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四大经济湾区一流湾区经济,其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通过创新驱动和城市转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打造成中国的硅谷和全国性区域经济增长极。6月20日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透露,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展开竞争。

  业内人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从区域合作层面提升至国家发展策略层面,将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充满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未来产业”将蓬勃发展,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

  定位 打造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战略经济带一样,属国家区域发展的重点。”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从区域合作层面提升至国家发展策略层面。

  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表示,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拥有先进的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通过区域内协同发展,共建全国性创新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是大势所趋。

  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形成“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是历史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港口等区位优势突出,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整合其港口、金融、贸易、制造业等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任泽平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我国东南区域发展的“抓手”。结合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带来四大投资机遇,即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港口航运中心建设、片区功能改造与产业聚集、产业合作升级,不但会持续推动区内经济发展,还将进一步辐射相邻地区。

  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所所长于佳宁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全国发展一盘棋的角度出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产生的带动效应,将会向周边的岭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渗透。此外,其形成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经验,未来还会得以推广,惠及全国更多地区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经济总量的约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因此,谭志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将像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一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更有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

  任泽平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有条件建设“湾区经济”的先行区,外向型程度最高,内部联系也日益密切,未来有望与上述三大世界级湾区竞争,成为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未来有望成为第四个国际一流湾区。

  目标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区位上,粤港澳大湾区南接东南亚、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湾,北接长江经济带,西接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上为“湾区群+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等叠加。

  港口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东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江门港等多个港口, 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合计超过6500万标箱;其中,2016年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分别排序为第三、第五、第七。

  在此优势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打造世界性科技创新湾区。

  目前,粤港澳地区科技创新实力非常突出,有通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端产业集群。

  以广东省为例,2016年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857家,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技术自给率达70%,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56%。另外,粤港澳地区拥有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拥有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企业。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潜力巨大,未来以此为支撑的各类创新发展将会在大湾区逐渐壮大。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抓了几副好牌”,区域不仅拥有显著的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优势,在产业上还正在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协同。目前,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众多,并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这将成为打造粤港澳世界级创新大湾区的基础。

  除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中低端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其拥有巨大的传统制造业升级潜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粤港澳三地合作加深以及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内传统制造业将逐步迈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将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动力。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硬件、电信设备等产业都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而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娱乐等“未来产业”也将蓬勃发展,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充满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从大湾区现有的产业禀赋和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看,高科技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以高科技驱动的制造业升级,将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发展驱动力,相应投资机会显而易见。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大湾区将吸引大量创业企业和创新投入,而更多的产业资本和PE基金也会随之而来。

  策略 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实现打造世界级湾区的目标,未来还需要在粤港澳三地间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

  资料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由“9+2”组成,即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2.4%,常住人口占全国的4.9%。

  谭志源表示,要做好功能定位、实现互联互通、打造优质生活圈,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共赢;做好基建、生产要素、资金以及通讯的互联互通;打造一小时或两小时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方便人员流通往来,最终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面向世界开放整个湾区。

  上述论坛发布的《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湾区》报告指出,从区内软硬件环境上,未来应加强便利化硬件建设,优化完善粤港澳人员签注政策,提升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便利实验设备和材料跨境通关,放宽科研资金跨境使用限制;在制度上,则应制定在公司注册、准入限制、税收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以及在就业、社保、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等政策。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建议,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自贸试验区,加上香港和澳门,建立大湾区自贸区联盟,在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上先行先试,之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推广经验,并在时机成熟时,将相关措施和经验在全国范围落地。

  马化腾表示,希望三地政府建立长效机制,把竞争的心态化为合作的心态,向海外市场、向全球要人才。建立湾区人才引进计划,推出湾区“绿卡”,让人才流动更加方便。

  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郑志刚则建议,整合区域内学术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同时培育统一的创新文化,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环境,以此吸引全球人才。

(责编:孙阳、夏晓伦)

以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为代表,“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作为湾区中的新军,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个亮点,还被视为除上述三大湾区以外,未来全球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

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有关粤港澳地区合作发展的政策就陆续出台,直到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此后数年,在政府的多份规划文件中均多次提出要携手港澳地区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标志性的进展,此概念正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正在制定当中,很快会出台。这个由“9+2”个城市组成,以逾6000万人口,用中国不到1%的土地创造出全国10%GDP的城市群即将把梦想照进现实。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存在怎样的优势和现实难题?如何破题?乘此东风,接下来的几个月,证券时报将推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栏目,每月一期,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交通网络建设、金融功能定位、产业协同互补、制度协调机制等方面出发,实地调研探究这四大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对于东京湾、纽约湾和旧金山湾这世界三大湾区的成功要素,经济界普遍认为离不开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从世界版图来看,全球六成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球超七成的大城市、人口和资本,“湾区经济”已被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在制定当中,很快会公布,这预示着,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一流湾区的政策靴子即将落地。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在多个经济指标上已经超过或者接近世界三大湾区,其2016年的经济增速更是其他三个湾区的2~3倍。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优势和短板?离世界一流湾区还有多远?

