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给我推荐了众惠相互的产品,请问一下相互保险在国内有什么意义吗?

摘要:单位交20%。退休后是享受不到的,公司交的钱进入了社会统筹账户,国家拿这部分钱给已经退休的人发工资。

单位交20%。退休后是享受不到的,公司交的钱进入了社会统筹账户,国家拿这部分钱给已经退休的人发工资。

退休后领取的钱,除社会平均工资外,再加个人账户里的钱。

【】公司交纳多少,取决于当地社平工资,以及单位选择的档次等多种因素决定。

局规定了最低档和最高档,最低档的交纳不得低于社平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最高档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一般以最低档居多。

举个例子:B地社平为30000元,那么每月最低档基数为=1500元,最高基数为%/12=7500元。

根据《》和各省规定的缴纳规定,按你的工资比例缴纳。一般是单位缴纳你工资总额的20%,你缴纳8%,公司缴纳的进入统筹基金,你缴纳进入个人帐户。

如果你的月工资为2000元,则用人单位应该缴纳400元,你个人缴纳160元。你实际到手的工资就只有1840元了。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中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处理。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2月15日,众惠财产相互保险 社(下称“众惠相互”)获得保监会的开业批复,成为保险业的新入场者。在各路资本竞相角逐保险牌照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心向这一行业的市场主体都如愿以偿。分析人士认为,保监会严把“牌照关”更是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有助于推动行业正本清源,回归保险本质。此外,相互保险正成为保险业内有别于股份制公司的“新鲜血液”,其牌照价值也被业内外所看好。业内人士认为,相互保险与互联网 、 金融科技结合发展未来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

保险业在近年来连续快速发展,政策红利陆续释放,为各类资本争取保险牌照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但意图入场者的自身资质有所差异,对于保险业的理解和规划也不尽相同,一些市场主体的同质化竞争特征明显。监管层尤为注重对于行业门槛的坚守,以把控风险。

根据保监会官网披露,2017年以来,6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4家保险公司筹建申请被否。拿到保险牌照的6家公司分别为融盛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4家筹建申请被否的保险公司分别为正佳人寿、福泰财险、福康人寿和中阿人寿。

互联网巨头的布局部分反映了保险业外对于保险牌照的期待。近日, 京东 集团CEO刘强东表示,京东正在申请保险牌照,也可能会以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行业。2015年11月, 百度 、安联保险、高瓴资本宣布联合发起成立互联网保险公司,暂定名为“百安保险”;2016年6月,百度携手 太平洋 财险拟成立一家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以期切入互联网车险业务。上述两张牌照目前均未明确获批。此前, 阿里巴巴 与腾讯、 中国平安 共同成立了众安保险,蚂蚁金服增资控股国泰财险,其参股的信美人寿相互保险也已获批。另外,腾讯参股成立的国内首家互联网寿险公司——和泰人寿获批开业。

在参与保险业务的方式上,行业外资本通常采取增资、收购、新设等途径,上市公司亦成为其中的常客。而监管层对于牌照的把控趋于严格。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保监会负责人提出的鼓励满足几类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之外,严把“牌照关”更是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近年来,一些社会资本将保险公司视为融资平台,有尝试通过获取牌照开展有违保险业本质的资本运作倾向。监管层出手加强监管,有助于推动行业正本清源,回归保险本质。

相互保险迈出“互保”步伐

2月15日,众惠相互宣布其已于2月10日获得保监会开业批复,并于2月14日获得营业执照。这是保监会自2015年1月23日出台《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以及2016年6月22日正式许可筹建首批相互保险社试点机构后,获批开业的第一家相互保险社。

相互保险正成为保险业内有别于股份制公司的“新鲜血液”,其牌照价值也被业内外所看好。相互保险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互助共济、共摊风险、共享收益为目的,会员缴纳的保费汇聚成风险保障资金池,当灾害损失发生时,则用这笔资金对会员进行弥补的互保行为。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中国开展相互保险试点,定位为现有市场主体的合理和必要补充,侧重于“补短板、填空白”,与现有股份制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根据保监会官方网站披露,相互保险的投保人与所有人身份合一,使投保人能够充分参与到产品开发、运营管理等环节中。此外,相互保险不追求短期效益、没有股东盈利压力、经营成本低廉,可专注发展符合会员长期利益的高保障产品,提高 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为股份制保险难以覆盖的中低收入人群、高风险领域提供简便灵活的保险服务,带动长期限、高保障保险产品发展,从而有效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众惠相互创始人李静表示,由于相互制和股份制存在显著差异,现行《公司法》、《保险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对相互保险形式并不完全适用,使相互保险在筹建过程中面临众多挑战。

