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灿考试的西方爱情哲学家关于爱情的名言是开卷考还是闭卷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西方哲学考试题型2014.doc 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西方哲学考试题型2014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西方哲学考试题型2014
  西方哲学考试题型(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2个半小时)
  1.6个名词解释 2.6个简答题 3.1个论述题
  考纲(考试不会超过此范围)
  1.美德即知识
  (1) “美德即知识”把美德等同于知识,其与“认识你自己”是两个相互呼应的两个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认识。表现在三个方面:德行、道德上的优点与知识同一,即美德与知识同在,是否有美德是与判断、知识高度一致;恶行、道德上的坏行为与无知同一,即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如不能忍受名利诱惑的人,证明他处于愚昧状态;干坏事总是不情愿的,知道善而作恶的灵魂状态不存在。
  (2)“美德”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知识”指通过感性、知性、理性把握事物的本质,达到理念的程度,没有假象、个别。相对于贝克莱、康德等,是在真理意义上的适用。(正如《理想国》中指出四主德节制、勇敢、智慧、正义,而要求哲学家治国。其实,是因为只有哲学家具备最高的智慧、最好的德行,把握善的理念。这里的“知识”是智慧或政治的拥有者。)
  (3)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道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知识”的最好注释。
  (4)反观,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具备美德的人并不一定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小悦悦”事件,陈贤妹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知识,但却拥有良知,挽救小悦悦,实践德行。而知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是拥有高尚的美德。今日,高官落马、高校教师开房、学术论文抄袭等现象,一一表明了知行不合一,知识高度和美德不一致。可见,与苏格拉底强调的“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观背道而驰。
  2.回忆说
  (1)“回忆说”是指灵魂依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
  (2)柏拉图的先验认识论以回忆说为前提,而回忆说则建立在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说的基础之上。柏拉图认为知识、理性认识为不死的灵魂所固有;学习、认识的作用在于触动、提示或唤醒林混所固有的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于灵魂。
  (3)柏拉图为了论证他的“知识就是回忆”学说,凭借所谓的“理智助产术”,促使曼诺的一个童奴回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的内容。这个童奴原先从未接受过包括几何学在内的任何数学教育;但是通过苏格拉底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即所谓的“理智助产术”,不断纠正童奴匆忙作出的种种错误答案,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回忆起灵魂中固有的高度抽象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4)“回忆说”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图把灵魂的摹本等同于灵魂的净化,强调智力训练和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5)“回忆说”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理念论的论证。灵魂能够诱导出真理,原因在于灵魂回忆既有的知识,而且理性认识的获取是灵魂具有的能力。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的师姐的人何意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
  (6)“回忆说”还揭示:第一,“回忆说”其实是对灵魂本身的认识,用现今的科学无法认识,正如先验的知识是经验不能获取的。第二,“回忆说”所获取的知识即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三,灵魂是知识的源头。灵魂具有认识 1
  能力(感性、知识、理性),人可以通过凭借个人感觉获取知识,是感性阶段;将感性阶段获取的知识总结出一般属性,是知性阶段;最后将个人获取的一般属性推广到诸多方面,即把感性知识推理到至高无上,是理性阶段。另外,灵魂具有欲望能力,分别对肉体层次的满足和灵魂层次的满足。第四,灵魂是肉体的主宰,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在出生和完善方面比之肉体更值得尊敬。这个优先性不能理解为时间上的在先,而要理解为逻辑上在先。
  3.二分法
  (1)二分法实际上是区分法。柏拉图说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热爱者”。区分和集合是辩证法的两条途径:集合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过程,区分是相反的由高到底的下降过程。其程序是这样的: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她分成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个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定义出现为止。
  (2)二分法的一个实例是柏拉图对“政治家”的定义。而亚里士多德把二分法看做一系列选言推理,批评二分法犯了偷用结论的错误,还批评二分法不能发现某一类食物的本质特征(属差)。
  (3)柏拉图的使用二分法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找出事物的本质。二分法的具有维护分有说的作用,它通过从上向下的分析,接近了个体,从而提供了联结普遍相和可感个体的纽带。二分法的最终产物被称作“不可分割的型相”。
  (4)而个人认为,柏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考研的政治考什么内容?开卷否?_百度知道
考研的政治考什么内容?开卷否?
