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水准测量权的计算公式公式12√S中的S代表的是什么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三角高程测量与水准测量的精度对比分析 _毕设论文.doc 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三角高程测量与水准测量的精度对比分析 _毕设论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在工程测量中三角高程与水准高程的对比研究?PAGE32PAGE40第页三角高程测量与水准测量的精度对比分析1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在当今的高程测量中,水准测量是高程控制的最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通的水准测量速度比较慢。虽然国外有使用自动化水准测量,但是也没有显著提高它的效率,并且需要的劳动强度大。在长倾斜路线上受到垂直折光误差累积性影响,当前、后视线通过不同高度的温度层时,每公里的高差可能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尽管现在已有不少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折光差改正的计算公式,但这些公式中仍然还存在系统误差。并且,近年来还发现地球磁场对补偿式精密水准仪也有很影响。此外,水准测量的转点多,而且标尺与仪器也存在下沉误差,这又是一项系统误差。由于上述原因,如果在丘陵、山区等地使用水准测量进行高程传递是非常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就比较容易实现。近些年来,由于全站仪的发展,使得测角、测距的精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学者对三角高程测量的深入研究,使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三角高程测量传递高程比较灵活、方便、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少等优点,使三角高程测量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1.2研究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在工程测量中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测量的精度对比研究,通过对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测量的原理、方法、误差来源等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因素改善其观测条件,探求合适的观测方法来消减误差,并拟定相应的作业规程,对比在三等高程控制测量过程中二者的精度和效率。得出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等水准测量作业方法是可行的。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并实现高程测量的自动化。1.2相关概念1.2.1水准测量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的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1.2.2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TrigonometricLeveling),通过观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天顶距(或高度角)求定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它观测方法简单,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小,是测定大地控制点高程的基本方法。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内研究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角高程测量的优势很快的就显现出来。在我国,对三角高程和水准测量的对比研究是相当普遍。1982年11月和1987年9月先后在昆明和北京召开了“电磁波测距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的学术讨论会。1992年11月在厦门召开了“大气折射与测距三角高程代替水准测量学术讨论会”,这标志着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采用的DM502测距仪测边,用DKM-2A经纬仪观测天顶距3测回,实测高程导线103条,边长从116m-1147m。试验结果表明,当用中间法观测边长在1km以内,三角高程测量是可以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对向观测法边长小于1.1km时,可以代替三等水准测量。国家测绘研究所使用AGA122测距仪与T2经纬仪在面积50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试验,采用对向观测,天顶距3测回,边长在492-4130m。其结果是,当边长在50m-1.1km内,可以代替三等水准测量,边长在70m-3.4km时可以代替四等水准测量。东北水利水电勘察院与水电一局在白山水电监测网中,用ME-3000精密测距仪测边,用T3经纬仪同时找准对方经纬仪支架上的棱镜。三角高程测量的结果与一等水准测量的36个差值计算得到每公里高差中误差为±2.19mm。而由三角形12个闭合差计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为±2.88mm。这表明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接近二等水准测量要求。1.3.2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于年间用T2000经纬仪和DI5测距仪组成全站仪器,按中间法和对向观测法施测总长为30km的线路,边长为300m左右。求得往返平均值标准差小于±0.76mm和±1.02mm,环线闭合差小于±4mm。加拿大新不伦斯威克大学与同一时期,采用与美国类似的仪器在大学校园内600m的道路上按中间法进行试验,边长分别为200、250、300m,垂直角观测8-10测回,求得每公里往返平均值的标准差为±2.2mm。德国累斯顿大学使用Recota全站仪(测距精度为5mm+2ppm,测角精度为1秒)在1.2km和1.5km的两条闭合线路进行中间法和对向法的观测试验,共测得22次,总长60km,平均边长为150m和370m。其结果与水准测量比较,在有利观测条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范文十篇】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范文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4.1 一般规定
4.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测量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并应与现有城市高程系统相一致。
4.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网为水准网,应分两个等级布设:一等水准网是与城市二等水准网精度一致的水准网,二等水准网是加密的水准网。现有城市一、二等水准点间距小于4km时,应一次布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二等水准网。 4.1.3 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线路布设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节点网。二等水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
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表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 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4.1.5 水准点应选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域以外稳固、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宜每隔3km埋设1个深桩或基岩水准点。车站、竖井及车辆段附近水准点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
4.1.6 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湖、塘且视线长度小于100m时,可采用一般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可采用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的相关规定。
4.1.7 水准点标石和标志应按本规范附录B中的图B.0.1、图B.0.2、图B.0.3和图B.0.4的形式和规格埋设适宜的水准标石。水准点也可以利用精密导线点标石,墙上水准点应选在稳固的永久性建筑上。
4.1.8 水准点标石埋设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并办理水准点委托保管书。 4.1.9 对已建成的水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应一年复测一次,且应根据点位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精度,高程较差不应大于 新埋设,复测时统一观测。
水准网测量
4.2.1 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水准仪i角检查与校正。水准仪i角检查,在作业第一周内应每天一次,稳定后可半月一次。一等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20“。 4.2.2 一等及二等水准网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往测 奇数站上: 后—前—前—后
偶数站上:前—后—后—前
2反测 奇数站上:前—后—后—前
偶数站上:后—前—前—后
3 使用数字水准仪,应将有关参数、限差预先输入并选择自动观测模式,水准路线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
4 一等水准每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宜分别在上午、下午进行,也可以夜间观测。
5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水准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4..2. 3 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4.2.3 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
4.2.4 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 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mm)
差的要求。
4.2.5 往返两次测量高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一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成果,二等水准则应将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比较,其较差合格时,取其平均值。
4.2.6 水准测量的内也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取位,高差中数取至0.1mm;最后结果,一等水准取至0.1mm,二等水准取至1.0mm。
2 水准测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Δ)按下式计算;
(4.2.6-1) ??4n?L?
式中MΔ——每千米高差中数偶数中误差(mm); L——水准测量的测段长度(km);
Δ——水准路线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N——往返测水准路线的测段数。
3 当附合路线和水准环多于20个时,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应按下式计算:
(4.2.6-2) ??N?L?
