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安全的可视化对于保险公司有用吗来说有用吗?

中国版IIHS?揭秘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国版IIHS?揭秘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爱卡汽车百家号[爱卡汽车 科技频道 原创]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这个名字有些拗口,字面意义也不太明确。但是从现在开始,这个名字在中国汽车行业中将出现地越来越频繁。简单地说,它是一个由保险公司主导的汽车碰撞测试。在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将正式发布第一期测试结果。一、中国为什么需要一个新的碰撞测试说起碰撞测试,大部分国人都对C-NCAP有所耳闻。既然已经有了一个碰撞测试了,为什么又来了一个呢?首先,C-NCAP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低,导致绝大部分新车都能够获得5星的评价。这样一来,不同车型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在安全性能上花费很多力量进行研发的品牌在评级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优势,这项碰撞测试对于消费者购车的指导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大了。C-NCAP的评价标准较低,造成5星评级有一些泛滥了。另一方面,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车损险“车型定价”的理念,将车损险保费由原来单一的保额或新车购置价决定转变为综合考虑某一车型的车辆价值、安全性和维修经济性等多种风险因素。也就是说,以后不同的车型将会有不同的保费。如何确定保费呢?这就需要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简称C-IASI)应运而生了。C-IASI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导,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二、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国版的IIHS?C-IASI的诞生其实是受到了美国IIHS的启发。IIHS的全称为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即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是由美国保险业资助的非盈利组织,成立于1959年。近60年来,IIHS多次以具有前瞻性的测试推进了美国交通安全法规的完善和汽车安全性能的进步。IIHS的全称为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即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碰撞测试是目前同类测试当中最严格的。C-IASI不仅和IIHS一样都是由保险公司主导的碰撞测试,在测试项目和标准方面,C-IASI也大量参考了IIHS。基本上,我们可以说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就是中国版的IIHS。和批发五星的C-NACAP不同,美国IIHS的碰撞测试以严苛的标准著称。在2018年,仅有15款车型得到了最高评级“Top Safety Pick+”。下面我们就来看看C-IASI与C-NCAP、IIHS在碰撞测试项目、标准方面的对比。碰撞测试标准对比C-IASIC-NCAP (2018版)美国IIHS正面碰撞-100%重叠(50km/h)-25%偏置(64km/h)40%偏置(64km/h)25%偏置(64km/h)侧面碰撞侧面移动壁障 (50km/h,重1500kg,高1138mm)侧面移动壁障 (50km/h,重1400kg,高600mm)侧面移动壁障 (50km/h,重1500kg,高1500mm)其他被动安全测试鞭打测试 (16km/h)鞭打测试 (20km/h)鞭打测试 (16km/h)车顶静压测试-车顶静压测试主动安全测试AEB主动刹车AEB主动刹车AEB主动刹车其他行人保护行人保护行人保护--儿童座椅--大灯测试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爱卡汽车网制表 从测试项目和标准的对比可以看出,C-IASI全面借鉴了IIHS,引入了25%偏置碰撞和车顶静压测试。这2个测试项目此前一直是IIHS的独门绝活。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全面借鉴了IIHS,在它的评价规程介绍中,甚至直接采用了一些来自IIHS的图片。1、25%偏置碰撞2012年8月份,IIHS进行了首次25%偏置碰撞,令奔驰C级、奥迪A4、雷克萨斯ES等豪华品牌车型纷纷折戟沉沙,只拿到了代表不及格的“poor”评价。25%偏置碰撞对车身机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已经成为了车辆正面碰撞性能的试金石。IIHS的25%偏置碰撞是目前难度最大的碰撞测试。丰田在25%偏置碰撞中表现不佳,于是对RAV4车型的防撞梁左前方(测试时碰撞的位置)进行了加固,另一侧却没有任何变化,因此被认为是作弊。