求考研具体考什么内容,大概说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考研的政治内容基本上五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考研政治从来没有开卷考试过。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考试大纲一、考试介绍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题卡样例附后。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 。(二)考试时间: 180 分钟 。二、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 : 试卷满分为 100 分。其中,必答题为 90 分,考查范围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 22 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约 20 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约 18 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约 20 分 ;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约 10 分。选做题为 10 分,考生应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Ⅰ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Ⅱ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1 道试题的成绩记入分。三、题型比例 选择题约 45 % ;辨析题约 18 % ;分析题约 37 % 。详情查询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你好,首先考研政治是闭卷的。共考察5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研必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所有考试内容都在里面,考试范围不会超出这本书,你看一下便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当然是闭卷啦,考马哲,时事,还有什么的,
你好:考研的政治科目,无论是初试还是复式,目前还没有开卷考的。至于考什么内容,只有出题的老师自己知道的。外人一概不知的。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考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 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 的全部食事的总合。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 本草经》、 《黄帝内经?素问》。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 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 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饮食生活实 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5、 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 会性极限标准。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 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 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饮食文化创造线: 7、 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 俗、 信仰等原因, 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五世长者知饮食”: 9、 语见魏文帝曹丕 《诏 群臣》,全句是:“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意即只有那些历 代为官的贵富之家的上层社会成员,才可能对高层次的穿衣吃饭一类生活之事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10、 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 等先秦典籍。11、陆羽:陆羽(733~804)唐中叶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茶学奠基人、茶 道创始人,民间称其为“茶圣”、“茶神”、“茶仙”。所著《茶经》为中国、亦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 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茶学巨著。12、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 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13、 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逝于嘉庆二年十一 月十七日(),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所著《随园食 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14、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 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15、灶君:中国历史上普遍祭祀的家庭保护神,即俗称“一 家之主”的灶王或灶王爷。形制有两种:一是家庭祭祀的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两位神主的坐像,一是用于 商家店铺祭祀的灶君单人立像。灶君祭祀起源于上古的“先炊老妇”之祭,入汉以后逐渐转化为男性崇拜。 民间俗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君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所见善恶,故有以灶糖、灶果等祭灶的民俗。 16、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 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1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 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8、茶人:中国历史上有茶学文化修养的嗜茶者,士是其主群体。19、《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 专著,成书于 758 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 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20、《随园 食单》:1792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成熟典范的食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食经”,著者袁枚。该书约二 万字,由十四单和一序组成,记载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个别食品上溯至元明时代)的 326 种肴馔茶酒等 名食,系统的食学理论和详确可行的烹调方法。该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并有相当的国际影响。 21、普劳:又作“朴劳”,我国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风味名食,汉语名为“羊肉抓饭”,由羊肉、稻米、 胡萝卜、元葱等原料焖制而成。