式中 MW——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m); W——附合线路或环闭合差(mm);
L——计算附合线路或环闭合差时相应路线长度(km); N——附合线路和闭合线路的条数。
4 水准网的数据处理应进行严密平差,并应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高差全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4.2.7 水准网测量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 技术设计书; 2 水准网示意图;
3 外业观测手簿及仪器检验资料; 4 点之记及水准点委托保管文件; 5 高程成果表和精度评定等资料; 6 技术总结。
范文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 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 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定已知成果可否利用。
(2)图上初步选线
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上设计拟定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应尽量选设在地势平坦、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水滩、沙土、易塌陷易受雨水冲刷的地区。选线的同时还应考虑水准点的埋设位置。最后绘制一份水准路线布设图,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出水准路线、水准点的位置,注明水准路线的等级、水准点的编号。
(3)实地选线
在图上设计的基础上到实地选线。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如沿线的实际坡度、土质特征来修改图上的设计路线,确定最有利的水准路线。同时选定水准标石埋设的确切地点。水准点应尽量埋设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之处。墙脚水准点一定要选设在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水准点的密度应满足测量任务的需要,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4)埋设标志
水准点位置确定之后,按规范规定埋设水准标石(如图4-2)。水准标石的中
央嵌有瓷质和金属标志,其式样如图4-38所示。
埋石结束后,应详细绘制水准点“点之记”,以便使用时易于寻找。图4-39所示为“点之记”示例。水准点“点之记”应与水准测量成果一起妥为保存,一并上交。
四、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
(一) 观测方法与记录格式
(讲法:画一测站观测图,画手簿表格,按观测程序边讲边填写数字)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采用中丝读数法。下面介绍使用双面水准尺时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程序与记录格式。
四等及等外观测程序:“后—后—前—前、黑—红—黑—红”
(1) 在测站上安置仪器,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照准后视尺黑面,用上、下视距丝读数,记入记录表格(表4-28)中(1)、(2)的位置。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号水准气泡居中,用中 丝读数,记入表中(3)的位置;
(2) 照准后视尺红面,调整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4)的 位置;
(3) 照准前视尺黑面,用上、下视距丝读数,记入表中(5)、(6)的位置,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用中丝读数记入表格中(7)的位置;
(4) 照准前视尺红面,调整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8)的位置。
以上观测程序简称为“后—后—前—前、黑—红—黑—红”。
《国家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当采用单面标尺进行观测时,需采用两次仪器高观测。
四等和等外水准路线应尽量布设成附合或闭合路线,此时一般只需进行单程观测。若布设成支水准路线,则应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法观测。所谓单程双转法观测,就是用四个尺垫;布置成左、右两条路线,在每一测站上观测完一条路线后,重新整置仪器观测另一路线。
(二) 测站上的计算与检核
表4-28中,第(1)至(8)栏是读数的记录部分,(9)至(18)栏是计算检核部分。
1.视距部分的计算
(1) 后视距(9): (9)=[(1)-(2)]×100
(2) 前视距(10):(10)=[(5)-(6)]×100
(3) 前后视距差(11):(11)=[(9)-(10)]÷10
(4) 前后视距累积差(12):(12)=前站的(12)+(11)
2.高差部分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黑红面读数之差(13):
(13) =(3)+K-(4)
=(3)+()-(4)
(K05=4787)
0=-213)-6187
前视黑红面读数之差(14):
(14)=(7)+K-(8)
=(7)+()-(8)
(K06=4687)
–1=-313)-5255
限差:四等3等外4mm
规律:黑面读数后三位减红面读数后三位,其值应为313(的当K=4687时)或
213(当K=4787时,否则,即为黑红面读数支差。
(13):∵ 400-187=213
∴ 0=213-213
(14):∵ 567-255=312
∴ -1=312-313
(3) 黑面所测高差(15):(15)=(3)-(7)=3
(4) 红面所测高差(16):(16)=(4)-(8)=32
(5)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17)17)=(15)-{(16)±100}=-100)=1
=(13)-(14)=0-(-1)=1 (较简便)
限差:四等5等外6mm
(6) 高差中数(18):(18)={(15)+(16)±100}/2=(0)/2=0832.5
四等(等外)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三) 测段的计算与检核
所谓测段即相邻两水准点间的观测路线。当每个测段观测完毕后,应验算以下各项,以检查本测段观测、记录与计算的正确性。
1. 视距部分
末站(12)=∑(9)-∑(10)
总视距=∑(9)+∑(10)
2. 高差部分
∑(15) =∑(3)-∑(7)
∑(16) =∑(4)-∑(8)
3.高差中数
当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时,该测段的高差中数可用下式进行检核:
∑h中={∑(15)+∑(16)}/2=∑(18)
若为奇数站,则上式应为
∑h中={∑(15)+∑(16)±100}/2=∑(18)
零点差:测站数应为偶数
五、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通过检核确认无误后,可转入内业计算。
(一) 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
由于误差的存在,水准测量的实测高差与其理论值往往不相符合,其差值称为水准路线的闭合差。
1.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
附合水准路线的始、终点间高差的理论值为(H终-H始),而实测值为各测站所测高差的总和∑h测。于是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为
fh=∑h测-(H终-H始)= ∑h测-HB-HA
2.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
闭合水准路线始终点为同一个点,(H终-H始)=0。从而得到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即为闭合路线观测高差的总和。
3. 支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
由于往返测的方向相反,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往测高差总和∑h往与返测
高差的总和∑h返符号相反,绝对值相等,它们的代数和等于零。则支水准路线往、返测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fh=∑h往+∑h返
闭合差计算出来之后,应与规范中规定的限差进行比较(表4-27)。当在限差之内时,认为外业观测精度合格,成果可用;否则,应检查原因,返工重测,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二) 水准路线闭合差的分配
当|fh|≤|fh限|时,应对fh进行合理的分配。
一般方法是按测站数成正比将闭合差反号分配到各测段高差中。这是因为水准路线的高差误差大小与测站数有关,测站数愈多,误差积累也就愈大。在一般平坦地区,同一级水准测量每千米的测站数基本相等,因此,又可按路线的长度成正比分配闭合差。
设第i测段的改正数为vi,根据上述方法则有 式中:∑n为所有测段测站数总和;ni为第i测段的测站数;∑R为水准路线总长;Ri为第i测段长度。
将各测段的观测高差h测加上改正数v之后,闭合差fh即被消除。即
∑(h测+v)-∑h理=0
以此检核改正数计算的正确性。
(三)水准点高程的计算
消除闭合差之后,即可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和改正后的高差逐一推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Hi=Hi-1+hi-1~i
当推求至最后一个已知点时,应检查推求值是否与已知值相等,以保证各点的高程计算正确无误。
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及高程计算在表格中进行。
(例4-9 ,P158,图4-40) 图4-40
六、水准测量应提交的资料
水准测量内外业结束之后,应提交以下资料:
(1) 水准路线图;
(2) 全部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和水准仪、水准尺检验资料;
(3) 水准点“点之记”及水准点标志委托保管书;
(4) 全部内外业计算资料、精度评定及成果表;
(5) 技术总结。
范文三:实训三四等水准测量(双面尺法)
一、 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视线高度>0.2m; 视线长度≤80m;
前后视视距差≤3m;
前后视距累积差≤10m;
红黑面读数差≤3mm ;
红黑面高差之差≤5mm。
二、仪器和工具
