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创业项目联老线什么意思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中国创业联盟(China&Trade&Institute),总部位于美国丹佛市,由美著名咨询公司T.A.&Myers&&&Co.&总裁Thomas&先生创建。CTI&旨在提供最一流的创业培训及认证,为心怀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可靠的融资渠道。&-------------------------------------------------------&小站初建立,大家记得推荐哦(点右上角的星星)
那些红极一时的气功大师们
网友说,中国有两类人特别容易迷信。一类是社会底层的人,另一类是社会顶层的人。前者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这么悲催,后者害怕得到的财富突然失去。最近赵薇、马云、李连杰齐齐拜访气功大师王林,轰动社交圈,王林是何许人也?其擅长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等多项神奇技能。
整理:李阳林
20世纪80年代,一场气功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滚滚而来,涌现各种神棍,进入全民炼气功的时代,90年代后虽有所降温,但仍是主流话题之一。后来随着几位大师锒铛入狱,或携款外逃,几乎销声匿迹。最近这几年,气功大师们大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因为市场有需要嘛,而且他们进行精准定位,瞄准高端人群,今天跟您细数一下,哪些走红过的气功大师们。
1、严新,发功灭了大兴安岭火灾
这个名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可不得了,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严大师的带功报告更是风靡全国、一票难求。他在美国曾获医学博士头衔曾和布什总统家族合影等。另外,在美国万佛城作报告时佛门高僧宣化上人曾称之为真佛,以此可见他的修为、功力非凡。他声称远程发功参与大兴安岭救火曾引起极大争议。
日至6月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大兴安岭火灾,火灾结束后,严新自称大火是其发功灭掉的。后来何祚庥先生发表文章,文章提到:&严大师早不灭火晚不灭火,偏等大火快把森林烧光了,他才发功灭火&,一语道破&大师&的&奇功&。
传说现居于美国或加拿大,2002年后活动明显减少,行踪不明(毕竟也是60多岁的人了)&&现在国际上仍有严新生命科技研究会,但影响渐微。
2、司马南,从气功大师到反伪斗士
司马南,是&反对伪科学&的一面旗帜。可听人说,他曾经就是一个&气功大师&,原名于力,因&XX悬重物&而声名鹊起。在特异功能风行之初,司马南的确做过气功大师,而且还做过带功报告,那段时间也赚的朋满钵满,后来或许是顿悟了,或许是觉察到风向变了,变成反伪斗士。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80年代末期伪气功横行,特异功能泛滥,&炽热的良知和历史责任感&促使司马南毅然挺身而出,站到了反对伪气功的最前列。司马南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和研究,逐一揭穿了大师们的骗局。司马南说:&我不是大师,但我可以表演各类气功大师所表演的神功。&司马南其后到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电视台以及诸多研究机构进行多次演讲和表演,向世人&展现&大师们的骗人伎俩。他还撰写了《神功内幕》一书。
3、赵群学,李连杰的干妈
赵群学,女,贵州人,1940年生,是很多年前&特异功能&十分猖獗的一个时期特异功能大师的代表人物。实际上赵群学只是个目不识丁的贵州山村妇女,而且还曾因为诈骗被劳教过,但是她却成了李连杰的干妈,因此赵群学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功夫皇帝&李连杰做客《艺术人生》时,谈到自己事业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和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的时候,总是提到一个神秘的&女高人&,并称这个&神秘高人&为&干妈&和&赵阿姨&。而有媒体披露,李连杰口中的&干妈&原来是一个著名的&神婆&赵群学,自称有特异功能,到处&忽悠&别人,还因骗人钱财曾经被劳教过。李连杰把许多邀请他拍戏的电影公司和导演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干妈&随意在上面圈了&徐克&和&嘉禾公司&,这才有了《黄飞鸿》系列。
李连杰并不喜欢师姐黄秋燕,据说也是&阿姨&指点他,早婚对他事业有利,黄有旺夫相,于是为了前途考虑,他才和不爱的人结婚。这段痛苦的婚姻因为遇到利智而结束,当然他俩是相爱的,但是干妈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打击伪科学的时候,赵群学因为诈骗罪被劳教过两年。与赵群学认识并十分尊敬的明星有很多,除了李连杰,还有陈佩斯,文章,吴若甫等。
4、道长李一,已经锒铛入狱
道长李一,原名李军,重庆沙坪坝区人,出生于日,高中学历。曾任中缙云山绍龙观住持。因在网络上走红,成为了新一任&养生达人&。大谈养生、国学的他,不仅虚构弟子三万,更是号称身怀&驾驭220伏电&的绝技。但其利用电流断症、治癌的特别&医术&,引发了网友热议,也让医学专家强烈质疑,最终被方舟子微博揭露,网友在努力下找到了李一神话代表作之一的水下闭气视频,进而戳穿。
多年来,社会各界名人、名士来到缙云山养生求医、闭关修行,使这里的养生文化逐渐蜚声海内外。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著名导演张纪中、演员李亚鹏、王菲夫妇更是每年固定上山修炼,在那里体味道法自然,体验道家薪火相传的养生功课。
实际上,戳穿李一神话的还是方舟子。7月24日,方舟子发了一条微博:&某周刊吹完&少林隐僧&就吹&神仙&李一。&道长李一的皈依弟子超过3万,一半正在商界;而在另一半中,政界、演艺界、学界的精英亦不乏其人。&凤凰卫视的刘春、杨锦麟、窦文涛、梁文道、王鲁湘都是&仙友&。& 正是这则微博将李一推上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网友们的努力下,找到了李一神话代表作之一的水下闭气视频,进而戳穿。
5、王林,马云赵薇李连杰齐拜访
马云上周和李连杰、赵薇结伴拜访了江西萍乡的王林。王林不仅挽救了印尼已故总统的生命,还治好了国防部长的肺癌,他会治眼皮下垂,能把断了两截的蛇完整无损接起来,能隔空取水,还能手撕钢筋,你们感受下。此人号称是几百年才出那么一个的神奇人物。连王菲和李亚鹏生了病,都是找他才看好的。那么这个王林到底是什么人物呢?
王林,1952年诞生于江西萍乡市芦溪镇一户贫民家庭,他早年跟随眉山高道学道,兹后数十年苦练,他具备了诸多不可思议的神功异能,科学无法解释。他生有异相(大家感受一下),筋骨清奇,面色红润,肌肤细腻光滑,年近六十脸上竟然看不到什么皱纹,他鹰钩鼻十分突出(比刘德华的更突出得多),酷似西游记中的卯日星官,他异能众多,惊世骇俗。他凭借他的神奇医术治好了社会各界无数疑难绝症患者,包括多国国家元首和政要。王林善于交际。特别是现代演艺界、体育界的一些名人,与之交往更多。像香港明星成龙、王祖贤、利智、刘大印,大陆明星蒋大为、刘晓庆、李连杰、童非、葛军等,都是一见如故成为至交的。很多中央和地方领导都被其惊人的异能折服,在他的府邸别墅,有和各位中央地方领导、社会各界名流明星的亲密合影,及他们的题词。
大学生找工作神器 TOP 10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人,遭遇所谓&最难就业季&。官方数据显示,今年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仅为26%,本科毕业生35%,高职高专毕业生32%&也就是说,十个大学生里面,起码七个找不到工作。
在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压形势下,本期i黑马决定为大学生们盘点一下10个求职神器,相信掌握了这10个求职神器,找工作就不是一件难事。
作者:&&王静静
中国第一的问答社区知乎是一个以分享各种姿势(知识)为荣的地方。上知乎对于大学生找工作的好处有两点:
1.学习大牛们分享的经验,避免找工作和职业规划时犯错
2.和各种大牛、各种创始人进行互动,很有可能会被他们招到麾下
知乎上有很多&通过分享经验拯救失足少年&的案例,例如《我是一个高中生,能不能在毕业后直接找工作(IT行业)?》问答中,大家就通过经验分享让一位少年极客没有走极端的道路。如果一名大学生对于自身找工作和职业发展规划比较迷茫,那么在知乎上诚心的提问,相信会获得非常好的解答。并且知乎上有很多大牛和企业创始人,只要你在互动中体现出优秀的品质和才华,那么他们绝对愿意会让大学生去他们的公司试试看。
找工作有用指数:★
如今微信也有一个很好的求职渠道,很多企业公共账号都会通过自己的微信号直接发送招聘信息。如果大学生对哪家公司感兴趣,一定要关注这家企业的微信账号,因为这样不但可以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并且可以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可以和内部人员通过微信勾搭,大大增加工作的可能性。
现在也有很多专门帮助求职的微信公共账号,向用户推送最新职位信息,让大学生求职者随时随地可了解到最快最新的好工作,找工作快人一步。
通过一些微信求职公共账号,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工作,睡觉前、蹲厕所这种鸡肋时间也可以找工作、投简历,让大学生找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广撒网。企业如果觉得适合可以发个面试邀请,马上就通过短信、邮件免费推送,不会错过机会。
这里推荐四个找工作不错的微信公共账号:
1.人人猎头
账户:renrenlietou
人人猎头是做微信招聘最早的一批,其赏金招聘和公司推荐很靠谱。其平台能快速搜到企业的招聘职位,而且可以直接在微信上完成自荐和推荐。
2.IT工作机会
账户:IT_job
IT工作机会是拉勾招聘旗下微信账号,该账号只做互联网行业的垂直招聘,该号特点是关注后回复职位关键词及时获取职位信息。
账户:neituime
内推网是通过微博招聘,微信也在尝试,模式很有意思,公司内部推荐
4.360淘人网
账户:taoren360
&免费帮中小企业找人才,无偿帮助草根人才找工作&&&口号真大&
找工作有用指数:★★
8.中意斯大学生求职正装
面试工作除了好的简历和技巧之外,求职时的着装对于某些行业也是非常看重的,一件合适的求职正装在某些时候会大大提升大学生面试成功的概率。
黑马哥寻遍服装市场和互联网,发现了一个专门做大学生正装生意的服装公司&&中意斯。中意斯特别的地方是,专门为大学生准备的正装,中意斯创立于2008年,采用的是电商加实体店铺的方式运营,目前在北京,西安等地拥有数十家店面,店面的所有选址基本都在校园内或者校园附近,同时网上也有其创立的电商网站中意斯正装网,通过网上和线下两个渠道销售,价位在200-2000元不等,所有的尺码都是针对大学生特别的体格而制作的。这个定位,在同类产品中还基本没有,而且价格与产品特点完全是为刚毕业大学生量身而做的,所以,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求职的必备神器。
当然,市场上也还有其他正装,之所以推荐中意斯,是因为它的定位就是&大学生求职正装&,相对的价格便宜(平均200-500就能购买一套正装),并且风格会更适合于大学生去找工作时穿着。
