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利率如何实现设备上云?

银联云闪付支持设备、银行及商户汇总 附:部分云卡卡Bin-移动支付网
银联云闪付支持设备、银行及商户汇总 附:部分云卡卡Bin
来源:移动支付网&&&&作者:&&&& 9:47
  银联云闪付是银联移动支付新品牌,使用了NFC、HCE、TSM和Token等技术,可实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线下非接触支付,同时也支持远程在线支付。现NFC产业网小编收集了HCE、Apple Pay等已上线关于银联云闪付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安卓HCE云闪付
  支持设备:支持NFC功能,且安卓版本在4.4以上的手机:
  支持银行和相关信息:
  支持地点:全国带有云闪付标志POS终端。
  热门支持机型(以下手机型号仅供参考,建议使用支持NFC功能的安卓4.4.2及以上版本的手机):
  苹果Apple Pay:
  PS:Apple Pay支持的几大银行绑卡均有相关优惠,具体请关注银行客户端。
  三星智付Samsung Pay(公测阶段):
  附:部分云卡Bin号
  HCE云闪付:
  建设银行 信用卡 622168 借记卡622280
  中国银行 信用卡 625834
  工商银行 899
  招商银行 信用卡625864 、625164借记卡 3524
  上海银行 信用卡 625164
  交通银行 625824
  农业银行 625824
  光大信用卡625164
  兴业信用卡5824 借记卡:3524
  广发信用卡625164
  浦发信用卡625164
  Apple Pay:
  招商银行 借记卡 621483
  浦发银行 信用卡 625833 借记卡 621792
  中国银行 借记卡 621757 准贷记卡 625082
  工商银行 信用卡 622230
  中信银行 信用卡 622916 借记卡 621773
  兴业银行 信用卡 625082 借记卡 622908
  上海银行 信用卡 625153 借记卡 623529
  广发银行 信用卡 625153 借记卡 623529
  民生银行 借记卡 622622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月点击排行金融云发展陷入三方争夺 银行上云需要各方优势互补
金融云发展陷入三方争夺 银行上云需要各方优势互补
沙龙活动 | 3月31日 京东、微博、华为实战专家与你共同探讨容器技术实践!
继互联网金融支付、征信两大领域的“网联”、“信联”(百行征信)先后落地后,由银监会牵头16家金融机构组建的“云联”也来了,“金融云”一时成为业界热议话题。
2017年9月中下旬,融联易云金融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下称“融联易云”)正式注册成立,此后一直低调运行,对外少有信息传出。记者了解到,融联易云的具体经营范围包括:金融信息服务,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的银行卡中心、PUE值在1.5以上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企业管理,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经济贸易咨询,项目投资,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营业性演出),会议服务,承办展览展示活动。
事实上,早在2016年,银监会就发布了《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此次融联易云的成立,被业界视为一块银行业共谋云计算的试验田。
虽然目前融联易云尚未有正式规模化业务落地,但监管“嫡系”的入局,给目前本就充斥变数的云计算相争格局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目前,我国金融云的格局大概是由互联网机构(阿里云、腾讯云等)、传统IT服务商(IBM、惠普等)、银行系子公司(兴业数金、招银云创、平安金融壹账通等)主导的三方争夺。
在一位招商银行技术人士看来,互联网系和银行系金融云各有优势。在他看来,银行系通过技术输出建立的云平台服务由于其对金融业务理解相对深刻,能够将很多年金融IT建设沉淀下来的技术、流程和管理经验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对需要上云的金融客户做更多的业务定制,特别是借助对业务的理解能够在特定的业务场景上发挥更大优势。
“而互联网系的云服务商,他们做金融云服务更具有互联网属性优势,通常可以快速将公有云的技术移植过来进行输出,提供更低成本的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上述招行人士表示,标准化是互联网系的优势也是劣势,在解决某类互联网金融场景时他们的标准化技术输出可以帮助客户快速构建起处理这类场景的IT系统,但在解决一些复杂金融交易场景时对他们的定制化能力是一个挑战。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虽然多家银行都在构建与完善自有云系统,但总体而言,银行业务上云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复杂的应用架构进行解耦,把各种功能组件进行微服务化改造,以便能更好的利用云基础设施的弹性,并要解决好金融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而上述安全性问题,则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在系统迁徙至公有云(包括互联网金融云)的进程中,核心账户系统迁徙缓慢的原因。据腾讯金融云相关负责人介绍,金融云的账户系统是核心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多数留在银行的自身机房或数据中心;非核心的系统包括微信银行、渠道营销平台、部分风控、人脸账户、智能客服,人脸识别、双录(录音录像)等,这些完全不涉及银行数据的、账户数据的非核心系统,是完全可以放在互联网公司搭建的公有云上的,这一点也得到了监管的认可。
