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不认为刘据继位能做的更好,刘病已体验过民间疾苦,已经身为天子的刘据能吗?

汉宣帝刘询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夏有少康中兴,周有宣王中兴,历史的中兴之主不乏其人。但夏周朝的中兴之主大多语焉不详,近乎传说。

汉宣以后的中兴,大多却是有名无实。汉宣帝则是历史上典型的中兴之主,在亲政26年间,他对内整顿吏治,大力发展农业,对外使匈奴臣服,巩固了西汉和周边各族的关系,使西汉行将崩溃的局面重新出现了回升的景象。

刘向因此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虽有过誉的成分,汉宣帝却不失为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

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的第七代君主,他生于公元前91年,卒于公元前49年,本名病已,但因为这个名字在民间太过常用,经常会有人因同名犯讳入罪,为了让百姓更容易避讳,汉宣帝后来更名为询,以前因"病已"两字犯讳入罪的也一并赦免,从这也可以看出汉宣帝体恤民情,仁民爱物的形象。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卫太子刘据之孙,但他的出生,并不像历史上大多数守业之主那样"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出生时没几个月,就牵连到当时的"巫蛊事变"中,因此身陷囹圄,流落民间,汉宣帝的监狱生涯和民间生活,使他有机会能深入到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这也是他后来即位后能够整顿吏治,革除暴政,实施一系列利民措施的重要原因。

关于"巫蛊事件"的始末,当时的卫太子刘据看到汉武帝统治下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因而产生了一些改良政治的想法,当时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屡对匈奴用兵,卫太子却主张休养生息,停止用兵,这和许多大臣的想法相同,他们由此形成一个新的政派,这个政派和汉武帝现行政策的执法大臣产生了矛盾,并最终爆发为冲突,冲突的导火索就是"巫蛊"事件。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当时汉武帝的执政派红人江充,利用进宫搜索巫蛊的机会,趁机诬陷卫太子在宫中埋了木偶诅咒汉武帝,卫太子在难以自明的情况下杀了江充,被迫举兵造反,和丞相刘屈氂大战五天,死伤数万人,最终以失败告终,卫太子一家全部死难,只留下幼小的孙子刘询锒铛入狱。

后来汉武帝查明巫蛊事件是江充诬陷卫太子的阴谋,刘询因此被赦出狱,被丙吉送至其外婆家抚养,随后又恢复了他的皇族身份并由掖庭供养。丙吉可算是刘询一生的贵人,当刘询还在狱中之时,有望气师上奏汉武帝,说长安的监狱中有天子之气,汉武帝便即派遣使者到监狱,要杀尽所有囚犯,幸亏丙吉坚决抵制,刘询才得以幸存。后来昌邑王刘贺被废,帝位空虚时,也是丙吉鼎力推荐,刘询才最终登上帝位。

登基亲政后的汉宣帝,对内面临的是汉武帝穷兵黩武,奢侈无度留下的烂摊子,加上当时霍光等权家势力的危机,对外面临的是匈奴不仅侵扰汉朝通婚盟友乌孙的威胁。

他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促使西汉走向中兴。经济上,他"劝民农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又抑制土地兼并,将豪强地主迁出中央地区,并把皇帝的私田租借给农民耕种,以此增加农业生产。他还轻徭薄赋,在灾荒时期赈济灾民,先后减免租赋八次,削减徭役六次,以求恢复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度和设置常平仓也是汉宣帝在位时的一项重要措施,后来为历代统治者所效仿,正是这些经济上的举措,使得西汉时衰败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政治上,霍光在公元前68年死后,汉宣帝迅速翦除了霍氏家族的势力,将权利牢牢掌握在手中。

汉宣帝又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选拔良吏,他曾七次下诏在各郡县选吏,在他执政期间,每两年就选拔一次,足见他对选用良吏的重视,他对官吏的考核也很严格,曾多次派遣使者循行天下,考察官员政绩,做到赏罚分明,经过他的整顿,当时出现了许多贤明的官吏,历史上称它"汉时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军事上,自汉高祖以来,汉朝同匈奴的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到了汉宣帝时,他趁机抓住有利时机,采取了比较灵活的策略,一方面在匈奴入侵时,给予其有力打击,另一方面,当匈奴南侵失败,发生内讧时,汉宣帝能够以礼相待,最终时匈奴俯首称臣,促进了塞北和中原的统一,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汉宣帝最喜欢的儿子是刘钦,为何弥留之际,却让不类己的刘奭接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据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