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东西是13个的?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古代的定情信物。看过古装剧的人应该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和男子在私定终身的时候,都会互相赠送一种东西来作为定情信物。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戒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jiè zhi,是一种戴套在手指上做纪念或装饰用的小环,用金属、玉石等制成。
戒指一物究竟属于哪一国家的发明创造,还无定论。在中国,戒指的使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大量文献来看,秦汉时期,中国妇女已普遍佩用戒指。
南朝时期至晚唐之前,戒指都是男女互赠的,到了晚唐之后,就渐渐变成了只能男子赠予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类似。
戒指在中国古代多称为“指环”,而“戒指”之名的出现,则是元代的事情。
戒指在中国古代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古代没有结婚的人是不能戴的,所以佩戴了戒指,意思就是定亲了,所以戒指也就可以被计算进入古代定情信物。

九、耳环又称耳坠,是古时候女子的饰物之一,常戴在耳朵的饰品。而在古代,耳环又称为珥、珰。
在材料上,耳环都是金属为主,也有些可能是石头、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而现今,也有用塑料作为材料的耳环。
耳环从古至今都是女子喜爱的一种装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了。清初李笠翁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可见耳环和情感的联结之密切。
虽说现代装扮开放,不管男女都可以佩戴耳环,但习惯于并喜欢佩戴耳环的现今还是女性比较多。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里面,审美对于耳环是比较常见的了,因此耳环也就成了常见的定情信物。

八、手镯(bracelet; bangle),是用金、银、玉等制的戴在手腕上的环形装饰品。按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封闭形圆环,以玉石材料为多;二是有端口或数个链片,以金属材料居多。
按制作材料,可分为金手镯、银手镯、玉手镯、镶宝石手镯等。手镯不同于手链,手镯一般是整块的结构,手链的话可以多个小件组合成链状环绕佩戴在手上。
手镯在古代称谓很多,“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古人戴手镯也是比较常见的,在蒲松龄撰写的《聊斋志异》里面也有记录,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手镯,送给他留念的桥段。

相爱的恋人,只要在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结一把刻有双方姓名的同心锁,就能心心相犀,相爱到老。这是一个美丽的寓言,一个虔诚的祈祷,更是一个永恒的承诺。 传说是美丽的,浪漫的故事却也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在美丽的太湖边,依然能够寻觅到同心锁的痕迹。
相爱的人将同心锁锁在锁桥上,期盼的是锁上自己一生一世的爱恋。同心锁将他们的名字刻于锁上,将两颗心紧紧的“锁”在锁桥上,期盼他们的爱情永恒不变,用这把同心锁见证他们最忠贞、最真诚的爱情。 有人说传说是不可信的,传说就是一个传说,同心锁只是人的愿望而已。掌控爱情的舵,其实握在人的手中。
其实关于同心锁还有一个传说,一个善良的女孩喜欢上了一个忠厚的人,结果她的父亲为了能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把女儿嫁给了一个官家公子,结果在结婚的时候,那个忠厚的男子把善良的姑娘抢走了,可是被人追杀,最后两人跳下了悬崖,结果人们在山脚下看大了一对石锁,因此同心锁也就成了定情信物。
六、中国结是一种汉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汉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 当代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汉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中,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蝴蝶结、锦囊结等结式。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特别是在民间,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众的喜爱。
其实事实上中国结是一个总称,不仅同心结是中国结的一种,而且平安结也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中国结不仅仅包括同心结和平安结,还有许多由形或意命名的结。如: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而在这样式众多的中国结里面,最为常见的是盘长结。
中国结的意思就是结必有意,意必吉祥,而且中国结是中国十分传统的物件,所以还有和祖先情意相通的含义,因此中国结作为定情信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罗帕是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罗帕也是古代传情的一种东西,意思就是缠绵,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含义,古代的女子在面对自己心上人的时候,十分的羞涩,而罗帕就成了最好的物件了,所以也就被拿来赠送了。
且古书有云“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的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齿的尴尬,又可平添几分娇媚,更可在转身之时,轻笑的向那失了神的男子抛下一句“呆子”,万般风情俱在其中,勾起他人心底之情愫,便是又引出一段千古佳话或是绝唱~,何乐而不为呢~可那手帕并非俱是如此有情意~想那黛玉在宝钗出闺成大礼之时,双手撕扯着昔日木石前盟之情的罗帕,颤抖着,怎动得了那绢子丝毫,毅然将之投入火中,满腔心思,付之一炬,想必那心也是冷的。正是应了明代冯梦龙民歌《山歌》所云:“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而黄梅戏的“罗帕记”中,那个举人就仅凭着管家所盗之罗帕,便一举否定了自己妻子的清白,是那般的轻描淡写,是那般的顺理成章,浑然不顾夫妻之情谊,再不念昔日结发之情,那时,罗帕更是离别,绝情之物。