传统食法是手食。中亚地区普遍食用。22、酒道:中国酒道源于上古时代 形成的酒礼,体现敬、欢、宜的精神,根本要求是“中和”,即孔子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 23、 五福:语出《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24、乌 兰伊德:蒙语“红食”,泛指羊、牛、马、骆驼以及禽兽的肉或肉类食品。25、查干伊德:蒙语“白食”, 鲜奶、酸奶、奶酒、奶茶、奶干、奶酪、奶豆腐、奶皮子、奶点心等各种奶品。26、克依姆奇:朝鲜语“泡 菜”,是朝鲜族最具民族特征、最富影响力的食品。27、糌粑:藏族的传统和代表性食品,是青稞炒熟后 磨成面;用茶和后手食,若调以奶茶、酥油、奶渣、糖等则更香甜可口。藏族谑称为本民族的“方便面”。 28、茶德:中国儒学传统君子完美人格修养对茶的比德思想,是传统茶人对茶与茶事的道德和哲学认识的 升华,主要理解为:诚、清、真――“茶德三昧”,即:诚―诚厚、诚明、诚信、诚敬;清―清真、清俭、 清正、清明;真―真情、真性、悟真、归真。29、“若作酒醴,尔惟曲f”:语出《尚书?说命》,曲用 来酿酒; f是麦芽, 醴是微甜的酒, 表明至少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酿造啤酒的技术。 30、 “若 作和羹,尔惟盐梅”:典出《尚书?说命》,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分别用盐和酸梅果作为咸、酸两种最主 要的调味品。31、合卺: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新婚夫妇洞房中的共饮合欢酒礼,破一匏瓜为二杯,一线连两 端,取夫妇一体、同甘共苦之意;现代婚礼中的“交杯酒”是其遗俗。32、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 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33、饮食民 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 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34、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历史上久有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 婴儿生三天,用草药温汤水洗全身,家人亲眷喜庆祝贺,美食欢娱。35、酒圣:中国历史上传统酒文化人 中的上上品,他们凭借酒力实现了情感、思想的超越发展和超常的文化创造,李白等人是典型代表。36、 六礼:文字记载自周代以来中国传统婚礼的六大基本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37、 寒具:汉代时期点心的称谓,因形成于三代的禁火制度而产生和得名。38、鬲: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并普 遍流行的陶质煮食器,基本型制特征是三袋足,鼎是其后来的演变器型。39、本味论:本味论是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化 的科学合理性。40、小康层: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饮食文化社会性层次,位于果腹层与富家层之间,大体上 由城镇中的一般市民、农村中中小地主、下级胥吏,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所组成。41、“三 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释义: 此诗为唐代一首著名的《新嫁娘词》,中国 历史传统是家中饮食事务由妇女负责,礼俗新妇结婚三日即要承担起厨事工作。新妇为讨得婆母的欢心认 可,先要从小姑处了解婆母的口味爱好。4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语,典出《论语?乡党》。 本意为祭祀用的饭要尽可能做到每一粒米都完整,作脍的肉料要切的尽可能均匀适度。 43、馕:我国新疆 地区维吾尔等民族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焙烤食品,具体品种很多,有适口耐饥、易携带、便贮存等诸多优 点。焙烤工具是特制的馕坑。44、李白:中国古代传统酒人的最高文化类型“酒圣”――因酒成事的典型, 其酒德、饮行、风藻均属传统酒人上乘,凭借酒力解放思想、激发才气,成就卓绝的诗歌创作。45、角黍: 即粽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美食,是定形于 3000 年以上的文化积淀最厚重、最具艺术性的特型食品,源 于上古祈农传统,定型于屈原纪念风俗。46、《大观茶论》 :作者北宋赵佶,中国茶文化历史鼎盛期的代表 性茶学家与茶人。该书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著名茶学著作。对后来中国茶学、茶道与茶艺的精致化发 展影响颇大。47、《饮膳正要》 :编撰者元饮膳太医忽思慧,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于元 文宗天历三年(1330),全书共三卷。主要内容有诸般禁忌、聚珍品撰、食疗诸病、食物原料等。该书的 基本指导对象是元帝国最高权力集团成员。48、杜康: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酿酒发明家,应当是女性。二、 二 填空题 1、英国人类学家 E?B? Tylor 在 1865 年的《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一书中最早对“文 (581~682)所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千金食治》, 维吾尔 等少数民族习食的粒食品。 一书中。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是《论语》一书 饼 ” 。10、传为石达开的“千颗珍珠一瓮收,君王化”的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 象。”2、公元 7 世纪中叶, 孙思邈 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见于 《论语》 一书的“乡 党”篇中。4、“普劳”我国新疆地区 5、“克伊姆奇”是 中记录的 孔子 朝鲜 族最具代表性的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6、“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语见于中国先秦典籍“三礼”中的 《礼记》 9、汉代时期,各种面食品都笼统地被称为 “所说的话。8、蒙古族传统食品有两大类,其中肉类食品蒙古语称作“ 乌兰伊德 ”。 到此也低头。 五岳握定擎天柱, 吸尽黄河水倒流” 一诗, 讴歌的是西南苗、 彝等少数民族的 “筷子”名称出现在 D 。A:先秦 D B:汉代 。A:易牙 C:宋代杆杆酒饮酒礼俗三、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用筷子为助食具的历史已经有 6000 年之久,据《菽园杂记》等文献记载, 三 D:明代 2、有中国历史上“食经” C:高濂 B:山珍海味 D:袁 C:满 之称的《随园食单》一书的作者是 点汉菜 B 国的国宴是 A B:贾思勰 DA:满族传统饮食枚 3、历史本来面目“满汉全席”筵式的膳品特色是 。A:北京 A B:曲阜 。A:满席 C:衢州 B: 满席-汉席D:满族贵族喜爱的中国传统名食 4、中国历史上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衍圣公府位于 D:西安 5、《大清会典则例》明文规定的清 C:满汉席 D:满汉全席 6、长时间以来,由于无根据的揣测传说,关于“满汉全席”的筵程(宴会进行的时间)有各种说法,历史事实则是 。A:一天一顿 B:两天四顿 C:三天六顿 A D:四天八顿 7、“面条”是中国人最 的悠久历史了。 4000 年左右 A: B: B 具代表性的主食品之一, 考古发掘证实中国人吃面条已经有 3000 年以上 海参 C:2200 多年 C:豆腐 D:1500 年以上 8、 D:鲍鱼 9、 AC 在中国有“国菜”的美誉。A:鱼翅 B:馄饨 C:饺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美食,是定形于 3000 年以上的 D:饼 10、2001 年文化积淀最厚重、最具艺术性的特型食品。A:粽子4 月 18 日由我国饮食文化学者倡导的《珍爱自然:拒烹濒危动植物宣言》在泰山极顶宣布,一面以“三拒” 为原则的绿色文明饮食旗帜高高竖起,一场代表 21 世纪民族饮食发展方向的思想与实践运动持续开来,轰 动了世界媒体,振奋了千百万职业厨师和整个社会。