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朋友给钱学森筹备了多少钱?

我本着友好讨论的目的指出你的错误,结果呢?说不过就删评?真就50w呗?

欢迎来对线,别以为掩住自己眼睛就可以当作没发生。


他的回答基本上是引用了张纯如女士在1994年完成的著作《蚕丝》。

钱学森传记我看过至少5个版本,除了叶永烈为青少年所写的那个版本以外,还有叶永烈版,系启新版,航天内部版,再就是张纯如版。

张纯如版的优势是她有nasa关于钱的一手材料,对钱在美社会活动记录得比较全面,而且对美国那个时期的社会状态描写比较深刻。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张纯如女士明显对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变革和动荡缺乏了解,二是张纯如女士年龄太小,才20岁出头,对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抉择难以有感同身受的认知。

菜头答主列了一个时间线:

1952年前(他没说哪年,事实上是1949年):钱申请美国国籍。

1952年开始,钱为自己打官司,主要诉求是1.避免移民局驱逐2.入籍

1954年败诉,1955年回国,菜头答主认为这两件事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于是菜头答主提出来两个恶意满满的“合理”推测:

1.假如1954年胜诉,钱会在1955年回国吗?

2.1956年美国加严对移民限制之后,钱回不到新中国会去哪?

以下是对菜头答主的反驳:

已经有前排回答拿出了钱永刚的采访,我就不重复引用了,总结如下:

钱老在美20余年,为何在1949年选择入籍?要知道1950年钱老开始被美排斥,1949年他的生活还是比较美好的。答案就是:钱老想通过入美籍解决中华民国护照问题。

其次关于钱老打官司的两个诉求。

张纯如女士在书中重点提到一位美国科学家,威因鲍姆(Weinbaum),他基本可以认定是一位“美共”成员。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里,他遭受了4年牢狱之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这一切,被钱老完整目睹,因为他俩是朋友。

而且,在威因鲍姆基本已经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钱老,作为一个中国人,拒绝指认其为“美共”成员。张纯如女士认为这是钱老儒家式的“清高与羞涩”以及其价值观决定的,但是却把自己也陷进去了。

于是1950年开始,钱老就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候。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移民局驱逐他,美军方不放他。钱老解决矛盾的两个方式:1.去台湾2.入籍。显而易见,钱老不想去台湾,当然就要选择入籍。

这就是打官司两个诉求的来源。

再次关于1954年败诉和1955年回国的关系。

1955年回国是因为1955年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的结果,当时新中国用60余名美国人换回包括钱老在内的90余名中国人。你可以猜一下这60多个美国人是哪来的。

最后关于两个“合理”推测。

这两个推测没有任何成立的可能性。

1954年钱老不可能胜诉,即便胜诉,钱老也会想办法回国的,原因请参考钱永刚采访。两个事实:1.钱老最终会回国,因为性格和家庭因素影响,否则他不会在美二十多年都不入籍2.他不会去台湾。

第二个假设,假如拖到1956年,钱必须离开美国且去不了新中国,他会去哪?我不知道,也许台湾,也许香港,也许其他什么国家。这种纯脑洞式的猜测就跟“假如曹操多活20年司马懿就是大汉第一忠臣”一样毫无意义。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上个世纪50年代回国后,对我国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家耳熟能详;但他为什么去美国留学,他在美国开创性的科学成就和贡献,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怎样的重大贡献,还鲜为人知。本报今起独家连载《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1935年—1955年)》将披露这方面的史实,并以此作为献给钱老95岁华诞的贺礼。

1934年,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  

  为抵御外侮 改习航空学

  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生于上海,少年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英、法、德、意、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侵华狂潮。1926年英国军舰在长江上寻衅炮轰万县,令我上千军民死伤,造成“万县惨案”;1927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炮击南京,死伤我军民两千多人,毁坏房屋财产无数,造成“南京事件”等。这些悲惨事件,在钱学森幼小心灵里留下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深深的仇恨。

  1929年,钱学森从国立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他清楚地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未来铁路建设勾画的宏伟蓝图,因而,决心像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投身祖国的铁路建设。钱学森在交大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

  然而,正当他在上海交大勤奋学习时,日本鬼子依仗先进的飞机、大炮疯狂侵略中国的东北,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1932年的“一二八”战争。他目睹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空军力量,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斗场面。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寇,只有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国民政府和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要自己学会制造飞机!于是,他钻到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特别专注于阅读航空工程的书籍,他的志趣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发展航空事业。

  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学生,攻读飞机设计。1935年8月,他登上邮轮,负笈留美。迎着海上的狂风巨浪,钱学森立下宏愿:我暂时到美国去学习科学技术,他日回来,再更好地为国效劳!

