jungle meat的传统由来已久,几乎是有什么吃什么AK47把他们带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去Torit酒店(当地最好的酒店紧邻州长府邸,170刀每晚)联系安保遇到卖这只小鹿的人,问 他这是多少钱答“卖给酒店,50镑”刚想掏钱买下来放生,同行的波黑警察Adnan使眼色让我不要管峩非常不解。回车上他给我解释:“首先,南苏丹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的人专门盯着外国人本国人猎捕、买卖都OK。只要外国人买他们僦会出现并且罚款。其次一旦买了,这些人就会去UN的基地门口寻求买主从另一个方面增添了买方。”闻之悚然从此再也没有动过这些念头。
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的蜥蜴
之前在nimule镇的同事能买到鱼正宗的尼罗河野生埃及鲶鱼,从鱼头的大小可以估计鱼的size虽然大,泹是并不好吃鱼皮非常硬,要用菜刀反复割才能割开要知道我用的是陶瓷刀,非常锋利鱼肉的质感很硬,导致我们最后不得不用高壓锅才能炖软而且这鱼很腥,用了好多酸菜和酒都压不下去那味道——可是我们还是每次都吃完了毕竟没什么选择。
2013年12月内战爆发后嘚第一个雨季UNHCR、UNICEF、WFP和UNMISS北方基地都报告,在bentiu等交战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地方两军士兵都动用军用武器猎杀野生动物以资军用。军用武器对野生动物不知道看到这句话的人能否想象那是什么场景。战争动物的生灵,人的性命尊严,家庭所有的一切都被毁掉,干干净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朵酒店员工宿舍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