“三拒”是指: A 。A:用餐者拒绝食用、加工 者拒绝烹饪、企业拒绝经营国家禁止食用的动植物 B:拒绝自带酒水、拒绝白条、拒绝外带食品消费 C:拒 绝用餐者拍照、拒绝客人进入灶房、拒绝酗酒 D:拒绝浪费、拒绝携带宠物进店、拒绝吸烟 11、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饮食文化学者提出“名厨”标准的结构关系应当是 厨绩 B:厨艺、厨德、厨绩 C:厨德、厨艺、厨技 C 文化“十美原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 A “三才合一”模式。A:厨德、厨艺、 D:厨技、厨德、厨艺 12、中国饮食 D:色、质、。A: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质; B:味、质、香、色、形、器、适、序、境、趣;C: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 是 B 。A:孔孟食道、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香、形、器、味、适、序、境、趣。13、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四大基本”理论形成时间的正确顺序应当 B: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 D 说 D: B: B:孔子 C:庄子 C: 本味论、 食医合一、 饮食养生、 孔孟食道 老子 15、 魏文帝曹丕 铿 B D: 饮食养生、 本味论、 孔孟食道、 食医合一 14、过中国历史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A:韩非子 C:宋高宗赵构 B:伊尹 C:易牙的 《诏群臣》 中有一句话: “三世长者知被服, 五世长者知饮食。 A: ” 汉武帝刘彻 DD: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6、中国世俗文化的传统是百业千行各 是中国古代的“食圣”。A:彭 时的“食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 D:唐朝 18、“满汉全席”是 B:乾隆 。A:天子御膳 C:道光 B: D: D:袁枚 17、中国 B:秦朝 D A有自己的祖神偶像,目前海内外饮食文化学界和餐饮业的倾向认为 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A:周朝 C:汉朝中国清代官场迎来送往的筵式模式,它出现在 奉亲养老食品 顺序应当是 A 烤、蒸、煮、炒 四、简答题 1、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怎样? C:泛指重要食材 。A:烤、煮、蒸、炒时期。A:康熙 CD:光绪 19、“八珍”一词见于《周礼》,对其正确理解应当是D:八种具体食品 20、以下中国传统烹调方法发生的时间 B:煮、烤、蒸、炒 C:炒、烤、煮、蒸答: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选茶、制茶、用器、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与风格;“道” 则是指艺茶过程中贯彻的精神、体现的思想。茶艺有名有形,是外在表现形式;茶道一般是看不见、摸不 着,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悟识,是精神、道理、本元与本质。有艺无道则空,有道无艺则枯,艺道结合则 灵;二者是相辅相成、表里互张的关系。2、 食疗与饮食养生的区别如何?答:食疗是针对目标进食者的 已发疾病,以特选食料的计划进食为手段的医治行为;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 康长寿目的的理论与实践。二者形似而实异,原则和目的均不同。但两者都源于“食医合一”的理论与实 践,基础都是科学合理的进食。3、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羊大为美”的意义?答:《说文解字》段 玉裁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羊大则肥美”。羊在古代是黄河流域先民最主要 的肉源;羊的行走、产乳、繁殖、增肥加重诸特点为一切人所需要依赖,是最重要的财富与食料;是最普 泛的一般等价物;祭祀和会盟时最重要的牺牲;人际交往中的最重要礼物。4、 迄止 19 世纪时,中国饮食 文化的区域类别怎样?答:迄止 19 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 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 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 12 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 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5、 “满汉全席”演化的历史阶段性、基本特征与原因是 什么?答:满汉全席是清代光绪年间流行的官场筵式模式。但其在清代的发展演变却经历了满席―汉席分 立、满汉席、满汉全席三个不同形态的阶段。康熙皇帝为了永固爱新觉罗皇朝政权统治的政治目的,不断 强化满族的文化优势地位,于康熙二十三年对宫廷宴事礼制实行“满席―汉席”分立的改革。“满席”名 目正式出现,获得了“国宴”的尊贵名分,并且一直严格维系到清帝国的最后岁月。但满席―汉席分立的 习尚在朝廷以外的官场维系到道光初年便逐渐被合一的“满汉席”筵式所代替。光绪初期,满汉席又被规 模更大的满汉全席筵式所逐渐取代。这既反映了满族饮食文化再造与维系的发生演变历史,也同时表明满、 汉民族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并最终融汇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整体的必然结局。 6、“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 模式和不可或缺的品种是什么?答:“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模式是指燕翅加烧烤的基本格局。不可或缺 的品种是指烤猪、烤鸭、烤排子和燕窝、鱼翅、海参等所谓“海八珍”类肴品。7、 十美原则” 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十美原则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重要的思想结晶。其具体内容是:质原 料和成品品质与营养的严格要求,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色:悦目爽神的色泽。形:体现美食效果, 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膳品形态。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味: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 适:舒适的口感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境:优雅和谐又陶清怡性的宴饮环境。 趣: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 格调。8、 中国传统酒人文化品位界定的原则是什么?答:中国传统酒人是指历史上的文化酒人,即有学 养的酒文化人。界定的原则是:依照酒德、饮行、风藻的高低,分为雅清、俗浊、恶污三大等级九种类型。 9、试说中国茶的种类及其代表品种答:中国茶业的种类繁多,命名方法也不少。有的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 胜为主题而命名,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有的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如碧螺春、瓜片、雀 舌、银针、松针等;有的以加工方式而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 白茶、黄茶、黑茶等;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10、 陆羽对茶水有哪些要求?