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经济维稳是不是维稳拖垮的

找回密码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431467/'+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431467/'+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浏览/回复3467/3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倪明&&&&&&&链接:/question//answer/&&&&&&&来源:知乎&&&&&&&&&&&&&&明朝灭亡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启示录:一个读书笔记(于晓华博客)关于明朝灭亡的解释很多,大多从政治,军事,瘟疫或者气候变化等角度去研究,鲜有从经济角度去解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近,重读明朝末年的经济史,认为明朝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解释。把自己的一点体会,写成读书笔记,和大家分享。明朝两大经济政策的转变明朝朱元璋开国时从经济政策面定下了两条规则:(1)使用‘大明宝钞’的纸钞,禁止金银作为货币使用;(2)实行严格的海禁,禁止出海贸易和捕鱼,所谓「尺板不得出海」。朱元璋实施这样的鸵鸟政策,是有其政治背景。&禁止金银作为货币,一方面沿袭了元朝的传统,政府可以加强对民间经济的控制,另一方面
在元朝被政府大量掠夺,运送到中亚交易,使得白银在现实交易中,可能存量不足。实施海禁的目的是为了打击走私和海盗。但是,这两条不合现实的禁令,在经历一段时间后都逐步废除。第一,由于政府开支不断扩大,和不断的对外战争,大明宝钞超额发行,通货膨胀严重。1000文的大明宝钞在洪武九年(1376)市价与一两白银相对应;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中只对应0.012两白银,到了正统元年(1436)年只对应0.0009两白银(彭信威,&465页)。大明宝钞的贬值,使得百姓在私下交易广泛采用白银。到了明英宗即位后(1434年),不得已,就正式废除了禁银令。第二,由于倭寇在16世纪早期基本肃清,葡萄牙人于1542年通过航海发现了通往中国之路,航海抵达亚洲,试图向中国传教,并开始和中国以及日本,以及中国与日本之间做生意。福建广东沿海走私开始盛行。到了1567年,隆庆皇帝登基后,福建巡抚涂泽民成功奏请开放海禁。所以,延续了200多年的海禁也被废除。由于这两条禁令的废除,使得明朝晚年,尤其在万历时期的经济高度繁荣。另一方面,也为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万历年间的经济繁荣中国丝绸,茶叶,陶瓷以及香料等产品对西方和日本人有非常高的吸引力,使得葡萄牙人在亚洲做贸易的利润非常惊人,利润率达数倍。西班牙人和荷兰人风闻后也加入了和中国贸易的大军。西班牙人于1571年开始从南美新大陆的阿卡普尔科(Acapulco)携带大量白银跨过了到达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开始殖民马尼拉,并开始与当地的中国商人开始贸易。据统计,年,南美洲产银13-15万吨,其中40-50%通过不同路径流入中国。一部分是上述的从南美直接运到菲律宾,然后转运流入中国。另一部分,白银从南美运抵西班牙后,葡萄牙人走私从欧洲又运入中国。同时,由于葡萄牙人在1591年教会了日本人先进的银冶炼技术,日本长崎等白银产量大增。日本学者估计,在17世纪初,由日本人,中国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从日本运出的白银每年达150-187.5吨。最终,大部分流入中国。对于明代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现有研究很多,具体估计数量存在差异。总体看法是明朝流入中国白银数量超过一亿两。譬如,王裕巽先生认为明代中国从马尼拉贸易中得到的白银为87&,750&,000&两,即11700&万比索(约合4212&吨);而万明先生认为中国从马尼拉转口贸易获得白银达7620吨,通过欧洲转口,大概获取5000吨,合计流入明朝的白银超过2亿两。中国大量贸易顺差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使得江南地区经济空前繁荣,明万历年间政府税收大增。虽说,宰相张居正“一条鞭法”税收改革也功不可没,但是张居正改革的核心是折合各种赋役为银两。如果没有足够银两,张居正的改革估计也无法成功。在“隆庆开关”之前,明朝的岁入非常有限。隆庆之前的嘉靖年间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00多万两白银,嘉靖37年甚至财政收入只有7万两。到了万历中期,岁入通常超过400万两,国库充盈。比较一下明朝的“隆庆开关”和1978年的改革开放,颇有几分类似。同样,大量的出口导致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货币的大量涌入,使得经济空前繁荣,财政收入也空前扩张。但是这样的好日子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17世纪初的经济危机在1610年之后,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有&(1)由于英国,荷兰海盗的兴起,使得海上生意风险很大;(2)西班牙由于一方面白银的外流,另一方面进口了大量的物品,使得国内货币供给不足,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危险。西班牙政府开始有意识控制在马尼拉的贸易。1636年西班牙政府在阿卡普尔科展开了清除腐败和走私的活动,使得西班牙和中国商人之间的关系恶化,西班牙人和中国人在马尼拉的贸易开始减少。到了1640年元旦前后,终于爆发了中国人和西班牙人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上万中国人被西班牙人屠杀。这样,西班牙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止了一段时间。此外,日本的德川幕府在控制了日本政治后,于1639年从长崎赶走了葡萄牙人,因为他们反对葡萄牙人在日本传播基督教,然后日本引入荷兰人代替葡萄人的位置。这样的过程不容置疑的对中日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减少和中国的贸易。因为葡萄牙人一直占据澳门作为和中国做贸易的据点。因为出口的减少,中国经济陷入了危机,主要表现为非食物产品价格通货紧缩,而食物价格上涨(与现下中国经济问题有几分类似)。丝绸,陶瓷和茶叶主要为江南产品,经济危机对江南地区的打击尤为严重。从当时的记载可见危机严重。据记载,17世纪40年代早期