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记录板1块。
二、 方法与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30m左右。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1)(2),精平,读中丝读数(3);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4)(5),精平,读中丝读数(6);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7);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8)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⒃为计算结果:后视距离⑼=100×{ ⑴-⑵ }
前视距离⑽=100×{ ⑷-⑸ }
视距之差⑾=⑼-⑽
∑视距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红黑面差⒀=⑹+K-⑺,(K=4.687或4.787)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红面高差⒃=⑻-⑺
高差之差⒄=⒂-⒃=⒁-⒀
平均高差⒅=1/2{ ⒂+⒃ }
每站读数结束( ⑴~⑻ ),随即进行各项计算( ⑼~⒃ ),并按技术指标进行检验,满足限差后方能搬站。
(4)依次设站,用相同方法进行观测,直到线路终点,计算线路的高差闭合差。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规定,线路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为±20√L mm,L为线路总长(单位:km)。
三、 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比工程水准测量有更严格的技术规定,要求达到更高的精度,其关键在于: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以内);从后视转为前视(或相反)望远镜不能重新调焦;水准尺应完全竖直,最好用附有圆水准器的水准尺。
(2)每站观测结束,已经立即进行计算和进行规定的检核,若有超限,则应重测该站。全线路观测完毕,线路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方可收测,结束实验。
四、 应交成果
经过各项检核计算后的“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粗平: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瞄准:目镜调焦,使十字丝最清晰;放松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通过望远镜上的缺口和准星初步瞄准水准尺,
旋紧制动螺旋,进行物镜调焦,使水准尺分划十分清晰,
旋转微动螺旋,使水准尺像的一侧靠近于十字丝纵丝(便于检查水准
尺是否竖立);眼睛略作上下移动,检查十字丝与水准尺分划像之间是否有相对移动(视差);如果存在误差,则重新进行目镜调焦与物镜调焦,以消除视差。
精平:精确态平水准管,使水准仪的视线水平,是水准测量中关键性的一步,转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水泡居中,;从目镜旁的气泡观察镜中,可以看到气泡两个半边的像,如图1-3所示,当两端的像符合时,水准管气泡居中。注意微倾螺旋转动方向与水准管气泡像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可以使这一步的操作既快又准。
读数:在倒像望远镜中看到水准尺像是倒立的,为了读数的方便,水准尺上的注字是倒写的,在望远镜中看来字是正的,尺上注字以m(米)为单位,每隔10cm注字,每个黑色(或红色)和白色的分划为1cm,根据十字丝的横丝可以读到毫米,数分划的格数时,应从小的注字数往大的注字数方向数,对于倒像望远镜,则是从上往下数。
综合以上所述,水准仪的基本操作程序可以简单地归纳如下:
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读数
范文四:第十篇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测。 !的水准标石,不挖 防护沟、不设指示碑。但须按附录 /(补充件)中的 /1 的规格建造保护井、加盖指示 盘。 !件) ( 中的 #,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 * 规定执 行。
读数位数与测站观测限差 读数取位按表 & 规定执行。 ; 山区指高程超过 !观测组数
— +(1) —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跨河视线长度超过 !影处露放 ./012;观测时须 用大白测伞遮蔽阳光。 !)% 气温 / #)% — 气压 0* %## — — #)% — % 测站高差
各项观测读数和计算数值取位按表 ## 规定执行。 $$
观测值 计算值
!像、前后视标尺号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应优先使用电子记录方式,记录方法与要求按 !品质量评定标准》予以验收和评定。 !地下水深度 张星武 $4
0:1,.($& %2 标石质料
河北省文清县青山乡李家村 院地,黄土,含沙 1#3 自新镇至文清县大路靠近青山堡 !% 西至张星武西房东南角 )%14。
(% 西北至张星武西房东北角 !1%$4。 1% 东北至张星武北房东南角 !2%(4。 2% 标石上方埋有保护井、指示盘。
接管单位 选点单位 选点者 选点日期 备 注
青山乡人民政府 华北测绘院 刘中 !,,# 年 $ 月 ( 日
保管人 埋石单位 埋石者 华北测绘院 李华
张清海 维修单位 维修者 维修日期
(付乡长)
埋石日期 !,,# 年 $ 月 !( 日 $%674(平地) 2%)74(丘陵)
!新文 !/ 5 !新文 !) !新文 !) 5 !新文 !6
图 ’( — !($6 —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 #$ 冻土深度超过 %$&’ 的地区,普通水准标石应选用混凝土柱水准标石或钢管水准 标石。标石埋设深度应依地下水位的高低按表 !( 决定: 表 !(
地下水位距地面高 标石底盘底部位于 最大冻土深度线下 ) %$* ) %$( 标志距地面距离
!水泥,不得使用粉煤灰水泥。制作受冻融影响的标石,宜使用普通硅酸 盐水泥,在制作受盐碱、海水或工业污水侵蚀地区的标石时,须使用抗硫酸盐水泥。在 沙漠、戈壁等干燥环境中的标石,不得使用火山灰质水泥; +$ 石子采用级配合格的 1 - ,()) 的天然卵石或坚硬碎石,不宜采用同一尺寸的石 子; — %’.2 —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方可搬运。
水准点的外部整饰
水准标石防护沟、保护井规格见图 80 & 8)(。
!%#’ 普通水准标石的保护井可选用当地便于采集的材料,如砖、石砌筑,也可 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 埋设指示盘时,有字的一面向上,字的顶端朝向正北方向。埋设指示碑时, 底盘应现场浇灌,一般应埋在点位正北 ).’! 处,有字的一面向北。也可埋在点位的正 东、正西、正南方向,使有字的一面朝向道路,但应在点之记中注明。指示盘、指示碑 的埋设规格见图 8))。
— )+-% —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 !准仪竖丝精密重 合。观察气泡,若气泡居中,表示标尺此面已垂直,否则应重新对水准仪十字丝进行检 校。 !$#% 项。 !$#& 如此反复检校多次,使标尺能按标尺上圆不准器准确地位于垂直位置。 旋转水准标尺 )%(,检查标尺另一面是否垂直,其检校方法同 !#*’$+ )&*($% 辅助分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助分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者: 记录者: 检查者: 44
分 划 面 往 返 测 标尺分划间隔 4 温度 5 检查尺读数 左端 %,准规范 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观测者: 记录者: 检查者:
检查尺 长度与 温 改 度 正 各分米 分划线 距起测 分划线 的真长 #)### *##)$/, $##)$,2 。 若距离 (&& / (%&0 的标尺分划呈像模糊,则此望远镜不能使用。 !*.. 73(7 /0 701/ 0/*1 /0 0*.〔!!〕 5 0’/& # 7&/1 0--( /&& 03-( 7/7& /&0 〔!!〕 5 7’&& $ 73*& /0 701. 0//& /3 0*.1 03-0 7&7/ 0--3 /&0 7/7* *.. +# 5 /’/&*&03!
置于一定的位置;第 #、 $、 % 组,分别使两脚螺旋 #=、 #>、 ># 平行于 ,!、第&、’、(组分别在前一组脚螺旋位置上旋转基座 +’(?。 每组观测 +( 测回。测回间应变换仪器高。每测回应按相应等级的测站上水准测量 限差和观测程序要求观测中丝读数,且奇数测回照准次序为 ,!!,,偶然测回照准次序 为 !,,!。 — +-’5 —
第十篇 !; :& 按下列顺序,各精密重合两次,同时进行测微器读数(读数可按正、负数读, 以 !;$ 型仪器为例:多于 %8, < 6 $ 读作正数;少于 %8, < 6 $ 读作负数,其中 < 为度盘最小 格值) ; — #$+) —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 !——表 !范
跨河水准测量觇板制作与跨河水准测量记录
(补充件) !线由 仪器名称 制造厂名
宜江起经 !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范文五: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限差表
三等 3.0 6.0
四等 5.0 10.0
三、四等水准点表示类型及适用地区
序号 1 2 3 4 5 6 标石类型 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 岩层普通水准标石 混凝土柱普通水准标石 钢管普通水准标石 墙角水准标志 道路水准标石 适用地区 土层不冻或冻土深度少于 0.8m 的地区 岩层出露或埋入地面不深于 1.5m 处 冻土深度大于 0.8m 的地区 坚固建筑物或直立石崖处 道路肩部
测站观测限差表
视线 长度 ≤75 ≤100 ≤100 ≤150
前后视 距 差
任一测站上 前后视距差 累积 ≤5.0 三丝能读 数 视线高度
数字水准 仪重复次 数 ≥3 次 ≥2 次
DS3 DS1、DS05 DS3 DS1、DS05
三丝能读 数
注:相位法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可以为上表中数值减少一次,所有数字水 准仪,在地面震动较大时,应暂时停止测量,直至震动消失,无法回避时应随时 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等 级 三 等 四 等
观测 方法 中丝 读数 光学 测微 中丝 读数
基、辅分划(黑 红面) 读数的差 2.0 1.0 3.0