答:陆羽对茶水的要求极严格,鉴赏极高致,他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中,山水乳泉、石池慢流者上,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11、试述中国谷物酒的起源答:因研 究方法和认识角度的不同,中国学术界关于谷物酿酒起源尚未有比较一致的说法。若从史前人类娱鬼神的 祭祀需要和相应的物质条件与有关因素来考察, 则中国谷物酿酒的时间不会迟于距今 7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 初期。 12、谈谈史前谷物酿酒产生的原因答:因研究方法和认识角度的不同,中国学术界关于谷物酿酒起 源尚未有比较一致的说法。人类对酒精饮料认识的最初萌芽,当始于野生浆果的自然发酵现象的启发。而 以谷物为原料酿酒则主要出于史前人类娱鬼神的祭祀需要。最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证明,中国谷物酿酒 的时间约在距今 8000 年前。13、试说明粽子的起源答:“粽”字已见于东汉末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子 又名角黍,起源约在距今 2500 年前的春秋时期。三代时期,古人有以大公牛祭祀社稷的礼俗,后渐改为以 芦叶裹黍米如牛角状代替杀牛祭祀。南北朝以后,逐渐有了端午吃粽子以纪念屈原之说,并流传至今。 14、 孔孟食道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答: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 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孔孟食道同时是孔、孟二人对其先优秀饮食文化传 统和其时饮食文化优秀成果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 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 15、“五味调和”认识形成的依据是什么?答:“五味调和”原 则是中国传统烹调术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理论至迟距今约 3000 年左右已 初步形成,其认识形成的依据是:1)认识来源于传统的“和”的思想;2)是烹调经验的历史性总结;3) 是人们对和谐味追求的结果;4) “和”思想体现了无止境发展的辩证关系。“五味调和”理论的形成, 是先秦时代人们对长期饮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饮食审美意识的反映。 16、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主要禁忌是什么?答: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共有回族、维 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 10 个少 数民族。饮食禁忌不善不洁者,主要是:猪肉、自死畜、血、未经呼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动物、奇蹄目动物、 一切异形动物,以及酒等。17、怎样认识“七夕”节庆重新热起的现象?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等, 本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之事,故 名。七夕节的主要饮食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晚,家家陈瓜果食品,焚香于庭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 相当长时间以来,七夕节在大陆地区已经被人们淡忘。但近年来由台北等一些城市酒店业的率导“中国情 人节”的营销活动,使这一中华传统节日又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七夕节已经开始再次被炎黄子孙所心仪, 开始重新回到民族大众(首先是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中来。18、如何理解中国饮食史上“文化创造线” 的意义?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即居于果腹层与小康层的分界线与果腹线之间。所谓“饮食文化创 造线”,应当理解为是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只有长期相对稳定地超出果腹 性纯生理活动线之上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水准,才能使文化创造具有充分保证。19、简述中国年节文化的基 本特征答:(1)多元复合。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其次体现 在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往往融合了农事、娱乐、饮食、交际、信仰等多种功能。(2)崇祖好祀。中国 人有崇祖好祀的传统,每逢年节,人们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佳肴,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3)讲求 功利。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如过年吃年糕,寓年年高,吃鱼,寓年年有 余等。(4)异乎寻常。古代中国普通居民的饮食水平是相当低下的,节日饮食则相对充裕得多。(5)区 域差异。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6)功能显著。传统节日有显著的 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宴饮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加强亲族间的联系,调节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社会性意义。 20、简述中国古代“酒人”的基本类型。答:酒人是一切爱酒、嗜酒者的统称。中国传统酒人是指历史上 的文化酒人,即有学养的酒文化人。若依酒德、饮行、风藻而论,历代酒人似可粗略区分为雅清、俗浊、 恶污三大等级九种类型:上等是“雅”、“清”,即嗜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明,内分为上上品酒圣、上 中品酒仙(逸)、上下品酒贤(董);中等为“俗”、“浊”,即耽于酒而沉俗流、气味平泛庸浊,内分 为中上品酒痴、中中品酒颠(狂)、中下品酒荒;下等是“恶”、“污”,即酗酒无行、伤风败德,沉溺 于恶秽,内分为下上品酒徒、下中品酒鬼(疯、头、魔头、糟头等)、下下品酒贼。21、中国历史上酒的 文化特征是什么?“酒圣”是中国传统酒人的最高代表,典型代表人物是李白。他们借助于酒而缓解精神 压力、解放思想、释放感情、激发才艺,酒成了他们超越世俗、升华思想的催化剂。饮酒生活完善了他们 的人格修养,形成了他们的魅力风格。酒使他们实现了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成就了伟大的业绩; 酒又帮助他们超越了自我,成了中华学人不阿权贵,率直坦荡,成名立业的楷模,成了民族历史上士子文 人的自况形象。他们饮酒不迷性,醉酒不违德,相反更见情操之伟岸、品格之清隽,更助事业之成就。22、 简述北京茶馆的类型与特点。答: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1)市 民文化味道浓郁的“书茶馆”的。(2)其乐融融的“清茶馆”与“棋茶馆”午以后,商人、牙行、小贩则 在这里谈生意。“棋茶馆”是专供茶客下棋的娱乐的场所。(3)颇具田园情趣的“野茶馆” “野茶馆”多设置在风景秀丽之地, 一派田园风光, 使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自然情趣。 (4) 功能齐全的“大 茶馆”大茶馆集饮食、饮茶、社会交往、娱乐为一体,所以较其他种类茶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也深远。 23、简述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原因。(1)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2)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 (3)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24、历史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有哪些?