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美国要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

(转载)中国为什么要硬怼美国(好文,总算把中美贸易战的实质讲清楚了) 

 中美贸易战让一些精神外国人很是兴奋了一把,各种逻辑清奇的为美国洗地文层出不穷,什么中国不遵守世贸规则,什么中国不“普世价值”,甚至还期盼着中国输掉与美国的贸易战——因为这“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更便宜的价格买国外商品”,把国外资本描述得如同耶稣一样圣洁。这些谬论我们今天先不忙着打脸。

先讨论一个关键的问题——中国面对美国的贸易战威胁,为什么选择硬怼?

先讲一个大背景,中国现在的综合实力还远不如美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管理层当然更加清楚。实际上我们基本的外交策略中对美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一直在极力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只要不涉及核心原则问题,我们实际上更多的是选择一种柔软的态度处理中美关系。

举个例子。2017年川普上台就拿中美贸易逆差说事,然后就有川普访华,我们开出了一个2500亿美元的大单——这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了中国的诚意。

但是2500亿美元的蛋糕却远远不能满足美方的胃口;川普回到国内,签署台湾旅游法,启动对中国的301调查,单方面喊话要求中国立即减少1000亿美元的逆差——中国立刻派出LH这样高级别官员赴美谈判,结果还是不行,美国直接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税,这已经把中国逼到绝境,只能选择奋起反击。

那么,为什么这次中国无法满足美方的要求,让美方选择如此激烈的手段?原因很简单,美方的要求已经触动了中国的核心原则利益,在核心原则利益上我们无法让步,只能选择强硬反击。

先让我们梳理一下美方对中国的诉求(实际上也是世贸十几年美方一直的诉求,只不过这次美方用更激烈的手段希望压迫中国满足这些诉求):

扩大对美农产品进口,中国政府削减对农业的补贴;

中国政府削减对国企的支持,让国企退出市场;

增加对美半导体、能源的采购;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方不得用“技术换市场”的条件“逼迫”美方出让先进技术;

林林总总主要是这些,川普甚至还蛮横的在这些条件上加了一个金额条件“确保中美贸易逆差能减少1000亿美元”。

这些条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就算有部分美方诉求我们可以咬着牙齿做出让步,但是,有些美方诉求已经触动了中国最核心的利益,是根本不可能妥协的。

“扩大对美农产品进口,中国政府削减对农业的补贴;”

这一条双方就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农业品进口有一个基本的底线,就是主粮必须自给,杂粮可以放开。去年中国进口1亿多吨农产品90%都集中在大豆+玉米上,至于大米与小麦这样的主粮比例非常小。

这里涉及一个粮食安全的战略性问题。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大国,中国每年要生产6亿吨粮食——这差不多是立国之本,至于进口大豆+玉米主要是为了改善老百姓食物水平(养猪、榨油、豆制品等等)。在极端情况下(进口断绝),中国政府的底线是,老百姓可以少吃肉、少用油,但是国内自产粮食要保证老百姓吃饱肚子。

所以,每年中央财政都要拨出几千亿给与农业补贴。比如种粮补贴主要覆盖大米、小麦、棉花、玉米四大类。所以,即使国际粮价远低于国内价格,中国政府也能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冲击。比如,大米国际价格是3000元/吨,中国政府收储价是3900元,国际棉花价格是14000,我们收储价是19000……这也是最被美方诟病的。美方一直要求中国削减甚至取消对种粮的补贴,企图以低价粮食冲击中国农业市场,扩大对华的粮食出口而不是局限于区区大豆这样的杂粮品种上。更深的意图是将粮食作为一种遏制中国的战略武器。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中国国内粮食收储价要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同等价格为什么不买国际上的粮食?

原因很简单,中国政府不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国内农民种植粮食就无利可图!无利可图耕地就要抛荒,中国就不能保证基本的口粮自给,而全球可供出售的粮食一共只有3亿吨!未来人类人口还在源源不断的增长(主要是非洲黑叔叔+MSL地区),14亿人口的国家口粮不能自给要仰仗国际进口……前景太恐怖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农民种植成本要高于国际市场?因为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2亩多一点(现在是3亩多一点),人均耕地少+土地制度制约,导致农业无法产业化发展,无法根本上提高科技含量。