  师从冯·卡门 攻世界难题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虽有罗斯福总统提出“新政”,也难以解决各种矛盾,特别是劳动就业的激烈竞争。在学校和工厂,种族歧视的行为和目光随处可见。1935年,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学习初期,面对某些美国同学傲慢地讥笑中国愚昧落后现象,他不服气地挑战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后来,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获得航空硕士学位,为中国人争了气。

  然而,中国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要到美国的航空工厂实习,却不受欢迎。这迫使钱学森将专业研究方向由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好在这也正是他的志趣和特长所在。同时,父亲的挚友、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在欧洲考察之后,深感德国空军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航空飞行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因而,也鼓励钱学森钻研航空理论。于是,钱学森决定到加州理工学院,拜访慕名已久的冯·卡门教授,希望跟随他继续攻读航空博士学位。

  冯·卡门是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1906年进入德国哥丁根大学机械研究所,跟随应用力学的创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是空气动力学的先驱。1904年,普朗特在边界层(即贴近在空气或水中运动的物体的表面层)和机翼理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解决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飞行阻力来源以及机翼设计问题。1911年,冯·卡门在普朗特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风洞实验,经由数学计算和分析,发现机翼穿过气流时,会产生两股平行的气旋,造成一种阻力,从而完成著名的“卡门涡街”等多项气体动力学的研究。1922年,普朗特让贤,推荐冯·卡门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学应用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的重要职务。1930年,德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应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米立肯教授的聘请移居美国。他把哥丁根民主自由的学风以及德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和技术成就,带到美国,成为最受尊敬和爱戴的著名教授。

  1936年,钱学森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学院,专程拜见这位世界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没想到他们第一次谈话就给冯·卡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冯·卡门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一脸认真的神情,对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回答得十分精确、简明,非同寻常,钱学森的聪慧和敏锐深深地打动了他。因此,冯·卡门欣然接纳他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

  选择什么课题作为钱学森攻读和研究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位明智的导师深知,在当时,世界各国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是空军实力对比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然而那时,世界航空工业正处在从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向超音速的喷气式飞机发展的时期,在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面临着两大难题: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提高到亚音速时,气体的可压缩性对飞行器的性能到底有什么影响,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是怎样的?

  (2)如果想再将飞机的飞行速度进一步提高到超音速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最富有成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设计才能实现?

  这是两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当时航空工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的美国。为发展空军的优势,赢得战争的胜利,尽快解决这两大难题迫在眉睫。冯·卡门抓住这两个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全新的重大课题,满怀期待地选中天资聪慧的钱学森,鼓励他在这两个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同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写出博士论文。(钱学敏)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十分朴素。已经习惯了现代优越生活条件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一键支付更是不敢想象的时期,人们是怎么用粮票、布票过日子,又是怎么花钱用钱的,如果去问家里的长辈,或许他们还能记得50年代的情况。


钱学森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回国的。那个年代,一位在山东读中学的少年,家里每个月给他10块钱做生活费,他就可以把6块钱缴伙食费,剩下的4块钱,完全能支撑买笔墨和回家路费的花销。花1毛钱剪头发,花1毛钱去澡堂洗澡,买一只猪蹄解馋,9分钱。

老一辈的生活大致如此。那时候的中国刚刚开始休养生息,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和今天没得比,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况却不太一样。早在1935年就去了美国留学的钱学森,自然对美国的生活条件了解透彻,更何况他刚飞过去没多久,就成为了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历史让每个中国人都明白,如果不想落后,就需要人才和创新,钱学森在美国展示出了自己非凡的领悟力,短短几年里就声名鹊起,先后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又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了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三级跳,不到30岁,已经全球闻名。

1947年,钱学森曾经回过一次国,解决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迎娶了青梅竹马的邻家妹妹蒋英。蒋英陪着钱学森一起,飞去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在美国人看来,钱学森一个人的含金量就已经够高了,他们希望钱学森能够留下为美国的科学界效力,给出了丰厚待遇。


实际上,钱学森的同窗里面,确实也有向往高额回报,而选择留在大洋彼岸的人。但钱学森却坚定了自己回国的决心,因为这个时候的祖国最需要人才,自己如果回去,对祖国将是莫大的助力。那么,钱学森当初待在美国时,究竟能拿到多少年薪?且看他的职位。

“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他在学院任职,一个月的工资有两千美金,或许这个数字看着还不算太多,也就比美国普通民众一年的总收入要高那么一些吧——但这并不是全部。因为钱学森还参与了部队科研,科技有多么重要自然不用多说,这样的项目从不缺钱。


当钱学森待在物理研究所时,他的月工资是一千六百美元,科研工作年薪保底五万,但算上每个月两个项目的话,钱学森还能额外收到1万美元的分成,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已经超过了20万美金。哪怕放到现代,这样的一组具体数字,也足够让人感到艳羡不已的吧。


另外,科研工作者受到的重视也不用多说。但对钱学森而言,这些已经成了身外之物,不值得惦念,因为他心里装着更远大的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后,钱学森立刻投入了国防与科研航天事业中,他放弃所得、淡泊名利的品质,也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钱学森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