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没有盾叔没有公主恋人ntr大叔彩漫3没有苹果,我要怎么过

416 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
416 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第三辑:游思无轨
第三辑游思无轨
人生非浮沤
从1995年第二期《随笔》上,读到伍立杨的《偶然》,心灵被摇撼。立
杨系吾友,他说点什么,我是极留意的。有时赞同,有时不赞同,但均心领
神会,一笑了之。这一次,却要以他的话为由头,说几句不同的话,请立杨
在《偶然》中,伍立杨将“人生偶然论”阐发到了极致:
人生为偶然的指掌所握的悲剧命运,是那样的荒谬、迅忽、短暂、变幻、
不可知、不可测,像急湍的泡沫浮沤一样,旋生旋灭,自生自灭,面对偶然
的命运,我们能控制的,实在太少太少。
人生在如此不堪境地中,他推断说:…活在今天f并且活出一点真实性情,
是否比其他生活方式更值得选择呢?”这个推断,笔者认为起码有两层意思:
其一,基于人生之偶然,能够出生,而且活在今天,已是幸运;其二,
人生之迅忽,苦苦追逐又有何用,不如活得率性一点、性情一点。
人生偶然论,不是伍立杨的独造,钱钟书译古希腊诗人语云:”汝曷不
思汝父何以得汝乎?汝身不过来自情欲一饷,不净一滴耳。“孔融也有同样的
话。所以,这是一个历史话题。只不过伍立杨在回瞻时间深处的同时,感于
市井生活的挤压,发一番现代人的感慨而已。伍立杨是个文人,又有几分老
派文人的味道,内心是极其敏感的,对人生偶然的感觉便更强烈,甚至透出
几分悲观,这是可以理解的事。但不应过分悲观,若把人生比”浮沤&,那么
所谓”真实性情”便亦无所附丽,一切便真地沦为虚无;虚无,便是人类的无
意义,这样的论点,便让人不好接受。
静下心来,人生浮沤感的成因,是可以分析得出的。从大处说,是对人
生总体把握的盲目与不自信。这是人生观问题,而与人生观最直接的便是信
仰问题;若信仰已经失落,人生观便无从谈起。而现代的市井生活,又给了
信仰一个怎样的位置呢?人群的总体信仰一但沦丧,就只剩下了个体生命的”
精神自治”。“精神自治”是一种孤独的境界,且常常在岑寂中听到四面的“楚
歌”,非大操守大意志不可持也。许多不甘媚俗的文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
自治”中苦苦撑持,他们与周围发生了隔膜,越来越难以得到最想得到的理
解。他们失去了理解的氛围,这种氛围便是同声相和、同气相求、同类相知
的历史与文化的情感。生活的物欲化和生活的个人化,使这种历史文化情感
不再有现实意义;而文人却苦苦把执这种情感,便成为”背时”的人。其心灵
深处的高贵与卑贱、骄傲与软弱、痛苦与彷徨便难以触动世人的神经,那么,
文人落漠,生一些人生如浮沤的忧伤,便不足为怪。其实,这并非独属于文
人的忧伤,而是世人的忧患。物俗化和个人化的生活,在生存层面上也许是
一种自由,但在生命层面上却是一种寒冷。人与人的拥抱,在寒冷的冬夜可
以得到肉体的温暖;人与人的交谈在漫长的寂寞之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愉
悦,这二者皆系生命的温暖,源于生命与生命的契合,是物欲化和个人化的
生活所不可企及的。
人生浮沤感从小处说,是缘于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和个人追求的不遂。比
如说,在计划体制下,官本位诱导人们的选择,自己却不曾为官;在市场潮
流中,钱场在风云变幻,自己却不拥有钱。自己总跟不上趟,远离潮头,平
凡而无奈。自己的所作所为,均是命运的指派,与自己的性情、质材龃龉不
已,从来不曾如意,更遑论得志。又比如不幸成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作
家吃香,文学轰动的年代,年龄尚小;正值创作盛年,文学却失去了“轰动
效应”,便陷入尴尬的生存境界。而岁月如驹,在茫然孤愤中,人生已过了
大半,怎不让人备感人生飘忽?
这一切,都应该得到理解。
但理解是一回事,生活的感同身受,自我“受用”又是一回事。我们最需
要的是深刻的人生自省。既然生命纯属偶然,对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不
可预设;那么,为了避免陷入无所作为的虚无境界,就要寻找积极的对策,
便是面对生命的挑战时不断地进行选择。
法国精神病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在他《活出意义来》-书中,也明确提
出这样的观点。并且推出一种”意义治疗法”,让人在人生木定中,使自己”
活出意义来”。
他告诉我们活出意义的三个途径:第一种途径可以说是常态的,即创造
和工作,以取得功绩和成就;第二种途径是通过体认价值,也就是由体验某
事物、某种人,如体验爱情、文化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三种途径,若遇
到的是苦难,则可以借助对苦难的忍耐与承受,获得生命的意义。
第一种途径,是一种幸运的途径,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正与自己的爱
好、性情和质材相合,又有较稳定的生存环境,便要努力创造,取得成就。
这是功成名就之路。可惜的是,即使是这样一条幸运之路,不曾把握好的人
亦如过江之鲫;那是一种自我蹉跎,怨不得谁。第二种途径,系个人的人生
追求与现实相悖与环境相悖,个体的争竟已无回天之力,却又不甘于生命徒
然枯槁,便总要有所寄托:或寄依诗酒,或寄情山水,从中体悟出人之所以
为人而别于山光物景、花鸟虫鱼的独特价值。艺术之途多系这种选择:竹林
七贤的放诞,谢灵运的山水情好,太白的高标,东坡的旷达皆是这一选择的
具形。这种选择,有时是出于无奈,却并非消极与消沉,而是丰富了人生经
验,把人的生命价值引向了时间深处。直白地说,诗书的寿命,倒底比人的
寿命长久。因为斯,人不仅是物种的偶然延续,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恒定载体,
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第三种途径,是人在绝境中的选择。人们在绝境中不能
选择生死,却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人所拥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
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
能被剥夺。在绝境中选择,最能标出个体生命的品格与质量。在绝境中,希
望(生)与死亡几乎是一个东西。坚持,坚持,再坚持,希望的到来,往往就
在于最后的那一刻的坚持。这种坚持是超越外在命运的力量,只有人才具有
这种力量。所以海明威才会理直气壮地说,人生来就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只
能消灭他,而不能打败他。有一点可以肯定,以人生浮沤的情怀去面对绝境,
是绝对不会有通向希望的那最后一刻的坚持的。
这三途径说,均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中得到回应,是颇值得玩味与借鉴的。
自然,在人生选择上,有个具体操作问题。樊纲在其《求解命运的方程》
中,将”机会成本”这一经济学概念引进人生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豁然的
视角。”机会成本概念的核心在于什么事都不是都好都坏,而是有利有弊,
有得有失。”透过这个”机会成本”,我们可以体悟到,人生的美景和人生的意
义绝非用”成功”二字可以简单概括的,人们在不同选择和”人生操作”下,付
出不同的”机会成本”,将换来不同层面、不同质地、不同色彩、不同意义的
人生美景。那么,人就不必要太在意一时、一事、一个层面、一次选择的得
如此看时,眼前便多了一些光明。生命偶然,对生存方式的选择却非偶
然;有了选择,便有了意义,便有了理不断的生命情结和人生思绪。说人生
如浮沤,便显得太简单了。
1 995年3月28日于北京石板宅
栅栏与围墙一一读《拿破仑传》
栅栏和围墙是英雄的产物。
愈是大英雄,营造的围墙和栅栏,其数量就愈多,其规模就愈大。英雄
在纵横捭阖的时候,雄风漫卷,无遮无拦,了无禁忌,摧毁了一切敢于阻挡
他的人或物。但却留下了仇恨,窥伺着,专等英雄歇息的那一刻,以百倍的
刻薄、狡诈和无情”回报”他。许多英雄的伟业便因此而倾圮,其伟岸的身躯
因此而悄然成泥。
钻隙是柔弱者的哲学,仇恨是钻隙的土壤。英雄不败于沙场,而毁于被
征服者复仇的钻隙,是一种宿命。
不愿意把钻隙和暗算等同起来。暗算,太有一种阴谋味道。暗算的操作
者是有能力主动出击的人,是阴险的人,是强者或奸雄。钻隙属子柔弱者,
无可奈何的被征服者,是一个中性的词。
因此,英雄最需要栅栏与围墙,在这种悲哀的防范中,得一刻喘息。所
以,栅栏和围墙是英雄的盔甲,而非弱者的盾牌。它防范了弱者的钻隙,亦
防备了一种暗算。后者,是一种天意的偶然。
痛苦与快乐一一读卢梭《爱弥儿》
痛苦与快乐,皆为欲望的产物。
一切痛苦的感觉,都是同摆脱痛苦的欲望分不开的;一切快乐的观念,
都是同享受快乐的愿望分不开的。因此,一切欲望都意味着痛苦,一个感性
的人,如果他的欲念膨胀出他能力的空间之后,他就将成为绝对痛苦的人。
那么,减轻痛苦的路径在哪里呢?便是减小我们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平
静,使生活回归到自然状态。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
差别就愈小,他获取快乐的路径就没有那么曲折和遥远,其痛苦便最轻微。
于是,为什么要对声、光、电、色的生活那么企及和趋同呢?仅把声、
光、电、色作为一种风景,取一种超然的视角,过无所企及的生活,乃得一
种大快乐。
卢梭对此有深刻体悟,他从繁嚣的市井躲到乡下去,在质朴的生活中,
恬静地走完了一生的路径。却不朽。
独处与孤独一一读《王健诗选》
时间会告诉你一句耳语:独处未必孤独。
倒是在人群中的时候,孤独常啮噬你不安分的心灵。在人群中,你要操
众人都能认同的语言,你要学会掌握分寸,要处处知趣。不要坦露真诚,不
要说出真相;真诚是一种异端,会破坏烟一般的那团和谐。
从众是在人群中生存的原则,而从众的基本要素便是掩饰:关乎利害的
话不说,不好把握的话少说,不疼不痒的话多说。所以,人群的闹热,其实
是人之心灵的一重壁垒;热烈的是人的脸面,孤寂的自然是人的心灵。
& 在独处时,却是另一重天地一你可以想你所想的事,做你想做的事,
还可以把以往的回忆和明天的设想都叫到身旁。一切已发生的事,一切正在
发生的事,一切可能发生的事,都是你的羊群,任感情的鞭子,自由放牧。
面对这群属于自己的羊群,你可以像小母亲一样,率性地把它们打扮一番梳
理一番,直到心满意足。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你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将它
们送别,希望外界的惊扰消失之后,再回来与你聚首。
独处,是走进人性深处的一段时光。
爱与恨一一读S.L《还你&
非爱即仇,乃一种凡常的人情状。但忘我的爱、彻底的爱、无私的爱,
即不求索取的爱,却是不会与怨恨成因果的。怨恨,生于有所求的爱。爱有
所求,一但不果,便生怨恨。这是一种爱的遗憾与残缺。但即便是由爱而怨
恨,其怨,亦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怨,其恨,也不是市井上那种刻毒的恨。怨
中有一丝感伤,恨中有一丝犹豫。有一位无名女诗人S.L《还你& -诗为
属于你的/我都会还你/我不贪污金钱/更不会贪污情感//属于你
的/我都会还你/我向你借过月亮/那么就还你太阳//属于你的/我都
会还你/我只有一点犹豫/你曾给过我的爱/我是否该用恨来补偿
可以悟出,爱情的失落,用忧伤的恨来补偿,是不知所惜时的一种过渡
性取向,之于潜在的本善,有颇大的不甘、不愿。一时生起的怨恨,时光会
使它慢慢地淡化。只不过这种过渡,或云烟瞬现,或旷日持久,因人而异也。
总之,因爱而恨,是一种人间性的精神按摩,经历之后,会更懂得如何去爱。
但纠缠于金钱、权势上的恨,却是一种可怕的境界:那是一种地狱性的生死
挤压,恨与被恨,恨结百系,轮回不止。那时,人与鬼,并无几多区别。
所以,人的一生,无论如何,还是好好地爱一爱为好。
有谁不希望美丽常在呢?然而,一朵花开得最艳丽的时候,也就是花朵
将要凋敝的时候;有谁不希望欣赏到美丽的全部呢?然而,时空的阻隔和人
类认识及眼界的局限,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美丽的局部。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花朵之后,便是果实。果实是美丽的另一种存在,是更沉雄更蕴
藉更质朴的一种存在。旧的美丽在一个瞬间消亡,而新的美丽在另一个瞬间
诞生;美丽是变幻而不息的过程,我们只须报着不泯的希望和恒在的信念。
欣赏不到美丽的全部,的确是一种遗憾。川端康成半夜醒来,发现海棠花在
夜间开放得最动人最忘我,便感叹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
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
长。但川端康成并未因此而黯然神伤,而是自言自语地说:看来,要好好活
于是,我为哲人的豁达而感动。时间会让我们看到美丽的全部,关键的,
要永远热爱生活!