找工作有用指数:★★
7.百度文库
除了好的求职渠道,和好的着装以外,好的简历也是求职十分关键的一步。当然,搜索时代找到各种简历模板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比较靠谱的求职简历模板内容还是需要人工筛选,而百度文库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库中搜集的求职简历模板相对健全,而且有各种格式可以选择参考。想做出一个优秀的求职简历?在百度文库中搜索一下&应届生求职简历&,你会得到很多有用的参考资料。
找工作有用指数:★★★
豆瓣是个好地方,用来找工作也靠谱。豆瓣找工作方便是因为其小组功能,很多HR都喜欢去某类人群集中的地方发布招聘信息,例如要找摄影师的就去摄影兴趣小组,找产品就去产品经理这样的小组。
当然,豆瓣也有专门的找工作小组,上面会分享很多招聘信息。
找工作有用指数:★★★
别刷人人了,有时间多上学校的BBS吧,据我了解,其实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各个校园论坛推送合适的招聘信息。例如,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就喜欢在北邮、北科这样大学的BBS发送招聘信息,而招聘秘书就喜欢去北影,中戏这些学校的论坛发布招聘信息&..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在某个学校BBS上发招聘帖,那么就代表着对这个学校是比较认可的,希望招聘这个学校的应届生,那么通过本校BBS上的信息去找工作,成功率是相当高的。
找工作有用指数:★★★☆
4.技术培训机构
如今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太过务虚,没有实操能力,而花1-3个月去一个技术培训机构&回炉重造&一下,绝对会大大提升大学生找工作的成功率。有个企业大佬就曾经告诉过黑马哥&现在的大学生都干不了实操活,招文秘类务虚的工作,来一操场大学生,其实企业最喜欢的还是有技能的大学生&。
曾经采访过一个进入某安卓培训机构学习的大学生,他告诉黑马哥,其实现在学校根本不可能学到以后在社会上有用的技能,对于他们计算机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找到工作的要么是自己学习了新的编程技术,要么就去技能培训机构学习了一下。
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所以课堂中很难教给学生们真正有用的技能,技能只有靠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如果你在学校天天DOTA,逛街没怎么自己积累技能,那么突击花费1-3个月去技能培训机构学习一下,找工作还是非常简单的。
找工作有用指数:★★★☆
3.三大科技博
还有一种找工作的捷径就是给科技博客投稿。现在领着几十万年薪,手底下统领着十几号人的搜狐无线主编潘越飞,就是靠着给科技博客投稿找到了这份好工作。周鸿祎也在科技博客平台上挖掘过人才。
目前科技媒体已经逐渐成i黑马,虎嗅,36KR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一名大学生投稿,成功在这三大科技博客上发表出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章,那么在行业里找工作基本都不是难事了。曾经就有一位大学生因为在i黑马发表了一篇有影响力文章,而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
找工作有用指数:★★★☆
2.人人猎头
每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神器,而人人猎头的众包推荐模式就是现代大学生找工作的神器之一。
在人人猎头APP或者是微信公众账号上,企业通过悬赏的方式,向用户发布职位,鼓励用户推荐或者自荐候选者,凡是成功的推荐都由企业提供一个月薪水作为奖励。据说,已经有人在人人猎头单月赚了3万人民币了。这个神器的操作非常简单,在人人猎头的平台上填写自己所推荐人的姓名、手机号、目前职位描述等简单信息,然后就会有人来联系你。也许是因为该应用还没开始推广,目前这款神器的求职成功率是20%。
找工作有用指数:★★★★☆
1.新浪微博
来自自媒体@罗辑思维 :一名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他告诉我其实现在都不怎么看学生的简历,因为很多都无法判断真伪。恨不得个个都是社团精英,人人都当过学生会主席,我现在判断人有个捷径,就是看他的微博,如果天天只会拍个饭菜发上来,那不是饭桶能是什么呢?如果天天只会转发些没头脑的话,那不是白痴能是什么呢?我反问,如果他没有微博呢?这位人力资源总监鄙视的看着我说,如果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连微博都没有,会有好奇心吗?连好奇心都没有,还有前途吗?
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轨迹,比如微博,会取代文凭成为他人判断你的一依据。
看懂了吗?大学毕业生们,微博是你求职的第一途径,哪些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大多大多都在微博上认证着呢!比如说:你想要从事电商行业,就试试把自己的简历推荐给@龚文祥,如果你想从事新媒体行业,试试简历推荐给@申音,如果你想从事物流行业,简历推荐给 @黄刚&&物流与供应链等等,他们也很忙啊,怎么判别你呢?当然是看你的微博了。
当然,微博上还有一个大学生求职知识和职场知识的宝库:@李开复。
找工作有用指数:★★★★★
同性恋“粉色经济”不可小觑
在科技博客36氪前不久举行的某次开放日活动上,同性交友应用Zank引起&。Zank创始人说,&同志群体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忠诚度。作为小众群体,他们会对同性交友的产品有一种认同感,&这是我们自己的产品。&&
在美国,知名的时尚设计类闪购网站Fab就是由Gay社区网站转型而来。
而天使投资人薛蛮子更是直接在微博上高呼,他老人家对同性恋社区项目颇感兴趣,如有这类项目,欢迎创业者找他!
在社会学领域里,同性恋只是主流社会的小众群体与话题,但在消费领域里,同性恋却成为强大社交能量与消费实力的群体,隐而不发,只是缺乏点燃其能量的产品导火索。
最近,福布斯中文网发布了一篇《&》,将巴西的同性恋消费现状进行了勾勒。虎嗅将其中部分能描绘同性恋消费特点的段落摘选出来,或许能启发你对用户、消费者更大幅度的感知。
同性恋男女在参与旅行、拥有住宅与汽车、购买服装与电子设备,还有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方面都远远胜过任何利基市场的消费者,这都已经不是新闻了。社群营销公司(Community Marketing Inc.)是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营销企业,专注提供有关LGBT社群消费者的信息,该公司指出,LGBT群体占据了全球消费市场的5%-10%。
全球范围内,LGBT人口超过了4亿,拥有3万亿美元的消费能力。巴西的数据同样令人咋舌。LGBT资本公司(LGBT Capital)创始人保罗&汤普森是该行业的资产管理与企业咨询业务专家,他说,巴西的LGBT市场价值3,000亿里尔(约合1,330亿美元)且还在发展壮大。按照这一估计,巴西的同性恋市场仅次于欧洲(8,700亿美元)、美国(7,500亿美元)与中国(3,000亿美元)。
仅在2013年一年,汤普森的公司可用于投资全球同性恋市场的资金就达1亿美元。他坚信同性恋群体的经济实力不应小觑,不仅仅是考虑到其所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是倡导包容与平等的一种手段,美其名曰&粉色经济&。
虽然同性恋市场的真正规模与范围难以确定,因为大多数可以到手的数据反映的只是公开同性恋身份的群体,但截至目前的很多调查都显示,同性恋消费者通常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根据西蒙斯市场研究局(Simmons Market Research Bureau)最近的调查数据,一名同性恋消费者拥有度假屋的可能性是异性恋者的两倍,拥有家庭影院系统的可能性是后者的5.9倍,而拥有笔记本电脑的可能性则是后者的8倍。
这个市场也充斥着很多忠实消费者,他们正在吸引全球不少公司的注意力。&像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这样的国际品牌看重同性恋消费者,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着装较异性恋者更为讲究,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还是潮流引领者。&
虽然一些企业纯粹为了避免卷入争议,另一些却在积极拥抱同性恋市场的购买力。早在2000年,汽车制造商斯巴鲁就在针对特定市场的汽车广告中选用了这样的标语:&这无法选择,我们生来如此。&引来了男女同性恋社群的关注。
向这一特定受众伸出橄榄枝只是该公司利基市场营销战略的一部分,它始于1993年,当时斯巴鲁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女同性恋者是该公司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斯巴鲁针对男女同性恋消费群体的其他努力还包括派发&彩虹卡&(Rainbow Card),也就是将销售利润的一定百分比捐献给艾滋病与乳腺癌研究。
姚老板的投资败局
姚明的投资,大概可分作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商业投资,另一类则完全处于兴趣,姚明的投资里,更多的是后者。在那些非常详尽的项目分析报告书面前,他更偏爱自己所了解和感兴趣的。于是2005年,姚老板豪掷300万美元投资巨鲸音乐网&&理由仅仅是他喜欢音乐,而且支持正版。
巨鲸音乐网创办于2005年9月,并于2006年3月正式上线,其商业模式是与世界各地的唱片公司合作,推出百万首正版音乐的免费试听及下载服务。早在2003年,还在NBA(微博)效力的姚明和&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共同出资300万美元,与巨鲸音乐网创始人陈戈达成合作协议。
2008年初,巨鲸网与谷歌中国合作,后者还向巨鲸投资了700万美元。据悉,在巨鲸的此轮融资中,姚明也有跟投。据章明基透露,姚明一直对高科技及新媒体充满兴趣,非常喜欢音乐,也爱上网,所以投资音乐网站对于姚明来说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但后来,谷歌音乐被迫退出中国大陆,其音乐搜索功能的关闭对巨鲸冲击很大。今年4月伊始,这个熟悉的网站却打不开了,长期笼罩在姚明光环下的巨鲸音乐网,能说服股东的投资,却不能说服消费者对正版的支持,终于传出了即将关闭的消息。
一头搁浅的&巨鲸&,一次颇为轻率的决定,让姚明的300万首轮投资与数百万追加投资成为了他商业生涯中尴尬的一景。值得玩味的是,坊间传言称,2003年时,后来的巨鲸音乐网CEO陈戈通过一个同学认识了&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
2005年巨鲸创办时,章明基和陈戈在深圳仅仅用一个饭局就谈妥了合作协议,姚明和章明基共同出资3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彼时的姚明还在美国NBA打球,正在成长为该联盟里最为炙手可热的球星。姚明在多个场合提到过这个他所投资的音乐网站,为该网站在创业之初带来了很多的关注度。
