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中石油油技术比武中石化中石油油今年准备举办技术比武,哪

中石油湖南公司举行员工技能比武 顾客打分是关键_新浪新闻
  (来自中石油湖南益阳分公司的邓金香正在进行加油员的考核,她的每步操作,都被3个裁判看在眼里。)
  (加油员的考核中,礼仪是一部分。)
  (油品储运调和操作考核。)
  (11月26日至28日,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举行员工技能比武。)
  红网长沙11月26日讯(记者 彭双林)“顾客满意才是真的好”,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将此营销理念融入至员工技能竞赛中。
  11月26日,中国石油湖南销售公司两年一度的员工职业技能竞赛在长沙大托钢材加油站和衡阳油库同时鸣锣开赛。来自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13个分公司,经过层层选拔的70名决赛选手,就加油站操作、油品计量、油品储运调和以及油品分析四个工种进行竞赛。比赛将持续至28日,其中,顾客现场给加油员评分是关键一环。
  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陈建志介绍,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是中国石油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入推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方针,努力建设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举措之一。以赛促练,竞技提素,以竞赛杠杆撬动员工服务客户的热情,打造强大的加油服务现场,也是中国石油湖南销售公司立足湖南,服务三湘,深化为民服务,争做优秀服务窗口,打造优质品牌的重要工程。
  相对往届大赛,本次竞赛的最大亮点在于引入顾客现场体验评分环节,以中石油员工日常加油、计量或者收银等工作关键环节作为竞赛内容,顾客给提供现场服务的员工打多少分,裁判将其纳入竞赛考核。
  “这充分体现了‘市场是检验服务的重要标准’以及‘顾客满意才是真的好’的营销理念”,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人事处处长杨民杰说。
  近年来,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大力推进“外延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坚持以“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为指引,开展了员工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以高技能人才带动团队共同进步,以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助推企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以优质的产品和一流的技能为社会公众服务。先后涌现出了“中央企业优秀职工”谢维杰、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向秀兰等一批技术骨干。
  在2014年三季度,湖南省高速管理局对全省94对服务区的暗访检查中,中国石油长沙三对高速服务区均排名全省前列。特别是在服务春耕、三夏、秋收、保障“抗旱”用油,资源紧张时期的现场服务,保证特殊时期、重点地区的资源供应,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原标题:中石油湖南公司举行员工技能比武 顾客打分是关键)
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四次逃港潮(1957年、1961年以及1972年、1979年),新一轮“逃港潮”与历史上的“逃港潮”有何异同?此番逃港者的贫富差异巨大……
我国的大货车,有没有不超载的?现下问题是,大货车超载不叫新闻,不超载才叫新闻。永远无法绕过的客观原因是,物流与货运的成本越来越高,高速公路收费、路桥费已经把人压得无法呼吸,交通、路政与交警的罚款,又像是一个又一个无底之洞。
不同的利益群体,其对移民制度改革的感受和受影响程度也大不相同。许多美国中产阶级(包括本地人及付出很高代价换来身份的合法移民)不希望在他们看来“素质低下”的非法移民“廉价获得合法身份”。
“中国出了个习大大,多大的老虎也敢打”,不知,这首河南原创神曲《习大大爱着彭麻麻》徐老虎听到会作何感想,既然没因徐才厚重病而放他一马,那么也不会对相关涉案人员姑息养奸。午夜梦回之际,“另一只大老虎”若是想起是否又会瑟瑟发抖?中国石油山东销售仓储公司举办油品分析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石油-齐鲁晚报网
中国石油山东销售仓储公司举办油品分析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核心提示:
4月17日至19日,中国石油山东销售仓储公司油品分析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在济南质检室拉开帷幕,来自所属质检室、油库化验室的21名化验岗位员工参加了本次鉴定。
4月17日至19日,中国石油山东销售仓储公司油品分析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在济南质检室拉开帷幕,来自所属质检室、油库化验室的21名化验岗位员工参加了本次鉴定。
本次技能鉴定前期经过充分的组织筹备。开展多期多层次专项培训,由集团公司技术比武金牌、银牌选手担任讲师,利用质检室设备现场手把手指导演示,为报名参加鉴定的员工实现了全效&充电&。聘请10名国家级考评员,特邀来自东北销售等多家省级单位的5名专家作为考评员,既保证考评工作的公正性、专业性,又是对油品分析工作的有效交流指导。
技能鉴定工作分理论知识和现场实操两个环节,按初、中、高三个等级分组开展。考评现场,参考员工成竹在胸、稳健操作;等待区,候考员工则几人一簇总结交流、推敲细节、查缺补漏,力争在接下来的现场实操中操作无误、表现优异。
此次技能鉴定是仓储公司推进员工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2017年,仓储公司将着力夯实技能人才队伍根基,注重关键业务技能培训,强化鉴定结果应用,鼓励基层员工主动作为、岗位成才。(于淑婧)
  欢迎拨打齐鲁晚报网能源频道新闻热线7,发送邮件至,提供新闻线索。
【换个姿势看山东-天天豪礼有惊喜-全新界面国际范儿】
齐鲁壹点 最懂山东
责任编辑:刘相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直接加微信号“qiluwanbao002”关注齐鲁晚报官方微信公共平台。中石油湖南公司举行员工技能比武 顾客打分是关键
(来自中石油湖南益阳分公司的邓金香正在进行加油员的考核,她的每步操作,都被3个裁判看在眼里。)
(加油员的考核中,礼仪是一部分。)
(油品计量操作考核。)
(11月26日至28日,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举行员工技能比武。)
  红网长沙11月26日讯(记者 彭双林)“顾客满意才是真的好”,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将此营销理念融入至员工技能竞赛中。    11月26日,中国石油湖南销售公司两年一度的员工职业技能竞赛在长沙大托钢材加油站和衡阳油库同时鸣锣开赛。来自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13个分公司,经过层层选拔的70名决赛选手,就加油站操作、油品计量、油品储运调和以及油品分析四个工种进行竞赛。比赛将持续至28日,其中,顾客现场给加油员评分是关键一环。    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陈建志介绍,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是中国石油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入推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方针,努力建设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举措之一。以赛促练,竞技提素,以竞赛杠杆撬动员工服务客户的热情,打造强大的加油服务现场,也是中国石油湖南销售公司立足湖南,服务三湘,深化为民服务,争做优秀服务窗口,打造优质品牌的重要工程。    相对往届大赛,本次竞赛的最大亮点在于引入顾客现场体验评分环节,以中石油员工日常加油、计量或者收银等工作关键环节作为竞赛内容,顾客给提供现场服务的员工打多少分,裁判将其纳入竞赛考核。    “这充分体现了‘市场是检验服务的重要标准’以及‘顾客满意才是真的好’的营销理念”,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人事处处长杨民杰说。    近年来,中石油湖南销售公司大力推进“外延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坚持以“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为指引,开展了员工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以高技能人才带动团队共同进步,以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助推企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以优质的产品和一流的技能为社会公众服务。先后涌现出了“中央企业优秀职工”谢维杰、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向秀兰等一批技术骨干。    在2014年三季度,湖南省高速管理局对全省94对服务区的暗访检查中,中国石油长沙三对高速服务区均排名全省前列。特别是在服务春耕、三夏、秋收、保障“抗旱”用油,资源紧张时期的现场服务,保证特殊时期、重点地区的资源供应,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 16:18:24) ( 17:37:18) ( 15:26:49) ( 15:31:04)新闻中心&&&&
技术比武展风采
比学赶超增技能作者:
发布于: 15:33:04
&为了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秀品质和高超技能的技术工人,推动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的蓬勃发展,山东纳龙高科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于2015年6月9日上午开展了技术比武竞赛活动。为了更好的开展好此次活动,山东纳龙高科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