有谁不喜欢朗朗的白日呢?温暖的阳光下,可以看到一张张生动的笑脸
和一幅幅奇异的风景。然而,黑夜总是悄然而至,幽暗了道路,幽抑了心灵,
使伟岸的失去了身影,使灿烂的失去了光泽。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强光会使人睁不开眼;烈日下,植物会收拢了叶片,最能显示自
然界勃勃生机的,却是光影交替的清晨和黄昏,还有幽静的夜晚。蟋蟀的鸣
唱单薄而微弱,在夜晚却嘤嗡如潮;卑微而低垂的玉米,在晨光熹微中,其
拔节之声却铿锵如鼓……自然界于光昏的雅静中,成就着高亢和谐的大合
那么人类呢?一个作家写道:”这是一个没有晚霞的黄昏,夜色正一层
一层地笼罩着大地,天显得很黯淡,像被一个漫不经心的画家涂出来的褐色;
这倒也好,这种色调能使人在归巢的鸟叫悠悠回栏的老牛的漫步中忆起许多
许多如烟往事,让人感到岁月的温馨。”在美好的回忆中,感受到岁月的温
馨,乃一种醉人的情调;而只有晦暝的夜色才会孕育这样的情调,能说夜色
不好么?!
噢,还有人类的梦,在夜幕下,激活生命美化人生赋予憧憬的人类的梦。
有谁不希望春光永驻呢?不要说春天里花的开放、爱情的萌发、青春的
灵动,单说那一片片春草,绿绿的,茸茸的,静时如毡如帛,动时如歌如蹈,
看一眼,便顿消心中块垒,生一种莫名感动。然而,又有谁能留住逝去的春
水呢,”一江春水向东流”,乃自然之法则。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又有谁不热爱夏荫之宏阔,秋景之丰盈,冬雪之妩媚呢?痛苦的
犁刀一方面割破你的心,一方面又掘出新鲜的血液,人类总是有新的所得。
如果春天是希望,那么,夏天便是绸缪,秋天便是品格,冬天便是抗争。
希望、绸缪、品格和抗争,是人类摆脱命运束缚的必备四品。没有希望,便
没有欲念,便不会有行动;没有绸缪,便没有韬略,行动便失之盲目;没有
品格,便没有纲纪,行动便常常误入歧途;没有抗争,便没有在痛苦中的最
后冲刺,便一事无成。
于是,如果只有春天,仅仅有希望,人类将始终是幻想国中的一尊美丽
却无用的幼芽。
有谁不愿长生不死呢?然而,一切生命最终都要死去。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死亡是另一种美丽。贫穷的、富有的、高贵的、低贱的,一切生
之不平等,在死亡面前都归于平等;人类平等的法则,大概缘于死亡的昭示。
而且,衰老的躯壳总不如婴儿更新鲜;腐尸上的花朵远比腐尸美丽……而世
界的空间极有限,该死亡的而不自行消亡,倒是一种罪过。
讲一个悱恻的故事。一个老人坐在一个陌生姑娘身边,都无言地低着头,
周围一片寂寥。突然,老人紧紧地握住姑娘的手:”别害怕,姑娘,我已经
没有了欲念,只因你长得与死去的她太像,我想再把握一下已逝去的那一份
情感。年轻时没有学会珍惜,认为什么都会再来,可什么都不会再来。”说
完,老人便婴儿般地哭泣。姑娘正是一个恋爱中人,一下子明白了些什么,
也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呜呜地哭起来。
我们明白了什么呢?死亡最大的功绩,便是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珍惜现
在,珍惜我们已拥有的生活!
向善的悲哀
善良,是强大的还是柔弱的呢?
是柔弱的。因为王蒙先生告诉我们: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那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那么强大
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
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
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善良》,载1995
年1月10日《文汇报& 笔会》)
行善的人(好人),是强大的还是柔弱的呢?亦是柔弱的。因为星竹先
生告诉我们:
也许,倒是正因为你是这样一个好人,在你身上才具有了更多的弱点与
好人的特征,比如,对人容易轻信,做事爱从简单出发。只凭善良与美好的
感觉评论或看待周围的事物。以己之心去求万事万物。……好人的想法更多
接近于梦。好人是一只美丽的果子,但并非是一只成熟的果子。(《说给天
下好人听》载1 995年1月9日《北京日报& 广场》)
几乎是一种定式,大凡人们”关注”什么,”强调”什么的时候,这个”什么
”便已走入衰境,很是式微了。二君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善良与好人这同一题
旨,便让人感到,善良是不是一个已经过时的字眼,行善的好人是不是日子
颇有些不好过了?那么,这个世道究竟怎么了?这不由人不作如是想。
心里感到沉重。
由于善良是如此柔弱,是不是就不要对善良再寄予人类的希望?
不可。因为王蒙先生又对我们说: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
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是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
明。……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
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代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一
由于善良的载体一一好人是如此柔弱,是不是就不要再去做好人?
亦不可。因为星竹先生又对我们说:
但这个世界毕竟是个好人世界,人们还是希望做个好人……我们在做好
人时,首先还要做一个心胸海阔的人。做一个不但善解人意,还要尽量去悟
解这个世界的人。不但要具有一颗同情心,还要做一个能够在生活中完善自
己的人。不但要只接受自己是个好人的看法,还要接受我们眼见到的所有客
观事物。不只是一种善良,还要拥有更多的正确性……这样去做好人,”好
人一路平安”大是没有错了!
二君皆是善良的好人。因为,既给我们指善良与好人的艰难,又鼓励我
们努力去善良去做好人。二君又是超凡的智者,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善良关于
好人的精妙至极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如此新鲜,读之,不禁五内俱热;欲全
盘将其接受下来。但稍一沉吟,便多了一重疑惑。王蒙的“善良自然战胜凶
恶”说,让人感到有一点阿Q式的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他对善良所下的定义,
又太像是一种哲学游戏,近乎柏拉图式的精神梦呓。而星竹的“自我完善说”、
“接受所有客观事物说”,干脆给人一切都要逆来顺受才可做成好人的感觉;
否则,“只接受自己是个好人的看法”,便会失去”更多的正确性”。
于是,善良其实是一种虚幻的抽象的东西,做好人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的一桩颇为累人的事。
这日子口,谁不想活得实在一些,轻松一些,孙子才需要善良,孙子才
喜欢闲着没事去做好人!这是循着二君的说法,让人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便感到向善的悲哀。
再静下心来想,二君之所论,实在是有着同一内核:向善,便是一种心
灵的内趋,一种自我的归避与牺牲,便是一种无限的认忍。这或许会成就人
的美德,却看不出善良的现实力量。如此善良,善良便更无用;如此行善,
好人便更窝囊。如此如此,无异于善良向邪恶交械,好人与世俗同流合污。
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一切好事都来源于柔弱,便指的是这种情形。文
人的善良、无用和误人,便在这里又找到了一例明证。
不禁想到鲁迅《忽然想到& 之七》中的一段话:
但是,在黄金世界还未到来之前,人们恐怕,总不免同时含有这两种性
质,只看发现时候的情形怎样,就显出勇敢和卑怯的大区别来。
可惜中国人仅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
兽相,也是卑怯的国民。
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
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
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就如羊!
