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2018江苏高考扩招招考没考上

精彩推荐:&&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分享→
回到那年夏天、
发表于: 09:54
大学扩招,高考愈发隆重,弃考愈多。进了大学,男生忙着游戏,忙着打炮,女生忙着淘宝,忙着八卦,忙着堕胎。虽然言过其实,空虚寂寞冷却是众生相,周末忙着开房去过一次南京仙林,周末,旁边的小区权当钟点房,一路上各种大妈向牵手的情侣推销着生意。你感叹大学,你感叹青春,你却忘了看看自己的青春多么荒淫,你在缅怀着的青春还剩下几多意义。现在的,更多都爱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个屁点大,都不会自己思考,只是跟风起哄。为什么,问问在之前的那二十年,谁牵着你的鼻子领着你走的。天天刷着人人网,看着千篇一律的文章,要么感伤一下的,要么告诉你青春之不能错过XX(比较常见的是某某旅行地点,多少多少岁之前必需去,必需做,或者未做过的事。。。。),于是,一群人没脑子一样跟着喊,请问,你脑袋里装的是脑子吗?其实,这只是个畸形的病态,也不该怪你们。
给分给态度,/ 就能评!
本帖评分记录
很憎恨现在的教育机制,害了不知多少代人!
给你加分,说的蛮对的
尼玛、dell外星人各种吃apple
鸢尾的世界
&& 虽然你说的都是事实,但是好尖锐啊,哈哈
忘忧草的春天
给你加分,说的蛮对的
shifeng8201
九品芝麻官
这是和谐社会,不要这样直接舍
很憎恨现在的教育机制,害了不知多少代人!
来生相见的记号
天朝教育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广告热线: 传真:7 投诉受理:7 法律顾问:江苏正气浩然律师事务所 周建斌律师
版权所有:常州化龙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号&&经营性ICP:苏B2-号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考没考好怎么办:选择复读还是大专出路在哪里
来源:  15:40:42 【】 
考试吧整理“高考没考好怎么办:选择复读还是大专出路在哪里!”,更多关于2017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高考专业选择,请访问高考网或者微信搜索“566高考”。
  点击查看:& | 志愿填报时间及方式
  高考已经结束,可是家长仍然忧心忡忡,孩子没考好怎么办?家长又在担心如何帮孩子选择出路。是让孩子复读吗?可是分数离二本线差太远了,复读意义不大。高考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2017年本科没考上,选专科还是复读,一起来看看吧。
  先说复读!对于那些未谙世事的高中生来说,想都不想的脱口而出的是复读!
  复读!说来多轻巧的事啊!我就讲个我亲眼看到的事吧!
  有个和我一届的高中同学,平时成绩不错,几次模拟考试也都是离重本不远的二本分数段上,像这种成绩,再差也可以上个二本的,结果高考成绩下来的时候,她考了440,刚好高了三本线高了5分,最后家里人一致要求她复读!后来大一暑假我们碰面的时候,差点认不出来她咯,人完全消瘦,什么都没精神,问她她说她每天都很焦虑,很困但不敢睡,怕学的不够,想休息但不敢,怕一休息就考不上本科,越学越不知道该怎么学,总觉得没学好,一直不停给安排题!不敢回家,害怕父母一脸期盼的眼神!每次考试出成绩前都心惊胆战的!后来,她结果考了个二专。
  不得不说,她这个是个很典型的复读生例子,但是同时也反应出了复读需要承担的心理鸭梨有多重!除此之外,还有政策的变动,谁能保证等到来年高考时政策依旧呢!我个人主张的是能走就走,不要把自己想的那么坚强。我们都没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很可能轻而易举的被一句话、一个眼神给打败!
  再说专科!现在的专科和我们父辈时候的大不相同了,不再是技术的,而更加偏向于理论的。
  在六月高考前,教育部就公布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成为历年最难就业年。僧多粥少,本科都不能找到容易找到工作,更何况是专科的呢!但是又能怎么办呢?该怎么才能突出重围呢!难道只能去复读或者认命的么?