那么,为什么不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村土地可以集约流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因为我们城市产业发展还不够,还不足以完全吸纳农村劳动力——过去三十年,中国城市化是渐进式发展,每年城市化大致提高1.2%,每年吸纳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这种渐进式发展是非常正确的,如果贸然改动农村土地制度,在城市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下将大量的农民推向城市……请欣赏一下巴西、印度城市的贫民窟。

那么,中国农村什么时候才能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很简单,只有中国工业升级到高端产业——包括大飞机、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等,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以及更多的就业岗位,就能最大程度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能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实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当然,中国工业产业升级必然就会触动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利益,它们就会用各种手段遏制我们,比如,川普的贸易战就是这么来的。

看看,逻辑的闭环就这么又回到贸易战这个主题。

所以,中国绝对不可能同意削减对种粮补贴,把主粮市场让出来,任由美国低价粮食产品来冲击我们的基本农业,这是动摇国本,哪怕“不惜一切代价”打一场贸易战也在所不惜!

再说说国企的问题。国企给国人印象很坏——“腐败、效率低”这些标签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国人不知道的是,国企再中国经济种有三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领域提供普惠性的公共产品;

对外投资(一带一路战略)体现国家意志的资本力量。

关于第一点,讲一个大豆的历史。入世之前,中国世全球第三的大豆生产国,每年生产大豆1500吨左右,加入世贸之后,中国放开了杂粮市场,国际市场大豆蜂拥而入,由于美国大豆价格低,出油率高,很快将国产大豆打得溃不成军(东北这个中国的粮仓很多种大豆的都纷纷改种其它农作物)。

2004年,美国农业部配合大宗产品市场操纵大豆价格巨幅震动,将中国很多榨油企业干掉,到了2006年中国压榨油市场基本被外资控制(什么金龙鱼、鲁花统统都是)。外资控制中国大豆、榨油产业后就毫不犹豫开始剪羊毛。

从2007年开始,美国大豆价格一路飙升,从500元/吨,最高涨到2008年7月的1650元!豆油也从5000元/吨飙升到15000元,豆米白价格也翻了一倍;直接导致猪肉价格一下子飙到20几元一斤,几乎是举国震动。

没办法,中国政府只能派出国家队进场,08年3月中粮、中储粮等国企开始收储大豆与国际资本展开拉锯战。

天佑中华,8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虚高的大豆价格暴跌,国际资本损失惨重,国家队抄底大量收储大豆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光是08年就买了700多万吨,以后每年只要大豆价格下降就买买买,一旦国际资本炒作大豆价格就动用储备砸盘,谁也不知道中国的战略储备是多少(这几乎是国家机密)。

所以,虽然中国大豆产业被国际资本击溃,但是,谁也不敢再炒作大豆价格。没有国家队(中粮、中储粮这些国企粮商)这个定海神针,中国现在的猪肉价格至少要翻一番。另一个反面教材参考2010年淡马锡对华铁矿石加价90%。

关于公共领域提供普惠性的公共产品,就不展开,简单说几点。中国铁路客运白菜价、高铁白菜价、城市地铁白菜价、公交白菜价、农村水、电、气、网络白菜价……这些都代表这国家通过国企对全民基础公共产品的补贴,这些补贴客观上形成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巨大门槛。

关于对外投资,也是以国企为主。与民间资金只以利益为主的导向不同,国企对外投资往往都带着政治任务,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志,不仅投的出去而且收得回来,与西方资本的竞争因为背后国家的力量往往也是碾压性优势。

因为上述3点的原因当然让西方国家对中国国企又恨又怕,强烈要求中国政府削减对国企的补助与支持,甚至是要求国企退出市场。所以,关于国企的问题,我们与美方也是有着原则性的分歧。

关于知识产权的诉求中美双方也有很大的分歧。这个分歧倒不是中国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是美方的要求非常过分——因为中国过去用“技术换市场”的条件“窃取”了美国大量的先进技术,导致美国知识产权损失达3000亿美元(川普原话),所以,中方必须废除这个“技术换市场”的“不合理”的壁垒。

这个要求完全是强盗逻辑。为什么?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搞了一个瓦森那协议,主要内容就是联合对华技术封锁。瓦森那协议清单中林林总总列了好几百款,包括精密仪器、精密机床、关键设备什么的都禁止对中国出口。这方面美国做得最狠最彻底,十几年来,美国否决了无数次对华精密仪器、设备的出口,强行叫停了无数次中国对美高科技产业的收购。

好吧,你对我封锁是你们的权利,但是,你要进入中国市场赚钱——我们难道不可以提出“技术换市场”作为交换条件?难道中国是西方的殖民地就应该无条件让你们来中国跑马圈地?难道中国人就应该一辈子在中低产业上做血汗工厂被你们剥削?