由此可见25%偏置碰撞带给厂商的巨大压力。C-IASI最大的亮点就是引入了25%偏置碰撞。可以预见的是,C-IASI的25%偏置碰撞测试将会令一大批国产车型难堪,其中既有中国品牌,也会有合资品牌。2、车顶静压测试另外,车顶静压测试也是NCAP测试体系里所没有的项目。这是一项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测试。在车辆发生横滚,或是被侧翻的大卡车碾压的时候,如果车顶的强度不够,那么车内乘员将遭受的是灭顶之灾。在这项测试中,测试机器将会给予车顶一个持续增加的力,直到车顶被压低127mm。要获得“good”评级,车顶至少要能承受4倍于自身车重的重量。C-IASI测试中加入了车顶静压测试的项目,测试流程和评价标准与IIHS相同。这项测试将对国内的不少车型形成挑战。车顶静压测试模拟的是车辆发生横滚,或是被侧翻的大卡车碾压的情况,车顶的强度是车内乘员能否存活的关键。要在车顶静压测试中获得“good”评级,车顶至少要能承受4倍于自身车重的重量。3、侧面碰撞IIHS的侧面碰撞标准同样是业界最严格的。在IIHS的侧面碰撞测试中,移动壁障是一台重达1500kg的小车,高度达到了1500mm,它的移动速度为50km/h。比起2018版的C-NCAP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壁障的高度,C-NCAP测试中移动壁障的高度仅为600mm。移动壁障高度不同对测试带来的影响在于,IIHS测试中,相对脆弱的车窗将被直接撞击。而在C-NCAP测试中,大部分冲击力被门槛吸收,车门受到的撞击是比较有限的。或许是考虑到中国并没有那么多的全尺寸SUV和大型皮卡,高达1500mm的移动壁障实际意义不大,所以C-IASI测试中移动壁障的重量的速度跟IIHS一致,但是高度由1500mm降低到了1138mm。C-IASI的侧面碰撞测试评价标准高于C-NCAP,但是低于IIHS。在IIHS的侧面碰撞测试中,移动壁障的高度达到了1500mm,这样一来,移动壁障将直接撞击相对脆弱的车窗。而在C-NCAP测试中,移动壁障高度仅600mm,大部分冲击力被门槛吸收了。4、主动安全在新车上,主动安全功能已经越来越常见了,所以除了常规的被动安全测试、行人保护,C-IASI还加入了主动安全的项目,对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进行测试。IIHS和C-NCAP的测试中同样有这个项目。C-IASI、C-NCAP、IIHS的测试项目当中都有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5、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指数是C-IASI的独家项目。这个项目评估的并非是安全性能,而是车辆在发生15km/h低速碰撞时车辆抵御碰撞变形的能力,以及碰撞后车辆的维修经济性。所以这项测试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作用很大,但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多大的意义。6、小结总的来说,C-IASI碰撞测试大量借鉴了IIHS的先进经验,它的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明显高于C-NCAP,但略低于IIHS,高难度的25%偏置碰撞将为国内的新车带来严峻的考验。三、C-IASI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毫无疑问,C-IASI碰撞测试的出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车身结构设计、材料应用不过关的厂家而言,C-IASI的出现无疑是个噩耗,因为测试结果恐怕会很难看。但是对于真正潜心研发主被动安全技术的厂家来说,C-IASI测试可以让它们的优势体现出来。对于消费者而言,多了一个更加严格的碰撞测试,意味着在买车时多了一些参考,无疑是件好事。编辑点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出现将对国产汽车的安全性能带来重大挑战,甚至揭开汽车行业的一些黑幕,可能会对对国产汽车的销量造成一些冲击。但是长期来看,它能够让车企更加重视车辆的安全性能。希望C-IASI能够和美国的IIHS一样保持客观、公正,引领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回顾:同车不同星 中美欧碰撞测试有何不同?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爱卡汽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爱卡是万能的,爱卡是你的!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I,Robot 系列之一】保险业“终章”:那么难吃的饭也有“人”抢!
近年来,从移动互联网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科技浪潮风起云涌,并在深刻改变金融生态。诸如“人工智能取代40%‘金融民工’或只用8 年”的大胆预测也不时可见。相比美国在运用人工智能做资产管理上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在智能金融起步较晚,但发展甚快。第一财经记者日前走访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内人士及金融科技公司人士,试图全面还原各金融行业中,哪些人正被驱赶到悬崖边,人工智能等是否已经或将对相当部分岗位造成极大冲击?