除去投资音乐网站,在姚明所有投资中,最早被外人认知的项目是&姚餐厅&,总投资额约为150万美元。北京烤鸭、姚妈妈馄饨汤、鸡丝炒面等是红极一时的招牌菜,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名人和NBA球员的光临,让姚餐厅在当地家喻户晓。
但实际上,姚明自己没有出一分钱,餐厅招牌上的三个字母&YAO&以及以汉字&姚&为主体的中国印就是餐厅资产与价值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开业并最终倒闭的&姚餐厅&其实和姚明及家人没有任何关系。
据悉,&姚餐厅&并非由姚明团队投资,而是由另几位股东负责运营,在休斯敦店成功后又在国内复制。但是,在国际风味随处可拾的上海,这家主打美国菜肴的餐厅最终没能获得青睐。
在姚明账簿上最大的黑洞是他曾经的母队: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自姚明涉足CBA投资以来,这已经让他亏损了数千万元。尽管姚明对球队的规划堪称一流,但这个完全职业化的俱乐部却在半职业化的CBA联赛面前被狠狠挫败。
&鲨鱼&也挣扎无力。加之近年来众多CBA烧钱大户均不惜重金加大投入,动辄五六千万煞是惊人,没有任何实业的姚明,无法实现滚动发展。故此他投资CBA最大的弱势就在于这点&&其他俱乐部均有实体产业依托,而姚明却没有,在CBA中,姚明成了突出的异类。
投资自己的母队,与其说是兴趣性投资,不如说是感情性投资,就算再亏损,也挡不住姚明对母队倾注的感情。&我们依然认为,我们的投入都拥有足够的回报,每一笔开销都是值得的。&上海大鲨鱼总经理、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坦言:&姚明从未拒绝过俱乐部花钱的提议。&
另外,2007年,姚明以&股票购买&的形式入股他曾代言过的合众思壮,拥有67.5万股。而当合众思壮在2010年上市后,股价火速冲高,财富增值一度超过6000万元,有人惊呼姚明为&股神&。不过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由于当初签署的股权协议书上规定三年内不得转让,姚明也只能看着因股价贬值而受益缩水。
从2011年开始,姚明也涉足私募基金,先是创立黄杉基金,随后又接手弘远基金,摇身一变成为PE新贵。据悉,姚明旗下的两家基金总规模达到约66亿元,这是可能是姚明深层次介入金融行业的一个信号。作为姚明团队的核心人物,章明基成为弘远基金董事长。至于为何姚明要接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有分析称,设立基金公司是为了让投资更加专业化。
同时,姚明还曾投资&加州健身姚明俱乐部&、北京通州太阳花酒店以及&姚家族&葡萄酒公司等,但相对而言都属于小打小闹,而且收益情况也不理想。此外有消息称,姚明在上海、北京置有多处房产目前已是大幅度升值,可以算得上姚明投资中不多见的成功案例。
姚明的&投资之困&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姚明投资的领域涉及餐饮、房产、音乐、股票、篮球俱乐部、电影、购物网站等行业,可谓十分广泛。如今直接参股甚至发起PE基金管理公司,姚明已完成从做单一项目直接投资者到成为合伙人身份的转变。
如果单从收益的结果来看,姚明在投资方面,似乎处于一种迷茫、困惑的状态。广泛的投资却没有给姚明带来广泛的收益。对于失败的投资,姚明坦言是因为自己经验较少。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他说:&之前投资的这些项目,我本身还处在运动员的阶段,管理得比较少,而且没有专门的时间去学习,肯定会造成一些挫折。&
到目前为止,姚明经商显然没有像他打篮球那样成功。涉及的领域过多,很多是他不熟悉的行业,哪里热就往哪里走,显然,这在商业上是行不通的。那么,在商业领域,有没有从体育明显成功转型为商人的典型案例呢?答案是有的。
被公众提及最多的,无疑是中国体操历史上最辉煌的明星李宁。1990年,李宁退役后投入商海,在不到10年时间,他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诸多奇迹,以其名字命名的系列体育产品,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
如今走国际化路线的李宁名下,已经有伊辛巴耶娃、奥尼尔、西班牙男篮等一批在国际体坛名声在外的球员和球队,他的成功模式是众多欲从商的运动员崇拜的典范。此外,李小双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声名鹊起,在体操赛场上摘金挂银,收获累累,直到1997年的踝伤让他提前离开了赛场。
退役后的李小双选择了经商,和哥哥李大双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经营服装、鞋、器材等体育用品。从只有12名追随者的创业者到拥有300名员工的领导者,这一对曾在体操赛场上创造辉煌的双胞胎兄弟,在经历了180度职业转弯后,已稳稳走向了新的征程。
有分析指出,姚老板应该先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做起。姚明在篮球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NBA又是中国青少年最喜欢观看的赛事之一,去年,姚明与NBA中国就进行了首次合作。日和14日,迈阿密热火队与洛杉矶快船队在北京和上海进行NBA中国赛。
而&姚之队&对于姚明的品牌塑造堪称是成功的典范,但在姚明商业价值深度开发上还需下工夫,明确姚明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姚明应当专注于最熟悉和最有可能成功的行业,并不能按兴趣广泛撒网,切勿草率进入陌生行业。
&仅遵从兴趣,或是跟风,是许多退役明星从商受挫的一大原因。&品牌研究专家、营销策划人王新业表示,明星经商都会倚重自己的团队,然而,许多团队对于体育和文艺圈经纪运作熟悉,但对于商业领域是外行。
&姚明团队的价值,是对运动员身份的姚明进行商业价值的开发和挖掘,其在具体的商业投资和运营方面难言成功。&有熟悉姚明及其团队的人士称。在王新业看来,许多明星的生意是靠消耗服役时积累的人气,但人气渐退后,合理的模式和方向才是成功的保证。
对于姚明以及他背后的团队来讲,如何在所投资领域里面,取得&稳健且持续&的回报是当务之急。显然,这需要姚明以及他的团队,不仅要从自己熟悉行业做起,还要恶补有关投资与商业的知识,并积累起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人脉关系。
香飘飘:一杯奶茶如何卖到24亿元?
【导读】八年时间,草根起家,全靠自有资金滚动,2006年销售额4.8亿元,2008年接近10亿元,2012年突破24亿元,这是蒋建琪的香飘飘取得的惊艳成绩。蒋的门道是什么?1)以学生为引爆点;2)广告轰炸;3)零库存战略;4)聚焦和专注;5)给品牌起个好名字&&以下为杂志报道节选:
蒋建琪出生在湖州南浔,南浔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清朝,当地大户家庭的财富比得上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浓郁的经商氛围世代传承。自小,蒋建琪听得最多的,就是生意生意,这直接导致他在大专毕业分配到上海铁路局后的极度不适。
就在此时,学食品专业的亲弟弟在南浔搞了一个食品厂,蒋建琪便隔三差五地跑回老家帮忙。显然,做生意比天天讨论什么红烧鲫鱼有趣多了,即便辛苦。
食品厂主营糕点,一个春节下来就挣了一万多块钱,这是蒋建琪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之一,用他的话说,即便现在每天挣一百万都没有当年那么开心了。厂子办到第二年,弟弟因为别的打算准备放弃,于是,蒋建琪辞职回家,接手了食品厂,这家食品厂也就是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前身湖州老顽童食品有限公司。
2003年,一个困惑让蒋建琪和公司副总裁蔡建锋感到焦虑:彼时的老顽童年销售额几千万元,但明显遇见了不可能突破的天花板:主打产品棒棒冰是典型的淡旺季产品,一到冬天便急速下滑,并且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过渡性产品。
企业迫切需要切入新的领域,但是举目四望,一片惘然。
当时唯一确定的方向,是做一种能喝的产品。在蒋建琪的商业认知中,喝的东西肯定要比吃的东西销售量大。你看恰恰瓜子,一包瓜子往往嗑半天,更有甚者还把余下的密封起来,接着再嗑个半天&&看着心急啊。
做饮料,做什么饮料呢?这个阶段的蒋建琪仔细研究了娃哈哈,娃哈哈在快消品行业的风格与地位,犹如腾讯之于互联网行业,美的之于家电行业。作为超级产品经理的宗庆后极其擅长模仿创新,一旦某个新品类在市场上暂露头角,娃哈哈往往立即跟进,继而利用强大的分销网络将品类开创者掀个底朝天。
比如其最挣钱的营养快线,其追随模仿的是小洋人&妙恋&;八宝粥模仿的是扬州亲亲八宝粥;赖以发家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同样是在青春宝、中国花粉口服液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显然,这条路蒋建琪走不了,甚至他还必须得为自己日后的产品设计一个&低调期&,以防被行业老大尾随抄底。
时至2004年,一天,蒋建琪在街头看到一家奶茶店,人们排着长队购买珍珠奶茶。经验告诉他:一个地方只要排长队就一定存在供需失衡,就一定有创新的可能、商机的存在。
蒋建琪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街头的奶茶方便化、品牌化呢?立即行动,蒋建琪请来杭州市科技农业研究所帮助研发配方,请设计公司设计包装,大约半年多以后,产品试制成功。
&&他给产品确定了一个新的名字:香飘飘。
香飘飘上市之前,只选择了温州、湖州、无锡、苏州四个城市试销,每个城市只选取中学、大学、标准超市,每个销售点公司都安排人员跟踪,继而再将结果画成图表。
半年的测试结果令人满意&&这是一个有潜力的产品。抛开硬性的数字曲线,单凭自己眼睛看到的,都让蒋建琪兴奋不已。
以学生为引爆点
2005年,蒋建琪决定:香飘飘要着手准备打仗了。
仗怎么打?拒绝漫天播撒胡椒面式的高举高打,毕竟试销数据已经告诉了蒋建琪引爆点在哪里。根据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的引爆点理论:一项工作的80%都是由参与工作的20%的人完成的。同样,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只要找对了一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那么,能够迅速引爆杯装奶茶的流行趋势的人群在哪?出租车司机?明星?行业内的意见领袖?传统经销商?
&&是学生。
香飘飘选择学校及其周边商超试销,只是,连店老板们都未见过的产品,学生怎么会买。于是,香飘飘在每箱产品里都附上一张红纸条:本包装箱内多放了一杯奶茶,由香飘飘公司邀请店老板亲自品尝。
市场渐渐有了反应,销售团队又买来几十本《中国黄页》,根据不同试销点所在的位置,将方圆十几公里内的大中小学地址全部打印出来,然后再邮寄给试销点,&把奶茶卖到这些地方去。&
&&电话响个不停。有试销店老板好奇地说,&你们太厉害了,你们怎么知道我周围有这么多学校?我呆了这么多年都不知道的!&
照此办法,逐一推进,香飘飘先后以杭州、郑州、南京、北京等几个有辐射力的大中城市为中心,做深做透,继而再向周边城市辐射,借势成事,水到渠成。
在2005年于济南举办的全国糖酒订货会上,香飘飘正式向全国招商。此前,经销商们从未见过杯装奶茶,亲口品尝后兴奋不已,现场签单者络绎不绝。数月后,全国各地的订单纷纷向湖州聚集,香飘飘当年的账面资金,迅速攀升至5000万元。
&&地面部队在加速推进,空中的广告轰炸则依旧选择聚焦。
当年,资金实力尚不雄厚的香飘飘,砸下3000万元,且只砸湖南卫视。香飘飘成了奶茶行业第一个做广告的。也有人表示看不懂:全国市场还没完全铺完,超市里也没有,打什么广告?