基、辅分划(黑 红面)所测高差 的差 3.0 1.5 5.0
单程双转点法观 测时,左右路线转 点差 —
检测间歇 点高差的 差 3.0
1.5 4.0 5.0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线闭合差和检测高差之差限差表
符合路线或环线闭 等级 测段、路线往返测高 差不符值 测段、路线的左右 路线高差不符值 平原 合差 山区 检测已测测段高 差的差
± 12 K ± 20 K
±8 K ± 14 K
± 12 L ± 20 L
± 15 L ± 25 L
± 20 R ± 30 R
注:K—路线或测段的长度,单位为千米(km); L—符合路线(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 R—检测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山区指高程超过 1000m 或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 400m 的地区。
范文六: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
精密水准测量一般指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在各项工程的不同建设阶段的高程控制测量中,极少进行一等水准测量,故在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中,将水准测量分为二、三、四等三个等级,其精度指标与国家水准测量的相应等级一致。
下面以二等水准测量为例来说明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
一 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
在前一节中,分析了有关水准测量的各项主要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根据各种误差的性质及其影响规律,水准规范中对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作出了各种相应的规定,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或减弱各种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 1 )观测前 30 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
( 2 )仪器距前、后视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其差应小于规定的限值:二等水准测量中规定,一测站前、后视距差应小于 1.0m ,前、后视距累积差应小于 3m 。这样,可以消除或削弱与距离有关的各种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 i角误差和垂直折光等影响。
( 3 )对气泡式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置平零点的位置。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须严格置平。
( 4 )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螺旋,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以避免倾斜螺旋和测微器隙动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 5 )在两相邻测站上,应按奇、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对于往测奇数测站按“后前前后”、偶数测站按“前后后前”的观测程序在相邻测站上交替进行。返测时,奇数测站与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与往测时相反,即奇数测站由前视开始,偶数测站由后视开始。这样的观测程序可以消除或减弱与时间成比例均匀变化的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i角的变化和仪器的垂直位移等影响。
( 6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 7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水准路线上每一测段仪器测站安排成偶数,可以削减两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
( 8 )每一测段的水准测量路线应进行往测和返测,这样,可以消除或减弱性质相同、正负号也相同的误差影响,如水准标尺垂直位移的误差影响。
( 9 )一个测段的水准测量路线的往测和返测应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如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观测。
( 10) 使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的操作程序与水准器水准仪相同。观测前对圆水准器应严格检验与校正,观测时应严格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 11 )水准测量的观测工作间歇时,最好能结束在固定的水准点上,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水准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加以标记,间歇后,应对两个间歇点的高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符合限差要求(对于二等水准测量,规定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应 ≤1.Omm ),就可以从间歇点起测。若仅能选定一个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则在间歇后应仔细检视,确认没有发生任何位移,方可由间歇点起测。
二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
1. 测站观测程序
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水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水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返测时,奇、偶数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数测站相同。
按光学测微法进行观测,以往测奇数测站为例,一测站的操作程序如下:
( 1 )置平仪器。气泡式水准仪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影像的分离,不得超过 lcm ,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要求圆气泡位于指标圆环中央。
( 2 )将望远镜照准后视水准标尺,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近于符合(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应置于第 Ⅰ 摆位)。随后用上、下丝分别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如表 5-2 中的( 1 )和( 2 ))。视距读取 4 位,第四位数由测微器直接读得。然后,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精确符合,使用测微螺旋用楔形平分线精确照准标尺的基本分划,并读取标尺基本分划和测微分划的读数( 3 )。测微分划读数取至测微器最小分划。
( 3 )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并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精确符合(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仍在第 Ⅰ 摆位),用楔形平分线照准标尺基本分划,并读取标尺基本分划和测微分划的读数( 4 )。然后用上、下丝分别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 5 )和( 6 )。
( 4 )用水平微动螺旋使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气泡两端影像精确符合(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置于第Ⅱ摆位),用楔形平分线精确照准并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分划读数( 7 )。
( 5 )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精确符合(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仍在第Ⅱ摆位),用楔形平分线精确照准并进行辅助分划与测微分划读数( 8 )。表 5-2 中第( 1 )至( 8 )栏是读数的记录部分,( 9 )至( 18 )栏是计算部分,现以往测奇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为例,来说明计算内容与计算步骤。
视距部分的计算
( 9 ) = ( 1 ) - ( 2 )
( 10 ) = ( 5 ) - ( 6 )
( 11 ) = ( 9 ) - ( 10 )
( 12 ) = ( 11 ) + 前站( 12 )
高差部分的计算与检核
( 14 )=( 3 ) + K - ( 8 )
式中 K 为基辅差(对于 N3 水准标尺而言 K=3.0155m)
( 13 ) = ( 4 ) + K - ( 7 )
( 15 ) = ( 3 ) - ( 4 )
( 16 ) = ( 8 ) - ( 7 )
( 17 ) = ( 14 ) - ( 13 ) = ( 15 ) - ( 16 )检核
( 18 ) = [ ( 15 ) + ( 16 ) ]
测自 至 19 年 月 日
时间 始 时 分 末 时 分 成 像
温度 云量 风向风速
以上即一测站全部操作与观测过程。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外业计算尾数取位如表 5-3 规定。
表 5-2 中的观测数据系用 N3 精密水准仪测得的,当用 S1 型或 Ni 004 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时,由于与这种水准仪配套的水准标尺无辅助分划,故在记录表格中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的记录栏内,分别记入第一次和第二次读数。
2. 水准测量限差(表 5-4)