由银监会牵头成立金融云公司,无疑会加强银行业金融云实力。但是,在金融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只有在防风险的前提下,互联网金融云公司充分发挥其“快速赋能”、“定制化”、信息数据库内容丰富等专长,银行业金融云公司发挥其熟悉银行的经营流程与体制建设、拥有全面的银行信贷和支付业务系统等优势,提升自身技术的优势,各方形成互补,才能为客户开通安全、畅通、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黑科技放大招,手机银行实现云端服务
黑科技放大招,手机银行实现云端服务
深圳农商行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综合
核心提示深圳农商行推出了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云证书”解决方案:云证书+指纹识别登录=手机支付妥妥的安全
  日央行下发了《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号)(简称261号文),其中规定,银行机构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的转账业务,单日累计金额超过5万元,本人跨行转账、向其他人转账都无法仅通过短信动态密码进行交易,必须使用UKey或去柜台办理。随身携带UKey对于大部分客户来说都很不方便,并且也有丢失的风险。那么如何迈过5万元的坎儿,同时保障手机银行账户的安全?
  深圳农商行“云证书”黑科技放大招,手机银行实现云端服务
  为提升手机银行业务的便利性,同时兼顾交易的安全性,深圳农商行推出了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云证书”解决方案。这款解决方案源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推出的一种可靠电子签名的“云服务”,由手机作为安全认证载体,用户只需要拥有一张HKE证书,便可随时随地签名,完成在云端的认证。
  用户拥有了这张“云证书”,无需携带其他硬件,可方便地签名完成各种手机银行交易。目前深圳农商行“云证书”应用于个人手机银行,使用云证书的个人客户,手机银行单日最高转账限额可达20万元。
  云证书的优势有哪些?
  (一)安全权威
  “云证书”实际上就是一款通过云端下载的数字证书,用电子签名的方式解决移动端安全问题,有效防止密码篡改。同时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性,能够满足第三方责任认证及举证需求。可以说深圳农商行“云证书”大大提升了手机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
  (二)简单便捷
  传统的安全工具是将证书存储在UKey等硬件中,客户需随身携带才能满足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银行大额转账的需求。与UKey证书不同的是,云证书采用“云端+手机银行”的存储方式,无需随身携带硬件UKey。笔者亲自体验了一次深圳农商行“云证书”服务,转账流程、安全认证操作方式与现在的UKey版手机银行基本一致,不存在新手用户上手难的问题,唯一不同的是不再需要实体UKey,可以说完全是手机转账“轻体验”。
  (三)支持大金额转账
  使用深圳农商行云证书,个人手机银行单日转账最高额度20万元,已经能够满足决大部分客户日常资金划转的需求。
  (四)0费用
  传统的UKey版证书客户需要支付证书年费和UKey的工本费,云证书无需花钱购买硬件UKey,也不需要支付证书年费,真正的做到了0费用。
  云证书+指纹识别登录=手机支付妥妥的安全
  据悉,近期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还将推出生物识别技术——指纹登录手机银行。指纹既不在网络上传输,也不在后台存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唯一性,窃取者无从下手。“云证书+指纹识别登录”这对双子星,使手机银行身份认证的场景更加丰富,手机银行将变得更加的安全。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AI、生物识别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迅猛发展,金融行业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站在新的历史起征点,主动寻求出路,着眼未来,创新发展金融业务,致力于在未来金融服务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云证书”是该行基于261号文的要求,推出的创新身份认证方式,未来,云证书还将应用到网上银行,惠及更多客户!