事实上,决定砸下3000万元广告费的那天晚上,蒋建琪整晚未眠,反复纠结中终于坚定信念,&对于比较容易被模仿的新产品,第一次出拳一定要重、要狠,一定要迅速打进顾客心智。&
信念的力量,有时要比信心强十倍。
值得一提的是这15秒广告:火车上,一个女孩拿着奶茶做出既想喝又不想喝的样子,啪,周围突然变得黑漆漆一片&&原来火车进了隧道。
火车马上又开出了隧道。咦?奶茶呢?原来被前面一个男孩子偷去喝掉了。
这是一个足以让人&晕倒&的广告,殊不知效果却出奇地好。因为生怕观众看不懂,广告里不停地重复着&香飘飘奶茶&、&奶茶香飘飘&&&整整七个&香飘飘&。
事实上,香飘飘这则广告也足以引发一次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是好广告。这个问题我们留在后文作答。
时至2006年,中国杯装奶茶市场开始变天了。
此前两年,香飘飘南征北战,一骑绝尘,没有对手,其销售额从2005年的数千万元一下跃升至2006年的4.8亿元,一年时间,放量速度之快,让蒋建琪自己都觉得意外。
在风起云涌的快消品江湖,杯装奶茶当年的毛利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天下还有这么好的生意?蛋糕引来猎食者,香飘飘引起同行注意,于是,阻力来了。
2006年下半年,喜之郎旗下的优乐美,立顿旗下的立顿奶茶、大好大旗下的香约奶茶相继杀入杯装奶茶市场&&一时间,全国冒出了几十家奶茶品牌。其中最有竞争力的是喜之郎旗下的优乐美,喜之郎以果冻起家,浸淫食品行业很多年,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经销商网络、销售团队规模,显然要比香飘飘高出许多。
那么,这个时期的香飘飘又在做什么呢?
由于喜之郎的初期失误,让蒋建琪觉得对手并不如想象中厉害,加上前几年的顺风顺水,香飘飘真的就&飘&起来了。其在2007年出台了一个宏大发展规划:一是上马一个立志替代方便面的方便年糕项目;二是开奶茶连锁店,进军餐饮业;三是进军房地产市场。说干就干,整个方便年糕项目投资3千多万元,奶茶店开了两家,生意居然还很好。
更幽默的是,香飘飘此时还做着花生,销售规模也到了3000多万元。
一边是飘起来的香飘飘,一边穷追猛打的优乐美们,在两年时间里,价格战、渠道战、广告战、口水战,此起彼伏,香飘飘一方面要面临众多对手攻势,一方面还得分出精力做其他多元化项目。蒋建琪意识到:危机来了。
2008年,香飘飘的销售收入接近10亿元,而优乐美的销量不断上涨,至2009年上半年,与香飘飘已经非常接近了。香飘飘岌岌可危。
&剐肉&式改革
改革就是要敢于剐掉自己身上的肉。这句话对于转型期的企业同样适用。
2009年下半年,蒋建琪开始深刻反思,同时也密集拜访了国内众多营销管理机构,他企图给自己的企业寻找到一张药方,同样也为自己接下来的商业生涯寻找一个答案。
&&聚焦,专注,从多元化中抽身,这是蒋建琪得到的答案。只是,真要砍掉除奶茶外的业务板块,这需要大勇气。
第一要砍掉年糕项目:年糕已经投了3000多万元,钱砸下去连泡都没见一个,痛。
第二要砍掉花生项目:花生项目每年的销售额已经在3000万元以上,关掉它内部争议很大,负责生产的厂长甚至急得住了院。医院里,他拉着蒋建琪的手,&蒋总,这个厂子不能关啊!&那一刻,蒋建琪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第三要砍掉房地产项目:彼时,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有目共睹,很多人以为蒋建琪疯了,但是他依旧坚持香飘飘在上一个房产项目收尾后,坚决不再涉足该行业。
事实上,企业有时跟人差不多。车间在运转,员工在工作,产品在销售,这就是企业在呼吸。身处其间,你仿佛能够感受到它的脉搏。突然之间,三个项目齐齐下马,犹如送走自己一手养大的三个小孩,蒋建琪觉得痛。
当然,痛分长痛与短痛,大痛与小痛,彼时的香飘飘必须进行战略放弃,逼迫自己回到那条或许会更痛的未知路。
高潮再次到来。将全部身家押宝奶茶的香飘飘,开始强调自己的行业开创者地位。&杯装奶茶的开创者,香飘飘一年卖出X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X个圈。&&&这则全国人民似乎都听过的广告由此而来。
是时候回答前文所提到的&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是好广告&的问题了。
事实上,香飘飘在第一支广告投放后,还推出过另一支广告:蒋建琪找到了彼时的当红网络歌手香香,又请《老鼠爱大米》曲作者为其量身定做了一首《香飘飘》。这首歌后来被用到陈好所拍摄的广告片里。这部广告片由香港导演拍摄,也是公认的香飘飘拍摄质量最高的一条广告,&就像艺术片&。
可是,像艺术片的广告是不是好广告?最后的市场销售数据表明,那些看似土不拉几没有文化的广告,反而容易产生市场成果。蒋建琪说,&对于电视广告来说,声音比文字重要,文字比画面重要,很多广告画面唯美,但消费者看完连企业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这种广告完全是无意义的。&
除了广告,在产品上,香飘飘也开始不断与对手进行区隔。
例如包装,香飘飘奶茶的杯子比起竞品要更大一些,用纸也更考究,突出量足、实惠的特点;甚至于吸管,其他品牌是随便一折然后放入杯子,香飘飘则特别定制了双节组合式吸管,平时是短短的两节,使用时轻轻一插即可变长&&
时至2009年底,香飘飘和优乐美终于走到了了断恩仇的历史节点。
这个时候,另一个行业性变量出现了: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涨价。那么,杯装奶茶涨不涨价?
香飘飘决定率先涨价,因为低利润率非但会将企业拖入泥潭,甚至还会对行业造成破坏。只是,香飘飘涨价了,对手们不涨怎么办?蒋建琪团队对此进行了充分评估,他们认为对手可能会有两种反应:跟涨或者原地不动,为此还提前做出了两种预案。
可谁都没有想到,对手竟然不涨反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优乐美放弃了利润思维,俨然发动了一场自杀性空袭。
2010年9月,因为传统流通渠道的经销商很多都是靠利益驱动,哪家价格低便进哪家的货,在湖南湖北等香飘飘不占强势的市场,优乐美开始大举入侵,成效明显。
怎么办?挺住意味着一切。蒋建琪甚至做出市场下滑30%的最坏打算,也坚决不降价。
而此时新的问题又来了,香飘飘几个月前做出涨价决策遭遇了执行难题。市场分析会上,省市经理们纷纷叫苦,负责此次调价战略的副总蔡建峰见此情况,一拍桌子说,这会不开了。
会不开了干吗呢?第二天,几百号人被拉到浙江富阳一家拓展训练中心,蔡甚至把自己10岁的女儿也带去了。一个新加坡教练负责了这次培训,两天两夜的拓展搞下来,总结会上大家哭声一片:原本以为不能完成的训练科目,竟然都完成了。
&&于是,市场分析会紧接着总结会再次召开。
蔡建峰问,&这次提价能不能成功?&
&一定能!&会场下面齐刷刷地一片呐喊&&
事实上,快销品企业提价,确实是一个高难度命题。即便康师傅这样的企业,提价决策若如半年内能从总部落实到终端,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要开庆功会的。&而香飘飘成立至今,历经五次提价,有时甚至能够两个月内完成目标。
此次战役,蒋建琪显示了自己的硬气。眼见对手抓住机会大规模扩大市场,依旧不为所动,绝不妥协,绝不服软。
12月,终端传来好消息,即便香飘飘提了价,很多分销商还是重新回归香飘飘。原因在于,奶茶是一种对口感要求很高的产品,消费者习惯了香飘飘的味道,普遍反映其口味更纯一些,其他品牌奶茶虽然价格低,往往只能产生短期购买效应。
零库存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香飘飘之所以能够在价格战中坚持过来,很大一个原因还在于它的零库存战略。香飘飘的产品一律以订单形式生产,款到发货,拒绝代销,如此一来便省却了库存压力。
拒绝代销,是蒋建琪做企业多年来养成的风格。他认为,中国的经销商群体和厂商之间需要更紧密的结合,而代销这种形式,经销商能卖掉货就卖掉,卖不掉就退还厂商,这往往导致其责任感缺失。他记得有一年浙江遭遇洪水,自己跑到市场上一看,那些垫在最底下被水淹住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代销的产品,而真正花钱买来经销的产品则放在最上面。
由此,香飘飘在最初选择经销商的时候,也往往看重其是否只销售香飘飘产品。目前,香飘飘在全国的经销商数千家,其中超过1/3主营业务就是香飘飘奶茶,香飘飘也为之留出了足够利润空间。在经销商这一环节,优乐美则显出了先天不足。
优乐美的经销商往往有奶茶和果冻两个产品,一旦遭遇淡季奶茶品类维护不足,销量往往立马下滑,又因为有果冻产品作支撑,很多经销商又难以做到心无旁骛地销售奶茶,销售存在动力不足。
年销售24亿元
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战打下来,2010年,香飘飘奶茶销量突破10亿杯,销售额过20亿元。 进入2011年,香飘飘销量持续增长,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再度拉开,行业第一品牌的地位得以保住。
杯装奶茶&&一个起初并不为人所关注的行业展现出惊人爆发力,何以如此?一是因为八年前的香飘飘抓住中国奶茶市场的结构型缺陷,一举打开了全新的品类之门;另一个原因,还得感谢各路高手在血腥竞争中,共同做大了这一市场蛋糕。
事实上,诸如香飘飘这种依靠单一品类制敌的企业,其优势在于五指合拳,不留退路,劣势则在于行业本身的市场容量。2012年香飘飘销售额24亿元,未来能否突破50亿甚至100亿元的行业天花板,则取决于企业能否在未来几年内搭建起平台战略。
长文解读:邵氏兄弟影视帝国崛起之路
2013年&邵逸夫奖&获奖名单,5月28日在中国香港揭晓,生物医学、天文学、数学三个领域的6位科学家共获得了300万美元奖金。由香港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设立的&邵逸夫奖&,至今已有11年历史。
自从2011年,104岁的邵逸夫宣布退休后,近两年,他的名字更多地出现在公益场合。而发源于杂耍戏院的邵氏家族,早已被邵逸夫和兄长们演绎成了一段百年传奇。
由邵逸夫创办的邵氏兄弟公司,制作影片超过1000部;他执掌40年的TVB,在香港历次收视大战中屹立不倒。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华语影视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这个名字有联系。
&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日,邵逸夫在位于清水湾的办公室接受了媒体采访。那天他刚刚获得香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主持仪式的,是港督麦理浩。
那年,邵逸夫投资1亿5000万港币,联合《星球大战》特效制作班底和好莱坞制片公司,拍摄了科幻大片《Blade Runner》,中文名为《电脑人》。&拍片就一定要拍大片,我们这个《电脑人》,是讲机器人跟真人恋爱、斗争的故事。&这部影片就是后来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哈里森&福特主演的《银翼杀手》。
也正是那一年,邵逸夫的电影公司&邵氏兄弟&刚刚有过一次股权之争。打算收购邵氏的佳宁集团开价75元一股,邵逸夫还是拒绝了收购方案。收购如果成功,邵氏的名下,将出现地产投资板块。
&也许合作,多方发展,邵氏会赚更多的钱,但是我还是决定不换口味,一直做电影。&邵逸夫说,&我的一生兴趣都在电影,现在这个年纪,不打算换了。&
父辈的影响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从宁波老家镇海郊区朱家桥镇来沪创业的第4个年头,当时他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名为&锦泰昌&的颜料行。同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旅日归来的老板兼摄影师任景丰购置了法国造木壳手摇摄影机以及14卷胶片,邀请京剧名家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段。这一举动,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后人对邵玉轩的零星记载,大多没有离开这几个关键词:为人谦和,经营有方。在众说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点颇为一致:邵玉轩1920年去世时,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上海滩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苏浙总督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不难发现:邵玉轩思想开明,人脉广泛,生意经营得极其成功,当时应该是十里洋场极有影响力的商场人物。
上海滩创业的20年,正是中国风云突变的20年,邵玉轩的家族生意正是在这个时期崛起。多年后,他的几个儿子&深谙市场、远离政治&的经营之道,与他的经商智慧如出一辙。
邵玉轩跟电影初次结缘,是在一次跟朋友的游玩中。那天他们偶然看了一场电影,虽然还处于默片时代,但老百姓对于一块白布上出现活灵活现的山水人物充满了好奇。散场后,邵玉轩跟朋友打听起了他关心的问题:一部拷贝多少钱?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场?每场观众大约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赢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轩隐隐感到:经营得当的话,卖电影,比卖颜料挣钱得多!