  不管是什么,吃多了都会腻味的,就像肉吃多了肯定是想吃素的,在90%的只懂理论缺乏实际操作的情况下,如果你有技术的话,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更何况,只要找过工作或者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学历这个东西只在毕业内的一年有用,一年后你就只能用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来证明自己的。
  高考失利后第一条路:走职业培训、就业道路
  如果暂时还不想继续升学,又遇到了比较好的工作机会,那么考生也可以考虑先就业,或者短期内集中学习一项专业技能,并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寻找工作岗位。以目前就业形势来看,高中学历的求职者往往不太吃香,工种方面也无法选择,一般来说薪水不太高,以服务业为主。
  高职是从职业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更加偏重学生技能上的培养。因为高职更强调教育的实用性,能够在更高程度上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高职类院校越来越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关注与欢迎。
  高考失利后第二条路:走复读道路
  复读给落榜生提供了一次重新冲刺的机会,但是有一定风险。
  四类考生不适合复读:
  1、缺乏自我分析能力和约束力的学生;
  2、家长强迫考生复读,而考生死活不愿意的;
  3、分数过低或过高的学生。据统计,每年报考复读学校的学生中,高考分数多在300分至600分之间。而高考分数在这两个临界点之外的考生复读意义不大;
  4、心理素质较差,在考场上发挥失常导致高考失利的学生。
  高考失利后第三条路:走成人高考,自学高考
  成人高考、自学成才、网络课程,现在被许多单位所能接受,关键是要有一技之长。国外的高校能够提供学生语言、教育方式等多种不同于国内大学的教育模式,“留洋”也将给考生带来人生的转折。但不同的是,所需费用超出一般家庭所能承受,要因人而异。同样考生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地点、出国的中介等方面要慎重考虑,避免上当受骗
  那样看来,难道分数低的学生没有好的选择,就只能去打工了。呵呵,当然这是最可不取得。
  在国家教育机构不断扩招、不断倡导让每个人都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的今天。社会上却出现这样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无法找到他们想要的人才。人们都说,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可为什么现在这些想要人才的企业却不要这些人才呢?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高考秘籍
获取2017高考志愿填报
获取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获取2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历年考试真题试卷
微信搜索""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相关推荐:
考试吧雄鹰网校课程
考试吧新东方网校课程
语文知识地图课程
基础课程――系统学习,扎实基础
内容详情:前言:什么是中学语文知识地图
第一章:描绘性语言的运用与阅读赏析
第二章: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判定分析题
第三章:语言的准确与选择题考核
第四章:记叙文中的环境、场面、景物描写
第五章:人物语、动、心、神描写
第六章:铺垫与照应
第七章:对比与衬托
第八章:虚实答题法融汇应用(一)
第九章:虚实答题法融汇应用(二)
第十章:文章的结构
第十一章:文章主题的提炼与分析
第十二章:文章主题的表现手法
第十三章:成长经历类作文与叙述
第十四章:亲情友情类作文的写作与阅读
总结:话题作文与学期梳理
课程特色:以写作问题为纲,以解决中高考语文写作问题和讲授踩分词为主,每节课仍会讲解2―3篇阅读题,作为对应练习和提高。学习时,要求学生熟记理解每一讲的"地图内容",以便考试时融会运用。适合学员想扎实写作基础,稳固提高作文水平的高中生赠送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一本通》
内容详情:
第一章:成长经历类文章与阅读分析
第二章:亲情友情类文章与阅读分析
三章:话题议论类文章与阅读分析
第四章:概括能力题型与思维训练
第五章:表述能力题型与答题结构训练
第六章:理解能力题型与虚实相应法应用
第七章:古诗文赏析题型与要点分析
第八章:文言文题型与学习要点分析
第九章:判定分析题型答题结构与要点分析
第十章:记叙文考点与题型梳理
第十一章:议论文考点与题型梳理
第十二章:说明文考点与题型梳理
第十三章:判定分析性赏析题型答题要点
第十四章:思想情感分析题型与虚实相应
第十五章:学期课程融汇与升华