责任编辑:松崎
后参与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银行“入云”:云计算体系架构在银行如何落地
一、云计算的服务目标和关键技术
云计算绝不仅仅是“装上一个软件”那么简单,云计算与生俱来定位于“资源共享”,我把云计算的服务目标总结成以下5点:
1、计算资源池化和透明化。让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比如服务器)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一个机房模块内)充分共享,通过调度软件让这些计算资源向用户透明。
2、弹性扩展和动态伸缩。利用一些软件使计算资源能够快速地、自动化地实现资源调度,可多可少,随需应变,大大提高计算资源分配的效率,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创建计算资源以应对性能压力和交易高峰。
3、以网络为中心无处不在。网络路由交换设备往往与服务器、存储设备紧密相关,云计算强调“云网融合”,网络基础设施也要实现软件定义和管理,网络资源共享和自动化调度为计算资源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
4、按需供给和自助服务。这是云计算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计算资源的创建和管理更加可视化、透明化、自动化,并且直接向需求部门和最终用户提供在线自助式服务,让用户直接申请和创建计算资源。
5、服务可监控可计量。这是云计算落地过程中常常被忽略的课题,既然上面谈到要提供自助服务,就需要为用户(业务人员、运维人员)提供服务监控的配套工具,以及服务水平计量和内外部服务计价的配套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这些服务目标绝不是下载几个开源软件就能够一一做到的。银行“入云”需要首先下决心组建一支专门从事云计算软件开发的专业团队,持续不断地跟踪云计算软件发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些配套软件的开发维护工作。
二、云计算体系架构1.0
云计算体系架构的落地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一个拥有将近20,000套虚拟机的大型数据中心,由传统计算架构向云计算架构转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前文所述的“三部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1、IaaS 1.0
在IaaS 1.0中,云平台架构自下而上分为四层:自动化脚本、资源池管理、资源调度分配引擎以及IT资源供应服务目录。基于云平台实现了VMWare虚拟机以及IBM Unix小型机虚拟化分区的自动部署和自动供应,有效提升了数据中心的运维效率。IaaS1.0先后在测试、研发和生产环境全面推广,共部署虚拟机10,000多套,取得了预期效果。
但是由于商业虚拟化软件的技术限制,IaaS 1.0在实际应用及维护管理方面逐渐暴露出以下不足:
①紧密依赖底层计算、存储、网络提供的私有接口,没有标准化协议,掌握和维护成本高,容易被硬件厂商绑定,可控性差。
②未能实现网络的自动化配置,需要人工进行网络配置。
③缺乏对云内资源统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无法从技术上保证资源从产生到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云平台内管理。
2、PaaS 1.0
在研发部署IaaS 1.0的同时,团队启动了应用平台云(PaaS)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以轻量级容器Docker为基础,自主研发了应用平台云PaaS 1.0,2015年10月份正式交付投产。
PaaS 1.0平台采用轻量级容器技术(Docker),实现了应用节点的快速启动;为服务类和Web类应用系统提供注册中心和负载均衡,将快速扩展的容器节点接入外部;使用了轻量级中间件,提高了应用系统的灵活部署能力;在PaaS上采用了分布式服务架构,将服务化与PaaS较好的进行了整合;建设了镜像仓库、日志采集、监控中心和参数中心等平台服务,实现了不同维度下的镜像、容器和服务的集中管理及监控。
应用平台云PaaS 1.0采用了业界最主流、最流行的技术,结合数据中心管理、运维和监控的需要,实现了符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服务。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通过弹性扩展、错峰使用的方式,实现了银行快捷支集群的资源池共享,在纪念币发行、“双11”大促、春节红包等业务高峰期间实现了完美的资源灵活调配。
在IT架构转型过程中,利用PaaS 1.0平台整体可用性高、系统伸缩快速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技术架构的不足。