那么,无论什么魔鬼,就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狱里去。
所以,善良应该走出纯粹的精神,寻找比邪恶还要多的武器;做好人亦
不要囿于什么法则,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套用鲁迅的话,便是:
要想使善良战胜邪恶,好人真正一路平安,也无须先做一个”心胸海阔
的人”,无须拥有“更多的正确性”,只是持一种不调和的态度:面对善者我将
更善;遇到恶者,以眼还眼!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处的20世纪,是一个拜物教的世纪。物或器具
被置于显要突出的位置。人几乎生活在一个物的相互联结的连锁系统之中,
一切都是装置和操纵。电话、电脑、汽车、游戏机等等,世界被置于一个大
而无形的操作平台上,人被抽象成操作的手,人和世界的关系变成了手和按
钮的关系。以作用与反作用的法则,操纵便也是被操纵,人自身丧失了,头
脑没有了,心灵被隐埋到最深处,眼睛亦变成装饰。或可以说,物的手扼杀
了人的精神,社会和人之间成为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生命因之枯竭,激情
因之死灭。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回忆、梦幻和妄想,人们感受着从来未有过的
恐慌、空虚和压抑。
极度的压抑之下,大爆发了一种本能的反抗行为,即:叫喊。现代人以
叫喊的强烈方式,作生命的本能的不可遏止的宣泄。叫喊的组合便是喧嚣与
杂语。所以,世纪末的喧嚣与杂语是一种合理的不可改变的存在,人在顽强
地寻找着自身,以人性的叫喊冲击着物性的死寂,人不甘心退出世界存在的
喧嚣与杂语,人的自救之途。
但叫喊的同时,宣泄的冲动又化作了新的压抑,人们害怕听到自身那怪
唳的声音,而捂上了耳朵。人性的叫喊便亦随之遁入新的虚无。是传统的沉
积和对传统的回瞻,使人们捂上了耳朵:人在异化的同时,又惧怕新的变异。
人不可能得到彻底的宣泄,人格分裂几乎是一个不可逃脱的劫数。喧嚣与杂
语,便不可能是起死回生的解药,而是一剂缓冲与自娱。
人类热爱和平,却从未停止过流血的战争;开掘生命潜能,环境污染和
生态失衡却日益严重;追寻人文精神和人类关怀,每个人的私生活却与社会
的公共生活发生着不可调和的分裂……人类始终生活在理性和非理性的交
替、转换和混合的人文环境之中。这注定了人的生活既有意义又无意义,既
可端持又可游戏,人类始终在圣化与反圣化的自我对抗中卑琐地活着。从某
种意义上说,理性的精神化与无理性的物质化,使人生活在混乱状态;生与
死、男与女、亲与仇、阴谋与爱情、真实与谎言、生活与梦幻都可以转换,
人被虚无的恐惧所困扰。人便走向生活的反面,尽可能地增加不安与混乱,
以便让自己得到陶醉与解脱。
虚无比混乱更可怕。
比利时摄影家马克& 阿佩斯的摄影作品《文字与精神》便是一个形象的
拟喻。画面中的读报者正襟危坐,一派专注的模样;而他的整个脑袋,连同
眼、耳、鼻、口均被报纸所糊满。于是,不是人读报,而是报纸与报纸的面
面相觑。就报纸本身而言,版面上也大多是形形色色的广告。阅读本身该是
一种精神汲取行为,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又有何精神可言。读报人上方悬
挂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符码集合,揭示了存在于这种文字与精神间的关系实
质:它既是某种胡乱拼凑、毫无意义的大杂烩,又是经过精心策划,严整有
序,具有强制性的空洞无物。此作无情地戳穿了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的神话,
同时亦辛辣地嘲讽了在集权形式下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愚昧、盲从与无所事
事。从无聊走向无聊,从空洞走向空洞,阅读仅仅是一种习惯,似乎虚掷光
阴,消费生命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存在。
但倘若没有那一张空洞杂乱的报纸,人(譬如机关人)便无所适从。无
所适从是一种内心的恐慌,比死亡的威胁还要难以承受;人们便热烈地拥抱
这种空洞与杂乱,以得到自慰与解脱。所以理性与非理性都是无所谓的,生
命的有意义与无意义都无足轻重,人格的变异与分裂也都不可怕,一切都是
为给生命(心灵)找到一个可放安妥的方式。安妥有死亡般的美丽,安妥就
设若有一个神明,他手里握着一只小鸟,叫人类猜其死活。人类若说它
是死的,神明的手一张开,小鸟飞走了;人类若说它是活的,神明用力握一
下,展在手掌上的,便是一只死鸟。人类始终被操纵和捉弄着,人类的命运
这只操纵的手,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会赋予它个人的具形与意义。
人捉住一只鸟,却又把它放了;在观望其飞行中,人突然露出复杂的表
情,又一枪把它打下来,这便是人对世界真实的态度,
神明与人始终纠缠在一起,人最易被操纵又最不易被操纵,人既没有最
终的沦落,也没有真正的得救:绝望是希望的绝望,希望是绝望的希望。人
类在混乱与不安中生生不息,不甘休止。
生活有生活的逻辑,个人之于生活,常处在一种无奈之中。首先,一个
人的出身,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和人生高度;其次是环境,环境
造就人,或人是环境的产物,已非唯心之妄说,系有识之士生活经验积累的
焦大不会爱林妹妹。出身与环境的制约,人很难产生超越自己生存空间
的现世情感。这是亘古以来的识见。
所以,人们打破生活的原有秩序,追求全新的生活,即追求固有生活之
外更诱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冒险。这种冒险,要么新生,要么死亡,要
新生是全新的获得,是人人都企望的胜境;死亡,是一种甜蜜的解脱,
并非人人都可以享受到,便不为大苦。倒是回落,几乎是众生普遍的命运。
这种回落是一大人生尴尬,求生不得,求死无门,便陷入两难境界。这是人
生的夹缝:因为,回落后之人,已有生活的觉醒和对个人命运的不甘,便不
会再回到原有的”平静”;但又未突出旧时空的重围,无安身之新天地。便困
厄与无望交织,激愤与无奈交迸,备尝生活的多种味道,使人步入死井一般
的沧桑!莫不如从来就不觉醒,蒙昧的心性,倒可以得到昏盲的快乐,无自
身之怜,便亦不察他人之怜,天然地不受伤害。
人的生活,莫不在这三种境界中。
这三种境界,之于一人,呈循环交替状,且不可避免。因为生活本身便
是无止境的,另,还有内外两大诱因:一是源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幻;二是缘
于个体生命内在活力的消长。
今天的新生活,也许就是明天的旧环境;今天的幸运儿,或许便是明天
的倒霉蛋。生活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偶然。这种偶然是一种巨大的存在,
不由你不正视它面对它。
有了这种体悟,在追求新生活的冒险中,心境便会坦然些,更平静些,
对失落的恐惧便会减少些。其实,人不怕死,怕的是死前的痛苦;人也不畏
苦,怕的是没有承受痛苦的心理准备。
实际上,这三种人生境界对生活个体本身,并未改变生命的本质,在此
境之中生活未必就比在彼境中生活高贵。生命的品位,取决于处于这三种境
界中人的人生态度。
追求的成功,乃人生大愿。但有了新生活,未必就有了新的人格档次。
比如暴发户,一夜间成为显富,便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富人样相,便耻于与穷
人为伍,并且鄙薄原来的环境,役使原来的友朋;又比如文坛新贵,本以精
神文化为依取得了物质,却反污精神无用,且为文人生态作刻薄嘲戏……种
种,种种,一下子便透出人性的蛮昧与俗恶。金钱和物质,并没有带给他半
点文明的善性,倒是在华丽的服饰之下露出了未曾进化的那条尾巴。
追求走上绝路,即死亡,这是人生的个例。大智者,会在死亡的阴影中,
平静地写下”穷途末路”的人生教训和生命体验,给后来者一种路标、一个惊
警。大勇者,面对死亡,无怨无悔,正如蒲留仙笔端的刀下客,头被砍下来,
一边滚动,一边还大声赞叹刑者的刀法”好快刀”,从容地走上来世的征途。
败亦高华!
追求的失利,使人回落——有人从此视一切为虚无,任生活把自己放逐
到任何境界;这与其说是回落,莫不如说是堕落,自己把自己排除在人的生
活之外。这是自轻自贱的一族,可以理解,却不能同情;同情会助其沉沦,
失去自省的转机。有的人,舐舔着伤口,以冷厉的目光看着迎面而来的一切,
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预备着东山再起。这是悲壮的一群,沉雄不可挡
的一群,是人类生活的阳光。有一群,有明白的自知,心性既已觉醒,生活
便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对命运我奈何不得,生活的方式,却要重新选
择,便有”游戏人间”、”过把瘾就死”、”让我一次爱个够”。这不是回落到原
地,而是螺旋式的人生循环中的一种不明显的上升;虽然尚是原有的生存环
境,但内在的生活秩序已经重新组合,”再不能这样活,再不能这样过”是也。
这系”后现代”群落。还有特别的一群,任你一切依旧,我变换了看生活的视
角,取”玩味”生活的态度。正如用山木挖带花纹的烟袋:山水是固有的质材,
但用来挖烟袋而不是其他;再砂磨出花纹,不仅可以实用,更可以作为艺术
品进行欣赏。这个取向,把山木提升了两个层次一一生活不仅要过,还要过
出情趣,并且还要反复玩味。这便是以艺术的视角,对待生活。在庸凡的生
活中,竟产生出那么多的艺术家,概因为此。以上二群,虽不高贵,亦过得
自尊。在灰暗冷寂的生活中,自己给自己点上一抹亮色和温馨。
& 无论如何,生命的本质,便是让人自尊地生活下去。
人的日常生活,常常是无序的。在无序的生活细节中,人的头脑常在无
意间被”触头”触着,愤然生出一些小念头、小联想、小杂感。所谓”触头”:
或是几节精彩的文句,或是与友人谈话时的某次撞击,或是某种情绪,或是
撩拨眼眸的一束小花,等等,不一而足。
人人都有这倏忽间的小念头,但大多的人并不曾留意它,任其自生自灭
有一种人,特别敏于这种小念头,会备一支笔,几张纸片,将小杂感随
手记下。其小杂感虽芜杂,但埋头展玩,也会看到几丝思想的微光:正如把
流萤装到瓶中,光芒虽不亮丽,却也氤氲出一片小光泽,使凝滞的夜色摇曳
起来;夜色摇曳着,便有生的气息,人的气息了。
这种人或许就是市井人所称的作家。但我不管他们叫作家,我只把他们
看成是特别注意生命体验的人。他们固执地把人的痕迹保留在生命史上,使
生命的原野,少几片荒颓。
我们不会轻易地拜访一个铺着红地毯的家。
不仅仅因为我们的鞋子沾着泥点,袜子有异味;而是感到物质对心性的
心性在草坪上会变得很活泼,在沙滩上会变得很恣肆,在山岗上会变得
很豪放……那时我们的脚虽也在物质的接触点上,却从未感到物质的存在:
人是那么地喜欢独自占有,却又那么地惧怕独自占有,这也许是惟一的一种
合理的解释。
一个拥有红地毯的朋友说,这是因为拥有地毯,须钱。
一个钱宇,使物质有了属性,即自我性。物质的自我性,在人与人之间
树起了一道篱墙,一边是我,一边是他。他望着的,眼里闪着莫名的光,是
一种凯觎,是一种非分,须防备他。但眼前只是一道篱笆,一种脆弱的东西;
他会随时啸叫而来,我便很恐惧。人类居然惧怕同类,心开始忧郁。
一个异国诗人便说: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美丽的。
并不是真的贫穷,而是怀念一无所有的那种无牵无挂坦然处之的心境。
物质场里残缺的寄求于精神去圆满。
风声,给心性送去一对精神的翅膀。
写出一个体验:
你走进一个贫穷的家。那个家里的摆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权限。但你
发现这个简陋的屋室被主人擦扫的异常整洁:石头地板泛着青白的光,仅有
的一台电器一一一台老式收音机上罩着素白的帕子,空气中没有一只飞
蝇……你便顿生一种素然的心情,你不忍任意践踏脚下的地面,甚至下意识
地折出门去,抖净脚上的浮尘。主人为你点上了烟,眼前却不见烟灰缸的踪
影,便不敢大口地吸下去,怕该死的烟灰掉到地上。
主人说,请随便,不过陋室耳。
主人不提醒还好,一提醒竟更不好意思;索性把烟掐灭了,才稍感一丝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是自尊的具像。自尊,原来是一种有形的、不
可侵辱的东西。
贫穷而自尊,令人生大敬畏。
另,人天生有轻贱他人的意向;亦天生就有珍视自己的意识。因了这两
者的同时存在,才让我们感到了他人自尊的分量。
便可以说,将轻贱他人的意识渐渐地从心中驱逐出去,才会渐渐地尝到
自己自尊的甘甜。
无他人的自尊,是一种虚妄。
骑着一匹的剽悍的青色骏马,在戈壁上蹈出一溜溜白烟;风从耳旁掠过,
如爱人抚摸敏感的皮肤。欢呼着奔向一片茂林,马突然向前伏卧,我便从鞍
桥上跌下来。从身边爬过一条美丽而光滑的蛇。
睁开眼睛,却抱拥着光滑的被面。是梦。
现实中,从未骑过马,从未从马背上摔下,无大跌宕的生活经历,便虚
弱,便怯懦。但愈是怯懦,愈是作关于骠悍的马的梦一一未及的一切,是一
种大诱惑,大压迫。
真地从马背上跌下,脚杆子断了,心反倒平静了。信然。
早晨的潮湿,使沙漠的表面成一层板结,车子便轻松地开上去了。返程
的时候,太阳的热力,将沙漠晒得异常松散,车子常常陷到沙窝里:车轮如
狗一般地刨动着,发动机便开锅了。
颠簸中的蒸烤,乘车人已焦渴得气息奄奄;而手中皆握着羊皮水袋,却
无人打开水袋的塞子。待车子陷入沙窝的那一刻,车子发出干裂的轰鸣;人
们竟毫不犹豫地打开水袋,将眼睛般金贵的水泼到沸腾的发动机上去一一
物质的车子,这时,是一条生命,人的命运都维系在这生命之上,乘车
人便对这条生命生一种认同、敬畏和企望。愚蠢的人们在生存的选择面前,
往往表现出大聪慧、大机智。
偕小儿街上踅,见一卖蝈蝈者:单车的车把上,挂着繁密的两串星星般
的篾笼,笼中物皆头大、腹肥,为同类中的佼佼者。初到跟前,无一发声,
仅触须抖动着,于寂静中透一丝生气。见人来,卖者摇一下手中篾笼,便发
出响亮的一串声音;俄顷,车把上那班货色便齐声应和,声声连绵,如歌如
小儿被撩动了,取意绝决,便为他买下一只,系卖者手中那只领头叫者。
归家,挂于檐前,竟一夜无声。以为饿毙,近前视之,却灵动如初。小儿便
摁、捺、摇、捏,以使发声,均不奏效。便到市井,寻其卖者。讲明原委,
卖者笑而不语。催问,卖者缓缓说到:无他,须再买一只,或两只,多多益
归家之后仍将篾笼挂于檐下,东西各一。入夜,果然东叫一声,西叫一
声,声声入耳,歌对不绝。
枕上顿悟:蝈蝈亦如人啊。
夏夜,庭院之中悬一小灯,于树下乘凉。稍久,灯下便逡巡了一群飞物:
蚊虫体小,不易辨识;清晰入目者,是一些彩色的灯蛾。
小儿灯下转了一遭,问他的母亲:”桃丽斯呢(一种发胶)?…’干什么?