& &&此次技术比武流程共分为六个阶段:1. 储液罐与管汇链接;2.管汇与柴油泵车;3.柴油泵车与储液池管汇连接;4.上液;5.回收液;6.回收管线、工具。公司生产部门与技术服务部参加了此次技术比武,其中生产部两个小组,技术服务部三个小组,每小组四人,共五个小组。比武过程中,小组成员从容应对,熟练有序。在这个技术的舞台上,他们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尽情地展现了出来,追求卓越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演绎。赛后,小组成员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 &&通过开展此次技术比武活动,&比&的是过硬的技术和挑战自我的激情,&学&的是对手的长处,& &赶&的是完善自我、永争一流的工作水平, &超&是超越自我,向公司乃至行业的最高水平努力。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员工队伍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团队配合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为岗位技能人才搭建实现自我价值舞台,激发广大员工&享受学习、苦练技能、勇于革新&的工作热情,为公司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Copayright &2014&山东纳龙高科石油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网建设: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4077|回复: 16
中国好儿女(石油篇)
有样学样,开个中国好儿女石油篇,为共和国石油战线的创业者,建设者,开拓者,树一座座丰碑,传承一代代铁人精神来自: iPhone客户端
好样的 要坚持下去&
石油第一人王进喜的前世今生,欢迎大家扒一扒来自: iPhone客户端
<p id="rate_26"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创业者 开拓者 建设者 开宗明义 加油&经验 + 50 点
" class="mtn mbn">
兄弟是石油行业的哟~~`战略物资关注重点
我一直比较关注的是石油管道施工,有兴趣可以一起聊聊:)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1:02 编辑
用生命创造奇迹
——追记石油报国英模孙波同志(上)
本报记者 冉永平
《 人民日报 》( 日& &01 版)
  孙波(前左)在中亚天然气管道哈萨克斯坦段6号站考察。
  新华社发
  他将自己的人生路,融入我国石油发展的海外路,一步一个脚印,书写了中国石油海外事业发展的传奇;他把自己的事业梦,汇入祖国石油事业的中国梦,一步一个台阶,奏响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壮丽乐章;他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亚地区协调组组长孙波。
  万里征程未洗尘
  示范未尽身先去
  日上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ICU)病房的护士小高感觉当天的情况有点异常,随着一位叫孙波的已经昏迷不醒的病人进住病房后,走廊上的人就越集越多,不一会儿,整个过道上全都挤满了人。
  这是什么重要人物,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关心?好奇的小高抽空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孙波这个名字才知道,这个52岁的中年男人原来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总经理周吉平急匆匆地赶来,再次印证了她的判断。
  然而,作为ICU的护士,她知道,孙波的病情凶多吉少:脑CT显示,他脑干的血管瘤超过4厘米,而且已经破裂导致颅内大出血。
  主治大夫看了病情面色凝重。一般人脑干部位的血管瘤到1厘米已经无法忍受,到两厘米就是极限,这个人怎么会到4厘米,直到破裂才送医院?这种情况挑战了他的医学常识,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看到主治医生束手无策,蒋洁敏直接拨通了卫生部部长的电话:“这个人对中石油、对国家的贡献太大了,我请求你们一定要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
  12月8日14时02分,经过18天的全力抢救,孙波的心脏还是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12月10日,北京十几年来最寒冷的一天,孙波同志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前来为孙波送行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远远超过了预计,其中不少是自发赶来的。由于人太多,排在后面的人在寒风中等了两个小时才进到告别室。
  一个多月以后,中石油的年终会上,董事长蒋洁敏来到海外团队的小组座谈,他深情地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有许多好事,但也有一件坏事。那就是我失去了孙波,我们中石油失去了孙波……”说到这里,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万里征程未洗尘,示范未尽身先去”,这是孙波的同事悼念他写下的诗句。孙波同志生前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石油驻中亚地区企业协调组组长,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在最近的这16年里,在南美、北非、中东和中亚都留下他为祖国海外石油事业奔波的足迹。
  临危受命赴中亚
  二十八月惊世界
  我国是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保障国内油气供应成为我国的重要能源战略。
  与中亚国家合作,开发和引进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是我国海外油气战略的重中之重。2007年7月,我国政府和土库曼斯坦政府签署了购气和产品分成协议,准备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引进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但是,土库曼斯坦方面提出,这一管线必须在2009年底建成通气。如果因建不成而无法供气,中国则必须按照双方商定的供气量向土库曼斯坦支付费用。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所谓的“照付不议”。
  中亚天然气管道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陆上跨国能源大通道,管道单线长度1833公里,其中还要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建设这样一条国际管线,国外一般需要6年,而对方给我们的时间只有28个月。如果建不成,我们不仅拿不到气,还要每年向对方支付数百亿元气款。
  蒋洁敏日后回忆,当时国家领导人问他能不能如期建成,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但是,从他领命以后,连续几天睡不着觉。毕竟建设国际管线我们是第一次,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
  睡不着觉的蒋洁敏在脑海里想了很多人,最后他选定了孙波。
  临危受命的孙波以东北人特有的个性对蒋洁敏撂下这样一句话:“就是头拱地也要完成任务!”
  28个月能建成横跨四国的国际管线?中国人真是疯了。就算你们能吃苦,24小时连轴转也不可能完成呀!面对国际上一片质疑声,已经获得美国休斯敦大学硕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波心里明白,要想创造奇迹,既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又要顽强拼搏,更要靠智慧,靠创新,靠技术。
  说到拼搏精神,所有和孙波共过事的人都佩服他的过人精力。孙波秘书武冠军告诉记者,那28个月,整个中亚管道团队都处于一种超常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作为领跑人,孙波更是如此。两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周末,每天除去睡觉的三五个小时外,他几乎都在工作,包括坐车、吃饭。武冠军粗略统计,那两年,他们每年有100多天是在四国间的飞行途中度过的,而且为了节约时间,孙波都是把航班安排在晚上,因此那两年,他们创下了几百万公里的夜间飞行纪录。而下了飞机赶往驻地的车上也是他的办公时间。“那真的像打仗一样,分秒必争。”小武回忆说。
  “能够创造中亚管道速度的奇迹,更关键的一点是孙波提出的‘智慧加拼命’的工作理念。”中亚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孟向东说:“敢于大胆突破常规,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是我们能大规模抢出时间的关键。而这是要有巨大魄力才能做到的。”
  中亚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宗林告诉记者,单线变双线、直缝变螺旋是体现孙波作为领导者智慧的点睛之笔。
  最初可研报告中推荐采用的是单线方案。如果能把单线方案改成双线,由于管径缩小,材料的供应和运输包括施工都会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土库曼斯坦供我们的气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峰值,如果我们先修通一条,不是同样可以按时接气吗?2007年年底,这一大胆的方案提上了评审会。会场内,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孙波的坚持下,这一方案终于在开工前获得通过。事实证明,这一巧妙的构想为实现2009年底顺利通气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是在中亚地区建设管线,因此旧方案是按照前苏联的管道建设标准,采用直缝管。这种材料当时全国年制管能力不足300公里,因此光生产管材就要6年多时间。而要把直缝管变成产量可以满足供应的螺旋管,就意味着要改变中亚国家执行的行业标准。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孙波把俄罗斯科学院相关专业的知名院士和17家钢厂、制管厂的代表全部请到中国,让他们现场了解中国的管道建设和制管工业,最终说服了对方接受中国的螺旋标准。
  中亚管道公司总会计师张少峰说:“能够改变人家国家的现行标准是很不容易的,要高超的沟通和协调艺术。其实,跨国管道建设,最难的也恰恰在于国际协调。而孙总正是一位协调高手,他不仅能够在国际合作中争取到我方的最大利益,还能和对方成为朋友,博得对方的尊重。”
  日,举世瞩目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投产。在气源地土库曼斯坦,中、土、乌、哈四国元首共同开启管道阀门。中亚天然气管道成为造福四国的新丝绸之路,让四国人民共同受益。
  当听说这条管线的建设者孙波去世的消息,中亚三国的同行均第一时间发来唁电。在哈萨克斯坦召开的一次国际协调会上,该国总理提议,会前为孙波默哀一分钟。
  南美中东试身手
  创业艰难百战多
  好钢不是一锤子炼成的,必须经历千锤百炼。创造了中亚管道建设奇迹的孙波在去中亚工作之前,先后在中东、南美、北非三个地区工作和历练过。
  我们来看看孙波的海外工作履历:1996年,从辽河油田被派往硝烟还未散尽的伊拉克,担任绿洲(艾尔瓦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1998年,横跨太平洋,到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担任中油国际(委内瑞拉)公司副总裁兼陆湖项目总经理。2001年,沿赤道绕行地球半圈,调任北非的苏丹,掌管中油国际(尼罗)公司,任总经理。
  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副书记贾勇说,从孙波的海外征战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都像去中亚一样,哪里最关键,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困难,他就被派到哪里。而在每一个岗位,他都没有让祖国失望,都交出了让祖国满意的答卷。