若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以及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值如表 5-5 所示。
若测段路线往返测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附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超限,应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
进行重测,如重测后仍不符合限差,则需重测其他测段。
3. 水准测量的精度
水准测量的精度根据往返测的高差不符值来评定,因为往返测的高差不符值集中反映了水准测量各种误差的共同影响,这些误差对水准测量精度的影响,不论其性质和变化规律都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偶然误差的影响,也有系统误差的影响。
根据研究和分析可知,在短距离,如一个测段的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中,偶然误差是得到反映的,虽然也不排除有系统误差的影响,但毕竟由于距离短,所以影响很微弱,因而从测段的往返高差不符值 来估计偶然中误差,还是合理的。在长的水准线路中,例如一个闭合环,影响观测的,除偶然误差外,还有系统误差,而且这种系统误差,在很长的路线上,也表现有偶然性质。环形闭合差表现为真误差的性质,因而可以利用环形闭合差 来估计含有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在内的全中误差,现行水准规范中所采用的计算水准测量精度的公式,就是以这种基本思想为基础而导得的。
由 个测段往返测的高差不符值 计算每公里单程高差的偶然中误差(相当于单位权观测中误差)的公式为
往返测高差平均值的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
式中, 是各测段往返测的高差不符值,取 mm 为单位; R 是各测段的距离,取 km 为单位; 是测段的数目。( 5-6 )式就是水准规范中规定用以计算往返测高差平均值的每公里偶然中误差的公式,这个公式是不严密的,因为在计算偶然误差时,完全没有顾及系统误差的影响。顾及系统误差的严密公式,形式比较复杂,计算也比较麻烦,而所得结果与( 5-6 )式所算得的结果相差甚微,所以( 5-6 )式可以认为是具有足够可靠性的。
按水准规范规定,一、二等水准路线须以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按( 5-6 )式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往返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 。当水准路线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超过 20 个时,还需按水准环闭合差 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
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的公式为
式中, 是水准环线经过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后计算的水准环闭合差矩阵, 的转置矩阵 为 环的闭合差,以 mm 为单位; 为水准环的数目,协因数矩阵 中对角线元素为各环线的周长 ,非对角线元素,如果图形不相邻,则一律为零,如果图形相邻,则为相邻边长度(公里数)的负值。
每公里水准测量往返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 和 表 5-6
全中误差 的限值列于表 5-6 中。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差 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段或路线。
沉降观测(二等水准测量)实训
1、通过一条水准环线的施测,掌握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使所学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应用。 2、熟悉精密水准测量的作业组织和一般作业规程。
1、熟悉DS1型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铟瓦尺的读数方法及掌握测量过程中的技术要领;
2、掌握计算环线闭和差。
三、仪器及工具
DS1型精密水准仪一台,铟瓦水准尺一对,尺垫一副,扶杆四根,50m皮尺一把,记录板一块,自备铅笔,小刀和记录手薄。
1、精密水准仪的构造
精密水准仪主要用于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和高精度的工程测量中,例如建筑物沉降观测,大型精密设备安装等测量工作。
精密水准仪的构造与DS3水准仪基本相同,也是由望远镜、
水准器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其不同之点是:水准管分划值较小,一般为10
远镜的亮度好,仪器结构稳定,受温度的变化影响小等
为了提高读数精度,精密水准仪设有光学测微器,
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它由平行玻璃板、传动杆、测微轮和测微尺等部件组成。平行玻璃板装臵在望远镜物镜前,其旋转轴与平行玻璃板的两个平面相平行,并与望远镜的视准轴成正交。平行玻璃板通过传动杆与测微尺相连。测微尺上有100个分格,它与水准尺上一个分格(1cm或5mm)相对应,所以测微时能直接读到0.1mm(或0.05mm)。当平行玻璃板与视线正交时,视线将不受平行玻璃板的影响,对准水准尺上B处,读数为146(cm)+a。转动测微带动传动杆,使平行玻璃板绕旋转轴俯仰一个小角,这时视线不再与平行玻璃板面垂直,而受平等玻璃板折射的影响,使得视线上下平移。当视线下移对准水准尺上146cm分划时,从测微分划尺上可读出a的数值。
如所示是我国北京测绘仪器厂生产的DS1级水准仪,光学
测微器最小读数为0.05mm。
2、精密水准尺的构造
精密水准仪必须配有精密水准尺。这种水准尺一般都是在木质尺身的槽内,引张一根因瓦合金带。在带上标有刻划,数字注在木尺上。精密水准尺的分划值有1cm如图(a)和0.5cm如图(b)两种,DS1级水准仪配套用的精密水准尺,为0.5cm
分划,该尺只有基本分划而无辅助分划
左面一排分划为奇数值,右面一排分划为偶数值;右边注记为米数,左边注记为分米数。小三角形表示半分米处,长三角形表示分米的起始线。厘米分划的实际间隔为5mm,尺面值为实
际长度的两倍;所以,用此水准尺观测高差时,须除以2才是实际高差值。
四、精密水准仪的使用方法
水准仪的使用包括仪器的安臵、粗略整平、瞄准水准尺、精平和读数等操作步骤。
一、安臵水准仪
打开三脚架并使高度适中,目估使架头大致水平,检查脚架腿是否安臵稳固,脚架伸缩螺旋是否拧紧,然后打开仪器箱取出水准仪,臵于三脚架头上用连接螺旋将仪器牢固地固连在三脚架头上。
二、粗略整平
粗平是借助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使仪器竖轴大致铅垂,从而视准轴粗略水平。在整平的过程中,气泡的移动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运动的方向—致。
三、瞄准水准尺
首先进行目镜对光,即把望远镜对着明亮的背景,转动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清晰。再松开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用望远镜筒上的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然后从望远镜中观察;转动物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使目标清晰,再转动微动螺旋,使竖丝对准水准尺。
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有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目标成像的平面和十字丝平面不重合。由于视差的存在会影响到读数的正确性,必须加以消除。消除的方法是重新仔细地进行物镜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读数不变为止。此时,从目镜端见到十字丝与目标的像都十分清晰。
四、精平与读数
眼睛通过位于目镜左方的符合气泡观察窗看水准管气泡,右手转动微倾螺旋,使气泡两端的像吻合,即表示水准仪的视准轴已精确水平。这时,即可用十字丝的中丝在尺上读数。现在的水准仪多采用倒像望远镜,因此读数时应从小往大,即从上往下读。先估读毫米数,然后报出全部读数。 精平和读数虽是两项不同的操作步骤,但在水准测量的实施过程中,却
把两项操作视为一个整体;即精平后再读数,读数后还要检查管水准气泡是否完全符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准确的读数。
精密水准仪的操作方法与一般水准仪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用光学测微器测出不足一个分格的数值。即在仪器精确整平(用微倾螺旋使目镜视场左面的符合水准气泡半像吻合)后,十字丝横丝往往不恰好对准水准尺上某一整分划线,这时就要转动测微轮使视线上、下平行移动使十字丝的楔形丝正好夹住一个整分划线,
所示,被夹住的分划线读数为1.97m。视线在对准整分划过程中平移的距离显示在目镜右下方的测微尺读数窗内,读数为
1.50mm。所以水准尺的全读数为1.97+0.5m,而其实际读数是全读数除以2,即0.98575m。
五、观测时间及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化线成像清析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及日落前30min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及气候情况,适当增减,最短间歇时间不短于2h);
c)标尺分划线影像剧烈跳动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及仪器不能稳定时。
六、实习步骤
1、人员组成
精密水准观测组由6-7人组成,具体分工是:观测一人,记录一人,扶尺二人,量距二人。
2、限差及作业规定
(1)、视线高度不得低于0.5m,视线长度一般取不大于50m,前后视距差应小于1m。测段距离累积差小于3m。 (2)、一测段的测站数布臵成偶数,仪器和前后标尺应尽量在一条直线上。
(3)、观测时要注意消除视差,气泡严格居中,各种螺旋均应旋进方向终止。
(4)、视距读至1mm,基辅分划读至0.1mm,基辅高差之差≤0.6mm。
(5)、上丝与下丝的平均值与中丝基本分划之差,对于0.5cm刻划标尺应≤1.5mm,对于1.0cm刻划标尺应≤3.0mm。 (6)、各项记录正确整齐,清晰,严禁涂改。原始读数的米、分米值有错时,可以整齐地划去,现场更正,但厘米及其以下读数一律不得更改,如有读错记错,必须重测,严禁涂改。
(7)、每一站上的记录、计算待检查全部合格后才可迁站。 (8)、测完一闭合环计算环线闭合差,其值应小于±4√Lmm,L为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3、观测程序