课程特色:以解决阅读问题为纲,融会踩分词和阅读答题要求,进行专题训练,侧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踩分词》进行阅读答题运用,二是答题结构与题型 ,每节课中以阅读概括能力、理解表述能力、判定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题为引导进行学习。适合学员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掌握不够全面,想稳固提高的高中生赠送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中学文言文必考140字》
内容详情:第一章: 发现考点,发现知识地图
第二章: 古诗赏析与阅读
第三章:虚与实中的事实与情感变化
第四章:理解与表述能力题型分值与答题结构
第五章:综合运用与表述能力题
第六章:如何看题与做题
第七章:概括能力与说明文体
第八章:话题作文与议论文阅读
第九章:判定分析能力题答题分值分布
第十章:现代文赏析与表述能力训练
第十一章:考场作文中的虚与实分析
第十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与考场作文
第十三章: 考场试题整体讲解
第十四章: 考场试题整体讲解
第十五章:学期论文导引与写作
课程特色:全面地检测与分析学生考试丢分的问题,
让学生清楚自己问题在哪,并且怎样改,通过思维训练,加以解决,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凭借一张知识地图,去解决所有的语文阅读写作问题。 适合学员想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成绩稳步提高的高中生赠送
《学生优秀作品及点评指导(2.0版)》
专项训练课程――针对部分模块进行重点专项讲解,短期突破
内容详情:第一章:怎样防止考场作文丢分;
第二章:每一步都要为自己的作文加分;
第三章:文章新颖、独得高分
第四章:衬托、渲染与亲情友情类考场作文
第五章:对比、虚实与成长经历类考场作文
第六章:叙述、议论与话题类考场作文
第七章:描写、突出重点与点题
第八章:以小见大与虚实相应
课程特色:对考场三大作文类型悉数讲解,针对考场作文,黄保余老师现场充精彩点评得失。适合学员作文写作水平寻求短期突破的高中生赠送
《中学考场作文训练营》
内容详情:第一章:怎样防止考场作文丢分;
第二章:每一步都要为自己的作文加分;
第三章:文章新颖、独得高分
第四章:衬托、渲染与亲情友情类考场作文
第五章:对比、虚实与成长经历类考场作文
第六章:叙述、议论与话题类考场作文
第七章:描写、突出重点与点题
第八章:以小见大与虚实相应
课程特色:对考场三大作文类型悉数讲解,针对考场作文,黄保余老师现场充精彩点评得失。适合学员作文写作水平寻求短期突破的高中生赠送
《中学考场作文训练营》
冲刺提高课程――直击考试,快速提分
内容详情:第一讲 判定描写方法及分析其作用
第二讲 判定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分析其作用
第三讲 判定文章材料的搭配及作用
第四讲 作文分析及点评
第五讲 判定文章修辞手法
第六讲 判定说明方法
第七讲 说明文常见题型及议论文题型及考点分析
第八讲 文章主题的表现与赏析
第九讲 表现手法及语言的判定与赏析
第十讲 学生作文赏析
第十一讲 有关文学常识的学习
第十二讲 议论类文言文(一)
第十三讲 议论类文言文(二)
第十四讲 考场作文分析
第十五讲 考场作文点评
第十六讲 理解表述能力题要点及事实、人物行为与思想情感的对应
第十七讲 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第十八讲 阅读训练题详解
第十九讲 如何从材料中提炼中心与作文修改的顺序和方法
第二十讲 试卷真题考核点分析与学生考场作文点评
课程特色:本班是课堂实录课程,结合高考题目要求和特点进行讲解,实用的虚实答题法,梳理踩分点,对考试中的各种类型进行详细讲解。适合学员直击高考阅读和作文,快速掌握技巧直至通关的高中生赠送
《语文阅读得高分策略与技巧》
内容详情:第一讲 先秦必考文学常识梳理
第二讲 秦汉必考文学常识梳理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必考文学常识梳理
第四讲 宋代文学常识梳理(上)
第五讲 宋代文学常识梳理(下)
第六讲 明清文学常识梳理
课程特色:帮助同学了解每位作者的其人其文;使原本空洞的文学常识,变得鲜活起来。本课程将逐篇梳理重点作家作品,每节课都安排诗歌讲解分析。适合学员希望全面掌握文学常识的中学生赠送无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6:47:55)?&&( 12:07:51)?&&( 12:03:59)?&&( 11:50:55)?&&( 11:46:57)?&&( 11:44:27)
?智能练习?智能评估
扫描二维码下载
在线名师:  
新东方在线特聘教学专家,北京重点中学特级教师,全国著名物理教...[]
在线名师:  
北京师大实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兼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
在线名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大《纵横》杂志主编,《北大研究生学志》副...[]
在线名师:  
北京新东方学校资深英语老师。长期在新东方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培...[]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高考扩招是什么意思?