  在委内瑞拉,孙波领导的陆湖项目是国外石油公司放弃的老油田,接手时候的日产量仅3300桶。孙波到任两年,依靠在辽河油田十几年的经验积累,研发新技术,新模式,原油产量竟然飙升到日产4万桶!在苏丹,针对黑格里格和尤尼提两个主力油田含水明显上升、地表压力急剧下降的状况,他组织中外专家进行反复研究和模拟试验,摸清了含水和压力下降的原因,通过更换大排量电潜泵,加大提液量,油田快速上产,高峰期年产量超过1500万吨,占当时中国石油海外项目产量的60%左右。
  2009年12月以来,孙波还兼任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哈萨克斯坦地区协调组组长。他创造性地将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融入到以股权管理形态运营的项目公司。2011年底,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油气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占中石油海外油气产量的近1/3。
  而这一系列骄人业绩的背后,则是孙波这些海外拓荒者们令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刚从伊拉克调研回来的中石油政治部主任关晓红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亲自到孙波他们工作的现场看看,是无法体会以孙波为代表的中石油海外职工的艰辛的。他们真的是用鲜血和生命在为祖国献石油。由于他们工作的地方都是自然条件恶劣、战乱不断、社会治安环境极差的地区,因此,被绑架、被抢劫、被烈性传染病感染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仅孙波同志工作过的苏丹,这些年来中石油就牺牲了42位同志。所以,每一滴从海外拿回来的油中都有以孙波为代表的海外员工的鲜血。
  曾经担任委内瑞拉公司总经理的王明才说,“那时候我们刚到海外,还处于开发期,一心就想给国家省钱,所以选择的驻地安全条件都不好。我在委内瑞拉3年半,经历的抢劫和绑架事件就有20起43人次。孙波来了以后,由于我们产量上去了,经济条件也好了一些,才重新找驻地,并增强了安全设施。比如买了4条狗,在院子四角用钢板建设了岗楼,孙波还提出在明哨之外建立暗哨。采取了这些措施后,我们的驻地才没有再发生过被袭击事件。”
  对于当年和孙波在苏丹创业的那段经历,已经升任中石油中亚公司总经理的庞裕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年孙总在苏丹的工作条件,国内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就拿坐飞机来说吧,那绝对不是国内坐飞机的概念。有一次我和孙总坐上飞机,飞机屁股后面门一开,一群羊就赶了上来。我们就和羊群挤在一起飞了一路。苏丹的飞机跑道全都是土跑道,有时候下大雨或轮胎爆了,飞机停的不是地方,还得人推。飞机掉下来也不是稀罕事。所以那些年在苏丹,坐上飞机真不知道会落到什么地方,甚至还落不落的下来。”
  孙波走了,走得那么突然。11月20日,他参加完三个会议回到家后,继续工作到深夜。他的笔记本电脑显示,他修改的最后一份工作文件的时间是21日凌晨1点,也就是说,在早晨家人发现他昏迷不醒前的5个小时,他还在工作着。
  孙波走了,走之前他没有给家人给同事留下一句话。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一直会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孙波,留下的是一种力量(短评)
  孙波同志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是缅怀与敬仰。
  “海外拓荒人,石油报国魂”。肩负着“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任,以孙波为代表的众多中国石油人踏上了海外油气业务的艰难征程。正是他们在异国攻坚克难的拼搏,他们在他乡执着坚守的身影,他们在荒漠激情创业的豪迈,才书写了中国石油海外事业发展的传奇,奏响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壮丽乐章。
  作为海外油气事业的领路人和拓荒人,作为国际化战略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孙波身上闪现着诸多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对油气事业近于本能的奉献精神,突出表现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精神、“头拱地也要完成任务”的拼搏精神、智慧加拼命“确保按时建成管道”的敬业精神和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怀。
  孙波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不朽。海外油气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孙波这样的英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离不开孙波这样的英雄。让我们以孙波同志为榜样,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扎实的作风,开拓进取、奋发努力,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敬礼!啥也不说了
中央组织部追授孙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人民日报 》( 日& &08 版)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中央组织部日前印发《关于追授孙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的通知,全文如下:
  孙波,男,汉族,辽宁大连人,1960年2月生,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辽河石油勘探局沈阳采油厂厂长兼党委副书记,中油国际工程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石油驻中亚地区企业协调组组长,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日,孙波同志因昼夜工作突发脑溢血昏迷,日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2岁。
  孙波同志积极献身祖国石油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在复杂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取得丰硕成果,为发展我国石油事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海外工作长达16年,先后转战中东、南美、非洲和中亚四大油气合作区,业绩突出、贡献卓著,是中石油海外油气合作业务的开拓者和中亚油气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优秀组织者。孙波同志的一生,是石油报国的一生。他以出色工作赢得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多项荣誉,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展示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
  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孙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央组织部号召全国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向孙波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不渝、石油报国的爱国情怀,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优良品德,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像孙波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责任使命,坚持求真务实,创造一流业绩。
  当前,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孙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完成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28 编辑
有情才是真豪杰
——追记石油报国英模孙波同志(下)
本报记者 冉永平
《 人民日报 》( 日& &09 版)
  中石油海外兵团的员工谈到他们的孙总,无不充满了感情。而孙波的家人回忆起刚刚离去的亲人,更是泣不成声。
  两次握手的故事
  陈曙东是孙波在苏丹工作时候的下级,他给记者讲述了和孙波两次握手的故事。
  “第一次是在2001年的4月9日,我因为工作需要从苏丹调回北京,孙波到机场送我。那次握手道别是我们第一次握手。上飞机前,孙总塞给我一个信封说:‘你安心地回去,把家里的困难处理好。这个信封你上飞机后再打开。’
  “上飞机后,我打开信封,发现是一些钱,还有一张纸条:‘知道你家里经济困难,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希望你处理好家里的事,今后根据组织需要,再回海外来。’
  “当时我们共事还不到4个月。我也没有机会和他谈我家里的事,但是他作为领导,居然每个员工的情况都那么清楚,让我很是感动。那时候我们在海外还是创业初期,工资比较低,我要寄钱回家给孩子治病,所以在海外几年没攒下什么钱。
  “第二次握手是在2012年的11月20日上午9点,也就是他出事的前一天,公司召开中哈原油管道会议。孙波进门之后我跟他握手,感觉他手冰凉,脸色也不好,就问他:孙总身体好吧?他笑笑说:‘还行。’开会时看他精神抖擞,始终拿一个笔记本电脑,一边敲电脑,一边补充发言。可是没有想到这第二次握手成了我和他之间的永别。”
  四封邮件和水壶的故事
  王明才是孙波刚到委内瑞拉时的领导。他说:“孙波工作上对人要求非常严格,但生活上对下属格外关心。我们有个员工叫张春青,是技术骨干。海外经常发生绑架、抢劫事件,他妻子坚决要求他调回国内。孙波作为副总,和张春青的妻子连续通了4封邮件,终于把这个员工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张春青依然还坚守在委内瑞拉。”
  王明才提到的4封邮件,记者后来找到了。在看到张春青妻子提出不让回国休假的丈夫回委内瑞拉的来信后,孙波回信中写道:
  “作为公司常务副总裁和地区经理,我十分舍不得张春青的离委:他作为一位丈夫,我十分理解贤惠妻子对丈夫的担忧,尤其是对张春青这种‘教授类型’人物的不放心!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与你们商量一下,张春青能否回来工作1至2年?因为我是一个爱才如命的人,实际上我在此工作多长时间,连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我是要向你们全家承诺的,返委后工作调整为:1.主要做技术管理工作;2.不开车(因为他爱开快车,妻子担心他出事。记者注);3.工作不会过于劳累。请你们夫妻考虑一下我的意见,并给予答复!若果真决定不回委工作,我能帮你们做什么请直言,我会尽我全力的,别忘了我们是在异国他乡结交的真挚兄弟和朋友!”