“成立相互保险社的最大难点在首次会员大会的召开,召开会员大会的最大难点在章程的起草。”李静透露:“事事有授权、事事有规则”成为众惠相互筹建工作的重要原则。此外,“相互保险一定要与互联网、金融科技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除了新技术的应用,相互保险还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产业场景,以中小微企业组成的封闭性上下游产业链客户是典型的相互保险应用场景。”

【2019银行综合评选正式启动】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9(第七届)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拟定于7月下旬在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本年度银行评选正式拉开帷幕。Pick中国好银行,你为谁打Call? 【】

  昨天发出读者来信《》,收到不少来自读者的批评,说呦呦鹿鸣竟对来信一字不动,原文照登,很不公正,“相互宝根本就不是保险,你一个月花上几毛钱,有什么资格批评人家?”

  哦,不是买保险,那我们买的是什么?我充满好奇。

  首先,在“相互宝/相互保”里,我们到底付了多少钱?我先查了本月支付宝账单(我一贯是支付宝的支持者,所以当时刚刚推出相互保,我就加入了),然后请一位也加入过相互宝的朋友查了他的账单。没想到,一对比,蹊跷了:

▲上图为我本人的账单,下图为我朋友的账单

  我们的账单完全不同,我这个月被扣了2.04元,但我的朋友只被扣了0.16元。不要小看这2块钱差距,相互宝的用户人数已超过7000万,即便每人每月多交一分钱,或者少交一分钱,总数都很可观。

  在我账户扣钱的,是“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咦,难道不是保险?);在我朋友账户扣钱的,是“蚂蚁会员(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咦,也许不是保险?)。这又让我好奇起来:去年,因为涉嫌违规被主管部门约谈之后,信美人寿已宣布退出“相互保”(昨天的文章交代过),它为什么还会在这里出现?

  细看,发现不同,我支付的,是“相互保分摊-6月第1期”,分摊人数是367.78万人,帮助成员是30人;而我朋友支付的,是“相互宝分摊-6月第1期”,分摊人数是6718.67万人,帮助成员是100人。

▲上图为我本人的相互保,下为我朋友的相互宝

  这些数字都有分析价值,我产生了两点疑惑,请允许我稍微啰嗦一点:

  1、我们是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渠道,为了同一个服务内容加入的,我10月加入,他11月加入,一方面,我作为更早加入的客户,在相互保中,反而被分摊了更多的钱;另一方面,我的朋友一个月少交两块钱,但是,在相互宝中获得“帮助”(赔付)的几率,却又远远小于我,这意味着他所获得的保障,远低于我。

  新闻说,信美人寿退出后,蚂蚁金服曾表示,“相互保”更名、升级为“相互宝”后,用户获得的保障和体验都不会有变化。但我现在对比来看,和这说法有距离。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因为写这篇文章,我得以在加入相互保之后,第一次打开它的页面。它在“支付宝-我的-蚂蚁保险”里,有提示我可以升级为相互宝,根据月账单,我推测,有367.78万(一起分摊的人数)人,和我一样,仍在“相互保”中(我一度以为升级是自动升级),所以仍然由信美人寿扣款(这仍然是保险产品)。   

  问题在于,同样是支付宝用户,大病发病率是一样的(或者接近),既然367万人中帮助(赔付)了30人,那么,当人数扩张到6718万人时,达到了367万人的18倍,应当有30*18=540人得到帮助(赔付),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仅帮助(赔付)了100人,也就是说,不到五分之一。这并不正常——因为,几千万的基数,足以在概率上抹平各种特殊情况。(已公开的信息仅有这一数字擦一点边:相互宝用户达到5000万时,31%来自农村和县城,47%为外出务工人员。)