“喷蚊子。”“喷蚊子用杀虫剂才对啊!”“这我知道。”终究还是用桃丽斯喷起
来。飞物竞亦少了。走到近前,见地上落着一层飞蛾:灯蛾的翅膀被发胶胶
结了,不能再飞翔,却不会死去,在地上蠕动着,作徒然的挣扎。小儿开心
地咯咯笑,他的母亲感于他儿子的聪明,亦笑意盈盈着。
我则心头不禁一皱:小儿的恶作剧,是一种聪明,是一种趣味;大人的
恶作剧,便可能是一种伤害;那么恶人的恶作剧呢?
须警惕人们的恶作剧啊。在我们不愿承受的玩笑面前,要敢于撕开情面:
少跟我来这套罢。
一些明星常在电视屏幕上作座上佳宾。他们光彩满面,意气风发,给人
以人杰之感。惜乎那个”快速抢答”,却让明星屡出大尴尬:一些黄口小儿均
能脱口而出的答案,在明星那里却嗫嚅久久,谬误百出,让人感到星们知识
之匮乏,思维之浅陋。即便偶也作一好答,待主持人问其所依,亦掬笑而日:
悲乎,这貌似一种坦率,其实是无知在他们那里竟亦成了理直气壮、理
所当然的东西。
须知,光环乃是一种飘浮物,再炽眼的光环也遮不住光环下的黑洞与残
缺。达摩的背后有一道光环,那是他十年面壁造化之功;而人为的光环,在
瞬间光耀之后.将归于无边的黑暗。人类的自尊,使人们有权要求明星们完
美;走向完美之途有二:一是沉潜修炼;二是淡化表现和卖弄的大欲,保持
想到6年前的一件事。
那天中午,老家来人告诉我:你外祖父死了。听了这个意外的消息,血
轰地涨到头顶,眼前一片昏暗。外祖是我心底最爱的一个人:挨饿的那几年,
每到年关迫近,他都要佝偻腰身,翻20里山梁,送来满篓的年货。就是这
么一位老人,却与外祖母打了一辈子架,我极心疼他。他的死,令我心绪郁
结,喉里堵着一块又大又硬的东西。去奔跑,去醉酒,终吐不出这郁积的块
垒。我企望哭嚎,那冲天的一哭,会使我得一种大释然;但横竖哭不出来,
便大病一场。
在病里,肉身虚软,心灵脆弱,再想一想诸多不顺心的事,终于有了哭
的欲望,便适时地让自己一哭。哭声一经脱口而出,竟把自己吓坏了:这哪
里是人的哭声,吼吼地,如野驴在旷处叫。
是人世的观念,把一个男子的哭泣压抑得太久了。今天想来,人从固有
观念束缚中,自觉地把自己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确是一件大事情。这个
回归,不仅仅是回归到自然风光里去,更重要的是回归心性的率然。女子与
儿童的心性是率然的,所以,儿童的哭声冷冷如泉,女子的哭声,嘤嘤如歌。
这才是人性的声音。
1 995年8月16日
患眼疾,羁于室。想读点什么,不足五分钟的样子,视眼便模糊了,心
甚烦。才感到,读书人最不可病的器官,是眼。看到的不管是美是丑,只要
景物收入眼底,便真切地感到自己与这世界发生了关系。
实际上,文人之于世界,是看客,多情的看客。、感情丰沛地评说些什
么,便觉得自己活过了。
离开书本去看窗外的景物,亦是不足五分钟的样子,景物就变成混沌的
一片;只好仰卧到床上去,滴几滴眼药,闭目而享无奈的闲。此时,我讨厌
自己:肉身真是靠不住的东西,一点眼疾,便羁束了人的活力;世间可谓处
处是肉身的缧绁。
躺得久了,慢慢陷入一种似梦似醒的幻境:有一泓清冽的湖水,一片平
柔的沙滩,一间绿藤萝掩映的白色小屋。我与一个女人在一起。女人皮白如
洗、腴润柔媚,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颈,温温地笑着。后来,竟撩开了丝
质的襟袍,露出饱满的一对乳,把乳头送入我的唇;我竟忘情地去吸吮,闻
到了一股久违了的奶香。
听到一声门响,怔地醒转来,已十一岁的小儿进来看我。我有几分愠恼,
挥一挥手,叫他出去了。再躺定,动一动舌蕾,果然还残留着一丝甘甜。睁
开眼一看,还是低仄一间屋檐,还是依墙而立的两个冰冷的书架,架上的书
已经泛黄。竟莫名地忧伤起来,落下两滴泪。
儿子都齐胸高了,却还有这样的梦境,看来儿子与我的精神好像不太相
干。堂里的女人是个黄瘦的悍人,锐音如锥,刺得我的日子很粗糙,她的影
子便从来不进我的梦境。原来我暗暗地厌弃着他们,心中并没有依托与牵系。
自己仍然是孤独的一个人。
于是,那两架泛黄的书亦显得多余,其实真心需要的是梦中那样诗意的
环境与腴润可人的一个可安妥心灵的女人……以前的日子都人为地矫饰着,
不敢面对内心最后的那一种真实与浪漫。希望的日子与注定了的日子之间有
很长的一段距离,恰是在这段距离上,我们迷失了自己,痛苦了自己。
梦境暂时消失了这段距离,梦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好东西。
所以,钱有什么用呢?钱又不是诗意的虹桥,可以架在希望与现实之间;
官有什么用呢?官又不是率性的剪刀,把希望与现实的距离剪短。还是有一
双健康的眼睛吧,多看一些人世的风景,给梦以丰厚的质料。
1 995年8月18日
眼疾仍不见好,很盼有个人来,闭目与他谈一会儿。哪怕是自己的对手。
便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倒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很简单,
是个墙的关系。墙里的是自己,墙外的是他人。墙里的自己幽闭着,只觉得
幽闭是一种陷落,一种难耐,直想冲出墙去;墙外的人,觉得墙内是一种神
秘,一种诱惑,很想逾过墙去看个究竟。然而都没有行动,在走出墙外和走
进墙内的犹豫与徘徊中,人走完了人的一生。
因为人世间有太多的禁忌,人的自身也有太多的禁忌,人是禁忌的集合
体。譬如你与对手握手言和,别人就认为你软弱胆怯;剩下自己时自忖,也
往往觉得自己有几分下贱,内心总是不能放安妥。对手便永远是对手了。
所以,打破禁忌是毁灭,更是新生。
1 995年8月20日
躺得久了,头晕脑胀,便想干点不用眼力也能干的活计。想到了那包松
蘑和那包干扁豆。
松蘑是父亲冒雨在百花山的松林里亲手采的,晒干以后专门送来的。一
同送来的,还有那包干扁豆。干扁豆,是山里的扁豆角用沸水焯后晒干的产
物,系山里的过冬菜。
松蘑和干扁豆呈浑黑的颜色,气味亦不太好闻。堂里的女人便说:”什
么他妈的好玩艺儿,喂猪都不够档次。”欲弃之门外。感到父亲那拳拳的情
意竟这般轻贱,愤然地打了女人几拳。之后是几天不说话,那两包干菜便遗
忘在角落里了。
父亲去世半年多了,现在想起还酸涩难耐,一定不要再辜负了父亲的两
包干菜。便烧开水,依次把两样干菜煮舒展。本来眼就肿胀,一边煮一边流
泪,视线就更模糊。
小时候总是吃这两样菜,极熟悉其作法,干菜很快就做好了。
在饭桌上,女人不屑地扶起干菜,试探着嚼下去,一张皱脸竟豁地舒展
了,”没想到这么好吃!”好吃就只管吃吧,我无话可说。
女人愉快地收拾碗筷,我则躺在床上想父亲,眼前晃着父亲采松蘑时的
身影。女人是不熟悉那干菜,也不掌握干菜的作法,不自觉地就把干菜排斥
了。这并非是女人独有的错,想一想其实人都一样:自己不熟悉的、不理解
的、不能把握的,甚至是不能占有的,干脆就予以推拒和排斥。比如自己不
能居于城市,便说城市刻板嘈杂;自己不能把握的女人,便说她烂说她轻浮;
自己不了解市场经济,便说市场之下多见利忘义;自己读不懂的书,便说它
狗屁不通,等等。
所以,人其实心胸很褊狭,识见很愚氓,人是有缺陷的一群动物,物种
的优越是一种盲目与虚妄,人一刻也离不开虚伪与掩饰。
克尔恺郭尔说:良知一丧失,人的生活反倒有趣味儿。这符合人类生活
的真实,人的”有趣味&,正是成就于良知丧失的前提之下。
”美人”妄谈
原始的”美人”,并不是像后代那样。仅仅指秀丽的妇人。在《诗经》中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知叔也,洵美且武!(诗郑风叔
—一这是在赞美一个猎人兼武士的勇敢和漂亮。
倘这还不能说明些什么,那么《诗经》的《邶风简兮》便给”美人”一
个直截了当的确指: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是经过加工的古老蝎子图腾舞、求偶舞兼军事舞的伴唱歌词,比《邶
风》本身古老得多,它歌颂的是部落”美人”,仍为一个男性的猎手或牧人。
总之,《简兮》、《叔于田》、《大叔于田》、《卢令令》等,展示的”美人”都是
一种雄伟、阳刚的男性美。
到了屈原,《楚辞》的美人也是男女兼指。《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九章抽思》:”与美人之抽思,并日夜而无正。”不管是
指楚王,还是屈原自拟,都是男人。
原始乃至古代,尤其《诗经》里所歌颂的”美人”,不问为男为女,总以
壮硕、健康、刚强、活泼为主流。
论及古之美的女人,《小雅& 白华》有硕人。《车犁》有硕女。《卫风考
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陈风泽陂》:’审美一人,硕大且卷”、”有
美一人,硕大且俨”。《卫风硕人》中”硕人其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可见这个贵妇人也像”温泉水滑洗凝月匕f’的杨贵妃一样肥腴。
古时女子以丰盈肥腴为美,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古代
生产规模小,水平低,主要靠人力、体力。为了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为了
繁衍和丰殖族类,人们往往着意歌颂那些既能亲把锄犁、牧饲牛羊,又善于
生殖的”硕大无朋”的健妇——就像入们曾崇拜简狄、姜嫄等为丰收、生殖兼
艺术创造女神一样。这个事实十足地证明:原始乃至古代,是把”劳动”和”
繁殖”这”两种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以之作为人体审美标准的基础或背
于是,这种审美心理和审美进程坚持得久了,便成了一种特有的审美文
化,这种审美文化有很强的穿透力,浸淫了大部的东方世界。波斯和印度的
古代诗歌和民歌中充满了”硕乳”、”丰臀”、”突阴”的美人形象。男子对硕乳
丰臀的情人的渴望坦诚赤裸,热烈得令人心动。这时审美过程,已摈弃了功
利内容,而成为一种愉悦心灵的对美的需求。
不仅仅在东方。在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人们中,以丰满、壮健、活泼
为美人标准的大有人在。福楼拜、左拉、莫泊桑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实例。伟
大的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中,总结他与埃皮奈夫人交往时,写过一句很
著名的话:”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成
女人的。”
回溯一下审美历史,于今人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重新确定”美人”的涵盖内容。美人,不仅仅是指美女,更不单
指秀丽的女人。美人应该包括丈夫,那些雄伟、刚健、有心胸、有作为的男
人。奶油小生只能暂时迷惑一些少男少女,”绣花枕头”式的”秀丽”男人更会
令人生厌。一个不注意树立男性阳刚之气的社会,会导致阴盛阳衰。阳刚是
一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应该作为男性的一种人格基础。
至于我们的美女,健康的美,健壮的美,充盈之美,会给人以沉实之感.