  当终于说服妻子同意丈夫回委内瑞拉后,孙波在回信中写道:
  “非常高兴收到你的来信,得知你已‘放行’张春青继续来委工作,感谢你对公司和我本人工作的支持!从你来信的字里行间,我已看出你对此事表示歉意,我看没有必要。不知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我在给你们的回信中,使用了‘试一试与你们商量一下’的字眼,可见我是十分理解你的想法和做法的,也会十分尊重你们的任何决定的……我坦率地讲,对此事我没有半点责怪你和张春青的意思,如何看待今天和如何决定自己的明天是每一个人和家庭的选择和权利。崔红女士,既然你和张春青已把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讲了出来,并且你今天又把你的最新决定告诉了我,那么,现在我愿意把我为什么劝他返委的真实想法告诉你:第一,我看中他的人品,因此喜欢与这样的人一起工作;第二,看中他的聪明才气和敬业精神;第三,国内石油行业马上将面临进一步‘重组’,势必影响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而他又是一个纯粹靠本事吃饭的人,所以不返委的决定也许会成为将来的一个遗憾;第四,我们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了近两年,都有了了解,也许我是一个能照顾和发挥他才华的经理。崔红女士,以上坦诚地与你交换了一些想法,主要是想达到与你们多一点沟通,使你对丈夫的世界多一些了解和理解!”
  孙波在委内瑞拉的副手、已经退休的王绍贤告诉记者,对张春青的照顾,孙波也是说到做到:“有一次我看见孙总和我们办公室主任发脾气,因为他发现我们工程师每天往返现场没有水喝。就让办公室主任给每个人准备了水壶。每天大家走的时候摆好,走的人顺手带走。别人都不会忘记,唯独张春青这个小伙子经常会忘。孙总那天发现张春青人走了而水壶还在,就对办公室主任发脾气:‘你怎么搞的,张春青的水又没有带上?’主任委屈地说,我已经备好了,每个人顺手就能拿走呀。孙总说:‘你知道他这样大大咧咧的性格,就不应该把壶摆在这里,应该放在他的汽车里。’”
  英雄儿女情亦长
  秘书武冠军告诉记者,孙波无论出差到哪里,一定会首先向母亲报一声平安,这么多年从无例外。孙波曾经对人讲:“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好,但是当老师的母亲经常把经济条件更不好的学生接到家里,给他们做饭吃,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因此母亲从小就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孙波的妻子说:“我们是东北人,讲究出门吃饺子,所以他每次出门我都会给他包饺子。无论什么时候,孙波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我发个短信:‘媳妇,我到哪里哪里了’。这些年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中亚天然气管道剪彩,他给我打电话说:‘媳妇,我把这事做成了,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女儿说:“我爸是一个温和的人,从小到大从没打过我,我十五六岁的时候还背着我满屋子跑。我18岁去国外上大学,爸爸去机场送我,还给我写了一封《致女儿的信》,我上飞机打开看,很普通的话语,都是让我照顾好自己,不要舍不得花钱,不要去餐馆洗盘子打工之类的,说爸爸挣不了大钱,给你挣个吃饭钱还是没问题的。
  “我跟爸爸是同一天生日,我印象中,我们一起过生日就两次,很早以前了。每到生日那天,我就会给他发个短信:‘爸,祝咱俩生日快乐。’如今爸爸走了,从此我再也不过生日了……”
中石油海外兵团的骄傲
全总追授孙波同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人民日报 》( 日& &04 版)
  本报北京2月22日电&&(记者潘跃)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天决定,追授孙波同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号召全国广大职工学习孙波同志坚定信念、矢志报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爱岗敬业、鞠躬尽瘁,为企业发展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团结带领职工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孙波同志生前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亚地区协调组组长。日凌晨,因昼夜工作突发脑溢血昏迷,于12月8日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2岁。孙波同志以忠诚事业、敢于担当的政治使命,满怀石油报国的壮志,组织建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油气战略通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人生壮歌。他崇高的理想信念、卓越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为全国广大职工树立了光辉榜样。
协调组组长事情多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功臣
在祖国能源战线上象孙波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来自: iPhone客户端
注意搜集 发上来 一起学习&
中组部中宣部要求广泛开展活动
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孙波同志学习
《 人民日报 》( 日& &04 版)
  本报北京3月6日电&&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日前印发《关于广泛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孙波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全文如下:
  孙波同志生前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石油驻中亚地区企业协调组组长,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日,孙波同志因昼夜工作突发脑溢血昏迷,日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2岁。孙波同志积极献身祖国石油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在复杂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取得丰硕成果,为发展我国石油事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海外工作长达16年,先后转战中东、南美、非洲和中亚四大油气合作区,业绩突出、贡献卓著,是中石油海外油气合作业务的开拓者和中亚油气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优秀组织者。
  孙波同志的一生,是石油报国的一生。他以出色工作赢得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多项荣誉,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展示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近日,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孙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孙波同志学习的活动。
  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向孙波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不渝、石油报国的爱国情怀,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优良品德,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要像孙波同志那样,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以永不懈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通过组织生活会、中心组学习、座谈交流、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向孙波同志学习活动。要把学习孙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2:07 编辑
科学探索的三十级阶梯
——写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高效勘探30年之际
刘彦国 卢太昌 李海峰 李新刚
《 人民日报 》( 日& &13 版)
  胜利油田坚持绿色勘探开发,打造生态油区、和谐油区。图为胜利油田油区一角。   
  胜利油田宣传部供图
  越是艰难越向前,风雪无阻夺油忙。图为作业职工冒雪生产场景。 
  胜利油田宣传部供图
  在中国石油勘探史上,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在地质复杂的东部探区,实现探明储量连续30年每年过亿吨。高效勘探为胜利油田的“原油上产”做出了积极贡献,30年累计产油85482.5万吨,连续17年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留下了30级坚实的阶梯。
  理论指导实践
  一位石油界资深院士,在胜利油田做资源调查时,曾经纳闷地问:“怎么回事儿,胜利怎么每年还能找出1亿吨的储量?”
  院士的疑问并非没有道理。济阳探区地质构造复杂,囊括了世界油藏类型的2/3以上,被喻为“地质大观园”,勘探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异常复杂的地质构造,要实现勘探的不断发展,胜利人依靠的就是“勘探认识无禁区”的不断探索。油田高效勘探的30年,也正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突破的30年。
  奠基:复式油气藏勘探理论
  近30年,油田年均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过亿吨。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探明1亿吨,整整要用去5年。
  那个时期,油田勘探出现了“忽油忽水、忽稠忽稀、忽深忽浅、忽轻忽重、忽有忽无”的“五忽”现象。这一度使地质勘探人员感到迷茫,油田也随之陷入了“油田越找越小、越找越贫、路子越走越窄”的困境。
  “胜利没油了?!”大中型油田大多被探明发现后,立足于找大构造的背斜理论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悲观情绪开始蔓延。
  新突破需要新认识。这时,地质科研人员从“永12井”得到了启迪。钻探这口井时发现了石油,而离它不到200米的另外一口井却连一点油花子也没有,他们认为这两口井之间肯定有阻挡的东西——断层。这是一个新的认识!传统的理论认为:断层对石油聚集不利。但是,经过研究和探索,科研人员大胆地提出,济阳坳陷的正断层却对石油的聚集有利。这一重要认识和发现,就是后来复式油气理论的萌芽。
  1982年初,在大庆油田召开的全国石油工作会议上,胜利人首次提出:“济阳坳陷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成油条件复杂的复合油气区”,“五环式分布是济阳坳陷油气藏展布的基本模式”等论点。此后,经过不断完善,终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复式油气地质理论。
  依靠这一理论,从1983年到1994年,胜利油田相继发现了孤东、埕岛等23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58亿吨,年探明储量最高达到4.1亿吨,奠定了油田持续高效勘探的基础,实现了油田产量的高速增长。
  也正因如此,1985年,“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获得了国家科技方面的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成为新中国成立50年石油工业两项巨大科技成果之一。
  承启: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作为中石化最大单体人工岛的“老168”海油陆采平台,经过近3年的开发建设,现日产原油能力达到380余吨,是油田近些年的勘探开发“明星”。而它,是老河口油田众多区块中的一个。
  目前,老河口油田探明地质储量4754万吨。然而,在1994年之前,老河口油田的有效勘探开发对于胜利人而言还是个未知数。那时,以寻找有利构造圈闭为勘探目标,在桩106地区的西部、北部部署了14口探井,都没有钻遇油层。
  老河口油田勘探当年遭遇的尴尬,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油田勘探的一个缩影。那一时期,部署二三十口井,往往只有两三口成功。钻遇成功率低,井位部署难,地下油气与地质人员捉起了迷藏。
  这种捉迷藏的油气藏,被形象地称为隐蔽油气藏,也就是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这种油气藏在油田以往的勘探历程中也遇到过,但钻遇油气基本靠“碰”。
  怎么才能实现由“碰”到“找”?