科技浪潮的席卷下,保险人该如何自处?
最近,IBM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在保险业界可谓出尽了风头。据今年1月日本媒体报道,因为引进了号称“可以分析和理解所有数据,并像人类一样思考”的这套系统来进行医生医疗文件的分析以及客户保险合同的核对等工作,日本保险巨头富国生命保险计划裁减近30%的保险理赔评估部门员工。并且,还有多个保险公司表示考虑引进这套系统。
而在国内保险业,保险科技也是一大“热词”,一边厢,各大老牌险企在不停地琢磨各种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区块链、大数据;另一边,无论是去年年底成立的横琴人寿,还是前两天刚刚开业的仁和人寿,这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已开始直接将数字化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之一,更不用说那几家始终在强调科技的互联网保险公司。
科技浪潮的裹挟下,一些保险从业人员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不保,那科技真的会淘汰保险业的某些人工岗位吗?
答案是:不全对。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个保险公司相关人士以及金融科技公司人士,他们表示,在保险业中部分重复性的、基础性的工作已可以由科技来完成,但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不管是前端销售还是后端核保、核赔等重要岗位都还无法完全被科技取代。科技目前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会倒逼保险业人员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胜任更复杂的工作。
科技带来了什么?
“以前买火车意外险、飞机意外险,都是去火车站、机场的柜台或者旅行社购买,而现在都是通过互联网操作,火车站和机场的意外险柜台就自然减少很多。理赔以前都是保险公司收集纸质的理赔材料,而现在部分保险产品的理赔拍张照上传就可以了,在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合作的前提下,保险公司通过调取医疗机构的记录数据就可以掌握客户的就医记录并进行理赔。这些转变背后都是科技进步驱动的。”众安科技CEO陈玮表示。
事实上,过去十年间,保险企业在用不断改进的科技来提升客户销售体验,包括售前和售后的客户体验。
太保产险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他们这几年来侧重进行流程数字化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网销、电销能力,及通过移动展业来增强销售力量。
平安寿险则表示,目前其主要将技术应用于:客户管理、线上出单等业务员线上服务;线上学习;自助查询、自助投保、自助缴费、自助报案等客户自助服务。
在这些“自助”的流程下,“互联网等新技术替代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正在发生。”太保寿险相关人士表示,“譬如外包录单、影像审核等人工岗位已随着神行太保平台的应用被客户自助录单、自助扫描补充所取代;近几年保全业务总量以30%~40%的速度增长,但移动保全的推广有效分流了柜面压力,柜面保全人员保持了零增长;寿险呼出坐席也由于新技术回访的应用被大规模替代。”
平安寿险也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保全、契约、理赔的录入岗位、纸质单证扫描等岗位受到挑战。而太保产险则表示,目前在核保方面,大部分标准件都是通过自动核保来完成。
这些简单重复性岗位的消失,对保险公司而言意味的是运营成本的整体下降。
“运营成本的节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二是在业务规模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运营成本的支出保持稳定的占比。总体来看,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数亿元的运营成本。譬如移动投保整个流程纸张耗费从传统的40张降至4张,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纸张100吨、人工1700人、费用逾亿元。”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应的,保险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不断增加。据了解,目前太保集团信息技术中心人员规模已达一千多人。而成立于2016年的平安人寿科技中心在一年时间内,科技人力由初期的500人发展到目前的1200人。
辅助作用&替代效应
从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出现,到AI的兴起、图像识别的应用扩大,近几年市场反复出现“代理人将失业”等言论。
“目前市场上流传的一些技术可以完全颠覆保险业部分关键岗位的说法,我认为有些言过其实。”陈玮表示。
他的理由是,目前保险公司的科技水平还是参差不齐,而就算是其中的翘楚,以目前的科技发展程度也无法做到完全取代人工岗位的地步。同时,保险业的业务规模在不断上升,保险公司的业务量攀升的背后也不太可能完全裁撤某些岗位。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科技发展对保险业来说,其发挥的辅助作用远远大于替代效应。