给人以持久的魅力,让人觉得美是有力量的,而不是股掌上的什么。每看一
次时装表演,都增一层忧郁:那些模特过于单薄过于冷傲过于虚幻过于做作,
不知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能有几分美。还有市井上的”美人”,矫饰的成分多
起来,脂粉和病态涂抹了美的真实。说偏激些,过于秀丽的、柔媚的、瘦弱
的”美人”,如案头清供,摆在那里还可以,拿到生活化的环境中,便很不中
用。所以,酒后常对青年朋友们说,娶妻要娶丰腴健美之妻、要娶健康活泼
之妻。那些丰腴的美人,不要被时尚所苦,如果丰腴的悦目,便不需染指减
肥霜宁红茶之类。
我愿与壮伟、丰盈、健康、刚强、活泼的美人为伍。
人,生来就是享受快乐的。
可是,人往往不快乐,甚至会感到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人付出了
读周作人的《上下身》,感到人快乐不快乐,根本上,缘于人对生活所
取的基本目标所向。
一种认为生活的目的是欲求的最终实现;
一种则认为生活的目的,不是欲求之果,而是追求过程本身。换一种说
法,即生活的目的,不是经验之果,而是经验本身。
持第一种人生取向的,只对欲求实现的那一刻感兴趣,甚至把那一刻看
作生活的全部。待到欲求实现的那一刻,常常会听到人们快乐的感叹:”啊,
这才叫生活!”有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欲求实现前的那段生活,是被忽视的,
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多余的。然而,这段生活却正是最漫长的,躲也躲不开
的,而且还需要浸以血汗,助以耐力的。这甩也甩不掉的生活过程便惹人痛
持第二种人生态度的人,将生活视为整体,其过程是不可以随便选取一
二的:既不能专为饮食而工作,又不能仅为工作而饮食;既不以为人可以终
日睡觉或用茶酒代饭吃,又不把睡觉或饮酒喝茶作为可以轻蔑的事。这都是
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割裂,都要认真对待,认真享受。还是引周作人所举的
旧例:一精通茶道的日本人,有一回去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
地调起茶来自喝。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他答得好:”行旅中难
道不是生活么?”这种不割裂人生过程,认真地过每一天生活的人,才真正
懂得了生活的真谛。生活无过程,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人生的目的,所以,最
终的目标实现与否便无几多意义。实现了,不会亢奋得失去理智;目的未果,
也不会失落得终日昏沉。快乐伴随他整个人生。
从这个结论出发,人生要得到快乐,便不要苛求成功。
曾国藩在《谕曾纪鸿书》中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
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这是曾国藩老
境之中的感叹,有深厚的人生况味。以时人的话说,人的成功,一半在于自
我努力,一半在于人生机遇;而人海茫茫,又有多少机遇独钟于我?便要想
得开。事事存一种”平常心’。这不是人生消极,而是积极的自我开怀,保留
一种健康平静的心地。举凡人心有大贪,如果不果,必有大失落;大失落之
后,往往堕于恶俗,声色大马,酒肉人生,践踏人伦,于己于人均有大伤害。
有”平常心”的人,才能忍受”有所失”,从容裕如地在凡常生活中,享受人生
之温和快乐。另,有”平常心”者,才可”学作圣贤”,做有修养有内质层次上
的人。当今现世,所谓”圣贤”者,系处世旷达,不争市利,不骛市声,平平
静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又不在乎旁人评说的那一干人。因为,有多少人
为了追逐一己成功,而不择手段,丧失了人性天理;又有多少人为了一时的
热噪,而急功近利,将一生快乐赌注了一瞬之间。
读哈兹里特《谈有学问的无知》,觉得获取人生快乐,还有一个技术性
手段,便是求知。
一个人受时空的限制,视之无多,听之寥寥,生活在一个很狭窄的世界
里。狭窄的世界,造就狭隘的心胸,近视的眼力,脆弱的性情,造就囿于鸡
毛蒜皮琐碎恒常中的人。而这种人,激情消顿,想象力萎缩,又能感受到几
多快乐呢?
便要求知,便要阅读。
读书,是错别人的眼睛,借别人的耳朵,看自己所未见,听自己所未闻,
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扩宽更大的感知空间。人生经验和感知空间,是人想
象力的培养基;而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有激情的人,激情,正是快乐之源。
具体地说,读书读得多的人,起码是不自以为是的人,是不会认死理的人。
自以为是的人,排斥他人排斥身外的世界,而离开他人离开身外的世界,
快乐便失去了生发的条件。
认死理的人,心灵幽闭,固步自封,不接受新异的事物,自己跟自己过
不去,快乐便无处附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哈兹里将给”求知”予以鲜明的界定——求知,是汲
求”切合我们的经验、感情和追求,有助于人们的事业和心灵的那些知识”,
而不是为了作”学问”而求知,为了”学问”而求知,即便成为所谓的学者,”
他知道一首诗有多少韵脚,一个剧本有多少幕,可是关于诗的灵魂或精神却
茫然无知”。于快乐,几无裨益。他称这叫”有学问的无知”。
所以,从人生快乐的角度看,读书亦不该读死书啊。
被夜雨撩醒,睁开眼,只感一片浑黑,生一种莫名的落寞感,不知身居
何处。身侧的她轻轻地嘘出一声鼾。便翻转身去,于晦瞑中静静地谛视她。
她的睡相极乖巧,嘴巴轻轻张着,似随时接受一片热吻;鼻子小巧如钩,正
钩着很绵长的一个梦境;一只柔润的胳膊,任情伸出被外,若欲摘梦中的果
实。心中顿感一片温暖,把她紧紧地拥在怀里。听她呕出一声轻快的叹息,
才感到,自己原来就停泊在岸边,厮熟而平和的岸。一瞬间,落寞感觉遥远
了,一泓温爱把心抚弄得很充盈。
便想到,无论他乡,无论异地,无论作如何的漂泊,只要有相爱的人在
你身边,任你依傍,把你依傍,便是居停在自己的家中。家是一棵树,爱人
是树的根须。
花前月下,说尽了妩媚的话。有一天突然无语可说了,便觉得她离自己
很远很远。默默地走在湿湿的雨巷,虽也相伴,虽也相依,却感到一种无可
奈何的忧伤。竟听到她轻轻地啜泣,”难道你不再爱我了么?”心蓦然震了一
下,却不知如何作答,便对她说:”还是爬一下对过那座山吧。”那座山很陡,
雨后就更滑,且长着一丛一丛的荆棘。爬到中腰,露浸衣湿,豪喘如牛,双
腿铅般重滞。很想踅回去,却感到衣角被重重地拽了一下,竟见她紧紧地尾
在身后,就只有爬上去。爬上山去,她已无一丝力气,便只有背她下山。”
没有你这有力的背膀,我可怎么办呢!”她说。
便想到,爱情的天地,虽温馨却也苍白;欲得到永恒的忠贞,便是共同
去经历,经历一些艰辛,经历一些凄惶,经历一些不平凡。
白日的一切使人很疲惫,便渴望黄昏将至。夕辉下,人的情致果然好,
便&人约黄昏后”。小城很狭仄,几条通幽小径已徜徉得烂熟,再踏上去,就
感到很乏味。对她说:”找一家小酒肆,随便喝两盅吧。&那家小酒店很小,
仅三四张长条窄案。两人相对坐下,低首时,两只鼻尖偶尔间会温柔地碰到
一起。光线很昏暗,是一种相思的颜色。酒是一种低档酒,但她尚能喝下去,
便让人极惬意。酒进两盅,热流在胸中溢,微醺中,觉双方都美丽,话语便
娓娓不辍。那已发生的,本来很冰冷;那未发生的,本来很无奈,对酌之下,
谈得温温如诗。那一刻,她不是一个恋人,却像一个久别的老友,因为那情
谊,比爱情要厚。
便想到,爱情本无具像,往往是一团情绪,一种氛围,一个梦境。心有
禅机的爱人,会共同制造一种趣味出来,然后双双去沉浸。用心的爱是果实,
随意的爱是逝水。
那天,与她散步累了,回到屋里,欹在沙发上小憩。调光台灯调到最低
档,幽红的灯光便如美妙的幻想,惹人感动。被她深情地凝视,觉时空是一
张梦的床。她突然嫣然一笑,”我想了几句诗,读给你听吧一一我崇拜太阳
/不是为了它的光芒……”因为懂了诗后边的那颗心,自然要给她以回报,
就和道:”我崇拜女人/不是为了恋爱的甜蜜/而是为了爱情的回忆……”吟
罢,都感到吃惊,不懂诗的俩,怎都吟出这般的句子呢?!这是爱的灵犀,
发自生命的深层。便在诗意中回味,谁也不说话。
便想到,相爱时,要懂得珍惜,不仅要珍惜爱情本身,更要珍惜因爱而
给对方和自己创造的,打着生命烙印的那一种生活。于是,爱情的每一段时
空,都不是过程。
甲:有人说现代爱情与城市背景密不可分,真正的爱情只有在城市的文
化环境、知识环境下才能有诗意的内心体验。对此观点,我一直耿耿于怀。
乙:那我们就自由地谈一谈,哪怕议论得偏激一些,一吐胸中块垒。
甲:爱情是什么呢?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所以,不
论城市还是农村,从生命的角度出发,皆有爱情,皆有爱情的诗意体验。在
没有城市以前,爱情的故事便已丰富得无以复加,《诗经》便是至今未被超
越的农业文明下的爱情诗意体验,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学经典,也大多是记述
的农业文明下的爱情故事。
乙:只有城市的背景才能产生真正的爱情,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对于人,
环境可以影响生命存在的状态,却不可决定生命的本质:高贵的人住竹篱茅
舍也有高标的情怀;卑琐的人居红楼玉宇更显鄙陋不堪。正因为爱情是生命
存在的方式,是与生命一体的东西,环境决定论便有几分荒谬。
甲:与爱情本质之相关的是生命,生命的无法复制,决定了爱情的无法
复制,爱情只有个案,而没有普遍规律。所以,不可复制的爱情间无法作优
劣的对比,城市与农村的爱情并不能替代,只不过城市与农村因为人的不同
的生命表现,爱情的表现形式亦不同而已。我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在农村
和城市都经历过爱情,身临其境时,爱的只是那个具体的女人,得到的只是
不同的爱情感受。无法分辨出优劣,均有诗意,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
印,是生命的两个痕迹,存在于同一生命之中。
乙:这便可以说,由于对象不同,生活中诸多爱情品种共存,各具情采
与风韵。因为人毕竟是相互关系的产物,城市的人际关系远比农村复杂,城
市的爱情景像便也比农村呈现得更为繁丽。城市是一个场所很多的地方,社
交机会很多,人的流动性、临时性、可能性也多,人在情与性方面的扩张欲
比农村得到更大的触动,其扩张面也远远大于农村。
甲:这是事实。但这一事实不知是城市的优势还是劣势,因为它在使城
市人容易获得爱情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爱情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城市的
杯水爱情与离婚率高等现象,或许与此有关。还有一个事实:商业文明、竞
