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和咸丰帝,哪个水平要高一些?

清朝十二位帝王中,嘉庆、道光、咸丰都是最后一位(同治、光绪、宣统都是下一任),但究竟是哪一位是最后一位还很难说,大部分人都以为是咸丰。

咸丰被列为末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任时,国内有太平盛世,外部有列强欺压。在这个举国生死存亡的关头,他竟然以“北狩”的名义来到承德,把这件事丢到了恭王爷的身上。而咸丰自己,则是在避暑山庄中,悲愤而亡。

咸丰十一年来,他的政绩并不突出,武力上更是一战未捷。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咸丰已经是最后一名了。

不过,御史先生坚称,咸丰陛下虽算不上多大功臣,但也足以与道光嘉庆相媲美了。最主要的是咸丰的倒霉。

咸丰接管了一个怎样的国

道光帝在后期,因为鸦片之战的影响,对国家事务无暇顾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特别是在土地征用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洪秀全虽然表面上发动了太平天国的叛乱,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社会阶层的冲突,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国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反抗是必然的。


道光帝逝世那年,太平盛世已然开始,若道光能多活一年,这场持续十四年的农民暴乱,就会在道光三十一年发生。换句话说,咸丰皇帝并没有参与到太平天国的运动中,这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清代,农民的暴动并不少见,乾隆王朝的和平年代,曾经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农民叛乱,而大清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叛乱就是川楚。不过这些都被朝廷给压制住了,不为别的,只因为,朝廷的宝藏还有些剩余。

在封建专政时期,只要有了金子,九成九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道光是有史以来最节俭的帝王,却又是最不会管钱的人。道光年间,吏部的银库出了大问题,上千万两银子不翼而飞,道光陛下无可奈何,只好让吏部的人去补偿,但因为数量太少,收回来的银子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咸丰即位后,由学士卓炳天掌管着户部,曾向咸丰帝开过一张详尽的财产单子,内里只有八百万两。没有比较就没有损害:康熙即位时,他的国家储备了2200多万两,乾隆时期的4000万两,嘉庆时期的6000万两,道光时期的3千万两。

国库里的银子不多也就算了,但咸丰登基的那一年,正是朝廷最大的开支,光是平定太平天国,就让朝廷疲于应对,现在前线的讨债信更是如雪崩般,这点银子连两个多月的开支都不够。

清朝的财政制度比较滞后,而且没有什么灵活性,每年的进项与开支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每年的财政都是按照规定来计算的,若是没有储备,在遇到天灾或者战争的时候,就会出现财务问题。按照以往的经验,三千万两是底线,只要超过三千万两,皇上就会紧张起来。


因此,当咸丰皇帝看到卓秉恬罗列出来的名单时,绝对不仅仅是目瞪口呆那么简单,而是要设法弥补。

其中,最耗金钱的就是打仗。咸丰皇帝为了迅速地镇压太平天国,首先从户部抽调所剩不多的银子,再由各地的藩库,包括内务部和广储司。

咸丰和他的先辈们不一样,他对皇室的财产毫不吝啬,毫不吝啬。他下令将乾隆留给乾隆皇帝的遗物,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字迹,金钟最终融化成了一堆黄金。

这还不算完,咸丰命内务部将皇宫花园的铜币全部熔铸,铸造铜币,而圆明园铜瓶、铜炉、铜龟鹤等228只,共铸造出8747公斤铜币。

不过,就算如此,也不算什么。咸丰三年,咸丰皇帝下令,说他只剩下四万两银子,不足以支撑朝廷的开销。这时咸丰皇帝终于明白,原来爱新觉罗两百多年的积蓄,早已到了油尽灯枯的程度。


咸丰将责任归咎于大臣们的薪饷,他接连批准,将官饷削减百分之二十,此后数次削减。但现实是,这些银子连前线的开销都不够。

咸丰皇帝无可奈何,只好继续募捐,卖官。刚开始的时候,还算顺利,咸丰三年,户部就有三百万两的进贡,但因为募捐太多,各大官员都会大开方便之门,于七品知县满街跑,实在是太难了。不到两年,就再也没有人想过要给他钱了。

走投无路之下,咸丰皇帝只好使用了他的杀手锏,即“汇率”。咸丰三年,吏部铸十两银子(一比十),很快就铸了当五十、当百、当二百、三百、当千。

再值钱的东西,也要用贵重的材料,价格昂贵,到了最后,朝廷干脆换了一张“户部官票”,面值从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同时还推出了面额在1000到100千文之间的“大清宝钞”。