历史上中外饮食文化 交流的渠道有多种,主要有六大类型:一、张骞出使西域为代表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二、玄奘 西行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饮食文化交流;三、贡使与商人为主体的文化与商业性交流中的饮食文交 流;四、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政府大规模的海上交流;五、传教士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作用;六、华侨 对饮食文化的外传作用。25、 怎样理解“民以食为天”一语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思想贯穿于先秦元 典中, 《史记》有准确文录。它表明: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饮食的重要意义,表明历代国家政权与政府都高 度重视民食是社会安定的基本物质保证,同时也意味着“民艰于食”始终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基本国情。26、 请说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 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 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这五大特性,广泛涉及食物原料生产、加工、 利用,饮食思想、习惯、心理,肴馔制作工艺特点、传统,文化风格的历史成因、区域分野,区域间食文 化的交互作用等民族食生活、食文化的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历史食文化民族性的突出风格与历史性特征。 27、你怎样理解“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意义?文见先秦元典《礼记?礼运》 ,本意应当是:人类礼制的 最初规范,是形成于上古人类祭祀鬼神活动时对各种牺牲食品的准备与使用的理解与规定之中的。28、 中 国历史上茶馆的文化特征有哪些?主要有成都茶馆、杭州茶室、北京茶馆、广州茶餐馆四大基本类型,有 品茗休憩、消遣娱乐、联谊交流等功能。29、怎样理解史前人类酿酒事务由女性垄断现象?食品发酵事务 由女性专门负责,是人类史前文明的一般规律,与史前时代的生殖崇拜、女性崇拜有关,成熟女性的月事、 泌乳现象具有神秘的启示意义。 30、怎样理解赵宋南迁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意义?五、论述题 1、 试述中国筷子的功能与文化意义答:筷子的功能主要有两大类:一、物理功能:依人的意 愿对各种食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夹、拨、挑、拌、运等 20 余种灵巧的目的性动作;是人大脑智力指挥下手技 能的延长与升华。此外,筷子还可以被人作为工具发挥食事之外的许多功用。二、生理功能:测定表明, 筷子的使用可以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直至肩膀等的 30 多处关节和 50 多处肌肉,由此牵动的神经组织多 达万余条。因此,长期以筷子助食对手的灵活性训练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学者认为,筷子是 人类手指的延伸,也是中国青少年智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 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中华民族用筷子的历史长达六千年之久,筷子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 的文化传统,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的形成、维系、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2、试论中国箸文化 演变的历史阶段性与现实意义中国筷子文化在既往的漫长演进历史上走过以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形态 ――燔炙时代至陶器饪物之前;过渡阶段――新石器时代;k――青铜时代;箸――东周至唐;筷――宋 至当代。中华民族用筷子的历史长达六千年之久,筷子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对民族心理、 维方式、文化习俗的形成、维系、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展开说明)3、 试论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 论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答: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 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 87%; 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 2/3 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 族人口的 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 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 2%,后者实际比 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 4.5%、5.5%。这与中国封建 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 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 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 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3)一 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 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5)各层次间交互影 响, 高层次的辐射作用要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 方法论意义主要是: 是正确认识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事象、 规律、性质、原因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认识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同时,这一方法也适 用于一切历史文化领域。 (要求正确画出“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层示意图”)4、 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具 体内容与意义答:(具体内容见简答题答案 6)意义可以理解为:“十美风格”审美原则的形成是中华民族饮食 文化和历史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逐渐趋向丰富深化和系统完善的标志。 它说明, 自遥远的古代, 我们民族的先人, 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美食家和饮食理论家们, 一向非常注重从艺术、 思想和哲学等的高度来审视、 理解与追求“吃”这一物质活动。饮食文化,作为精神和心理因素的一面,始终与物质和生理因素的另一面紧密 结合并渗融参悟,逐渐形成民族饮食文化特征和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的完美系统的审美思想。5.试论袁枚在 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地位袁枚是中国饮食史上最杰出的食学理论家、 美食品鉴家, 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是巨 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十点:一、袁枚是中国饮食史上的第一号人物,是赢得了海内外饮食文化 界和餐饮界普遍认同的中国古代食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饮食理论家和最著名的美食家。