关于汽车关税25%的问题。本来中国汽车关税25%是在加入世贸协议时白纸黑字写入的条款,不应该有任何争议。但是美国要耍流氓,拿这自己汽车产业2%的关税说不公平。

汽车产业是美国的优势产业好不好。我们难道不可以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没有这个25%的关税,美日德这些外资会老老实实在中国合资建厂?会有我们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产业的发展?光是汽车产业以及关联的配套产业每年就可以解决上千万人就业。

同样,当遇到中国的优势产业,比如华为,美国为什么直接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25%汽车关税还可以勉强说是贸易壁垒,禁止进入——你是直接关上大门好不好!这个公不公平?

这里多说几句。国内一些脑子坏了的公知煽动小清新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如果中国输掉与美国的贸易战——就会拆掉关税壁垒——这“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百姓以后会享受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更便宜的价格买国外商品”。

外资难道是慈善家?千方百计拆掉中国的关税壁垒就是为了给中国老百姓谋福利来了?如果说,中国降低关税后一开始外资进入,可能会比国内商品更便宜——那绝对不是外资个个是耶稣圣人,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用低价干掉国内的自主产业,然后就会毫不客气的剪你们的羊毛!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前面的大豆的故事,比如90年代的富士胶卷,在俄罗斯就卖100多,在中国只能卖30,为什么?中国有乐凯俄罗斯没有。

远一点还可以追溯到民国40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对美国敞开大门,美国货如水银泻地,民族产业一溃千里,“便宜又好用”的美国货最后变成权贵的专用品,民众贫穷困苦,政府财政不到一年就濒临崩溃。

近一点的就是今天的非洲,没有自主产业守着丰富的资源也只能被外来资本一茬茬割韭菜。

没有自主产业,你就是外资案板上的肉。中国的关税壁垒根本上就是为中国的自主产业提供保护,保护你的饭碗不因为外资的冲击而丢掉!

扯了那么多,还是回到主题。美方与中方的分歧表面上是贸易问题,是经济问题,本质上重大分歧还是关系到中国的核心战略安全的问题,这些核心利益问题我们根本无法让步。

就这样,中方还是一再呼吁谈判,希望用谈判化解双方的分歧,只要不触动中国的核心利益,经济上吃点亏也许就咬咬牙忍了。但是,美国根本不给我们谈判的机会,直接就掏抢顶住中国的脑门:

拨款1800万美元资助ZD,是过去最高峰的3倍;

调集全球海军2/3的军舰在南海集结;

对中国展开301调查,宣布对中国500亿进口商品加税……

当中国反击时,又追加1000亿。中国已经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硬怼!因为我们不可能无条件接受美方要求,不可能在中国核心利益上妥协(这特么好像是一些精神美国人特别希望看到的)

中美实力上有差距,这是事实。但是,是否代表着中美爆发贸易战中国就如同一些公知描述的那样——不堪一击,必输无疑?当然不是,中国有反击的实力,中国更有打赢贸易战的机会。

来源: 责任编辑:张帆

在政治、经济、贸易、货币全面趋紧的背景下,国家层面要有充分准备,地区层面要有充分预警,企业层面要有充分预案

财新网“管见”专栏作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如是金融董事长。目前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财政部财政改革发展智库特约专家、财政部发改委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员、工信部工业经济运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6年7月8日,作为与会最年轻的经济学家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博士后。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现为国情研究院)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宏观处处长、调研处处长,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中国泛海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理事长。

  【财新网】(专栏作家 管清友)总统和美国政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发起贸易战,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对华也有类似行为,那是个案,是战术行为。这一次是系统性的战略行为。

  对中国的“遏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试图进行。可惜因为2001年“9?11”事件引发的全球反恐而“流产”。中国加入WTO,美国也没有想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全球化是会逆转的,这要看对谁有利。二十年前的预言,在十年前成真。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紧迫性空前强化。特朗普总统不过是顺势而为。即便是希拉里上台,这个战略也不会改变,甚至变本加厉。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

  有以下原因让我们担心新冷战时代来临:

  首先,全球进入新时代。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等,强权人物接连登台,有些连续执政,有些风格鹰派,不会按常理出牌。你不能按照对政治家的一般化的模型去理解。贸易战引发全面的国际斗争,在一战和二战时已显露无疑。