应用平台云PaaS走的是“边实施边演进”之路。结合业界PaaS技术路线和发展趋势,为满足大规模容器集群管理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应用平台云企业级服务能力,我们在2017年初启动PaaS 2.0建设,基于开源容器引擎Docker,引入容器集群编排及调度技术Kubernetes,重点在容器、负载、日志、监控等方面全方位实现应用平台云的架构提升,打造企业级的PaaS 2.0。
三、云计算体系架构2.0
针对在实施IaaS 1.0和PaaS 1.0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业界技术路线和发展趋势,在持续优化平台功能版本的同时,密切跟踪技术发展,启动了新一代云计算平台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并在2017年基于OpenStack、Kubernetes、SDN等业界主流技术,完成新一代云计算平台(2.0)的设计研发。具体如下:
①完成了IaaS 2.0的新功能组件:使用OpenStack管理三类对象(计算、存储、SDN网络);SDN以机房模块为单位进行管理。
②完成了PaaS 2.0的新功能组件:使用Kubernetes对Docker容器进行管理。Docker是PaaS最小颗粒度的运行单位,进行业务功能封装并提供运行环境。Kubernetes负责对容器进行管理调度。
③实现了PaaS管理平台与IaaS的全面对接:支持由IaaS供应虚拟机环境后自动纳入PaaS集群。PaaS在一个园区部署一套管理平台,并管理本园区内所有的KKubernetes按照网络区域进行部署,管理该网络区域内的所有Docker容器。
1、IaaS 2.0
在基础设施云(IaaS)研发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基于OpenStack、SDN等业界主流技术研发新一代基础设施云平台IaaS 2.0。主要考虑有以下几点:
1)OpenStack是开放的生态
OpenStack是社区最活跃的IaaS项目,全球上万研发人员参与,产品成熟,集合了全球智慧和力量。
2)OpenStack架构优异,功能完备
OpenStack定义了标准协议,屏蔽了底层设备差异,实现了计算、存储和网络的池化管理,实现了资源的统一调度分配,实现了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对外提供统一的RESTful接口。
3)完全打通了计算、存储和网络专业
数据中心SDN网络作为我们新一代全球网络架构的“神经中枢”,OpenStack直接对接SDN网络,实现网络的自动化配置。
4)降低了对商业化软件的技术依赖和资金投入
引入KVM、Ceph、OpenStack等开源虚拟化及分布式计算技术,降低了对商业化软件产品的技术依赖和资金投入,自主可控性强。
5)云管平台个性化定制,有力支撑智能运维
自主研发云管平台,实现云管视图的个性化定制,用户权限的集中化控制,并与运维流程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系统、集中监控系统、PaaS应用等实现了深度联动和集成,构建具有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成本可控等特点的云管平台,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对基础设施资源和应用系统快速部署、弹性扩展的要求。
2、PaaS 2.0
在应用平台云(PaaS)研发过程中,基于开源容器引擎Docker,通过引入业界主流的容器集群编排及调度技术Kubernetes,重点在容器、负载、日志、监控等方面全方位实现应用平台云的架构提升。PaaS 2.0主要特点包括:
1)平台集群容量提升,支持万级容器集群规模
通过引入开源Kubernetes容器调度框架,支持万级容器集群规模运行和调度。集群资源池化设计,实现在网络区域规划内不同应用间的资源共享。
2)实现应用节点编排,支持复杂架构应用上云
借助PaaS 2.0云平台的容器编排能力,我们可以将多个有依赖关系的应用节点编排到到统一的部署模板,从而实现复杂应用“一键”云上部署。
3)提供容器自愈,实现应用故障自动恢复能力
PaaS 2.0云平台提供容器自动恢复机制,通过自动保持应用运行容器节点的数量,在应用节点出现不可用的情况下,立即自动启动新的应用节点,从而达到业务自动恢复的效果。
4)基础资源自动供给,实现应用自动弹性伸缩
实现PaaS与IaaS的全面对接,数据中心的用户可自助式完成资源申请,对应用保持透明;实现底层安装介质的自动部署,安装后自动纳入容器集群,提升资源申请效率;在业务突发高峰时,能够快速实现应用的自动弹性伸缩。
5)提供多集群能力,实现应用按需隔离
PaaS 2.0提供了自动创建多集群的能力。在同一集群内,支持不同租户通过标签识别,保证应用按需部署在不同的物理/虚拟设备上,从而实现应用按需隔离。
6)日志管理及诊断体系建立,提升云上应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PaaS 2.0建立了基于日志的分析诊断体系,实现了统一、集中的日志管理,具备日志在线检索能力,提供统一的日志文件在线下载接口,提供基于日志的实时分析、监控、诊断预警的能力,实现了问题快速定位与处理。
7)负载均衡提升,为应用提供更为丰富的软负载能力
以纪念币预约和快捷支付等场景为突破口,在PaaS 2.0中研究引入了应用层软负载均衡,提供SSL证书卸载及7层路由等能力,实现应用层软负载技术在云计算领域的实际应用。
8)多维度、多层级监控提升,提高平台可用性