二、袁枚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公开声明饮食是堂皇正大学问的人。他认为:“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 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三、袁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饮食作为安身立命、宜人济世学术毕生研 究并取得了无与伦比成就的人。他历时约半个世纪撰成的中国历史上的食学代表作《随园食单》的理论与实践价 值至今仍非常重大。《随园食单》被海内外食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但它的价值却不仅是食学的,它 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文学价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四、袁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厨师立传的人。一篇深寓哲理、 醇情实义、文采飞扬的《厨者王小余传》,使一个身居封建社会最低层、默默无闻的厨子成了为当代中国二千五 百万事厨者脍炙人口、 心仪崇敬的历史名人。 袁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美味鉴评家。 五、 “随 身文史同商榷,到处羹汤教品题”是袁枚得到社会承认职业美味鉴评家身份经历的形象生动证明。六、袁枚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文明饮食系统思想的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明确提出“戒耳餐”、“戒目食”、“戒暴 殄”、“戒纵酒”、“戒强让”,“戒落套”,以及他反对吸烟等一系列文明饮食的观念和主张,如此系统、全 面、深刻、鲜明、独到的论述饮食文明,并将中国古代饮食文明认识提高到历史高度的,袁枚堪称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人。七、袁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倡导科学饮食的人。袁枚在文明饮食思想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倡导 科学合理的饮食原则和良好的饮食行为规范。他在“洗刷须知”、“色臭须知”、“洁净须知”、“本分须知” 等有关节目中提出了系统的科学饮食主张。他明确反对以奢为贵、以奇为珍的错误观念和不良习尚。八、袁枚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公开宣称自己“好味”的人。 自从孔子树立了简食薄食的榜样形象, 主张“君子谋道不谋 食”,更加上孟子的“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的观点,“君子远庖厨”就成了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定型心态, 耻言个人食事成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社会主导意识。袁枚的公然倡言“好味”,其用意显然是在挑战,是对来自 上层社会责难压迫的无畏反击, 是向踞有二千多年牢固统治地位的食禁锢主流意识的主动出击, 这无疑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声打破数千年牢固人生食事禁忌的革命呐喊。 随后是他将食事作为大雅学问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郑重而 卓有成效的研究。人生食事正是在袁枚手里变成了庄重的学术。九、袁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鲜味”认定为 基本味型的人。 袁枚对美味追求的一个突出特点, 袁枚食学的一个典型特征, 就是他对“鲜味”的独到理解。 十、 袁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人生食事提高到享乐艺术高度的人。 在以饮食文化为世所誉的漫漫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上,只有袁枚这样超凡入圣的“奇才”,才可能达到如此既天马行空又优悠然神仙般的食生活境界。 6、试论中国历史上庶民大众饮食思想的类型及其社会意义 答:主要类型有:果腹知足、备荒防饥、节俭持家、安贫自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庶民大众的这 些思想,首先是他们因循长久、无法改变的饮食生活现实所决定的。它们反映的既是历史上社会食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必然,也是历史上庶民大众食生活物质条件的自然。其次,这些思想同时是庶民大众维系艰难 食生活的理念支撑和思想武器,他们既无法改变命运,就只好以尽可能积极的心态接受生活现实。 7、试论中餐公宴进食方式改革的出路与意义 中餐公宴传统人手一筷到底制的进食方式一直处于越来越强烈的责难声中,它的不文明和不卫生已经是人 所共知的事实。但是,碍于传统势力,改革的呼声虽高,实践的效果却并不明显。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的 出路不明确。在公筷轮流制、小姐分食制、分餐合食制等方式一一被检验出局之后,我们认为“双筷制” 是最具可行意义的选择,其意义是:1、中国人用筷助食的 6000 年文明不能中断; 2、中国烹饪的艺术性 和中餐公宴的和合性得以保全; 3、筷子文化得以提升; 4、宴享场合的文化品位与气氛更加突显; 5、 “一筷制”的弊端尽除。因此,可以说:用“双筷制”――每个人用两双筷子吃饭,取代“一筷制”―― 人手一筷到底制的中餐公宴进食方式不仅是保留而且还是更好张扬中华民族筷子文化的最佳可行选择。 8、结合中央电视台“味蕾的故乡”节目试论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理论的理解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域内民众――中华民族大众为创造 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迄止 19 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 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 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 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 12 个相对 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结合中央电视台“味蕾的故乡”节目谈 谈自己的看法。9、试论“孔孟食道”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 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 志―食功―食德。 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下面一段话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yì 译)而g(ài 爱),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 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既是孔子饮食主张的完整表述,也是这位先哲对民族饮食思想的 历史性总结。略去斋祭礼俗等因素,我们便过滤出孔子饮食主张的科学体系――孔子食道。这就是:饮食追 求美好,加工烹制力求恰到好处,遵时守节,不求过饱,注重卫生,讲究营养,恪守饮食文明。若就原文 来说,则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其中广为人知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八个字,人们把它作为孔子食道的高度概括来理解。 