洲下游地区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已接近停止,生铜、铜币、生丝、丝绸、棉织品、桑蚕、土地和其他非食用物品的白银价格在急剧下降。1642年初,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城市里的一个人是这样描述的:“民房多空废坍颓,良田美产欲求售而不可得”(见,艾维泗)。粮食价格反而高涨。政府的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急剧下降,但是政府支出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削减。这种经济危机和灾害叠加的后果是让人们开始窖藏白银,以备不时之需。这进一步加剧了货币的萎缩。对大明朝来说,真是祸不单行。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自然灾害和兵灾又叠加肆虐。(1)在中国的东北,清军不断壮大,使得明朝在1630年代的军费不断扩张,竟然占明朝中央预算的80%。(2)西北在1630年初发生旱灾,李自成带领饥民揭竿而起,四处抢劫。(3)江南灾害连连,浙江北部发生水灾,1641年又发生旱灾和蝗虫灾害,同时发生水灾和旱灾。因为,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为丝绸,陶瓷和茶叶,需要大量的土地,与粮食争地。结果,灾害使得粮价飞涨,出口相关行业无钱买粮,民不聊生。明朝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官僚机构急剧膨胀。按照历代官制,汉朝公务员编制满员为7500人,唐朝为18000人,宋朝冗员扩张为34000人。到了明朝,从成化5年起,单武职公务员就达8万人,文武公务员合计在10万以上。明末有民谣“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彭信威)。公务员支出越来越庞大。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本身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是过于刚愎自用。面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当的“开源节流“方法。”开源“就是增加税收,尤其是对江南增税。1639年增税的结果,与灾害叠加,使得更加民不聊生,拖欠税款,无法耕作。大家只得背井离乡,盗匪猖獗。政府越发失去威信,抗租和抗税频繁发生,叛乱四起。“节流”就是对过多的公务员裁员分流,尤其裁减基层的驿站成员,但是并没有减少皇室的奢侈生活支出。这样的裁员政策,反而壮大了反叛军队的实力。因为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基层官员,加入叛军,使得叛军的组织能力加强。1628年,全国1/3的驿站被裁。李自成当年也是一位驿站工作人员,正是因为被崇祯皇帝裁员失业后才加入叛军。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拼命维持将倾的明王朝大厦,到了1644年,再也无法维持。1644年初,已经欠军饷达数百万两,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粮仓已经空虚。当北京被李自成包围时,明朝驻军已经5个月无饷。士气涣散,无法抵抗叛军。于是,崇祯皇帝在日午夜吊死在御花园的歪脖子树上。次日凌晨,李自成的军队出现在北京城的大街上。其实,李自成一直不想称皇帝,历史学家认为他也是被逼无奈才攻打北京城的。在攻打北京城之前,他一直只是自称顺王。叛军也需要生活,但是他们不从事种植生产,抢劫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叛军一路从陕西打来,经过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不断有饥民加入,规模空前扩大。不过由于其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能够抢来的财产,已经都抢来了,无法再有资源支撑其庞大的军队。于是,李自成想到了皇宫里肯定有财产可以抢劫。当李自成刚入北京城时,士兵纪律非常严明,抢劫者马上被处死。不过,当李自成在皇宫和国库并没有发现所谓期待的财产。于是,在一周后,叛军开始对明朝的官员和士兵严刑拷打,勒取财物,不过收获不大。在没有从官员身上搜刮到财物后,军队开始抢劫商贾和百姓。因为同样缺少财政资源,李自成很快对军队失去控制。叛军也失去了群众支持基础。“冲冠一怒为红颜”,在吴三桂引清军多尔衮入山海关后,李自成与吴三桂经历过几次失败的战斗后,于日仓促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并于第二天匆匆逃离了北京。从此,中国的历史开始了另一轮循环。总结明朝万历年间的繁荣,是由“隆庆开关”这样的改革开放政策造成的。中国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大量出口丝绸,陶瓷和茶叶等导致流入了大量货币白银,其数量达到亿两,这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是,一旦对外出口受阻,国内就陷入了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非食物产品价格通货紧缩,而食物价格上涨(与现下中国经济问题有几分类似)。加之,同时发生了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政府应对失当,加剧了危机。面对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却必须扩张的财政窘境,崇祯皇帝采取了不适当的“开源节流”的经济政策,加税使得政府失去了民众支持,反抗四起;裁员使得政府的精英分子加入了敌对势力,壮大了叛军。最终,辉煌了260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明王朝末年的情况,与现在何等类似。抚今追昔,使人警醒。