1907年,邵玉轩迎来了四子邵逸夫的诞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两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后来被港人称为&六叔&。在3位大哥仁杰、仁棣、仁枚之后,这位&仁&字辈新丁取名&仁楞&。
在吴侬软语里,&仁楞&并无不妥;但换成北平或其他方言,这个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号&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给自己取的号是:逸夫。
&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头等大事就是经商。一生从商,终生忙碌。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度过一生。&邵逸夫后来这样解释。
入行与&六合围剿&
邵氏家族进入电影业,始于大哥邵醉翁。邵醉翁,1914年毕业于神州大学法学科,从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贸界摸爬滚打,先是与人合资办&中法振业银行&,同时在南北各地兼营三十多家商号,后因经营&华友蛋厂&失利,开始寻求新的投资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个叫&小舞台&的娱乐场所,每日都有戏曲、评弹、评书等各色娱乐活动。因老板经营不善,债台高筑,最终只得抵押变卖。邵醉翁就这样成为&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后,他将&小舞台&改名为&笑舞台&。一字之差,观众一目了然:此地为娱乐大众而立。
&笑舞台&的主要业务是上演文明戏。当时与他联手创业的两位骨干,便是后来在影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一代导演的两位大家:张石川和郑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剧,居然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身边朋友于是夸他:你有写剧本、做导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离开&笑舞台&,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儿救祖记》。该片的成功,奠定了它在业内的龙头地位。邵醉翁深受触动,电影这个新兴行业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图。1925年6月,邵醉翁创办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业实体: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后来解释: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家的意思。他没有提到另外一层意思,老胶片易着火,按《易经》说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开业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气执导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侠李飞传》、《忠孝节义》。传媒学者李亦中后来评价说:这一快速、多产的特点,此后一直贯穿于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运作。
&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这是邵醉翁为天一公司确立的制片宗旨。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邵逸夫旗下的邵氏兄弟,沿袭了这一宗旨。
《立地成佛》描写了一个横征暴敛的军阀,在爱子死后,遣散妻妾、散尽家财,削发为僧、立地成佛的故事。问世后,它在评论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度被批为&反动影片&,&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直接对立&。
邵醉翁1933年接受采访时回应说:我觉得什么都有新旧,只有道德没有新旧之分。就现在而论,还应适当提倡旧道德,忠孝节义不过是解释略有不同。
&守旧&是邵醉翁和他的天一公司留给外界最深的印象。天一公司的片头,是一尊佛像。在当时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大背景下,很少有生意人会如此清晰地亮明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仅如此,邵醉翁还在办公室供奉佛像。天一的片场按他的要求,四壁刷成明黄色,很多第一次来的人,都疑心&进了佛堂&。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戏院隆重上映,却与明星公司的排片档期发生冲突,首映不得不推迟。天一与明星由此结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华剧、友联等6家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独家发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杀天一。这就是&六合围剿&。
以今天的眼光看,天一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业:邵醉翁自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邨人任会计兼编剧,三弟邵山客任发行。不久,邵醉翁娶了红演员陈玉梅为二房太太。在当时,再找不到第二个家族,有这样的电影生产势力。
邵逸夫当时的身份是摄影师,他使用手摇式摄影机,出任了大哥执导的影片《珍珠塔》的摄影,上下两集,合计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创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间,共拍摄了101部故事片,制片速度几乎达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于揣摩大众心理,搭准市场脉搏,比同行领先一步,推出新题材与新样式,以此吸引观众,争取更多票房份额。&这是内地传媒学者李亦中对邵氏兄弟早期创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为后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签约两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来天就拍摄完成。刚上完一部戏,下一步就接踵而来,中间没有任何休整。&
后来影人流传的声音中,有一种充满了对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满:天一虽为大公司,实则连小公司都不如。一般电影人不到末路,绝不会进天一,而从天一出来的,也大多是因为忍无可忍。
面对六合公司的联合封杀,邵醉翁带着邵氏兄弟离开上海,赴南洋发展。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中心,离泰国、印尼、爪哇、怡保、吉隆坡都很近。那个时候那里没有电影,对中国人来说,是很新鲜的玩意,所以我们几个兄弟很成功。&邵逸夫后来说。&我们有6组流动放映车,每组由一人掌管。全套器材,在货架上,去乡下放电影。&
邵逸夫当时刚中学毕业。他只身一人在北平度假,突然收到三哥发来的电报,就这样来到新加坡,做起了电影。
后来的邵逸夫,扛着手摇放映机,在马来西亚的橡胶工厂里给工人们放电影,身上都是毒蜂蛰的疱。香港媒体谈到这段创业史,说:邵氏王国,是放映机连格摇出来的。
1920年代的新加坡,虽然本地影院不少,但是放的影片大多来自欧美。那个阶段,邵氏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这一称号后来成了家族的终身品牌。邵氏兄弟依然坚守中国传统古典题材,放映一些天一出品的古装片,同样极受欢迎。&
&当时南洋华侨七成以上为小商人、苦力和雇农,依旧过着中世纪的被剥削生活,保持着强固的乡土观念与先辈的生活习惯,世界观很不进步。&电影史学家郑君里如此分析邵氏兄弟当时的成功,&邵氏很多带有封建意味的作品,能在南洋各地盛行一时,不仅因为它们能够满足大部分下层华侨的乡土观念,同时也因为它们并不违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奴化教育。&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报》以整版篇幅为自己做广告。&1941年,我们在星马、印尼、泰国、安南,已经拥有了139间戏院。&除了提到的这些名下产业,邵氏兄弟在当地还有两家大型游乐场。1942年2月,日军占领新加坡,邵氏所有戏院充公。沦陷时期,在大哥的主持下,邵氏兄弟依旧坚持以稗史为题材,拍摄一些受普通观众欢迎的影片。香港媒体后来评价说:在大时代里,邵氏拍投机、无聊的低级电影,迎合了观众的逃避心理。
与兄长们的做法有所不同,邵逸夫当时因放映抗日纪录片、散发抗日传单,被日本宪兵队抓走。幸运的是,未遭严刑拷打,两周之后,他被释放了。
&当时我以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实说,我是放抗日电影,但是那都是真实的纪录片。&邵逸夫说,&他们又指我发了10万传单,我说岂止10万,是50万!&
据邵逸夫解释:日本宪兵队征用的很多士兵,其实都是邵家两个游乐场的警察。当时邵氏兄弟还经营着&新世界&、&大世界&两大游乐场,雇佣了50名警察。沦陷后,这些警察进入了宪兵队。&这些警察联名保我,说我这个人没有问题,所以我很快被释放了。&
邵氏兄弟一开始经营,就在为日后庞大的影视帝国勾画蓝图。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演员、影片和影院,邵氏兄弟在1946年成立了邵氏出版印务馆。到1958年,他们将这种宣传策略做得更为专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版了邵氏正式的宣传物《南国电影》,最初销量便达到10万册。
《南国电影》的问世,主要是为了从宣传阵地上,迎战另一家影业公司&&&国泰&的《国际电影》。国泰的掌门人陆运涛,是新加坡首富陆佑之子,也是后来邵逸夫在香港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
返港&救&业
创业30年之际,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经拥有了131家影院和十来家娱乐场所。不同于新加坡的局面大开,邵氏兄弟在香港的经营遇到了重大危机。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产大亨历来是最强势的金主。富豪榜上绝大多数的席位,是为地产界名流预备的。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逐渐眼热,一心想进入地产业。此时,由邵邨人和儿子经营的&邵氏父子公司&,正在同业的竞争中岌岌可危。
邵邨人是兄弟中性格较为保守的一个。他知道投资拍片可能会获得高额回报,但担心个中风险,所以一直以放映为业。经营戏院回报率低,但是风险小。进入50年代后,邵邨人进入地产业,选择清水湾的地皮作为未来邵氏父子公司的片场。因为邵氏父子在香港制片业务急剧萎缩,邵邨人将其中一个片场以270万变卖,随后在九龙弥敦道置地,兴建了二十多层的&邵氏大厦&。邵逸夫来港后,便在这里暂时栖身。
得知邵家在港的电影业务大不如前,刚刚结束第二次欧美采购之行的邵逸夫连夜从新加坡给二哥写信。十多天后,收到回信。二哥明确表示:目前家族影业处境维艰,已无心恋战,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来港主持邵氏影业。
1957年初秋,邵逸夫离开了打拼30年的南洋,只身来港。这一年,他50岁。半年后,&邵氏父子公司&更名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总裁。他的时代来临了。
就在邵逸夫抵港的前一年,老演员王元龙领衔成立了&港九电影从业人员自由总会&,一年后更名为&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台湾当局声明:为阻止宣扬赤党思想的影片流入台湾,非&自由总会&会员机构拍摄的影片,不准进入台湾市场。&总会&成立后,香港影坛正式出现左右两派。
1950年代,因为内地政局风云突变,香港影业公司无法进入内地市场。为了让邵氏的影片不致丧失台湾市场,邵氏兄弟加入了自由总会。
深谙市场的邵逸夫很清楚:左派只在官方主导的市场有竞争优势,但香港是纯市场环境,所以他的对手一直在那些自由派中间。放眼整个香港影坛,眼前最强劲的对手,依然是从新加坡就开始较量的陆运涛。
在后来的影史记载中,陆运涛这位13岁便奔赴瑞士、英国,修读文学和历史的海归派,不仅作风洋化,而且视野开阔,极其喜爱文艺。早在1948年,比邵逸夫年幼8岁的陆运涛便成立了国际戏院有限公司,同时大举引进宽银幕、新式放映机。他以从事电影发行进入电影圈,旗下四十多间戏院,1951年成立国际影片发行公司,这便是&国际电影懋(m&o)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懋&)的前身。
1953年,陆运涛的&国泰机构&正式登陆香港,成立子公司,设立&粤语组&,试探粤语片市场。电懋比起邵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剧本创作。很显然,与文艺气息浓厚的陆运涛相比,编剧是邵逸夫作为制片家的短板。电懋旗下当时最有名的编剧是姚克,由他编剧的《清宫秘史》在内地受到了官方的猛烈批判。除姚克之外,电懋另一位大牌编剧是作家张爱玲。当时大多数的一线明星,全部跟陆运涛的公司有合约。
面对劲敌,邵逸夫雄心勃勃地开始了在香港的出击。他从美国之音电台挖来一个主持人担任公司的宣传经理,这就是日后成为邵逸夫左膀右臂的邹文怀。重金相邀之下,邹文怀来到尚未挂牌的邵氏兄弟上任。他对邵逸夫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宣传部门的所有职员,由自己决定。
明星战略是从大哥邵醉翁开始就贯穿整个邵氏家族经营战略的重要主题,邵逸夫面临的处境,就是邵氏此时白手起家,没有一位明星。据盛传已久的版本,当时他和邹文怀二人联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单,最经典的一战,就是挖来了电懋的头牌女星林黛。
在二哥邵邨人经营的时代,邵氏父子曾不惜重金,聘请林黛主演过3部邵氏影片:《乱世妖姬》、《梅姑》和《追》。不过,经验老到的陆运涛,早已师从好莱坞艺人的经纪理念,用各种方式控制艺人私下跟其他影业公司接触,以防挖角。
因为电懋一直有人&照看&林黛,邹文怀始终得不到接近她的机会,只好将电话打到林黛的住处。一番激将之后,林黛答应赴宴,坐在了邵逸夫对面。据说当日邵逸夫亲自给林黛斟茶,林黛也在仔细打量眼前的邵氏总裁&&他就是那个一手兴建了清水湾影城的六叔?