乱发大钱宝钞的结果很明显,会造成恶性的通胀,这和抢劫百姓没有什么区别。金融系统的混乱,对当时的人类社会来说,是一场浩劫,很快就不能发行大钱和宝钞了。

事到如今,咸丰皇帝也是束手无策,但江山和国家却是必须要的。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只好将朝堂上的财务权力交给各地总督,让他们自行筹措资金。

朝廷无法处理的财务问题,在当地的总督那里,却是迅速找到了一个实际的方法。这种体系被称为“厘金”,而厘金又是什么?通常来说,这是一种贸易税收。

各省在几条水路和水路要道设置了关口,强制征收经过的物品,由于征收百分之一的费用,故称为“厘”,但到了后期,就不再是百分之一了,高的地方甚至有两成。


厘金的发展,就在于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天国交战十余年,并未花费朝廷太多银子,而是由政府自行负担。只是,在征收厘金的过程中,各府的总督,只需每年向户部汇报一下进项和开支,具体如何使用,就由不得他们了。

有了钱,就能招募兵员,于是兵权、财政权就落在了各地的总督手里,到了最后,就是朝廷不愿意放开的人的权利也都被各地的总督掌握了,于是就出现了由内而外的情况。

从这一点来看,咸丰陛下是个倒霉透顶的人,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朝政又是内忧外患,他很难做出什么大事来。康熙和乾隆都没有办法,更不要说咸丰了。

御史翻阅历史,咸丰皇帝的品性还是很好的,他的书法和绘画水平都很高。而且,他在登基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官员的改革。若是出生在承平时代,他一定会成为一名称职的守成帝,整体实力要在道光帝之上,甚至还要在嘉庆帝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846年是清朝道光二十六年,这或许是道光帝人生中最纠结的一年,他几经犹豫,终于写下了一道格式很奇特的传位诏书。诏书先写“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然后才写“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訢就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那么问题来了,道光帝为何选择奕詝做继承人呢?

对于道光帝而言,他对皇四子奕詝、皇六子奕訢都非常喜爱,他经常亲自检查两位皇子的功课。道光帝发现皇六子奕訢更加聪明,学习成绩好,而且弓马骑射样样精通,而皇四子奕詝身体不好,且患有腿疾,学习中规中矩,谈不上出色。但是道光帝最终却放弃了奕訢,选择奕詝做太子。

后世在论述这件事的时候,往往将功劳推给咸丰帝的老师杜受田。据说道光帝在考察两位皇子时,原本资质平庸的奕詝按照老师杜受田的吩咐,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从而击败了奕訢,取得了父皇的信任。其实在这场储位的争夺中,除了老师的因素外,还和一位绝色美女有关,她深刻影响了道光帝!

这位女子出身满洲镶黄旗,姓钮祜禄氏,她就是清朝历史上的孝全成皇后(简称孝全皇后)!孝全皇后虽然是满族女子,但她的父亲一直在苏州做官,因此她是在江南长大的,深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因此养成了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正所谓“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

1822年,年仅15岁的钮祜禄氏通过选秀的方式入宫,被封为全嫔。这时候,道光帝已经40多岁了,他很快被这位充满江南气息的女子所吸引。深得道光帝宠爱的全嫔,很快就得到了提升,晋升的速度非常罕见!1823年,16岁的钮祜禄氏被封为全妃;1824年,17岁的全妃晋封为全贵妃。

贵妃是清朝皇宫中比较高的等级,仅次于皇后、皇贵妃,不过皇贵妃通常是不设的,所以在17岁时,全贵妃就已经时后宫的第二个号人物了。1833年,当时的皇后病死,道光帝将全贵妃晋升为皇贵妃,“摄六宫事”。第二年,道光帝又下诏,册封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先后生下两女一子,那个儿子就是奕詝。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孝全皇后于1840年病死,年仅33岁。当时的道光帝非常伤心,每天都亲自到皇后梓宫前奠酒,后来更是打破惯例,亲自给皇后上谥号,“惟孝全二字之徽称,赅皇后一生之懿范”。当时奕詝年仅10岁,于是道光帝将其交由静贵妃抚养。1841年,静贵妃晋升为皇贵妃,管理后宫事务。

按照规矩,皇贵妃是可以晋升为皇后的,可是自孝全皇后死后,道光帝做出了一个决定,再也不立皇后,可见孝全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静贵妃正是奕訢的生母,她虽然也很得宠,但始终不及孝全皇后,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道光帝不加封其为皇后。储位争夺的背后是女人之间的争宠,在这场较量中,孝全皇后赢了,虽然她英年早逝。

参考资料:1.《清史稿》;2.《清宣宗实录》;3.《清皇室四谱》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了书也就没有了人类的文明与智慧。

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

使我了解了伟大的祖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

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

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

。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

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才发明了用火。我还了解了荆

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

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

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砷;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武

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

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光帝与咸丰帝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