争法则的作用,城市的爱情受金钱和利益关系的挤压和控制也远远大于农
村。声、光、电、色有极大的煽情作用,但分配机制的不合理,造成了事实
上的贫富分化,”经济基础”的作用,便使城市的欲情满足有了不同走向:一
部分人放纵于唾手可得的远离爱情的欲性享受;一部分人则出卖欲情,因为
欲性被煽动后,很难平息下去,不能直接享受,便出卖;出卖欲情,为的是
最终满足欲情,这样的欲情外边,便是爱情的包装。所以,存款、汽车、住
房、权势等物的因素构建着城市的爱情,物质法则给爱情剥去了圣化的紫衣,
披上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不好作简单的情感的道德的评判。
乙:所以,城市的爱情具有很大的表演性,是利益获取的一种操作。爱
情的理想已被视为”乌托邦”,现实中剩下的多是情与欲的冲突,表现出工具
主义与行动主义。就爱情的实质内容来讲,远不如农村的爱情简单而纯粹。
甲:这多少有些偏激,也有些形而上,我想从最基本的生活态度上,对
城市和农村爱情内容的不同进行探究。我出生的地方是个深山区,那里有伏
天种芜菁的习惯。伏天里在许多山坡上播下芜菁的籽,然后企盼老天赐给收
成,若伏雨繁密,便长出满山遍野的芜菁;但山区的伏天多是大旱,常常是
种子干在土里,几无收成。但还是要种,父兄们说,种不种是咱自己的事,
收不收是老天的事,咱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山里把播种作为一种本分,勤勉
作为人的尊严;他们执著地尽自己的本分,很少考虑应得的回报。埋头地爱
对方,不考虑回报,也成了农村爱情的内核;所以,我们那里的爱情往往深
厚纯粹得无以复加,父辈的爱情故事,常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乙:这我很理解。在爱情作品中,写农村的爱情作品总是扎实有味,那
么震撼人心,或许与这种不考虑回报的生活态度、爱情态度有关。
甲:再看城市人的生活态度。城市精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算计,总
想用极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在商业文明的今天,这种算计得到更大
程度的凸现。城市人精明、机巧、善变,为了达到目的,会随时变化心思,
他们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会为一个人而去轻生,因此他们远比农村人
自私,这种自私导致了个人占有和个人享乐的无限追逐。在这种追逐下,爱
情还有什么纯粹可言?城市文化可以说就是讲究回报的文化,一切以”我”的
利益为中心。同样面对自己失足的女人,农村男子的反应是去找那个欺辱自
己女人的男人拼命,城市男人的反应则是打女人一记耳光,然后把她抛弃;
农村男人不愿失去自己的爱情,城市男人耻于伤害了自己的利益。这很可以
说明城市与农村爱情的区别。
乙:爱情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她非功利性的诗意与浪漫,为爱情而去拼
命,一如既往地爱失过足的女人等等,便是诗意与浪漫的具像,但在都市,
很少能看到这种诗意与浪漫。于是,我们随身可感的,便是情欲与背叛。爱
情不仅不再神圣,而且连拯救庸常生活与心灵的功效也失去了,却成了生活
与心灵分崩离析的祸手;大量的爱情故事均与变态、昏乱、神经质、肉欲联
系在一起,离婚与情乱成了时髦。
甲:所以,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不谈爱情”、”过把瘾就死”、”让我一
次爱个够”、”让我们做爱”已不绝于耳,爱与情的诗意描写越来越让位于性与
欲的展示。
乙: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悲哀。人类的存在毕意以构筑人的文明为标志;
而文明的构筑,毕竟要以实现自身的超越与升华为前提,情与欲的沦陷,又
怎么能完成这种超越与升华呢?!
甲:我们是柔弱而背时的一群,拯救人类文明的方式,只有我们的写作。
我们自身应不怕牺牲地”修炼”一些”纯洁的精神”!在我们的写作中,对现实
的情与欲多一点”文化关怀”与”诗意关怀”。不要怕被人看作是传统文明的”
末路人”,爱情中的理想、道德、诗意价值是人性最基本的东西,是永恒的
东西。面对这一永恒,传统如何?现代又如何?承认这种永恒,并予以关怀,
是一种自救;漠视与玩弄这种永恒,乃是痛苦与堕落之源。
乙:所以,真正的爱情生于城市还是农村,没有争辩的实质意义,关键
是找回爱情中业已沦落的理想、道德与诗意价值,给世风一个反拨:爱情,
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而且是生命价值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爱情都得不
到珍视,那么,作为人,我们还珍视什么?!
当境与离境
中国的山水画是美的,田园诗也是美的,这已不成问题。一些城市人看
了山水画,读了田园诗(更有现代影视作品的渲染),便生出一种兴味,认
为城市生活并不足取,原始质朴的山村生活才是最曼妙最浪漫的生活。其景
也奇,其气也清,其人也淳,其狗也驯;山泉轻淌,山雀弄音,山花浮媚,
山树秀拔~…总之,一切皆美。便有偕蜜侣同游者,便有探而猎奇者,还有
一些厌倦市井生活者,想从朴远的山野寻回生活的原味,更有一些皤然翁婆,
欲在山云野鹤之境,享度余年。但多是去时兴然,归时索然,绝少于山村久
问一个欲在山村久居,而不足月便速速归来的老者,他说,山村虽杂花
生树,但野艾荒蒿遍野,望得久了,便觉凄然;那里虽水好气清,但人烟稀
少,日头也早早地落下山去,除山狗遥遥地吠几声,整个世界黑成一团,绝
无管弦声乐,日子枯寂,心头落寞;还有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生活的诸多
不便,吃不上鲜菜,买不到鱼肉,山村路径只有羊肠小道,每走一遭,都须
打出几个血泡……山村生活,一荒蛮,二枯寂,三不便,所以,山村固然美,
欣赏一下尚可,但我绝不再去住了。
我是从山里走到城市的,知道老者所言,是他的真感受。
所以,艺术总归是艺术,生活到底是生活,不可断然混成一团。艺术需
供奉给人新奇,陌生的环境,住住可猎获新奇;生活需要自在,走到自己身
外的世界去,便没有多少自在。换言之,朴野的山村,作为艺术对象,有其
独特的美;但对于人类来说,他给我们所赐毕竟是贫寡的,有限的。山村生
活虽有其纯美处,也不该留连,享受现代文明,是人类生活的方向。所以,
山里的青年,读了几本书以后,不再安于家乡的生活,而鼓起到城市去的欲
望,便没什么可鄙薄。
这一切均缘于人对生活欲求的无止境。欲求的无止境,便生出对现状的
不满,便思变。《大智度论》卷十九《释初品中三十七品》云:”是身实苦,
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为乐,久亦为苦。
”叔本华也说:”如愿快欲,不能绝待至竟。新欲他愿,续起未休。”所以钱钟
书引约翰生博士的话说:”人生乃缺陷续缺陷,而非享受接享受。”史震林《华
阳散稿》卷上《记天荒》中的一句话,可谓一语破的,即人在生活中”当境
厌境,离境羡境”。
文艺作品,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人的这一惯常心态,常以距离阻
隔,怀远悼近,而把人们的企慕和欲望煽动得,使人们生一种”浪漫的企望”。
这种”企望”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智者,它是人生的一种补剂;对于盲目者,
不切实际地”企望”下去,却是一种自我的迷失。
便有一个如何处理”当境&与&离境”的问题。
山村的生活固然质朴、纯美,却是一种被有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
限制的生活,是一种有缺憾的美。对山村生活之”羡&无非是一种回归的欲望,
回归到人伦之单纯、人性之天真,因为市井中人际关系太复杂、浑沉的诱惑
太多,使人感到活得挺”累”。但这种回归,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而不是
要回到山村那样的环境下去生活。到原朴的生活环境下求得回归,其实是一
种对生活的逃遁,一种意志的软弱。
若把山村生活比作小孩子的生活,那么城市的生活,便是一种成人的生
活。梁遇春在《天真与经验》中说:“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好像个很
脆弱的东西……他们的天真是出于先知,值不得赞美的,更值不得我们羡慕
”,而”那班已坠入世网的人们的天真就大不同了,他们阅尽人世间的纷扰,
经过许多得失哀乐,因为看穿了鸡虫得失的无谓,又知在太阳底下是难逢笑
口的,所以肯将一切利害的观念丢开……(这种)从经验里突围而出的天真
才是可贵的。”山村的生活固然少污浊、少沉浮,而多率性、多贞纯,根本
在于它少了那么多世网的诱惑,是一种”封闭”的率性和贞纯,未必有多少可
”羡”之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六《小谢》但明伦评:”于摇摇若
不自持时而即肃然端念,方可谓之真操守、真理学;彼闭户枯寂自守,不见
可欲可乐之事,遂窃以节操自矜,恐未必如此容易!”真正的质朴,真正的
贞纯,是那种遇名不妒,见利不贪,”见花不采,看到美丽的女人,不动枕
席之念”的贞纯。
个人生活的环境是很难轻易改变的,”离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城市生
活虽然嘈杂,虽然有一些污浊,却是一种文明程度极高的、可塑性极强的现
代生活,人在之中是大有作为的。所以,面对城市生活这一”当境”中的一切
迷惘和不如意,应该采取直面的态度,学会在理智和经验的基础上,减少一
些人为的”灾祸”,”蒸馏”一些有害的生活成分,自己创造一种超然物外的”
天真”和”质朴”的生活。
这一切,全靠我们个人的生活艺术。
人们为什么总是喊活得累呢?读书之余,我常常想这个问题。市场经济
体制的逐步建立,生存竞争加剧了,人固然会感到累;但深层因素还在于人
的心,即心累。武断地说,导致心累的原因有二:一,人的奢望日甚;二,
喜欢介入别人的生活。
计划体制下的人,个人的欲望,或多或少地被体制限制着,大趋同,小
差异。无大差异,便无大失衡,没有太多的可以计较,心里就轻松。市场机
制的引进,亦即竞争机制的引进,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
一人,其活力被空前地激发,各种欲望纷呈,人之追求有了大差异。为了实
现各自的欲望,人们充满激情地奔波着,奋斗着。人存有基本欲望,比如追
求生活富裕,爱情美满,家庭幸福,属人性的一面,无可厚非。但如果个人
欲望太多太强烈,终日被欲望牵着走,成为欲望的奴隶,心身交瘁,疲累不
堪,便是必然的结果。况且,在物欲横流、人欲横流空气下的人,能呼吸到
几口新鲜空气呢,能活出几分自在与坦然呢?奢望累人。
具体地讲,追求名分之外名分便是奢望;追求本分所得之外的金钱便是
奢望;追求法定爱情之外的爱情便是奢望……
欲望一成奢,便是个人难以企及的事,便是难以被市井承纳的事。有这
么两个难以,再强而求之,人那脆弱的生命纤维,不活活给拉扯断又会如何?