相关股票: &&&&
关联标签:&&
现在就看tqq对中国外贸有多少影响,会不会出现类似明朝末年的情形
&淘股宝一周订阅:
预期盈利:10.0%
预期盈利:10.0%
预期盈利:20.0%
预期盈利:20.0%
金圆券是怎么回事
明朝从中前期开始繁荣,到万历时期达到顶峰。&&&&&&&&&&&&&&  有些人不以为然,源于宋朝一般年份的财政收入达到7000万贯以上,相当于7000万两
,而万历时期一般是1500万两白银。这里有两个问题,明朝的税率比较低,因为大多数朝代基本都是三十税一,而明朝中后期很多时间是五十税一,税率下降,在相同经济总量下,财政收入下降;其次,明朝白银的购买力强于宋朝,1500万两的购买力相当于宋朝6000万两(仅以京城的粮食价格换算),这是个大约数,所以,明朝最繁荣的时候或许比不上宋朝的顶峰时期,但和一般时期相差不大。&&&&&&&  明朝中前期持续发展,万历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原因是什么哪?&&&&&&&  第一,明朝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优势。明代中期,中国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在很多地方都有记载,无需赘述。另外一方面,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由于宋朝开始经济发展的很快,白银需求的增长一直快于供给的增长,所以,明代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三倍以上,简单的说,就是明朝中前期银子很贵,所以,银子标价的商品价格低。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100年左右的通货膨胀,很多商品的价格上涨了两三倍。综合因素造成明朝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有质量优势,还有价格优势,欧洲产品在美洲的市场被明朝占领,甚至欧洲自己的市场也一样。&&&&&&&  质量优势加上价格优势,结果就是大额持续的贸易顺差。而日本&美洲&非洲&欧洲都是逆差国或地区。&&&&&&&&&&&&&&  有一组数据可做说明,有专家估算,年,美洲白银通过流入菲律宾的是2000吨左右,年约为2400吨,年是210吨,菲律宾没什么产业,都是转口贸易,这些白银基本上都流入明朝。&&&&&&&  第二,1622年之前八九十年间,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5.5--1:8,银贵金贱,而欧洲是1:11.5--1:13,银贱金贵,只要把欧洲的白银运到中国,然后换成
运回去,就是一本万利,也就是套利,所以,中国的资本---白银持续流入。&&&&&&&  贸易顺差加上资本流入,就是今天的双顺差。&&&&&&&  但是,随着明朝经济的不断繁荣,白银加速流入,到了1635年,黄金与白银的比值达到1:10,年(这个年份你一定很熟悉),达到1:13。而欧洲的金银比价还维持在1:13左右,与明朝白银的套利空间没有了,资本流入自然停止;另外,白银变得便宜,经济的繁荣必定带来工资等成本的上涨,出口商品的价格也就上涨,贸易顺差也就下降,1636年以后,每年经菲律宾流入的白银大幅下降。&&&&&&&  双顺差的时代结束。&&&&&&&  明朝开始通货紧缩;当时有两次,一次是天启年间,一次是崇祯时期,给事中曾提出发行纸币,缓解当时的困境,可惜,由于朱元璋的宝钞造成的影响太恶劣(贬值一千多倍),无法推行。&&&&&&&  通货紧缩的结果是:到崇祯的时期,一些年份正常的财政收入不到500万两白银,比万历时期下降了60%以上,。&&&&&&&  也所以,陕西大灾的时候,崇祯派人赈灾,只带10万两白银,数百万人闹灾,十万两白银根本无济于事,结果灾情恶化,有了张献忠李自成的用武之地;很多史学家说崇祯是个混蛋皇帝,只重视剿匪,不重视赈灾(10万两白银对数百万灾民确实没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确实没钱);东北的战事,如果按军队的战斗力,即便努尔哈赤子孙再肯几十年砖头估计也没用,但军饷不断拖欠,影响了战斗力,最多时拖欠四五百万两。&&&&&&&  明朝末年的大灾荒是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加大了财政需求(赈灾);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通货紧缩,财政收入急剧下降,造成明朝对灾荒的赈灾能力(这最重要,最后也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和军队的动员能力下降,两者一起造成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人很聪明,他们不忘记曾经的宝钞带来的恶果,助推了明朝的灭亡,使得明朝的朝廷面对通货紧缩无计可施;不知道现在的中国人还有没有这样的智力,可能远不如古人的智力;估计全国的屁民加在一起还不如和欧洲和英格兰央行货币互换的力量大,因为天朝的屁民等于羊群。
经济通缩、人口激增,明朝的经济状况完全符合“马尔萨斯陷阱”的描述。长期的经济通缩在拖垮明朝经济的同时也使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崇祯皇帝继位后朝廷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困境,虽然他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试图改变糟糕的经济状况,但经济领域里的深层次问题已积重难返,早已无力回天了。
明忘根本不是通货紧缩,而是崇祯重用东林党后,财政税收从工商业税转向传统的