  油田调集了10多个学科的千余名科研人员,开始了8年之久的攻关研究。他们先后测试分析样品37830余块次,开展物理模拟实验380余项(次),钻专探井943口,举办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全国学术研讨会4次……
  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战斗,胜利人建立了以“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为核心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认识的突破,让擅长“躲猫猫”的隐蔽油气藏再也无法遁身,完钻探井成功率比“九五”以前提高了20%以上。由此,隐蔽油气藏也从勘探的“麻烦制造者”变身为储量贡献的“主力军”。其中,老河口油田的大规模储量发现,就得益于从构造油藏到隐蔽河道砂岩性油藏地质认识的转变。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被誉为“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创新”。这一成果也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探索:地质认识没有止境
  1993年,油田在东部探区的一个洼里打了好几口井。“要么是油层,要么是干层,没有油也没有水”,探井都失败了。
  “水到哪儿去了?”
  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一个新的地质认识开始形成了——水被吸收后,石头的体积减小,里面空间变大,周围油层是高压,里面是低压,会产生吸—压充注,油就在洼里。
  至此,“油往高处走”的常规认识被这一理论认识打破。得益于“压—吸”充注成藏规律,他们明确了滩坝砂体大面积含油的成藏机理,使得东部探区原来并没有任何发现的洼里获得重大发现,找到2亿吨储量。
  近年来,油田勘探这样的新认识、新探索层出不穷。从“网毯式”成藏理论到深层沙砾岩扇体扇根封闭成藏模式,从浊积岩油藏勘探理论到红层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和源储关系,每一项理论认识的突破,都带来地质储量的新发现、新进展,带来了年年探明储量过亿吨、连续10年三级储量过亿吨的生动局面。
  科技助推创新
  2012年,滨南采油厂王庄油田年产油量41.2094万吨,占这个厂产量的19.16%。这个探明储量逾5000万吨的油田,成为目前乃至今后这家采油厂产量持续保证稳定的重要阵地。
  然而就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地区的勘探受制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地质认识水平,一度陷入困境。直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出现及物探三维地震连片技术成熟,勘探工作者才通过强化基础性研究,取得新的地质认识,让这个“大块头”浮出水面。
  多年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引进和发展,成就了油田勘探的不断突破,成为探知地下未知世界、寻找石油地质储量的利器。
  适应:为地质需要而生
  日,位于樊家油田“樊162块”的“樊162—2HF井”顺利完钻,该井的油层钻遇率100%,实现了油井水平段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的理想钻遇率,创造了油层钻遇率新纪录。而在2005年之前,油井水平段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的最佳有效钻遇率还不到80%。
  成绩的取得,源自于胜利油田薄油层水平井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应用。
  技术人员介绍说,传统的薄油层水平井使用的是几何导向钻井技术,打井只要钻遇事先确定的几何目标,钻井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而随着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发展,钻井不再是单纯为了打井,“打井为了出油”的认识被更多人所接受,因此,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应运而生。地质导向钻井使得井眼轨迹控制标准不再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油层的位置随时调整,提高了薄油层水平井钻井的钻遇率。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胜利油田钻探薄油层水平井的标配技术。
  勘探的不断发展依赖于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要将其落到实处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随着油田东部探区勘探程度越来越高,本就复杂的地质构造加大了勘探难度:探井平均井深明显增加,隐蔽型油气藏比例显著上升,高温、高压、薄层、小块……这些都给勘探技术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适应地质需要,让地质家的梦想变为现实,一直以来都是油田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命题。以测井技术为例,30年来,随着油田勘探工作由构造油气藏发展到复式油气藏,进而延伸到隐蔽油气藏的进展,测井技术也相继由模拟测井、数字测井、数控测井发展到今天的成像测井。他们研制成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L—6000型成像测井系统,能够满足深井、高温高压以及小井眼、大斜度井、水平井的测井施工,成为目前中石化勘探测井主力设备。
  拉动:为地质认识提速
  去年底,随着入海路的竣工,钻机进入海上陆采平台“青东5”的大规模产能建设拉开序幕。
  而就在30多年前,由于勘探技术所限,“青东5”区块资源潜力不明确,构造、沉积及储层特征描述不准确,成藏体系和油气富集规律不清楚,油田在这个区块钻探的“青东5井”因试油获低产,未达到工业油流标准,致使勘探由此止步。
  30多年间的变化,源自于一项技术的突破。
  2010年,在原型盆地恢复技术的指引下,油田地质人员搞清了该区块的构造、沉积和储层特征,准确部署井位,明确了“青东5”区块含油面积8.5平方公里,控制储量1943万吨。自此,“青东5”区块被确立为新的资源接替阵地。
  勘探技术的突破,为地质人员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影响和改变着他们对地下世界的认知。三维地震技术、约束反演技术、油藏描述技术等,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勘探处处长吕希学举例介绍说,针对复杂地质目标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对复杂断块、岩性、深层地质目标的精细描述,可以清楚识别不同期次沙砾岩体沉积,可以分辨断距小至8米的断层、厚度5米的储层、面积0.01平方公里的圈闭,储层预测精度提高了5%到10%,深层地震勘探深度增加了米,为沙四段、孔店组“红层”及“盐下”油气勘探的突破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
  配套:实现多学科联合作战
  勘探是一个需要多兵种、多学科联合作战的行业。
  “十五”以来,胜利油田在积极推进单项技术攻关的同时,加强了技术的综合配套和集成。
  在技术创新方面,配套形成了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系列,大面积推广应用了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了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形成测井约束反演与地震储层预测等配套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测井技术已由数控测井发展到成像测井,形成了声、电、核物理特性的新一代测井技术、岩电实验分析技术系列,具有配套的测井资料处理和地层评价能力;发展形成了针对中高渗疏松砂岩油藏、低渗透油藏、潜山裂缝油藏等试油技术系列和测试技术,研发了针对滩坝砂、沙砾岩体的大规模压裂改造技术。
  油田勘探处处长吕希学表示,勘探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是老区勘探保持活力、不断取得进展的根本保证。
  管理提升效益
  “现在作井位部署,不仅需要考虑储量,还需要考虑投资、工作量,甚至还要考虑到钻前、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实际,一口井要反复讨论七八次。”
  说起现在的井位部署,勘探项目管理部副主任张宇用“组织要分级管理、部署要评价量化、设计要预案配套、实施要动态分析”来概括。他认为,这些越来越细致的管理举措,是实现高效勘探的保障。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命题,勘探工作也是一样。30年来,油田勘探系统管理体制机制适应油田发展需要,逐步走出了一条科学、规范、高效之路。
  论证会:提升决策水平
  孟涛是地质科学研究院沾车室沾化组组长,刚刚参加了今年油田春季地质论证会。他对地质论证过程感触颇深。
  在会上,地质院、物探院及各勘探项目组和油公司分别做了相应井位的论证部署报告,求同存异,报告结束后针对不同层系、不同类型展开井位讨论。之后几家单位针对井位的具体落实,一起参照各自资料,一起研究部署,最终完成井位落实。
  “这种论证机制可以让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相互交流和对比,并通过相互之间的论证,用更科学的手段来确定井位。”孟涛说。
  这种在全国石油系统独具特色的论证会制度,胜利油田已经坚持了32年。
  1981年2月,油田召开了“文革”后第一次春季地质勘探论证会。地质工作者第一次认真、仔细地上下打量耕作了多年的“济阳坳陷”,成就了复式油气藏理论的诞生。
  从那时候起,对勘探目标进行全面论证,就成了油田勘探系统的惯例。油田每年春、秋季召开两次大型的地质勘探论证会。油田勘探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围绕油田勘探的大事小情,各种理论、观点、认识、技术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大家以严谨的态度、民主的作风,平等研讨,充分论证,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
  两次论证会之间,勘探管理部门还结合重点地区的进展情况,随时组织专题讨论。
  这种富有民主精神的技术探讨,为勘探工作的科学高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法:提升勘探效益
  孤岛采油厂地质勘探首席专家蔡燕杰的另一个身份,是勘探项目组组长。
  “项目组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勘探项目经理在勘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勘探项目组成为勘探管理工作的主体,把投资、储量、成本、效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勘探项目组,做到责、权、利有机统一,提升了勘探效益。”谈起项目组的运行模式,蔡燕杰深有体会。他说,项目组里包括了采油厂地质勘探专家及地质所、油地工作部、生产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各项工作更加紧凑,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军事化”到“项目法”,反映的是油田对勘探效益的追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油田勘探工作,运行着一种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生产调度运行为中心、严格纪律约束的“半军事化”体制。然而,随着油田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效益无法保障,过去那种“指哪儿打哪儿”的管理体制暴露出其与形势不相适应的弊病。如何在管理上创新,提升勘探效益,成了摆在勘探人面前一道非解不可的命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胜利油田的勘探领域进行初步改革,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勘探项目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来。1990年,油田成立勘探项目管理处,实现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分离,进入油气勘探项目管理的探索和发展阶段。1997年,勘探监理也走上历史舞台。一套包含着投资主体、科研主体、成本管理主体、质量管理主体的勘探组织管理系统形成,兼顾投资、成本、质量、效益,勘探运行更加高效。