跟三哥谨慎求稳的经营策略不同,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拿出了自己的大手笔。他在香港买下清水湾当时占地65万平方尺的地皮,打算筹建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梦工厂&&为期7年才竣工的邵氏影城。
毫无疑问,两次欧美之行,让邵逸夫深受震撼,也明白了构建工业蓝图的诸多要义。香港地少人多,对于最擅古装题材的邵氏来说,拍摄场地无处可寻。邵逸夫拿出50万,按照图纸,筹建了中式古代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当他和他的清水湾影城出现在香港大小报端时,连同林黛在内,香港同行顿时明白了六叔的来头。
陆运涛当时给林黛开出的片酬,已经极为可观。邵逸夫将准备好的合约摆到了林黛面前:电懋的两倍!当时全港最红的女星,就这样成为了邵氏的签约艺人。为她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后来红透香江的黄梅调《貂蝉》。
关于黄梅调在香港的盛行,后来学者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当时京剧在粤语地区并无市场,因战乱滞留在港的京剧大师马连良,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靠香港朋友接济,以致长期负债。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香港人并不热衷皮黄。反倒是黄梅戏轻柔婉转的嗓音,打破国粤界限,进入寻常百姓家。
日,《貂蝉》公映,好评如潮。连续半个月场场爆满,创下了当时最好的票房成绩。一年后,这部影片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影展中,一举囊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音乐5项大奖。这部戏不仅让邵氏名利双收,也捧红了从台湾来香港发展的导演李翰祥。
《貂蝉》走红后,李翰祥成为各大老板眼中苦求不得的名导。之所以同行们挖不走他,就是因为当时邵逸夫手上有一份跟李翰祥长达8年的合约。&我当时才30岁,8年一点都不觉得长。老实说,不要说8年,就是80年我都签。那年头,只要有人肯出钱,让我做导演,怎么说都行。&李翰祥后来这样回忆。
事实上,邵氏对于旗下导演和艺人的掌控,极为严厉。邵逸夫本是通过挖角在香港起步,最懂如何力保自己不被以牙还牙。
&其实《貂蝉》是我最脸红的戏,拍得很坏,但能获那么多奖,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李翰祥后来说。《貂蝉》之后,邵氏乘胜追击,再度推出林黛担纲女一号的大型古装片《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周,票房突破40万,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纪录。在1959年的第六届亚洲影展上,这部影片史无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项大奖,也让林黛第三次捧起&亚洲影后&的奖座。一年后,李翰祥执导的《后门》再一次上演了囊括了新一届亚洲影展所有奖项的这一幕。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兄弟,成为业内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黑马。
1960年,香港10大卖座影片,邵氏独占6部。陆运涛的电懋,只有3部。
《后门》虽然大受奖项肯定,但是因为采用黑白摄影,太追求导演个人风格,票房并不理想。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春风得意的李翰祥正大谈特谈个人艺术追求,邵逸夫突然发火,&我拍电影不是为了获奖!&
李翰祥十分不解:当初《貂蝉》获奖,六叔您很高兴啊?
&《貂蝉》能赚钱,《后门》呢?&邵逸夫说。
&那我就拍一部又能获奖又能赚钱的片子!&
邵逸夫清楚:李翰祥心里想的,除了获奖,还是获奖!是时候给这位狂热中的年轻人泼泼冷水了。后来将近三年时间,李翰祥没有获得任何片约。
邵逸夫内心最在乎的,到底是电影艺术,还是票房生意?1980年代,在一次采访中,他回应说:&我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年头会有很多人喜欢。少人看,就少得益。所以我宁愿专心向大家都中意(喜欢)的娱乐着手。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雪藏&李翰祥的第三年,电懋老板陆运涛亲自抓了公司的一个项目:筹拍《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早在1920年代,邵氏在上海创立之初,就已经拍摄过《梁祝痛史》。令邵逸夫大为光火的不是自家题材被人翻拍,而是电懋一直擅长时装片,如今却想跑到古装片这一邵氏的拿手地盘分杯羹。
&用最快的速度,拍出邵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冷板凳上的李翰祥,在接到邵逸夫新命令的同时,正式&解冻&。
在邵氏影城外面,清水湾的路上,李翰祥遇见一位浓眉大眼的女子,行路步态中透出几分男儿的干练之气。这位邵氏艺人,让李翰祥迅速坚定了自己心中那个大胆的创意:起用女艺人,反串梁山伯一角!&&这位在路上被李翰祥捡到的女主角,就是后来邵氏另一当家花旦凌波。
黄梅调《梁祝》只花了半个月就关机,邹文怀抓住反串的噱头大肆宣传,吊足了外界的胃口。这是邵氏和电懋首次发生题材撞车的&双胞案&,香港媒体说:梁祝生前未能完婚,死后化蝶,却生出了双胞胎。
《梁祝》在李翰祥的家乡台湾引起了极大轰动。当时举家出门看《梁祝》、万人空巷的情形是很多台湾老人至今深刻的记忆。很多痴迷的影迷,连看十次以上,台北看完赶到高雄继续看。1963年的第二届台湾金马奖上,《梁祝》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反串出演的凌波,领取男女演员哪个单项奖都不合适,组委会于是为她专门设立&最佳演员特别奖&。
邵逸夫从《梁祝》获得的最大震动来自凌波&&一个默默无名的艺人,一夜间成为不输林黛的顶级明星。他深受启发,这个心得对他后来的整个事业带来巨大影响:要想让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持续发展,一定要不断培养新人。
电懋就这样被邵氏杀了个措手不及。类似的事情在邵逸夫身上多次发生。70年代,邹文怀跟他分道扬镳自组嘉禾公司后,两人成为竞争对手。邵逸夫在一次去日本出差的途中,发现嘉禾新片《啼笑因缘》因故暂停胶片洗印,赶紧给香港打电话,要求公司立即抢拍。邵氏用20天拍完,改名《故都春梦》,提前上映,票房不俗。这种策略,直到邵逸夫入主TVB,依然沿用。
邵氏和电懋的竞争,在1964年陆运涛夫妇发生空难后基本终结。如果邵逸夫愿意讲述,这肯定是他五味杂陈的一年。这一年,邵氏当家花旦林黛因为感情问题自杀身亡;清水湾影城正式竣工,14间摄影棚全部落成,邵氏电影王国初具规模;邵逸夫的儿子邵维铭突遭绑架,交出300万赎金才破财消灾。
得知儿子化险为夷,邵逸夫又回到清水湾继续工作。&全世界最忙的制片家&,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英文报纸《ChinaMail》曾在头条以这样的标题形容他。几乎所有与邵逸夫接触过的采访对象口中都有一句大同小异的话:邵逸夫精力过人,工作时间惊人。他每天都跟员工同时上班,其他人5点下班,他一般会工作到10点。如果是在试片室看片,他会回家吃完晚饭,回来继续看。不管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依然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如今的清水湾邵氏影城,昔日的3层办公楼依然矗立在院内进门右手位置。二楼最右侧便是邵逸夫当年的办公室,他对面的房间属于邹文怀,过道旁边是看片室。邵逸夫最喜欢在那里看片,除了看邵氏影片,也看其他公司的影片。他的最高纪录是一天看了9部电影。
陆运涛离世后,邵逸夫在香港已经没有对手,但是昔日风头强劲的黄梅调也已式微,新的出路在哪里?《新生晚报》是邵逸夫经常看的报纸,他每天必读的版面,是一个名为&何观&的影评人写的影评。在一片&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赞誉中,他批评邵氏电影&太过阴柔,缺阳刚之气,是女星的天下,长此以往,发展不均&。&何观&,就是后来开创新武侠电影的名导张彻。
张彻对邵氏女影星如数家珍。邵逸夫对他印象极好:你总批评我们捧女星,那我以后就叫邹文怀多多宣传男星。
&不!您错了邵先生。邵氏电影,从剧本开始,就是为女星量身而写,男艺人一直不过是她们的陪衬。要想治本,必须从剧本开始改!&张彻说。
1967年,受内地红卫兵运动影响,香港左派电影机构已经濒临绝路。邵氏新片、由张彻执导的《独臂刀》在这年公映。这部令邵氏所有高层提心吊胆的新片,上映首周,票房突破100万,刷新了香港影史纪录。主演王羽也从起初月薪200元,一举跃升至6000元。这种薪酬,已经可以比肩邵氏一线花旦的待遇。从此,电影的男星时代来临。
《独臂刀》之前,另一位来自台湾的导演也拿出了自己的新武侠代表作《大醉侠》,但是因为票房不佳,邵逸夫并不高兴。这位失意导演名叫胡金铨。后来,他拿着一个只有36场戏的剧本,再次出现在邵逸夫的办公室。邵逸夫没有细看剧本,呵斥他回去重写。从影半生的邵逸夫不相信一部只有36场戏的剧本,能够拍出一部及格的电影。胡金铨后来把这个剧本带回台湾拍摄完成,打破了台湾的票房纪录。这部戏就是《龙门客栈》。
错过的往事
邵逸夫&看走眼&的故事,被外界提得最多的,并非胡金铨,而是另外两位与他失之交臂的知名影人&&李小龙和许冠文。
1970年,在好莱坞受挫的李小龙带着被华纳兄弟枪毙的电影项目《无音箫》返港。他对那些期待他加盟的香港公司开出的条件是:片酬1万美金,拍摄周期不能超过60天,还有,剧本必须让他满意。
外界流传的版本是:邵逸夫听到这番条件后,冷笑回应:开什么玩笑?一个武师,真敢开口!他难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个月的武师一大把吗?