税,导致的税收枯竭,农民税收负担沉重。&&&&&&&&&&&&&&从隆庆到天启朝是农业税转向工商业税,这个过程以东林党为代表东南工商业利益集团一直在为工商业税和皇帝抗争,因为注重工商业税万历有敛财的恶名,到了崇祯干掉魏忠贤重用东林党,明朝的税收状况迅速恶化,不但农民负担重,缴不起税,士兵粮饷不足,士兵反复哗变,最终导致明朝局势迅速恶化。
通过流入菲律宾的是2000吨左右,年约为2400吨,年是210吨,&&&&&&&&&&&&&&&&&&&&&看到这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原帖由散户老张在&09:37发表&&&&&&&明忘根本不是通货紧缩,而是崇祯重用东林党后,财政税收从工商业税转向传统的
&&税,导致的税收枯竭,农民税收负担沉重。&&&&&&&&&&&&&&&&&&&&&&&&&&&&从隆庆到天启朝是农业税转向工商业税,这个过程以东林党为代表东南工商业利益集团一直在为工商业税和皇帝抗争,因为注重工商业税万历有敛财的恶名,到了崇祯干掉魏忠贤重用东林党,明朝的税收状况迅速恶化,不但农民负担重,缴不起税,士兵粮饷不足,士兵反复哗变,最终
毕竟还是净流入,比起欧洲日本的净流出还是强的,在全面进入信用货币之前的17世纪,实物货币的年代,全球各经济体都在承受着剧烈的通缩,欧洲日本显然比明王朝承受了更剧烈的通缩,如果因为通缩就导致政权崩溃的话,那么最该崩溃的是欧洲和日本等诸国。甚至可以说,在实物货币年代,就不会有政权能存在了。&&&&&&&&&&&&&&所以说仅仅是因为通缩导致王朝崩溃的论调是荒谬的。&&&&&&&原帖由吃点啥呢在&10:01发表&&&&&&&年,美洲
&&通过流入菲律宾的是2000吨左右,年约为2400吨,年是210吨,&&&&&&&
另外明代的货币制度其实是金银钱(铜币)共存的,仅仅依据银的数据就判定通缩的论点,显然以偏概全。
现在跟当时的景象依稀相同的地方
明代后期究竟有多少人口?据何炳棣估计,中国人口在1600年约为一亿五千万人,帕金斯随后修改为一亿二千万至二亿,其后严瑞源根据明末河南救荒统计数字,估计1600年中国人口应稍为超过二亿,据此王业键认为帕金斯估计数字的上限(即1600年为两亿左右)当较按近事实。[91]&总之,明代末年中国人口大约在一亿五千至二亿人之间。从明代永乐到万历朝约两个世纪期间,并无大的动乱,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状态,
、工业和商业都曾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和繁荣,出现这样的人口增长(年平均增长5‰左右),当与史实相去不致太远。如果说明末中国人口约有一亿五千万至两亿,清康熙二十年左右的有七千万至八千万左右,可以得知,经过明清之际半个世纪的战乱破坏以及天灾、饥疫的结果,人口减耗十分严重,大约减少了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左右&&&&&&&&&&&&&&&&&&&&&&&&&&&&===========================&《清代初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控制》
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为何陕北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读过不少明史,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发现一讲到明朝灭亡,都大义凛然说,罪在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这结论,你要琢磨,属于“帝国行政史”,其实大而无当,不怎么靠谱。&&&&&&&&&&&&&&&&&&&&&  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  为何陕北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全世界,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就是现在美国,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然而,西北明军活得实在很惨。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招抚受降,不闹事了。但陕北多少人,多少张嘴,政府赈济得过来?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军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击败,但农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明军就打不赢了。原因很简单:同为职业军人,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叛军,你说谁的斗志强?而且,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跟农民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造反了。&&&&&&&&&&&&&&  这个现象,人类史上叫做“马尔萨斯问题”。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定高于粮食供应,最终导致人类大危机。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就算粮食暂时增长了,人口也会跟着增长,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长,因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限。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节育,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但在避孕药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节育只能当作社会奇谈。另一种办法,马尔萨斯也说了,但不赞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杀戮,杀到最后,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饥荒引发叛乱,反过来,叛乱又破坏秩序,秩序一乱,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这样便是恶性循环:越乱,越没人种粮食;越没人种粮食,越乱。据记载,义军狠,官军也狠,双方疯狂抢粮,叛乱席卷的四川,最后吃光了粮食,吃光了农民,最后部队内部互相残杀,吃自己人的肉,惨不忍睹。&&&&&&&&&&&&&&&&&&&&&  除了节育与杀人,大明帝国就没有别的解救办法?&&&&&&&&&&&&&&  答曰:有。正在这时,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那就是花生、