所以,好好保护自己的生命激情,像看守笼中猛兽一样,小心地看守自己的
欲望,甘于享受平凡日子的个中甘美,乃活得轻松之一途也。
普希金有一著名的感叹:啊,他是幸福的,他年轻的时候年轻过。他所
指的年轻,肯定不是欲望压身的人所能得到的,那样,即便正值盛年,也会
被奢望搞得面色苍白,形神衰老。年轻,缘于清心寡欲,心地单纯。该单纯
的时候必须单纯,单纯之后一无所有又何妨?一无所有,无牵无挂,倒是一
种大轻松。
关于喜欢介入别人的生活,斗胆地说,这几乎是我们的”国粹”。
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无论是道,都主张用自己的言行去干预别人,
去影响别人。便有说教和布道。这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毋庸赘述。但其负
面作用,亦是显而易见的一一即便是市井小人物,也喜欢用自己的道德观去
评判别人的道德,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取向。取向相近者,
和气处之;好恶不同者,即使素无恩怨,亦会冷眼睨之,鼻息嗤之;一俟机
会,还会在他人懵懂中,给予莫名攻讦。人们就是这样”不请自到”地介入别
人的生活,干预别人的生活,躲也躲不开也。
在这种文化土壤下,必然要产生一些专门”窥伺”他人私生活,搜寻他人
言行”罅隙”的人,如告密者(打小报告的)、鼻息小人、佞臣好雄之类;以
展示别人的”把柄”,给官本位下的长官,从而”替天行道”。如是,有这般的
人物在身边,那日子,会过得轻松么?
究其深层原因,是权力评判一切主宰一切的历史太长了,因而产生了从
我出发的”主观评断”这一孪生物。
于是,从传统文化脱胎出来的现代人,在体制的转型期,那么强烈地呼
唤法制,便是很自然的事。法”治”,是在法律圭臬下,人们依法自觉地规范
自己的行为,我不犯法,他人的”主观评判”又奈我何。
但是,法律意识尚未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深刻地建立起来,传统的生活观
念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内心留下的烙印太深。人们,仍旧会自觉不自觉
地介入别人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活”说三道四”,并且自以为肩负着多么了不
得的”社会责任”。而新的”说三道四”,自然要抵制,自然要回击,二者必然
要作一番冲撞。于是,干预者感到不甚舒服,抵制者感到凭空劳神。二者皆
本来,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生存竞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已经
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了,再费心劳神地去”窥伺”别人的生活,干预别人的
生活,岂不是自寻疲累么?太对别人生活”感兴趣”的人,对别人生活太”负责
”的人,一定有病!
劳动,是最美的词汇中最美的一个词。
在人类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点,马克思作了权威性
的论述。所以,劳动,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母语;人类的语言,便是劳动的衍
生物。没有劳动,人就不会说话。
劳动,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宇宙的关系。这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若没有劳
动这一动作,人类便不可能同自然宇宙发生关系,人便无法生存。所以,劳
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也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状态。正如树上有一只苹果,
若不伸手去摘取它,苹果便万万不会成为人的口中之物;若不去咀嚼,便不
会成为腹中之物。劳动,简直就是那一个&摘取”与”咀嚼”;人类就存在于这
一”摘取”与”咀嚼”之中。
由此看出,如果食色是人的本能,那么劳动就是人的本能的本能。
人们下意识想到的劳动,通常是系之于体力的那种。脑力的那种,其实
就是体力劳动的特殊状态;它们都消耗着人的生命能量,也都服务于人的生
命,两种劳动的承受者,便无尊卑可论。
在我们没有掌握一定的书本知识以前,其实并不知道还有”劳动”这么一
个独立的词。
日出之后,父母便荷锄去锄耪禾苗:他们从屋檐下走上田间小路,迈着
坚定的步伐,脸上没有一丝惑然的犹豫之色。他们从不讨论为什么要去锄耪,
草长出来,锄耪就是了。如果不锄耪,那么就去打柴;如果不必打柴,就去
牧几只山羊……他们手头总能寻到可干的活计,一但闲下来,便惶惶不安,
无所适从,甚至发生一些莫名的病证。他们的快乐,就在于”干活儿”;不干
活儿,又能干什么呢?干活儿是人的命!父母说。
因此,父母在田间劳作时,我虽幼小,也会支起那口铁锅,烧起木柴,
一勺一勺地在沸水中拌苞谷的碎米,烧出一锅稠稠的苞米粥。待父母归来,
与他们一起把粥喝干净,揩着热热的汗,觉得生活很有意思。干这样的活计,
觉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无须父母特别派我,特别夸奖我。
小学三年级上,学到了”劳动”这个词,并且每周还要特别上两节”劳动”
课,才知道以前的一切都是在劳动,干过的那些活儿,还可以冠冠”劳动”这
么动听这么文雅的词,很有意思,但把”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总让人搞不明
白,劳动还须教么?而且课程的内容不过是清理操场、给小树浇水之类.就
更让人不明白:老师,你只要说一声,随便哪个时候就干了。
这里的潜台词很明白:所谓”劳动”,就是干一些该干的活儿,做就是了,
开什么”劳动”课,实在多余。至于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着就得干活儿,
干活儿本身就是生活,二者其实是一体的事,剥离开生活而独立出”劳动”这
么一个词,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劳动中生活,在生活中劳动,是一件天经地
参加工作以后,又知道,”能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居然是衡量干部的一
个重要标准,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难道干部就可以游离于劳动而生活
于别人的劳动成果之上么?难道干部与劳动的亲和便是屈身仰就的一种”义
举”么?干部生活在劳动中,应该是干部作为人应必备的素质;不参加劳动,
连人都做不好,还作什么干部?
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能的本能啊!
所以,人不劳动,不仅是堕落,而且是异化;异化成攀附物或寄生虫。
攀附什么呢?无非是权势、地位和金钱;寄生什么呢?寄生于本分人的血汗
于是,好逸恶劳,是世风腐化的最本质的所在。人是劳动的产物,却总
是要远离生命状态的劳动;人愈来愈不成样子,人们应该警惕起来!
说改变自己
&你不可改变我!”这曾是一个极流行的说法。那又有谁能改变我们呢?
现在,我就来说说自己。
我是个极自信的人,有时又几近固执。我有一个曾坚持很久的信条:粗
犷豪放,任其自然。说实话,这个信条,尚有可取处,它豁达了我的心胸,
免了我不少忧愁。但时间久了,便露出了弊端,这信条有太强酌任意性,亦
即盲目性。
于是,我暗暗要求自己,在豪放中多一些严谨,在任性中多一分城府。
可这是很不好掌握的原则,时时弄出放不开又收不回,且真且假的尴尬局面,
凭空让友人们说:你什么时候学得矫揉造作了,不伦不类的。
原来,人不可轻易改变自己,就又回到原来的自我。
但事实使我感到,并不是遇到什么情况都能粗犷豪放。比如在交际场上,
遇到人生经历丰富的人、见怪不怪的人,喜欢你豪放,至少是不反对你豪放。
而那些需要平静的人、内心恬淡的人绝对不欢迎你豪放。对于他们,你的豪
放是一种噪音,是一种不和谐,甚至是对其心灵的一种蛮横的侵略。他们不
一定都给你白眼,但那冷峻的沉默就足以使崇尚自尊的我辈有半日酸涩的回
同前者一样,并不是对待什么都可以任其自然。比如在家庭中,妻子在
选择她皮鞋的样式、沙发的颜色的时候,希望你任其自然,否则就会被视作
繁琐、小气和女儿气。但对她是不是要变变工种、小儿是不是要请一位家庭
教师之类,你切不可任其自然,漠不关心。如果这样,便是一种不负责任,
一种与亲人的隔膜,甚至是使家庭不稳定的因素。
于是,对我的信条限制最大的,便是客观的限制。客观是一部伟大的哲
学,不允许我们任意轻蔑。一意孤行之我辈便与现实相碰撞、相龃龉,便得
罪了不少好人,失去了不少好机会,便愁肠百结,全无了豪放,全无了自然。
愁肠是要解的,块垒也是不吐不快。而改变性格又极其痛苦。想化解愁肠,就选择了喝酒,且无节制地喝。这是更”豪放”的解脱方式,可以找到心
理的暂时平衡。但从酒醉中醒来,重新去做理性的思考,却发现其与事无补。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老者对我说:”不要喝酒了。你应该持久地
做一件有益的事,比如练一练书法。当你情绪烦躁得不可抑制时,坐下来写
上几笔,心境便舒缓了。”
见我睥睨不屑地盯着他,他又平和地说:”我并不强求你,只是希望你
试一试。”
我想试倒可以试一试,便随身带了钱钟书那部苦涩难懂的《管锥编》。
当我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便强迫自己读上一段。开始时,我被书的深奥难
懂所惹恼,把那部辉煌的大著扔过不知多少次。但最终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下
去,因为这是救助我自己的最后一剂药方。
读懂了一些段落后,果然真切地回味到一些沁人的甘甜。于是我觉得,
我必须顽强地读下去:它是一把金色的羹勺,可以调剂我不羁的心。
至今,我已坚持了两年,开始读出了人生的厚重;感到了浅薄的卑惭;
初尝了平静的恬适及沉实的深刻。我已不好意思一味豪放下去一味放任下
去,我的心清一天比一天愉悦轻松起来。原来,对于人,多一点节制,少一
点放纵;多一点规矩,少一点非分;多一点内质,少一点浮扬,竟是这么重
可见,不是能不能改变自已,根本的,是你肯不肯改变自己。
与小人相处,他总以小人的心思揣度你;你表现得愈堂皇愈君子,他愈
觉得你像个小人,觉得你正干着不可告人的什么勾当。他惧怕你,但不尊重
你。他会千方百计地寻你的罅隙,适时地弄你一下子,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
所以,与小人在一起,横竖是一件累人的事。
&&& 怎么办?