“目前新技术的引入主要以辅助工作为主,保险业前中后台岗位人员能明显地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能效方面的提升,但并不存在主导保险业前中后台岗位的情况。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包括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替代的只是一些重复性的、机械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上新技术的效率确实比人高。但是,保险业比较特殊,在投保、核保、理赔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分析、判断、应对变化万千的情况,面对这些复杂的事项目前的技术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这也导致了现阶段的技术不可能大规模地代替保险业的某些岗位。”太保寿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譬如,在代理人方面,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就曾表示,“起码在未来30~50 年内,业务员不会被科技互联网取代。”他认为,寿险既有纯保障型产品,又有保障+投资型产品,需要根据客户不同的个体、家庭情况量身定制,差异化很大。而一些面对面的生活服务也是是互联网所取代不了的。
但未来,解释保险条文可以借助于智能机器人、远程投保可以借助于云投保平台等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寿险营销员的工作必定更加智能化。
在陈玮的畅想中,不久的将来手机的摄像头可能会支持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功能,对于部分客户,业务员只需要将可视化的链接发送给客户,客户就可以通过可视化内容来了解自己未来的风险敞口以及理解原本晦涩难懂的保险条款。“几年前就有代理人会被科技替代的说法,但这几年的数据表明,随着保险业规模的发展,代理人反而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目前,保险公司认为线上和线下融合才是最佳的方式。但也要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代理人工作效率和工作重点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能使得未来几年代理人的增速会减缓。”
而在核保和核赔岗位,陈玮同样认为,目前AI、图像识别、云计算等技术更多的是处理一些标准化的流程,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更多作为专业人员的助手,让核保、核赔判断更合理。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使核保人员和核赔人员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完全取代这些岗位目前是不太可能的,还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倒逼保险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素养
尽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发展,重复性、技术性低的岗位会被最先取代。但这样势必会造成原来这些岗位上的人员大规模失业吗?
陈玮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电子商务经过20年的发展,对实体零售业造成巨大冲击,也没有大规模的失业潮出现。事实上,科技在‘消灭’一些岗位的时候也会衍生出过去没有的岗位,或者让一些岗位产生转变,由此倒逼行业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陈玮表示。
例如,技术在解决一些录入工作时并不是100%有效的,可能会有一些误差,那就需要人力去进行纠错;原先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标准理赔流程的理赔人员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去做一些更复杂的、非标准化的工作。
再如,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未来对车险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但陈玮认为,由于车辆的所有权还是车主,因此还是会有概率发生事故,只是定价风险评估从人驾驶的风险发生率转变成系统驾驶的风险发生率。太保产险则认为,在车险受到影响的同时,一些新的风险类别正在抬头,比如网络风险,有可能弥补传统风险缩小带来的损失。由此也会使得原来的车险业务条线的工作人员转向其他险种。
“不可否认的是,新技术引入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保险行业,前中后端的所有保险业岗位人员面临的变革是在所难免的,保险岗位人员在面对新技术加入时,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学会运用新技术,拥抱变化、积极转型,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太保寿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平均每30年会有一个科技浪潮,而近几年正好又迎来了一轮科技浪潮,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一些应用在当下能够像野草一样生长。而当几年后一些技术和应用达到稳定的状态时,我们会更关注如何能够扩大使用规模,而不是每天想着怎么去颠覆别人。”陈玮表示。
但他同时表示,尽管现在科技还无法达到取代保险业岗位的地步,但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很难预测十年或者几十年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许多年后,某些岗位的替代会出现。
“如果人工智能技术真的可以达到和人正常交流,并且带有感情属性的话,也许到时候整个人类的数量都会显得过多。”陈玮笑称。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第一财经“究竟”视频正式上线
第一财经“究竟”视频正式上线
今日搜狐热点您当前位置:
对电梯责任保险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挥责任保险作用 助力电梯安全管理
——对电梯责任保险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 李 辉