&其实这些都是外界杜撰的。&邵氏影城现任制片总监黄家禧说。他1970年进入邵氏,工作至今。除了方逸华,他可能是跟邵逸夫最亲近的工作伙伴。&当时李小龙从美国回来,张彻找他试镜,我们都已经打算用他,但是他一部戏要1万块美金。我们自己的艺人,狄龙和姜大卫当时才1万港币,1万块美金是6万块港币。狄龙和姜大卫已经成名了,还是1万一部戏,怎么可以给李小龙1万美金呢?给了你1万,狄龙和姜大卫怎么办?&
后来邹文怀的嘉禾公司用7500元美金拿到了李小龙的合约,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3周,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本土影片。嘉禾也凭借这部影片赚得的350万首轮票房,成为香港知名电影公司。
许冠文后来主演的《鬼马双星》,也是送到邵逸夫门前,被拒绝后落入邹文怀手中的大馅饼。这部喜剧片的最终票房是625万。
&许冠文的问题也是一样,&黄家禧说,&他是拍李翰祥的《大军阀》成名的,拍了两三个戏之后要做导演。但是他要的片酬,比李翰祥还要多。如果给了他满意的价钱,我们自己的导演怎么办?&
邵逸夫和邹文怀,究竟因为什么原因反目成仇?外界一直盛传,因为方逸华进入邵氏高层,邹文怀大权旁落,负气出走。&其实事实不是如此。&黄家禧认为,邵邹矛盾的核心,是制片理念发生分歧。&邹先生拍戏,只求卖座,不管制作费,结果有很多地方就会有浪费。方小姐呢,是管钱的,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她会控制得很严格。因为这个问题发生矛盾,所以邹先生就离开了。&
方逸华当时主要负责财务和采购,据说,任何采购项目都必须由她签字。曾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剧组,拍摄时临时需要一箱鸡蛋,因为没有打报告,全体工作人员只能现场等着打完报告、签完字,戏才能继续拍。这个说法也被黄家禧推翻了。&当时我们用过鸡蛋,但是经常戏拍完,鸡蛋就不见了。方小姐来了之后,就会过问。比如这个鸡蛋,我们用完可以卖给我们的餐厅,这样拍摄成本又回来了一块。&黄家禧说,有些导演不善于拍摄大场面,他们把20个人放在大礼堂拍一个大场面,方逸华看到后不允许这么做,一定要坚持配到足够的人数才拍摄。
我问眼前这位与邵逸夫、方逸华共事四十多年的总监:有人说方逸华进入邵氏后,影片制片开始下降,所以他们说&成也萧何败萧何&。黄家禧回答:&没有方逸华,就没有今天的邵氏。邵氏的很多事情,都是方逸华在打理。而且她也是邵逸夫现在最信赖的伴侣,邵逸夫的很多慈善事业,都是方逸华在身后支持和推动。如果没有她,邵氏可能早就卖掉了。&邵逸夫的两个儿子,一个从事地产,一个从事发行。而方逸华,始终在忠实地执行邵逸夫的意图。
1971年,邵氏(香港)成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产量达到创立以来的最高峰,一年之内,出品了50部影片。这一时期,邵氏的全球战略稳健推进。在新加坡建成总统戏院后第五年,邵氏再添3条院线。包括新加坡在内,邵氏机构的全球连锁戏院已达230间之多。为了吸引各地观众,邵氏出品的电影经常剪出多个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欧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间的,则在香港上映。同时,邵氏还为拷贝配上不同语种的音轨,发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视帝国日渐壮大之际,邵逸夫于1973年和1975年,先后痛失二哥和大哥。
这一时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会成立,开始了在香港和大陆解囊捐助的义举。1974年,为表彰邵逸夫热心公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勋衔。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册封为爵士勋衔,成为香港娱乐圈获得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辞世。这位地产大亨1967年创办TVB,开设翡翠、明珠两个台,采用粤、英双播音,港人习惯称之为&无线台&。
7月23日,董事会宣布:邵逸夫成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后,邵逸夫展开了与邱德根主政的亚洲电视(以下简称&亚视&)之间的收视大战。接下来的所有情形,与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战如出一辙:还在担任首届董事的时候,邵逸夫便说服利孝和,成功地从亚视前身&丽的&电视台挖来当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称为无线大姐大。为了培养新人,无线在1971年创办&艺人训练班&,今天绝大多数的香港知名艺人,全部毕业于此。他们也是后来TVB自制剧的主要演员。几乎所有亚视的王牌节目,无线都有应对的翻版:亚视选&亚洲小姐&,无线就选&香港小姐&;亚视斥巨资拍摄电视剧《一代天骄》,无线便抢拍出黄日华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历史上,无线和亚视之间,先后有8次著名的收视大战,无线始终没让亚视尝到甜头,筑牢了自己的香港电视龙头地位。香港媒体一直有两种声音:一说无线&无赖&;一说无线&棋高一着&。邵逸夫从不理会这些声音,他心中有着更大的版图要去拓展。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电影制作,正式告别电影圈。清水湾邵氏影城继续保留,并参与制片。这一年,邵逸夫夫人黄美珍在美国病逝。10年后,90高龄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登记结婚。入主TVB后,方逸华成为董事局行政主席。
2003年10月,投资22亿的无线电视城启用。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离它不远的清水湾邵氏影城。电视城有22个录影棚和两个影视拍摄基地。它比旧影视城大三成。全年生产节目超过17000小时,发行海外四十多个国家,覆盖用户超过3亿。
我到TVB的当日,正是冬至。虽然是粤港一带十分重视的节气,但是戏剧制作部里,所有的小会议室,都坐着三五成群开创作会的主创。&我们有一条生产线,就是有量化、有规模、有体制的生产。如果要做一个强有力的产业,必须这么做。其实现在想来,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监制梁家树说。他和TVB另一位名监制曾丽珍一起,每年要监制500到600集自制剧。
据梁家树透露,TVB分工极细,拍摄自制剧时,每天会有两个组,一个外景一个内景。一线艺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里回来赶内景。不止一个TVB艺人说过:工作最辛苦的时候,走路都能睡着。时常有一线艺人,在一个棚里拍着一部戏,进入化妆间之后化好妆,进入下一个房间就拍另一部。
效力TVB六年的女艺人叶璇曾经对我说:&TVB是一所大学,它用人情世故教会你作为一个艺人该学习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后来发展出来的技能,都是TVB给我的。&
&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邵氏自宣刊物《南国电影》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影学者通过这段话,找到了打开邵氏秘密的钥匙。&影视帝国&,这是学者对邵氏家族企业并无争议的称呼。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与太平洋中心研究室主任傅葆石博士评价邵氏说:&由于只能在欧美世界处于边缘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发展成为华人电影工业的中心,在60年代后为全球各地的华人生产和放映电影。国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保证了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各地中国人能够形成自己的社团群体。邵氏兄弟公司在他们的电影中构建的文化中国,勾起了全球华裔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邵氏兄弟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和导演,都是所谓的南来文人,在1949年后离开中国大陆,他们的根仍在大陆,他们所有的怀乡情结和离异感都化作创作的源泉,通过创作电影来表达海外华人眼中的中国文化。&
在影视帝国大业终成之际,邵逸夫于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高达100万美金,因而也被称为&东方的诺贝尔奖&。到2005年,邵逸夫对内地的捐赠累计达33亿港元。
对于外界一直关心的、邵逸夫的健康状况,黄家禧透露,邵逸夫现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见到邵逸夫,是上周去邵逸夫的家中。轮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着助听器跟他讲话。那天他们微笑着打招呼,邵逸夫习惯性地冲他挥了挥手。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剧,他一集不落,全部看过。方逸华每周会带他进城喝两次茶。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看邵逸夫从前的那些对手的公司都不在了,但是我们还在,而且还建了新的影城。&黄家禧说。在香港地铁里,播放着一部将于12月31日上映的新片&&邵氏今年出品的电影《潜罪犯》的预告片。它是TVB今年热播剧《潜行狙击》的电影版。
据一位电影学者介绍: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体访问,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也许多年后,他会有更多往事内幕被公众知晓,也有可能,那些往事会和他从不示人的内心一样,成为永远的谜。
一个优秀创业团队需要的6种人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我们期待每个人工作时,都拥有许多同样的特质。家庭需要伦理、学校需要纪律、企业需要规章、社会需要秩序。几乎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产品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你需要其他人来帮助你,你也需要去帮助别人。在一个好的团队中,都需要哪种类型的人进驻?来自Forbes的Jessica Hagy告诉我们,你的周围需要这6种人:
1、&怂恿者&:
怂恿者,是那种会推动你,让你思考的人。他会一直地让你有动力早起做事,尝试并将事情变为可能。你会希望这个人充满活力并保持热情。这是灵感之声。&
2、支持者:
他是一个大粉丝,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并且还是一个为你和你的工作进行狂热传播的人。让他得到奖励,持续让他们参与。这是动力之声。&
3、怀疑者:
他是魔鬼的代言人,常常会指出一些尖锐的问题,还能提前发现问题。你会需要他的这种态度。因为他们常常能看到你角度以外的事,并希望你的成功会与安全同行。这是理智之声。&
4、严厉者:
他是让你把事情做好的爱找茬的&大声公&,也是冲动的管家,他会确保团队目标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目标。这是前进之声。&
5、连结者:
他会帮助你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盟友。这个人打破路障并为你找到魔法实现的方法。你需要他帮你接近你所不能接近的人和地方。这是合作之声。&
他是你可信赖的顾问,你的北极星,也是你想要赶超的那个人。他是你的指导单位,是作为时刻提醒你,你也可以做神奇事情的存在。你需要让他感到骄傲。这是权威之声。&
你是哪种人?你的团队有这6种人吗?