、番薯、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
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
、烟草、辣椒等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对欧洲人来说,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来的马铃薯,马铃薯最先到达爱尔兰,而且来的正是时候。爱尔兰不适宜谷类生长,粮食问题向来严重。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英国人又殖民爱尔兰,把好耕地抢走了,爱尔兰人只能在缺水的贫瘠土地上种点东西糊口,经常闹饥荒。马铃薯改变了这一切。爱尔兰人发现,贫瘠的土地种出的马铃薯足够养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费什么力气。于是100年间,爱尔兰人口从300万猛增到800万!德国、俄国和法国也大力种植马铃薯,从而结束了欧洲北部的营养不良症和周期性饥荒。原先,欧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为
在这里长得很好,马铃薯的出现导致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北移,这种影响持续到今天。&&&&&&&&&&&&&&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花生、番薯与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这些作物,今天讲起来平平常常,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超级袁隆平”接连问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产量极高,据记载:“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种数季。明代较好的水田也不过亩产720斤左右,平均亩产不过240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多出来的田改种其他作物,又能养活更多的牛羊猪狗。土地出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大增加,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番薯则是1593年。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作物才遍植中国,导致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这就是“粮食政治学”了。读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将相,那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同意&的看法。&&&&&&&&&&&&&&&&&&&&&万历改革,拓展工商税,矿税,税收有了很大的增长,才能有充足财力支持万历三大征。&&&&&&&事实上,万历皇帝被妖魔化了,其实,万历是一个有相当政绩的皇帝。&&&&&&&&从小我们在教科书上就学到万历横征暴敛,派太监到四处作税监征收矿税。事实真的这样吗?&&&&&&&&&&&&&&一、从中国古代传统来说,
税一般属于政府税收,而山泽税收属于皇室的,万历收矿税,是符合法理的。&&&&&&&二、万历派出太监收矿税,也是无奈,文官抵制矿税,所以只能派太监去征税。&&&&&&&三、对工商也矿业征税,是符合经济发展潮流的,明末进入小冰河期,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对辽东和李自成用兵又有巨额支出,必须开拓工商税和矿税。而东林党为了一己之私,抵制工商税和矿税,把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这才是问题之在。&&&&&&&&&&&&&&山西的富商,江南的富商,都是富可敌国的,这些人自私自利,通过自己的代言人东林党抵制工商税和矿税,逃避对国家的义务,尤其是山西富商还发国难财,偷卖物资给女真人。&&&&&&&而为了支持万历三大征,万历同志自掏腰包,从内府拿出几乎被指着鼻子唾骂好不容易搞到的钱来支持战争费用,这种好同志被妖魔化,简直没天理啊。&&&&&&&&&&&&&&所以明亡并非是通货紧缩,而是亡于财政,新兴工商阶层逃避税收,而旧税源又因为不景气而枯竭,而财政支出越来越庞大,造成
问题恶化,财政破产。
纠正一些小错误,李自成和万历没关系,和天启也没关系,李自成造反是崇祯二年,其实明末那些成气候的农民起义都是崇祯年的,之前都不成气候,高迎祥崇祯元年,张献忠崇祯三年,如果硬要说和万历有什么关系的话,他们差不多是万历年出生的,这些人在崇祯年开始造反并成气候,恰恰说明崇祯的施政是大有问题的。&&&&&&&&&&&&&&原帖由sutrage在&11:15发表&&&&&&&同意散户老张&的看法。&&&&&&&&&&&&&&&&&&&&&&&&&&&&&&&&&&&&&&&&&&万历改革,拓展工商税,矿税,税收有了很大的增长,才能有充足财力支持万历三大征。&&&&&&&&&&&&&&事实上,万历皇帝被妖魔化了,其实,万历是一个有相当政绩的皇帝。&&&&&&&&&&&&&&&从小我们在教科书上就学到万历横征暴敛,派太监到四处作税监征收矿税。事实真的这样吗?&&&&&&&&&&&&&&&&&&&&&&&&&&&&一、从中国古代传统来说,
&&税一般属
崇祯就一穷光蛋,谁听他的?