  实践证明,勘探项目管理让勘探工作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由“任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一体化:提升运行效率
  勘探专家、开发专家与石油工程专家要坐到一张桌子上来,共同研究、应对和破解油田勘探开发难题。
  自日始,这个一体化设想成为现实。来自勘探、开发、石油工程三个专业的处室负责人和部分专家相聚一堂,共同交流。
  传统的勘探开发程序是先探明、后评价、再开发,这种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客观上限制了综合效能的充分释放。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和投资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大,迫切需要勘探、开发和石油工程三者之间实现更加高效的组织衔接和协调配合。
  在一体化平台上,专家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想法、建议摆到桌面上,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探讨相关技术难题,加快储量向产量的转化步伐。勘探人员在找油的过程中,多为开发人员着想,多为开发准备录取资料。开发人员也早期介入,一旦发现有油,组织好开发研究,加快新区建设进度,确保勘探优势以最快速度转化为开发优势。
  一体化的运作实现了由条块管理、分开运行、独立考核向整体部署、协同作战、综合评价的转变,让勘探在点上突破,评价立即跟进,开发紧跟评价部署,迅速扩大油气发现面积,生产效率成几何级数提升,为提高规模储量的发现率、提高储量的动用率提供了有效手段。
深海钻探设备达世界标准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记者徐锦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近日在北京开幕。记者从展览会上获悉,由中国美钻集团公司开发的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经过数百次高强压的试验,其深海钻探设备的抗外压承受力、密封能力、抗腐蚀能力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均达到世界同类产品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制造深海钻探开采油气核心设备能力。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59 编辑
撑起石化机械工业脊梁
——写在兰石集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林治波
《 人民日报 》( 日& &02 版)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那个朝气蓬勃的岁月里,伴随着“一五”计划的诞生,西北重镇兰州上马了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工程——石油机械厂和炼油化工设备厂,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1957年,两厂合并,定名为“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次年又改称“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从此,“兰石”这个响亮的名字,便与中国石化机械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百项第一,书写历史辉煌
  建厂初期,来自东三省和北京、上海、山东、河北,还有江浙的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怀着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从四面八方向兰州黄河之滨聚集。他们顶风沙、冒严寒、熬酷暑、住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创业。
  1959年底,兰石人艰苦创业收获第一项重大成果——我国国产第一台深井石油钻机试制成功!次年3月,这台钻机在玉门油田开钻,一举创造该油田日进尺最高纪录!
  伟大的开端,孕育着接续的辉煌。尽管苏联专家因中苏关系恶化而全部撤走,但兰石人的创造激情却如火山般爆发,重大成果接二连三,一发而不可收——新中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第一套铂重整装置,第一套延迟焦化装置,第一套尿素脱蜡装置,第一套加氢裂化装置接踵而生,被誉为“五朵金花”。我国的石油化工业,从此用上了国产的装备。此后,兰石又相继开发了国内第一套沙漠钻机、第一套海洋钻机、第一套氨合成塔、第一台换热器、第一台高压加氢反应器、第一台丙烯腈冷却器……
  作为新中国石油、化工装备业的创始者和奠基者,兰石人怀着“为中国石化机械工业撑起一片天空”的宏伟志向,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创造了新中国石化机械工业上百项第一和“中国之最”,获得了156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的摇篮与脊梁”,荣获“装备中国功勋企业”称号。
  哪里有油田、炼厂,哪里就有兰石制造的装备!兰石钻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实践证明,兰石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都引领着中国石化装备制造水平跃上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的坚强脊梁。
  60年,那些艰苦创业的带头人被人们铭记在心中:高光华、谈剑啸、孟钺、宋鲁源、张学纯、贾志杰、柯茂盛……
  改革创新,铸造重生奇迹
  兰石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经辉煌的兰石,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也和许许多多的国企一样渐渐出现了不适应、不景气的迹象。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经令人自豪的兰石竟沦落为甘肃省闻名的特困企业。到2000年底,累计亏损3.8亿元,陷入了资不抵债、举步维艰的困境。
  兰石,犹如一个曾经身强力壮而今却重病缠身的老人,步履蹒跚,随时都可能倒下。
  但兰石人没有倒下。他们以知耻后勇、发愤图强、不断改革创新的气概进行科技攻关,连续取得重大突破:
  “连续气源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荣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6000米电驱动沙漠钻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广场彩车**;
  “800吨快速锻造液压机组”、“四合一重整反应器”、“200立方米隔膜泵机组”、“80万吨/年加氢装置”、“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等一系列重大装备,也都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者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然而,体制机制的因素依然制约着这家老国企,困境还在继续。
  2001年,面对经营困境,兰石党委一班人在调研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以改革寻求出路!在整体突破困难较大的情况下,改革就从“主辅分离、分块搞活”入手。
  根据这一思路,兰石以“经营专业化、组织公司化、产权多元化”为基本原则,对各单位进行重组改制,按照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具体情况实行“一厂一策”:或中外合资、或引入民资、或经营者持股,陆续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从2001年到2004年间,集团各部分陆续进行重组改制:石油钻机部分同世界最大的石油制造商美国国民油井国际公司合资组建了兰石国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炼化设备及热加工部分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债转股”形式合资成立兰石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原兰石总厂板式换热器分厂率先引进民营资本,合资组建兰石换热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四方容器厂与兰石机械制造公司容器厂实施了整合重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有外来资本,国有参股,公司经营者、技术和管理骨干持相对大股的产权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以两级法人主体为特征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从而把一个沿袭了几十年工厂制的老国企改造成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型集团公司,实现了企业的组织再造和体制创新。
  改革焕发了活力。兰石经济总量连年扩张,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4亿多元,增加到2008年的30多亿元。
  许多离开兰石的人,又回来了。
  出城入园,孕育美好未来
  峥嵘岁月一甲子,沧桑巨变六十年。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今天,浴火重生的兰石人把目光投向了更加高远的蓝天。
  2013年初,为开拓企业自我发展空间,壮大民族产业实力,兰石集团回购了合资公司美方股权。
  借助兰州新区被国务院批复为西北唯一国家级新区的契机,兰石战略性选择了“出城入园”。
  出城入园,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一次转型跨越的契机,是一次站在历史肩膀上再腾飞的契机,而再腾飞的带头人,就是新任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杨建忠。
  2013年6月,占地3880亩、总投资150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兰石能源装备产业园在兰州新区开工,总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兰州出城入园的最大项目,也是进展最快的项目。明年,兰石总部将入驻新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将完成一个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整体搬迁,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效率!