要么对他视而不见,敬而远之,我行我素,与你无干;要么,一走了事。
千万不要招惹他,他是一种沾着物,本身已无清爽可言,正准备扩展洇染的
疆域;一旦把惹他,他便理直气壮地把粘滞的东西喷附到你的脸上去,污你
清白;使你如裤兜子里抹黄酱,不是屎也是屎,有口难辩哉。
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呢?
总喜欢在你面前说好话的人;
总喜欢把别人当贼防的人;
总喜欢在人背后放冷箭的人;
总喜欢巴结硬的踩贬软的人;
总喜欢占便宜而嘴上又很会讲公道话的人;
总喜欢在标榜自己之前捎带先奉承你几句的人;
总喜欢探人隐秘而捞取资本的人;
总喜欢骗取朋友信任而又将朋友抛弃的人……
&&& 等等,等等。
每个人有每个人判定小人的标准和方式。
但我们的直觉往往会感觉到小人的存在,判断和识别小人并不是一件太
都不会招惹小人,不是小人当道了么?不然。相克之物,正是小人自己。
他走不出自我的束缚,走不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劫数:他不会交到真心的朋
友,他没有一刻安然的心境,他看不到人间的妩媚,他很孤独,他很快便走
向心灵的黑暗。
所以,即便小人得势时,也不要羡慕小人,更不要巴结小人;巴结小人
的人,比小人更小人。
小人一旦做了官,往往喜欢下属中的小人。
因为他了解小人的品性,他知道怎样支配和役使这样的下属。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往往出现误差;以小人之心衡小人之志,往往
他会把并不保密的事当作绝顶的秘密要做下属的小人去做;做下属的小
人心里很明白,却佯装不晓,并认认真真地把不是秘密的事当作秘密的事去
做。事情便神秘起来。他们喜欢在神秘的气氛中过活,他们之间便产生了一
种虚假的和谐。
小人从来不信任别人。作官的小人一旦把真正机密的事情交给做下属的
小人去办之后,会在背后留一手。做下属的小人自然心里亦清楚,便努力把
事情办得滴水不漏,对其内里不闻不问,好奇心太强没有好处。
做官的小人自然以好处打点这样的下属;这样的下属取之亦会适可而
止,他不能贪,一贪惹对方生疑,便坏了日后处境。
做官的小人便把做下属的小人牵制住了。
其实做下属的小人并未甘心被牵制,他会暗暗地给上司记”变天账”,一
旦揭裂面皮,咱俩一同完蛋。
做官的小人之所以喜欢小人做下属,根本在于,共同感于君子们对他们
的心理挤压,他们之间会互相开开心,出出闷气;然后,他们还要共同战斗。
他们有共同的利害和利益。
他们要时时”窃”商立身和发展的办法,也会为一些小伎俩的成功,喝上
几杯。喝几杯之后会自我吹嘘,做下属的小人也敢在做官的小人面前说几句
大话。做官的小人这一刻极为宽容,知道下属压抑得太久,发泄一下,说破
了没”毒”。
但君子们千万不要听小人的酒话,因为小人多喝几杯之后,也会说几句
极人性的话;但酒醒之后,感到很后悔,听了他的话的人便被他当贼防了;
你一旦成了他眼中的贼,便要遭算计,已避之不及,防不胜防也。
做官的小人,有时喜欢做下属的小人在人前出丑。他会允许旁人对其下
属进行批评指责。但笑眯眯的眼睛之后,是一张黑色的底片,他会把发表批
评意见的人的面孔牢牢摄定。他认为,日后会对他进行清算的亦正是这些人。
所以,你未得罪他,便已经得罪他;君子们懵懂着,他们清醒着。
你偶尔会搭乘一次做官的小人的车,你会无意间议论到他的下属,小人
R,好心的司机便丢给你一个眼色。事后,司机怯怯地提醒你:”当着他的面,
千万别说R的不是。”君子们一定都遇到过这般情景。
但这样的司机不多,还须君子们自我清醒。
他们亦会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他们之间很亲密,亲如兄弟。其实他们的
亲密更多地是做给旁人看的,之间未必有多少真情谊。一旦隶属关系解除,
亦即利害关系解除,反做官的小人最烈者必为做下属的小人,他会反得淋漓
尽致。反过来,贬这样的下属最甚者必为做官的小人,会贬得那人一钱不值,
人不如狗。这样的下属不会到病房给退职的上司送去新鲜水果;这样的上司
也不会给下属的小孩几个压岁钱。
非亦非,非亦不非;悲亦悲,悲亦不悲。实例正在生活中摆着。
用人可前,不用人可后是他们的根性;谁也不对谁负责是他们的处事原
身分相同的小人之间,无几多奇异故事。碰在一起了,互相利用一下;
待事一过,情意两迄,互不该欠,各走各的道,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劳神是
故,小人男女生活在一起。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只要我们生活着,一定要遇到小人,这是注定了的。企望不遇到小人是
天真的;害怕遇到小人是软弱的。
遇到小人而不招惹,也只能是一种调侃。因为小人是钻营者、投机家,
他要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果实。所以,你不招惹他,他反而要招惹你,你站
在那儿就挡人家的道,他会一寸一寸地蚕食你的枝叶,他要一步一步挤得你
无立锥之地。
你不是想做君子么?已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不想窝囊下去,就得寻求解救的良方。这是切实该做的一件事情。
当今,是一个煽情的时代,是一个煽动欲念的时代。
讲德行,便是一种奢侈。
但德行,毕竟是人类高贵的理想层面,还是要讲。
怎样才能拥有德行呢?
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能够克制他的感情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服从
他的理智和他的良心,并且能履行他的天职,严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
缘故而背离他的本分。(卢梭:《爱弥儿》)
所以,德行,从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伦理的观念,而非政治伦理之范畴。
德行之操作,须远离欲念,以理智和良心作情感调控之具,克制一己的感情,
守本分,尽天职。
这未必是说,欲念就是一种罪恶。正向的欲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
力;但机械地把欲念分成可以产生的欲念和需要禁止的欲念,亦是不正确的。
产生欲念,是人的本性使然,故产生不产生欲念,不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控
制欲念,才是我们自己的事。任何一种欲念,只要你能够控制它,如爱情,
若你被它使役,它亦会变成坏的欲念。大自然不许可我们的爱好超过我们的
力量可能达到的范围,理性不许可我们得到我们不该得到的东西;良心并不
是不许可我们受到引诱,而是不许可我们屈服于引诱。武断地说,一切我们
能够控制的情感都是合法的,而一切使我们受到控制的欲念都是非法的——
一个人爱他人之妻,这未必就是犯罪,如果他有能力使这不好的欲念规
束在本分和天职的法则之内;反之,若一个人爱他自己的妻子竟爱到了不顾
一切社会和人伦的法则,不惜牺牲自己和他人的一切而去取悦她的话,那亦
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犯罪。
这是世俗生活中,人人都可以体悟的例证。
于是,德行,是超拔于欲念的精神存在。
面对现实,深感这种超拔的艰难。环境正煽动欲念,流行的价值取向
亦使人们的私欲不得满足;讲德行,便意味着在个人占有和享乐上的自我牺
牲;做到这一点,非有大毅力大意志不可矣。
看来,德行这个辞就含有困难和十争的意思,没有果敢的心,是不能够
完成的。(蒙台涅:《论文集》)
德行的产生,使要有”斗争”的力量作保证,力量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一
个人本身是很柔弱的,在实践德行中,便必须凭借他的意志和毅力,在自我
强制的力量积累中完成。只有那些有相当的意志和毅力的人,能够从他人迷
人的错误中接受教训而不受引诱的人,能够借鉴别人的恶事而自己不去做恶
事的人,才可以成就德行。鲁迅读关于婊子的书,却绝没有嫖娼趣味;毛润
之借鉴封建帝王的治国纲略,却不做专制帝王……概因为此。
所以,完美的德行的养成,对一般人来讲,也许是以一生的磨练为代价。
在芸芸众生中,有德行的人少一些,便不足为怪。
正因为此,有德行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类精品,即便他再贫穷、再卑微、
再孤寂、再平凡;而不是那些在市井人眼目的地位高的、金钱多的、声名显
作为普遍人,难禁一些生民欲念;但不该没有对美好德行的向往和追求。
在自己利益的追逐中,多一些理智,便多一份本分;多讲一点良心,便少一
份对他人的伤害。人人若都作如是想,人伦风尚,便不会缺少妩媚的颜色和
沁人的温暖。
退一万步讲,人之占有,终将失去;今之欲求,恰是明日尘泥,欲念是
一条永远也满足不了的黑洞。若放纵自己的欲念,沦为欲念的奴隶,你便会
永远在患得患失中生活,你会在诚惶诚恐中,饱尝空虚失落之苦,你的心灵
便一刻也得不到平静。得不到心灵平静的人,是可怜的人,因为他已享受不
到生活的自由与率性。
责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生命的分量,是人在世间存在的最本质的
状态之一。由于责任的粘着,使个体的人之间从根本上建立了互相依存的关
系,产生了相互间的情感关怀。人们探讨所谓终极关怀,实质上是在阐明责
任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规定了人至死也逃不脱责任的规束。人的遗嘱是
人最后的责任方式,法律使它成为作用于生者的不朽的意志。
责任大体上分”对内”与”对外”两种。对内,指对自己,对家庭;对外,
则指对同事、朋友、他人乃至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前者小而”实”,后者
大而”虚”;人们惯常所谈之责任,往往指前者。但前者中,对自己负责,似
乎不必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主恋人大叔温泉彩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