  近年来,随着电梯快速发展,电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不时发生的电梯伤人事故,更是成为社会舆论焦点。责任保险是解决电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在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同时《特种设备安全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投保包含电梯在内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险机构主动参与,但是电梯责任保险发展并不理想。全国电梯责任保险市场普遍呈现“两少一低”的特点,即承保公司少,保险产品少,保险覆盖率低。那么电梯责任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了弄清原因,清除电梯责任保险发展障碍,北京市质监局与北京市保监局联合开展了北京地区电梯责任保险调研。
  电梯保险为何发展缓慢
  一、主体责任不清。电梯安全涉及电梯制造企业、安装单位、产权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维保单位、检测机构、乘坐使用人7类主体,虽然《特种设备安全法》对各主体责任有所规定,但是由于实际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电梯使用单位会随着电梯交付阶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常难以根据法条明确界定主体责任,因此各类主体对自己承担的安全责任和可能面临的风险没有准确到位的认识,导致各方对电梯安全管理重视不足,也没有转嫁风险的意愿,更加不愿主动参与电梯责任投保。相对来说,国外法律体系更加健全,对安全主体责任有明确的界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安全责任人将面临高额赔偿,因此国外企业往往会选择投保电梯责任保险,降低自己的安全责任风险。
  二、保障覆盖不全。目前,电梯责任保险普遍存在保障范围不全的问题,一是目前电梯责任险只提供对电梯乘坐人保障的第三者责任保险,而1/3的事故是出现在电梯安装、改造、维保过程中,却无法得到保障;二是目前电梯责任保险普遍采用“谁投保、谁受益”的模式,如果因投保人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责任造成的事故损失,无法得到保障;三是目前电梯责任保险只保障电梯投入使用后出现的责任事故,而不包括电梯制造单位的产品质量责任和项目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事故责任等。由于这些责任不能被保险全面覆盖,造成一旦出现事故后受害人无法获得赔偿,或者由于对责任判定耗费大量时间,使受害人不能及时获得赔偿和医治,增加社会矛盾。
  三、保险服务错位。保险服务产品定位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差距,这是阻碍电梯责任保险的突出问题。首先目前市场上电梯责任险产品定位在出现事故后的损失赔偿,而事实上,全国电梯事故率非常低,对损失赔偿金的缺口远低于所缴保费。可以粗略地算一笔账:截至2015年底,全国电梯总量约为426万台,如果全部纳入保险,按全国平均水平100元/台收取保费,保费规模约为4.26亿元,同年全国发生电梯事故48起,死亡41人,按人均赔偿100万元标准计算,赔付费用不到5000万元,赔付率仅为11%左右。北京市电梯事故率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质监部门加大工作和监管力度,已连续多年保持电梯零事故。这种保险与实际需求明显的错位,使大多数单位宁愿抱着侥幸心理,也不愿意投保。
  其次,责任保险的功能不仅是事后赔偿,更重要的是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目前电梯安全管理更多的是面临着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维保质量难以控制、应急救援不到位、监管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但是目前市场上电梯责任保险产品普遍没有在这方面提供服务解决方案。
  四、保险成本过高。尽管电梯责任保险赔付率非常低,但是由于保险承保成本较高,保险公司的利润率并没有预期的高,所以保险公司对开发产品、推广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市场上承保电梯的保险公司少和保险产品不丰富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电梯数量大、种类多、位置分散、投保主体类型多样、管理复杂,另一方面是电梯台均保费远低于车险等其他责任保险产品,造成保险公司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没有政府的引导推动,电梯行业缺少投保热情,电梯投保总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保险公司无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加快电梯责任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立法先行。明确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是加强电梯安全管理、提高企业投保意愿的根本保障。建议通过地方立法对电梯生产企业、产权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维保单位、检验机构、乘坐使用人制定更加明确的规范,明确各方权责,细化电梯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规范电梯责任保险要求,为加强电梯安全管理、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建立全面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提供法律支撑和保障。