藏富在民间,然后清兵一冲过来,富裕的扬州,嘉定血淋淋了,反正历史是这样的。
从隆庆开关到张居正一条鞭改革,明王朝进入了一个工商业大发展的阶段,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实际就是把原来的实物税改为银两征收,明太祖开国的时候建立的是一个阶层固定,去工商化的制度,比如是农户缴税就交农产品,是匠户就交自家产品,篾匠就交蔑筐,交藤甲之类的,铁匠就交两把钢刀,长矛什么的,太祖的想法挺好,到了打仗的时候,兵户就到府库里去领藤甲,长毛这些东西,可惜,那些东西也不知道是哪些年上交的,多数都以腐烂不堪用了,戚继光东南抗倭的时候就有论述,张居正主政的时候,全部改为缴纳银两,叫做一条鞭法。这次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明王朝的工商业大发展。
是紧缩吗&&&&&&&应该是膨胀吧&&&&&&&当时号称是全世界的吸银的&银泵哇
张居正的改革积累到万历亲政的时候,已经大有成效,万历开始发现,原始的
税税源远不如工商业税,于是开始尝试征商业税,盐铁税,丝绸税,船引等等,那些代表工商利益的朝臣开始攻击,船引从隆庆年的10两升到60两,又升到200两,有朝臣攻击万历与民争利,万历说交了船引赔钱他们还要交,难道他们是傻的么?有朝臣对万历说现在民间不按太祖的制度乱穿衣料,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穿太祖规定的官员才能穿的紫色衣服了,难道以后穿黄色的也可以么,万历很不要脸的说&只要缴税,穿黄色的也可以。&&&&&&&&&&&&&&就这样万历天启年间的工商业税收无论总量还是增长幅度都远大于农业税,万历天启年间国家财政都有实力对于遭受天灾的地区给予赈济,免税。更是基本保证了士兵的粮饷,保证了军队对出现叛乱地区的镇压。到了崇祯,听信东林党,把盐铁丝绸船引都停掉,重新将税收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后面什么结果,可想而知了,可怜的崇祯吃饭不敢多加个菜,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问题是那能省出个毛啊。
有紧缩有通胀,当时是在剧烈的紧缩和剧烈的通胀之间大幅震荡。&&&&&&&&&&&&&&举个简单例子,每到要交农税的时候,农民大量卖粮,粮价暴跌,到了春耕粮价大幅上涨,有资本优势的东南工商户趁机低吸高抛,迅速暴富,小地主,自耕农快速走向破产。&&&&&&&原帖由懒人在&13:55发表&&&&&&&是紧缩吗&&&&&&&&&&&&&&应该是膨胀吧&&&&&&&&&&&&&&当时号称是全世界的吸银的&银泵哇
哦&是的&是紧缩&刚又查了一哈资料&老早以前喜欢看明史&都记不清了&嘿嘿&&&&&&&&&&&&&&不过明完蛋&俺始终觉的最重要原因是有一个太强大的被公知们猛夸的有无数优良品德的文官集团和士绅集团原帖由散户老张在&14:17发表有紧缩有通胀,当时是在剧烈的紧缩和剧烈的通胀之间大幅震荡。&
中国的银矿很少,在银本位下,银子全靠从海外进口,而海外流入的
减少导至了银价走高,银价的走高又导至把银子都存了起来,没有进入市场流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银子越涨,市场上银子就越少,其结果是明代末
币急剧收缩,于是发生了超级大通缩,这就像原子弹一下炸了,如果明代人口少还能挺一挺,但是明代末年人口也急剧增加,再加上天灾,发生了粮慌…………。
同意&的看法。
你误会了,没有说李自成和万历有关系啊,可以仔细看我的帖子。&&&&&&&&&&&&&&&&&&&&&当时,由于贸易顺差,美洲的
,日本的白银不断涌入,后期虽然涌入的少了,但只是涌入的增幅小而已,总的白银量还是增加的。&&&&&&&&&&&&&&问题还是出在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地主阶层与新兴工商阶层,逃避税收义务,在朝廷上有其代言人,而且控制舆论,抵制万历的改革。&&&&&&&&&&&&&&与现在类似的是这点,现在的既得利益集团:官僚资本,抵制
,力图永久保留铁杆庄稼,挤压民企生存空间,控制舆论,这才是改革的阻力。&&&&&&&&&&&&&&原帖由散户老张在&13:16发表&&&&&&&纠正一些小错误,李自成和万历没关系,和天启也没关系,李自成造反是崇祯二年,其实明末那些成气候的农民起义都是崇祯年的,之前都不成气候,高迎祥崇祯元年,张献忠崇祯三年,如果硬要说和万历有什么关系的话,他们差不多是万历年出生的,这些人在崇祯年开始造反并成气候,恰恰说明崇祯的施政是大有问题的。&&&&&&&
内因就是老张的说法,粮食生产跟不上人口膨胀,遇到几次天灾,就没有办法了。&&&&&&&有时候看历史,总是想他们做的感觉很差劲,换了我,我就会怎么做怎么做,历史就改了。时间过去,才明白,为什么当时他们没有采取后来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比如联合清兵,镇压起义军。现在看来是唯一正确的做法,但长期跟清兵打仗,朝野中凡是涉及和谈的人,就会被认为汉奸,崇祯想谈,居然找不到应和的人,谁也不想背骂名?&&&&&&&当朝野一根筋的时候,也就是走到末路的时候,遇到困难,就难以逆转。&&&&&&&从现在看来,清当地的人才,比李自成和明朝确实要领先不少。
老张高见啊!老张高见啊!&&&&&&&&&&&&&&&&&&&&&如果当初能顺应趋势发展工商业,包括蚕丝、茶叶、陶瓷、粮米、盐铁这些在国内和国外的贸易,政府全力从商人手上挣钱,明国库将继续充盈,中国极有可能最终在明朝就发展为现代化政府从而继续领先地球。可惜,明政府他们却在倒退走老路继续农民身上搞钱,而且搞得太狠了,最后把自己搞死了。。明,亡于倒退。&&&&&&&&&&&&&&2000年的历史朝代轮回经验告诉他们,农民不乱中国稳;天朝恭帝年间,诏告天下,永免农税,万民盛赞,史称“胡温新政”,恭帝内阁还制订“农村
”大政,实行
[/tag],希望把农民彻底变为工商业者,维系了中国两千年的农村系统凋零在所难免,但是也算是新变化了。&&&&&&&&&&&&&&&&&&&&&&&&&&&&&&&&&&&&原帖由散户老张在&09:37发表&&&&&&&明忘根本不是通货紧缩,而是崇祯重用东林党后,财政税收从工商业税转向传统的