精密水准测量中采用如下的观测程序:
往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后前前后
往测偶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前后后前
返测偶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后前前后
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步骤(以往测奇数站为例)为:
(1)、首先将仪器粗略整平。首先,将三脚架放臵平稳,尽量使三脚架的承台水平,测站在松软土质条件下的,应用脚将三脚架的三个脚踩入泥土中,使其平稳,其次,将仪器臵于三脚架承台上,用固定螺母固定,使其不能移动,第三,粗平,将粗平水准管的其中一个与水准仪基座的一边保持平行,调节水准管与基座齐平一边的两个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然后,调节另一个脚螺旋,使另一侧的粗平水准管气泡居中,最后,转动照准部,检验两个粗平水准管气泡是否居中,不居中继续调节,若居中则进行下步操作;
(2)、瞄准。望远镜对准后视水准标尺,转动倾斜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分离不得大于3mm,用上、下视距丝平分水准标尺的相应基本分划读取视距。读数时标尺分划的位数和测微器的第一位数共四个数字要连贯出。
(3)、接着转动倾斜螺旋使气泡影像精密符合,并转动测微螺旋使楔形丝照准基本分划,读分划线三位数和测微器三位数。
(4)、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尺,使气泡精密居中,用楔形丝照准基本分划并读数,然后按下、上丝视距丝读取视距。
(5)、用楔形丝对准辅助分划进行读数。
(6)、再转向后视标尺,转动倾斜螺旋使气泡影像精密符合,进行辅助分划的读数。至此一个测站的观测工作结束。以上为奇数的后-前-前-后观测程序,偶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前-后-后-前。
4、间歇与检测
(1)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臵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尺桩(用尺台作为转点尺承时,可用带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臵,作为间歇点。
(2)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测一次,如仍超过限差,应从上一水准点起测。
(3)检测成果应在计算手簿中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七、外业计算
水准测量外业计算的项目:
a)外业手簿的计算;
b)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
c)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的计算;
d)附合路线与环线闭合差的计算;
e)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的计算。
1、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
2、偶然中误差的计算
在测量时,即使排除了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绝对排除),进行了精心的观测,仍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类由于偶然的或不确定的因素所造成的每一次测量值的无规则变化(涨落),叫做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由于实践和理论证明,观测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为了衡量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对一系列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消除他们之间的不均值,求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和质量,测量上就引入了统计学中的标准差,把它称为中误差,测角、测边和测高差都有中误差,但只有高程才有全中误差。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按下列计算式计算:
M△=±√[△△/R]/4*N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R-----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N-----测段数
3、全中误差的计算
根据环线闭合差和相应环的水准路线周长而计算的
中误差,也称水准测量每千米距离的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按下列计算式计算:
Mw=±√[WW/F]/N
W---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F----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km)
N-----水准环数
4、平差的计算
每测完一个闭合水准路线后,会累计产生一个误差,计算该误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后,如果不满足,应重新测量这一闭合水准线路,如果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需要将误差平均到每个测站上,即平差。
二等水准测量允许误差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度,单位KM
平差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Ni=-F允=4√L
------ L为闭合水准线路长实*Li/L
Ni为第i站平差数, F实为闭合水准路线实际误差数, Li为第i站长度,L为闭
合水准路线总长度。
八、注意事项
1、观测前30min,应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2、在连续各测站上安臵水准仪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臵于测量方向的左侧和右侧;
3、除路线转弯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标尺的三个位臵应尽量在一条直线上;
4、不应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将尺桩(台)安臵在壕坑中;
5、在观测中,不允许为通过限差规定而凑数,以免成果失去真实性;
6、记录员除了记录和计算外,还必须检查观测条件是否合乎规定,限差是否满足要求,否则应及时通知观测员重测。记录员必须牢记观测程序,注意不要记录错误。字迹要整
齐清晰,不得涂改,更不允许描字和就字改字。在一个测站上应等计算和检查完毕,确信无误后才可搬站;
7、扶尺员在观测之前必须将标尺立直扶稳。严禁双手脱开标尺,以防摔坏标尺的事故发生;
8、量距要保证通视,前、后视距相等和一定的视线高度,并尽量使仪器和前后标尺在一直线上。
九、上交资料
1、观测手薄
2、环线闭合差计算成果
3、沉陷观测报告
二 等 水 准 测 量 实 训 材 料
范文八:第2 9卷 第 3期 
2 0 年 0 月  06 6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 信 息 
G MAT C & S AT A   NF MA l   EC EO IS P I L l oR T oN T HNo oG   £ Y
V0 . 129. .   No 3
J n ,2 0   u . 06
坐 标 转 换 计 算 程 序 
( 长乐市国土资源局 , 福建 长乐 3 00 ) 5 0 1 
要: 介绍采 用四参数 法进行 大地 坐标转换的原理及相 关的计算程序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7 20 )3— 04— 2 17 56 I06 0 06 0  
关键词 : 坐标转换 ; 模型 ; 精度 ; 程序  中图分类号 :2 8 P 0 
Co r i a e   a so m a in Co o d n t sTr n f r to   mp t to a  o r m  u a i n lPr g a
L N L - u  I   ig i
( h n eL n  eore  ueu C a ̄  5 0 1 C i ) C a ̄  adR sucsB ra , hn e30 0 , hn   a
Ab t a t h s p p ri t d c d t ep i cp ea d r ltd c mp tt n lp o r m o c ry o   e t n f r t n o  e d t   o r ia e   s r c :T i a e  nr u e     r i l  n   ae   o ua i a  r ga t   ̄r   n t  r so mai   f o e i c o d n t s   o h n e o h a o g c
u i gf u   a a tr  to . s  o rp r mee s meh   n d Ke   r s: o r i ae  rn f r ai n y wo d c d n t sta so m t ;mo e ;p c s n;p o r m  o d l r ii e o rga
O 引  言   
大 地坐标 系统 之 间的转 换 包 括 大地 坐标 系 统 与空 间   直角 坐标 系统 的转 换 、 同空 间直 角坐标 系 统 的转 换 , 不 大  地 坐标 系与 高 斯平 面坐 标 系 的转 换 , 同高 斯 平 面 坐 标  不 系统 的转换 , 斯投 影 正反 算 等 一 系 列 问 题 。 如果 采 用  高 手工计 算 , 程 比较 复 杂。所 以实 现 坐 标 转 换 计 算 机 化  过
有 相 当重要 的意义 和实 用价 值 。  
由此 可知 , 如果有 2个 已知公 共 点 , 就可 以用 最 小二 
乘 法原理 解得 四参 数 。但 一般 情 况 下 , 了有 检 核 条 件 , 为   常使用 多于 2个 已知 公共 点 。  
2 计算程序简介 
本 程序 是用 Vsa B s  . i l ai6 0开发 出来 的 , 程 序 的  u  c 该 主要包
含 2 功能模 块 : 同平 面坐标 系坐 标转 换和 高斯  个 不 换带 , 功能 也 可 以 同 时进 行 。程 序 中 各个 功 能模 块 的  两
1 坐标 转 换 原 来 
不 同高斯投 影平 面之 间 的转 换 主要 应 用 四参 数 转换 
的方法 , 即2个平移参数, 一个旋转参数和一个尺度变换 
参数 。其数 学模 型如下 :  
圳 川   0   ㈩  
数据的输入和结果输 出都显示在主界面 中。程序主界面 
如 图 1所示 .  