  崭新的兰石能源装备产业园,将坐拥石油钻采装备、炼油化工装备、换热装备、热加工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通用机械制造“六大板块”,以国家能源战略为产业导向,围绕以石油石化装备为主的六大领域,开展行业基础研究和高端前沿技术研发。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运营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技术研发领先、节能环保一流的能源装备产业园。
  与此同时,青岛兰石特大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及产品出口基地二期1000亩扩建工程规划建设也全面启动。
  在兰石的发展规划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出城入园,升级改造,兰石要实现产业能力提升、制造水平提升、技术实力提升、市场占有率提升,打造兰石升级版。兰石90万平方米老厂区,将依托西北最大的现代交通枢纽——兰州西客站,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高端技术研发、西部金融CBD、物流及商贸为支撑的房地产及现代服务产业聚集区、复合型城市商业区。”
  今年,兰石计划完成产值40亿元、利润1亿元,均为历史最高值;截至今年6月,产值完成17.05亿元,实现利润5406万元,预计年底将超额完成预定任务。
  “我们将围绕把兰石集团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年行业龙头企业集团这一目标,以能源装备研发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为支柱,精心打造兰州兰石、新区兰石、青岛兰石三大产业基地,奋斗8年,力争实现营业收入翻三番,到2020年超过300亿元,成为引领石化机械发展潮流的综合性、国际化企业集团。”杨建忠自信地对记者说。
  “钻无止境,炼就一流”的企业精神,激励兰石人奋斗了60年。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20:27 编辑
工人专家 够土够酷(最美一线工人)
——记大庆油田采油四厂技师何登龙
本报记者 郑少忠
《 人民日报 》( 日& &12 版)
  真够“土”的:满脸黝黑,满手老茧,快60岁的人,说话还是大嗓门、快语速;当了30多年的“典型”还啥也不讲究,还是个“老头兵”。同事打趣道:远看像个“修”地球的,近看是个“钻”地球的。
  也够“酷”的:一线工人却著作等身,还获得过国家专利;初中学历却独立和参与编著了多部全国石油系统有关培训教材;年近六旬还配备了“工作室”,带出学生5000多名。领导感叹:老汉永发少年狂,直把“终点”当起点。
  他,就是大庆油田公司采油四厂二矿五区五队高级采油技师、“工人专家”何登龙。
  “当工人就应该懂技术、有本事”
  1971年,何登龙初中毕业后,在全国“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来到大庆做一名作业工。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要像铁人那样,学点真本事,干出个样子来。
  刚参加工作时,没有指定师傅,他把每个人都当成师傅,兜里揣着个小本本,不懂就问,很快就能单独顶岗了。一年后,部队到油田征兵,他报名参了军。当兵4年,他刻苦训练,还挤时间学习知识。由于表现出色,他在同批入伍的战士中第一个入了党。
  1977年转业,他又回到大庆油田,在采油四厂二矿当上一名采油工,由于表现出色,他先后担任了维修班长、测试班长、中转站站长。刚接手代理技术员工作不久时,由于业务不精,他在开汇报会时说了一些外行话,同行们窃窃私语。当时,他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于是暗下决心:当工人就应该懂技术,有真本事。从此,他拼命地看书学习,查资料、绘曲线、搞分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半年多时间,他就能够绘制全队的工艺流程图,解释地层连通图和水淹图。在随后的管理局采油工理论知识竞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
  随着工作上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常常感到文化知识不够用。有一年,正赶上成人中专招生,他就报了名。白天他在工作间隙预习新课,晚上忙完家务,就和两个上学的孩子挤在一个饭桌上做习题,几乎天天都学到深夜。邻居看到了说:“一个工人还学啥呀,不如跟我们喝点小酒,打打麻将。”这话曾在他的脑海里盘旋过,是啊,谁不愿意图个安逸?但企业要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出点力;技术在进步,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当好一个工人。他坚定信心,终于考取了成人中专。1992年,他成为全厂第一名高级技师。
  “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我心里就舒坦多了”
  曾有人问何登龙,“你一个初中生,这么玩命地学习,还不是个工人,学了有啥用?”何登龙总是憨憨地一笑说,为了用呗,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我心里就舒坦多了。
  1999年7月,队里有些组合井口阀门关不严,开关不灵活,发现问题后,他一头扎进井组,反复进行拆卸研究。一天晚上,他骑自行车往家赶,边骑边想问题,一不小心,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压在车子下面,半天没醒过神来,浑身湿漉漉的像个泥人。回到家里,爱人心疼得直哭,跟他说:“再拼命工作也得注意点身体啊,你要有个三长两短,这个家咋办哪!”他笑着说:“没事,你们放心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阀芯与阀杆连接的销子上,就亲手加工40多个销子,一安一个准儿,不但节约材料费12万元,还获得了厂科技进步奖。
  2000年初,他担任中转站站长。到站上没几天,发现二合一大罐液位不稳,小班工人隔一两个小时就要调节一次,调一次就得半个钟头。为了防止冒罐,夜班工人有时一晚上要多出去八九趟。他连续跟了十几个夜班,发现调节螺杆设计长度有缺陷,就画图加工新的调节螺杆,并先在一个罐上试验。为准确观察效果,数九寒天,他一连几个钟头蹲在外面看液位,手脚都冻木了,脸被寒风刮得生疼。经过反复调试,液位终于平稳了。小班工人感激地说,“何师傅,多亏你了,不然我们还不知要遭多少罪”。
  这些年来,他先后解决各种生产难题170多项,提出合理化建议85条,进行技术革新59项,累计创经济效益800多万元。其中,“绷绳耐磨器”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一枝独放不是春”
  “独木不成林”。何登龙常想,一个人技能再高,也毕竟力量有限。就算我浑身是铁,又能够打几颗钉子?
  20世纪90年代初,他听说一些年轻工人因不懂抽油机操作规程,不时发生磕磕碰碰甚至事故,让人十分痛心。他仔细琢磨,如果有一个规范的操作程序,让大家照着做,就能少一些事故。1992年,他开始起草《更换抽油机零部件标准》,两年后通过上级部门审查。后来,经过补充完善,这个标准被收录到油田《采油采气工艺专业技术标准汇编》。这是大庆油田第一个由工人编写的标准。
  此后,他参加了大庆油田职工技能鉴定教材的编写工作。2002年,他又参与编写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员工培训教材。五个编写人员中,三人是专家教授,一人是技术干部,只有他是工人。
  1991年,何登龙在局、厂、矿担任员工培训教师,一次他带队参加全国石油系统青工技能大赛,发现厂里一名选手头脑反应快,是棵好苗子,就格外用心,帮助这位年轻人强化训练。最后,这位年轻人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2003年,矿里让他在两个月内把1100平方米的培训教室组建起来。何登龙不仅把自己多年收集攒下的各种抽油机部件献了出来,还到老朋友那里搜罗“奇珍异宝”。找不到的模具,就花钱买来材料,自己动手加工。不到两个月,他就建成了当时四厂培训功能最全、培训工种最多的培训基地。
  1991年以来,经何登龙培训的员工达5000多人次,有90多人被评为矿级技术能手,85人被评为厂级技术能手,其中36人荣获局、油田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两人在石油系统技术大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他所带的上百名徒弟,不少人已经成为管理人员或高级技术人员。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5:11 编辑
戈壁油田红柳巴郎(在新疆大地上)
——记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高级技师肉孜麦麦提·巴克
本报记者 陈亚楠
《 人民日报 》( 日& &06 版)
  广袤的克拉玛依大油田上,橘红色的抽油机高低错落、星罗棋布。路边,除了红柳丛,就是四处散落的沙土块,沿途人烟稀少。
  这里,就是肉孜麦麦提·巴克和他的同伴们工作的地方。
  作为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六班的班长,肉孜麦麦提带领着采油六班,在戈壁油田上不断奋进,先后荣获新疆油田公司“油田先锋号”、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等30多项荣誉。
  而肉孜麦麦提也成为新疆油田公司9名采油工高级技师中唯一一位少数民族高级技师。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我们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肉孜麦麦提说。
  “不要把我当少数民族班长,我就是班长”
  采油六班比较特殊。23名班组成员,汉族只占了一小半,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则占了一大半。
  “当班长的,首先就是要以身作则,比他人多干一点,比他人先想一步,才能让你的班员们对你心服口服。”肉孜麦麦提刚当班长,就给自己定下一条铁规矩:少说多干。
  一次,临近下班时间,巡井回来的资料工匆匆忙忙找到肉孜麦麦提汇报道:“班长,65195拌热管线出现泄露,怎么办?”肉孜麦麦提毫不迟疑:“走,赶紧到井上看看去。”说完便带上工具,和几个班员赶到现场,再无多余的话。
  那是一条老化了的管线,腐蚀严重,眼下必须要堵住泄露点。没有犹豫,肉孜麦麦提跳下了一米多深的坑里,将事先准备好的木椎一点点往里面敲打。泄露蒸汽的温度太高,为避免烫伤,肉孜麦麦提只能屈在一侧进行操作。敲击木椎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力度稍大或角度略偏,就要从头再来。
  “班长,你上来歇会儿,我们下去接着干。”在坑外等候的班员大声冲肉孜麦麦提喊。“没事儿,还是我来吧,反正我的工作服已经脏了。”肉孜麦麦提抬头憨实地一笑,就又埋下头寻找最佳位置继续敲打。木椎越来越深入,泄露的声音慢慢变弱、变小……最终泄露点被成功封堵。
  有段时间,六班的巡井工潘新兰显得心事重重。一次午饭过后,肉孜麦麦提把潘新兰叫到一边问:“潘姐,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啊?”刚开始,潘新兰不愿吐口。再三询问后,潘新兰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因为工作上的意见分歧,她和维修工艾山江发生了矛盾,两人都在气头上,互不相让。
  第二天一上班,潘新兰见到艾山江,正准备躲避。艾山江追了过来说:“潘姐,对不起,那天的事是我态度不好,班长批评我了。你别生气了,如果不解气就打我两下。”潘新兰万万没想到,艾山江会主动过来和解,诚恳的口吻让她的气儿一下子就消了,两人冰释前嫌。