所谓扩招,是说高校招生人数变多了,比如以前招400人,现在招600人,至于录取过程什么的还是按程序走
补录就是比如有的学校计划招100人,但实际只录取到80个。那么就要重新录20人。但教育局是给每个学校都分配了名额的,一次录不够就要等下一个时间,也就是补录时间。一般补录分数会降低一些。国家有根就中国大学生的规模情况进行的有计划的全国高考录取扩招,扩招与统招仅仅是概念上的不同,学生毕业后资格都一样,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是在国家计划内的扩招,应该是和有计划的扩招有本质区别的。
高考改革,主要是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四门课的老师,特别是历史、地理老师将增加很多。其它专业估计不会有大的变化。从上所言,仅供参考。
1、2017年入读高中的山东省学生,将不再分文理科,从2020年高考开始采取“3+3”模式,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山东省从2020年开始高考改为“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既可以报考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报考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类),增加了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性。
2、山东省2017年高考仍然要分文理科,2020年高考开始不分文理科。
扩招就是比如以前招10个人现在招100个人一般都是在高考的时候 近几年还在扩招之中 也许随着以后学生越来越少会普及大学吧 到时候就没有扩招了
扩招就是多招人咯,不过没什么意思,重点本科还是那么多,职业学校招的再多都是一个样...
就是大学比去年的招生人数多招 15万,包括本科和专科
中国高考1999年开始扩招的目的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个人觉得然并卵,因为考生还多了不少。不是每个学校欧扩招,像山东大学这样的名额还少了二十多个。看好学校之后一定要仔细核对今年和往年的计划信息,今年的在报名手册有,往年的在学校官网一般有。
扩招是大势所趋,特别现在高考生源变少,学校录取名额变多。导致现在只要上线都是有书可读,浙江扩招也就在近几年放开的。
Copyright &
就爱阅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4
声明:文章《高考扩招是什么意思?》由就爱阅读网友共享发布,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用户分享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移动客户端
微信扫一扫
滚动新闻:
--全国教育网站--
--教育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国家留学网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黑龙江省教育厅
--各省招考办--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招考咨讯网
上海市招生考试院
辽宁招生考试之窗
宁夏招生考试信息网
山东省招生信息网
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
四川省招生考试信息网
--各地市招考办--
佳木斯招考办
齐齐哈尔招考办
大庆招生考试网
鸡西市招考办
--友情链接--
黑龙江围棋网
&|&&|&&|&&|&
Copyright(C)
Lzk.hl.cn,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黑B2- 哈公网监备86号扩招以来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原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在中国,高考向来被视做最公平的社会晋升阶梯,也一直支撑着国人的公平信念,但是近几年来这种信念遇到了挑战。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考报名人数大大增加,2002年-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了1031万人,但是2008年后报名人数开始下降,2009年下降到1006.54万人,全国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参加高考,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人左右,有60多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2012年为915万,2013年进一步降为912万(见图1)。据教育部《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高考人数下降趋势将延续至2017年-2020年,并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图1 1977年-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万人)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第05版;2012年-2013年数据来自于教育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是周期长,教育决策稍有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中国高考扩招后报名人数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应对,事关未来教育规划,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我们使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全面分析。
一、文献述评
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外研究的重点(Hossler,Schmit & Vesper,1999;Perna,2000)。从理论上研究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观点认为,学生生源是一个供需双方相互关联的过程,涉及个人和高校在决策过程中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的供需双方都是重要的(Choy & Ottinger,1998;Hossler & Gallagher,1987),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供给方面,主要研究学生择校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期望、学习准备、同伴、文化、种族和社会经济等决策因素(McDonough,1997;Horn & Nunez,2000)。家庭社会经济背景(SES)对教育需求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地位等较低的高中生不太可能接受高等教育(Cabrera & Nasa,2001;Hossler,Braxton & Coopersmith,1989)。另外,读大学期间的经济支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经济支持会影响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第一代大学生的父母很少考虑对孩子高等教育的经济支持,但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经济支持的不确定性(Susan,2001)。