日本动漫产业崛起基因:“酷”文化!
上世纪80年代起,动漫文化产业就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峰时甚至占日本GDP比重的10%。在经济上走过&逝去的10年&后,日本政府开始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动漫文化产业再次成为重要的寄托对象。剖析日本近年来提出的&酷日本&战略规划,可以洞察到日本整合自身现有优势的发展思路。
如今,&酷日本&已成为坊间流行词。今年2月,日本一项网调显示,&酷日本&的社会认知度超过四成。安倍内阁上台后不久,即连续召开&酷日本推进会议&,为酷日本战略布局。《走俏世界的酷日本》一书作者,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校长杉山知之直言不讳地说,安倍力推酷日本,其终极目标就是引领日本迈向文化大国之路。
酷日本分三阶段实施
其实,早在民主党执政时代,酷日本就已提升为国策。日本经产省于2010年6月专门设立了&酷日本室&。简而言之,日本政府要做的,就是为动漫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容产业加大马力,让酷日本&走出去&。
日本经济产业省媒介内容课的横仓干人介绍,&酷日本&战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海外传达日本的魅力,包括动漫、时尚、饮食文化等内容;第二阶段是让本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开发动漫、时尚等关联产业的商品而获利;第三阶段则是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日本观光消费。&我们会帮助企业探讨海外盗版问题的对策,也会搭建招商平台,让更多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酷日本&战略寻找到商机。&横仓干人说。
这不免令人生疑:日本动漫游戏早已走出国门,培育了一茬又一茬日本动漫迷。时至今日,政府为何又来&新瓶装旧酒&呢?
酷日本并不等同&日本酷&。动漫电玩、新潮时尚、流行音乐、电影美食,可谓日本酷,已风行海外多年。但这些酷元素不能自动形成合力,发挥连锁效应。而所谓酷日本战略,就是国家高举大旗,走至前台,如同韩流那样,将既有创意资源整合到麾下,打造国家软实力的坚强支柱。
2002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载了一篇题为《日本国民酷总值》的长文。作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模仿国民生产总值(GNP),提出国民酷总值(GNC,gross national cool)的概念。麦格雷眼光敏锐地指出,日本虽经济颓靡,国力滑坡,但作为软实力的国民酷总值不可小觑。麦格雷的文章,当时未能点醒日本人,却为十年后酷日本的高调出台埋下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同在2002年,&东京国际动漫展&呱呱坠地。历经近十年苦心经营,在酷日本战略初露端倪的2010年,东京国际动漫展仅两天公开日就吸引了13万海内外游客,可谓盛况空前。
动漫游戏电影形成产业链
酷日本涵盖虽广,其核心竞争力非动漫莫属。而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公司统计,日本主要动画制作商92%集中在东京。如今,漫画、动画、游戏、电影已如串串烧般形成产业链,彼此横向连贯,文化产业基地化集约化难以避免。
漫画连载斩获人气,改编成动画,才算登堂入室。动画不仅可以输出海外,还能催生庞大的衍生产品市场,制作成游戏,改编为电影,从而拉动整个产业链。《日本国民酷总值》出台的一个背景,就是《口袋妖怪》系列电影在美国创下的票房奇迹。据统计,《口袋妖怪》系列电影仅前三部,就在全世界45个国家放映,票房收入近4亿美元。如果将各类衍生商品统计在内,《口袋妖怪》在全世界的市场规模高达300亿美元以上,超过《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
日本动漫在海外影响虽巨,近些年销售业绩却一直走下坡路。据日本动画协会统计,日本动画2005年的海外业绩为313亿日元,到了2011年则降至177亿日元。日本政府推出的酷日本战略,就是准备大力扶助动漫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政府准备着力于动漫的&当地化&,即在外文版制作、海外宣传等方面投入资金。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创新产业课提供的数据,日-7月3日在巴黎举办的&JAPAN EXPO&活动,4日间创下了20万人的来场纪录。
在&酷日本&战略&走出去&的背景下,不少日本企业已将目标瞄准了海外市场并纷纷试水。日本最大的动漫音乐公司Lantis便是其中之一,其制作的动漫音乐活动&ANISONALLIANCE&将于这个夏天来到上海。不过,Lantis公司社长井上俊次对外表示,目前动漫音乐产业还不算国家行政上扶助的对象,很多日本公司在海外都是独自苦战,&我们期待政府能始终如一地站在全体角度上,给予我们最合适的帮助。&
东京电视台以制作和播映动漫著称,拥有各大电视台中唯一的动漫部。这家电视台也是将日本动漫销往海外的重要推手。东京电视台动漫部部长川崎由纪夫在谈及日本动漫海外战略时认为,政府应该在培养动漫人才上投入更多。
&酷&自何处来?
中国人对日本动漫产业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是什么灵丹妙药,让日本动漫如此兴盛?
其答案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数字好莱坞大学校长杉山知之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指出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宽松的创作空间。日本政府对动漫创作放任自流,从不横加干涉。二是日本有着培育漫画人才的深厚土壤,为动漫产业提供了大量后备军。日本中小学注重美育,大多数学生都能画上几笔。加上自小看漫画和动漫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拿起铅笔模仿。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具有天赋的漫画人才就很难&漏网&了。
日本人认为,漫画从根本而言,属于艺术创作。漫画不仅在题材上天马行空,有的作品思想深刻,不亚于小说。职业漫画家在日本的社会地位极高。加之漫画发行量大,版税收入也很可观。相对而言,漫画界比动画界的日子要好过些。有电视节目估算,《海贼王》作者尾田荣一郎年收入高达31亿日元。当然,这属特例中的特例。
谈及人才问题,东京电视台动漫部部长川崎由纪夫结合与中国联合制作动漫的经验指出,中国和日本的动漫市场构成完全不同。中国没有庞大的漫画市场。动漫创作人员缺乏漫画功底,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设计上的长篇掌控能力较弱。而日本的长篇动画,动辄好几百集,播映上十年,这种优势他国短时间内难以企及。
企业显然以动漫形象的悠久历史为荣。藤子Pro株式会社的筱田芳彦表示像哆啦A梦这样,漫画出版43年,动画播放35年来仍然持续保持人气。&公司每年还会制作关于哆啦A梦的电影,今年是第34部作品,5月份已经累计突破了1亿观众。现在动画节目视听率的前十位,全部都是有着10年以上&高龄&的长寿系列作品。&
效仿韩流成功经验
很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其中,韩国比较成功,由韩流整合大众文化资源,形塑韩国文化形象,三星电子等韩国产品紧随其后,层层递进。毋庸讳言,酷日本的出台有艳羡韩流的成分。
不过,日本文化创意界与政府向来井水不犯河水。政府对文创产业少有扶持,文化人对政府插手天生反感,两者缺乏良性互动经验。日本著名现代艺术家村上隆就曾批评酷日本是在浪费税金。对酷日本乐观其成的业界人士,也都异口同声地说&往日不可追,寄希望于未来&。
近些年,日本文化娱乐界趋于内向。日本国产电影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流行音乐界则以草食宅男文化为背景,类似AKB48的少女组合不断克隆涌现。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实力人物仍是些老面孔。NHK媒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山田贤一闲谈时,对日、韩三国文化产业政策做了个比较。他说:&内容和市场,好比文化产业的两只车轮。日本政府以前对内容和市场都不太过问,现在才刚刚起步。韩国政府对韩流大力扶持,但政府不管内容,只管市场。&
耐克中国:让他们动起来
逢中国传统端午节假期,耐克大中华区市场部的高层陆续来到上海。在外滩罗斯福公馆,一家建于上世纪初期的密闭会所,一场会议正在召开。主持者是耐克大中华区市场副总裁司马裴(Simon Pestridge),讨论的议题是&Move China&。为耐克中国区紧迫的变革定了基调。
如果问这家体育用品行业巨头目前最纠结的问题在哪里,答案是如何让中国人运动起来。中国年轻一代喜欢时尚却不运动,这太伤脑筋了。突然冒出来的竞争对手ZARA、H&M这些快时尚品牌,一夕之间成了中国商业地产物业的宠儿。
耐克大中华区负责直营店的副总裁Aaron Heiser在中国已经三年。他相信中国的零售业在2009年到2010年间发生了一次深度变革,国际品牌的汹涌而来和理念的灌输,以及数字时代的变化,使得中国的消费转型比其他国家都要快。如果只作为外国人,Aaron Heiser觉得这个市场太有意思了,可是他要参与到中国的生意中去,&必须要想在前,做在前,否则很快会被其他商家甩下去。&
现今,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体迈上了变革的生死线,包括耐克。200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运动品牌是招商的争夺对象,几乎所有的运动品牌都在疯狂开店。但从2011年开始,这种&品牌+批发&的扩张方式开始出现拐点,到2011年至少在市场层面已经饱和。业绩表现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下滑,至2012财年全行业业绩一片惨淡。2012年,也是整个中国零售业极度寒冷的一年。
2013财年,耐克大中华地区收入同比下降5%,北美地区收入则增长了18%。在被公布数据的销售区域中,只有大中华地区出现下滑。
耐克很快地调整了策略。
Move China
耐克 CEO马克&帕克(Mark Parker)在投资者会议中称,耐克之所以会在中国市场上受挫,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耐克首席财务官Don Blair警告大中华区的收入在接下来的半个财年还将同比下滑。
大船掉头难。耐克所创造出的历史太过辉煌,6月11日在上海,记者问大中华区市场副总裁司马裴,&保持做一个很酷的公司是不是很难?&司马裴回答,&如果你坚持做自己的话就不难。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消费者自然会回应。&
中国的年轻消费者,会回应吗?他们曾经为耐克公司贡献了大中华区连续数年的双位数增长,但现在,他们给ZA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五线城市创业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