  这样一看,两个产品的体验和保障还是一样的吗?不是。问题出在哪里呢?也许是就像来信人所反映的那样,相互宝赔付周期过于漫长,但是,难道相互宝/相互保不是同一个体系在运营吗?不大能相信他们在运营中采取了双重标准。

  所以,我不知道答案。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至少,对于我作为一个用户来说,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到底意味着什么,即便已经如上所述下了一番功夫,也很难清晰知晓。

  也许朋友们要责怪我了:谁让你那么懒,那么不关心蚂蚁保险。确实,这个批评中肯,但是,我想,我这种懒人大概很多吧。相互保/相互宝的用户是动态变动的。也许,我可以先做一个推断:在相互保/相互宝超过七千万的用户中,和我一样,对相互宝/相互保里的“升级”“省钱”“赔付率对比”一无所知的人,恐怕超过一千万——大家都不关心这每月几块钱的小事,更不会为这么一点小钱去对比调查。 三百多万仍然在“相互保”的用户,恐怕很多是连自己也忘了有这么一回事。

  “相互保”变更为“相互宝”时,早已超过一千万用户,写到这里,我很想说:在支付宝里,有上千万人,和我一样,对它们所知甚少,我们只是,假装在买保险

  很多人都说,包括相互宝自己,也说:相互保/相互宝不是保险。随着了解深入,我越来越不同意这个观点。昨天,有一位读者教我我一个知识点:逻辑上,有一个鸭子定律——如果一个动物,走路像鸭子、说话像鸭子、长得像鸭子、啄食也像鸭子,那它肯定就是一只鸭子。正如昨天一条置顶留言所说,从宣传图片、话术、工作流程等看,相互保/相互宝都高度契合保险模式;它们都在蚂蚁保险中销售,相互保还是由信美人寿联合推出的,也是由保险公估师介入,用户会很自然地认为它就是一款保险产品,这种认识,并没有原罪。

  虽然,它确实与国内现有保险产品并不相同。但大家加入这个产品,并非来做慈善,而是买保险。如今,又说它不是保险,于是,就变成有七千多万人假装买保险?这难道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吗?《阿里郎》也没有这个规模啊。

  有的人说,呔!你,“一个月只花了几块钱,就想得到30万的赔付,你也配?想得美!”“我也买了,就当做慈善了。”这种逻辑,少了一点换位思考,难道相互宝页面上最显目的不是30万元这个数字?我们要按照宣传资料和产品合约来,即便只是几分钱,我也不认为,以保险的目的和名义吸引进去,却以慈善的名义和结果出来,是合适的,特别是当一些病人真的遇到重大疾病的时候。单个客户交钱少,就可以慢慢赔乃至不赔?为什么不看总数呢?

  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错位:明明买保险,却说是做慈善;明明做慈善,却说是做教育;明明做教育,却说自己做产业……于是,我们假装买保险,假装做慈善,假装做教育……于是,经济学家大谈政治,政治学家大谈经济,保险专家大谈慈善…… 

  即便从保险行业来看,互助,是保险的本质,相互保险,本来就是保险的一种形态,甚至是原始形态。英国1856年就出台了《相互保险法》,目前全球相互保险保费超过一万亿美元。在我国,相互宝(以及京东、苏宁等试图推出又撤下的同类产品)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行业反弹)并未被某一个具体部门列入监管范围(昨天来信人向政府部门的就被转到了支付宝),但是,谁能说不在保监会监管范围的产品就一定不是保险产品呢?

  野猪未曾如家猪一样被驯养被管理,长相乃至行为逻辑似乎也大不相同,但我们能说它不是猪吗?