PaaS 2.0从多维度、多层级对云上应用监控进行提升,采集操作系统、中间件、平台和应用等多维度运行指标,并成功实现了与数据中心应用监控、配置管理和性能容量监控等体系的对接,甚至连报警都能直接推送到我们的移动办公APP上,提高了运维支持响应时效,保障云化环境的生产安全。
9)建立云运维体系,提升云上应用的自动化运维水平
PaaS 2.0基于容器监控数据、日志采集等大数据,建立了通用、可定制、可扩展的业务分析模型平台,实现了云上运维的可视化。提供了秒级指标计算及报警,实现云上应用的精细管理;建立了分布式节点的自动巡检机制,提供了云上应用运行趋势分析、故障秒级预警及实时诊断;实现了快速、自动化的云上运维能力。
10)提供从开发到生产快速交付的能力,为应用快速迭代提供技术支撑
利用PaaS 2.0建立DevOps机制,使试点应用的开发(DEV)、技术运营(OPS)和交付测试(QA)三者一体化,打通了这些试点应用开发流程的边界,使这些应用的软件构建、测试、发布更加快捷,满足业务频繁及快速上线要求。
四、银行单个应用系统实现云计算体系架构的技术要点
1、应用系统的“适云”改造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快速部署、弹性扩缩的特性,首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包括对应用进行服务化和无状态化改造,使用更轻量级的中间件Liberty,将Web服务器与App服务器分别实现容器化部署,并优化了负载均衡结构,从而使纪念币应用更加“适云”。这是银行所有应用“入云”的必经之路。
2、应用系统的快速部署
在完成应用“适云”的技术改造之后,利用云平台的部署能力,在不到1周的时间里就全面完成了全部环境的投产准备工作,通过IaaS 2.0完成了宿主机的供应,通过PaaS 2.0实现了容器的快速部署,而我们的应用系统就运行在每个容器中。
3、弹性扩缩的实施
利用云计算弹性扩缩的特征,一旦出现业务量爆发式增长并超过预期时,能够在几分钟内实现对容器的快速扩容,即便出现由于容器的突然增长导致宿主机资源紧张的情况,也能通过PaaS 2.0调用IaaS 2.0接口,在十来分钟内就实现宿主机的快速扩容,这在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4、自动、快速的资源回收
在结束之后,生产中心可以在1天之内,对投入的计算资源进行全面、快速的回收,回收后的资源直接归还到资源池中,以便投放的给其他应用进一步使用。
五、智能云平台是银行“入云”的制胜之道
云计算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运行监测、运维操作、分析评估等运维领域工具的建设。在新的运维模式下,运维工作从以人工操作为主转变为以自动化、智能化处理为主;从以经验驱动为主转变为以数据驱动为主;从分专业、技术化运维转变为跨专业、服务化运维;从各单位分散运维转变为总分行一体化运维。以上这些都成为运维工作管理者要认真考虑并组织解决的课题。
1、智能化平台,新时期运维解决方案
过去,在经历了手工运维的苦涩之后,运维人员将常规的操作编写成各类自动化脚本来减轻工作压力,这种最基础的自动化运维模式正在逐渐被各类自动化工具替代。然而,自动化工具的引入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工具相互独立,基础功能重复,数据无法共享,研发成本浪费;同时,工具本身的维护又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在这种背景下,满足新时代运维特点的管理一体化、架构松耦合、能力可扩展、数据大集中的智能化运维平台应运而生。
2、落地开花,平台化建设初见成效
1)三活架构,总分行一体化管理
智能化运维平台采用数据中心“三园区、三活”的架构,单一园区故障不影响平台整体运行,下挂分行可快速切换至其他园区的运维平台,数据跨园区同步时延达到秒级以下。智能运维平台的各模块支持横向扩展,在保证同园区服务高可用的同时,也支持业务逻辑的快速扩展,同时也能确保全行运维架构的一致性。
总分行一体化架构保证数据中心可掌握全行运行情况,具备接管分行运维操作的能力。
2) 功能集成,自主研发智能化Agent
智能化运维平台将生产运维中的监控告警、日常变更、应急灾备、安装部署、故障诊断、性能容量、风险评估等12个业务进行功能整合,提供统一入口及认证授权体系等基础服务,减少各应用非业务功能的研发投入。
通过自主研发的单一、通用Agent替换各类系统产品的19类Agent。全行共完成近4万套服务器Agent安装部署,Agent版本可实现“一键式”自动更新,全行4万台服务器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完成一次性部署,部署成功率达99%以上,这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同时Agent还可自动收集环境信息,并根据收集信息采集所需的监控及性能容量指标,上送至相关系统。
3)平台模式,业务功能“即插即用”
智能化运维平台提供了开放的19类接口供各类运维应用使用,各个应用可通过服务注册的模式调用该平台各类功能,便于快速灵活集成,根据用户角色不同提供不同服务视图,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平台对各类应用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全流程监控,如有问题可快速定位问题节点。