其 中 。 。 , 为转换 前坐 标 , , 为转 换后 坐 标 ,x ,y 为  Y   Y 2 / 。A o i 平 移参数 , 为尺度 变换 因子 , 为 旋转矩 阵 。 m    
『 。 一i1     。  o n 
L iO  n  s cs   o0 J Ax   0
当0 的值很 小时 , cs = ,n =   有 o0 1s 0 0 i
误 差方程 为 :  
收稿 日期 : 0 0 2   2 6— 4— 0 0
一 Y  I
图 1 程 序 文 界 面 
F g 1 T eman itra eo   ep o r m  i ?   h   i   e c  ft   r g a n f h
作 者简 介 : 立贵 (99一)男 , 林 14 , 福州 人 ,97年毕 业于河 海 大学 , 17 现从事 土地 测量 工作 。  
林立贵 : 坐标转换计算程序 
解   同 斯 高 平面坐 标系 标转换参 坐 数的 块界面 3 算例分析  模    
如图 2所 示 。   … … … 
误 差方 程 为 : V:B  
r:  - 1 I  
0  11  0 一 难  Y     .   ] 1 l   +
Yt 2  
一 J    
,^  ,2
其 中 a为 1+m) (  
图 2 平 面 坐 标 系 坐 标 转换 参规 模 块 界 面 
Fi.   Th   t ra e o   a a e e   e t g o   g2 e i e f c   fp r m t r s t n   f n i h rz n a   o r i t r n f r t n o io t lc o d 加 e ta s o ma i   o
系数 阵为  二乘 应 计 采用 最小  法 , 用 上面 的公 共 点数 据 , 算 4个 转换  参数 。  
表 1 4个 公 共 点 的 平 面 坐 标   
Ta .   Th   o io t lc o dn ts o   e4 p b c p i t   b1 e h rz n a   o r i a e   ft     u H   o n s h
协 因数 阵 Q :  的值 为  衙 Ⅳ
l   4. 8   8   78 4 7 O2 5 4 8 6 3     8. 0   7   9   9   E —l   5 3 2 9
0 69 5 9 l
4. 3   9   2 4 7 7 E — l  8 7 6 9 98   0   3 l l   2 58   8   7     7 0 4. 4 8 6 3 9 l 一1 4 2 9 8 7   3   . 9   6   48 l 8 5E一0   6 5. l l   2   5   8E 一0   0l   7l 2 3 0 7 2 3
一5 Ol   7   2   5   5E 一0   . ll l2 30 70 3 — 14 2 9 87 8 l 92 . 9   6   4   4   9E 一0   6 l 7   5   2   0   7E 一0   4 5 0 55 63 09 9 —7 3 7 6 4 4 4 0 6E一2   . 8   7   8  7 4
一 14 2 9 87 8 l 9 9 . 9   6   4   0   5E —O   6 5 0l l   2   5   8 一0   . l 7l2 3 0 7 2 E 3 —4. ll7 0 l 4 0 0 2 E 一2   2   9  9  0   6 4 1 4 5 0 5   2   0l 0 E 一0   . 7   5 55 6 3   4 9
5 Ol l   2   5   5 一0   . l 7l2 3 0 7 0 E 3 1 4 2 9 8 7 8 0 9 l E 一0   . 9   6   4  9   6 6
所得 到的  的值 为 :  
6 4 59 8 5 23 23 4. 5   9   2   8    
据 V:B  
+L   vp r v的值 为 : .8 3 6 8 3 0  45 3 3 8451E一 7 7 9
l 6 8 9 7 0 7 9O 7 3 .7  8 2 9   9 9 9 5 9 2 7 2 6l   9  9 7 8   6
1 64  l 9 5 4 4 2 3 . 5 l   4   3   9E —o   5
单 做帐  : 的 层  
3 3 5 1 3 9   3   1 一0   . 8   6   43 0 3 3 E 4
1 6 7 6 0 5   6   5 —l   一 1 6 6 3 3 61   5 8 . 3  4 7 4 7 5 9 E 4 . 9   6   3 66   9E —O —5. 5   4   7   7   8 一1   6 0 3 9 39 4 1 7 3 E 0 5. 6   0l 0 O 2 8 0   7 3 1   9   4  5 —5 0 3 9 3 9 4 31   5E —l   1 6 6 3 3 61   6   6 —o6 . 5   4   7   05 O . 9   6   3 6 59 E   1 4 5 7 0 0 O 0 5 0 E 一2   .2 6  3 3 9 7
平 差参数  的协方 差阵 为 :  
5. 6   01O 0 2 7 7   7 31  9  4 8 2 8   9   7   6   4E —l   . 78 4 9 3 9 6 9 9 4
1 6 6 3 3 61   6   9 —o6 —5. 5   4   7   7   2E一 1
 4 9 3 3 4 7   0   6 —l   . 9   6   36 5 8 E 0 39 3 9 4 2 40 0 . 9   0   8l6 6 o E 3 5. 5   4   7   4D 8 E 一1   1 6 6 3 3 61   6   6E —o 0 3 9 39 4 l J 6   0 . 9  6   36 59 6
—2 5 o 8 8 2 8 6 6 1 E 一2  4. 9   0   l 6   9 一 1   .o  4 2 3  3 7 9 3 3 4 78   06 2 E 3
回归参 数 的显著性 检验 ( F检 验 )  :
Q 4 5 37 39 84 5 1E一 7  : . 8  3  6  8  3 0  
特 点 , 简便 。采用 四参数 法 进行 坐 标 转换 , 操作 在几 十 平  方 千 米 的小范 围内精 度较 高 , 果 范 围较大 , 如 应采 用七 参  数法 。  
Q : B BX的值 为 :6 7  1 4 15 R    S 4 1 1 5 8 .  6 3 4 0
0  m  /
5  %   2 8 0 n 5   % 7
参考文献 :  
刘经南 .坐标 系统 的建立 与变换 [ . 汉测 绘科 技大 学 , M] 武  
19 年 . 95  
取显 著性水 平 口: .5 有  .( ,) 9 1 , 00 , ∞ 4 3 : .2 显然 ,  F
>> F ∞ o
( ,) 9 1 , 明 回归 参数是 显著 的 。 4 3 : .2 说  
[ ] 朱华统. 2  常用大地坐标系及其变换[ ]解放军出版社, 9 年. M. 10   9
[ ] 宋 伟 , 中文 Vsa Bs   . 3  等. i l a c 0编程基 础[ . u   i6 M] 清华 大学 出版 
本程 序是用 Vsa Bs  . i l ai 6 0开 发 出来 的 , 主 界 面  u  c 其 为单 文 档格 式 , 个 功能 模块 都 挂在 主界 面 下 , 级联 菜  各 用 单 的形式 表 示 出 来 , 于 修 改 。程 序 中各 个 功 能 模 块 数  易 据 的输 入和结 果 输 出都 显 示 在 主 界 面 中 , 有 可 视 化 的  具
社 .02  20.
刘圣才 , 等.Vsa B i 6 0 序设计导 学[ . i l ac . 程 u  s   M] 清华 大学 出  
版社 .  