对标交通网络:具备国际一流湾区条件

400多年前,被分封到日本关东的德川家康不曾想到,自己踏上的这片为山海所禁的江户土地,却因拥有良好的岸湾条件,迎合了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大趋势,而成为世界三大湾区之一——东京湾。

如今的东京湾区,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六大港口。这六大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和东海道、北陆、东北等新干线以及数条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了东京湾区与日本国内和全球主要城市之间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此外,东京湾还拥有大量产业专用码头,有力支撑了湾区两侧延伸的京滨和京叶两大工业带的人流、物流的大进大出。

在大西洋的西岸,有一个世界天然的深水港——纽约港,依托这个港口,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等31个县联合组成的纽约湾区能够顺利地发展海洋贸易,使纽约的制造业产值在19世纪中期成为全美第一。而在后期的制造业转型服务业过程中,港口也给纽约及辐射范围输送大量的物产、人才、财富等。

纽约与其周边城市间的便捷交通,使区域内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在曼哈顿工作的小周告诉记者,自己以及身边的不少同事和朋友一般不会选择居住在曼哈顿,而会选择周边,如新泽西州、长岛等地,“在周边城市可选择的居住环境会比曼哈顿好很多,去纽约上班的交通也很方便,我大概花1个小时。”小周介绍。据介绍,在曼哈顿中城的东西两侧有两大轨道交通枢纽,西部的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和东部的中央车站,这两个车站每十分钟就有开往新泽西州、长岛和康涅狄格州等地的列车。

回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旧金山湾生活多年的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第一次俯瞰港珠澳大桥时,不禁感叹“旧金山湾区的5座大桥长度加起来还不到港珠澳大桥的一半。”作为世界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于去年年底落成,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大桥通车后,珠海至香港的时间将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此外,虎门二桥、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快速轨道、广深港高铁等交通工程,均在密集推进中。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将进一步实现“12312”交通圈,即广州与珠三角各市1小时通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左右通达、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左右通达,广东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旧金山湾区的公共交通已经算是美国最好的了,但是便捷度还是不及国内。”在旧金山留学的小曾说。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全球吞吐量第3大的深圳港、第5大的香港港和第7大的广州港等世界级港口,2016年这三大港的总吞吐量6247万标箱,为世界第一。从基础设施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对标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比例和专利质量

东京湾区的京滨工业区内,聚集了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索尼、东芝、富士通等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及其研究所,这些具有产业创新能力的机构使得京滨工业区具有很强的管理和科技研发能力。广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研究发现,这是东京湾能创造经济奇迹背后的重要原因。

此外,京滨工业区还建立了产学研协作平台,促进大学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日本还将原来隶属于多个省厅的大学和研究所调整为独立法人机构,从而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更大的行政权力。同时,日本把科研的主体放在企业,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日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80%左右。

而在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则云集了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还有硅谷大企业先进的研究机构。

这些高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硅谷源源不断的人才库。调查显示,从2009年至今,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高校毕业的学生分别有数百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人数远超列入调查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

以市场为主导的风险投资对推动这些初创公司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硅谷的优势之一,聚集了大批风投公司,包括美国的顶级天使投资人、大企业的风投机构等。高校、研究机构、人才、风险资本,以及其他的创新创业要素有机结合,营造了硅谷特有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只在2016年稍有回落。与旧金山湾区7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总量对比发现,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越旧金山湾区,且差距有扩大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粤港澳大湾区近5年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但在施引专利数量上却远不及旧金山湾区。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量低于旧金山湾区,该现象在2013年和2014年尤为明显。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湾区内规模以上的企业设立研究机构的比例还是不够,建议政府应该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建立科研机构,而不是仅仅是给予税收和土地的优惠。

对标产业集群:多元产业要科学布局

强大的产业集群是湾区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旧金山湾自不必说,光是硅谷片区的名企、名校、人才、资金形成的强大科技产业生态系统足以让其以“科技湾区”著称。