家庭破裂是中低收入家庭孩子辍学的普遍原因,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可能性较小(Lillard & Gerner,1999)。家庭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对教育需求的影响也受到关注。许多研究证实了个体高等教育选择和需求中家庭社会资本的作用(Lynch & O'Riordan,1998),发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待、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所在社区等家庭社会资本对教育成就、辍学行为都有重要影响(Coleman,1988)。对农村地区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众多问题(Fluharty & Scaggs,2007):由于前期教育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通常会面临更多的入学障碍,往往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Orfield & Lee,2005);更关键的是,农村聚集着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和少数民族居民(Biswas,Mills & Prince,2005),他们往往看不到高等教育的作用(Eller et al.,2008)。种族、阶级、性别、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可能会限制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程度(Arnold,1993)。大学入学率也可能与一个地区的就业市场有关,需要大学文化程度的工作机会少,可能减少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人们就不太倾向于追求高等教育(State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Virginia,2002)。人口因素对学生人数的影响也受到重视,出生、迁移及两者共同作用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学生人数(Sara,1991);人口的死亡和健康对教育也有影响,如果成年人的死亡率和患病率上升,则需要补偿相应受教育的人数,以保持供需平衡;而高患病率则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相应减少教育投入,可能会减少教育机会(Gunnar,1987)。
在中国,关于扩招后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1)“人口减少”说:高考应届考生大多数出生于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年-1990年)后,绝对出生人数减少降低了学龄人数(教育部,2009)。(2)“就业难”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弃考人数增多(陈旭峰,2010)。大学的逐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缓慢、用人单位用人观念变化以及个人盲目追求教育过度投资、择业观不理性等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杨波,2011)。(3)“多元化”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不是坏事,这说明社会成才观慢慢“多元化”(黄丽侠,2009)。(4)“不公平”说:现在在决定社会资源的因素中,家庭经济背景这一先赋因素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而个人能力这一自致性因素的作用趋于相对弱化(王璐,2010),社会各环节都存在很大的不公平,使人失去信心,无奈弃考(张本飞,2010)。(5)“教育高收费”说。大学收费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增多了高等教育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但也削减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程建坤,2010;李春玲,2010)。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对于接受高等教育原因的研究已相当全面,包括微观原因和宏观原因,但是国外的情况毕竟不同于中国,特别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有独特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中国本土关于扩招后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原因也有了系统的几种观点,人们各执一词,从不同的视角解析这一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短暂的几年甚至一年的推测,缺乏实证、定量、长期分析,导致各种原因都存在一定市场,而又说服力不足。教育部认为适龄人口的减少是主要原因,不过多数评论文章和相关访谈节目,都对“官方解释”表示了质疑,而将“教育高收费”和“教育不公平”视为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农村高中毕业生弃考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还将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有意无意地归于计划生育政策。以上种种,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加以确定。
二、研究设想
从全国各省区来看,中国的高考是以省区为单位的,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基于这一典型二维视角,文章使用省级面板数据来分析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影响因素。
(一)计量模型
贝克尔的“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认为,家庭收入刚开始提高时,孩子数量会受到收入效应和机会成本产生的替代效应的影响,前者大于后者,父母孩子数量偏好还是会增大,孩子数量需求增加;但当收入进一步上升,孩子的质量需求弹性超过数量需求弹性,父母的孩子质量偏好超过数量偏好(贝克尔,1985)。因此对于家庭来说,孩子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如下:
其中是某一家庭t期的学生人数,用来表示家庭孩子质量,为t年家庭收入,为t期的孩子数量,是随机误差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外力规定了家庭孩子数量。1971年7月,国务院明确号召在全国城乡普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大力提倡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为基本国策。各省区结合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探索,至1991年1月,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结构已经形成,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核心,农村地区则差别很大,其中占西藏人口绝大多数的藏族农牧民没有计划生育的要求,考虑到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并且对除了西藏,各个省份的计划生育政策分为4个类别(郭志刚等,2003):