  “本来还担心班长会认为我多事儿,而且他们又都是少数民族……”潘新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不要把我当少数民族班长,我就是班长。”肉孜麦麦提班长,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征服了所有班员的心。
  “普通话就是中国人的语言,自然要学”
  不过,刚工作时,肉孜麦麦提可不像现在这样优秀。莫说是搞好一个“民族班”,就连最基本的语言,都成了他的拦路虎。
  “我从小在南疆长大,技校上的也是维语班。刚到单位,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了问题。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听见的‘聋子’、会说话的‘哑巴’。”肉孜麦麦提回忆起当时的自己,仍然带着惭愧。
  那时,对于班上新来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班长和同事印象最深的,也是他那蹩脚的普通话。
  为了提高学习进度,他走到哪儿都带着一个小本,将诸如碰泵、憋压、调参这些石油生产上遇到的专业术语都细心地记录下来,并用汉语、拼音、维语分别作出标注,边学习边总结技巧。《维汉词典》、小学语文课本成了他最熟悉的朋友,每天不知道要见上多少面。
  班长景佩江还记得,那段时间,在大家眼中羞涩腼腆的巴郎(维语“小伙子”),脸皮突然变“厚”了。“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班长,这是我整理的会议纪要,你帮我看看?”本来说话不多的他一下子就成了“话痨”,一有机会就大声朗读,见缝插针地找同事聊天,让大家帮忙纠正表达中的错误。
  半年后,他的普通话进步神速,跟同事交流、整理会议纪要、填写报表早已不在话下。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学习普通话,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尽快融入我所在的这个大环境,好好工作。但后来我发现,当突破了沟通的难关后,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肉孜麦麦提说,“有人认为学普通话就是被汉化,这个看法不对,普通话就是中国人的语言,学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你到国外留学,自然而然会学当地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我在国内做事,自然要学普通话。”
  工作3年后,肉孜麦麦提的汉语水平大大提高,后来还成了克拉玛依第三中学普通话宣传员。
  有了扎实的普通话打底,通过11年的函授学习,肉孜麦麦提先后获得了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两个大专学位以及石油工程的本科学位,还成为中石油技能专家和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
  “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维吾尔族谚语说,“水珠投入海洋,生命就会无限。”肉孜麦麦提则说:“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2004年,领导委任肉孜麦麦提为重油开发公司采油工种的培训教练。打那以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工作当中去。10年来,前后共培训各族徒弟4000余人。
  培训的同时,肉孜麦麦提并不满足。他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出采油岗位可能出现的100多项问题和导致问题的600多种原因,还挤出时间编写了50多万字的民汉对译培训教材,以方便少数民族工人尽快熟悉普通话,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在为培训备课的过程中,肉孜麦麦提发现,很多关于石油产业的论文都比较抽象、深奥,一般一线的石油工人不好理解。于是,他就针对每堂培训课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操作,编写针对性强又实用的课件。
  “课件都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只是放在硬盘里就太浪费了。”肉孜麦麦提说。
  于是,2006年,一个名为“红柳石油网”的自办网站正式上线。肉孜麦麦提将手里所有的资料全部上传到网站,供全国的石油人进行下载和交流。网站内容丰富,包括石油生产专业性文章4000余篇,专业培训和鉴定资料200余篇,成果及技术更新300余篇,石油百科名词解释上万条。
  为了办好网站,肉孜麦麦提把自己这几年的工资“克扣”下来,先后投入了四五万元,并且无偿地组织起一帮技术专家,对网站进行及时维护。
  周围不少人觉得很难理解:自己掏腰包办网站,究竟图什么?这些钱可以在家乡盖好几所大房子了。肉孜麦麦提笑了笑:“如果他们看到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不论是初级工、中级工还是高级工,不论是汉族、哈萨克族还是维吾尔族,都可以尽情地学习交流,进步提高,我想他们就会知道答案。”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20:10 编辑
大洋深处金刚钻(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企业优秀基层职工先进事迹)
——记中海油九八一作业团队
本报记者 冉永平
《 人民日报 》( 日& &09 版)
  作为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海洋石油981”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981”之前,国外深水钻井能力已经达到3000米,而国内却只有500米。到不了深水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守着海洋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望洋兴叹,因为近年来全球获得的重大油气勘探发现中50%来自海洋,且主要来自深海。我国广袤的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也70%蕴藏于深海。
  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2012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石油981”横空出世。这一钻井水深达到3000米的世界第六代海上钻井平台的诞生向世界宣告,中国海洋石油已经有能力走向深海,并打破了西方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作为国之利器的“海洋石油981”,从2012年5月在中国南海成功首钻后,已经打破了新建井周期、下钻速度等多项世界纪录以及最大作业水深的亚洲纪录。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创造,都来自一个被业界誉为“深水奇兵”的中海油“海洋石油981”作业团队。这一成立不到三年,平均年龄仅有30岁,由177人组成的团队不仅刷新着各项世界和洲际纪录,而且已经为我国深海油气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任平台经理邓明川告诉记者:“从500米水深到3000米水深,国外用了近20年。而我们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边沉淀的方法,仅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掌握了超深水钻井技术。当时队员在集装箱改造的办公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堆成山的外文资料,光这些学习资料,重量就超过了20吨,足足装满了8个集装箱。”
  有了金刚钻,就能揽瓷器活儿。2014年初,已经掌握了深海技术的981团队转战南海陵水区块。该作业区平均作业水深1500米,为超深水气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国外一家石油公司开发了一半就放弃,认为没有开发价值。
  不信邪的981团队迎难而上,经过8个月的努力,终于在当年8月18日在南海成功钻探、测试了我国第一个自营深水高产大气田——陵水17—2,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在钻井和测试过程中,中国海油深水团队开展了11项深水钻井技术、5项深水测试技术攻关,他们自主研发的测试地面模块化设备、智能DST测试工具和全新数据采集系统在国内海域均属首次运用。陵水17—2的成功勘探,证实了凹陷结构发现大型天然气田的可能性,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为推动我国南海大气区建设添了“底气”。
  陵水成功后,今年元旦,“海洋石油981”又从三亚起航,自航近4600公里远征东南亚,这是“海洋石油981”自服役以来航行距离最远、时间最长的一次。此次作业于2月7日正式开钻,历经58天,于4月5日24时顺利完钻,作业时效高达99.09%,完钻井深超过5030米,创出我国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井深的新纪录。
  现任平台经理来宣朝告诉记者,多数工作是露天作业,而海上的气候条件也比陆地恶劣得多。比如南海的炎热,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正午甲板上的温度可以煎熟鸡蛋,只要在甲板上呆两三分钟,衣服马上就被汗水湿透。
  南海的台风更是海洋石油作业的“大敌”。来宣朝说:“南海是我国台风最多发的海域。在其他有锚链固定的平台工作,台风来了人可以提前撤离。而981没有锚链固定,所以,在惊涛骇浪中战天斗地的场景是常事,那种壮烈情景过去只在灾难大片中才见到过。”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年轻的“海洋石油981”团队让我国最先进的海上平台创造出一项又一项佳绩。截至2014年底,他们已经高效完成了21口千米级水深的超深水钻完井作业,平均作业时效高达96%,远优于国外同类型平台。
“蓝领”技术大比武
《 人民日报 》( 日& &12 版)
  石油装备职业技能大赛上,选手在专心比赛。
  日前,山东东营区第四届石油装备职业技能大赛,在胜利经济开发区举行。此次技能大赛共设置焊工、钳工、车工、数控车工、维修电工5个工种,共有134名企业技工和农民工参赛。近年来,该区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技能大比武、专业人才技能培训等举措,使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加,高层次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发展。
  刘智峰&&逯玲玲摄影报道(人民视觉)&&
本站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之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本网站纯粹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转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联系方式: (只收手机短信) 周一至周六 8:30-17:30 或者电子邮箱)。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石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