其实这就是一种梳子,意思就是结发同心,对于私定终身的人,意思就是白头偕老,而送梳子的意思就是希望可能一辈子纠缠到老,具有很深的寓意,在一些地方,都会有送梳子的习俗。
梳子的寓意:1、寓意爱情,男士送女式梳子,有白头偕老之意,女士送男士,有倾心、顺心如意之感。2、寓意相思,男女互送梳子,来表达思念、相思之情。3、寓意平安招财,用梳子梳理头发,也叫顺发,送给作生意的或是开业的朋友,有顺利平安经营的寓意。
4、寓意品德,唐代卢仝《栉铭》所言,“人之有发兮,旦旦思想,有心焉有身焉,胡不如是”。对待品德,就像对待头发一样,每天都要梳理,自我检查,品德才会提高。五、寓意孝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梳子也代表孝顺,人知孝才能顺。

三、香囊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汉族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囊以锦制作,又称锦囊或锦香袋、香包、香缨、佩帏、容臭等,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
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香囊不仅是刺绣工艺品,而且在中国古代是一种信物。据《礼记》,当时的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要佩戴“衿缨”(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用玉佩作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古代的人认为玉是美好的,也是君子的象征,因此古代的人也会把玉当成是定情信物,而这个信物的意思就是,既不要猴急,也不要疏远。

一、簪子: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钗指妇女用的发饰。金钗指金制的发钗,喻高贵的妇女。荆钗指以荆枝为发钗,喻妇女朴素的服饰(土钗为扒刈和扠草用的铁叉,不是发饰)。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
古代的簪和钗除了金属和荆枝制作之外,还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银、铜等各种材质制造。发夹出现后,簪和钗就渐渐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传统的材质外,还有全枝用塑胶制造的簪钗或以塑胶为装饰的簪钗,另外镶上水晶或其他半宝石的簪钗亦很流行。
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簪子又称搔头,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
簪子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定情信物,古装剧里面也经常出现,因为许多女子都会使用,所以簪子经常被用来作为定情信物,古代的女子如果把簪子销毁,那就是不想继续这段情缘了。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都有哪些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都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已亥杂诗》)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都有哪些】相关文章:

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生活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一起来学习。 下面,动动脑的小编巧巧就来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1

语文|小学语文必须掌握课外积累|小学国学常识200题    

语文|小学语文必须掌握课外积累|小学国学常识200题百度网盘    

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2

饮酒导致肝硬化 .引发肝癌 掉发因素: 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3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2、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3、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4、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15、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6、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17、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8、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9、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0、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1、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2、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23、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24、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5、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6、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28、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9、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30、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31、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32、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3、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4、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35、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0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0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03.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04.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05.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06.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07.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

08.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

09.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

10.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1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

13. 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

14. 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

15.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

16.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

17. 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

18. “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

19. 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

20.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谁?(B)

21. 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

22.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B)

C 、班彪、班固、班超

23. 下面哪个成语和曹操有关?(B)

24. 成语“白驹过隙”比喻:(B)

25. 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C)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6. 王羲之对一种动物十分偏爱,并从它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这是什么动物?(B)

27. 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

28. 《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

2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C)

30. 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

3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B)

32.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B)

33.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

B、舍弟舍妹、息弟息妹

34. 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B)

35. 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

36. 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

37. 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

38. “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

39.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B)

40.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A)

41. 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

42. 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C)

43. “海上升明白,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B)

44. 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A)

4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

46. 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B)

47.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

B、美德善行、圆规曲尺

48.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A)

49.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B)

50.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B)

51. 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C)

52.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A)

53. 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位女性?(B)

54、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

55、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

5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

57、“杏林”指代的是:(B)

58、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

59、《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只有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它是:(B)

60、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B)

61、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汗”的意思是:(B)

62、“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出自:(A)

63、“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A)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64、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A)

A、土地之神 B 、五谷之神

65、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谁?(D)

66、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D)

67、“疱丁解牛”形容做事得心应手,“疱丁”指的是什么?(B)

A、一个年轻力壮的厨师

B、一个名叫“丁”的厨师

6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A)

69、下列哪个成语和“道听途说”词意更接近?(B)

70、下面哪句话是孔子说的?(A)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1、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B)

72、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五福”的?(A)

73、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A)

74、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A)

75、唐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一句是:(A)

76、“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申可吞吴”描写的是谁?(B)

77、“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B)

7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B)

79、“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B)

80、“鼎”的最初用途是:(C)

A、祭祀用礼器 B、地位象征物 C、烹煮器具

81、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C)

A、《史记》 B、《论语》 C、《庄子》

8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

83、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B)

84、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D)

85、“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是陆游的一句名诗,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B)

86、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B)

87、下面四句话中,意义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D)

88、“双簧”是我们一门独特的曲艺艺术,它得名于:(A)

A、初演的两个人都姓黄

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

89、曹植七步成诗,相传历史上还有一位三步就能成诗的人,他是:(B)

90、《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B)

9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谁的作品?(C)

9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B)

93、宣纸得名于它的:(C)

94、下列植物中,不应当出现在《岁寒三友图》中的是:(A)

95、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D)

96、下面哪个诗句描写的不是古琴?(B)

C、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D、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97、“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B)

98、哪个成语典故和棋文化有关?(C)

99、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C)

100、存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是:(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