第一类():独生子女政策为主的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北京、天津、四川、重庆等6个省市;占人口总数的20%。
第二类():独生子女与独女可生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区,即“一孩半”,包括辽宁、黑龙江、广东、吉林、山东、江西、湖北、浙江、湖南、安徽、福建、山西等12个省份;占人口总数的44%。
第三类():独女可生二孩与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广西、甘肃、河北、内蒙古、贵州等7个省区;占人口总数的31%。
第四类():二孩及以上的政策的地区,包括云南、青海、宁夏、海南、新疆等5个省区;仅占人口总数的5%。
因此中国家庭的学生数量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否让孩子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依据教育决策理性行动模型(Eriksson & Jonsson,1996;Breen & Goldthorpe,1997;Breen & Yaish,2006),该模型关注能力相同但社会阶层背景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教育的原因(Breen & Goldthorpe,1997):
在该模型中,stu表示高考报名的可能性,决定高考适龄人口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取决于下述四个因素: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报率(r),不接受高等教育而可能导致的身份地位下降的可能性(sd),获得高等教育的成本(c),以及决定争取高等教育水平但未能成功的概率(s)。结合这两个模型,可以得出是否参加高考报名的影响因素包括:
从式(4)可以看出,在中国,高考报名人数可能不仅仅受到家庭收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报率(r),不接受高等教育而可能导致的身份地位下降的可能性(sd),获得高等教育的成本(c),以及决定争取高等教育水平但未能成功的概率(s)。
(二)研究框架
因变量:高考报名人数。指1999年以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万人中的高考报名人数()。我们不仅仅考虑到适龄人口的入学率,而且考虑到高考适龄人口的数量,所以使用了每万人中的高考报名人数。
自变量主要参照扩招后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原因的几种说法,并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计划生育政策:分为四类。因为多元性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计划生育政策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探究计划生育政策对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因为第四类政策较接近于无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把第四类政策地区为参照变量。
为了考察“就业难”,文章使用了失业率(UNEMP),而在“多元说”方面,参考了城市化(Urban,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非农就业比例(Non-Agri,指农民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的比例)意在考察城市化和非农就业的发展是否给予农村家庭其他机会,吸引农村高中生放弃高考,同时还加入了职业教育(VE,每万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同样是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否与大学争生源。
在高等教育成本方面,包括城市居民家庭教育支出(UEI,指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农民家庭教育支出(RUI,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支出占农村纯收入的比重)。
“不公平”说:主要考察不同城乡收入及高等教育收益的影响,我们选择城市可支配收入(UI)、农村纯收入(RI)和城市家庭教育收益(UEP)、农村家庭教育收益(REP)。在教育收益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Mincer(1974)提出的工资与收入周期动态模型,该模型认为观测到的收入是扣除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后的潜在收入的函数,其中,t+1期潜在收入依赖于t期教育投资;假设教育投资是潜在收入的一部分,该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t期工资收入,表示t期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比例,表示教育投资,代表教育收益率。由于农村工资收入数据的缺乏,我们使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替代工资收入计算家庭教育收益。鉴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状况,农村人通过高考可以转变为城市居民,计算农村家庭教育收益时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基于此,参考以往研究,在对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因素中,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报率使用城市家庭教育收益和农村家庭教育收益代替,决定不接受高等教育而可能导致的身份地位的下降使用失业率代替,获得高等教育水平的成本不仅仅要考虑教育投入成本,还考虑机会成本,就是高中毕业生不上大学所获取的机会,使用城市化、非农就业和职业教育代替,至于失败风险则依赖于原有的教育地位和状态,我们在数据分析家庭收入和高等教育收益时区分了城乡,用来考察高考扩招是否存在不公平。在中国参加高考的考生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往届高中毕业生以及社会人员,社会人员比重较少,而往届高中毕业生自动弃考的不多且往往是考学无望的弃考,也不是本研究的分析重点,所以本研究集中于分析应届高中毕业生(GSH)的弃考,在某省区每万人中的高考报名人数(STU)为:
式(8)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各省份和时间(年份),v表示随机扰动项,为观测不到的异质性,诸β表示待估参数。
(三)使用数据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而中国自1981年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经30余年,1981年出生的孩子到1999年刚好完成高中学业,恰好与高考扩招同步;鉴于高考报名人数是年中数据,而其他自变量都是年末数据,自变量只能对下一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产生影响,因此高考报名人数、应届生人数取自1999年-2010年数据,其他自变量取自1998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于UI和RI,我们取自然对数以弱化它们的分布偏差。数据来源为《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考试年鉴》。为保证数据口径的相对一致性,海南省与广东省合并,重庆市则与四川省合并,西藏不包括在内,数据跨度为12年,横截面单元为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软件是Stata10.0。