  2016年6月,保监会发了首批相互保险牌照,一共三张(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相互保险社,奇怪,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这意味着相互保险在中国具备了合法地位,也意味着法定监管其实是存在的,银保监会2019年4月因相互保对信美人寿进行处罚就说明了这一点。

  写到这里,我又好奇心发作,去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上查了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的股东结构,前三股东分别为蚂蚁金服(34.5%)、天弘基金(24%)、国金鼎兴投资有限公司(10%),考虑到蚂蚁金服又持有了天弘基金51%股份,那么,我们可以说,信美人寿归属于蚂蚁金服阵营。信美人寿退出了相互保,然后由蚂蚁金服在同一个平台(支付宝)上独立运营相互宝,本质上区别不大。

  这里藏着一个矛盾:信美人寿是由银保监会管理的,因此,今年4月,因为“相互保”违规被处罚了一次,然而,信美人寿宣布退出相互保了,于是,由蚂蚁独立运营的相互宝,变成了一个似乎没有监管的产品——因为它已经被宣布为不是保险产品,而是互助计划,成为普通公司业务,不再归属银保监会监管范围。难道,被监管一次后,结果竟是失去监管?

  不破不立,几千万用户的选择,说明今天的保险行业存在绝大的市场缺口,而传统的公司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满足它。蚂蚁金服在互联网保险领域抢了先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很有意义。在这一点上,我支持中国发展互助保险。但是,也还有一些人说,运营方在做公益,这我就不同意,每一笔帮助,都要支付8%-10%的管理费给运营方。比如,每给患者一笔30万元的帮助,还要另外支付给蚂蚁金服2.4万-3万元,用于平台运营,这笔钱并不多,但不等于不是钱,对吗?更不用说,这个产品本身对于蚂蚁保险这个平台的引流作用——这个作用,应该是有市场价值的。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和数据,是更大的金矿(这一点我们将来再说)。蚂蚁金服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独角兽(巴克莱银行按照28倍市盈率给蚂蚁估值1550亿美金),我想,这几千万相互宝/相互保用户,一定也做出了一点微小贡献,即便如砂砾般微小。

  很难说,那一个月几块钱该不该省,因为目前的信息太不够了。(希望,本文能对信息增进起到一点推动作用。)如果我偶然观察、对比到的这个支付规律一直维持下去,在仍然相信支付宝平台的前提下,我建议大家重新选择:

  1、如果想每个月分摊少一点,则离开“相互保”,加入“相互宝”,这样,很可能能每月省下一两块钱(对比我和我朋友的实际情况),代价是失去相互保作为保险产品的法律地位,以及看起来更高的获赔概率;

  2、如果想得到更多的被帮助(赔付)机会,得到更多保障,则继续留在“相互保”。(但是,目前虽然标准相同,结果却不同,将来还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好预测。所以我不保证这个建议在实质意义上的合理性,也很可能,形势会忽然翻转过来。) 

  3、如果你的重疾保障只有相互保/相互宝这么一款,那么,几乎等于裸奔,需要补课,另外补充重疾险。

  无论如何,假装买保险如果继续假装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文章写到这里时,我收到了蚂蚁金服相互宝团队对昨天呦呦鹿鸣读者来信文章的官方回应,对该用户糟糕的体验致歉,积极处理该案,态度诚恳,并表达了愿意将产品保持在阳光下运营的态度(内容很长,另发,朋友们也可以在相互宝官方微博查阅),在此,为他们公关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态度点赞。

  在信息社会,对于一家有志向的公司而言,保持透明,远比躲避更有意义,希望被我批评过的一些公司学习借鉴。

  昨天的读者来信发出之后,有人说,这是营销文章啊,呦呦鹿鸣已经被利益集团控制了(今天前一段话对蚂蚁公关的表扬可能又要被批了),我可以不谦虚,也不客套地说:对不起,无论是哪个利益集团,都控制不了我。 

  还有不少关注者留言说,要取关呦呦鹿鸣,一定要我承认将读者来信原文照等是不对,说我抨击做好事的相互宝,是现代版“农夫与蛇”。看语气,似乎我们对一家独角兽企业发一篇有助于工作改进的文章,是品质很恶劣的行为。这种人还不少。我觉得,您直接取关就好了,大可不必专门来通知我一次,呦呦鹿鸣只为同道者写文章,既没有收你的钱,也不在法律上对你负有义务。不过,如果是现在看到本文却还没有关注的朋友,我强烈建议,扫描下面这个二维码,把呦呦鹿鸣关注起来,因为,在这里,我将努力,和你一起,避免对一些应该知道的事情一无所知,又或许,在某一次,可能给你切切实实地省上一笔钱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惠相互保险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