孟子以孔子的言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着孔子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 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深化完整为“食治――食功――食德”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他 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治”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用于劳心者。所谓“食功”,可以 理解为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劳心或劳力)成果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食德”,则是坚持吃正大清白 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 孔孟食道同时是孔、孟二人对其先优秀饮食文化传统和其时饮食文化优秀成果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 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 10、从理论、方法、观点、资料等角度总结“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的学习体会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教材:目前全国数百所高校相关专业首选教科书,有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信息丰富, 资料精要。教科书有随时备查价值和永久保存意义。 方法论意义:教科书的文化区域理论、层次性结构理论、大历史观与多学科结构方法、饮食学结构等均具 有跨学科借鉴意义。 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创建、自由、互动,有利于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介入性的发挥。 其他:语言表达、板书文字、演讲形象、感染与影响力等。 =============================================================== 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 试论“孔孟食道”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答: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 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 子的食志―食功―食德。(4 分) 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下面一段话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yì 译)而g(ài 爱),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 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既是孔子饮食主张的完整表述,也是这位先哲对民族饮食思想的 历史性总结。略去斋祭礼俗等因素,我们便过滤出孔子饮食主张的科学体系――孔子食道。这就是:饮食追 求美好,加工烹制力求恰到好处,遵时守节,不求过饱,注重卫生,讲究营养,恪守饮食文明。若就原文 来说,则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其中广为人知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八个字,人们把它作为孔子食道的高度概括来理解。(4 分) 孟子以孔子的言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着孔子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 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深化完整为“食治――食功――食德”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他 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治”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用于劳心者。所谓“食功”,可以 理解为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劳心或劳力)成果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食德”,则是坚持吃正大清白 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4 分) 孔孟食道同时是孔、孟二人对其先优秀饮食文化传统和其时饮食文化优秀成果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 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 分) (4
赞助商链接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考​试​试​题《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试卷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总分 核分人 复查人说明: 1、必须在试卷上答...中国饮食文化历年考试试... 41页 免费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 17页 1...9.宫内饮食常取之于宫外的酒店.饮食店是() 代宫廷饮食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汉英语言对比 64页 免费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17页 2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第一节 绪论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 (一) 中国饮食 饮食体系包括:饮(茶、酒、奶、其他) ;食(主食、副食) 中国饮食...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 2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 1.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 [3 ] 。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 1、食学: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背景人群食事事象、行为、思想及其规律与走向的综合 性学科。 2、饮食文化:食物原料...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题(2)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中国饮食文化...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填空题( 1.“夫...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题(3)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考试试题①盐 ②糖 ③姜 ④果仁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试卷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总分 核...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年级/...应在体育课教学 中适时加入饮食和健康的知识,纳入体育考试中,并占一定比例。...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的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