纽约湾区则被誉为“金融湾区”。二战之后,纽约逐渐从制造业经济转型至服务业经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迅速崛起,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尤其是商业服务、银行业、证券业的就业人口急剧增长。如今的曼哈顿金融集群就是在纽约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华尔街,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和外贸机构聚于此,还有支持这些机构发展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而东京湾则有“产业湾区”之称。过去上百年时间里,东京向西发展出京滨工业带,向东发展出京叶工业带。形成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工业产业带,以及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商业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金融消费中心。这两个工业带同时又与东京腹地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

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区域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却不太一致,在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看来,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恰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多元化的优势。具体而言,深圳、广州的科研和科技实力,香港、澳门的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业,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及肇庆的制造业,三组不同的优势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科学布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市场最活跃的地区,初步具备引领全球科技革命的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市场空间及企业主体,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策源地之一。但是,郎咸平也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制造业成本过高问题,建议以大湾区作为试点,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对标区域协同:建立中央层面的协调统筹小组

纵观三大湾区,每个湾区都有数个城市组成,城市之间如何分工配合,如何携手共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都考验了各地之间的默契和政府的规划协调能力。

比如,东京湾内包含了一都三县,包括若干个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介绍,这些城市相互之间有着多种形式的沟通机制,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会采取会议协调协商的方式。而保持区域建设的长期性和协同性,又主要依靠规划。

具体而言,国土部门、交通部门、产业部门等对区域发展都有各自角度的布局和规划,各都县和城市也有自己的布局和规划,而所有的这些规划衔接都由智库居中去协调。

而纽约湾区的发展则是四次规划的结果。成立于1921年的纽约区域规划协会,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区域发展的长期计划,协调大纽约都市圈发展,协会分别于1929年、1968年、1996年和2013年发表了对纽约大都市地区的规划研究报告,成为纽约湾区近百年取得长足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个跨行政区的协调组织,极大地强化了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权威性。

而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定位、包括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政府都很少干预,但是,湾区内建立了一些区域治理机制,包括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大都市交通委员会、湾区空气质量管理区、湾区保护和开发委员会等等,推动湾区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协同管理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湾区委员会除了帮助进行区域内协调,也会开展区域与外界协调。

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律体系”的特点。如何破除体制障碍,推进三地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施更高层面的协调发展、形成更大的发展合力,是事关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的关键。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也提出,要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区域和民间层面,则可以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而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大胆的突破创新,即便在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也要通过飞地经济等方式,借产业链布局打破既有行政区划的束缚。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开放性、创新性、积极性和国际化为其重要的特征,发挥着引领创新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672万,早在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就达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区域整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同城化趋势增强,粤港澳合作进入全面深层次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独特的优势,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保持湾区经济长期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成功签署,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活力的经济圈,以及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相信粤港澳大湾区一定可以建设成为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底要形成什么样的新格局,什么样的新引擎?因为广东临近香港、澳门,以前海、横琴、南沙自贸区为基础,一旦讲到大湾区,就必须提到建立自贸区,这是基础,能够帮助我们连接香港和澳门。在此之后,我们要做进一步规划。第一是做总体规划;第二步使具体城市功能相互互补;第三则是考虑三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交通、海港、空港以及各种轻轨交通,除了硬件,同时还有软件的互联互通;第四是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不仅仅是服务贸易,还应该服务航运、科技、产业等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应该能够帮助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最后,要考虑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比如旅游业、卫生、教育、文化、监管等。
建构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考虑若干种不同的驱动力,要找到关键的经济发展动力。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新引擎就是基础设施投资。我们要继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投资是新引擎,创新是新引擎,同时也要构建规则新引擎,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开放性、创新性、积极性和国际化为其重要的特征,发挥着引领创新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672万,早在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就达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区域整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同城化趋势增强,粤港澳合作进入全面深层次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独特的优势,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保持湾区经济长期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成功签署,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活力的经济圈,以及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相信粤港澳大湾区一定可以建设成为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底要形成什么样的新格局,什么样的新引擎?因为广东临近香港、澳门,以前海、横琴、南沙自贸区为基础,一旦讲到大湾区,就必须提到建立自贸区,这是基础,能够帮助我们连接香港和澳门。在此之后,我们要做进一步规划。第一是做总体规划;第二步使具体城市功能相互互补;第三则是考虑三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交通、海港、空港以及各种轻轨交通,除了硬件,同时还有软件的互联互通;第四是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不仅仅是服务贸易,还应该服务航运、科技、产业等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应该能够帮助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最后,要考虑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比如旅游业、卫生、教育、文化、监管等。 建构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考虑若干种不同的驱动力,要找到关键的经济发展动力。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新引擎就是基础设施投资。我们要继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投资是新引擎,创新是新引擎,同时也要构建规则新引擎,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7日 09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湾区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