  其次,长期宽松造成全球分化。金融危机后的宽松货币政策正在转向结构性改革。但一些国家内部改革很难看到希望,其国内社会撕裂十分严重。做不大蛋糕,就必然到外面抢蛋糕。

  再次,从贸易战到意识形态战。上一次冷战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演变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这一次,从十分决绝的贸易战,是否会演变为意识形态战,尚未可知。如果是,那将不可收拾。

  本人绝不愿意秉持冷战思维,但就目前全球局势对企业和资产价格之影响,做如下判断和建议:

  其一,在政治、经济、贸易、货币全面趋紧的背景下,国家层面要有充分准备,地区层面要有充分预警,企业层面要有充分预案。从我们微观调研情况看,一些地区和企业对贸易战有心理和行动准备,但对更恶劣的情景缺乏研究和预案。对中美关系问题、朝鲜问题、台湾问题、民族问题,要有全新的考量。

  其二,刚刚开始的贸易战和已经启动的全球流动性收缩,对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对中国国内资产价格,势必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以及普通投资者对此缺乏必要的防范和准备。要知道,十年的资产牛市,其基本动因是宽松政策,现在这一条件发生了逆转,资产价格的变动只是时点问题,不是变不变的问题。

  其三,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发生很大变化。外部环境总体恶化,和平与发展还是不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本身就需要探讨。中国过了这个坎儿(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会经历一次蜕变,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光荣与梦想,可能会实现。从眼前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企业或投资机构,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不应只在国内环境,而应该放眼全球,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目前的情势,只是初露端倪,很难量化分析。局势的演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句话我曾多次引用,也很有说服力:

  不可能的事情经常发生,你最好有所准备。

  作者为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明晖

特朗普政府为什么要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的回顾与展望

  为什么美国政府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答案在于地缘政治。在克林顿时期,中国被定位为“战略合作伙伴”。在小布什时期,中国被定位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在奥巴马时期,中美发表联合声明要“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12月,由特朗普签署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则把中国定位为头号竞争对手。报告认为,美国“将应对其正在面临的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的竞争”。“中国和俄罗斯企图侵蚀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是对美国实力、影响和利益的挑战。中俄意图通过削弱经济自由和公平、扩展军队及控制信息和数据等手段来压制社会和扩大他们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独裁政府企图破坏地区稳定,威胁美国人民和美国的盟友,并残害他们自己的人民。跨国威胁集团,从圣战恐怖主义分子到跨国犯罪组织,正在积极地试图伤害美国人”。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13年以后,中方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但美方不予以正面回应。2015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到,寻求与中国发展一种建设性关系。但此时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大讨论已基本结束。特朗普上台后推出的几个报告,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小布什时代想做但因为“911”而被打断的事情,现在开始实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把中国定位为头号竞争对手的同时表示:“竞争并不总是意味着敌对,也不一定会导致冲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是避免冲突的最佳途径。”

  现在许多美国人非常后悔没有更早抑制中国,“养虎贻患”。当然,美国并没有认为中国像当年的苏联一样想要有朝一日“埋葬”美国,也并未认为将来中美之间必有一战。但美国是具有高度警惕性的国家,对美国来说,重要的不是意图而是能力。美国人会问自己,谁能保证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当中国变得足够强大之后,中国不会对美国下手?《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充分反映美国精英阶层的这种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料,今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是要让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保持足够大的距离,至少领先中国二十年。如果美国自己发展的不够快,那就让中国的发展慢下去。

  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说法,美国过去认为“与竞争对手的接触及将其纳入国际机构和全球贸易,将使他们成为良性的参与者和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前提被证明是错误的。这是什么意思?不再同中国接触,把中国从国际机构和全球贸易中赶出去?这样做已为时过晚。比较现实的做法大概只能是在贸易、投资、金融和科技领域防止中国从全球化、一体化和自由化中得到好处,从而进一步缩小同美国的差距。

  当然,也不必对中美关系前景过于悲观。世界舞台色彩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场。克林顿时代中美之间一度陷入严重危机,小布什时代中国也一度被定位为美国的主要对手。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迫使美国不得不再次调整同中国的关系。但比较肯定的是: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美中将在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竞争,经济将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贸易战也将长期化、常态化。就外部环境而言,似乎可以说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基本结束。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5 E-mail: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搜:锦桥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