[ 责任编辑 : 李颖 ]  
范文九:二等水准测量
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 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
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 : ≤30m;(3)前后视距差 :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 ≤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范文十:第四章
4.1.1名词解释题
(2)水准管轴
(3)圆水准器轴
(4)水准管分划值
(5)水准仪的仪器高程
(1)通过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交点的连线。
(2)通过水准管中点纵向圆弧的切线。
(3)通过水准管零点与水准器球心所作的直线。
(4)水准管相邻两个分划间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
(5)水准仪视准轴至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4.1.2填空题
(1)水准仪粗平是旋转__脚螺旋___使___圆水准器__的气泡居中, 目的是使_竖轴__线铅垂,而精平是旋
转__微倾螺旋__
使__水准管气泡剧中即符合___,目的是使___视准轴__轴线水平。
(2)内对光望远镜的构造主要包括:(a)_物镜__(b)_目镜__(c)__调焦螺旋_ (d)_十字丝划分板_。
(3)水准测量时,水准尺前倾会使读数变_大__,水准尺后倾会使读数变_大__。
(4)水准测量时, 把水准仪安置在距前、后尺大约相等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消除 _视准轴不平行于水
准管轴的误差、地球曲率及折光差引起的误差__。
(5)水准仪的构造主要包括:(a)__望远镜___,(b)__水准器__,(c)__托板__,(d)__基座___。
(6)水准测量转点的作用是_传递测点的高程__,因此转点必需选在_结实的地面上_,两观测点中间为主
_______,通常转点处要安放__尺垫____。
(7)水准仪水准管的灵敏度主要取决于__水准管分划值__,灵敏度还与__水准管的长度、水准管内壁光
滑程度、液体的纯净程度、环境的温度等_有关。
(8)圆水准器整平操作时,第一次调两个脚螺旋使气泡大约处于__通过圆水准器中点垂直于该两脚螺旋
连线的垂线上
__,第二次再调第三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如此反复二、三次即可完成。
(9)水准测量时,调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望远镜视准轴也就水平,因仪器构造的前提条件是___
水准管轴与视准轴平行 __。
4.1.3是非判断题
(1)水准仪的水准管轴应平行于视准轴,是水准仪各轴线间应满足的主条件。(√ )
(2)通过圆水准器的零点,作内表面圆弧的纵切线称圆水准器轴线。
(3)望远镜对光透镜的作用是使目标能成象在十字丝平面上。
(4)通过水准管零点所作圆弧纵切线称水准管轴。
(5)水准测量中观测误差可通过前、后视距离等远来消除。
(6)在一个测站水准测量过程中,如果读完后视水准尺后,转到前视水准尺时,发现圆气泡不居中,此时
可以稍为调节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接着再调微倾螺旋,使水准管器泡符合,最后读取前视读数。
(7)水准管圆弧半径R愈大,则水准管分划值愈大,整平精度愈低。
4.1.4单项选择题
(2)水准测量过程中,当精平后,望远镜由后视转到前视时,有时会发现符合水准气泡偏歪较大,其主
(a)圆水准器未检定好;
(b)竖轴与轴套之间油脂不适量等因素造成的;
(c)圆水准器整平精度低;
(d)兼有(b)、(c)两种原因。
(3)在一条水准路线上采用往返观测,可以消除
(a)水准尺未竖直的误差;
(b)仪器升沉的误差;
(c)水准尺升沉的误差;
(d)两根水准尺零点不准确的误差。
(4)水准仪安置在与前后水准尺大约等距之处观测,其目的是
(a)消除望远镜调焦引起误差;
(b)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
(c)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d)包含(b)与(c)两项的内容。
(6)水准测量时,长水准管气泡居中是说明
(a)视准轴水平,且与仪器竖轴垂直;
(b)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平行;
(c)视准轴水平;
(d)视准轴与圆水准器轴垂直。
(7)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结构可知,当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时,便可达到
(a)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b)获取望远镜视准轴水平时的读数;
(c)通过补偿器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8)水准测量记录表中,如果∑h=∑a-∑b, 则说明下列一项是正确的。
(9)水准测量中的转点指的是
(a)水准仪所安置的位置;
(b)水准尺的立尺点;
(c)为传递高程所选的立尺点;
(d)水准路线的转弯点。
4.1.5问答题
(1)望远镜视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视差产生原因:观测目标的象平面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消除的方法:如果十字丝不够清晰,还需调目镜螺旋使十字丝清晰,然后反复调对光螺旋,使目标的象与十字丝平面重合,一边调对光螺旋,一边用眼睛上下移动,观察目标的象与十字丝是否有错动的现象,边调边观察直至没有错动现象为止,则视差消除了。
(3)外对光望远镜与内对光望远镜有什么不同?内对光望远镜有什么优点?
内对光望远镜由物镜、目镜、十字丝及调焦透镜组成。
外对光望远镜没有调焦透镜,观测目标时靠物镜筒的伸缩来达到调焦的目的。
内对光望远镜的优点在于密封式的,灰尘不易进入。由于有了调焦透镜,增加了放大倍率。在相同放大倍率的情况下,内对光望远镜的镜筒比外对光望远镜的镜筒短。
(4)水准仪上的圆水准器与管水准器的用途有何区别?为什么必须安置这两套水准器?
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作粗平用,管水准器是精确整平视准轴用。 有了这两套水准器,就便于测站的安置与观测。
如果只有圆水准器,则视准轴不可能达到精确水平。如果只有管水准器,由于它灵敏度高,用它来整平仪器就很费时,效率低。
(5)水准测量路线成果校核的方法有几种?试简述之。
第一种是往返观测,往返观测高差绝对值应相等,符号相反。
第二种将路线布置成闭合水准路线,因为闭合水准路线,按同一方向各段高差代数和应等于零,从而可校核测量的成果。
第三种布置成附合水准路线,从已知水准点开始,通过观测与计算,最后得到的另一水准点的高程,看其与已知的高程相差为多少。
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三种为最好的一种方法。
(6)水准仪的构造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其中哪个条件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它是
最主要的?
主要轴线有:视准轴、水准管轴、圆水准器轴以及竖轴。
应满足条件是视准轴平行于水准管轴,圆水准器平行于竖轴,十字丝的横丝应垂直于竖轴。 其中视准轴平行于水准管轴是最主要的条件,因为只有满足这两条轴线相互平行的条件,观测时调水准管气泡居中,才能保证视准轴是水平的。
(7)使用微倾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为什么每次读数前都要调平管水准器?
因为水准测量在读数的一瞬间要求视准轴严格处于水平位置。
然而,当后视转为前视或前视转为后视时,由于仪器竖轴本身并非处于严格的铅垂状态,所以此时水准管的气泡又不居中了,只要在读数前调平水准管,视准轴才能为水平状态。
(8)如果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对尺上的读数有什么影响?该项误差与仪器到尺子的距离有什么关
系?在什么条件下测得高差不受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的影响?
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视准轴是向上倾的,尺上读数增加;向下倾的,尺上读数减少。 该项误差与仪器至尺子距离成正比例增加。
只有当后视距离与前视距离相等时,这项误差对高差无影响,因后视读数减前视读数时,误差消除掉。
(9)水准测量作业,测站校核的方法有几种?试具体说明。
测站校核的方法: ① 两次仪器高法:第一次测得高差后,变动仪器高不小于10cm再测一次,求得高差进行比较,
如果两次高差之差不超过某一规定,例如6mm,则说明测量合格。 ② 双面水准尺法,即用黑面与红面两面都读数,当黑面读数求得高差与红面读数求得高差不超
过某一数值,则说明测量合格。 ③ 双转点法,同一台仪器同时观测两个后视转点与两个前视转点。在同一测站上,由双转点上
求得仪器高程应相等。
(11)水准测量中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哪些误差可以通过适当的观测的方法或经过计算加以减弱以
至消除?哪些误差不能消除?
有三大类:
第一类属仪器误差: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误差。
可通过安量测站在前后尺等距处加以消除,零点磨损可通过安置偶数测站数,尺长有系统误差可在计算中加改正数,而刻划不准和尺面弯曲则无法消除其影响。 第二类观测误差,这类误差大多数具有偶然性。
而水准尺安置倾斜影响极大,解决办法是水准尺旁装上圆水准器。 第三类外界条件产生的误差。
减小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要用“后-前-前-后”的观测程序, 解决尺垫下沉要用往返观测法。
减弱大气折光影响,则要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
(12)在水准测量原理中,计算待定点高程有哪两种基本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高差法:H2=H1+h12=H1+a-b适用于求一个点的高程, 适用于路线测量。
仪高法(视线高法):H2=H1+a-b=Hi-b
适用于求多个点的高程,适用于平整土地测量。
4.1.6 计算题
(1)水准测量测定深沟底的高程,安置
Ⅰ、Ⅱ两测站(见图4-1),在测站Ⅰ测得 A点标尺读数为1.636m,
B点标尺读数为4.956m。在测站Ⅱ测得B点标尺读数为0.561m,C点标尺读数为4.123m,已知A点高程为100m,求得沟底C的高程为多少?又问测站Ⅰ与测站Ⅱ的仪器视线高程为多少?
hAB=-3.320
HB=100-3.320=96.680
hBC=-3.562
HC=96.680-3.562=93.118m
(2)如下图(图4-2)所示进行支水准测量,已知 A点高程为417.251m,观测数据均在图上注明,将数据填入表中,完成表中各拦计算并求P点高程。
(5)等外闭合水准测量,A为水点,已知高程和观测成果已列于表中。试求各未知点高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准测量平差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