三、实证结果
我们分析1999年-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变化的原因,鉴于1999年招生的大学生到2003年毕业,而2003年的高考报名在200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前,所以我们将1999年-2010年分为1999年-2004年和2005年-2010年两个时期。具体程序如下:(1)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变量包含虚拟变量,不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所以使用了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模型(POLS)和随机效应模型(RE GLS)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时,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检验(LM test)验证了RE GLS优于POLS(P=0<0.05)。(2)随机效应模型中可能存在横截面相关及自相关问题,产生估计偏误,所以我们使用B-P LM检验(Breuch-Pagan LM)检验横截面相关和伍德里奇检验(Wooldridge Test for Autocorrelation)检验自相关问题。我们发现这三个时期都存在横截面相关及自相关问题,运用FGLS纠正,回归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大部分自变量对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都比较稳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1999年-2010年对高考报名人数有显著影响,但是在2005年-2010年间影响不在显著,这更突出了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在不同计划生育政策地区,在1999年-2010年间,第一、二、三类计划生育政策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都低于第四类政策地区,在1999年-2004年和2005年-2010年这两个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有所差别。计划生育政策对于高考报名人数有两种效应: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降低的是高考适龄人数,即为计划生育的数量效应;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新生儿数(Poston,2000),也就是未来高考报名人数;另一方面,学龄人数的减少引起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的转化,即为计划生育的素质效应。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彼此作用,首先表现在两者的替代作用,其次是反向关系(Becker,1973),这种替代转化关系反映在家庭微观范畴中,就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如何选择的问题,多子女的家庭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资金投放在较多子女身上,造成孩子平均素质较低;少子女家庭则相反。计划生育政策对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应该是负向的总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两者效应的方向和力度(尹银、邬沧萍,2013),不同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对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不同,总体而言,计划生育政策较宽松的第四类政策地区高考报名人数较高,尤其是2005年-2010年间第一类政策地区显著低于其他地区,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考报名人数,支持了“人口减少”说。
城市化在2005年-2010年间降低了高考报名人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户籍慢慢放开,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大都是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市化引导农民变市民,更多的农民在城市定居甚至取得城市户籍,实现了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改变了高考是独木桥的状况,社会成才观从高考一元论转为多元论,农民高考的热情降低,高考报名人数也随之下降。另外,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甚至直接对职业学生补助,降低了家庭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职业学校的在校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呈正相关,并没有出现职业教育冲击高考报名人数的情况,这也是“多元说”的一个表现。
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在1999年-2010年间,农村家庭收入提高增加了高考报名人数,但是在2005年-2010年间则没有显著影响。按照孩子质量数量替代理论(Becker,1981),家庭收入上涨产生积极的收入效应而带来孩子数量的增长,孩子带来的机会成本上升是主要的替代效应,带来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而由于孩子收入的质量弹性大于孩子的数量弹性,因此收入增加导致生育率下降和孩子质量的提高。在1999年-2004年间,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显著提高了高考报名人数,这也说明高等教育高收费并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农村高考报名人数。高收费增加了高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提高了农村家庭孩子上大学的机会(李玲,2010)。但是农村收入的增长在2005年-2010年间对高考报名人数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农村家庭尽管收入增加和孩子数量减少,却没有出现高考报名人数提高的现象。“教育是一种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人力资本的实际收益围绕着预期收益变动,教育投入是要求收益的,但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有风险的。在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对于农村人来说,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高等教育收益较高,失败风险较低。但是1999年扩招后,国家不再对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农村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陈钊、陆铭、佐藤宏,2009),高等教育收益降低是不争的事实。