&&税,导致的税收枯竭,农民税收负担沉重。&&&&&&&&&&&&&&&&&&&&&&&&&&&&从隆庆到天启朝是农业税转向工商业税,这个过程以东林党为代表东南工商业利益集团一直在为工商业税和皇帝抗争,因为注重工商业税万历有敛财的恶名,到了崇祯干掉魏忠贤重用东林党,明朝的税收状况迅速恶化,不但农民负担重,缴不起税,士兵粮饷不足,士兵反复哗变,最终
清代朝廷一直打压工商抬高
,说明在清朝高层眼里粮食危机是灭亡明朝最大因素之一。
很好,有参考价值
联合清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且会失去王德,反而会加速王朝的灭亡,但是这个事可以做,以借镇压李自成之由调山海关之兵放清军入关,同时迁都南京,再学习东汉缴黄巾的做法,给资产阶级放权,用资产价级斗无产阶级,这么做后患很大,三国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也没啥好办法。&&&&&&&&&&&&&&原帖由一亿出发在&15:23发表&&&&&&&内因就是老张的说法,粮食生产跟不上人口膨胀,遇到几次天灾,就没有办法了。&&&&&&&&&&&&&&有时候看历史,总是想他们做的感觉很差劲,换了我,我就会怎么做怎么做,历史就改了。时间过去,才明白,为什么当时他们没有采取后来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比如联合清兵,镇压起义军。现在看来是唯一正确的做法,但长期跟清兵打仗,朝野中凡是涉及和谈的人,就会被认为汉奸,崇祯想谈,居然找不到应和的人,谁也不想背骂名?&&&&&&&&&&&&&
这种借兵,也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没有实力,就如同小孩拿了一把屠龙刀一样,最后也是毁灭的。&&&&&&&&&&&&&&试想如果我在当时,该如何做?&&&&&&&现在想想,真的没有办法。朱元璋是个乞丐,为让后代生活无忧,居然出个政策,自己的子孙出生就有工资,拥有的土地不纳税,生的越多,钱就越多,那些子孙还不是拼命的生小孩啊。最多的一个生了100多个,孩子多的认不全了。国库哪有会多的时候?&&&&&&&&&&&&&&中
朝换代为什么会这样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纠错机制,因为到最后要改的一定是当时的利益集团。自然
中,有纠错机制,狼多了,羊群少了,狼会饿死不少,草原会兴旺,食物多了,敌害少了,然后羊群恢复,再次后来狼群会再多起来。&&&&&&&但在人类社会中,狼群怎么减少,是个大问题,解决不了,就是改朝换代。&&&&&&&明末,朱元璋后代基本没有剩下的,原因很简单,有钱有粮,一个城市中,最富有的就是朱家子孙,不抢不杀他们,抢谁?&&&&&&&原帖由吃点啥呢在&17:54发表&&&&&&&联合清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且会失去王德,反而会加速王朝的灭亡,但是这个事可以做,以借镇压李自成之由调山海关之兵放清军入关,同时迁都南京,再学习东汉缴黄巾的做法,给资产阶级放权,用资产价级斗无产阶级,这么做后患很大,三国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也没啥好办法。&&&&&&&
西方对于历史重大事件,很多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而天朝的历史课本,从来不谈经济因素,只谈阶级斗争,完全是一洗脑册。
当时应该与女真和谈,退守山海关,放弃关外,把关外军民全部撤回关内。当时关外已经深套,不能老是想着抄底博反弹,只会越套越深,而是要及时止损。&&&&&&&&&&&&&&建立一套完善的工商税,增加财政收入。减免灾区
税,赈济灾民。&&&&&&&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征税关税。&&&&&&&进口国外粮食,减少
进口。&&&&&&&引入美洲高产作物,解决粮食危机。&&&&&&&殖民海外,缓解国内过剩人口。&&&&&&&&&&&&&&在军事上,全力剿灭流寇,对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匪首除恶务尽,对被裹挟的普通百姓进行招抚安置。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匪首屡次诈降,危害极大,对此不能手软,必须除恶务尽。把裹挟的普通百姓分散安置,甚至可以殖民海外。&&&&&&&利用地方宗族力量,地方士绅,组织地方团练,建设坞堡,保护地方,迟阻流寇。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利用了官员乡绅宗族组织了团练,发挥了巨大作用。&&&&&&&采用西方武器重建正规军,与流寇正面作战。以前的京营,边防军已经糜烂不可重用,招募淳朴农民,聘请西方军官来训练,新建一只像戚家军那样纪律严明的正规火器部队。&&&&&&&用骑兵这样的机动部队,尾随流寇进行偷袭,一旦流寇溃败,追亡逐北是骑兵的拿手好戏。&&&&&&&&&&&&&&&&&&&&&&&&&&&&&&&&&&&&&&&&&&原帖由吃点啥呢在&17:54发表&&&&&&&联合清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且会失去王德,反而会加速王朝的灭亡,但是这个事可以做,以借镇压李自成之由调山海关之兵放清军入关,同时迁都南京,再学习东汉缴黄巾的做法,给资产阶级放权,用资产价级斗无产阶级,这么做后患很大,三国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也没啥好办法。&&&&&&&
明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付不了流民,为啥?明军也是人,也是,下不去手,所以才会有李自成招了叛,叛了降的事。但是资产阶级为了保自身的财富,什么事都做的出,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这些势力才可以清除流民之患,东汉时黄巾之乱也是很严重的,政府又管不了,最后只好让地方拥兵,很快就解决了,当然最后地方做大,这是后话,但黄巾之乱解决了。