4) 知识共享,打造银行运维生态圈
智能化运维平台提供了脚本及流程的在线开发平台,运维人员可以在平台上方便地开发运维脚本并进行单元测试,脚本部署可在指定范围内一键完成,部署过程、部署结果直观展示,1分钟之内可以完成5000台服务器的执行,比前期使用外购产品的执行效率提升了将近30倍。
同时,平台提供了流程编排的图形化开发界面,通过拖拽配置运维流程,完成复杂的运维操作。全行运维人员对于脚本库内容均可实现共享,均衡了全行不同地区运维技术水平,减少了重复开发工作量,提高了运维人员成就感,打造了全行运维生态圈。
3、决胜未来,大数据支撑运维大梦想
从手工运维到自动化运维,从竖井式研发到平台化支持,运维数据得到了更有效的收集和使用。运维团队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进一步研究各类运维问题的自分析、自诊断、自修复的实现方法。
(来源:IT思想力行动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唐家才:让“云”上互联网银行,成为懂你的一家银行
央视网消息: 作为国内第一家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网商银行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交易、没有线下服务团队,在平台和大数据的支撑下,为互联网长尾客户、中小微企业以及8亿农村人口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在刚刚过去的双11,网商银行帮助220万家微小企业提供580亿的信贷支持。同时在产品设计上采取了一些比如首期免费、利率下调等优惠措施,助力消费经济。
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中国微金融峰会上,网商银行CIO唐家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网商银行作为监管部门首批的民银行,最初的定位是做纯互联网银行,监管部门批准民银行的时候是期望我们做好普惠金融的服务。所以如果说网上银行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做好普惠金融。
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差异化的服务好更小微的客户。众所周知,传统银行可能更加看重高净值的客户,20%的高净值的客户。而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服务好的是剩下的80%的小微客户。那么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网商银行通过以技术上的创新为切口,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平台技术来大幅度的降低服务成本,找到了与传统银行相比差异化服务的一个立足点。
在服务的过程当中,如何去贴近客户、理解客户。通过更多的场景,以及网络手段去触达客户。通过了解客户需求,网商银行希望真正的成为懂你的一家银行,而不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我在柜台的这边,客户在柜台的那边,用更加温暖的一种方式去贴近客户。同时网商银行也是最开始做融资业务,通过数据分析了解部分客户会有理财或者其他需求,因此业务板块会去往相关方面延伸。
与此同时网商银行也希望发挥自身优势,去按照互联网的打法,实现单点打通。例如网商银行刚开业的时候,业务板块只做融资。其他的服务基本不予提供。网商银行在初期并没有以做一家大而全的银行为目标,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的特点以及优势所在。但是在融资方面,他们有着精准的定位于目标,一定要将它打透。同时希望把融资这一板块的业务布到所有的场景中去,让客户能够非常方便的触达到它的这项服务中。他们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310贷款方案”:三分钟申贷、一分钟放款、零人工介入。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创新是所有创业公司的必备课题。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网商银行希望通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快速创新产品。去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需要。今年8月份,网商推出了一款存款产品,从需要创意提出开始,到真正实施上线,周期大概保持在一个月左右。待到发布上线以后一个月时间,就做到了一百亿的存款规模,这就是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央视网记者:魏萌萌)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时报系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信用社手机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