数据分析发现,农村高等教育收益并没有增加高考报名人数,经过高考扩招短暂的欣喜以后,农村家庭发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数据也显示2005年-2010年间失业率降低了高考报名人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比重,增大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农村收入在1999年-2004年间提高了高考报名人数,这符合孩子质量数量替代理论,说明高考扩招政策在最初的五年内将农民家庭的高等教育潜力激发出来。但是在2005年-2010年间显著影响消失,不同阶层承担的教育失败风险是不同的,对较低阶层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失败的概率远高于上层阶层,而且失败后可能导致的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损失也更为严重(Breen & Yaish,2006;李玲,2010)。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报降低,农村家庭不能确定教育的长期和短期收益,看不到高等教育的作用,起码在短期内看不到,而社会的发展导致其他途径同时给予农村孩子以上升的渠道,如城市化,所以社会资本欠缺的农村人不得不对教育采取一种功利化的态度,选择了短期行为。2005年后家庭收入和教育投入的增长都没有提高高考报名人数,最终导致高考报名人数经过十年的迅速增长后,2008年开始下降(见图1),这也是多元化的一个反映,如果这种趋势一直保持的话,预计未来高等教育投入的越多,农村高考报名人数会越少。
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不同,1999年-2010年间,城市教育收益的提高增加了高考报名人数,家庭收入的增加降低了高考报名人数,但是在1999年-2004年间,城市高等教育收益增加没有提高高考报名人数,城市收入的增长对高考报名人数也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收入越高,其子女参加高考的可能性越低,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家庭忽视孩子质量,而是其他选择。按照越轨理论,人类的行为类型包括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和反叛,其中“创新”模式下,个人认同社会的文化目标,但是并不通过或者无法通过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他们采取创新的方法来实现(默顿,2006)。城市学生除了参加中国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外,比农村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下降时,城市学生更不愿意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获得回报(雷万鹏、钟宇平,2005),他们会通过创新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数量的减少使城市家庭有财力追求创新形式,最近几年的留学潮正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不断增大,出境学习人员有低龄化趋势。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因出国留学而放弃参加高考的比例达到21.1%。城市家庭不继续求学而导致的地位下降感受会比较强烈,并不是不认同社会的文化目标(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而是想让孩子追求比同龄人更高质量的教育,出国留学成为很多城市家庭的选择,通过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使孩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避免或减少未来地位下降的风险。所以数据显示,尽管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升高,但是并没有提高高考报名人数,反而是家庭收入的提高降低了高考报名人数。但是在2005年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城市家庭高考收益提高增加了高考报名人数,大批农村大学生涌入城市,给城市家庭带来了冲击,也提高了城市家庭高等教育的收益,同时高收费增加了高校资源,改善了高校设施和教育质量,增加了国内高校对城市家庭的吸引力,预计未来城市家庭收入对高考报名人数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
扩招后高考报名人数的变化具有不同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新生人口数降低,减少了未来的学龄人口,降低了高考报名人数,从长远来看,在未来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会更明显,这印证了之前的“人口说”。“多元说”也是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收益的下降以及对本身地位下降的担心使城市家庭寻求创新的路径,随着城市家庭收入的提高,出国留学可能是一种选择;高考扩招的高收费增加了高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孩子提供了高等教育机会,但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就业困境也降低了高等教育收益。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高等教育投入大,失败的风险也大,而其面临的不接受高等教育导致地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显然不值得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来争取高风险、低收益的高等教育,所以即使农村家庭收入增长,也没有相应投入高等教育。随着城市化发展,多元化成功的可能性提高则为农民提供了上升的另一条路径,农民理性选择了短期行为,放弃高考。因此多元化出路是高额的教育高收费和就业压力下农村家庭短视并无奈的选择,大学扩招依然存在不平等。
教育的对象是人口,而人口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降低了近年的高考报名人数,针对这种情况,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必需的,2015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全面启动二胎,这对于提高人口质量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多元化的出路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宽,也是高考人数下降的因素,但是这其中隐藏着不公平。针对这种情况,要增加教育投入,缩小不公平因素,加大户籍改革,使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切切实实融入城市;实行教育改革,增加高校实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保障就业的公平性,增加高等教育的收益,避免“读书无用论”出现。
(本文刊于《兰州学刊》2017年第4期,作者尹银,社会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邬沧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河南高考扩招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