三家归晋后,当时的人口不到黄巾之前的20%,可见社会动荡之惨烈。
说到这我想说崇祯真是个书呆子,人生历练不够,你没钱没粮能做啥?还啥都想做,怎么可能,还两线做战,找死。这时能做的只能是三件事1迁都,稳定中央,留得青山在。2下放军权,至于后患以后再说。3引清兵入关,形成稳定三角,退守南京,把灾民留给清兵,别脏了手,失去王德。做到这三点,起码能守住半壁江山,待休养生息后,北伐借清兵之手消化江南过剩人口,缓解粮荒,同时回收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引入美洲高产作物,解决粮食危机后,在全力北伐。
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是何等的绝望,这是何等的疯狂。&&&&&&&&&&&&&&马尔萨斯&&&&&&&&&&&&&&马尔萨斯
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
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83]&&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所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国全国有人口陆仟零六十九万,但是当时的中国还需要缴纳人头税,所以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许多的专家认为明朝人口顶峰的时候在一亿以上,葛剑雄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9]&&&&&&&&&&&&&&&但是到了明末时期的天灾、瘟疫和疾病、战乱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因此清军入关时的人口应在八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清军凡烧杀三十九年始定。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一千零六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六人(减少了四千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85]&&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一千九百四十三万两千七百五十三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丁数仅两千四百六十四万余,当时的总人口也应在六千万左右。所以即使说清初也存在同样的人口瞒报现象,估计满清入关后,人口的减少,极端保守的估计最少也有五千万人。如果再考虑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满清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的总数,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过五千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还有一说是至少六千万人惨死,可能远不止此数,还有很多被掠为农奴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bottom"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bottom').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431467/'+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bottom').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431467/'+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还有更多精彩跟帖请用笔名
或其他方式登录:
& 福州淘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淘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n&&taoguba.ne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 B2-
刷新二维码
<li data-money="元
匿名赠送(匿名赠送在帖子下面不会显示您的笔名,显示为神秘嘉宾,此贡献不计算在您的贡献总值中)
友情提示:请勿给私下荐股者打赏
可用积分:&&&&积分
<li class="pc_sencondLine" data-point="积分
<li data-point="积分
<li data-point="1积分
匿名赠送(匿名赠送在帖子下面不会显示您的笔名,显示为神秘嘉宾,此贡献不计算在您的贡献总值中)
友情提示:请勿给私下荐股者打赏
您提的问题,答案每被偷偷听一次,您和回答者都从中分成¥0.4
Ta在48小时内未回答您的提问,积分退回至您的积分账户
使用咖啡卡的原因
涉嫌人身攻击
涉嫌不和谐话题
公布联系方式或广告
政治性或不当言论
备注:使用咖啡卡每次需缴纳发起费与权益费(游戏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末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