  二、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建议由质监局、保监局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发文,引导推动电梯责任保险工作,明确电梯保险各方权利义务,规范最低保障标准,明确鼓励支持政策,提出推进规划,确定试点范围,明确资金保障。建议明确鼓励支持保险机构参与老旧电梯改造、电梯应急救援、维保服务等工作;鼓励第一安全责任人投保电梯责任险,对投保的电梯可延长检验周期;鼓励区县政府对商场、医院、轨道交通等人员密集场所,推行电梯责任保险全覆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投保责任保险,为全社会作出表率;鼓励电梯生产企业开放电梯主要参数接口,满足电梯运行风险监测需要,降低监测管理成本;对目前已经被公众责任险、物业责任险等其他险种覆盖的电梯责任,应要求其保障范围和保障额度符合最低保障标准。
  三、试行源头投保。尽管国外大多采用各方对自己责任投保的方式,但前提是法律体系健全,有清晰的责任划分。由于国内尚未立法对电梯相关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因此当前阶段采用“一方投保、各方受益”的模式更具有可行性,也更符合中国国情。建议采取制造单位从源头“一方投保”,电梯相关各类主体的责任风险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各方受益”。由制造单位在电梯出厂时就对电梯责任进行投保,一方面保证了从源头对所有风险进行覆盖,避免因保险责任覆盖不全,出现事故无法赔偿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电梯制造企业数量相对集中,保险比较容易推广和覆盖,能够有效降低承保成本,既提高了保险公司积极性,也降低了投保单位保费负担。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制造单位替其他安全责任主体买单,而是可以将保险保费附加在产品定价中,转嫁给真正的安全责任主体,但是产品质量责任部分的保费还是应由制造单位承担。
  四、加强维保环节风险管控。电梯维保服务质量是决定电梯能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维保单位由于普遍存在过分追求利润、规模普遍较小、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维保质量差强人意。鉴于电梯的风险状况直接与保费挂钩,与保险公司经营利润挂钩,因此提高维保质量与保险公司利益一致,并且保险公司具有规模优势和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因此建议在电梯维保服务中引入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保险公司一是可以利用智能云巡检技术加强对维保人员和维保质量的监控,采用远程可视化专家指导提升解决电梯故障的能力和效率。二是可以通过向维保单位、使用管理单位、监管部门反馈维保信息,分析提示维保不到位形成的安全风险,促使电梯维保形成层层督促、多元共治的管理新常态。三是保险公司在采购维保服务时,应优先选择原厂维保或者厂家授权的维保单位,既可以提高维保质量,也可以通过规模采购降低维保成本。
  五、借助保险金融作用破解老旧电梯改造难题。老旧电梯更新改造问题,说到底是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目前公共维修基金远不足以支撑全市老旧电梯改造更新,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运用资金融通手段成为解决老旧电梯资金难题的关键。建议充分发挥保险金融作用,采用目前国际较为流行的公私合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在对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项目中引入保险资金,通过保险公司出资建设、规定期限内经营回收成本的方式破解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北京市质监局正在开展相关研究。
  六、建立全面风险防控体系。一是保险公司应建立事前预防机制,开展宣传培训,提高电梯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全社会的电梯安全意识;开展风险排查,定期对所承保的重点场所、高风险电梯进行专项检查、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提示风险;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提升电梯使用单位的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建立事中风险控制机制,利用保险公司保险服务热线资源、车险救援经验、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建立电梯事故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对乘客困梯等事故的响应和救援。三是建立风险控制平台,加快电梯物联网覆盖率,加强电梯运行数据采集和风险监测能力;建立保险机构和监管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参考车险管理模式,由保险公司采集投保、事故、理赔、维保、救援等信息并向监管部门报送。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基金,从保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基金,用于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维护、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电梯安全风险控制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市质监局)《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全新动力组合为颜实力加分 东南DX3 ...深圳市宝安区大步迈向质量型、创新 ...宝兰客运专线创278公里/小时西北高 ...457辆进口阿尔法罗密欧品牌小轿车到...2017新V5简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公司最怕哪些投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